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7:02: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阅读能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和、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和学,也参和教。假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和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和教学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摘要:“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心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和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喜好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和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迷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新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和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摘要: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索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索深化程度以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满足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办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摘要: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摘要: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定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征;思想感情方面摘要: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功能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定、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功能。
一是判定力的培养。判定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定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练习,如“错误经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假如把“经常”一词去掉,这个判定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经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熟悉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练习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练习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练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练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练习。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读
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凡是学生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并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阅读。同时,教师应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可利用早午读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读数学概念、收集的数学故事、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阅读材料集等,让学生能真实地进行数学阅读,形成阅读数学的大环境。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抓关键字,以“辨”明读。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有“历尽关山未解围”的苦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却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大多因为学生没有把数学语言读懂、读透。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能凭感觉随意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反复琢磨,细细品读,体会含义。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品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再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勤思多想,以“疑”导读。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指导阅读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读完题后,学生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什么是余数。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学生只能从表面识记,只会模仿,在解决问题就不会灵活应用,不会创新。所以,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1)为什么叫余数?(2)商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题中只能商这个数,其他数行吗?(4)想一想,余数是怎么求出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结合具体分的过程中分析算理,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3.反复比较,以“辨”促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是存在着一定的分辨难度的。为了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概念、规律间的差异与联系,避免计算方法的滥用、误用,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甄别,找出联系和区别,对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分数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绳子剪去“xx米”和剪去“几分之几”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相似度较高,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结合相似点,设计“姊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强化体验。如:(1)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还剩多少米?如此,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如此种种我充分利用课题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二.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分析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三.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选形成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为完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们高兴极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经过这事后,种葫芦的人是如何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什么道理。再种葫芦他怎么管理……最后得到了许多大葫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我打开录音机,顿时,教室里传来悲壮的哀乐声,随着乐曲,我随机讲述:1986年9月的一天,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听配乐朗读录音(从“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接着,全体同学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我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朗读录下来,和原文录音对比一下,大家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然后,让两位“朗读能手”读,一个读“夕日的瀑布”,一个读“今日的瀑布”,同时,用录音机把“朗读能手”的朗读录下来,再让同学们评议,他们有没有读出语感,有没有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这样,通过放录音、录音、齐读、指名读和评议,同学们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也达到了乐于学的效果。
同时,利用录音机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还有它独特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语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投影,创设情景,提高阅读能力。
运用投影教学,方便、直观、感染力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生命桥》一课,当读到“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由于内容较深奥,学生较难理解。我便采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的情景,让学生边看投影,边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述影片: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却笔直地坠入山涧。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用玩具羊演示。通过演示、口头叙述,学生很容易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感受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录象,诱感,提高阅读能力。
电视录象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要学生理解“潇洒”这个词,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光靠查字典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眼看一段黄山奇松的录象,边看边学,让学生感受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自己理解,而不是靠老师讲的。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如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我以“蜜獾和导蜜鸟”一段为例,先给学生观看录象,让学生特别留心它们两者是怎样互惠互助的,再反复读读有关它们的句子,完成下表的填写,看看它们动作发生先后的次序能否对调,并说出理由,再总结方法。
合作伙伴合作项目互助情况互惠
导蜜鸟捣毁蜂巢发现寻找扇动做出发出享用蜂蜡
蜜獾得到赶来爬咬赶走吃掉蜂蜜
第3——4自然段的结构与第2自然段相似,在学习时,可以按第2自然段的学法迁移学习,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按上表填写,再汇报自学、填表情况。紧扣“有趣”两字,引导学生感悟“动物间的互惠互助”。学生通过思考议论和对照,不断改进自己屏幕分析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理解是教学的重要活动,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去发展其他各种语言能力,如写、听、说、译的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英语学习者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通过阅读国外英文文献资料,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把阅读作为掌握和使用英语的突破口,是多数人的选择。一、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语言基础知识除了语音知识外,主要包括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知识,词汇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词汇量不足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虽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但多数学生词汇量不足,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法知识虽然已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大学阶段主要是对语法的灵活运用,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阅读中遇到长句或难句时理不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固然是进行阅读的基础,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对读者形成文化干扰,造成阅读短路(指没有获得有意义的阅读)。学生不了解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只好从字面上理解。英语文章中不仅涉及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政治、经济、名胜等各种背景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如果阅读时不具备这些知识,必然会影响到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并出现误解。
三、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指字阅读,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心中默读就是虽然嘴唇声带未动,但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回视前文,重复阅读。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视幅狭窄,摆头,眼停过频。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阅读时间增长,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心译。心译是指一边阅读,一边在心里翻译,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定势。该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缺乏大量阅读
只靠课堂学习,没有课外大量泛读的配合,提高阅读能力亦是一句空话。课堂阅读教学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泛读,总以专业课繁忙为由不愿多花时间读或根本就不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背会精读课本上单词,会做练习就足够了。其结果是课外阅读量越少,对语言的基本形式,诸如语汇、语法和句型就越陌生,读得也越慢,理解也越差。
二、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重在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成败以及是否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所选的阅读材料要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在进行阅读选材之前,应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语言水平以及对文章的趣味性、难易度、信息量、文章类型等方面的要求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做到有据可循、有的放矢。一般来说,所选阅读材料语言要求质朴生动,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这样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选材范围要广,尽可能涉猎多种题材的文章材料,如名人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物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为此,教师还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二)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一般是指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快读法,是指快速浏览文章大意,在短时间内抓住全文的中心;第二寻读法,是指快速扫视文字,在一个段落中查询出所需要的细节(诸如找地点、人物、数字等),跳读与内容无关的信息,待找到有关信息时放慢速度,得到答案。第三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为单位成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速度。第四寻找主题句法是指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选择不同的查找主题的办法。比如对于叙述性文章,注意抓住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通过故事梗概、情节理解其中心思想;而说明性文章,一般是通过举例、定义、分类、对比等方法来说明和解释某一事物的,因此主题句一般都在文章的起始段或归纳段中;议论性文章中一般提出两种观点并加以论述或比较,所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两种观点,抓其实质内容。第五注意提示词的作用,提示词是联系句与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纽带,阅读中抓住这些词可有效预测下文,并掌握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取随机方法来确定阅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以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能帮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扩大词汇量和增强语感,同时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大学生学习英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难点。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范围,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从而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阅读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通过读读、画画、圈圈、拼拼、折折、想想等方式,使阅读更有效。
曾听到这样一个片断,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教材66页例2,边看边想,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出了,垂直线段最短。这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而这句话,也恰好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因为这里是“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而不是研究其他(如点到点)的距离。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对距离意义的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是讨论交流。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第四是再读。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教师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如果读的很顺利、流畅,那说明他(她)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就进一点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二、找准关键,逆向推导准确定位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确的抽象意识,因此,对他们而言,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的体验,更是一个思维漫步之旅。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的关键词,以逆向推导的文本阅读思维精准定位本文结构与所需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Dyingtobethin”这篇文本时,引导学生们采取“带着问题抓关键”的阅读策略攻克难关。在阅读前,笔者引导学生以快速横扫的方式,揪出所给问题的关键,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关键词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关键词Where和pills),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抓着关键找答案的阅读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通过由问题再阅读的逆向推导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缩小阅读范围,精准定位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
三、瞻前顾后,精泛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会构成学生的阅读障碍。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存在以下几点: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日常的阅读实践中逐滴积累而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课堂教学的门外,或者只是肤浅地让学生花个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化学史或章节中出现的表格,而忽视了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慢慢地失去了。就这一点,本人认为很多学生畏惧做信息题就跟他们读不懂信息题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联系。
2、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致使学生容易形成阅读障碍。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物质都是形象的,具体可现的,而一到高中,他们原来固有的思维就要发生质的飞跃,一下子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连转圜的余地都没有。例如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触及抽象程度较高的化学语言——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由于学生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学生感到高中化学很难学,一开始就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进而产生阅读障碍。
3、教材内容的描写过于简单与化学事实的过于庞杂、化学概念内涵的过于隐蔽使学生混沌、困惑。不少学生反映“看看书,很简单,做做题,很困难”。确实,教材在编写上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所例举的化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例如,在电解原理中详细地介绍了电解氯化铜溶液,从中学生得出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大小顺序,但是书本上很快就介绍了铜的电解精炼和电镀铜,就涉及到了活性电极的原理,所以教师在分析电解原理的时候,必须补充活性电极等内容,而这些又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看书无用的想法,久而久之,阅读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根据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料”,也可以自己从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有了这样的描述,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夯实基础,传授读艺
阅读时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这些方法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均会用到,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夯实基础。化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在燃烧热和中和热这一节中,我让学生认真阅读“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学生在学了热化学方程式以后再接触到这些内容,基本上能够自己理解这两块内容。
(2)泛读化学“资料”、“阅读”、“讨论”-——拓展视野。在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了“资料”、“阅读”、“讨论”,这些内容从考试上来说一般是不作要求的,所以很多老师一般都一笔带过,或者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当然老师不重视,学生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本人认为,多阅读这些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3)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必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学会从中捕获信息。例如在学习烷烃的物理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表5-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和“表5-2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就能得出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在常温时状态、熔点、沸点、相对密度等方面的递变规律,还能得出当碳原子数相同的时候如何来比较熔沸点。而让学生自己从表格中得出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培育阅读心理,形成阅读习惯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
(1)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而且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思考,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2)读写结合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时候,加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读解结合的习惯。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的方面: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
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3)阅读中注重思考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0朵小红花,小磊得了6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0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6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图、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老师如今的课堂,多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
三、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二)鼓励个性体验,强化质疑能力思考是学习的前提,而质疑是思考的核心,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打造“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独特思维受到抑制,质疑能力匮乏。因此,聚焦细节,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敢于提出质疑,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春晓》一课阅读时,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要求在自学活动中提出质疑,把不能理解的或理解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来。这下学生来了精神,平时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冥思苦想,而现在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将自己的质疑大胆的说出来,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阅读和思考,最后整理出自己的质疑。生1:既然“春眠不觉晓”,就表明作者睡得很香,那么到底是晚上睡得香呢,还是早晨睡得香?生2“:花落知多少”中“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综合整句诗,“花落多少”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这样的质疑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同时也是令教师感到惊喜的,小小脑袋里居然有这么多的疑问。接下来教师没有直接回复,而是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自于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个性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小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捡拾点滴细节,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细节,品位精彩,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爱”这个关键字,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整体感知,找细节”“析词赏句,品细节”和“深入体会,悟细节”。第一个环节教师请同学找出文章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到了一声叮嘱,看到了一双紧握的手和一个恬静的微笑;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紧紧抓住“虚弱”“紧握”“麻木”等词语感受那份朴实的亲情;第三个环节学生结合阳光这一环境描写,慢慢感悟那份默契的人间亲情。在学生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请同学用一两句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得生动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满而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