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11:12: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多重路径。本文拟从主题教育、体系构建和文化营造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仅从打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认识和精神激发层面。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从知识技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构成了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的基本结构。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教育和国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诸如美国的未成年人创业意识和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等都值得学习借鉴;创新创业精神品格教育,厘清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2]“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创业意味着创新。”[3]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人可以创新创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关系教育。这些主题教育的普及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园区和高校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体系构建。但目前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构建健全的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构建理念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在地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或者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既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也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践行的标志,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5]惟其如此,高校办学育人质量才能落实;二是构建支持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知识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即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青年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五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置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和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课题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六是构建实践体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可以考虑把暑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专用学期,发挥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和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只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完善的体系构建而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和深化。
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承载教化育人,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发挥育人作用。随着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并逐步凝练形成“众创”文化,必然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社会土壤。“众创”在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的同时,也以浓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励了大学生。而社会的“众创”文化哺育滋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文化视域与平台。经受创新创业文化砥砺的大学生不断积淀深邃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实践会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境界、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道德人格等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位。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从精神文化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种文化营造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教育文化的一种表征,高校要通过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文化建设,来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依托创新创业兴趣、动机、目标、愿景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加强创业的商业文化教育同时,注重创业价值文化教育,即从哲学视域思考创新价值、创造价值和创业价值,理解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本质;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文化,“创业者具有求异性思维的特点,从来不满足于现状,不迷信权威。因此,创业者普遍具有创新心理。”[6]创新创业需要宽容鼓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不惧怕失败,不迷信权威,在心理上充满自信;加强协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是当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和国际化合作;在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激发每一名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创新创业作为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行为,表征着个体特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价值观;注重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使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高度吻合;建设创意灵感、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和创业热忱相互激发碰撞的人文软环境,实现创意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的相融合,即“创意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是创意的飞跃。创新是创业的基础。”[7]大学是学术文化共同体,学术文化的本质在创新,创新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髓,学术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创新文化如何与创业文化在创新元素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契合,并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是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价值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加强逻辑文化、思维文化、价值文化和应用文化、实用文化、体验文化的融通,把应然和实然有机贯通起来;注重发挥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功能,一个地方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传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创新创业选择,一个家族或家庭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样如此,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濡染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发展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归依。在人的发展命题上,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志趣相投。因此,如何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功能的本质所在。也因如此,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既有当下价值,亦有未来意义。
作者:王向阳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宣传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
[2]徐俊祥.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能训练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8.
[3]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二、建设“双创”育人体系
(一)培养“双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影响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学校的举措有:一、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二、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形成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三、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增长实践经验,到企业开展兼职活动,提升“双创”意识,保证“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教师先后申报并完成10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项目,参与企业技术革新12项、技术研发7项,为企业提出技改建议35条,为艾沛克斯(山东)工具有限公司改进的装配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近2倍。(二)开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及山东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全面完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专业教育为模块,进一步优化建立专业群;分专业设置“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把“双创”教育的目标、内涵、要求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将“双创”课程与实训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已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6个,专业课程标准73个,开发创业实训教材36本,初步形成了教学目标互通、教学资源互补、教学内容互融,分段递进、多维互动、产教融合式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独具特色的“双创”课程。。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基本的电商基础常识和电商运营原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春季学期起,全校所有班级增开了《电子商务》基础课校本课程。学校还以“职业生涯规划”“开学第一课”“专业认知课”为契机,使“双创”教育深入学生心中,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入学后,在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意愿拟定专业规划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规划,通过选课、教师讲解、导师引导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三)建设“双创”型实训室。学校打破原有实训室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学校“双创理念”为引领,以教师“双创教育”为抓手,以学生“双创培养”为目标,将98个实训室以“项目+双创实训室”的方式重新命名。如,3D打印实训室改为3D打印工程技术创业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改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改为虚拟现实(VR)创新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改为智慧物联网创业实训室。在“双创”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框架,构建以生产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车间课堂”,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实训室,把生产现场或生产流程、操作过程展现在实训课堂;通过“实景”展现,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初期便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四)赛事助推“双创”活动。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既锤炼了技能,又赢得了荣誉,成为高校争相录取、企业高薪招聘的“香饽饽”,具备了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同学们在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016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本科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2017年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1个。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生自主研发的汽车MP3多媒体播放器、中性笔自动生产线等多个研发项目获得成功。2013级学生李军贤、王一汀、王洋、韩朋辰4名同学在专业教师赵振铎的指导下研发的“电动助老购物车”,不但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还成为很多企业争相投资的项目。
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各地高校都行走在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
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问题
当前有些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不能明确地理解创新与创业、创业与就业、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有些传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创新”就是搞学术科研,“创业”就是经商做生意,两者之间毫无联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探讨过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全新组合,创业包含了创新生成技术以及构建崭新的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创业是创新的高级形式,创新是创业的必要条件。第二,传统高校在育人价值取向上,普遍将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作为核心,而忽视了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种取向。国内部分高校和地方人才就业指导主管部门仍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低视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数量判定高校的教学质量。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创业将成为大力推动就业的“发动机”。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应树立“创业是的一种高质量的就业形式”的理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能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与机会,更能稳定就业形势和激发就业创造力。第三,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多数高校目前虽然能够把创业教育上升为理念化的层面,融入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但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有些专业的管理者至今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由经管专业开展,其余专业都跟创业教育没有关系。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缺乏相应的专业学科体系,也没有列入相应的专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科教育的指导与支持,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1.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
1.2.1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在我国,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实施,但这绝不是说创业教育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少数几个省市外,大部分政府和社会没有出台系统、全面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1.2.2不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种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当前普遍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两种途径,分别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步教育学生将“第一课堂”中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工作实践,从而产出创新成果,开辟创业之路。但目前部分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不同,使两者相互脱节,不能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培育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术业有专攻,无法要求每位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专业课教师不懂创业,创业课教师不懂专业知识”的局面,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专业教育课程中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二是通识类创业课程无法结合专业技术。实际上,应考虑协同发展,学生应在不同领域导师联合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产生以上问题是由于:未能以协同创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探索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2.1加强学校与多方合作,强化“协同育人”
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合作,获得政府支持、社会关爱、企业协助,努力创设“校府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就大学生专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师行业挂职锻炼、行业专家选聘、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孵化八方合作的“8C协同”育人模式(C即Cooperation,合作),互惠双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2建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构建“校内专职+校内兼职+校外兼职”三位一体的师资结构体系,建设支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一,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面向全校教师,公开选聘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创业研究、项目指导等各项工作。第二,组建外聘专家团队。聘请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政策专家、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第三,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共享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络平台上“中国创业学院”系列课程等网络资源,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建立线上合作模式,丰富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
参考文献: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