时间:2022-10-15 11:5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导入新课阶段,我运用从教育资源上下载的课件入手,让学生先观察蛋糕、圆柱形茶叶筒,从而抽象出图形——圆柱,因为生活中没有圆柱,只有圆柱形的物体,认识它必从实物开始,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课件、抽象成形的过程中,我把课件上原有的刺耳的刹车声、射击声等一一删除,以便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效果不错。由于是比赛课,上同一课题的另一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但没删,反而将音量开得很大,我听都觉得震耳欲聋,可想而知学生能仔细观察吗?事后我也请教了一些资深老师,他们肯定了我的做法,因为观察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活动之一,它是从整体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仔细看,这时如有干扰因素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就这样下去课堂看上去很“花”,可是离数学却越来越远了,倒有几分像配乐表演了。
新课探究阶段,首先我拿出自己准备的二十多个八宝粥罐,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滚等环节来了解圆柱的组成,以及每个面的特点。我知道要上好这个环节让学生都有可供观察、操作与实验的圆柱实物十分必要,我想到了八宝粥罐。由于比赛课准备只有半天时间,教具要老师自己准备,由于找不到那么多八宝粥罐,饮料罐上下底又不便于操作,我就去超市买了两箱八宝粥回来,用盆倒下,才准备了那么多罐子,我们全家接连几天都吃的是八宝粥。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初步印象时,让学生说圆柱有几个面,它们什么形状,是平面还是曲面。最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课件进行小结加深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试想如果只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的鼠标去认识这些知识,或许学生也能了解,可是这样就把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机会给剥夺了,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省劲,其实与参观浏览无区别,谈不上印象深刻,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
认识圆柱的组成后,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特征。先认识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再认识圆柱的高,最后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形状。认识两个底面时开始让学生去观察,接着问:猜猜看它们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努力验证猜想。数学课堂不反对猜想,但拒绝漫无目的的瞎猜。假如不观察就让学生猜,甚至出现分歧后举手表决,就有悖数学的本质了,变成了缺乏“数学味”的游戏了。认识高时学生沿侧面画出几条不同的高,通过测量发现相等,就得出结论,我并没有立即肯定,因为这只是不完全归纳,接着我启发:有没有其他的高了,它们也相等吗?稍后有学生思考后说,在圆柱的侧面像这样的高可画无数条,它们长度相等。学生的思维由不完全归纳变为了完全归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我又启发:只有圆柱的侧面上有高吗,内部呢?学生沉默,小声讨论后汇报,学生的思维又由外及内,再次得到提升,从而知道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这样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使这一环节饱含“数学味”。认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我有次回归生活,从茶叶筒的商标纸出发,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沿侧面的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高,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打下基础。同时顺势提问:如果沿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会是什么形状?问题抛出学生跃跃欲试,很快结果得到验证的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其一,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讲风太盛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一堂课往往从头讲到尾,唯恐讲不够。例如在对于数学例题的教法上一向的做法是:首先出示例题,然后教师读题、析题,指出关键所在,应注意的问题,可采用的技巧,最后给出完整的解。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可谓面面俱到,无一疏漏,却极大地削弱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容易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
其二,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生相比抽象思维能力,更擅长的是行为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恰当的形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但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盲目追求形式多样,不讲实效,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现在一些课堂上,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取代思维过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数学应当具有的学习方法是背道而驰的。
其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压力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小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愿望也比较强烈,但心理压力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比难以掌握和理解,部分学生存在恐惧心理。尤其是有的学生在运算小数、分数、方程、应用题时感到吃力,个别学生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运算应用题时经常出错,感觉到数学这门课难学。
其四,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现在的教师往往喜欢采用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思维受到了课件内容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且忽视了知识的本质,轻视了重点。譬如在一次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名教师设计了一个精美的迷宫,在迷宫内写上算式,以此来学习几道进位加法,但是当他问学生“看哪个小朋友最先算出来”时,没几个同学算出来,因为大部分学生被那美丽的迷宫给迷住出不来了,找不出应当计算的算式。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
其五,探究学习只停留在表面。
在探究学习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欠缺,很多时候学生的探究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交流也同样如此。
其六,对小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在认知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体现到小学生学习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首先应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很好的表象,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感知、发展、自动探索,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而这些都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只顾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忽视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认为只要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枯燥无味的、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更甚者会适得其反。
解决好以上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一、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轻松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培养健康情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或被迫的,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慢慢形成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的强烈的接触认识物体,探究研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的想象开始。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将创新思维的结果实物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创新探究的意识。
总之,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乐趣,创新的愉悦。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要克服和纠正“形式过多”的毛病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并非形式越多,学生兴趣就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好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恰当地选用必要的教学形式。要抱着明确的目的选用一些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知识,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避免形式掩盖内容,喧宾夺主。另外,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应当竭力避免,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过程有效的载体。
三、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必要的休息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缓解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步入初中、高中、大学学好数学课和相关课程的基础。老师也可以私下与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完备的声、像、动画等方式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比如说,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下面有个单位1的小方格,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将小方格沿着长方形的长、宽逐个排放,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感知形象、具体,认知深刻,不需要教师提示就可以准确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总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直观、形声结合、视听并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扫除文字障碍,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结构,形成空间观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五、 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体现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灵活调控,使学生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探究学习。
六、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0.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审美与表达等多个方面,其中审美与表达包括了感受美和表达美两个方面。美术课是其接受美学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教师对学生形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自身的继续教育,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一起成长,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美术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各地各校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平衡,效果也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1]。目前普遍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导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二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他们在教学方面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能找出适合既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2]。三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课,缺乏专业性,这就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思考
2.1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重点在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没帮助。对于中小学的美术老师来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等。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针对教师在教学上反馈的问题,体现对美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来进行及时地更新,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可以把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添加进去,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其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3]。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为其教学活动多提供些帮助。
2.2继续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
美术教师要想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理念。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学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习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其次,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以模仿为主的模式。最后,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充分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可使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效果能够有所提高。
2.3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传统的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往往都是统一内容、要求和进度等。继续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也是比较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这常常使得教师在培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这就要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采用集中培训、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充分尊重教师之间的水平和需要差异,鼓励教师朝个别化、个性化发展。
2.4采用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建立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教师培训网络,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它能够使美术教师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内容,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通过网络来辅助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既方便又快捷。
2.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
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认为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鼓励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多提供一些公费或自费进修的机会,还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竞争制度和学历达标制度从继续教育质量上给予他们提供更大的吸引力,提高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进步、自我提高的需求。素质教育在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给美术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接受继续教育,注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和教学需求的新型教师,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坤.新课程视阈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J].大家,2010,23(12):89-90.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各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部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各地相应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无论在教学条件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学教学同样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因此,研究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如何服务于专业这一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数学教师缺乏专业课程的理解[1]。数学教师不了解相关专业对数学的具体需求,不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数学结果不能进行专业解释,导致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数学没有用处的观念。
第二,中学数学与高职数学部分重叠。高职数学与中学数学在函数极限、导数及其应用、定积分等内容上存在严重重叠,学生会以为高职数学内容只不过是中学数学中微积分而已,致使学生出现松懈的情绪,等他们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第三,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只区分文科类经济数学与理工类高等数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电子专业对三角函数、三角级数、数理逻辑等的需求较大;机械专业对几何计算、几何作图、正弦余弦定理等需求量较大;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数理逻辑、计算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多需求;物流专业对线性规划及其应用有较多需求;财经、管理专业对数学的经济应用有较多需求。
第四,注重高职数学的完整性、逻辑性,忽略数学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常常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而缩短数学教学时数,致使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已在减少,教学进度反复加快,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由此可见,实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涉及面较广,在这里我们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介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服务专业需求
我们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在某个专业或两个相近专业,要求找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并请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介绍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然后按照数学的逻辑顺序列出该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目录,同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文化的内容,然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服务专业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适当兼顾前瞻性”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就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鉴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有所差异,考虑到中学数学与高职数学有部分重叠和脱节的现象,我们分经管和理工两个大类的前提下,细分为公共数学、专业数学及选修课三个模块。在公共数学模块只介绍相应的数学知识,但尽量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在专业数学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介绍数学知识在该专业的应用或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在选修课模块,主要介绍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软件的操作等。
经管类公共数学模块: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在数学基础知识部分要介绍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四种反三角函数,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三角公式也应作介绍;在极限与连续部分,要尽可能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剔除间断点及其分类;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对中学学习过的导数公式以复习的形式给出,重点介绍求导方法及补充的几个函数的求导公式,剔除微分的近似计算;在不定积分部分,只介绍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直接积分法、第一换元法和分布积分法;在定积分部分,避免与中学数学重叠的同时,剔除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广义积分。
经管类专业数学模块:(1)对物流管理专业,具体内容有:经济管理中的常见函数、经济工作中极限与连续的相关案例、三个边际、一个弹性、经济工作中的优化问题、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模型、线性规划在运输、物资配送、物资调运等方面的运用、matlab等数学软件的操作等。(2)对财经与管理专业,具体内容有:经济管理中的常见函数、经济工作中极限与连续的相关案例、三个边际、一个弹性、经济工作中的优化问题、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模型、matlab等数学软件的操作,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等。
理工类公共数学模块: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在函数部分要增加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四种反三角函数,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三角公式也应作简单介绍;在极限与连续部分,要尽可能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对中学学习过的导数公式以复习的形式给出,重点介绍求导方法及补充的几个函数的求导公式;在不定积分部分,要删除复杂的有理函数积分法;在定积分部分,避免与中学数学的重叠。
理工类专业数学模块:(1)对机械专业,要适当介绍几何作图方面的知识,对常见轨迹也应有所介绍;要引入机械制造、工程等方面的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积分等案例;把微积分的其他相关应用案例集中到这一模块。(2)对计算机专业,首先介绍微积分的应用,然后增加矩阵与行列式初步,最后介绍逻辑初步与图论的相关知识,适当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数学基础。(3)对电子专业,首先介绍微积分的应用,然后介绍逻辑初步知识,为电子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接下来简单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最后介绍波动理论与函数变换方面最基本的知识。
数学选修课模块:(1)对数学模型,主要介绍出等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求解。(2)对数学文化,主要介绍从孙子算经谈起、贾宪三角形及其运用、鸡兔同笼问题、纵横图趣谈、东家流水入西邻、图形的拼补与平面镶嵌、从黄金分割引出的数学问题、勾股定理赏析、七桥问题与一笔画、埃合尔的数学艺术、达芬奇与射影几何、文学与数学、数学的美、数学与音乐、莫比乌丝带与克莱因瓶等。(3)对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介绍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整体与局部、极限、类比、建模等数学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与演绎、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等数学方法。(4)对数学软件操作,主要介绍MATLAB概述、MATLAB程序设计、MATLAB绘图、数值计算等。
2.改革教学方法[2],适应专业需求
高职院校各专业对数学都有一定的需求,鉴于高职学生具有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教学时间较少等特征,我们唯有改变其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需求。
(1)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对概念应该先阅读概念,记住相关的符号和名称,后熟记定义,把握本质,然后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最后围绕概念进行一定联系达到会应用概念的程度;对定理、性质等要准确区分条件和结论,熟悉其推理的思路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定理和性质,对于公式要先会书写,理解公式中字母、符号的含义,体会公式所反映的规律,要对公式进行适当变形,了解其不同的形式。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对导数公式就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联系到基本初等函数的顺序可以逐一记住导数公式,联想到导数公式就可以记住微分公式等等;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采用图表记忆法;对各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对求极限的方法、导数的应用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等。
(2)传统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由于数学具有逻辑严密性特征,所以需要适当板书,展示演绎推理过程,所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仍然可以派上用场,但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也有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数学直观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力量,应具有更强的学科知识、专业理念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潮流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叙述和梳理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解析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以期丰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并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时间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同类研究综述
1、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兴盛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并很快成为教育决策部门、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1]。关于教师发展的内涵,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 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2]。从内容角度来看,赵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或者说专业态度)三个方面[3];李瑶瑶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4]。
2、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研究。一类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研究方式,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维度主要有专业意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等;一类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进修机会、软硬件条件、经济待遇、人文环境、工作负担、社会环境、学校信息化氛围等;内部因素,如个人认识、个人知识与能力、职业倦怠、缺少交流与合作等。(3)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如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识、优化培训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网络教研、组建学习团队、营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设计体现学习主题的游戏等。
3、研究述评
已有研究涉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内容较为丰富,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深层次地挖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性因素及个性化信息。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探讨也局限于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已有研究大多是通过文献阅读、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以思辨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从而形成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少量的调查研究也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等量化的研究方法,缺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这类动态性、过程性较强问题本质的研究。(3)鲜有专门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以平民性和普及性作为美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着重培养中小学生情感、艺术美感、注意力、文化底蕴、意志力及陶冶情操等非智力方面的素质能力。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加强和提升继教培训效果成为继教工作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伴随着中小学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一轮的美术课堂改革在各校相继展开,因各教师课改意识和知识架构的差异,各校美术课改成效参差不齐。教师是新课改探索者和实践者,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本区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还不成熟,尚缺少成功案例可供借鉴或引以为范。因此,需要区内美术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新课标课程的研究和课堂文化探索,探索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传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主要是以提高技巧训练为主,强调专业要求,造成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日趋减弱。而现阶段我们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解读、通识培训和理论学习为主,以专业课堂教学操作和现代教学技能运用知识为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渗透课改理念、提升课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特别是对于边远的专业教师少的中小学(如城北镇、三角镇、长沙镇),更需要得到专业与教学综合能力的培训,因此,教师继培训更需关注这方面内容。
二、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教内涵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包含接受外在培训及自身的内在提升。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意识创新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沟通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员)学力成长的过程。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创新意识优先研究。要具备一种意识:培训应当是教师与学员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沟通、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在职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实践在职继教培训课程,一边教学实践一边总结反思。渗透创新教育,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来看。首先,美术教师应该将本专业水平与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新课标中关于美术课程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理念有机结合。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教师应将课程性质、课改理念、课堂生成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使课堂设计方案集中指向新课标框架下的课程目标,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技能,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联系纽带;多渠道学习,找到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使知识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项知识,而且要将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检视,不断自我完善。
三、对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课改理念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原有课标解读通识培训课程下,强调对新课程标准、课程人文性质、课程价值及总目标等理念渗透,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切实贯穿于每一次培训课程之中。重视探究建立“双主体”的对话,减少灌输,强调探索。从美术的本质去探求美术教学的价值。
(二)创新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不仅要看“教”、还要看“学”,即以学定教。教师培训也应该改变流于形式的我讲你听,采用培训教师与学员双向管理模式,全员大课堂专题讲座、分组活动互动学习、实践观摩交流、个人自主内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班级论坛等多种形式。培训可分阶段进行:理论培训-互动学习反思-实践观摩-成果交流。围绕我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课改探索案例、课堂观察、校本教研、活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主题进行探讨,强化学员参与感,提高培训效益。
(三)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很多时候是通过教学方法展现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还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帮助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学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创设多渠道的实践交流,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践,教学相长、共同探讨、交流互动、经验分享,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在实践反思中成长。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被推到了前沿,继教培训使命更为重大。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进行美术教师继教培训,不应该站在简单的地方来看问题,应该贯彻教育培训创新意识,把握新理念,加强对学员多元文化培训的渗透。如果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中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法让学生强行接受,就会忽视美术具有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功能,割裂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漠视了学生对实际情况的需要,特别是对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其理相通,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从学员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自如地驾驭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现在学校教育中,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历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智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形成学生的 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有重要意义。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密切,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整体英语水平和同年龄段初高中学生差距较大。英语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单词、意思、语法,对学生来讲比较乏味,听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根据陈述性知识习得的特点进行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知识的结构中,是原有认知结构发展变化,从而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首先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结构。因此在英语课中,教师要善于把将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去解释、理解新的知识,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例如教学生单词“vigorous”,中文释义为有力的,精力充沛的,词性为形容词。首先从词性出发,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形容词(adj.)是修饰名词表示名词属性的词,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可用作定语、标语和宾语补足语。根据词义让学生找到其同义词如:“active”。据此,学生可以通过层级掌握的单词联系到新的知识。接下来,通过造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He was a vigorous, handsome young man.(他是个精力充沛、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进行了保持的联系,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对就只是进行了提取和巩固。总的来说陈述性知识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同时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还应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多重编码,关键字法和超额学习法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运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且运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堂练习、作业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增强保持效果,并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变得有趣。
三、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不一样,程序性知识不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会操作会运用。示范教学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职业类学校学生英语基础由于较差,很多情况下不知如何运用,做不到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讲关键,讲主干,讲方法,做到精讲多练。从身边的事例或是学生干兴趣的话题入手,找到练习的突破口。从学生兴趣出发,模拟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相关单词、语法的运用。比如虚拟语气,不光要让学生记住虚拟语气的句型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到该句型。因此教师可以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欧美歌星碧昂斯的一首歌曲《If I Were A Boy(如果我是个男孩)》为例子,光是歌曲名就是典型的虚拟语气用法。然后从歌词分析,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又分析巩固到了虚拟语气的用法。总之,程序性知识需要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表达。
四、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和基础相对较差,在教学中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讲解和练习,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模拟职场情景,多开展role play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就有助于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机的结合并牢固掌握,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最终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稳步上升。
二、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电脑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变革,键盘代替了笔,轻松,方便,快捷……但是,一旦提笔写字,往往只能记住汉字的基本架构,写起字来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更多人习惯使用的“拼音输入法”,往往让人连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频繁地提笔忘字。对有些常说常用词,也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近几年,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汉字书写教育也在弱化,往往只要求学生写完整某个字的基本笔画,忽略了汉字的形体美。
鉴于此种情况,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天天练。2013年,央视科教频道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用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唤醒国人积累词语,提笔写字。从学校层面看, 汉字的书写教育必须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也可以让他们欣赏先辈的书法杰作,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开拓眼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写字欲望,对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小学低段写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描写汉字,更不要盲目增加写字的量,学生写字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关注下进行,教师关注的不只是写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写字过程中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坐姿是否正确。
二、写字教学途径多样化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描写好汉字。
小学低段写字的主要目的不光是为了记忆巩固所学的汉字,更是为今后写好汉字做准备。描摹汉字除了要了解汉字的笔顺规则,还要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因此,起始阶段的写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描摹每一个汉字之前先仔细观察汉字,看清楚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才动笔描摹。不在乎描多少字,要注重每描一个都要有所获。做到“提笔就是练字”。
2、教师示范,明确写字的基本要领。
指导写字时,让学生逐步掌握横撇等八种笔画的写法,同时,结合识字游戏和写字练习,指导学生书写不同结构的字,并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还要遵循基本的笔顺规则。学生初学时,教师须示范,遇到较难的笔画和汉字,教师也要示范。
3、采用多种方法把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中,可以把字形与人的外貌联系起来,如“丰”类字与鼻梁,“丰”字中间的竖就像人的鼻梁,如果竖不在中间,就会出现脸的一半大,一半小,很难看;也可以给熟字添一添,减一减;还可以用辨别法,即教师把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汉字在黑板上用多种写法写出,其中只有一种写法是正确的,让学生辨别。然后教师作全面分析,再让学生反复练习,能较好掌握字的形体结构。学习写字经过一个阶段后,将书写知识、书写技能、用笔法则、结够规律进行系统归类复习。以范字辅助讲解,并由学生查字典找出相类似的字加以强化训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信和成功的舞台。
如组织班(校)的写字竞赛、进行各科作业的展览、书写黑板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每周评选书写之星、家长会时展示书写好的作业等,还可组织写字特长生参加有关比赛,参观社会上的书法展览,等等。
5、指导抄写简单、常用的词语。
词语抄写要结合本单元的生字教学,以简单常用为主。不求量多,旨在抄写词语的过程中,使学生巩固常用的笔画、笔顺。词语抄写以练字为重点,使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巩固识字。
三、学科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发挥表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6-01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又称灵境技术, 是一种有效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g. 它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 使置身于该环境中的人能通过各种传感交互设备,与这一虚拟环境进行相互操作, 达到彼此交换更迭、 融为一体的程度。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市场上熟知的虚拟现实游戏就是基于这一技术进行开发的,用户在游戏中体验滑雪时,因强大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会随着场景不断进行变化,如遇到树枝石头会进行躲闪、在加速的过程中甚至会有失重头晕的感觉等,和现实中滑雪的感受没有太大差别,一样能体验到速度和激情。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虚拟现实技术克服了教学场地的局限性,无论是听觉、视觉、触觉,逼真的感官体验,让体验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源于学习者对活动本身产生的愉悦感及满意度。虚拟现实技术可将学生带入完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交互式体验,从而获取愉悦感及满意度,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体验与参与度。情境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的问题,挑战传统教学场地所带来的局限性,通过设置与生活环境类似的场景,促进学生学习。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情景学习带来技术支持,学生不出教室就可以认识世界,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北京一所小学的科普公开课上,学生就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学习乐趣。学生们带上眼镜模拟航天员在太空所看到的场景,他们可自由地飞向太阳系中的任何一个星体,近距离观察体会每一个行星的特征。相比二维图像,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常识外,更主要是给学生建立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它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关于趣味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审美评价,这种有害的、低级的趣味会影响人们形成雅正、健康之审美观。单一的美术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局限片面的,想要从小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大量的信息拓宽,所以这就需要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情景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畅想一下,将虚拟现实技术带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学生戴上眼镜,就仿佛置身于巴黎卢浮宫中,不用出国也能轻松感受到卢浮宫的艺术氛围,体会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迷人与神秘。
学生在虚拟现实中学习,往往伴随着角色扮演。或许学生可以扮演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个人,游走于画中,体会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会当时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特色。新课改下美术学科教材课例丰富、形式多样,容量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虚拟现实虽然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虚拟现实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发技术门槛高,学科老师很难单独开发教学所需要的虚拟现实的课件,而虚拟现实资源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开发人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沉浸在虚拟现实之中,教师很难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虚拟世界过多的功能和丰富的模拟场景,会干扰学习者对重要内容的吸收。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为学生学习美术带来创造力与想象力,但同时需注意在技术层面与教学层面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张连峰(1964- ),男,山东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王栋(1972- ),男,山东邹平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64-02
一、引言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实训得到了蓬勃发展,虚拟实验实训与传统实验实训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有认真分析虚拟实验实训的利弊,正确处理“虚拟与真实”的关系,构建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通过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的基本特征,其应用于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虚拟实验和虚拟实训。
虚拟实验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环境下对实物实验进行的一种较为逼真的模拟,是利用虚拟仪器和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人机交互和显示处理的实验形式。虚拟实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中运用较多,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虚拟实训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虚拟实训主要针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其主要形式为虚拟工艺、虚拟工位、虚拟车间、虚拟工厂等。
三、虚拟实验实训的优势与局限性
虚拟实验实训与真实实验实训相比,在以下几方面优势明显。第一,抽象内容形象化。虚拟实验实训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模型和过程,能够多角度地提供声、像、图文等内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形成。第二,功能全,成本低。虚拟实验实训中用的仪器主要是虚拟仪器及设备,其功能较全,种类多,可以达到真实的实验实训所无法达到的功能。同时节省了建设的资金投入、用房面积、耗材,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第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拟实验实训是一个程序,只要装到电脑上就可以操作,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内做,也可以更换地点做。对于课堂上觉得不顺利的实验实训,可以在课后重做,进一步熟练操作。第四,操作规范化。虚拟实验实训采用的是错误操作中断设计,学生如果不按规范程序进行操作,过程将被迫中断,这将迫使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重新回到正确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避免操作过程的随意性。除此之外,虚拟实验实训还具有质量评估适时化、报告数据库管理等优势。
由于虚拟实验实训是以虚拟仪器为主要工具,它所仿真的元器件、仪器仪表和系统功能与真实硬件系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所以虚拟实验实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缺少“实物感”。如EWB为基础的虚拟电子实验实训技术,常用的测量仪器仪表、元件、集成芯片、多种多样的传感器等,在虚拟教学中,学生是见不到的。第二,不利于操作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要求进行“真刀实枪”的技能实训,虚拟实验实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三,不利于培养团队精神。虚拟实验实训的操作界面是电脑,是人机对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的因素,不利于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处理好 “虚”与“实”的关系
虚拟实验实训是对真实实验实训的模拟,真实实验实训是虚拟实验实训的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教学中要坚持能“真”勿“虚”、“虚”“实”互补的原则,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第一,能“真”勿“虚”。 真实实验实训是利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特别是职业综合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应主要采用真实实验实训的形式。如:服务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等专业的数控车床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普通机械加工实训室、焊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等,如果用“虚拟”替代“真实”则达不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第二,“虚”“实”互补。对于成本高,用虚拟手段能够很好完成的实验实训项目,可采用虚拟实验实训;对于一些强调观察现象,采用真实实验实训现象不明显的项目,可通过虚拟实验实训来实现;对于操作规程严谨、步骤繁琐的综合性、生产性实训项目,可先开设虚拟实验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步骤,再进行真实的“真刀实枪” 的训练;在虚拟实验实训开设前,可安排简单的真实实验实训,熟悉项目中主要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五、构建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受建设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大瓶颈。构建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一,虚实结合科学设置实训室(车间)。根据各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服务多门课程的虚拟或真实的实训室(如表1所示), 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专业的需求依托不同的实训室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依据专业(专业群)建设要求及岗位需求建设虚拟或真实的实训室(车间)(如表2所示),满足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的需要。第二,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化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涉及很多虚拟实训室,为能够充分发挥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同时实现真实实训室的开放管理,需要依托校园网建设安全性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访问方式多样化、用户群体庞大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六、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还处于应用与不断完善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的不断完善,实训内容、实训手段、实训模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将向着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发展,必将开拓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开创高职教育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田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