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22:5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就业情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
大学生失业有被动型失业和等待型失业两种。前者源于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过于求”;后者源于大学生的工作期望值过高。金融危机对这两类失业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
(一)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的被动型失业
1.金融危机会减少大学生的需求量
劳动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金融危机会通过产出下降来压缩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劳动力的需求。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已回落至9%,出现了4年来的首次个位数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落至6.1%。经济加速下滑给就业带来了很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项目组认为,2009年中国调整后的失业率可能会攀升至9.3%的历史高点。形势的变化会对各类劳动力产生影响,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严重,因为大学生就业属于新增就业范畴,而周期性失业所冲击的主要对象就是新增就业。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出于对各类人力资源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首先考虑减少新雇员的招聘量,然后再考虑解雇现有雇员。因此新增劳动力是周期性失业的第一波冲击对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冻结了招聘计划,就大致说明了这一点。
2.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的供给压力
这主要源自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非就业通道的挤压。在往年,大学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会选择出国或考研,尤其是选择出国发展的人数连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供给压力。然而,在本轮危机中欧美国家也伤痕累累。大凡经济不景气时,欧美大学生也会回炉充电,读研比例大升,这对申请留学的中国大学生构成激烈竞争。另外,由于经费减少,欧美大学对留学生的资助力度会减少,这又会遏制中国大学生申请留学的动力。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学生出国可能会遭遇寒流,更多的会选择在国内发展。他们要么加入读研大军,要么加入求职大军;考虑到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限制,读研人数的增加有限。从出国通道上退出来的毕业生很多会涌入求职通道,从而加剧供给压力。
(二)金融危机会减少大学生的等待型失业
1.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下调
斯蒂格勒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曾指出,职业搜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求职者的工资预期,不切实际的工资预期,通常会导致漫长的搜寻过程和等待性失业。世界各国都存在这类问题。比如,美国大学生的工资预期通常比实际高10%。中国似乎更严重,据称,在2002年之前大学生工资预期比实际工资至少高30%,这通常被概括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人们为如何降低大学生工资预期而绞尽脑汁。殊不知,工资预期来自于市场,劳动市场的内生变化是驱使工资预期做出更现实调整的一剂自然药方。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自动矫正工资预期。最近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近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低迷,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工资预期不断降低,最低已逼近1500元,就说明了这一点。
2.工资预期下调有利于减缓等待型失业
发展经济学中的哈里斯一托塔罗模型曾指出,当就业形势转坏时,对工作前景预期的下降,会使农民更加务实,并放弃寻找高收入工作的幻想,更安心于务农工作,结果城乡失业率反而会下降。这个看似奇怪的命题,为人们理解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如果说过去大学生工资预期过高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症结,那么,今天工资预期的下调恰恰会成为消缓这一问题的剂。最近有媒体报道,面对就业市场的低迷,一些大学生已经主动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些过去根本不屑一顾的工作,比如,服务员、洗脚工。大量的过去处于沉淀状态的就业岗位会被激活,有助于减少大学生的等待型失业。
总的来看,金融危机既会加剧大学生的被动型失业,也会减缓等待型失业,它对大学生失业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失业的比重。一直以来,有人坚称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因为大学生不是就业弱势群体,只要想,他们总能就业。其潜台词是,在大学生的失业中,等待型失业占多数,而被动型失业占少数。按这种逻辑,金融危机反而会减少大学生失业的程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认为,局势可能不会这么乐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是确实存在的,尽管等待型失业会减少,但不一定能弥补被动型失业的增加,因此,大学生失业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只不过加剧的程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二、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专业错位的矛盾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是应产业发展需要而生的,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相对应。在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则违背了这一规律。比如,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金融、贸易、经济、管理、法律等热门专业,仅法律专业就有在校生近40万名。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种产业格局要求高校输出大量的生产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提供得更多的是服务领域的管理型人才。这种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金融危机中将会进一步加剧。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对金融、房地产、贸易等产业的创击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也会急速下滑。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会率先精简管理类岗位。总之,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长线专业。面对就业形势的恶化,很多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很可能要面临改行的无奈选择。
(二)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素质错位的矛盾
目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只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输出的大学生很难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实现“惊险的一跳”。素质结构失衡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方式来加以矫正,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途径可能被堵塞。因为企业迫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会大幅度减少员工培训的投入。相应地,在人力资源的招募程序中,也会增加对应聘者经验和技能的要求。这样,求职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求职者已有经验和技能状况。这对于经验欠缺、技能匮乏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2008年以来,很多企业减少校园招聘计划,除用人需求减少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用社会招聘来代替校园招聘,以减少应届生的雇佣比例。
(三)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二元分割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两类去向:一是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内部门;另一个则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部门。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公务员工资,国有企业也凭借行政型垄断和政策倾斜,大幅提高职工待遇。与此相反,民营企业的境况一年不如一年,就业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德尔林格等人所描述的二元分割的情形:体制内部门成为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首要部门;体制外部门则沦为鸡肋般的次级部门。根据明瑟·格莱姆里奇-韦尔奇模型,基于市场力量的二元分割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劳动者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当就业形势差时,求职者可先委身于次级部门,等就业形势好转时再转入首要部门。但在中国现有的用人制度下,毕业生如果毕业后不能立即进入体制内部门,今后再进入这些部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此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都很看重,为找到一份体制内工作,往往错失体制外部门的就业机会。现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营企业已普遍感到压力,裁员、降薪行动已经拉开序幕。而体制内部门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可以预见,二元分割所造成的差距很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这将进一步扭曲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并使体制外部门的自愿性失业增加。
(四)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内部的就业差异和不公平
社会资本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威望、社会层次和经济收入,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薪酬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政府官员和高收入阶层子女的就业状况就要明显好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如果把人力资本视作一种后致性因素的话,那么,社会资本则代表了先决性因素,是一种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自从1974年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理论以来,许多走后门、托关系的寻租行为都被披上了一层“资本”的外衣,粉饰了其背后不公平的实质。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所谓的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只能是不公平的加剧及其在代际间的传递。金融危机造成了就业资源尤其是高质量就业资源的匮乏,面对汹涌如潮的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又会上演,对公务员等炙手可热的就业资源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资源稀缺是催生寻租行为的温床,所以竞争的公平性会遭遇强力瓶颈。强势阶层在这场竞争中,可以继续凭借社会资本的优势来分割优质就业资源,但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毕业生来说,没有社会资本的强力支撑,就只能接受市场风潮的荡涤,他们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难点。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治理的战略性调控政策
1.加强并优化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与保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要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就必须通过调控政策来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通过保增长来保就业。目前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保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投资方式上,似乎仍在延续1998年的财政投资模式,投资重点仍是以铁路、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甚至标志性工程,这些项目的就业弹性小,也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太多岗位。目前,调控政策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民营企业的减压相脱节,民营企业举步维艰。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场所,2007年吸纳了34.2%的大学生就业。民营企业困境必然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当前宏观调控除了要保增长外,更重要地是要发挥对民营经济的扶持作用。
2.反思高等教育扩张模式,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
按马丁·特罗的总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高等教育扩张也应渐进推进。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高等教育扩张才能获得社会经济支撑,才不会生产出过剩的“产品”。纵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扩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一般都要经过几十年,而我国只用了四年。这种忽视客观规律的扩张模式必然会招致惩罚。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不足25%,大学生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渐进的扩张模式下,大学生培养模式也要进行调整,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环节上沿袭传统的计划模式,而在就业环节上又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这种体制上的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中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以专业设置为例,可以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企业界意见来进行。
3.打破二元分割,减少行政力量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会产生非均衡力量,扭曲大学生对体制外部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评价,降低就业供给的有效性。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结构繁杂。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多渠道疏散压力,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体制内部门、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引向体制外部门、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而要矫正他们的择业行为,就必须打破二元分割,缩小部门间的收益差距。要打破二元分割的制约,就必须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减少对体制内部门的保护以及对体制外部门的压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另一个议题就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户籍对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束缚。毕竟,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加强劳动力的流动性也是缓解就业难题一剂药方。
(二)大学生就业的临时性促进政策
1.调整劳动管制政策,降低大学生雇佣成本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劳动市场的管制,特别是新《最低工资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劳动力成本产生了明显压力。雇佣成本高企不仅危及企业生存,也直接威胁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文,要求各地暂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有利于遏制雇佣成本过快上涨的,但实践中,还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一些专门的政策。比如,可以参照美国经验,对处于见习期的大学生实行豁免条款,允许企业对其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
2.实行灵活的毕业管理制度,平衡大学生供给压力
就业的实现,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匹配,而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管理制度是不利于这种匹配的,它很容易造成供求双方在时间上的错位。按现有制度的规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要在7月份统一毕业,因此,毕业生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抛向社会的,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但企业的劳动需求不一定呈周期性变化,即便有周期性,也不一定与大学生的供给周期相吻合,因此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施灵活的基于学分的毕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修够学分,大学生可以随时毕业,这样供给压力可以得到稀释。
3.增加公共岗位的供给,并扩大非就业通道
以公务员招考为例,目前一半左右都要求报考者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实际上把大学生排除在外。政府应根据形势变化,适当放宽限制,增加大学生的报考机会。当前增加公共岗位供给还应注重挖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潜力。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逐年增加,但相对于近600万的毕业生基数,还有很大空间。为提高这些岗位的吸引力,政府应动用财力,加大对这些岗位的补贴力度。美国政府为了增加特殊教育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以豁免贷款的方式来增加实际的岗位补贴,就可以为我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借鉴。除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外,还可以考虑扩大非就业岗位的供给,以分散就业通道的压力,比如,加大研究生的扩招力度。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做好毕业生培训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减少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根据国外经验,有效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全程式的。它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从纵向的维度,它要求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启动就业指导程序,并随着学业推进,有步骤地实施就业规划和辅导。从横向的维度,它要求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内容,比如,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分析、应聘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见习机会等。除就业指导外,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就业援助。在日本,对那些一年内仍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政府会提供就业补贴等一揽子援助方案。就业援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做好大学生培训,在金融危机中,很多长线专业的学生将面临改行的选择。对这些学生来说,做好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学生就业治理的保护性政策
1.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平等权利,杜绝就业不公平
为防止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性的扩大,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贵家庭大学生对稀缺就业资源的掠夺,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庇护机制。保护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工作,比如,在用人信息的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公布,防止信息截留。在招聘环节,则需要规范招聘程序,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
2.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避免就业质量恶化
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XXXXXXX
(2)调查目的:了解XXX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就业情势。
(3)调查方式:网上问卷调查
链接地址
结果表明本院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调查结果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虽然2008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8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08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指出,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与单位性质、社会经济因素),内在价值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为同学们所所首先考虑下的,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几点意见: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提高实践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加就业渠道及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希望校方能针对就业求职等方面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报告形式的培训,使毕业生们能尽量避免因求职技巧的缺失而丧失工作机会的情况出现。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31.82%的毕业生认为应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放平心态,不应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要点。
在就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问题上,有42.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一方面,说明了在校大学生需要积极拓展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建议校方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开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通识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有效拓展专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并没有从本身特长出发,思考自身定位,相反只是在盲目的寻找工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就业困难,值得大家深思。
总结广大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难问题的看法,首先,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未能成功就业是因为缺乏实际技巧和经验,这是影响他们成功就业的一大软肋,可见我们在校学生急需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熟练所学知识,这样带来的好处除了能让自己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外,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另一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人数太多也是阻碍其就业的一大原因,这表明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做到除了精通自我专业外,还要懂得发展自我的其他爱好,迎合社会需求,不可一业不专,也不可只专一业。
同学们对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部分同学建议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加强。也有同学建议学校可以多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同学通过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建议应多举办些以国家有关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有关的讲座,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业,走向国家偏远地区。综上不难得出,采取一些措施,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同学们的就业提供帮助。
针对同学们对就业所采取的态度及所提意见,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当代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期望值不能过高;第二,要加强自己的就业稳定性;第三,不攀比、讲条件,切忌好高骛远,可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高手低。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寻找机会。
综合调查问卷,与老师的座谈和对同学们进行走访的数据和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想法和应对就业问题时学生、学校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问题会选择被动的暂时性避开而不是主动地解决。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集中在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没有降低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客观原因体现为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减少和日渐增长的等待就业人数的增加的矛盾。同时,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方面也有提高的空间。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个人方面,同学们要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回避目前的就业压力。广大同学们应调整好心态,不要对就业期望过高。同时,针对大
一、大二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也不忘抓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校方面,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的同时,也不放松对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专业知识学的扎实,知识面也得以拓宽。学校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相关讯息。例如,一些同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的讲座,鼓励同学们更多的自主创业或走进偏远地区。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招聘会,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更好的就业信息。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论析;MyCOS报告;红黄绿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09-02
MyCOS公司的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评估课题组(CHEFS)从2007年开始,每年对毕业后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就业状况、对教育的满意度等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评分。MyCOS公司是中国最专业、最全面、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MyCOS公司的创建人有18年的在中美两国进行教育和就业研究的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能力分类方法、问卷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MyCOS公司的在线问卷50%的回收率和73%的问卷完成率的质量是世界最好的,每年的调查抽样及回收问卷均达到数十万份,具有较高的采信度。
本文基于MyCOS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公司2013年的《2013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的有关数据,就我国大学生就业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论析。
1 就业率
就业率,指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凡在指定时期内届满一定下限年龄,有工作并取得报酬或收益的人;或有职位而暂时没有工作(如生病、工伤、劳资纠纷、假期等)的人;以及家庭企业或农场的无酬工作者,均计算为就业人口。本文中所研究的就业率分为本科生就业率和高职高专就业率。本科生就业率是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数比上需要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数,而劳动经济学中就业率的定义是指已就业人数除去国内外读研的本科毕业人数,需要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本科毕业人数。高职高专就业率是已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比上需要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也要除去专升本的专科毕业人数,需要就业的人数也不包括专升本的专科毕业人数。
麦可思与腾讯教育频道合作的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收回独立IP地址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有效答卷共59409份,其中硕士毕业生17545份,本科毕业生20988份,高职高专毕业生20876份。调查方式是挂网调查,无抽样及其检验,调查结果仅代表被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人群的状态。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有所下滑。
按毕业半年后统计,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管理学,就业率是92.9%,最低的是法学,就业率是87.2%;同样是按照毕业半年后统计,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学科是生化与药品大类,就业率是93.2%,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就业率是86.7%。
2 2011年-2013年本科毕业生的“红黄绿”牌专业
红牌警告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也较低,而且薪资还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称之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但要除开红牌警告专业。绿牌发展专业是薪资较高、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称之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红牌警告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体育教育、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动画。2011年本科毕业生的红牌警告专业和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有些红牌专业是供求不平衡造成的;而有些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却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造成的,这样就直接导致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企业也招不到岗位合适的人才。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黄牌发展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美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艺术设计。这类专业就业率低,薪资较低,容易失业。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采矿工程、审计学、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以上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比较高。
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动画。可以看出,2012年红牌警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黄牌发展专业有: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相同。
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红牌警告专业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动画等。这些专业连续三年(2011—2013)都是就业红牌专业。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审计学。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
从2011年-2013年的“红黄绿”牌专业中可以看出,连续三年以来“红黄绿”牌专业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各大高校在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上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市场需求的信息很难及时的反映到各大高校,而导致高校很难准确的调整各个专业的培养数量;其次就在教育的培养上也没有跟上市场的需求。
3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就业人群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
因2013届毕业生毕业时间还没有满半年,所以无法取得数据,本文就只针对2012和2011届毕业生进行研究。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2012届本科学科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人”,为82%;最低的职业是“零售售货员”,为32%。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职业护士(有从业许可证的)”,为75%;最低的职业是“半导体加工人员”,为30%。
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就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高职高专院校为44%。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54%,非“211”本科院校为49%。2011届本科毕业生专业中,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5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教育学,为45%。在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土建大类,为49%;最低的为法律类,为38%。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半年后)最高的职业是警察、建筑师和税收工作者,均为78%;而最低的职业是旅馆服务台职员,为27%。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对石油技工类工作满意度最高,为79%;最低是机床操作技工,为24%。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43%)。这点基本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致。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毕业半年后),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毕业半年后),为36%。
4 大学毕业生月收入
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048元比2011届平月收入均2766元增长了282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2届(3366元)比2011届(3051元)增长了315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2届(2731元)比2011届(2482元)增长了249。
2012届本科各学科门类中,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类专业,月收入为357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2927元。在高职高专专业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大类,其月收入为3091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为2439元。
5 总结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每年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都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慌。这就说明这并不是供大于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造成的就业难和用工荒。企业招到的大学生很难立即上岗,学生也发现在学校课本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很难转化成成果,很多专业的知识更新很快,而课本上的知识却依旧沿用旧的知识,造成了知识的陈旧,学生到了岗位就无法运用。与此同时,观念上错误也是导致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高等教育的扩招,让很多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就导致了大学生数量上的逐年递增,择业就要靠自己的能力了。很多大学生的观念落后,觉得自己读了大学就应该去当白领,不愿意去车间、工地,而对于他们的专业来说是需要他们去不那么舒适的岗位的。而高考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由于不了解,填报的热门专业四年过后可能成了最难就业的专业。所以说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更理性,在大学期间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清晰的脉络,只有这样就业才能满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4]王文鸽.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现状和因素分析[J].世纪桥,2012,(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从以前的“统分统配”的就业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模式。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作为就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受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学生家庭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采用各种适当合理的必要措施,改变女大学生就业现况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1 女大学生的就业现况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缓解和解决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压力及困惑。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率低。据相关资料调查,高等院校女生比例已经超过45%,同等的条件,女生的就业机会比男生少20%左右,女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男生的40%,很大程度上少于男生。
其次,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相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在岗位安排上,女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但少于男生,并且女大学生的工资明显少于男性。另外,从就业领域上来看,女大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晋升空间较差的内勤,文员,餐饮服务等行业。
最后,女大学生生就业门槛高。当今社会上一些私人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对女性就业者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如:职位仅限于男性、不得在合同期限内生育等,在加重女大学生求职压力的同时,人为的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
2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这两方面。
2.1 主观方面
第一,女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在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中,就业期望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女大学生多把就业目标锁定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一线城市,并且倾向于公司白领,公务员,国有企业;对工作环境、薪资要求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排斥工作地点差,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工作。就业期待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合,必然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相对欠缺。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沟通能力不强,行事犹豫不决,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另外,另外,受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求安定、安稳,重心更趋向于回归家庭,做好女性在家庭里的角色,而忽视了自身的理想和追求。
第三,女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定位不准确。这是女大学生求职困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大学生是通过人才招聘或者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对大学生对就业的信息不关注,对自身定位也不清楚。有些女大学生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这都多多少少的影响了她们的就业。
2.2 客观方面
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有严重的性别歧视。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劳动力资源,再加上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从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有一些用人单位以性别为理由拒绝招聘女大学生,或者以身高、相貌等为借口,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
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女性求职者劳动权利和劳动过程的保护,并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劳动力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力的自和决定权。在此情形下,用人单位在工作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情况就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法律保障男女平等,与实际操作中就业机会不平等之前的矛盾。
3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从主观上看,女大学生也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加上我国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也会逐步转变。但这些都需要相当长时期的过程。
首先,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择业范围。从当今社会上来看,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地理位置,以及今后个人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女生所希望的大城市,高收入的就业目标太过于理想化。作为当代的女大学毕业生应该勇敢的接受社会的挑选,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女大学生应该看到只有扎根基层,去生产建设第一线和那些急需用人的单位踏踏实实地干,才能充分发挥和奉献所学的知识,在火热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扬长避短,加强女大学生自我的素质培养。当今社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候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但是实物具有两面性,女大学生也具备许多男生所没有的特质。比如: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男生更优秀;女大学生的表达能力要高于男生;女大学生细心,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应当着重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高分低能”,树立职业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社会形象,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
最后,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由于法律的缺失,使得女大学在求职时遭遇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保障女大学生的权益,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和劳动监管。大力发展服务性产业,为更多的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我国的经济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71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adines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Xiaohua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20)
Abstrac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adiness of graduates, a planned measures to raise awarenes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graduate job skills to enhance and broaden the depth and width ratio of Employment,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400 college where graduates were "Employment readiness survey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graduates; employment readiness; countermeasures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于2014年10月对计算机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况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1 相关数据
本次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12个题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进行,主要设计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将来就业前景态度、就业准备情况、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面临主要问题以及所需的帮助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留在学校的学生约50%的同学有投递简历、积极留意就业实习信息,约50%的同学仍在应付毕业必修课考试,尚未踏出毕业的第一步。数据显示,部分同学处于纠结迷茫阶段,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部分同学对自己专业信心不足,缺乏求职的勇气。具体数据详见表1、表2:
2 毕业生在就业准备中的问题
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方向不明确,求职步伐缓慢。41.8%的毕业生尚未确定求职方向,不确定是否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确定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实习就业计划一再拖延,难以下手。归根于他们在目标性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任何的优势,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求职步伐缓慢。
(2)专业学习不深,专业信心不足。40%的毕业生反映想找专业对口的职位,但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信心。大学学的都是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多样化,但课程学习和探究深度不够,如编程、java等实用性、专业性课程。在求职期间看到公司对岗位的具体要求,觉得自己达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难情绪,不敢去面试专业岗位要求较高的职位。
(3)社会实践缺位,项目经验贫乏。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49.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两者的错位脱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求职信心,使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4)角色转换较慢,毕业准备不足。部分同学尚未从大三的心态转变为毕业生的心态,认为自己离毕业还较为遥远,未将毕业及求职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主观上没有做好心态准备的因素;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上给学生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介绍和就业氛围的营造上不够,学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错觉。
(5)行业发展了解不足,求职盲目随大流。43%的毕业生对专业市场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求职缺乏目标性及针对性,盲目投递简历。以本次调查主体的计算机学院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存在对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模式不熟悉的问题,即使有跨专业就业意愿的学生,也对要从事的行业没概念,认为找得到工作就胜利,不看行业发展情况。
(6)求职技巧欠缺,技巧意识有待提升。招聘单位在一次招聘过程中可能要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筛选简历,进行面试。在时间极其宝贵的场景下,学生能在简历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试表现能否脱颖而出,取决于学生对求职技巧的掌握。毕业生求职技巧欠缺,包括简历制作及包装,面试中沟通和其他方面技巧。个别学生盲目认为技巧不重要,个人实力是面试成功唯一因素。
3 就业工作建议
3.1 学院层面
(1)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就业平台。学院要积极走访企业,拓展实习就业平台;主动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让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收益,以便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积极走访校友,以深厚师生情感来调动校友的积极性,拓展实习就业平台;学院要深度挖掘、拓宽现产学合作深度,就学生中的优秀创意和创新成果与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合作空间。
(2)加强学生实训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落实现有的实训安排,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学生做好就业能力储备。学院要引进实训机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开展校园就业招聘宣讲,提高学生就业主动性。通过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以及加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渗透来为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供有利条件。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增加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让在校大学生更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发展道路。
3.2 辅导员层面
(1)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每个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讲诚信、知敬业、懂感恩、明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筛选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适应求职多样化。及时整理和汇总企业招聘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招聘信息发给学生及班导师,有针对性发动学生应聘。针对部分不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在招聘信息时,可适当非本专业就业信息。对市场就业环境和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等做全面信息筛选和公布,做到招聘岗位信息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元职业咨询服务。
(3)开展求职技巧培训,提高求职成功率。举办求职技巧培训班,系统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适当推行人际关系中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针对学生面试企业,单独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当面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提高就业准备度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自我包装、抓住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协同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在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之间穿针引线,相互沟通,共享就业信息资源,将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3.3 班导师层面
(1)就业心理引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深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引导,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2)专业方向指导,提升专业信心。利用班导师对本专业行业发展方向较为熟悉的特点,增加与学生在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的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技术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3)深入班集体,了解学生动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就业。及时和班干部沟通,督促、整理、汇总每位学生就业信息,掌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就业状态。
3.4 毕业生层面
(1)及时转换角色,做好求职准备。将自己的状态转换为毕业求职状态,增加求职及社会生存的危机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包括正装购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学习等。在就业前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估计和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角色转换的思想观念。
(2)端正求职心理,准确自我定位。毕业生须要充分认识到求职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遭遇挫折和失败实属正常,不能因为失败过一两次就畏惧求职。同时,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对薪金有过高的要求。
(3)面对客观困难,把握当前机会。因学分未满而留在学校的同学,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事实,安心留校上课,并尝试找本地区的实习岗位,把握每一个实习就业的岗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综合全面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88-02
一、唐山市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就业实习部门、唐山市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第一,问卷调查法。实地对唐山市高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就大学生对就业的形势认识、创业动机、创业障碍、创业时机等问题进行调查,为客观准确地把握唐山市大学生创业情况提供佐证材料。第二,走访调查法。走访调查对象中的教师、政府人员,就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态度、创业活动的模式进行深入走访,积累大量的一手资料。第三,参与式观察法。对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两届海洋创业班进行参与式观察,体验创业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得到如下实地调查结果。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本次实地调查对象为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科技业技术学院等7所本专科院校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为718份,有效回收率89.75%。其中,男生占57.10%,女生占42.90%;专科学历占55.85%,本科学历占37.74%,研究生学历占4.32%。
2.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
在对大学生毕业后最理想去向的调查中,居于前三位的是事业单位、深造和创业,比例分别为25.21%、24.37%和20.75%。有将近50%的被调查者毕业后不想直接就业。对唐山市及周边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形势的调查,有42.62%的人认为不容乐观,有29.39%的人认为很严峻,只有4.87%的人持有很乐观的态度。
3.大学生对创业动机和能力的认识
在对大学生创业首要出发点的调查中,有29.39%的人选择自我挑战,选择解决就业和获取更多财富的人分别占到了23.40%和13.93%。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对优势的调查中,居于前三位的是有活力勇于拼搏、较强的领悟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强,比例分别为69.08%、62.81%和41.50%。对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的认识,居于前三位的是缺乏合适项目、资金不足和缺乏毅力,比例分别为48.47%、43.31%和42.62%。
4.大学生对创业初始状况的认识
在创业初始资金方面,53.06%的人选择2万―5万元,24.79%的人选择1万―2万元,12.95%的人选择5万元以上,只有9.19%的人选择1万元以下。而对这些创业资金的来源,33.98%的人选择政府设立的创业专项基金,20.33%的人选择利用自己的储蓄,15.46%的人选择合伙拉赞助,15.18%的人选择家里资助,其他人则希望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吸引风险投资等方式取得。对最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初始模式的调查中,24.93%的人选择网上开店,19.78%的人选择先后创业,18.80%的人选择开小店或者摆摊,选择通过融资开办公司、以自由资金开办公司、加盟公司等模式的人比例均低于8%。对创业最佳时机的选择,52.65%的人选择应届毕业之后,26.74%的人选择工作几年之后,17.83%的人选择大学期间,2.79%的人认为时机对创业无影响。
5.大学生对创业领域和专业能力的认识
对大学生适合在哪些领域进行创业的调查中,居于前三位的是电子商务类、服装服饰类和食品类,比例分别为55.15%、53.06%和47.63%。对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与创业关系的认识,52.51%的人认为有关系但是不太大,28.27%的人认为基本没关系,8.08%的人认为没关系,而只有6.96%的人认为密切相关,另外4.18%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
6.大学生对创业成功因素和创业素质的认识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居于前四位的是创业项目、资金条件、创业团队和市场需求,比例分别为61.28%、56.82%、48.89%和47.63%。对于大学生创业主要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居于前五位的是沟通交际、创新能力、挑战精神、经营能力和团队建设,比例分别为70.06%、61.98%、60.03%、56.69%和48.61%。
7.大学生对政府、学校和家长父母的认知
在对各级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选择一点也不知道和知道不多的人比例分别为59.19%和33.29%,选择比较清楚和非常清楚的人比例分别为6.69%和0.97%。大学生最希望政府能够在放宽新企业审批及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园和提供贷款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给予扶持,选择的比例分别为64.35%、50.97%、48.75%和42.76%。
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或者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53.6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7.72%的人认为一般重要,9.89%的人认为非常重要,认为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比例分别为8.22%和0.56%。在对学校要进行创业教育(或开设创业课程)的调查中,位居前四位的是创业政策、市场营销、沟通技巧和税务知识,比例分别为60.31%、57.10%、55.57%和48.19%。而对学校开展的具体工作方面,选择提供启动资金、设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创业信息、提供创业配套设施和开设创业教育具体课程的人比例均超过了65%。
对家庭应该给予的态度方面,37.19%的人希望得到家庭的资金物质支持,且有26.46%的人希望家庭能在社会资源方面予以帮助,30.50%的人选择精神支持,选择劝说反对的人比例不足6%。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33.84%的人选择家庭教育,27.02%的人选择家庭经济条件,15.32%的人选择父母行为影响,14.62%的人x择家庭社会地位,5.29%的人选择父母职业,3.90%的人选择家庭观念等其他因素。
二、唐山市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唐山市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客观情况,可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这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大学生等多方面措施并举。
1.政府方面
政府在创造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方面的政策需要行动,并根据实际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加以修正和完善,建立一个适宜运行的管理机制。政府政策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提供创业经营场所、免费相关专业培训、减免初期创业税费、贴息贷款优惠等方面的项目。
不论是实地调查,还是与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访谈,都发现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创业资源。除了资金、场地资源外,信息源、物质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创业资源。由于大学生的创业起点普遍较低,从创业领域上选择的都是一些小成本的行业,政府可以出面与服务业、小商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市进行合作,帮助创业大学生寻找资源。
2.高校层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能够带动就业水平,因此大学生的创业就业不仅是学生部门应该关心的事,而且是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普通职工都要关心的事。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用好国家各项政策,应该调动校内所有力量参与其中。同时,还应制定、完善宽松的修学、复学制度等。
对于广大高校大学生而言,高校可以从普及创业政策、开设创业讲座等形式入手,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奠定一定基础。而对于强烈创业意向、具备一定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小众群体,高校可以探索实战为主、理论为辅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个“以创促需,以需促学,以学促创”的良性循环。
3.家庭层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利益的服从,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求中庸,求稳定。相对于社会、政府和高校,大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鼓励,提高家庭对创业的认可度,从而让大学生更加有信心面对创业中的风雨。家庭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即使在不能提供物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也至少应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囊括政府、高校、家庭、大学生的系统性工程,家庭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帮助减少大学生创业时盲点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家庭应该发挥情感方面的优势,在大学生创业低谷时在情感上进行安抚,在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拐点当好参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把握和管控都要适度,参谋与指手画脚、乱提意见之间仅一线之隔。
4.个人层面
第一,人才市场的现状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都是市场化的就业道路,是通过人才市场来满足自己的就业需求,并通过人才市场来调节和配置就业的相关情况的。但是,通过对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发展较为滞后,与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需求相适应的开发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人才市场的人才服务机构的只能定位不够清晰明确、人才市场的人才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市场的市场管理工作严重缺位三个方面。例如:很多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不够灵通,人才供需渠道也不够通畅,以致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通过人才市场获得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由此可知,先进阶段,人才市场的缺位仍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教育改革的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需求。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滞后,导致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不匹配,使得高校教育与社会上的就业市场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上出现错位的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影响大学生企业就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具体说来,教育改革滞后导致的高校教育模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创新方面的工作进度较慢,部分高校的招生工作、专业设置工作、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模式在进行,没有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效的改革;其次,部分学校的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工作时,在专业和课程的选择方面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性,比较盲目;最后,部分专业所设置的教学课程或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陈旧,而且实用性较差,以致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和未来就业的需求,进而影响了未来的就业情况。
第三,传统的、落后的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企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的市场化大趋势已不容置疑。就业的市场化趋势,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要走入市场,按照市场的人才配置规律由市场来调节和配置就业,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要寻求一个好的企业就业机会,就应该在遵循人才市场调节和配置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科学的进行就业和择业。
然而实际上,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仍过于传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化就业的大环境,很多学生都缺乏自主择业、积极创业的理念,在就业问题上,一味只靠着“等、靠、要”的思想。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市场的情况缺乏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知,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而却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考虑,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从而使得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个人预期远远脱离了市场的实际,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企业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企业择人机制的不科学,也是影响大学生企业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企业就业市场的失范问题,使得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责任机制不够科学完善,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问题,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就业岗位之间的有效匹配。
就目前的情况概括来说,企业择人机制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部分企业在选择高校毕业生时,盲目追求高学历。也就是说,企业在人才选聘的过程中,并不是从企业自身实际的人才需求出发来进行选择,而是盲目追求高学历来装潢企业的门面,以致于在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其次,人为的设置就业门槛。认为的设置就业门槛是目前企业在进行人才选聘时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在面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人才选聘时,在专业、性别、身高、户籍或者是相貌等方面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使得大学生在进行企业就业时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企业就业情况。
二、有关大学生企业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重视人才市场的发展,重视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的培养。
要重视人才市场的发展,重视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的培养,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注意强化人才市场的体系建设,注意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应积极的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来进行人才市场组织架构改革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通过改革逐步明确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和定位,科学的处理政府和企业以及人才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人才服务体系;其次,重视人才服务机构的内部机制改革工作,逐步剔除人才服务机构传统的、落后的工作模式,通过定期培训、绩效评估等多种方式来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最后,重视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工作,逐步促进人才市场的信息化进程。人才市场应通过构建统一的、开放的门户网站、构建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支持、鼓励网上人才市场的发展、加强对信息化人才市场的组织管理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工作,促进人才市场的信息化进程。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调查;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广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就德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而言,其就业也有了一定的压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调查研究德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德州学院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对德州学院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进行,其有效回收率达到91%。
访谈法。通过现场访谈或者电话访谈形式,走访或者电话访谈一线体育教师,相关专家和学者对于现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见解和意见进行归纳分析。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查阅和网上查阅的方式查询有关近期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就业趋势等方面的期刊和专著等资料,从中归纳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的丰富理论知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与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较快,就业总体形势持续趋紧,每年都会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而就业面较窄、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通过对德州学院体育专业2006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得出:体育专业200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28%,最终就业率为94%,其中从事体育教育行业比例为15%。这是德州学院体育学院采取的大力鼓励毕业生扩展就业面,鼓励先就业再择业等一系列就业措施的结果,保证了毕业生最终就业率目标的实现。
2、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就业信息的获取量与就业率有着紧密的关联。经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是通过学院就业中心、系内教师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了学院在就业信息的采集上做了大量工作。由于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所以,网络招聘和招聘会也成为他们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学院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然而,由于学校的知名度还不高、就业信息渠道较窄以及面对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和日趋饱和的用人单位,若要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3、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对现在就业情况的满意度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之就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就业市场的多变性,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由于就业方式多元化、就业目标多样化,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使得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由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均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估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加之就业率与高校招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抓就业率便成为高校各级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少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院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级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对于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但是大学生往往心比天高。他们向往的是经济发达地区,选择的是环境好、收入高、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和职业。像北京、上海及东南沿海城市就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而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基层岗位又人才奇缺。而且,很多大学生就业时也不愿意在基层踏踏实实的工作。这种对职业的过高期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就业矛盾。
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关系着学生的生产生活、人生态度和家庭幸福。在调查中我们针对调查对象做了薪资调查、工作地域调查、行业调查等一系列调查。发现由于学生最终就业率较高,最终50%以上学生月薪达到2000-2500元,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较高,教育行业的薪酬以及福利略高于非教育行业。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综合因素较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目前出现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是由社会和自身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本专业有就业面窄,主要面对教育行业等特点,学生可能会有认准教育行业就业的思想,这也可能给一部分学生造成就业误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进入教育行业,但是最终大多数同学还是找到了工作,这与学院领导灌输的先就业后择业等先进理念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相信在以后,随着学院就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学生就业情况会更加好转和乐观。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较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仅仅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就业,这体现了学生就业意识越来越明了,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先进入社会,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往往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兴趣,有更高薪水的工作。这样一来,最终能够就业的同学也就更多。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达到50%以上,在现今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还算不错。首先选择教育行业的同学已经获得了相对稳定,待遇不错的工作,其他一些同学也有靠着自己的努力,拿到自己合适薪水,工作待遇的理想情况,就业满意度因此也较高。
2、建议
(1)面向市场,定点培养优秀学生。随着全民健身意识以及体育保健行业的兴起,大量的用人单位热切需要体育教育类人才,而该院作为师资力量齐备,培养人才卓越的高等院校可与相关单位多开展实习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之时已经有过类似的行业经验。
(2)切实进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可由学院领导定期以组织就业论坛,讲座等形式给同学灌输正确、健康的就业理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找到更加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3)加强与非体育类专业及企业的合作。由调查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向了非教育类岗位,这是目前本专业的就业趋势之一,由此,建议相关教师能更多的联系知名企业,与本院开展合作,实现共赢,最终使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对更多行业有所了解并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现象,受到各階层广泛关注。国家与政府也采取相关措施对此现象进行补救,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缓解。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扩招,社会压力大,独生子女独立性差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但最主要的依然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要求过低,就业能力达不到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当前状况下,亟需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影响就业能力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帮助,缓解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基本情况与心理资本定义维度
1.大学生心理资本基本情况。相关数据显示,不同省市学生在不同因子、年级、性别等方面调查结果存在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主要因为因子不同。比如在性别差异方面,这也和国情教育相关,社会对男女能力的要求也做出了差别。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勇于承担,勇敢顽强、自信坚韧;女性则是要求温柔细腻、包容善良、谦卑奉献。因此,在对心理资本进行提升时,男女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
2.心理资本定义。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效率的个性特征,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尊与自我认知度,引导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心理资本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积极的心理要素,具体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对于心理资本的系统界定,是一个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具体体现在:对目标锲而不舍,积极寻找正确的获取成功的方法和道路,灵活变通;在面对挑战时,竭尽全力并有信心能够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态度和方向;当逆境时,能够坚持不懈,调整状态超越从前,以取得成功。
3.心理资本维度。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四个要素。首先,自我效能是对在特定环境中个体能进行自我调节,优化整合有利资源来克服困难的决心。自我效能是既会受到自身影响也会受他人影响的要素。其次,希望是一种积极的有倾向性的状态,是在目标的制定与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希望可以让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并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来完成目标。再次,乐观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未知发生的事可以灵活贯通运用的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属性。最后,韧性是一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是在面对困难还是日常生活中,韧性始终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品格与力量。
这四个要素是当前最能体现心理资本的含义标准的,在不断的丰富过程中还会有更加精准的内容进行完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情况与就业能力的含义
1.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性别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依然是男生优于女生。男性的思维更加理性,思维活跃开阔[1]。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男性,也是对男性这样思维方式的肯定。所以,女性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时就要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能力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性,文史类和理工类,是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向。理工类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也有高标准的要求,而文史类偏向的理论更多,社会实践少经验就少一些。所以用人单位的选择更偏向于理工类。
2.就业能力的含义。就业能力的内涵是指个人获得就业并能完成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与其天生性格有关,但与后天成长中环境、教育、经历等影响因素更为相关。因此在对就业能力的含义进行定义时,包括了两个方面[2]。第一即是自我获取就业的能力。社会认知普遍认为“女性就业难”占就业难的大部分,但相关数据显示,性别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差异影响并不大。只是在当前社会法发展阶段,不可排除的有一些岗位上存在性别歧视,但终究不是影响的最终要素。第二个方面即是完成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许多大学生找工作很容易,但跳槽也是经常发生,工作所涉及领域广泛,并未掌握各行业精髓。这样的表现也是缺乏就业能力。所以,大学生对自我的人生职业规划要明确,才能更好的提高就业能力。据目前情况所反映出的,社会上个高校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显著高于本科生,广泛是认为在专科院校可以培养一技之长,更能适应社会上对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而空凭一纸毕业书毫无实践经验的本科生就略显逊色。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趋势,但目前还是“实用为本”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学校选择时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完成。
三、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具体分析
心理资本的提高有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心理资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资本作为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正确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个体行为是有巨大影响的。
一方面,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四个维度要素息息相关,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都是完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而在工作中除了要求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人际交往能力,突况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等,都是在心理资本的培养中形成的。所以,各大高校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时,要进行心理资本的培养与开发,以便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帮助。
另一方面,心理资本越高的人就业能力也就越强,自我效能、希望、坚韧三个要素就能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预测。良好的自我效能可以让大学生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自信去克服困难,对自我心理状态有一个良好的把控,从而掌握工作的方向感,让自己能够在正确的目标轨迹中进行工作。希望是对未来发展一种良好寄托,但并不是毫无根据和想当然,我们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让自身处在一个愉快与充满信心的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走向成功。这是让大学生在工作中少于抱怨的心理必备要素。坚韧是最可以体现出成长中的心理状态,对于目前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就可以看出,就业能力差适应不了就业环境,遇到困难就选择逃脱,而坚韧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乐观这一要素则会指导个体在求职过程中积极的应对问题,并用正确的态度与方式解决问题,由于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初并不能准确的把握好社会的情况,不可避免的碰壁,所以乐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心理资本、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介绍,与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看出心理资本在当今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下极其重要,各高校亟需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进行培养和开发,对于不同性别、年龄、专业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增加大学生自身的自信心,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帮助,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