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0:5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础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了解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才能相互尊重,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一)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等。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三)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独立本科)必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动态、整体、联系的观点研究分析一个机械工程系统,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领域中有关自动控制及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从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反馈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为采用控制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使系统按预定的规律运动,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控制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机电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怎么写论文。
但是,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本文针对自考生的这种现象,提出了与普通本科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非自学型自考学生,从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出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商榷。
1、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自考学生普遍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相对较差,但是,又具有想学会心态。因此,这是最大的一个矛盾,本身的基础薄弱,又想学会教育教学论文,通过考试。这就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矛盾。
本门课程要求以物理,电工学,高等数学为基础,这些前期课程,学生本身可能就没有学精通,所以,学习气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就会更难。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了解的现状后,就应该吧学生不会的内容再给补充上。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课时的问题,不可能把前期的课程全部都再教一遍,能做到的只是,当本门课程用到哪部分内容后,就把那一部分内容补充上,绝不可能通篇全讲。
例如:在第二章讲授拉普拉斯变换时,就必须把高等数学中积分和求导的基本公式补充上,不然学生就会因为积分求导不会,而导致拉普拉斯变换学不会。
例如:在讲第三章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就必须把物理的受力分析教育教学论文,牛顿定律等补充上。这样学生才可以分析一个机械系统的受力,才可以建立微分方程。在这一章的内容中还要补充上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流定律,不然学生就很难建立电网络系统的微分方程。
在补充上述的内容时,主要是要注重对这些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可以通过多讲例题,讲简单的例题,来使得学生能会用这些基础理论。
2、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改变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厌学心理,解除对这门课产生恐惧的精神压力,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还应该排除心理障碍,尽快的熟悉本门课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在学习时,刚刚开始学,就会觉得不会,因为,开始部分就是拉普拉斯变换。但是,这一章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这是磨刀不费砍材功。这里当然要用到较多的高数知识,用什么就补什么,这里即使用的课时较多,也必须学会怎么写论文。一方面这是整个课程的数学基础教育教学论文,另一方面如果开始学生就没学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觉自己会做题,在心理上,学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信心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生才可以不恐惧,也就不放弃了。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常常通过一些暗示给学生,这门课简单,易学会,易通过。这对于学生树立学会的信心和通过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考生在听课过程中或听完全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时感到心中没底,加之时间紧,就放弃了,很可惜。所以,进入复习阶段,教师更应多给学生鼓鼓劲,让学生树立“我能行” 的信心。树立考试成功的信心,不打 “退堂鼓”。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一般这个阶段要放在全课程学完之后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分最快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考试重点,不能通篇用劲。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章节内容,着重掌握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误差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稳定性判别。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七章的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填空题覆盖面广,覆盖了教材的七章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能力,也有少部分是计算的。简答题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最近几年的简答题多数都是概述、识记基本概念。计算题分布很广,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整体来看,教材七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而第1章、第2章和第7章是知识点考查较少的章节。
其次,全面分析历年考题教育教学论文,了解考试中的题型规范,试题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典型的例题。熟练掌握出现在历年考题中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并多次练习,历年考题可以反复练习多次怎么写论文。
例如:劳斯稳定判据的题目,一部分题目为直接运用劳斯判据来判断稳定性,还有一部分题目为,求取系统中某参数的稳定范围。但是这类题目,只要多做练习,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
最后,学生在应试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1.排除一切思想杂念,一心一意答题。2.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试卷。同时要快速浏览考题和相应的分值,按难易程度确定做题的顺序,首先做最熟悉的题目和内容;主观题中如有得心应手题,应先做,然后再按顺序答题,遇到一时难答的题果断跳过教育教学论文,答后面的题,以防在某道题上耽搁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3.答完卷后别忘记重新考虑最初没确定答案的那些题,另外要至少全部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因疏忽而出错的地方。4.不要盲目提前交卷,在确保没有漏题的情况下经过两遍检查方可交卷。
4、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完本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一般说来至少要留出一个月的总复习时间。在总复习期间,教师给学生鼓劲,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要提醒学生注意: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提高效率。在复习时更应注意经常翻阅和回忆教材摘要认真领会,揣摩并加以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1.1考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现在,一是多闭卷少开卷;二是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考核;三是多笔试少答辩;四是多一卷定成绩、少考试综合评价;五是试卷单一,侧重教材,多考核知识的记忆、少评定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1]。
1.2考试内容与其他学科无关传统的考试内容只限于学科教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多数是选择题,答案统一。而学科间的联系、病例分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主观分析题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有的学科划定考试范围,试题过于容易、题量较少,试题质量不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1.3考后试卷分析不够部分学校或教研室,考后不进行试卷分析,进行分析的也仅是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成绩做个简单的图表分析,查看一下学生成绩优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试卷中各章节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的内容。学生在考试后仅知道自己的分数,缺乏试卷信息的反馈。
1.4考试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考试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对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虽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和实施。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教研室、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很少过问,很少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
1.5考试题型标准化较多有的学科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即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试题占比例较多,而综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实验分析等应用试题占比例较少。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更有的教师考前划定重点,命题无科学性,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水平,使考试导向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实现。
1.6考试评价重视分数化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以取得高分、保证毕业为唯一目标。考试获高分是学生最大愿望,死记硬背获高分有之,找教师改分的有之,唯60分万岁大有人在,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基础医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方法、题型、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照此下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础医学课教学和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中,多采用旧的传统考试方法,表现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书面考试的多,只注重记忆理解,忽视综合分析,各门课考自己的课程,根本与其他课程无关,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例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终考试作为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达100%,出现一卷定终身,完全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同样造成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症或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以学为主,考试是主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考试方式、方法和评价单一性,我们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运用的考试方式和评分不够合理,8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改革,89.6%的学生表示欢迎形式多元化、灵活、科学的考试方式,对于高年级课程应有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思考题,以突出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考试状况
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校,在20世纪中后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4],主要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程的考核,体现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考试多为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实施了改革。例如,开展了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实验操作、口试、答辩、闭卷或开卷考试、成果演示和在线测试等[2]。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2年,我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进行考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一开始,就宣讲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中。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考试方案,树立统一思想,并把考试改革实施公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上报学校考试中心备案。
4.1考试改革我们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生理学课程中进行,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考试考核办法》,从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修改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大纲的情况确定考试范围,对旧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改革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局面,制定了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课程考核中,新的考试成绩组成有:一是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30%-40%,包括课堂测验(占平时成绩60%,进行3次)、学习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进行3次)、小组成员互评(占平时成绩10%,是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最终决策、掌握程度、贡献大小)。二是自主命题知识竞赛,占期评成绩10%-15%,分为教研室命题竞赛和小组命题竞赛、先笔试通过一定分数的学生才能参加竞赛,这部分学生可获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师组织实施。三是期末考试,占期评50%-60%,以闭卷方式进行(实验课成绩并入机能学,不记入期评成绩)。
4.2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这种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评价,教学特点:①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课程知识只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推迟到下一学期。②开展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3次的个人课堂测试,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③学习期末开展自主命题知识竞赛活动,并把知识竞赛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④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改革,把以往规定时间、地点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延伸至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不间断的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改革所在。命题基本情况:①题型多样,有选择题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A3)、简答题和应用分析题7种。其中案例分析为首次出题,客观题占75分,主观题占25分。本次命题与以往不同,命题难度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接近,理解与应用题目占绝大多数,且有少数题目超纲;②没有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组选择题(即A3题);③命题考试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生理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④客观题全部为选择题,占75分,每题1.5分,分值比以往高。试卷分析:试题难度在0.4-0.8之间占70.3%,0.9以上为7.14%,0.3以下为20.37%,说明本试卷有点偏难;区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达33.33%,说明本试卷区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题时应注意,争取区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数为0.76,说明试卷命题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不错。
一、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本章学习中重要的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课本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将所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模块,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串联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来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形体语言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实验的改进和增加,思考时允许同学之间小声讨论等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知识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增加内容。
2.在技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研究某物质的方法;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逆反应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引言: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硫有关(创设情景,激意)。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给学生每人一试管二氧化硫)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在试管中的二氧化硫,两个学生闻它的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引导:(1)为什么只让两位同学闻气味?(2)那么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说明?
教师:二氧化硫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
学生实验1: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注意观察试管内水面的变化,做好后用橡皮塞塞住备用)
思考:(1)怎样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而又不至于气体逸散?(2)试管中水面上升包含着哪些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水面上升并迅速充满试管。
讨论: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易溶于水,1:40
由学生解释本实验里包含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且能延伸到某些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跟溶液(酸、碱性)反应也会导致液面升高的现象。(创设情景,探索问题,以诱达思)
投影: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毒性
密度
无色
气态
刺激性
1:40
有毒
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问题:SO2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
讨论: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实验2: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SO2+H2O=H2SO3
信息传递:H2SO3= SO2+H2O
提问:观察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
归纳:可逆反应的概念(见课本72页)
教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气体接触有色物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3:向SO2的水溶液中投入红色花瓣,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学生实验4:向品红溶液(2ml)中逐滴加入饱和SO2水溶液,并且边加边振荡。观察品红颜色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观察操作,并由实验得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将褪色的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个小气
球,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套上小气球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刚才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至沸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析疑(师生共同参与):SO2的漂白原理是通过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的过程,它跟HClO,Na2O2,O3,H2O2的漂白原理不同。漂白后的物质易分解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并且不是对所有有色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如紫色石蕊通入SO2变红色,但红色不会褪去)。
得到二氧化硫的用途:漂白剂、消毒杀菌,用在食品上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一些过于白净的面粉、馒头(有的还有刺鼻气味)是商家不规范使用的结果。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最终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1)请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分析硫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2)SO2中的硫显示+4价,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判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S+6、S+4、 S0、S-2
教师: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4价硫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价态的转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探究,动手动脑,全员参与)。
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氧化性:SO2和H2S的反应;还原性:(1)2mlKMnO4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2)向2ml溴水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
教师:通过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变化:
(1)KMnO4 ——Mn2+(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2)Br2—— 2Br-(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跟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SO2+2H2O=2HBr+H2SO4
上述实验发生的反应证实了SO2具有还原性,其实还有像Cl2,O2等均能氧化SO2。
(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SO2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毒、溶。
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弱酸H2SO3;(2)具有漂白性,消毒杀菌;(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能跟KMnO4,Cl2,Br2,O2等氧化剂及H2S等还原剂反应。
(五)随堂检测:(投影)
2基础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在高校谋求发展、面临转型的新时期,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无疑为之提供了新思路,也成为高校转型改革的突破口,基础英语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高校转型的新要求,设计了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首先,试行分级管理、授课制度。针对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建议尝试进行分级管理和授课。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或专门水平测试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到不同级别的班级。当然,这并不是终极目的,这些级别班也不是长期有效的,只是临时性的。这样分级的目的是让水平相当的学生能够集中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需要对不同级别班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训练: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实施专门的课堂教学,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最终达到这些不同级别班的学生英语程度基本一致,从而进行统一化的教育教学。这样既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利益,也能保证教学任务快速较好地完成。在进行分级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的有效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基础英语资料室和图书馆的资料,以及实训基地和同声传译室等,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全方位的准备和培训。其次,教师演好领头羊的角色,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做好指导和建议工作,不能让课堂讨论成为一种形式,更不能使课堂活动呈现一盘散沙的局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发表个人看法;同时,要对学生灌输积极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只有带着这种积极的态度,学生才能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作为教师,因材施教是必须的。教育学生不能一刀切,教师需考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英文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传授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知识。再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也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该适当地运用在教学中,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它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能全方位呈现每一个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努力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模式,根据每节课所教授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混合使用。总之,目的是让学生喜欢学、认真学、学到真本事。最后,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间接催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评价、上级的评价,也包括同行教师的评价。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目前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的一大潮流。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英语中有两个词:lib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可译为“自由教育”、“博爱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现在所说的“通识教育”大致包含这两个方面的涵义。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成为我们认识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的基本问题之一。一般说来,通识教育从性质、目的和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承和狭隘的专才教育。首先,从性质上来说,通识教育被定义为“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本质是对自由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其次,就教学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因此,更加注重人在生活和情趣、道德和理智、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再者,从教学内容上,通识教育不再局限于对单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追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三、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属性
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多元性乃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具体体现,也决定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属性。
1.基础性。通识教育既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备的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全人”。因此,也决定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属性。
2.多元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其内容涵盖德、才、学、能、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种元素、多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统一体。
3.自主性。作为古典“自由教育”的延伸,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的注重理性、有修养和主体能动性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放性。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再局限于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5.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通识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且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的过程,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通识教育中的多重关系及矛盾统一性
1.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过程把教师作为实践的主体,形成“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比如在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也显得比较沉闷和松散。另外,教师的讲课往往很满,现成的结论和定理较多,未能给学生留下太多思索的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主体施与和客体接受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进取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和完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良好互动仍然是今后教改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客观世界具有二元论的特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可以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影响。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技能。但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对立统一,作为一对矛盾体共同构成整个高等教育的架构。传统的专业教育往往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范围和单纯的知识传承,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识教育虽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点,但过于空泛的通识教育又往往因缺乏明确的应用背景和专业支撑,也会使学生感觉学无目标和无所适从。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而言,应试教育是十分严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无法避免应试教育体系下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首先,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与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有些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老师评选优秀教师的硬性规定,从而导致了老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只一味地注重等级考试时的通过率,并且在教学中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作为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点。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时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考试大纲来制定的,而非学生真正的需求,从而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而逐渐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在这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应试教育下,是与各高校设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始目的相违背的。
1.2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死板造成的影响
除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等级考试外,其它非专业性等级考试普遍只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水平,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更深层次计算机理论的重要依据。目前来讲,计算机做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无论对任何专业学科来讲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而相对于不同的专业所要掌握学习的计算机基础也是大不相同的。而就目前全国性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言,所出的题目都是统一制定编排的,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通过就必须强化考试内容,从而造成了某些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另外,通过几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分析来看,每一年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题目都无太大的变化,学生只需将历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题多练、多操作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缺乏主动思考空间,限制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的主动性。
2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间关系的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2.1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计算机应用及其它方面也随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因此,为了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下计算机发展的需求,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随计算机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水平及教学能力。同时,老师要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老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教学的基础之是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进行授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汇到一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探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发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成绩。
2.2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国家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是必须通过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并且要求在校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初级才能顺利毕业,这种新型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大大稳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就目前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形式而言,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受到了高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并要求全校计算机教学老师必须要首先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及教学能力,以确保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另外,各高校也对外加强计算机教学老师的队伍建设,将计算机优秀的人才都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以保证教学质量。
2以“主体性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难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应以“主体性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2.1运用“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师的“一言堂”已经不适应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生主体性入手,摒弃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中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知识形态,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灵活应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和PBL等多种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优整体效益。
2.2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性评价
单一的终结性考核严重束缚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发展,为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由过去的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学习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一种全面、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它既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既注重教师教的质量,更注重学生学的质量。实施学习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等多个层面,改变了简单地以分数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评价的不合理现状。同时,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自我进步与发展。
2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开动自己的脑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意义的发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好的动力,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积极份子的支撑。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持久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可以对声音、图像与视频、动画与文字等进行综合处理,使其以灵活、巧妙的形式出现在学习面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方法提出课堂问题,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的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女娲补天》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女娲补天的过程,更加形象地理解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奇幻的音乐以及相关动画,让学生深入到学习内容中去,为形象资源所吸引,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一直是教师的教学难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经常会产生教师启发无用、学生自主思考受阻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学重难点成为激发学生负面学习情感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活化教学重难点,对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去感受文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语文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跃起来。如在讲解《小石潭记》这样的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画作,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图画进行结合,去理解文章内容;更可以针对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互动,在交流中去发现作者的喜与愁,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让教师有了更多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其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手段。学生不应当是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成为学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预习与了解,并制作符合他们自己审美的课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乐器,其中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包括少数民族乐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品质,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滋养,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在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后,不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摆脱单一的西方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本民族音乐充分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激活本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乐器之后,才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力受到遮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艺术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艺术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鸣,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可以拓宽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了解的途径,充分满足人们在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坚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可行性
1.开展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
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进行重新的全面的解释,而且也在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全新的阐释。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音乐教育应当遵循课程的综合性与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性原则,因此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另外,新课程改革标准注重教材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中国民族乐器的练习与演奏本身带有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演性,体现实践教学与体验教学的思想。
2.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具有诸多教学优势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而且演奏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乐器都体现出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审美观念。无论是传统汉民族的古典乐器还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均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民族乐器的教学引进基础音乐教育课堂可以大大丰富乐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民族乐器的教学优势。
3.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与兴趣
基础音乐教育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音乐思维与想象力均比较活跃,在音乐教学中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形式多样的民族乐器会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理念之后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接受。
三、开展民族乐器教学的主要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1.音乐教师提高自身民族乐器演奏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利用业余时间勤加练习民族乐器,可以专门性地练习几种乐器,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科学有效的练习技巧与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在民族乐器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动作的示范以及演奏技巧的规范,所以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乐器练习演奏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演奏技法,发挥好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
2.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于中小学生的乐曲与乐器
对于中小学生的民族乐器学习,教师在乐器选择过程中尽量不要选择那些演奏难度较高、训练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要主要选择一些易于学习且不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精力的乐器。另外,民族乐器的选择还要遵循经济实惠与音效好噪音少的原则,并且适合于在课堂上进行演奏练习。可供参考选择的乐器有葫芦丝、竹笛、埙等,简单的乐器练习可当作乐器学习的入门基础,在学生的提高完善阶段,教师可介绍一些练习难度较大的乐器,如古筝、二胡、三弦等弦乐器。练习乐曲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3.在民族乐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与乐器有关的历史文化内涵
民族乐器的教学说到底是让传统历史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每一种民族乐器中都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文化故事传说等。教师在乐器演奏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有关于乐器的一些历史故事与奇闻异事等,让学生加深对民族乐器历史的了解,不断提升音乐品味。如在教授古琴曲《高山流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此曲的内在意蕴。
4.教师在科学指导之余,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扬不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责任,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只有实现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民族器乐教育才能得以持久、有效的开展,从而形成弘扬民族音乐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形成人人了解民族音乐、人人懂得民族音乐的局面。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长久不衰、继承发扬。
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以问题和临床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导入作为打开教学思路的钥匙,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针对性是指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要求确切、精炼,一开始就把学生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启发性是指设计导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4]。例如在讲解恒牙萌出顺序时,以一张微笑的露出“虎牙”的人像照片引出一个临床现象:即上下颌恒牙萌出顺序不同,尤其是上颌尖牙的萌出相对更晚,因此容易发生拥挤。另外,结合三维动画、教学录像以及互联网在线学习系统等,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供相关教学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时刻努力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外部动机。并非每门课都能引发所有学生的内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