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 15:33: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对于冶金企业来说,设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设备的管理经历了传统设备管理阶段和现代设备管理阶段,在现代设备管理阶段,主要是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的综合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冶金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经常处于高温、高压、粉尘、蒸汽等烟雾笼罩的环境中,更易磨损锈蚀。尤其是炼钢设备、炼铁设备、煤气设备、轧钢设备等等生产环境更差。另外,在一个企业中,设备的制造,投产年限不同,设备的装备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比如太钢,设备中有旧中国留下来的,有“一五”、“二五”计划期间从国外引进的,有我国自行研制的设备,还有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新设备,有主体设备,有辅助设备,那么在设备管理中,除了实行全过程、全员管理之外,还应有所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管理观念要更新
现代设备管理要真正实行全员设备管理,关键是经理、厂长重视并加强设备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逐步做到对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购置、安装、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的目标。
在冶金企业,传统的设备管理仅仅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而忽视了它的经济管理。企业应当搞好设备的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统一综合管理,使设备管理从静态管理进人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2管理机制要创新
目前,一些企业采用设备的采购与维修分离管理,使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不能进行全过程管理,甚至会造成一些弊端,如某些企业的设备采购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具有专业技术,本身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运用采购原则,影响了正确采购;还有一部分有专业技术的人员,也仅仅考虑设备是否先进,或者是否经济合理,或者是否售后服务好,不能全面综合考虑,也影响了正确采购。
设备管理要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为对象,力求设备在一生中消耗费用最少,设备综合效率最高,因此,设备管理要从采购作为起点来抓。其一,将采购部门与专职维修部门合并,承包一定的总费用,包括购置费和维修费,二者相互约束,这样,部门若要效益,就要限制高成本采购,低质量要求,维修费用增大的现象出现。当然,操作工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维修费用除外。其二,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对采购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特别是对采购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要求采购人员既懂专业,又要有质量意识和责任心,能够综合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可靠性、节能性、维修性、环保性、灵活性、安全性、耐用性,能够对设备进行经济评价,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ABC管理法是对某个具体管理对象,选择两个相关的主要标志进行数里分析,算出该对象中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按照规定的分类标准把管理对象分成A、B、C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方法,做以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实现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
2收发存储是办公设备管理的核心工作
在办公设备管理工作中,接收、发放和存储办公设备这是较为经常性的工作,所以在这些工作进行时需要做到准确性、有序性和安全性。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办公设备受到损坏,在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到设备接收、发放和存储时间的准确性,而且还要确保所形成的文件和报表要做到准确性,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企业办公设备收发存储工作中,需要做好办公设备接收的准备工作。提前对保管和使用人员进行确定,在接收前做好人员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各项特征和性能进行提前了解,从而为设备的存储和使用位置进行合理设定。还要做好接收现场的环境准备工作,使现场的环境能够有效的满足设备存储和使用,同时还要做好接收文件的准备工作。在收发办公设备过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交接验收工作,对于所接收的办公设备不仅需要与各项文件、合同及单据等要具有相符性,而且在交接过程中还要做好记录工作,通过对办公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交换验收登记表的填写,交接时双方要在登记表上进行签定确认,完成移交。办公设备在存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性,作为保管人员需要对办公设备存储的空间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能够更好的满足办公设备存储安全可靠性的要求。首先,要有安全防范设施。如库房和货架牢固、消防器材、安全防盗设施、保暖防冻设施、通风、防潮、防干燥、防虫蛀设施等;其次,要有安全保障制度。如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责任制等;再次,要严格执行出入库交接验收制度、交接班制度、守卫制度、消防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2)企业购置的仪器设备由单一配置的设备向技术含量高综合系统更性的成套设备发展。
(3)科研企业对各类仪器设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企业每年的科研经费有限,因此,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须提高技术水平,根据企业实际项目需要,保证科研经费合理高效的利用。
2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技术研发和市场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合理选购仪器设备,利用有限经费获得最大使用效益,对于购买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尤为重要。因此,需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相关工作。
2.1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是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审核的重要依据。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应根据企业长远发展,各专业研发方向和科研项目实施编制预算,预算逐级审核通过后严格执行,既要保证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又要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2.2专家论证
企业从实际出发,根据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具体专业和项目,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对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审批。重点关注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既要满足科研、经营的实际需要,又要防止片面追求高端,尽量避免为某一项目、某一课题而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以保证仪器设备较高的使用效率。
2.3审批制度
企业设备科研管理相关部门根据专家的审查意见,结合企业建设发展计划和经费投资计划,按照企业的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等,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会同主管领导审核,确认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项目。
3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在科研单位仪器管理的规章制度方面,应当首选遵循“归口管理,专人监督,明确权责,资源共享”的管理及使用原则。既要在宏观层面上有专人统一负责,掌握每一项仪器的使用去向,集中收集该单位设备仪器的使用信息,统筹调配设备的使用、归还和仓储,并做好设备仪器的报废和更新工作;也要将设备仪器使用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到每一位使用人,要在单位内部形成“我申请,我使用,我保管,我归还”的统一认识,集中全员的力量做好设备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1归口管理、专人监督
对于科研单位来说,设备仪器的数量众多且种类繁杂,因此,需要建立起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也需要设置兼职人员负责协调该部门内部的具体使用信息,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管理模式,确保单位内各部门各设备各使用人的信息均能得到有效监控。
3.2明确权责、资源共享
在单位内部应建立起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将“我申请,我使用,我保管,我归还”的理念贯彻到单位每一位员工心中,真正做到“明确权责,资源共享”。归口部门应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将设备仪器的申请、使用和归还落实到每一项细节,以利于各部门各使用人执行。因此,配合以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的是明确的、可执行的设备仪器使用管理流程及规范。
4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
大型仪器设备既是企业的财产,也是国家的财产。目前许多企业都需要一些仪器设备的补充,但是经费有限,因此,为提高资料利用效率,各个企业的仪器设备信息应互通共享。这就需要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互联网为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供了信息上的支持。苏州市借鉴电子商务理念,集聚全国大型仪器服务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模式创新、服务集成”四措并举,建立了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建成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的集仪器设施、研发专家和中介机构协同服务的虚拟开放式实验室。
5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由于企业仪器设备数量较大,涉及人员环节较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科学管理,利用目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对所有设备进行计算机建档,并对设备状况(采购、入库、管理、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进行统计和内部,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记录、计算、汇总、分析,提供各种统计报表,这样既能够提高日常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各实验室、中心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仪器设备,更能够给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必要信息。
(1)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产量的重要手段。要时刻关注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展,引进先进设备,应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保持较高的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减少设备故障发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注重设备的更新改造,提升设备性能,延长设备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要从设备上下功夫,引进自动化水平高的设备,减少操作人员投入,减少设备故障时间。
(3)降低配件降低能源消耗是降低设备使用成本的关键。除了关注设备购置一次性成本的投入,更应注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很多情况下,企业关注的是设备购置一次性发生的费用,会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如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的选择,而往往忽视设备从使用到报废全过程所发生的费用,进口设备一次性投入高,后期使用成本可能很低,国产设备一次性投入低,后期可能故障、配件损坏频繁,造成实际发生的成本往往高于进口设备。设备在使用中一方面消耗配件,一方面消耗能源,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正确操作,定期维护,才能确保以最少的配件消耗和能源消耗产生最大的效益。做好设备配件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配件存贮,可以减少资金积压,使资金更好地流动起来,提升资金价值。
2海洋工程建造企业设备的特点
作为海洋工程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设备较为复杂,涉及焊接、起重、运输、钢材加工、喷涂等众多领域,设备技术复杂,特别是设备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随之增多,管理难度大。海洋工程的建造,从生产工艺流程上,需要钢材的预处理、切割、焊接、焊后处理,钢结构的喷涂防腐、起重吊装、运输,管线加工、焊接、试压、保温,电气仪表施工,质量检验等,以及为上述工艺配备的能源动力系统,包括锅炉、二氧化碳、氧气汽化器、空气压缩机、变配电站等,从生产布局上,包括结构车间、喷涂车间、制管车间、组块配套车间等。结构车间作为钢材直接加工车间,是建造海洋采油平台最基本的车间,包括钢材预处理生产线、数控板材切割机、H型钢切割机、焊机、桥式起重机等生产设备,特别是钢材预处理生产线、数控板材切割机、H型钢切割机等设备对于车间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造成停产,直接影响公司生产运行。喷涂车间是进行钢结构防腐喷涂的场所,对于空气温湿度、油漆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对于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有很高要求,气温低、湿度大,则油漆干燥慢,影响施工进度;要获得温度高、湿度低环境,则需要专业施工设备,如空气加热机组、除湿机等,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车间油漆浓度是安全管理必须控制的指标,必须实时监测,否则可能造成浓度超标,后果严重,车间排放的气体必须经过严格的空气处理,否则将污染周围环境,空气处理机组必不可少。组块配套车间主要进行采油平台管线切割、焊接、试压等,各种焊接工装设备、机加工设备众多,高效的管线切割设备是此车间生产的最重要的环节,利用车间有限的空间,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生产流程规划和设备配置是保证完成各采油平台项目施工进度的关键。制管车间作为生产制造导管架的主战场,其设备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该车间包括钢板的卷制、焊接、切割,导管接长等,由于导管架将会矗立在海中,承受重力、洋流冲击的复杂环境,其钢板均比较厚,且材质特殊,板材卷制采用卷板机,同一导管架采用多种不同厚度的钢板,这就需要多种规格的卷板机与之匹配,而有限的车间空间及成本控制,不得不以最少的卷板机配置数量,完成最大的卷管任务,而现实中,基本上一种规格卷板机只配备一台,然而任何一台出现故障将直接造成导管架生产滞后。
3海洋工程企业设备管理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1)制度相对完善,但执行欠缺。设备管理制度从公司级到车间级建立相对较为完善,制度的建立也比较贴合公司现状及管理实际情况,但在执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操作类制度的执行不利,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维护保养,严重将造成停产或事故发生。
(2)弱化设备管理,重视生产施工。设备虽然是公司生产的基础,但是大部分情况,为了忙生产、赶进度,难以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使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个别人员违规操作、私自改变设备状态,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3)人员专业性不强,岗位流动大。设备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管理知识不足,设备操作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对进口设备,英文资料的查阅也是难点之一,操作人员虽然经过培训,但人员岗位流动大,造成已熟悉操作的人员流失。
(4)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欠缺。公司各级人员精力基本上放在现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不足,造成有些工艺环节施工设备落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费,施工效率低,成本增加,难以适应如今高速发展的技术革新。
4改进措施和建议
(1)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持续改进,努力提高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意识,并注重考核分析,加强现场检查落实,完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逐步引导操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互相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设备管理重要性的宣贯,引用各方面事故案例,提高各级管理人员重视程度,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责任心,使设备能够高效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最大程度发挥设备的效率,同时减少各种故障和隐患。
众多的生产型企业都将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使用方面,基本上没有将设备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就现阶段的管理制度来讲并不完善。一些企业并没有对机械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并且购买的设备不作入账,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及时。甚至在某些国有企业中将设备转移他用或是将设备直接卖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财产的损失。一些生产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人员过少、生产人员偏多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抓生产、要产量、要质量上,造成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有所忽略。
1.2机械设备配置不正确
在生产型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机械设备配置不恰当的情况。机械设备的购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地购置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在生产机械方面的支出,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很大帮助。但是在某些企业中也经常会出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的现象。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型企业中对生产线上的某一机械进行更新时,不能单纯地考虑新机械或是旧机械中的某一个,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地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生产计划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
1.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
对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于生产企业中的机械设备几乎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造成设备老化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对于企业中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讲,也需要对设备的保养工作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并促使其养成以养护为主、以维修为辅的思维方式,将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企业生产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效地控制机械正常工作中的损耗,防止设备出现提前“退休”的情况。
2、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多数的生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时效性管理,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的加强。在企业进行机械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选择一些使用寿命长、质量好、性价比高、适合企业发展的机械设备,同时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考虑到其中,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较高可靠性、节能性以及安全性的机械。
2.1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
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可以切实地增加机械的生产率。并且在企业对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对设备的购买投入,使得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可以被充分利用。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选择过程中,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租借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费用的投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设备的管理可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2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设备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且强调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为企业创造高的利润,是生产企业设备管理的核心。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3.注意设备的前期检测维修修。技术人员应在设备保养期,详细的了解每个要件的运行情况,以做到“未雨绸缪”。
2建筑企业开展施工设备管理的几点措施
2.1严抓设备的采购环节,从源头上控制设备质量
建筑设备的使用寿命、维修率与其在出厂时的自然状况存在较大关系。为提高设备综合性能,降低维修率,应该严格控制采购环节,从源头上控制设备的整体质量。在设备采购时,要选择具有安全资质认证、生产合格认证的厂家,避免因设备整体质量不合格而引发施工安全事故。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以下几方面要求:1)建筑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施工设备采购制度,明确设备采购中设备型号、购买行为、验收方式,每个规章制度都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2)在设备采购过程中,要由设备生产厂家的“三证”入手,结合该企业的社会声誉、生产能力,确定最终的合作单位;3)严禁购买安全资质不完善的设备,对于部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在全方面评估该设备的基本性能后,再进行确定。
2.2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在设备管理中,应该重视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保证每台施工设备都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管理中,应该重视设备物资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在遵守本企业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符合企业发展的多方位设备管理工作。例如,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认真分析本企业拥有设备的资产结构,制定长期的资产结构调配计划,分析当前本企业施工设备的中体情况。对于部分性能落后、维修成本较高的设备,可以考虑合法出让,在回收资金后再购进新的设备。同时,也应合理的控制本企业施工设备的规模,优先改进投入相对较大的设备,避免因施工设备数量过大而增加企业财务负担。
2.3重视专业性操作人才的引入
专业性操作人才在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建筑企业应该重视专业性操作人才的引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大批人才。同时,建筑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强化不同操作人员的经验交流,通过技能知识宣传,保证全部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关设备操作方法。针对部分操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的现象,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要重视注意事项的讲解,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
2.4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在施工设备管理中,施工现场管理是整个管理环节的重点环节,通过早期管理,将设备故障隐患降到最低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相关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等工作,最终形成可统一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本文认为,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应适当提高深入施工现场的频次,监督相关施工人员的遵章守纪情况;2)严格检查施工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指派专业人员开展设备维护、检查工作;3)及时整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图表,记录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时间、现象、检修人员与维修方法,避免相同的故障二次发生;4)应加强施工设备配件管理。可适当的储存设备配件,以降低维修成本。一般情况下,在储存配件时,主要根据本企业设备损伤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易损伤的设备,配件储存量要多;对于不易损伤的设备,可以少储存或不储存。储存配件的数量无明确规定,一般以设备总量的1.5~3倍即可。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好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由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应设置好各个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在本高速公路项目施工中,项目整体长度较长,施工设备以及人员的调动比较频繁,但本施工期间在专职于机械设备管理上的机构还不够完善,专业人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情况下,将机械设备管理完全纳入施工现场管理范畴当中,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缺乏联系,甚至将工作职能并入了其他的现场管理部门当中,造成管理层与操作层发生脱节,设备管理工作难以积极开展。
1.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本企业根据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专门的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但由于施工企业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导致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中的人员变更速度较快,设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本企业机务管理工作机构中,80%的设备管理人员是大专以下学历,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对设备管理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与有序。同时,企业将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或租赁上,无法对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导致人员素质及能力无法适应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
1.3使用与保养脱节
当前本施工企业在开展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严格执行了定人定机的工作制度,机械设备的使用与操作人员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并没有将这种对应关系延伸到保养环节当中,简单来说就是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责任没有对应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之上,操作人员只管用,不管修,维修人员又比较应付,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与使用人员相互推诿,难以界定责任。除此以外,由于没有责任制度作为保障,导致项目施工中工作人员仅仅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设备管理与使用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多数设备在项目施工期间长期处于超负荷或带故障运行状态下,设备磨损老化,一方面对施工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机械设备的后期维修费用。
2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体制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作为前提,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必须涉及到施工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与个人利益相互挂钩,以充分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本企业而言,在机械设备管理体制的建设及完善上,采取了统一规划、专人负责的基本思路,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界定专业管理人员与群众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同时,在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上,遵循“七个有利”的原则,分别是: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机械效能的发挥,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机械完好率的提高。同时,本企业还针对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的流动性进行严格控制,除根据工程施工情况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外,尽可能的不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使设备、人员、以及岗位责任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为施工机械设备的保管、检修、以及操作划定具体的责任人员。
2.2加强技术培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公路施工项目而言,施工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模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故而,本企业首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重视技术培训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乃至对机械设备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力度,优选一批一专多能型人才。同时,本企业还根据公路项目施工的一般特点与规律,组织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专员、以及操作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设备管理研讨会,通过研讨会的方式集思广益,钻业务,学技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了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管理技能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医疗部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医院行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拥有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工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设备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在医疗、科研中的作用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医院设备档案的形成
设备档案是医院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形成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各种文件:如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材料、批复文件;(2)各种记录:如谈判记录、招标记录、定货合同、协议等;(3)各种原始凭证:如到货通知、提货单、发票影印件;装箱清单、操作使用说明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4)开箱报告、安装调试记录、验收记录、验收报告;(5)设备使用操作章程、维修管理办法、制度;(b)人员培训记录、设备布置平面图、线路图纸、故障维修记录[1];(7)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置结果。从设备档案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设备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废,其时间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参与人员杂,因此,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且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
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首先,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能为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及设备的引进提供有力的证据,为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由于一台先进的医疗设备功能多样、价格不菲,在引进时领导和专家将会进行详细的论证,包括设备的临床使用价值、资金的投入、创造的效益等。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就能为此工作提供证据和参考[2]。
其次,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设备维修、检修和管理的必备条件。机器设备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热力、化学原素的作用,一些零部件会磨损、腐蚀和松动,将会影响设备的精度、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就必须维护和检修,要维护和检修,设备档案是必备的条件,它能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第三,利用设备保修期和维修期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的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利用效率。因为医疗设备档案有其特殊性:一是档案材料多,归档时间长,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从论证、购置到安装将会形成大量材料,并且还有以后的使用和维修直至报废,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二是多种多样,设备有国产的、进口的,档案材料势必牵涉到多种文字,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其载体有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档案使用牵涉多个科室,特别是设备的构造图表、操作和维修说明书等一类材料,使用很频繁。因此,如不集中统一管理,很容易造成文件的破损和丢失,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设备档案的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便于开发利用,确保设备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设备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与设备计划管理、设备采购、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保证设备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完善管理网络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明确工作目标,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纳入院部对科室的目标考核,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做好日常设备记录;每次使用后,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3]。
2、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
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再移交医院档案室
[3]。同时将有关材料复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使之配合档案部门,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3、建立健全归档制度。
首先要明确管理范围。对于中等以上医院,凡是1000元以上的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不论其资金来源、购买渠道如何,均要建立设备档案,纳入管理范围。其次要确定归档范围。上述管理范围的仪器设备,在其选购、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以及随机技术资料,均应归档保存。设备档案主要形成于申购过程与运行过程。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报告表、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医疗仪器生产许可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维修手册及其他随机技术资料等[4]。特大型的设备还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还有海关免税证明、质量保证书、报关单、外贸合同、发票、商检报告等。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卡、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最终的报废表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
五、小结
当今医疗设备技术飞速发展,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动态和产品现状,以主动、积极、周到的服务来保证档案资料的有效完整,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有关工作的进行,使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得到良好的效益回报,促进医疗各项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340.
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设备管理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是对工程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要求,下面我就当前矿山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工程机械管理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不能明确工程机械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
2、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的需要。
3、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4、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二、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1、在使用方面,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使用中,一是教育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工程机械,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大起大落。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人为失误引起的机械故障。三是坚持实行包机责任制,责任到人,将个人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的维修费、燃油费相结合进行考核,奖罚并举,加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调动爱护设备的积极性。
2、在保养方面,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是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对于工程机械,保养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零件工作面的磨损、零件表面的腐蚀和材料的老化是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机械零部件的3种主要失效形式,而零件工作面的磨损所引起的失效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机械的磨损是使其各种零部件走向极限技术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解决机械零部件的磨损问题,除了采用优良的材料、选择先进的制造工艺、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外,在使用过程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
据统计,工程机械的故障有一半以上是由不良引起的。由于工程机械各零部件配合的精密性,良好的可以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间隙和合适的工作温度,从而降低零件的磨损程度,减少机械故障。正常合理的是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一是要合理选用剂,要根据机械的种类和应用结构的不同选用正常的剂类别,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剂牌号。二是经常检查剂的数量和质量。数量不足要及时补充,质量不佳要及时更换。三是根据保养周期、设备技术状况、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强制保养计划,到时间必须停机保养。
3、维修方面
我国公路系统的机械设备管理较长时间都是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由于机械设备大部分是上级无偿调拨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机械设备具有管理权,而施工企业只有使用权,因此造成多数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施工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经营的能力较差等。因机械设备闲置时间过长,利用率偏低,维护工作不到位,不但使管理成本增大,还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例如,在压路机、摊铺机、沥青洒布车、搅拌机等施工设备的购置问题上,因企业购置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多数设备又不能充分使用,造成使用率较低,长期闲置和资产浪费严重。
2.设备维修保养质量差
设备维修保养大多在时间、部位和质量上达不到要求,造成设备实际状况的恶化和维修费用的增加。随着进口设备的大量引进,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多数施工单位因缺少受过专门培训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才,以及必要的检测手段,整体技术力量均较弱,无法独立解决进口设备的维修问题。例如,很多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保养队伍或维修车间,出现设备及零件损坏或需要保养时,多数情况是委托个体维修店来完成,由于其技术力量有限,充其量也就是换换件而已,使很多通过维修保养就能解决的问题,都采取了换件,既加大了维修保养的成本,又增加了企业负担。
3.设备折旧率偏低
由于大部分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分类折旧法(1986年起实行分类折旧),即施工机械设备使用14年,年折旧率为7.2%;机械运输设备使用10年,年折旧率为9.6%。由于设备折旧年限偏长,设备折旧率偏低,造成折旧基金不足,阻碍了机械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的开展。随着交通公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新型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但很多企业还执行的是施工机械14年、运输机械10年的更新模式,显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4.影响设备的保值增值
设备是施工企业里所占比例最大的资产,而且价格高昂,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都有,单台的投资几乎就是一个小型工厂的资产。凡不注重或不善于进行机械设备经营管理的企业,不仅会导致大型机械设备的长期闲置,利用率低下,资产收益率小,机械设备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还会使设备处于长期失修,设备折旧费、大修费难以提取的境地,从而影响了设备的保值增值。
二、实行社会化的设备租赁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1.社会因素
实行公路施工设备的社会化租赁经营方式不但势在必行,还是一项极具前景的产业,主要原因如下:
(1)公路建设体制的改变推动了设备租赁业的兴起。由于公路建设全面推行了招投标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公路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现状。施工单位作为市场的主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采取设备租赁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购置设备而付出的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设备利用率低造成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大型、高端的机械设备,如冷再生机、热再生机等,通过采用租赁的方法,既解决了因资金多无法购置的问题,又能实现短期使用与拥有的目的。
(2)思维模式的改变促进了设备租赁业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求施工单位的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机械设备只为我用,宁可闲置烂掉,也不走出去的狭隘思想,尽最大限度地通过租赁设备等方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生产能力,避免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实现机械设备的经营与利润的最大化。
2.技术因素
(1)公路施工技术要求实行设备租赁。因为大多数国家和进口公路施工机械的使用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种机械设备只能完成某项作业。设备利用率容易受到施工作业变更、设备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其闲置,而制约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通过设备租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由于公路施工中所需的机械设备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如摊铺机、铣刨机、搅拌站等,企业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有两处工地开工的话,仅依靠自有机械设备很难满足施工要求,但又不可能购置多台价格昂贵的设备,一是占用资金量大,二是使用时间较短。所以,采取短期租赁机械设备是个既经济实惠,又便利可行的选择。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械设备租赁业务的开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施工工艺的日新月异,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不断地应用在公路施工设备上,使得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另外,由于大量引进了新技术,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路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方案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施工方法已被禁止使用,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尽量减少盲目购置设备。因此采用租赁设备的方法,既可以保持施工装备的先进性,又避免了由此而承担的技术落后等风险。
(3)施工机械高新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设备租赁。随着公路施工机械设备向大型化、精密化,机、电、信、液、气一体化的发展,进口大型设备日益增多,使机械设备的复杂系数也随之增大。采用设备租赁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施工单位需配备的进口和重点设备的操作人员,也可以减少维修费用的开支。现行的机械设备租赁多采用设备配司机的模式,租赁后可随时开工生产,而提高了使用效率,如汽车吊、塔吊、架桥机等设备租赁,都普遍遵循的这一模式。
三、成立设备租赁公司的重要意义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公路企业实施的是以项目法人施工为主的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来那种以行政建制为单位组织施工生产的不合理做法,使企业能够以工程项目为基点进行组织施工与生产,并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自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客观上营造了将设备推向社会的内部利好环境,方便了对外开展设备租赁经营业务的途径。
(2)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产生正是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同时,企业的设备机械及人员由成立的租赁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利于精简人员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立租赁公司是深化公路施工企业改革,实施项目法人施工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0引言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是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提出了各种设备管理理论和模式,如后勤工程学、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等等,我国也有人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的思想。良好的设备管理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会使企业在生产技术进步方面获取更多的资源。
1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任何一种工业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都是为满足和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设备管理的地位愈来愈突出,作用愈来愈显着。在现代管理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许多生产过程由机器设备逐步取代人的作用,因此生产开始受到设备影响,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了。工业企业管理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管好设备不仅要看它生产多少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取得多少利润,更要看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假如一个企业完全靠拼设备来取得高效率、高利润,那么这种高效率和高利润决不会持久。从长远看,其综合效益是差的,甚至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和事故的发生。因此,国家对加强设备管理非常重视,把设备达标作为企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级企业领导在企业目标管理中,都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状态作为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管理体系认证都把设备管理作为审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虑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设备管理的指导思想。建国以来已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于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备而言,它的管理、使用、维修状况如何,将影响企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现。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要有计划、有步骤和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维修,使老设备的性能提高,寿命延长,保证企业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工业企业产品的品种、数量、消耗、成本和利润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设备状况的制约。以产品成本为例,在产品成本中与设备有关的费用有折旧费、维修费;这些费用相对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产品产量愈多,单位产品分摊的上述费用也愈少。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就可以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获得更多的利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2设备管理在生产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设备的完善程度。20世纪60年代,我国许多先进企业在总结实行多年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的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计划保修制。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打破了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分工的绝对化界限,有利于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设备的技术状态对企业生产有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化工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而且生产装置都是连续性的,设备状况完好程度,对整个连续生产线的影响更加明显。以工业管理工程、运筹学、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方法,管好、用好、修好、经营好机器设备。对同等技术的设备,认真进行价格、运转、维修费用、折旧、经济寿命等方面的计算和比较,把好经济效益关。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员、机器和备件的效益。研究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无论是新设备设计,还是老设备改造,都必须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因为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可减少故障和维修作业时间,达到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的目的。以设备的一生为研究和管理对象,即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设备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折旧和报废一生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促进设备工作循环过程的信息反馈。设备使用部门要把有关设备的运行记录和长期经验积累所发现的缺陷,提供给维修部门和设备制造厂家,以便他们综合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改造或在新设备设计时进行改进。设备管理工作对技术进步和工业现代化起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劳动手段不断完善的过程,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往往迅速地应用在设备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设备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另一方面新型劳动手段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新产品的发展都靠设备来保证。可见,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在用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力求设备每次修理和更新都使设备在技术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设备管理要有更广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处理设备维修、更新、问题,要主动了解和预见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趋势,为设备造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过大的转换成本损失。这就要求设备管理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好设备维修、改造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理念,对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能力、市场动向、产品计划等过去认为与设备管理关系不大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企业要舍得智力投资,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设备管理不是孤立的,它和企业管理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融于企业管理中的现代设备管理应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应采用的设备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