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教案范文

时间:2022-10-29 13:5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走月亮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走月亮教案

篇1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见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

下面我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物理课堂“生成”的理解。

一、摆脱原有教学设计“生成”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

案例一:在教学“光源”时,有的学生提出“月亮是光源”。我就将错就错,让学生对“月亮是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太阳光?”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月光的信息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和太阳相比,月亮有哪些异同点。我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归纳并列举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黑板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大胆猜想。A类学生认为月亮是光源,因为它和太阳一样发光。B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离地球近却不及阳光强。C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又没被挡住,若月亮能发光,就不会出现“月缺”和“月圆”的现象。最后我对学生的猜想和分析给与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月亮其实不是光源,月亮是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B类学生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灯光离我们更近,却不够日光和月光强,它可是光源。C类学生的理由比较充分,老师赞同。如果月亮是光源,在没有被挡住时,看到的是圆月。而事实上,太阳光照射月球时,有一部分光被地球挡住了,使得月球一部分有反射光,一部分无反射光,因此产生“月缺”的现象。

这样,我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使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二、超越文本“生成”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作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案例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讨论,认为可能与压力、受压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物质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有关。对于他们的猜想我不轻易否定,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另外,本活动提供了较多的实验器材,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学生各抒己见,实际操作,积极思考,合理评价,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手忙脚乱,不会处理。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三: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我捕捉住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有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将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我对学生错误的猜想并没有回避或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由一个错误从而辐射到整段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及时关注了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合理引导,给猜想错误的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该怎样去探究。

四、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总之,当教师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后,改变原有的预设,建构“生成”式课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411.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4.

[5]张铝明.论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构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

[6]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喧闹的街道上行人往来不绝,这里没有微风掠过树叶的声音,没有知了的歌声,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黑暗仿佛吞噬了世界,踱步走出小巷,空气不再那么压抑人心,眼前是一小片草丛,坐落在一旁的屋子,这就是目的地,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冷冷的面孔,我猜想你是位严肃的老师,我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你便开始讲课。在与您相处之中,渐渐发觉讲课时的您并没有平常那么严肃,反而让人感觉到一份亲切。

篇3

亲者,血浓于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朗诵起这首诗,我总会想起昔日与父母在一起的场景。那一幅幅场面、那一句句话语、那一个个表情,都能深深地牵动我心底的那根弦。是的,我亲爱的父母。原谅不懂事的我总是惹您们生气;原谅不乖的我总是让您们担心;原谅不孝顺的我总是顶撞您们。如今,说再多的话语也无法挽回对你们的伤害。那些如针般地一次次您们的胸膛、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话语让我们彼此有了代沟。可是,我亲爱的父母。时间让我懂得有了您们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14岁的我多了份懂事。

友者,情深似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常深思于这句话,领悟到了朋友就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耀着你。有时候,它可以像太阳一样让你无法承接那一浪接着一浪的热情;有时候,它也可以像月亮一样让你不适应那一波接着一波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但真正值得交心的朋友却寥寥无几。虽然大家很开心的在一起欢声笑语的打闹,但我很清楚。我们之间都隔着一道很厚很厚的墙。不是几句安慰、关心的话语就能打破的。但我也深深的知道,只要我付出了真诚就一定可以冲破那道厚厚的防墙。我亲爱的朋友,请你们敞开心扉与我同在,你们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我,但我知道那个我是学习你们身上的优点的全新的一个自我。

14岁的我多了份真诚。

师者,恩重如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恩情如高山般深沉,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老师,您知道吗?您的事业总是神圣的。它能使人开发潜能、使人积极奋进、使人迈向成功。但我深深的知道,在教师的背后走过的是每日每夜为我们批改作业的笔尖唰唰声、是每节课上为我们讲解知识在黑板上写下的心酸汗水、是课后在办公室里拖着劳累的身体却仍在为我们编写教案的身影。老师,千言万语都无法还清您对我们的恩情。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好好地汲取您赋予我们的知识就是对您最好的回报。我亲爱的老师,赞美您令如今的我多么词穷。感谢您对我们的呵护与栽培,岁月可以见证您曾经留下的光辉而又美丽的痕迹。

篇4

2、学习阅读绘本类图书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练笔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马上就要迎来这个节日了。每年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人们还会欣赏天上圆圆的那一轮明月。而关于月亮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呢。你知道哪些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亮,生日快乐》……)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看一本书,书里讲的也是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想不想去看看?

故事的名字叫——(板书课题:月亮的味道)

看着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生提出疑问)

看来,大家的脑海里可有很多问题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懂封面、封底

(一)出示封面

看,这就是书的封面,你在封面上都看到了什么?(题目、作者、月亮、长颈鹿)(出示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怎样的月亮?(圆圆的,面带微笑的)

你觉得它像什么呢?(白玉盘、镜子……)看着它你能联想到哪些好吃的东西呢?(薯片、饼干……)

(二)出示封底

再看看封底也有一个月亮呢,你和封面上的月亮比较一样,发现了什么?(月亮变成弯弯的了;月亮不高兴了……)

(三)猜测故事

通过封面和封底上我们所发现的,你能不能先来大胆地猜一猜,这本书里讲的会是一个什么故事呢?(生大胆猜)

刚刚我们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了很多书中的内容。其实这就是我们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哦。(板书:大胆猜测)那么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猜对呢?月亮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咱们赶紧来读读看吧。

二、感受故事内容

(一)出示图一

师描述: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可专心了。

1.我们的小朋友听得也可真专心呢。可是小朋友们,你从图画里看到小动物们了吗?它们都躲在哪里呢?(引导生观察图画中的九双眼睛。)看来下次我们看书的时候更要仔细看图哦。书中的插图可以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板书:仔细看图)

2.通过这几双眼睛,大家能猜想会有哪些动物吗?猜猜看,这会儿它们心里都想着什么啊?(自由猜想)

师描述:是呀,动物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他们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3.它们多想吃一口月亮呀,可是够得着吗?所以此刻的心情——着急、急切。

4.他们每天都这么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可是就是都够不着。

(二)出示图二、三

师描述: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瞧,它爬呀爬,终于爬到了最高的山上。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离天空好近啊……

1.你猜小海龟够到月亮了吗?为什么?(生自由猜测并讲理由)

2.出示句子: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月亮。(指名读)

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生自由想办法)

3.哈哈,聪明的小海龟决定去请人帮忙。观察仔细的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他请来的是——大象。看来,“仔细看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故事内容哦。

4.瞧,大象踩在海龟的背上,长长的鼻子甩呀甩。有了大象的帮忙,你们觉得能够到吗?(生自由猜测并讲理由)

(三)出示图四

师描述:是呀,大象有这么长的鼻子,应该能够到月亮了。可是……这时候,天上的月亮听到了,心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好啊!”于是,当大象鼻子往上伸,月亮就轻轻地往上一跳。所以,大象还是——够不着。

1.于是他们决定再找人来帮忙。你们猜,这次找来了谁?(出示:长颈鹿图)

2.这回请来了封面里我们所见到的长颈鹿,这次,你认为他们能够到吗?(自由猜想)

3.是呀,长颈鹿的长脖子,再加上大象的长鼻子,这次肯定能够得着月亮了。

(四)出示图五、六、七、八、九

1.可是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地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他们又请来了——斑马

2.月亮觉得好玩,又轻轻地往上一跳。斑马伸长了身子,可还是够不着。斑马叫来了狮子。

3.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地往上一跳。还是——够不着月亮。大家叫来了狐狸。

4.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地跳高了一点。狐狸还是——够不着。狐狸叫来了猴子。

5.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啦,可还是——够不着。接着猴子叫来了老鼠。

(五)出示图十

1.你们猜,小老鼠能够到月亮吗?为什么呢?(自由说)

2.师描述:这次,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有点累了,这回它没动。老鼠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身上,斑马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3.你们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小老鼠咬下了月亮……)

(六)播放“咔嚓”声

1.咦?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听声音猜测)

2.它咬下了一片月亮。月亮的味道真好,值!

3.小老鼠怎么会够到月亮呢?(回到前面的内容)我们回到这儿来看看。自己读一读。(自由读)

4.指名答(月亮瞧不起小老鼠,认为它太小了。月亮累了,没有动。)

5.是呀,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小老鼠是怎么吃到月亮的?光靠自己一个人吗?(原来靠的是大家的团结和齐心协力。)

6.老鼠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7.原来,为了能吃到月亮,它们用的是叠罗汉的方法呀。

(七)出示图十一

师描述:然后,老鼠又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1.原来小老鼠能吃到月亮靠的可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底下那么多朋友的帮助,所以它把咬下来的月亮都分给了这些小动物们。

2.猜猜看,尝到月亮的味道了,动物们的心情如何?它们都会说些什么呢?3.你是其中的哪个小动物,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名生交流)

4.这是它们吃过最好吃的东西,那月亮究竟是什么味道呢?用上这个句式来

写一写。

月亮应该是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

5.交流展示

(八)出示图十二

师描述: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

1.是呀,月亮的味道香香的,甜甜的,脆脆的,酸酸的……每个人心中都有

自己的味道。这些小动物们终于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它们满足地睡着了。

(九)出示图十三

1.故事到这里,你们觉得结束了吗?刚才通过封面,我们知道了有9双眼睛

盯着月亮,想尝尝月亮的味道,现在都有些谁出现过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老鼠、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

2.咦?刚刚不是有九双眼睛吗?这里只有八只小动物,还有一个是谁呢?

3.出示: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费

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

4.原来,还有小鱼呀。小鱼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要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

你明白吗?(生自由谈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我们刚刚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大胆猜测了故事内容,而且结合插图更好地了解了内容,其实,我们还在一直边读边想。(板书:边读边想)所以以后我们也要用用这些方法来读书。

三、拓展推荐

(一)了解绘本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的这本书是“绘本”图书。简介绘本。

(二)推荐关于“月亮”的绘本

像这样的绘本图书有很多,而关于月亮的绘本也有很多,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有趣的与月亮有关的绘本。《月亮,你好吗》《公主的月亮》《我带月亮去散步》等等。

师总结:孩子们,这个中秋,让我们与月亮相伴,共享阅读的快乐。用用我们今天一起看书的方法,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篇二

绘本《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2.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

3.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现象。

活动准备:

电子绘本,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老师和孩子谈谈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或者吃过比较新奇的东西)

小朋友们,大家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呀?是什么味道的?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举手说一下。

(提问多个孩子,时间控制在2-3分钟)

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说了这么多的好吃的东西,还有它们的味道。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那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接下来就让我们和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师播放电子绘本讲述故事

1.从封面开始

师:小朋友,咱一起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小朋友看到了什么?(老师通过鼠标或者手指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封面上的信息)

好,小朋友看到了很多信息,那老师就把小朋友的说再给大家说一遍:最上边是书的名字‘月亮的味道’。中间是……,最下边是什么……。通过封面我知道了……(引导孩子一起说一下)

2.观察扉页图片

师:我们翻到扉页,我们看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孩子看作者、书名、出版社,观察扉页图片,给孩子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图片中圆圆的月亮,变成了阴阳脸呢?)

3.引导孩子阅读正文内容

师:好了,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教师讲故事……(引导孩子观察动物眼睛的数量)。

(讲故事时,每一次增加一个动物时,让孩子猜想动物们是否吃到了月亮,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讲的过程要强调小动物找人来帮忙)

4.提问启发思考

师:小动物们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终于吃到了月亮,最后大家还一起分享了好好吃的月亮!(引导孩子去思考相互帮助,互相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孩子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和惬意)

……

篇5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转换其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精心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备好课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要求从以往的仅专注于教案能否顺利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备课,就要先备学生。因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都不同,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还要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都源于教材。教师要了解教材内容,不断钻研、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进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得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2.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就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四、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发散思维,且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二是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三是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提出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提出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若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五、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教学要求本身。初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基本目标之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的诗词基础教育后,在阐述文章思想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探索的方向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和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教师从文化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诗词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诗词中更是频频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诗词,找出其他也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或者文章,并让学生对找出的文章中“月亮”的意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对比,找出继承和发展的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月亮”这个意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关于“月亮”的诗歌分析中,把握文本深层意义,进而真正进入诗歌语境,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是系统的,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韩国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 2012(4):90-90.

篇6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及月亮不是光源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用具:演示器具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板)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谁来说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

(板)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大家说月亮和行星是光源吗?

月亮、行星它们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直达咯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谁来和我一起做第一个实验

(把蚊香点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用水槽剩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光沿直线传播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画呢?

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画的很好,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板)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这部分

2008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课本33页的图2.1—3描述的是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靶心、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国的埃文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板)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最后布置给大家一个课后讨论作业,三个人一组,分组讨论,题目是:

篇7

不少孩子之所以厌恶学校,就是因为他们的学校缺乏“儿童

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不幸的是,现在中国正有不

少这样令孩子厌恶的学校。

几年前的一个寒假,表妹一家来我家做客。表妹的女儿特别伶俐可爱,上小学一年级――刚读了一学期。问及学习,侄女儿天真烂漫地告诉我:“我语文考了99.75分!”我一惊:还有这种分数?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分数居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两位数!

“这0.25分是怎么扣的呢?”我问侄女儿。她说:“因为我错了一个字。”

可是,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期末考试为什么要考那么多的字呢?――当然,这话我没对侄女儿说,说了她也不懂的。

表妹说起女儿的学习便叹息:“作业太多太多,数学还好一些,语文作业每晚上要做到十点半。最后实在做不完,我和她爸只好帮她做。苦啊!”

简直是骇人听闻!才一年级啊,哪有那么多作业呢?我问都是些什么作业,表妹说:“抄汉字笔画,比如一横,就要抄好几页;一竖也要抄好几页,还有撇,还有

捺……这么一下来,有二十多页!每天的作业除了老师在教材上勾画的题,还有统一订购的《小博士》《同步导学》上面的题。”

我的天啊,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啊,就跌进了“题海”。

又想到我一个广东的朋友,他的孩子也是刚读小学。有一天回来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今天上数学课,上了一半,老师说让我们出去玩,我们都好高兴哦!”又有一天中午回家吃饭时很开心地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下午老师都要开会,我们不上课,好爽哦!”

孩子之不喜欢学习,溢于言表,毫不掩饰。

现在人们爱抨击某些中学

为“高考监狱”,却不知道,刚进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在“坐牢”了!

这种情况能不能改变?孩子的学习可不可以变得轻松有趣一些?孩子的作业可不可以少一些,甚至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能不能够盼着上学盼着上课?

读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

年级》,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本童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学习生活――

开学第一天,校长和所有的老师,还有食堂阿姨和传达室的伯伯,都庄严地向孩子们宣誓:“学校是孩子们精神的家园,我们是孩子们精神的亲人!”“让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一天的早晨,孩子们在晨诵中开启黎明:“世界真大,都不一样:小猫爬树,小鸟飞翔……”读这样的诗,每个孩子都感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愿望。当然,每个清晨吟诵的诗都不一样,而且这些诗都不一定是所谓“经典”,但一定是能够拨动孩子幼小心灵的语言。

一年级的小朋友分不清什么课是语文,什么课是数学,因为所有的课都“混搭”:数学课上会讲故事,体育课上会读儿歌,美术课上会看电影,语文课上会画画儿……孩子们说:“我不知道我上了什么课。不过,什么课,我都很

喜欢!”

学校有许多节日,比如中秋节前的一周叫“月亮周”,在那一周,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月亮”:语文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数学课上,老师讲的也是月亮,而且还编了一首儿歌:“月儿大,月儿圆,一次能吃十五天……”体育课上,老师教大家玩关于月亮的游戏;音乐课上,老师教大家唱一首名叫《月亮船》的歌儿;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捏泥塑,全班同学的泥塑摆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名为“中秋之夜”的作品……

整个校园,都溢满书的芬芳。各种书籍,随处可及。不但有中外名著,更有孩子们读书的作品:低年级的读写绘作业,中年级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高年级的自制图书……还有围绕读书的各种活动:讲故事、唱歌、跳舞、演小品、演童话剧……

这样的校园生活,谁不向往啊?真是令每一个人――远不只是儿童――神往!

这是童喜喜笔下的校园故事,但我要说,这也是发生在无数新教育实验小学的真实的生活。童喜喜以这些鲜活的新教育案例为素材,创作了这部《新教育的一年级》,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千万别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只要给我们的舞台,我们就要给别人一个精彩。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天才毕竟很少,但成功的人却很多,谁能活得精彩,谁能够成功,靠什么?靠的是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更容易成功。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教育,在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使人类不断走向崇高。它必须传播崇高的精神,崇高的价值观念,让人不断接受崇高的熏陶,从而走向崇高。而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是书香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终身的阅读者。

学校,应该充满童趣、浪漫、感动、友爱,让人热泪盈眶,或心灵飞扬;应该给一批又一批孩子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学校生活,让每一个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都依依不舍,并终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

我想再强调一遍,这些不是童喜喜的文学想象,而是已经根植于中国大地许多新教育学校的现实――当然,在不同的学校,理想变成现实的程度有所不同。从一个人的念想开始,到实验区遍布全国,56个实验区,2766所实验学校,参与师生290多万。15年来,新教育实验在中国大地上

波澜壮阔,让千百万人的教育理

想成为孩子们每一个活生生的

日子。

《新教育的一年级》不是理论书籍,不是学术报告,因此它对新教育的展示是形象可感的。作者以儿童的眼睛捕捉着新教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课、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孩子。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孩子气息,情节波澜曲折,尽显儿童情趣。

篇8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不是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与文本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是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造成对文本解读时匪夷所思的“疑惑”“误读”。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对此不能鄙夷不屑,而应充分发挥其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努力挖掘“疑误”的潜在资源,并把它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循境直入,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与文本正确对话,获是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建构,在“疑误”中创造出“精彩”,生成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有位学生对第三小节第一句话中的“那只”提出了质疑,我见机行事,扣住“那只”,引导学生深究——

生1:老师,我想建议作者将“那只”改成“一只”。

师:(一愣)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1:因为我觉得“这”“那”一般是用来指前面已经提及过的事物。而这“会唱歌的虫子”上文没有提过,因此用“那只”就显得不合适,还是用“一只”合适些。

(大部分学生听后点头赞同)

师:(故作迷惑状)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不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不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失误,问题出在哪儿呢?

(学生有的读书思考,有的轻声交流着。)

生2:我觉得用“那只”是合适的,虽然上文没有写那只虫子,可是下文写道:“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那只虫子在三天前就已经是法布尔寻找的目标。所以用“那只”比较合适。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3:我补充一下,“那只”说明法布尔不是胡乱地抓了一只,而是早已认准了目标,三天来,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那只虫子,以至于暮色笼罩了田野,他都没有觉察到,这正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生4:如果用“一只”的话,就说明法布尔是随意地抓了一只,就不能表现法布尔对那只昆虫着迷。

生5: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只”,但对法布尔来说,却确确实实是“那只”,这是他心灵中的“那只”。

师:(对提问题的学生)你还认为要把“那只”改成“一只”吗?(该生面露微笑,连连摇头)

上述案例中,学生1的“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我用敏锐的意识加以捕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意外”转化成了挖掘文本内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走人多角度地

有创意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对文本主旨的领悟加深,明白了“疑误”,同时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误”“意外”无可厚非地存在于阅读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巧妙引导,借题发挥,循境直入,化解“疑误”,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不再是抽象的说教,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求活动。

二、巧妙迂回,清除“磕碰”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课前构想的那样学习,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招架不住。面对这些棘手的“意外”,教师不妨将此抛还给学生,通过迂回赢得时间,从而机智地摆脱困窘,清除行进中的“磕碰”。

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我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学生寻词引句,侃侃而谈。当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1: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线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学生在愣了一下后,有的读书,有的思考起来。)

生2:因为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3: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4: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5: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来倾听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吧。(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如果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皆大欢喜!该案例中,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汲取学生传送来的信息,并在“棘手”时,适时施出“迂回”计——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巧妙“救场”,不露痕迹地清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场面生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三、弃案图新,引领“突围”

经常在公开课后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些学生真笨,怎么拨也拨不过来。”“上课胡言乱语,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难道是学生错了吗?能怪学生吗?其实,常态的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活跃的思维挣脱教师的“牵控”,奔向“野外”,此时教师如果死抱教案将预设进行到底,那么课堂会出现僵局,步入冷场,犹踩“雷区”;面对“险急”意外,教师若随机应变,放弃预设,诱导学生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围”,迎来新天地。

在《学会合作》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做做瓶中取球实验,让他们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可是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出乎了我的预设。

生1:孩子们用了3秒钟从瓶子里取出彩球真是“太了不起了”吗?我想和他们比比。

生2:他们取球时,“一个接着一个”,怎么会这么有秩序呢?我也想和大家试试。

师:除了对实验过程感兴趣外,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沉闷,气氛压抑。)

师:(马上调整)好,让我们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教师取出一只小玻璃瓶和7个线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位同学上台实验,交代实验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是如何合作取出线球,并计算时间。)

师:刚才这7位同学用了多长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2秒。

师:文中的7个小学生只用了3秒,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3: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有两上同学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他们没有合作好。

生4;我还发现刚才在实验时,有一瞬间没有人拉球,这里也浪费了时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你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做呢?

生5:我想我要先人后己,但自己也要反应敏捷,别耽误时间,误了大家。

生6:为了确保场面不混乱,我要镇定地把大家组织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篇9

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群男孩女孩,花衣衫,花裙子,身上的肥皂香味和清清的花味巧妙的融和在一起。农村的孩子喜欢洗过澡,便到好友家串门儿,好不热闹。而或,一起嬉戏与黑黑的小田野。他们尽情欢笑,尽情蹦跑,追追逐逐,宛如一群天真的小天使。捉过可爱的小蝉,钓过有趣的小虾,点缀静溢的田野的又何不只有这些?闪闪的萤火虫,时而停留在也间,时而飞舞在花丛,惹的小孩满心欢喜。一双白皙的小手,握着一只亮晶晶的小精灵,腼腆地说:“送给你哦!”女孩红了脸。承诺,人间最纯真的承诺,天上的星星调皮的闪着大眼睛,仿佛也在祝福着他们。

天阶夜色凉如水

明月光,照地堂。

人们又开始辛勤的劳动了,而小孩呢?开始上学了。教室里,一双双求学心切的大眼睛望着年轻的老师,专心极了。校园里,也少不了欢乐。简陋的课室,朴素的教案,但,依然能吸引孩子,是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朗朗的读书声,虽然没有城市小孩先进的用具,可是有他们精心巧制的小玩意,没有城市小孩美味的食物,可是也有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没有城市小孩优越的生活,可是他们依然有快乐的权利。

放学了,又是亨着歌,拉着手,一路嘻嘻哈哈地回家。

路过小庙,他们会诚心诚意地跪下,双手笨拙地合十,在心里无比诚恳地希望平安幸福,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互相猜猜大家的愿望是什么,很满意地走了。农村就是这样,平安无事就好了,连小孩都明白。

卧看牵牛织女星

许愿树下,有无数个虔诚的人们。

小孩不懂什么是牵牛织女,只知道婆婆将的童话故事,更不懂什么是爱。

青青的草地上,男孩女孩,都在等着最美好的一刻。当牵牛遇上织女,奇迹便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一年见一次会说些什么,但人们知道他们是幸福的。

篇10

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群男孩女孩,花衣衫,花裙子,身上的肥皂香味和清清的花味巧妙的融和在一起。农村的孩子喜欢洗过澡,便到好友家串门儿,好不热闹。而或,一起嬉戏与黑黑的小田野。他们尽情欢笑,尽情蹦跑,追追逐逐,宛如一群天真的小天使。捉过可爱的小蝉,钓过有趣的小虾,点缀静溢的田野的又何不只有这些?闪闪的萤火虫,时而停留在也间,时而飞舞在花丛,惹的小孩满心欢喜。一双白皙的小手,握着一只亮晶晶的小精灵,腼腆地说:“送给你哦!”女孩红了脸。承诺,人间最纯真的承诺,天上的星星调皮的闪着大眼睛,仿佛也在祝福着他们。

天阶夜色凉如水

明月光,照地堂。

人们又开始辛勤的劳动了,而小孩呢?开始上学了。教室里,一双双求学心切的大眼睛望着年轻的老师,专心极了。校园里,也少不了欢乐。简陋的课室,朴素的教案,但,依然能吸引孩子,是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朗朗的读书声,虽然没有城市小孩先进的用具,可是有他们精心巧制的小玩意,没有城市小孩美味的食物,可是也有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没有城市小孩优越的生活,可是他们依然有快乐的权利。

放学了,又是亨着歌,拉着手,一路嘻嘻哈哈地回家。

路过小庙,他们会诚心诚意地跪下,双手笨拙地合十,在心里无比诚恳地希望平安幸福,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互相猜猜大家的愿望是什么,很满意地走了。农村就是这样,平安无事就好了,连小孩都明白。

卧看牵牛织女星

许愿树下,有无数个虔诚的人们。

小孩不懂什么是牵牛织女,只知道婆婆将的童话故事,更不懂什么是爱。

青青的草地上,男孩女孩,都在等着最美好的一刻。当牵牛遇上织女,奇迹便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一年见一次会说些什么,但人们知道他们是幸福的。

篇11

小树小的时候,常常需要人们的扶持,但其生长的过程却主要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它去生长。“外因的力量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学到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二、读说议画,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中才能产生乐趣。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往往和兴趣密切相关,电影、录像、VCD、DVD、多媒体课件,可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问题,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重讲轻读方法。

2.说说――存乎于心,在乎语言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月亮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议议――伶牙俐齿,闪烁智慧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畅所语言,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参与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

4.画画――熟读成诵,化文为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教学《雨点》一文。学生需要消化、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就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着的美。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散步”“奔跑”“跳跃”等词语来补充我黑板上的画面。让学生尝试以画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中的内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三、方法是引领,能力为开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秋姑娘的信》一文,2―5段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信的内容,结构相似,语言表达形式也完全一样:秋姑娘写信给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三、四、五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就是实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篇12

生了。

通知书拿到手了,但孩子们的心并没有静下来: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会喜欢我吗?我该如何和同学相处呢?我将在小学学习什么呢?同样的担心,也一直在每一位父母的心里挥之不去。不论父母担心与否,孩子们该遇到的问题一样都不会少:如同学之间相处出现不愉快了;在学校里感到孤单,想家、想妈妈了;结识新朋友了;违反游戏规则了……

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内心朝向美好的愿望,并陪伴孩子们快乐地度过开学第一周呢?这是所有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所有一年级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年级是我绕不开的缘。2003年9月,我第一次教一年级。一进教室,六十多个小不点,一刻不停地叽叽喳喳,我的脑袋胀得像个箩筐那么大!从此,我刻意规避,再也不愿教一年级。2013年8月,我有幸被选派到北京做新教育访问教师。我兴冲冲地奔向北京,迎接我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我心怀忐忑跟着蓝玫老师走进了一年级“红月亮”教室。在这里,我看到了新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诗歌与故事的熏陶下,各种习惯的养成那么自然、温润。

2014年6月,童喜喜老师《新教育的一年级》系列丛书在北京举行新书会。我有幸在书还没有上市时就第一时间接触到它。此系列丛书每月一册,每册围绕一个习惯养成的主题,从晨诵诗歌到共读故事、从班级活动到家校共育,都是新教育教室发生的真实案例。这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成果,更是送给一线老师最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指导书。

在新书会上,我和“红月亮”教室的孩子们展示了新教育晨诵和书中的故事片断。我们的展示不仅获得好评,还让我明白了:让我恐惧的一年级的教育生活,可以如书中花儿老师的教育生活一样幸福完整。

我决心,让我这个生活中的花儿老师,变成书中的花儿老师那样,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5年8月,结束了两年的学习,回到了诸城,我主动向学校提出教一年级,用行动去实现美好的愿望:让《新教育的一年级》里的故事,成为我的教室里的故事。

暑假里,我们一年级教师团队,细细研读《新教育的一年级》(9月)这册书。书中的故事从新生见面会,到开学典礼,再到开学第一周每天的课程及课程结束仪式,都有完整的介绍,其中还包括每天的课程内容及操作方法。这册书可以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案。

因此,我们以《新教育的一年级》为蓝本,根据学校情况,研发了我们自己的丰富有趣的、以“爱”为主题的开学第一周课程,引领父母和老师一起,大手牵小手,轻松走过开学第一周。

新生见面会,爱上自己的名字

正式开学的前几天,我们也仿照《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故事,安排了一次新生见面会,让每个孩子和新老师、新同学见面,并通过自我介绍等互动形式,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1.给每个孩

子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还为

他们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名片卡。

2.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提醒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填写名片卡,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名字里蕴藏的美好心愿与祝福。

我们提醒父母们,在帮助孩子填写名片卡片时要注意两点:

1.提前给孩子讲一讲他(她)名字的含义,讲清父母、亲人的美好期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是一粒心愿的种子,并能自己讲清楚名字的美好含义,把家庭的期待变成孩子自己对美好的追求,从而能朝向美好努力。2.鼓励孩子在新生见面会上和新老师、新同学握手。因为握手不仅是一个礼貌动作,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提醒父母们用游戏的方式,在家里陪孩子进行场景模拟练习,表达认识新老师、新同学的愉悦情感;再给孩子创造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学习自然大方地与人握手、认识的交流方式,克服和别人握手时不自然、目光不能坦然面对对方的胆怯。

新生见面会的早晨,孩子们在父母们的陪伴下来到自己的教室,每一间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班名:红月亮、小青虫、蒲公英、向日葵、小脚丫、萤火虫、小蜜蜂、小星星、小水滴……这些名字里都蕴含着每个班级的班级愿景。

在《快乐的一天》的歌声中,新生见面会的互动活动开始了:

1.每个孩子都先在教室门前的名

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在班级的归属感。2.老师把一个大大的爱心贴粘到孩子的胸前,上面是老师亲手书写的孩子的名字。3.老师为父母和孩子讲故事

《格丽桑丝美美》,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4.每个孩子拿出自己的名片,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把自己名字里的美好祝福与自己的愿望说给大家听。5.共读诗歌《今天不一样》,把自己的名字加到诗中去,骄傲而自豪地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师生、生生互动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在新环境中增强自信。

回到家,父母们也做了一张自己的名片,把自己的愿望说给孩子听,然后和孩子一起向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共同努力,共同

前行。

开学第一周的“爱”课程,从爱自己的名字开始了。

开学典礼,爱上新新的伙伴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也举行了特别的开学典礼。

我们的开学典礼,有几个庄重的仪式:

1.“班牌交接”仪式。二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把新的班牌交接到一年级小伙伴的手中。一个小小的班牌,传承的是成长的力量和希望。

2.“朱砂启智”仪式。老师为每个孩子在额头点朱砂开启智慧,寓意孩子从此进入智慧之门,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

3.“击鼓明志”仪式。一年级的孩子们敲响大鼓,相约一起做感恩、懂礼、爱读书的好孩子。

最后,校长邀请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孩子们见面。全体教职员工是指所有课任老师、门卫师傅、食堂师傅、保洁师傅,而且大家会在孩子们面前宣誓:每个人都将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这样的仪式向孩子们传达一种信念:“学校是一处汇聚美好的地方,学校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努力让自己也成为一种美好。”

当然“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不仅是指学校的教职员工,更是指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父母。在开学典礼后的班级见面会上,我和父母、孩子共读《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孩子们看到小魔怪通过上学和读书,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也都要向小魔怪学习,上学、爱阅读的好孩子。

在班级宣誓仪式上,我们共同许下美好的班级愿景:家校携手共同创造一间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出一段生命的传奇。“大月亮”(父母)承诺:我是大月亮,我在“红月亮”教室有56位可爱的宝贝儿,每一位“小月亮”都是我的孩子。“小月亮”(孩子)承诺:我是小月亮,我会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发光,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老师承诺:我是花儿老师,我会坚守这间教室,让每一个孩子都开出自己的一朵花儿来。

父母在家里也举行了一次家庭式的开学典礼,父母向孩子承诺: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让孩子文雅,我首先做到不大吼大叫;让孩子热爱读书,我首先捧起书;让孩子不玩游戏,我首先关上电脑、放下手机。

“爱”的小船,已经慢慢启航。

开学第一天,爱上亲亲的老师

作为老师,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还没有建立与我们的信任,就要在接下来的共同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与爱戴。

开学第一天,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性格内向的林林是哭着来上学的,他不想离开妈妈。我送给孩子们的故事是《一口袋的吻》,故事里的妈妈往手上印了十几个吻,放进了孩子的口袋里,说:“当你害怕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然后想象着妈妈就在你身边。”因为有了这些吻的陪伴,孩子不再孤单了,在学校和大家玩游戏,吃午饭,还交上了一个好朋友。

故事讲完后,我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老师的吻》送给了当天过生日的孩子(如果当天没有孩子过生日,也可以为假期中过生日的孩子送出这个故事),并把老师甜蜜的吻送给这个孩子,同时告诉大家,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有妈妈偷偷放进去的吻,如果谁的“妈妈吻”用完了,可以找老师要“老师吻”。孩子们呼啦一下围过来,都争着要“老师吻”,于是我乐滋滋地把一个个甜蜜的吻印在了孩子们额头和小脸蛋上,有的孩子还给我回了一个甜蜜的“小月亮吻”。

这一天,林林不知找我要了多少个“老师吻”,每个课间,他都跟在我的屁股后面,过一会儿就告诉我:“老师,我的吻用完了。”于是我就再给他几个“老师吻”。就这样,林林在“妈妈吻”和“老师吻”的陪伴下,一直没有再哭泣。

亲亲的“老师吻”就这样悄悄地替代了“妈妈吻”,我也成为孩子们喜欢与信任的亲亲的老师。

我把每天共读的故事在班级QQ群里,晚上父母和孩子不仅重温白天共读的故事,父母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悄悄话告诉老师,在和老师的交流中,爱上自己的老师。

“爱”的小船,已经驶出家的港湾。

开学第二天,爱上有趣的故事

读过《新教育的一年级》的父母,都能发现一个秘密:无论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花儿老师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发现自我,并能够通过角色自居,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我们的开学典礼上,孩子们得到的开学礼物是学校赠送的精美绘本;教室童书角,用父母们成立的“红月亮童书基金”买来的300多本绘本,整整齐齐地排着队,等着孩子们来阅读;每天早上一进教室,迎接孩子们的是欢快的晨诵主题曲和好玩的儿歌、童谣;每天中午,我会早早来到教室,把一本本精美的绘本摆放在孩子们的桌子上,他(她)们一进教室就可以开始阅读;每天,我都会和孩子们共读一个绘本故事……

开学第二天,我们共读的是《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把故事中毛毛虫的名字换成了孩子们的名字,把毛毛虫努力吃树叶不断成长,转换为孩子们不断“吃”书慢慢成长。这种转换就把故事与孩子们的生活进行了编织,孩子们在潜意识中就不自觉地进行了角色自居,仿佛自己就成了那只好饿的、每天不断吞食的“毛毛虫”。

孩子们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他们会在故事中寻找到能让心灵强大起来的力量。我们通过每天的共读与自由阅读,把阅读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这粒种子会一天天萌芽、长大。

在家庭中,父母也跟随学校的步伐,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1.建立家庭书柜,并参考《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为孩子们不断充实家庭小书柜。2.每个家庭了配备一套《新教育的一年级》做为家校共读书。3.成立“快乐家庭剧场”,每天晚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读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开始是妈妈、爸爸来了,后来爷爷、奶奶也加入了,再后来姐姐、小姨、连一岁多的小弟弟也参与其中,阅读成为了全家总动员的快乐行动。“快乐家庭剧场”的演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把一家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到了开启幸福生活的共同密码。

开学第三天,爱上有序的游戏

“红月亮”教室里有一个活泼调皮的男孩宇宇,他喜欢玩的游戏是张开双臂、一边跑一边拍打同学,被拍痛的同学提出抗议,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喜欢玩这样的游戏!”

今天,我送给孩子们的故事是《乱挠痒痒的章鱼》。故事讲完了,我请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只乱挠痒痒的小章鱼?怎样做才能和小伙伴一起愉快地游戏?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章鱼的身上发现自我,并接纳自我,从而以角色自居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疗治。

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体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练习队列与跳绳。站队时,孩子们一边诵读儿歌“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一边呼朋引伴地站好了队。学跳绳也能编成一个好玩的故事:“一群小青蛙,呱呱呱呱呱,一步跳到“荷叶”上,蹦蹦蹦,看谁蹦得次数多?”孩子们有序排队,跳到老师早就画好的“荷叶”上,蹦啊蹦,像做游戏一样练习跳绳。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宇宇也和大家一样有序站队、游戏,不再做那只“乱挠痒痒的小章鱼”了。

我单独跟宇宇的父母交流:宇宇是个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多陪他做户外运动。父母听取了我的建议,宇宇的过剩精力在运动中得到释放,他状态越来越好,在规则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开学第四天,爱上亲爱的朋友

通过几天的交往,孩子们开始结交好朋友,当然,有的孩子也因为橡皮、铅笔等原因和同学闹了一些小矛盾。

针对这些状况,今天我选了《我有友情要出租》这个故事和孩子们进行共读。故事结束,我请孩子们把自己的绘本拿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绘本漂流出去。

这些绘本都是前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帮孩子们准备好的,绘本漂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并能够在分享中体验到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有的用自己喜欢的绘本换其他同学的绘本,以书换书,分享快乐;有的孩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玩具换书、用自己制作的精美作品换书,不仅传递快乐,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有的孩子把自己的绘本赠送给好朋友,还准备了一张友情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祝福语,与书一起赠送给好朋友,真正做到了以书交友。

活动结束,全班同学不仅收获了100多本精美的绘本,还在分享中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开学第五天,爱上美丽的学校

周五,我们召开了第一次新生父母家校沟通会。

首先,我们展示了学校精彩的课程、丰富的各学科活动和孩子们快乐学习的照片,父母们感受到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魅力――它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

然后,老师、孩子、父母共读了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这个故事帮助孩子了解新学校的生活,使孩子愉快地接纳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学校;它帮助老师学会如何把安全感带给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它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给孩子们准备好书包、学习用品、新衣服,只是满足了孩子们浅层次的物质需求,而内心的恐惧依靠父母的安慰来抚平,这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个小小的故事,带给孩子、父母、老师不同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读的过程就是孩子、父母、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

最后,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校园全貌。校园植物角有生机勃勃的庄稼和蔬菜,动物角有可爱的山鸡、兔子、小羊,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校园的动人之处:和蔼的老师、亲爱的伙伴、欢快的歌曲、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美丽的校园……孩子们在开学的第一周就爱上了小学一年级的生活。

这个周末的作业有两个:1.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单位,把新学校有趣的故事讲给叔叔阿姨听。2.把开学第一周的有趣生活用写绘(孩子画画,父母记录孩子口头讲述的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