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范文

时间:2022-08-31 04:3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1

(1)关于“爱国”。爱国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要求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二是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2)关于“守法”。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守法”强调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当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3)关于“明礼”。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4)关于“诚信”。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5)关于“团结”。团结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6)关于“友善”。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等。

(7)关于“勤俭”。勤俭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俭节等等。

(8)关于“自强”。自强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自尊、自励、自立,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9)关于“敬业”。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

篇2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

篇3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该课程也是2015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文化基础》中的考试内容之一,占20分。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要达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就应该知道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这就面临着一个记忆相关知识的难题,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定的记忆方法。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二)记忆方法:

1.在平时的交往中,要团结互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互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2.平时的交往对我的成功有帮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有,谐音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二)记忆方法:

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文明。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的文明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守信,团结勤奉献

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的爱民团亲近我

解析:①我国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民,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近,谐音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四、家庭美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记忆方法:

1.一个家庭应做到爱男女,夫妻节俭

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男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夫妻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节,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⑥俭代表的是勤俭持家。

2.家有女,合家团

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有,谐音幼,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合,谐音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家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团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记忆方法:

1.职业人都爱幸福,所以说社会是公道的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幸,谐音信,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⑤社会代表的奉献社会;⑥公道代表的是办事公道。

2.各行各业在京城办公,这是福份

解析:①各行各业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京,谐音敬,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办公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④是,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⑥份,谐音奉,代表的奉献社会。

篇4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四有公民”一词,其中“有道德的公民”之“道德”二字,即是指公民的一种品性(品质、素质),而不是指社会的一种规范。即使使用“社会道德”这个概念,也总是指特定社会的实践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群体)的品性、德性之总体状况,而不会是指这个社会标榜了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也总是指这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的集合,而不是脱离社会成员之道德的抽象物。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虽然没有对“道德”概念作严格的界定,但通读全文可以悟出,这个《纲要》是将公民道德视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品质、品性),进而从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来具体论述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在《纲要》中,诸多道德规范是作为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的外在形式、作为公民道德素质要求的概念表述而提出来的。这说明,将道德定位为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更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这也说明,只有将公民道德理解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即通过公民的行为活动(实践)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纲要》。

从“道德”一词的词源学意义上看,道德也是指人的一种品性。“道”本义为人行走的道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本义与“得”相通。老子的《道德经》曰:“德者,得也”。宋代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四书集注·学而篇》)《辞海》说: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称为“德”。所以,“道德”就是将外在的客观规律转化为内在的人的素质而成的一种品性、品德、德性。

其次,将道德定位为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是道德界定纠正偏颇、还归正本的内在要求。

道德本是人(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这是从内容、实指的意义上对道德作的定位。这种内容和实指在用语言来表达时就获得了一定的形式和名称(如克己让人、损人利己等)。由于正道德的称谓反映和体现了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因而便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也就成了一定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直接的、直观的标准。所以,“克己让人”这一类正道德的概念称谓,它的本义和内涵是指人的一种道德——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而它作为一种衍生形式才是社会规范——一种社会道德要求和评价标准。这样一来,人们往往容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道德概念如“克己让人”在本原意义上也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而漠视了它本来是指人(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马克思说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规范说”之道德释义所以发生基本定位上的偏颇,正是犯了旧唯物主义式的毛病,对道德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把它放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

如果承认和接受了“规范说”对道德的定位,那么,势必会导致“道德本体失缺症”,也即“道德评价对象失缺症”。因为,“在具体的道德评价中,行为善恶与否,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就是说,道德评价的直接标准是道德规范。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呢?显然,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规范不能再作为评价对象。道德评价对象应该是道德——人的行为活动(实践)的一种品性。但是,在主张“规范说”的伦理学体系中,“道德是……规范”,也就是说,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规范”又成了道德评价对象了,又成了道德本身了——这是不合逻辑和自相矛盾的。由此可见,将道德定位为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而不是一种规范,是纠正道德界定中的误解和偏颇,还归道德之本真面目的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