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12:17: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角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材的编排方法上,它充分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做中悟理、在看中归纳、在用中深化揭示新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材以直观操作作为思维的起点,综合运用了基本的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类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方面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学会了测量角的度数,知道直角的度数是90度。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角。但是学生对角的认识多存在于直观和感性认识层面上,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理解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周角,依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利用平角和周角来求出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的大小。认识周角。
教学设想: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我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我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
教具学具:折扇、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角的测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角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重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快把精力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来。】
(请学生自己画几个角,然后小组内把组员所画的角进行分类。)
汇报分类的结果(锐角、直角、钝角),并板书。除了这3种角,我们今天还要认识两种新的角。如果有同学知道,则由学生说出。(平角和周角)如果学生说不出则教师呈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角,并回顾之前学过的角,是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以及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数学书第41页例2
(1)出示平角和周角。
(2)学生质疑。(这是角吗?)
(3)小组内讨论:平角和周角到底是不是角。
(4)汇报。结合角的定义,学生会知道第一个图形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所以应该是角。
第二个图形学生可能会理解不了,因为直观看去只有一个顶点、一条边。拿出折扇慢慢打开,使学生看清把扇子转了一圈的动作,明白是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所以也应该是角。
(5)动手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6)找身边的平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平角与周角的定义直接给出,而至于什么样的角是平角,什么样的角是周角,为什么说这样的角是角,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找到答案,教师适时地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找身边的平角与周角,巩固学生对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都有数学知识的认识。】
2.学习例3
我们现在都认识了哪些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知道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小组内测量上课初所画的角的度数。填学习汇报单。
(2)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3)总结: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测量角的度数,可以对上一节所学的角的测量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小组内测量,那么测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唯一的,而锐角、钝角的度数是不唯一的,他们就会自主去探究锐角和钝角度数的范围。】
三、学以致用,拓展升华
知识大闯关。(课件出示。)
第一关:基础达标
1.拿出活动的角,按老师的要求,摆出各种角。
2.教材第43页第2题。
3.判断。
(1)1平角=2直角。 ( )
(2)钟面上3:00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锐角。( )
(3)钝角都大于锐角。( )
(4)常用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 )
(5)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
第二关:拓展延伸
1.教材第43页第4题。
2.利用三角板拼角。
3.教材第44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设计闯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练习以课本中的习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其中用活动的角摆角和用三角板拼角的练习,不但随机性强,而且能使学生的练习不局限于纸笔。】
2. 经历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感悟分类、抽象概念的数学思想。
3. 在操作、思考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按照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准备:
课件、7个有代表性的三角形教具(两套)、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纸片。
学生准备:
小组:一套7个有代表性的三角形、一张白卡纸、一套三角板。
个人: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纸片、钉子板。
一、激发需要,揭示课题
1. 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屏幕出示:三角形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屏幕出示图及名称)
2. 师生举例: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屏幕出示图片:三角板,红领巾,花瓶,积木;自行车,警示牌,房屋,长江大桥;金字塔等)。的确,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用到三角形。
3. 揭示课题:把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屏幕出示更多三角形)。看到这么多三角形,你有什么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对三角形进行整理,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类活动中。
(二)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分类主要有以下4种、3种或两种,还可能有其他分类方法。
(1)按角分,分两类。哪一组先来展示?并说明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分成几类?(2和6都有直角分一类,其他5个没有直角分一类。)老师用教具把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2)按角分,分三类。有没有也是按角分但不是分成两类的?(2和6都有直角分一类,1和3都有钝角分一类,4、5、7全是锐角分一类。)与刚才不同的是把1和3有钝角的单独分成了一类。还有没有按角分,分得不同的?【板书:按角分】
(3)按边分,分三类。除了按角分还有别的分类标准吗?分成几类呢?(2、3、4都有两条边相等分一类,5是三条边相等分一类,1、6、7三条边都不相等分一类。)老师用教具把分类展示在黑板上。(师摆三排)有没有按边分,分得不同的?
(4)按边分,分两类。两类的: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无边相等的分一类;与刚才不同的是把5分到两条边相等一类。还有没有按边分,分得不同的呢?【板书:按边分】同学们,除了按角分和按边分还有别的标准吗?若有,要展示判断。
(三)初步研究按角分的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同学们即会定标准又会操作,将三角形按角分了类,还按边分了类。我们先来看按角分的三角形,第一组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屏幕出示图文)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知道这个名字的?【板书:直角三角形】
(2)钝角三角形。再看第二组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屏幕出示图文)什么名字?【板书:钝角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再看第三组三角形的角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屏幕出示图文)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生:锐角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
(四)猜三角形活动
事实上,三角形的个数远远不止这几个,按角分的三角形,除了这三种,还有别的种类吗?【板书:三角形的种类】(学生可能回答有或没有,也可能疑惑不回答)看来大家意见还不够统一,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个猜三角形的活动后大家就明白了。
(1)猜直角三角形
①顺猜:袋子里装着三角形,只露一个角请猜是什么角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有没有不同的?(若有猜锐角或钝角三角形的,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让正确的反驳。)
②反证: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第二个直角吗?如果有两个直角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一下。(屏幕出示:两个角是直角的演示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了两个直角还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小结:说明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第二个直角吗?(不会)有一个直角还会有钝角吗?(屏幕出示:第二个角是钝角演示图■)师小结:说明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钝角吗?(不会)也就是说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后,另外的两个角既不可能是直角也不可能是钝角,另外两个角一定是锐角。
③简洁:(屏幕出示: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能把这句话说得简洁些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猜钝角三角形
谁来猜是什么角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屏幕出示: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谁又能把第二句话说得简洁些?(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露一个锐角猜三角形
还想猜吗?(锐角三角形)有没有不同的?(直角三角形)还有没有不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展示:同样大的一个锐角所在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改成“有一个角是锐角”行吗?改成“有两个角是锐角”行吗?为什么?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
(五)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有什么角?(锐角)各有几个锐角?(2个3个)三角形中有2个锐角或3个锐角,可以怎么说?(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谁能解释一下至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六)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①概念、通过按边分类,我们发现三角形的边还有特殊的情况。第一组的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取个什么名字?【板书: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屏幕出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各部分名称。这两条相等的边就是腰,另一条边是底。两腰之间的夹角是顶角,剩下的两个角是底角。(直角横放)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边指边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师小结:不管怎样摆放,相等的两条边才是腰。请标出8号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③验证底角相等。除了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请用8号三角形去发现吧!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量)还有什么方法?(对折)请生边展示完全重合边验证底角相等。
(2)等边三角形
第二组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什么名字?(等边三角形)【板书:等边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屏幕出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是正三角形。除了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请用9号三角形去发现吧!怎样发现的?还有什么方法?请生展示对折两次传递相等的方法。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看来意见又不统一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发表意见。师小结: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是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具备两条边相等的条件,等边三角形还具备三边相等的特点,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弹性活动,落实建构
一、SOLO分类理论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是SOLO,意思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理论认为,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处于思维结构的哪一个层次。[1]SOLO分类法将学习成果划分为五种结构层次,对应的是思维能力从点、线、面到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含义如下。
(1)前结构
处于前结构层次的学生找不到任何与所面对的问题相关的知识,逻辑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
(2)单点结构
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找到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多点结构
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有多种解决思路,但不能将他们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
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够将各部分内容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即处于该结构的学生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5)拓展抽象结构
处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的学生面对问题会做深入分析,不仅可以解决该问题,还可以总结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或法则。
二、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按照思维复杂程度进行认知目标分析
(1)当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缺陷
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两个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布鲁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体现了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动作策略、认知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很难区分哪一种理论的复杂程度更低一些。因此,不能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的线性分类。
(2)应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SOLO分类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以及后形式方式),每种功能方式都能够产生相应的知识类型,分别为隐性知识、直觉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层次更高的理论知识;二是每一种功能方式下反应结构的复杂性,每一种功能方式下的学习结果又可分为五个水平,这五个水平呈递进的关系,构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水平层次。[2]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因此利用如图1所示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与思维水平结构图可以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在分析时要从学生处于哪种功能方式和哪种反应水平两方面来考虑,最后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等不同层次。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认知发展的功能――水平二维图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次设计,同时判定学习者所处的思维结构水平,这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并及时修改教学目标。
图1中,横轴代表个体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纵轴代表每种功能方式下的学习结果的各个水平层次。对学生的评价结果采用字母与数字组合,字母表示该种功能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数字表示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方式,反映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类型。如图1C3中的字母C表明目前学生的认知发展功能处于具体符号方式,能够完成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数字3表示学生在具体符号方式下的思维结构处于多点结构水平。
2.根据不同知识结构层次设计不同的学习环境支持
(1)对学习环境的理解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对学习环境的定义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即学习环境是一个场所;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的一切资源支持和条件支持;第三种观点认为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关系的组合。本文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是对学习环境最全面的概括,既包含支持学习的一切物化资源,又强调在学习者与其他环境因素动态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在支持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设计学习环境
国内外对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有很多,如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钟志贤等人提出的“7+2”学习环境构成要素观等等,综合分析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发现,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有: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人际交往。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
①学习内容
SOLO分类理论将学习成果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它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内容设计时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这样的分层使得学习内容由直观逐渐过渡到抽象,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与SOLO评价理论对教学目标的划分特点相同,保证了所学的教学内容与学习需要保持一致。例如:按照下面图2要求摆放三角形,一个图形有3条边,第二个图形有5条边,第三个图有7条边,等等。SOLO理论认为各层次学生可以回答如下问题:
单一结构:第四个图形有几条边?(学生只要按照要求画出第四个图,数数边数即可。)
多元结构:第五个图形比第四个图形多几条边?(学生只要找到两个图形各自的边数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关联结构:第25个图形有多少条边?(学生需要分析总结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数量规律。)
扩展抽象结构:第N个图形有多少条边?(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通过具体数字是无法解决的,需要避开使用具体数字,学生必须具有抽象思维,有逻辑归纳的能力。)
②学习支持
学习支持指的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物化资源和人际关系两类,如资源、案例、工具和支架等。不同的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工具等都不同。学习内容体现了SOLO分类理论的分层思想,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支持设计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益。
例如:探究H2的化学性质,SOLO理论认为各层次结构的学生能够完成如下的任务:
单一结构:熟悉H2还原CuO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组装顺序。单一结构的反应只需要动手组装实验仪器。
多点结构:学生动手组装化学仪器,将药品正确装入仪器并进行实验。多点结构的反应需要学生做两件事:自己组装实验仪器,然后将化学反应物放入仪器进行实验。
关联结构:观察H2还原CuO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需要分析出实验现象形成的全部影响因素,需要对知识间联系有系统的认识。
抽象结构:归纳H2的化学性质。抽象结构的学生需要扩展知识面,形成逻辑归纳。
上述各层次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学习场所支持和媒体支持分别如表1和表2。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在学习发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SOLO分类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思维结构的变化,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都根据不同的结构进行了分类。因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的不同结构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如选择“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力;选择“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协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营造出来一种平等、自由、协作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3.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先期经验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学习结果也将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同时,知识建构过程包含对知识探究、对学习调控及对知识应用评价等多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因此,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来实现多层次、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评价,最终实现有效的学习评价是必要的。
(1)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及时修改教学。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对其学习水平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在之后的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2)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利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水平、思维的复杂程度和发展阶段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概念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外显他的认知和思维等隐性学习特征。这些评价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评价中根据问题的答案来评价的片面和不足,从而有效了解学生,及时给予教学干预。
近十年来关于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既有对SOLO评价理论的简单介绍,也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但是这类研究基本局限于如何使SOLO应用到各学科的开发性试题中。目前不少学者在探索如何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超越单一试题情境的应用中,但是这种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根据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思维结构的不同水平,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SOLO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现有的SOLO理论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样本太少,规模太小,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机械,其动作的传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机构来完成的。铰链四杆机构是机械行业中最常见的机构之一。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第五版)第七章第二节。铰链四杆机构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以独特可靠的低副连接形式,在工业、农业、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课程属于承上启下的内容,是分析铰链四杆机构性质和演化的基础,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之一。
一、备课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只有分析和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次授课班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对铰链四杆机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具备探究本次课程内容所需的理论基础。班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个别学生表现出色,由于是初中起点的班级,基础差,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但是他们喜欢动手,勇于表现自己。结合以上分析,制定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见下表。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由于铰链四杆机构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类的机械中,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作为重点内容;而要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尤其是运动特点的分析,需要学生对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知识比较熟悉,这对初中起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知识点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而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初中起点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因此,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播放动画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和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模型感受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鼓励学生亲自制作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收获;最后通过知识链接加深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机械就在身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通过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关联比较―实践探究―构建新知―巩固升华”的学习方法达到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三、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创设探究氛围、协作交流―进行思维碰撞、探索研究―积极突破难关、精彩展示―知识内化拓展、归纳总结―建立整体框架,整个过程注重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前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学任务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雷达天线俯仰和子弹上膛的动画并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丰富学生对现实生产、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协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协作交流。教师结合图片,带领学生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为每个小组发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模型,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自己动手找出铰链四杆机构的机架、连杆和连架杆,并通过动画演示,诠释曲柄和摇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认识。
通过动画演示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观察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使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学习伙伴的讲解交流,双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铰链四杆机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其类型,既能检验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三种类型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通过“演示动画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三步教学法,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深化重点的同时,变难点为趣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探索研究
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既是本次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将演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分析每种类型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一种,总结出结论后,让学生尝试其余实例的分析,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予以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精彩展示
为了增强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深层次认识和动手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硬纸板和大头钉制作一个铰链四杆机构。制作完成后,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制作的铰链四杆机构,并解说机构的组成、分类以及运动特点。教师针对每小组的表现予以点评,使学生在制作展示过程中,既能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突出了重点;也明确了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突破了难点;使抽象的理论从实践中获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环节除了注重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知识链接环节,通过演示风扇摇头机构、刨床进刀机构 、飞机起落架等机械机构,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对生产实践产生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职业意识。
5.归纳总结
知识的归纳总结最好是框架式结构,有了框架后,任你添砖加瓦。教师指定一名本次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予以适当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知识框架。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布置独具特色的作业,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基础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为下次课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反思
本次课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突出专业特征,注重直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
1.1历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东、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作为东方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一直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而西方园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古典园林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运动”后的“现代景观”,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西方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景观是分枝结构的而不是收敛聚集的;是多元价值论的,而不是一套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观。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价值,但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对于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代表对过去的拷贝,也不意味着对早期风格的单线轨迹的延伸,而是要触摸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点,通过吸收早期答案背后的各种原理,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的条件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吸收其精神而不是模仿其风格。
1.2生态观念的融入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景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后,人类很快察觉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遭到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沿海地带被污染……这种状况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人类意识到应以生态平衡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整体协调,避免产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观念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园林的生态设计先后出现了生态保护性设计和生态恢复性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界对生态设计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开展了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生态绿化、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部分设计者则将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使中国园林的生态设计拥有良好的开端。
1.3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如何规划设计己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而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重大影响,使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的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情的园林专业人才。
2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动手能力差
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功夫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规范化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2课程设置的弊病
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及核心课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课程必须得到加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而近年来,某些高等院校对课时的削减和对课程门数的増加,使有些部门盲目服从,没有认识到像园林这样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园林专业的特色不能突出,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差。
2.3传统思想的禁锢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峴,被公认为风景园林的渊源。它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营造模式,一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的影响,缺少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认识。对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3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3.1端正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侧重于计算机制图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手绘功夫较差也一样能做好设计。事实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手绘技能,能将自己的创意较为准确而快速地表达出来,増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计算机制图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快速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园林专业学生的手头功夫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以此为基础,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自学与教学互动方式
3.2.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进行背图和徒手的训练。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孙筱祥先生、唐学山先生等风景园林学科的元老,对于背图都是身有体会的,他们对中西方许多经典的园林设计从设计理论到图纸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这使他们在毕生的设计工作中受益非浅。背图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徒手绘图技能,往往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3.2.2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特点,使其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更新等优点。设计离不开图纸,而多媒体技术对园林设计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弥补了空谈设计理论的弊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避免喧宾夺主。(2)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掌握设计方法,是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然而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既要有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又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对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设计的进度而进一步展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其精华。(3)积极有效的共性教学: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并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4)实践教学:建立与城建园林部门的实践教学关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结合具体项目完成,学生有机会体验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最好的补充。
3.3课程体系的完善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3.3.1完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从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学)专业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欧美的Land-scapeAichitectuie专业己由初期的私人花园、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扩展到“大地景观规划”的阶段,延伸到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围。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溢,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1)设计方向的课程除了传统园林学中的基础内容(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外,还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的专业课程,并将生态学课程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园林学科的系统更为完善,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2)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研修并提高此类课题的学分数。既培养能主持大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也培养专向突出的高质量专才,更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3.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没有完善的教材。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还在沿用老教材,而老教材的内容陈旧和不完善明显跟不上形势。作为设计专业教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即不局限于传统园林学内容,深入了解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和审美要求,将设计类课程内容提升到广义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内容丰富。那么在课件制作时除了按章、节编辑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做成专题形式,如园林设计课,为了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拓宽设计思路,笔者设计了专题形式课件,如:概念设计与园林形式、园林与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西方现代景观经典设计等,将实例的选择科学化、系统化,使学生在教材以外获得了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
2包装设计类专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2.1西方文化带来视觉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媒介技术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加大了外来文化侵蚀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险。外来文化逐渐改变消费者文化理念的同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渐渐弱化,传统文化将面临被怀疑甚至遗弃的危险。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往往来自于经济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而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文化价值判断力也较弱,这便给外来文化提供了一个同化消费者文化理念的优势。包装设计类文化产品生产方面,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标准化,能够实现批量复制的高效性。在这种背景下,容易获取经济利益的文化产品一旦开发出来,便可以短期内快速生产而推向市场。在这种工业化的模式下,中国文化产品生产由于在时效以及标准化上的劣势而遭受挤压,作为最大消费群体的年轻人,更倾向这种外来文化,从而新生一代渐渐被同化,最终改变着民族认同感,造成传统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断代。
2.2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健康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培养模式,依层次可以分为:新鲜期、了解期、认同期、生产期。当消费者接触新的文化产品,由其好奇心驱使进入新鲜期,这时其文化理念依然是固有的文化认知,仅当文化产品在其固有文化认知体系内符合审美或某方面需求时,才会进入了解期。消费者进入了解期,便开始主动了解该类产品的文化属性,进而反思其自身的文化理念,只有其认同了产品的文化属性,才会学习该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只有到这个时期,消费者才有可能实现向生产者也即传承者的转变,从而实现该文化产品的再生产过程。消费者与传承者分别处于金字塔自下而上的底层与顶层结构中,当这种文化传播范围不足以满足培养消费者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文化认知情况下,其文化传承的链状结构便会断裂,该文化便就失去了传承载体。由文化传承的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在视觉类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培养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内涵的培养,则非常重要:一,在消费者进入了解期过程中,由于社会传承渐渐成为目前视觉类文化产品的传承主线,因此扩大中国元素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金字塔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若视觉类文化产品中国元素展现越来越少,则变相的缩小了文化消费群体,也即最终会影响金字塔结构的稳定。二,在消费者进入认同期的过程中,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认同传统文化,而是在了解期受其固有文化认知干扰形成对传统文化误解,并没有达到真正认同传统文化,便构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伪传承,这种传承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理念。三,在普通传承者进入了生产期的过程中,只有当消费者完整经历新鲜期、了解期、认同期、生产期,即能够进行在传统文化体系按照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情况下,再结合自己的文化理念对其改造,生产出的新文化产品符合传统文化理念要求的情况才属于文化创新。
3包装设计类专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紧迫性分析
包装印刷品的外观设计人员,主要来自于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高等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而上述场所的教职培训人员基本为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因此,当前视觉类消费产品的文化生产者培养平台,究其源头主要为轻工业及设计行业的高等教育院校。由于视觉类文化产品是艺术设计与包装印刷工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根据该领域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相对应的专业则为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等。为此,笔者对以下几所国内代表性院校作简要分析。基本所有上述高校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均未开设视觉类传统文化主干以及相关性课程。即便是对文化要求更高的艺术设计专业中,仅有江南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开设了主干课程,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未能得到重视。上述高校均为行业内的代表性学校,直接影响着全国相关专业教育方向,其大量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岗位中也往往居于行业重要位置,他们的思想理念往往也引领甚至决定着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包装设计类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传统文化内涵的培养则显其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38-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Fu Lihong Li Shua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is a place of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for peopl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mmonly used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ies involveseven aspect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veexchange, the real-time communication, the mobilityof members, identity is anonymous or not, the restrictions of participating in or joining , whether or not familiar with each member, whether or not support multimedia. By comparison, ea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words: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BBS;academic blog;type;characteristic
近年来,虚拟社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较少。2015年7月1日,我们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研究虚拟社区的记录有1 047条记录。但是专门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相关问题的记录只有10条。王东界定了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的研究框架(2010);王东,刘国亮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过程的参与主体间关系模型,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框架以及学术质量评价流程及模式(2012);王健研究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博弈分析(2013);王东,刘国亮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2013);张万敏,刘芳华探讨了国际虚拟学术社区信息交流与信息翻译模型(2013);刘冰峰探讨了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特性与类型(2014)。以上都是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以及信息交流进行研究,并没有专门对虚拟学术社区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国内无人对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鉴于此,我们拟对三种常用的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虚拟学术社区的理论研究有所进展。
1 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
现有文献并没有界定“虚拟学术社区”的概念。与其含义接近的概念有“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电子社区”(Electronic Community)和“网络社区”(Net-worked Community)等。外国学者Rheingold(1993)首先指出,“虚拟社区”是“一群主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充分的感情,分享某种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集合体”[1]。这种提法突出了信息和知识共享在虚拟社区的重要性。Romm(1997)给出了一种更简单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人由电子媒体相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2]。裘涵(2006)指出虚拟社区能满足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喜好、经验、认知的人的交流、协作等需要,并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技术系统[3]。学者HUNG Shiu-Wan(2009)对专业虚拟社区的用户群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一般是由具有相关特定专业背景的用户(知识工作者)构成,并且对相应专业领域具有共同兴趣和主题[4]。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把虚拟学术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为了满足一群具有特定学术背景并且对学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验、认知的用户的交流、协作等需要,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技术系统。
2 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
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学术社区有学术博客、学术BBS、科技络发表这三种。
2.1 学术博客
对于学术博客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辞海里对“学术”的定义:“学术”既能广义理解成“系统的学问”,又能狭义理解成“专门性的学问活动”;既表示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总称,又专指学术研究。根据“学术”的定义和“博客”的定义,吕鑫等认为“学术博客”是指用于和交流教学、科研和科学信息的博客,即能够用于交流学术观点、发表科研成果、学校教学信息的博客[5]。根据学术博客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三类:①科学博客,它是以探讨学术问题为目的的博客,主要形式有随笔、日记、论文;②教育博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目的的博客,发表的内容主要是服务教育的信息;③图书馆博客,是以服务读者、各种学术讲座信息和书籍更新信息等为目的的博客。
2.2 学术BBS
网络学术BBS是社区成员通过发帖-跟帖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以小木虫论坛为例,该社区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免费论坛。它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学术前沿站点,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免费动力,倡导学术的交流与共享。小木虫论坛为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的互动交流平台,截至2015年2月27日,共2 740 792篇主题,73 728 098篇帖子,3 699 647位会员。
2.3 科技络发表平台
科技络发表平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复杂的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给用户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新成果、新思想得到及时的推广和交流。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将服务的对象分为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两类。非注册用户只能以访客的身份,对本网站的部分内容进行检索、浏览和下载。注册用户可以使用本网站的所有功能,同时可以享受更多便捷服务,包括投稿、评论、定制、添加私人标签、收藏站内外各类资讯、加入您感兴趣的学术圈子等用户个性化功能,注册时需要用户以个人常用电子邮箱作为用户名,并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用户真实姓名注册后不可修改。
3 学术博客、学术BBS、科技络发表平台的特点比较
在交流的互动性方面,学术BBS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备受用户青睐。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遇到的难题以发帖的形式来寻求帮助,社区内的其他用户会纷纷跟帖进行讨论和交流。学术博客相较学术BBS,互动性比较弱,但是与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相比,学术博客提供了信息更快捷、互动更方便的学术交流方式,为不同地域的学者提供了机会。而科技络发表平台更侧重于信息的于共享,互动性比较弱。
在交流的实时性方面,学术BBS通过发帖、跟帖的方式进行交流,在线成员如果查看到这些帖子,可以及时评论、回复;学术博客是只有成员登录博客后,才可以查看到别人的回复、评论,实时性一般;科技络发表平台也是只有成员登录之后才可以查看到别人的评论,对别人的论文进行评价,实时性较弱。
在社区外成员加入、参与的限制方面,学术BBS、学术博客、科技络发表平台对于社区外成员进入社区没有过多限制,可以进入社区查看一些内容,社区外成员需要注册之后登录才能进行发表、评论、留言等活动。
在成员的流动性方面,学术BBS由于其社区高度的开放性,社区成员可以自由地、频繁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论坛;学术博客的成员几乎是每天都会进入自己的社区写“日志”、查看其他成员留下的评论、留言,学术博客的成员们也不是固定的关注一个话题、一个博客,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浏览其他博文,来回“逛”。科技络发表平台的成员也会经常登录系统,查看自己论文的审核状态、查看别人的评论,查阅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论文,但是相较学术BBS的成员流动性弱。
在社区成员登录身份方面,学术BBS由于其公共性、开放性的特点,社区成员随意取个昵称,就可以注册成功,社区成员互不认识;学术博客的成员们大多数也是匿名注册,成员使用自己的网名登录,除了一些名人的博客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登录,成员之间也互不认识;科技络发表平台由于其社区的特殊性,涉及论文的发表、版权,社区成员需要提供完整、真实、准确、最新的个人资料,由于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地区,社区成员也互不认识。
在是否支持多媒体方面,学术BBS、学术博客都支持超文本、图片、链接和简单的动画,部分学术BBS、学术博客可以嵌入音频、视频;而科技络发表平台也支持论文的多媒体表达。
在对这三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进行简单的了解之后,可以把这三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参见表1)。
4 结语
学术BBS、学术博客、科技络发表平台等网络上的各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在网络上建立效率更高、实用性更强的虚拟学术空间,为广大的学术研究者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在现有的虚拟学术社区的基础上,建设出功能更完善、服务更个性化的新型虚拟学术社区;如何加强虚拟学术社区在工作、科研、生活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虚拟学术社区成员之间、外部用户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等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下一步应该着手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HEINGOLD H. The virtual community [M].MA:Addison-Wesley,1993:10-12.
[2] ROMM C.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7(8):261-270.
而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单位天津天狮学院,也曾对2006级专科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外国语学院组织新生统一参加入学英语水平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大学英语分级班级的编排,将全体学生按照英语基础水平的高低分成三个教学班型,即A级班(快
班)、B级班(普通班)和C级班(慢班),分级班级编制时遵守一个原则是“两边轻中间重”,B级班占多数。两年来通过分级教学实践的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学校领导变更的原因,当时的制度和奖励措施等均未得以兑现,分级教学在专科阶段仅实行了一届。自2008年天狮学院升本以来,大学英语教研室的骨干教师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是否实行分级?如何分?怎样开展拓展类课程建设?等等,这也正是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课题组试图在前人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如何在天津天狮学院组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开展拓展类课程的建设。
天津天狮学院为天津市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覆盖较广,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之上(总分150),而有些学生仅能达到三四十分。如果无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组织教学,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授裸,那么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开发英语优等生的潜能,同时也将极大的挫伤了一些英语学困生的积极性,只能导致英语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然而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学校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英语学习水平划分成不同等级,不同级别的学生就能根据自己能力的高低分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分级教学的模式下,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可先从英语基础知识入手再进一步提{个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优等生则可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将公共大学英语和本专业英语相结合,促进个人专业英语的发展。
一、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
1.分级编班原则。学校教务处可组织入学新生统一参加英语水平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大学英语分级后的班级编排。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确定具体的分数段,将全体学生按照英语基础水平的高低分成三个教学班型,即A级班(快班)、B级班(普通班)和C级班(提高班),分级班级编制时遵守一个原则是A级班和C级班占少数,B级班占多数。在最初的班级编制上,基本上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班级级别的划分,但是有的学院学生总数少(如艺术设计学院),班级编制时则会考虑与某个二级学院的某个专业合并。
2.动态班级管理。分级教学下的教学班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班级管理将采用动态“滚动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般来说,第一学期因刚要实行分级教学,滚动幅度也会比较小。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A、C两个级别的学生人数制定标准,滚动幅度为5%为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A、B、C级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总排序(即A级班总成绩表、B级班总成绩表、C级班总成绩表),排名在A级班后5%的学生降入B级,B级班学生排名在前5%的学生升入A级,排名在C级班成绩的5%的学生升入B级,B级排名在最后5%的学生降入C级。如果在滚动过程中有成绩相同的情况(例如A级学生倒数15,16名成绩相同,则一同滚入B级班或B级学生正数15,16,17,18名成绩相同,则一同滚入A级班;B级,C级之间滚动按同样方法),人数变动不大。
第二W期滚动幅度为10%。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A、B、C级学生的外语成绩进行总排序(即A级班总成绩表、B级巧总成绩表、C级班总成绩表),排名在A级班后10%的学生降入B级,B级班学生排名在前10%的学生升入A级,排名在C级班成绩的前10%的学生升入B级,B级排名在最后10%的学生降入C级。如果在滚动过程中有成绩相同的情况(例如A级学生倒数30,31名成绩相同,则一同滚入B级班或B级学生正数30,31名成绩相同,则一同滚入A级班;B级,C级之间滚动按同样方法), 人数变动不大。
3.分级教学的构建模式。分级教学是一种颇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从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宏观部署。
课题组结合天津天狮学院的教学实际提出适合该学院不同级别学生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具体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周期为四个学期,总学时248学时,每学期60学时。在分级教学中A、B、C三个级别班级的总课程学时保持一致,教学安排在不同教室,同一时间进行,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各自不同。
在课题研究中,天狮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视听说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主教材均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类教程,并配合使用大学英语教研室骨干教师自编的《大学英语习题集》及《大学英语等级训练与应试技巧》两部自编教辅材料。
二、拓展类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分流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应该相切合,减小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天津天狮学院众多毕业生应聘的信息反馈表明,许多外向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希望他们有大学英语四级或四级以上证书,部分单位在岗位描述中有对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比如用英语口头介绍一份产品,翻译一封电子邮件,撰写商务信函等,从中考察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学会思考和选择以便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向企业和社会应用靠拢,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1.需求分析。为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四级后续课程的需求,课题组自2014年10月起利用每学期的期中座谈,分学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问题内容涉及拓展课程的选课目标、对拓展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内容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需求有很大的集中性。绝大多数的学生意识到通过四级并不意味着自己能在就业竞争中有优势,仍需继续努力提升语言水平。而学生目前的弱项是听力和口语,希望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效突破障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就业中增强竞争力。并希望学校多开设“视听说”、“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跨文化口语”类课程,并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不赞成传统的闭卷考试。
2.基本原则。
(1)因目的而异: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以及有关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确定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2)因人而异: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外语水平,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为适宜。
(3)因教材而异:根据教材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确定采用哪种教学法更为适宜。
(4)因课型而异: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为适宜。
(5)因阶段而异:不同的教学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
以上便是折中主义教学法所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我国的外语教学习惯引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照搬照套,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强调了某一个侧面,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育者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思路来审慎求实地进行有机综合,结合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采用适合的教学法,做到灵活变通,以提高效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不同,尊重学生,创造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应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技巧,提高技巧运用的意识,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某些形式与条框,因时因地因人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满足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现代化的语言学习手段,使学生有了更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各种任务适时地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正视汉语向英语的正迁移作用,适当地进行英、汉双语对比,尽量避免或减少负迁移;在课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英语水平。
总之,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应符合“更高要求”的原则;必须坚持符合学生需要的原则;应积极推进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和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
3.课程设置。基于上述针对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分析,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天狮学院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可重点开发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文化类三大模块。如:大学英语六级测试课、初级口译、中级口译,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视听说、科技英语翻译,跨文化阅读、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学院可进一步结合各专业特色增加三大模块拓展课程的种类,以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求。
4.考核方式。从考核方式来看,针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特点,学院可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体系,将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监控。终结性评估是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达到和具有的语言水平。加大开放式思辨性题目比例,以考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估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种做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定位,随时监控学习。
5.资建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建设不仅有益于人才的培养,也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找到新的契机。天狮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专业方向宽泛,涵盖翻译、文化、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等诸多方面,通过拓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以课程带动科研,达到研教融合的效果。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它充分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有利的,有益于人才的培养,它改变以往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今后的实践中,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并致力于建设拓展课程教学团队,努力建设集“课程建设十教学研究十团队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协调发展。
此外,教师一定要及时做好大学外语分级教学的宣传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更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C级班,要选派有耐心,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教学最初不必追求传授的英语知识量,而是建立学生的信心,唤醒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r等教学的构成要素出发,构建出适合天狮学院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和拓展类课程的实施方式。分析总结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将现存的一些不足,对如何完善分级教学的实践策略加以研究,包括确定分级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管理、加强情感共建。期待这些初步的研究也能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诚然,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本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选取课题组成员任教的天狮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其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推广的实用价值有待验证。另外,鉴于课题组成员的整体学术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理论支持仍稍显薄弱,文字推理也有待完善。课题组成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以期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更深刻的领悟,也希望在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后,能将成果运用到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5.
[2]周芬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迟硕.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分级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J].才智,2012(26).
[4]胡壮麟.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几点看法[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
[5]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以讲授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为线索,以掌握一种程序设计方法为手段,以培养程序调试的技能及简单算法分析的能力为目标,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基础课。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类和非计算机类理工科专业,均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践中将教学对象分成三类,其教学目标各有不同:
1) 计算机专业。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学习并运用程序设计思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面向软件人员水平考试;为培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
2)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学习并运用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 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理解程序设计思想;面向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为程序设计的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显然,由于各专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以教学模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指导,因此教学模式的差异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针对上述三类学生群体,对各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1 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
1.1 实验教学方法
1.1.1 边讲边练,边学边做
这种教学方法表现为:“演示练习再演示再练习……”,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演示编程过程,再要求学生模仿完成相应的练习,采取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交替进行的方式。为控制学习进度,应设定时间,例如,每5~10分钟完成并提交一个程序,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的演示和练习。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演示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演示内容。其主要特点是:
1) 教学全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所以适用于验证性的实验,例如基础语法的练习。
2)“边讲边练”,使学生能够快速上手,因此适用于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
3) 讲授的时间较长,教学进程较慢,适用于实验课时较多的专业。例如,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其实验课的比重一般较大,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卢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1.1.2 先讲后练,任务驱动
这种方法表现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1]。将“演示练习演示练习”变成“演示+练习”的模式。要注意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例如控制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由教师辅导、学生独立支配时间进行练习。“先讲后练”一定要通过“任务驱动”,预先安排好实验任务,提出具体的目标,例如工作量以及任务提交的时间等。这种方式的特点是:
1) 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设计性的实验,例如,有关程序结构类的练习、简单算法分析的练习等。
2) 由于有教师演示,学生能很快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及难点。同时,“任务驱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实验过程“有的放矢”,实验的效率较高。
3)“任务驱动”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计算机专业肩负着为培养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做准备的重任,所以尤其适合大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
1.1.3 项目驱动,全程实践
所谓全程实践,是指教师只提出实验目标,实验时间完全由学生支配。这种方式最好以“项目驱动”,项目涉及的知识面应比较宽,任务量应足够大。例如,设计某类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一般可能需要几次实验课来完成,这些实验课时完全由学生支配。在全程实践中,教师担负着指导的作用,可将学生划分成项目小组,每组2~3人,安排项目组长,组织项目实施。这种方式的特点是:
1) 项目的工作量一般都较大,属于综合性的实验内容,适合在阶段性的学习结束后进行。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主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尤其适合高职高专以及计算机类本科专业。
2) 这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作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就这一方面而言,也适合在各个专业中进行运用。
1.2 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上述教学方法,分别适用于教学的不同阶段。在综合运用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其课时分配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是结合教学实践所总结的参考指标。
2 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
2.1 实验内容的分类
一般地,实验分为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三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实践中采用的参考比例如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非计算机类本科的验证性实验比例非常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学生面临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等级考试侧重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2],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考虑等级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又要兼顾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思维能力。为了促进两方面的整合,实践中为这类学生安排了大量的设计性实验,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则较低,因此其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升。这也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2 实验内容设置的原则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一般有如下两类指导原则。
2.2.1 原则一:实验与理论并行
实验与理论并行,互为补充,两者并重。这种方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实验课不是理论课堂的延伸,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课堂,其比重非常大,其作用举足轻重。实验内容的设置有如下特点:
1) 以引导的方式切题,学生独立编程的方式进行。
2) 实验内容侧重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解读程序,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实验的量非常大。
显然,这种原则注重发展编程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适用于计算机本科各专业,也适用于实验课时比较多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
2.2.2 原则二:实验是理论的延伸
将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堂的延伸,通过实验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巩固。实验内容的设置有如下特点:
1) 以“跟我学”的方式切题,通过教师引导,“边讲边练”的方式逐步进行,为多数问题指定解决方案。
2) 以熟练掌握基础语法为目标,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和解读程序,注重对语法细节的学习。
3) 实验课时的比重较小。
显然,这一原则将关注点较多地放在了语法基础、基本编程技能上,更适用于需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非计算机类专业。
2.3 实验内容设置举例
上述两类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其形式有明显的不同。下面以两个示例来说明。
1) C语言的格式符。
对计算机专业,一般习题涉及%d、%f、%c、%s这几类格式符就可以了,以此为基础的%lf,、%7.2f等形式,可以适当提及,但只作为课外练习,要求学生自行掌握。
对非计算机专业,由于要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试,所以课内练习应涉及到所有格式符,包括%e、%g等。
2) 任意1个大于0的整数,分别打印它们所有的整数因子。
对计算机专业,该题不指定数据结构,不指定解题方案,不指定输入输出形式,属于设计类的题目,由学生根据分析独立解题。
对非计算机专业,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进行: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k;
scanf(__________);
if(a>0) /* (1) */
{
printf(“%d:”,a);
for ____________________
if ______________
printf(“%4d”,k); /* (2) */
}
printf(“\n”);
}
① 将标号为(1)的行,改写成:if(a>0);此时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② 将标号为(2)的行,改写成:printf(“%-10d”,k); 此时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③ 运行程序时,从键盘输入一个小于0的数,观察其结果。
当然,这种填空的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实践中必须和引导型的题目结合使用,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全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
多元化考核模式,是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在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及评价手段上都具有多样性。这种模式是发展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所谓“全程”,是指将多元化的思想,贯穿于某一门课程本身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课程体系中,实现“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全程化”。
在程序设计基础的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如下评价手段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1 日常测试
在实验课中随机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小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评价时,不过多关注程序的正确性,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编程速度、编程习惯等。这种测试在教学中可多次运用,并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例如从5次测试中选择记录最好的3次作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适合在学习基础语法阶段进行,可以和“边讲边练”的方法结合使用,尤其适合注重掌握基础语法的非计算机专业。
3.2 阶段性的上机测试
在学期中段和学期末进行上机编程测试,并将测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为使测试具有可操作性,应制定切实的操作规则、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为使评价更加公正合理,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试题库系统。例如,非计算机类本科的题库建设主要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重点考察基础概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计算机类本科的题库建设则是与计算机专业体系
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的,重点考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这种上机测试完全是进行编程测试,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如果把上机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则其比重不宜过低,一般采取30%~40%。
3.3 分组作业,综合评价
在以“项目驱动”的综合性实验中,将学生划分成2~3人的项目小组,设置组长,以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实施。例如,在实施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系统功能、讨论数据结构。要注意的是,在综合性实验中,不要求分解任务。也就是说,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仍需独立完成整个作业。这种实验一般要求提交源程序代码以及相关的文档。对某个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安排系统演示和答辩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系统演示和答辩。教师可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进行评价。
总体来看,“分组作业,综合评价”的形式,集中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合在各专业展开。同时,由于项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对学生的程序设计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尤其适合在计算机类专业中进行,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上述各类实践教学模式,是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反复探讨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得到的,并在我校2005―2010级各种类型学生中进行了渐进式的实施。从历年考核的情况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赵金萍. 任务驱动式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J]. 计算机时代,2007(8):25-26.
[2] 刘安明. 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J]. 电子商务,2009(8):55-56.
The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about Classific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Practice Teaching
LU Ling1, CHEN Yuan1, WANG Xiaoyun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2.College of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is for a wide range of student groups. Sinc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inconsistent, so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not only common, but also personal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article describes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process control of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 The object is for students major in computer professional、non-computer science professional、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The article has proposed an effective model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references to specific means. Those means achieves very well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control; assessment
(上接86页)
[6] 吕俊白. 改革程序设计教学加强思维能力培养[J]. 高等理科学刊,2007,73(3):134-136.
[7] 周洪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建设浅谈[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25(3):39-42.
[8] 曹红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9):100-101.
[9] 张雪.“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信息与电脑,2010(7):180.
[10] 俞慧慧.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67.
[11] 王大灵. 任务驱动在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71.
[12] 魏青. C语言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1):5806-5807.
[13] 肖甜甜,吕凤虎.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2008(35):232-233.
[14] 王楠,刘岩. 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学实践与管理,2010(2):227.
[15] 谢娟英. 大学计算机专业C与C++程序设计语言开设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50):22-23.
[16] 张亚平. 非计算机专业的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3):120-121.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Programming in Private University
LIU Shukun, CHEN Zhen, WEN Xiongjun, LIANG Hua
作者简介:谢卉(1975-),女,湖北武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展示设计的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创新项目“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在空间展示中多维化应用的分类研究”(编号:2209S305001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34-02
在商业展示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空间展示识别系统设计是从企业品牌构建的角度进行展示设计的重点之一。作为企业形象传播最为重要途径,以符号、色彩、材质为核心的视觉识别要素在展示空间中多维度全方位的应用,系统构建出立体的空间展示识别系统,是构成企业或品牌视觉形象必不可缺的部分。商业展示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营销和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大量庞杂的企业信息,单单只是从空间造型或者某一方面入手展开展示设计是片面的,过于强调某个展示项目的设计个性也将扰乱品牌的识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从品牌构建的宏观角度观察和理解视觉形象形成的历史,并从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延续和发展企业的视觉形象。因此,秉持帮助企业构建系统的、长期的“形象工程”的理念,纵向以及横向比较各类品牌的空间展示识别系统的特点,在课程中引入展示形象识别分类模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其构建规律,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的理解空间展示识别系统设计,并有效应用核心识别要素进行系统化、多样化的展示设计,以达到满足企业形象需求的目的。
一、空间展示形象分类教学基础的设定
“形象”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企业形象的塑造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空间展示视觉形象从本质上来讲是视觉化体现企业理念的一个表象因素,它必须遵循企业品牌在建立之初所设定的形象需求定位,并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尽可能的反复强化,从而使展示形象深入人心[1]。通过对企业形象定位的需求调查,依据各企业品牌对目标形象定位的描述,我们将这些形象需求概括为一些抽象的形容词,同时根据品牌产品目标消费群体的年龄因素和性别特征,以及大众消费者的心理要求,我们将这些形容词进行初步的分类,得到以下几个大的分类象限。分布在X轴和Y轴的四个极端是对企业形象定位互为对立的描述,分别为两组意义相对的形容词:动静、刚柔;处于四个象限的形容词是介于临近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形象定位,分别为活泼可爱、活力前卫、稳重大方、时尚现代。越是趋向于X轴右方的形容词越是有“动”的倾向,反之为“静”;越是趋向于Y轴上方的形容词越是有“柔”的倾向,反之为“刚”。
图1 企业品牌形象需求定位十字象限分类模型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独特个性的品牌形象就是在众多的竞争品牌定位中拥有与众不同易于识别的形象风格,同时也应在空间展示形象的把握上与品牌的定位趋同,因此企业品牌对目标形象定位的描述将直接引导展示风格的呈现,由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这个十字象限分类模型为基础展开对企业空间展示形象案例的分类考察。
二、空间展示中多维化视觉形象识别核心要素
如果说企业品牌形象最直观在体现在于企业标识,而在空间展示的环境中仅仅通过对企业标识的识别则远远不够。环境空间的复杂性往往能够从多方面的干预受众的视觉感知,如空间造型,衍生图形、空间色彩、材质的表现等等都是烘托或者影响空间展示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需要高度的协调才能达到风格统一易于识别的目的。比如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空间景观识别的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大运会“欢乐的U”的核心标识,空间氛围的营造分别使用了多种色系的临近色搭配以区分各功能区域;从符号上强化了海星、勒杜鹃、笑脸等核心图形的透叠应用,并多次反复的出现在关键形象区域。由此可见空间展示的形象是通过符号、色彩、材质等核心识别要素的综合使用多维化建构而成的,并借助展墙、装置、地台、天花、灯光、展示道具等等多方面的展陈媒介的综合处理达到空间展示形象的高度统一。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案例考察,我们以企业品牌的形象需求定位为基础, 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核心标识系统为中心,把空间展示视觉识别系统归类为以符号识别、色彩识别、材质识别为主的三个变量因素,考察基于这三个变量因素在空间展示中多维度的组合和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构建企业品牌空间展示识别的规律。
(一)符号识别
如果把空间理解为二维平面的错落、叠加或是围合,我们可以将空间造型归结为面的组合,从而得到体的形态[2]。因此空间形态、天花、地面、墙体、柱形、隔断等等这些空间造型元素都可以直接作为符号识别的载体,形成符号识别的典型空间样式。另外,在空间展示中除了核心的企业标志占有最为显著的位置,衍生图形的延展、变化和应用则构成了强烈、丰富的平面符号识别系统。因此符号识别可以来自于空间的造型要素,同时也可以来自于平面的图形系统,由此而构成整个展示空间主导性的设计元素,并借助材质语言、灯光系统的表现强化氛围的渲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展示空间。
(二)色彩识别
色彩设计直观而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及其象征性是体现企业精神内涵的重要视觉化途径,企业标准色彩的设定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记忆,并做出识别和判断。不同于平面色彩的处理,在空间展示中色彩表现有可能是多样化,因而配色系统是需要控制的,过为繁复的色彩计划会使人丧失对企业形象的敏感认知度[3]。因此,围绕标准色彩的应用,在空间环境中色彩表现应该趋于统一、协调和有规律的组合,以达到加强受众对企业色彩的准确认识和识别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品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需求而进行色彩基调的处理以及配色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材质识别
空间展示形象的构建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搭建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感觉特性就是质感, 它由材料的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共同形成。材料的温度、光泽、肌理、软硬程度都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获得细腻或粗犷、高雅或质朴、坚硬或柔和等不同感觉。结合企业形象的定位,在空间展示中材质的应用和处理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传播的准确程度,通过材质的识别来展示品牌的行业以及产品特性和也是构建空间展示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空间展示视觉形象系统依赖于符号识别、色彩识别、材质识别三个变量因素在空间中的多维度展开而建立,这些变量因素来源于视觉形象核心识别要素及其延展变化,最终体现和服务于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从而有效构建了企业品牌的空间展示视觉形象系统。
三、企业品牌形象核心视觉要素的构建规律
我们将所考察的商业展示对象根据展品体积大小的不同分类为大型展品如汽车展、医疗设备展、机械展、房地产展等,中型展品如家具展、服装展(专卖店)等,和小型展品如珠宝、钟表展、化妆品展、通信展、电子展等展示类型,对典型展览类型进行了品牌环的分类。根据同行业竞争品牌在构建现有展览形象的风格特征制作分类图谱表,并针对符号识别、色彩识别和材质识别进行了详细的横向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海量的展示实践案例和资料分类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形象核心视觉要素的组织规律:
(一)空间展示中符号识别规律
空间造型符号的处理以及平面装饰纹样的表现是构建空间展示形象的重点,是空间展示形象最为直观的体现。符号的设计可以来自对企业标志的局部变化,同时也可以来自对目标品牌定位的抽象理解。千变万化的符号造型处理手段归根结底归类于几大抽象的形式:直线型、曲线型、规则型、不规则型。从平面装饰纹样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抽象分类,还可从纹样应用的密度来考察。
图2 符号识别规律研究十字象限图
在空间展示的应用中,大直线型的空间造型和表皮装饰图案趋向于表现沉稳、硬朗的视觉形象,而越是趋向于曲线化的造型和表面处理形式越是倾向于体现柔美的视觉气质。斜向不规则的造型以及较大密度的纹样则趋向于体现活泼动感的品牌形象,如果需要体现优雅经典的视觉气质则要求空间造型趋于简洁、规则、对称等经典样式,象征图形则趋于相对细密低调的处理方式。
(二)空间展示中色彩识别规律
色彩作为空间展示中最易于识别的内容之一,是保持企业品牌形象统一和规范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即使在多次不同的展示场合出现的符号识别有差异,但是色彩的设计必须遵循企业品牌标准色彩的应用,并需要谨慎控制辅助色彩的组合,以求达到统一识别的目的。从对调研资料的考察看来,空间中围绕标准色彩而进行的辅助配色组合应用非常广泛和灵活,大大丰富了展示的空间效果,但是围绕企业品牌定位的色彩搭配应用则应该遵循一定的配色原则和规律,从而达到既符合品牌的气质又准确传达企业形象的目的。
从配色规律来讲,越是趋向于运动的色彩越是色彩斑斓,色彩的纯度越高,并趋向于暖色调。越是优雅的色彩越是趋向于灰色调,色彩的纯度降低,并趋向于较冷的色调。高明度的色彩有轻柔的感觉,低明度较暗的配色效果则让人感到沉稳刚强。根据不同的品牌形象定位以及标准色彩的设定,配色的方案组合倾向于配合受众的色彩心理体验,组成既突出标准色彩又烘托品牌气质的色彩搭配方案。
(三)空间展示中材质识别规律
在空间展示中,材料应用的质感、肌理和其象征意义成为了品牌定位需求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材料质感的联想和经验体会直接会隐射对品牌的认知和理解。比如金属质感以及LED光电的应用会使人联想到科技、电子、未来的主题。而厚重的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会使人联想到朴素、自然和原始的主题。轻柔的材料比如薄纱、绷布、垂帘等材料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飘逸、优美的主题。对材料的准确使用亦有助于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有力诠释,加强形象的传播力度。
根据十字象限分类从材质识别规律来讲,越是轻柔的材质越是能够体现女性化、柔美的特征。越是厚重结实的材质越是能够体现刚强有力的特征。材料肌理粗矿、不规则的材料易于表现运动感的主题,材料肌理细腻规则的则易于表现经典优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在核心视觉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为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展览主题、不同产品系列、以及不同风格定位的展示形象的设计要求,符号、色彩、材料识别的配合有可能相应变化,因而围绕这三个核心要素的设计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综合形成的空间展示形象则应该保持统一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
空间展示形象多维化识别模式的分类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有效介入大量庞杂的商业展示信息,为摸索展示设计规律、构建空间展示形象提供了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方法论。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来,在课程中引入此分类模式的教学,能够从观念上引导学生宏观的把握企业品牌形象,帮助学生认识到展示设计是构建和强化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一环,从而做到真正有目的和意义的商业展示设计。通过对核心识别要素变化规律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的针对色、形、材的设计,综合创造出符合企业品牌形象需求的设计解决方案。课程中大力提倡联结品牌历史和强调设计创新,使得设计的结果明显体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历史延续性,同时在以核心识别要素为主的组合设计过程中鼓励灵活多样的表述形式,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11
液相色谱分析是仪器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有机物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液相色谱分析教学也成为大学化学、生物、药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条件改善,在《仪器分析》配套实验课程中逐步开设了高压液相色谱(HPLC)实验,有的在专门的《色谱》课程配套实验中分不同类型、目的多方案开设实验。传统的HPLC教学实验开设常常是选择一种到三种有机物作为对象,在一定色谱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与定性定量检测,评估分离与分析的性能。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常常学习过的学生或者甚至高年级的研究生并不能初步判断不同有机物在反相HPLC上的保留特性的差异,而且往往对色谱分离原理在HPLC的实现机制缺少应有的基本认知。这促使我们设计了一套新的液相色谱实验教学设计,即双酚类有机物的Kow测定。
1 实验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借助色谱分离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技术,它是混合物非常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
待测有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用 表示,即:
(1)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常用的分配系数是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即:
(2)
式中:CO、CW分别为有机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平衡浓度。Kow不同,保留时间亦不同。现已积累了大量有机化合物的Kow值,是量化表征有机化合物疏水性的方法之一。[1]
USEPA根据Kow与色谱保留时间t的对数线性相关性(方程(3)所示),建立了基于反相HPLC保留时间t测定有机物Kow的标准方法。[2]
log Kow = alogt +b (3)
该标准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混合液。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酚类一系列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通过考察保留时间与KOW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理解色谱法的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本实验设计中选择的系列有机物是双酚类有机物。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双酚类有机物双酚A(BPA)、硫代双酚(TDP)、苯基乙基双酚(BPAP)、环己基双酚(BPCH)、双甲基苯酚丙烷(BPP)、双二甲基苯酚丙烷(TMBPA)、对苯撑二异亚丙基二苯酚(BPC)的稀溶液;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1200,流速:1.0mL/min;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色谱柱:Kromasil 100-5C18,150×4.6mm。流动相甲醇-水混合液(80%甲醇:20%水),20微升定量环。也可采用手动进样模式的HPLC。
3 实验步骤
第一,按体积比配制80%的甲醇溶液,超声20min除去溶液中溶解的气体,用微孔滤膜过滤后即可作为流动相使用。
第二,打开高效液相色谱仪,设置仪器参数:流速=1mL/min;检测波长λ=280nm;在工作站中设置样品的相关参数:样品名称,检测时间,文件指定的保存目录等。参数设好以后开泵脱气(每次更换新的流动相都要进行脱气操作),脱气完毕后测试基线。
第三,待基线平稳以后,将配好的BPA等一系列双酚类有机物的稀溶液用进样针从进样口依次进样,设定每一次的检测时间为10min,记录各样品的出峰时间t,单位min。
第四,样品测定完后,关闭紫外检测器。用超纯水进样,清洗进样器中残留的样品,用100%甲醇流动相冲洗色谱柱约30min,关闭高压泵。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4.1 实验结果记录
在表1中记录七种双酚类有机物在HPLC上的保留时间t,同时查阅现有的化学物质安全手册(MSDS)或其他工具书,或者利用Chemiffice软件获得这些双酚类有机物的Kow,计算其对数,列于表1。
表1 实验结果
[[项目\&BPA\&BPP\&BPC\&TMBPA\&BPAP\&BPCH\&TDP\&t (min)\&2.514\&6.662\&3.306\&4.331\&3.138\&3.583\&2.327\&logKOW\&4.15\&7.04\&5.14\&6.1\&5.34\&4.9\&3.36\&logt\&0.4004\&0.8236\&0.5193\&0.6366\&0.4967\&0.5542\&0.3668\&]
]
注:t为用液谱法测得的相应物质的保留时间;Kow由Chemoffice软件获得。
4.2 确定log t 对log Kow的关系
利用Origin软件(或者其他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将log t 对log Kow作图,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log Kow-log t关系图
图1得到方程为logKow=7.521×logt+1.06651,R2=0.89608。不难看出双酚类有机物完全满足Kow与保留时间t之间的对数线性关系,能够很好说明当有机物Kow加大时,其HPLC保留时间t延长的基本规律,而这一规律很好的反映了色谱分离原理在HPLC的实现机制,即有机物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不断分配,达到平衡。而这个LC的分配原理与Kow的分配原理是一致的。在LC中固定相是C18,相当于Kow中作为有机相的正辛醇;而流动相是甲醇-水混合液,相当于是Kow中的水相。
4.3 思考与讨论
由图1可知,实验结果举例中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0.89608,尽管明显大于临界相关系数(R2=0.764,a< 0.01, n=7),说明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相对而言,BPA和BPC的数据相关性最差。这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第一,试验由本组所有成员分别进样,可能是由实验中实验者的操作习惯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第二,液相色谱的手动进样器松动,在换新的进样器前所得到的数据可能并不准确;第三,由于实验中BPA等物质的浓度没有控制,浓度过高的有机物对色谱峰展宽,给其保留时间t测定带来较大误差。
5 结论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该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既帮助学习者生动快速理解掌握HPLC的分离原理与实现方式,又让他们能够延伸知识点,掌握了分配的重要基础和参数,以及判断有机物保留时间,利用MSDS数据和操作Chemoffice软件等本领。另外本设计对仪器条件要求较低,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的扩展,既适于化学专业作为色谱实验系列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又适于非化学专业的(尤其是生物、环境、食品科学专业)作为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南圣,吴峰.环境化学教程(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零售业日益竞争激烈,消费者面对产品和信息的极大丰富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和发言权,服装零售商们不得不更多更细致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行业越来越市场细分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决定对其从业人员——服装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而高校需要了解这些需求和对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输出有职业专长的毕业生。
1 强调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服装零售业的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方面是业内业已成功的服装零售巨头例如优衣库、H&M、ZARA、NIKE等都根据不断涌现的消费者需求划分出新的细分市场,推出新的产品线。以NIKE运动类型的市场为例,从最初的篮球运动发展到篮球、足球、综合训练、跑步、滑板、高尔夫、网球7个运动类型的市场,这7个市场又根据消费者的性别作出了划分。如此多的细分市场决定了NIKE公司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范围相对狭窄但更有针对性,服装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负责的细分市场,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正确产品。因此NIKE公司需要更专业更市场化的设计师,而非强调多面性和艺术性。
第二个方面是更多小众的独立设计师品牌不断涌现,并取得成功。例如BOY LONDUN 这一专门出售潮流T恤的品牌,就以它设计不分男女、简洁但很有态度的图案而成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受到很多年轻时尚先锋们的推崇。
对于未来求职的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需要更加定向地培养学生,只教设计原理和服装制作工艺远远不能满足职场的需求,还需要更了解市场,并将专业方向细分化。伦敦艺术大学的伦敦服装学院向来以大众成衣市场为教学导向,因此服装设计类的本科课程专业就很多样,设置了6个专业分别是:女装设计、男装设计、舞台装设计、内衣设计、时尚运动服装设计、成衣定制设计,体现了对行业细分市场的适应和迎合,因此服装设计的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更有方向性,也更受服装企业的欢迎。
2 教学内容贯穿市场细分理念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加入市场细分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做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培养艺术类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他们今后成为大众成衣品牌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绝大多数的服装设计课程中一定会安排著名设计师作品解析这一内容。如果只是根据教师自己的审美选取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图片给学生欣赏,学生往往看过就忘,不能给他们思考空间,也谈不上学到什么技能。如果教师首先讲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从服装细分市场中选取奢侈成衣、高级成衣、大众成衣这三个市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做份简单的调研分析,然后以所选市场中的一个设计师或服装品牌为模仿对象,做出自己的设计。这样的教学就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更多面,教学成果也易评估。
3 加强与服装企业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与服装企业合作,适当选取企业实际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学生的设计更有目的性,可以避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老师联合企业设计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更加具体;三是学生通过将自己最终的设计作品与企业实际的产品比对,更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设计理念以及工艺技术的不足,从而找到进步的空间。这能有效地解决服装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与学主观化、指导反馈难具体、难以制定评价标准这三个问题。同时与企业合作,也能让企业发现优秀的设计人才,更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就业。
4 学生自主了解市场需求
浙江丝绸学院服装分院郭建南副院长在谈到设计教育理念时说到提出让学生感知服装设计不是艺术而是必须经过社会检验的产品,力求让学生了解市场所需,考虑市场反馈,培养市场意识。所以在服装设计类的课程之中加入市场调研这一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毫无市场营销类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前期安排这一教学内容,准备完善的教学参考资料,给学生展示简单易行的服装市场或款式的调研蓝本加以参考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一定要避免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枯燥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只有学生认为市场调研是易操作的,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有帮助的,他们才会自主地去了解细分市场。
5 培养学生设计实现产品化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的设计不切实际,设计只停留在画图的层面,不知道工艺结构,设计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职场,甚至根本不能做设计师。因此跟企业合作的优势又可以加以利用,将服装企业实际进行中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如果有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企业可以帮助做成样衣,学生参与到样衣制作环节,选择面料、与版师沟通、了解工艺、修改样衣,在这些环节中所学到的实践知识是课堂远远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高校中服装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加入市场细分的概念,不能将服装设计看作纯艺术,实际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进入的是大众成衣品牌公司担任设计师的职位,如果毫无市场知识,很多设计是难以让消费者接受的,甚至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