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时间:2022-09-19 14:20: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教育督导月

篇1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这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的热烈达到最高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朗读,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同老师一起进入角色,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长江之歌》和《老师,您好!》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更难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会不到感激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正确地停顿,二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加强指导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央竹桃“韧性可贵”了。

四、讲究策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篇2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篇3

一、“语文角度”的含义

所谓“语文角度”主要由五方面因素构成:第一,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工具方面因素,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即为是主要的工具,除此之外皆为辅助工具。第二,是文体因素,所谓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散文等几大文体类型,基于不同的问题,其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必须先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才结合自身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第三,是内容因素。所谓内容,即是文章或作品中主要的写作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因素即为此点。第四,是方式因素,即为文章的表达方式采取何种形式,主要分为记叙、议论、说明以及抒情等四种基本表达方式类型。最后,是文章或作品的意义,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要明确本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并追问作者这么写作的目的,重点词句所表达的含义,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等。总而言之,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必须对通过不断地求真发问,对文章做到详尽地分析掌握。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步显现,因此很多学校在新课改的带动下,进行了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设立预习、巩固的学案,并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研究、纠正反馈以及启发等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但在实际的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学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应该首先明确无论是设计何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训练,小学语文都必须要保证语文教育的初衷,突出祖国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阅读理解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读中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必须将多读作为设计的主要根本,如果学生缺少对文章的“读”,那么无论教学方案设计得如何科学,学生仍然还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要想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三、基于“语文角度”阅读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从学生具有阅读兴趣的内容出发,带入“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教学

如果仅仅将阅读当作是学生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势必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阅读中重视小学生对其的兴趣,那么阅读指导势必将会进行得事半功倍。因此,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可以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的策略,自然而然地将“语文角度”阅读指导带入其中,让学生随着兴趣的源动力,感受到以“语文角度”阅读文章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通过相关调查得知,95%以上的小学生都对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包括古代故事、神话、寓言以及童话等类型的课文,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注入这类课文的授课中,加入“语文角度”阅读模式的指导。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授课中,先将课文进行朗读,可以采取一人一段的形式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当朗读结束后,学生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表层含义,接下来就由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内容阅读指导,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课文开始时说的“蛋特别大”中的特别两字是什么意思,加这两个字起到什么作用。之后文中所说的“除了妈妈疼爱他”的“除了”是什么意思,丑小鸭离开家时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这个故事为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文章重点字词句的深入理解,达到体会全文内涵的阅读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必须针对不同阅读内容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可在阅读指导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往往忽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仅仅将不断重复的单调阅读,当作阅读的主要分析方法,这种阅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指导中,应当加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文章时,可以采取整体的泛读、重点处的深读、精读等阅读方式进行理解分析,在阅读的形式方面,可以选择默读、自读、以组为单位接读、分角色扮演朗读以及全体齐读等多种灵活的阅读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变化,可以防止学生的阅读疲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指导的教育实效。并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习惯养成时,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会得到突飞猛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是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因为强制性阅读,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阅读效率。因此,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感情,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体会文中内容。

四、结束语

要明确阅读训练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意义,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仅仅将字词理解作为授课重点,将无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在以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训练指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使学生能够更加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深刻地表达自身情感,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大都是故事。让学生学习英语,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清楚意思,知道故事的基本意思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能够在学生阅读故事内容上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去读有所益,更主要的是能够学会阅读。

一、以良好的开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对英语文本的阅读是否能够高效,从一定程度上讲与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有关。但学生没有去读,或者就没有去意义性的读,又怎可能有其兴趣?但所好的是小学英语教材文本都是以故事形式去呈现的。故事文本相比较其他文本来说,是更加能使学生有兴趣去尝试阅读的文章。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兴趣去阅读,即让学生能够未见其文却就是比较迫切地想读其文。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较为浓厚的兴趣,那学生也就会比较理想而又认真地读起来。所以课堂指导的开始就是要让课堂有吸引力,对于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使用其中的人物图片,或者使用音乐或者使用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这样学生就能尽快融入课堂,尽快走进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着比较畅快而又到位的阅读。

二、以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语言学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阅读,就是让学生能蚋形蛭谋荆感悟人物,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但作为比较初步涉猎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学习的小学生而言,对于英语单词、句式和语法知识都还相当贫乏的小学生而言,光去简单的读,还是不能获取效果的。从平时学生阅读的实践看,光思考良好的开头,不去进行相关的过程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还是要大打折扣的,特别是那些具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控制时,必须注意着故事的引入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都让学生去做一些猜一猜的思维想象机会,即给出文本中的几个人物,让他们去猜猜这些人物之间都有什么的关系,猜一猜人物与人物之间都有什么样的人物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具体而又准确地猜出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画面、图片和文字,这样学生便可大致了解故事。也可以给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入故事的学习是能侧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以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应当说,在进行着上述的前置性铺垫活动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得到一些比较理想的发展,但还没有能够达成完全有效甚至就是高效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之后,是否学生就比较完全地读懂着文本?还不就是完全。所以,在让学生进行着具体的阅读感悟时,我们别疏忽着这样的问题,即用问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着一个个大胆想象和猜测的机会。例如在让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设置了下面的问题:1.Why does the king like the new clothes?(为什么这个皇帝总是喜欢新衣服)2.Why does the people laughes at the king?(为什么成立的人们都在笑国王的新衣?)学生们读着故事,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想象,顿时引发出学生许许多多的猜测,如为什么皇帝有了新衣还有人笑它?也许会……也许会……学生们会围绕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一个个学生畅所欲言出自己的见解时,当大家都围绕着别人的见解进行着相关的争辩时,当学生再在自己争辩的基础上进行着文本的阅读时,教学的课堂不仅仅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读故事的欲望,更起到促进课堂阅读感悟高效的具体而又巨大的作用。

四、以故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阅读英语教材文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对文本应当已经产生比较大致的了解,甚至就是比较深入和深刻的感悟。但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达成,也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即已完成。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英语文本的教学,我们所需要去做的应当还比较多,也应当还比较踏踏实实地去做。如在带领学生完成整篇故事的阅读之后,别忘了帮助学生进行故事的整合。从平时的教学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的内容还比较广泛,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整合着这样的内容和方法。

1.整合故事内容: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填空或者对故事更改的介绍。

2.整合阅读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刚才的阅读中使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阅读练习。可以是猜测法,定位法等等。

3.整合阅读正确率:对学生的完成题目的正确率进行统计,从统计中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好与差,知道哪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提高课堂阅读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故事的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业已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普遍地实施起来,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和教学,应当完全等同于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作为英语教师,需要看到英语教学的美丽前景,但也需要看到其挑战的因素,其挑战如同攀登科学高峰,需要人们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篇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索问题和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时展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开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计,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问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办法。如在潮州举办的广东省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由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小学周霓老师上了一课《Dinner with Mr. Tiger》,周老师首先介绍: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come to ChaoZhou.Let’s have a big dinner tonight.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I want chicken and soup. What do you want?学生交流后,教师说: I’d like to invite my friends to the dinner. Who are they?接下来介绍故事中的角色: Mr. Tiger. Mrs Monkey. Miss Rabbit and Mr. Cat.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 to them? Where do they have dinner? Who is hungry? Who is angry? Let’s read the story.周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故事,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课文的学习活动当中。学生阅读完后争着回答问题。周老师一一为学生释疑解惑,并提出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领悟了所学的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交流导入法

交流导入法是最通用、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能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如在教学PEP Book 7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Part A Let’s read部分时,教师上课时可先由提问开始: “Tomorrow is Saturday ,I think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nice weekend. S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I a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I a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等等。在讨论中复习了所学的时态和短语,然后教师顺势而导,课文学习的序幕就非常自然地由此逐步拉开。

篇6

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范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感的目的。

2. 比中知情

朗读是用声音对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活动。要使朗读到位,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知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感知课文的内容,更好地读好课文有很大帮助。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比较:(1)我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2)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这两句话中“握住”与“紧紧握住”有什么不同?思考我为什么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呢?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扫路人是多么佩服,对老人这种“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由衷赞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情感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3. 填中抒情

朗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在从“无声地看”变为“有声地读”的过程中,融入了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在指导理解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课文词句之间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填写,再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者也是知道朗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沙漠之舟》一课,写到“骆驼迎着风沙,顶着烈日,忍着干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教者紧扣动词,借助投影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骆驼是怎样在沙漠上行走的。在此基础上,在句末设计了一个填空:“骆驼走得多么( )啊!”让学生抒发对骆驼的敬意。“骆驼走得多么艰难啊!”,“骆驼走得多么顽强啊!”,“骆驼走得多么不容易啊!”,“骆驼走得多么坚定啊!”。再通过朗读,让学生表达这种情感,便水到渠成。

4. 思中悟情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要从指导朗读的角度,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学习《沉香救母》第二段时,教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沉香在去救母的途中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2)他是怎么战胜千难万险的?(3)他为什么能战胜这些千难万险?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沉香毫不在乎,体会沉香救母心切,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热爱之情。

5. 插中导情

若论朗读指导中师生之间交流的密度大、效率高,当非插读莫属了。所谓插读,就是在学生朗读时,穿行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边“导”边“读”,边“读”边“导”,“导”“读”一体。如学生朗读《沉香救母》第四段时,教者适时插言,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师插:多不容易啊!)沉香心里无比激动。(师插:是啊!)”他举起神斧,使出浑身的力气向大山劈去。(师插:多用力啊!)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师插:多好哇!)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师插:太好了!)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师插:多么激动人心!)。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有意识地插问,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产生有意注意,读出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忆中融情

孩子的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动情的人和事,因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使语言文字表现的画面与孩子的客观生活逐渐重合,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描写了亲切看望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照相留影的事,体现了对少年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同学们都依偎在身边,张张笑脸就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教学时,教者让学生回想:“你曾经依偎在谁的身旁,心里感到怎么样?”孩子们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旁,感到幸福温暖、无比激动。接着教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情感迁移,使他们体会到文中的同学们依偎在身旁,是多么幸福、自豪。当学生读起这段课文时显得十分激动,仿佛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7. 仿中启情

朗读中不时有“语不达意”的现象出现,教师不妨幽默一下,有意模仿学生朗读的语调,有时甚至可以夸张一些,启发学生讨论:这样朗读能表达文章的感情吗?《鸟岛》中写道:“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个学生把这段读得很平淡。教者以同样平淡的语气模仿这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大家:“这样的鸟岛热闹吗?像鸟的世界吗?依我看,只有几只鸟儿在飞,一点也不热闹。”学生听了都发出会心的笑,在笑声中明白了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得有感情,大家跃跃欲试,都想用自己的语言表现鸟岛上的热闹景象。

8. 评中明情

篇7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 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 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 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 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篇8

鉴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指导时,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巧妙地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灵活教学,就以“自主学习”为借口,罔顾课堂教学效率,盲目追求“自主学习”,这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模式,通过对思维式情境的创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自主、活跃地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引导小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充分的发小学生的课堂主题作用,以便于得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学习方法

想要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良好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益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句子深入内涵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不断增加阅读实践,累积阅读量,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找出一定的阅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主动的进行语文课文的阅读,并积极地总结经验和规律,找到真正适合的阅读方法,以便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针对课文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及较强的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阅读,共同总结规律,通过提高规律实用性,提高小学生对阅读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篇9

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教师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闻其声,视其人,必然亲其情!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开始就范读课文,残忍地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权力,尤其是他们自己读书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

2 注重默读

默读能最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能体现终身化学习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的方式,主要是默读。社会节奏起来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因此,对人的默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广泛吸收知积,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们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善于精读、略读、泛读、跳读。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因此,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们丝毫不可忽视默读训练的重要性。

默读能促进学生静心思考,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摄取信息量。《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默读的一般要求是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既保证环境的安静,又有利于集中思考问题,不轻易疲劳。教学实践证实,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平时看书读报,人们往往采用默读的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十分重要。

默读,要讲究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默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训练有效默读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④训练“一目十行”地阅读。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速读,“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来越显著。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

3 注重朗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其中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此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螺旋提升,缺一不可。

3.1 读的正确。这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狠抓一个“准”字,所谓“准”,就是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或丢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楚、响亮,而且不能唱读。为了做到发音准确,除适量的齐读外,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便于教师辅导,及时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确的现象。只有从严要求,持之以恒,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3.2 读的流利。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觉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

篇10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里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都是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而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不需要学习,因为此时再学也只会是复习和表演。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有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假定学生不知道,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害怕学生把新课要学的知识都说出来。有时,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地问:“你知道关于某某有关的知识吗?”但不等学生回答,就又立即断定:“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当然,这都不能真正给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机会。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读书、动手实践、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二、创设情境,帮助解惑

在学生内心引起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就能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问题的急切愿望,去认真地读书、思考。因为学生心里已经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这种作用下学习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当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再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什么知识不会、为什么不会。教师就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集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学生的问题突破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因此,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当的调整,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设计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要使学生能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语文化的过程,为学生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环境,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再创造的载体。

三、方法科学,活动多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确实是这样: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就一定要采取多种学习活动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沿着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当然除了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多样的竞赛性活动。多样性的活动是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性的,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参与者,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的体验,去从事新的学习。

例如《识字4》(人教实验版第二册)一课,在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后,对应出示昆虫名称。师: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发现了什么?生1:他们都有“虫字旁”。生2: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师:大家可真会发现。是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部分表示声音,一部分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汉字里有很多字都是形声字。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适时地渗透了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在积极互动中巩固识字,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恰当的梳理,把一些紧扣要点的关键提问作为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了空间,使学生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下学会了学习。

篇11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阅读教学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阅读。阅读和阅读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两码事。阅读教学既要注意某一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更要注意一般性阅读行为(过程、能力)的阅读教学。而一般性阅读行为的阅读教学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阅读教材的基本形式是文选。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识字,语言积累。

2、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与文本对话),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促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的和谐发展。

3、重读学写,为写作积累。

4、学会阅读,掌握操作阅读过程的方法、本领,提高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的能力。

5、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是阅读内容,但不等于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时学生不懂课文内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但阅读教学还有自身更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这个内容在课文内容里是没有的。因此过去的阅读课把讲读课文内容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这是不对的。花时最多,收效甚少,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阅读方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小学阅读内容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读书是学习,怎样读书就是学法问题。阅读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怎样读书),智能阅读。可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或不认识。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这是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根本性改变,是历史性的突破。

阅读课的学法指导是学科内在的个性体现,不是外加的。因为,“运用语言并通过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本身就包含了“读”这一实践活动过程的操作问题,方法是读的本身固有的。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1、查工具书。2、抓重点,比较。3、联系上下文、生活等联想、推想。4、从事实材料看思想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5、把自己融进去,再造想象(把语言变成画面)。6、边读边提出问题。7、圈点勾画,以笔助思。8、列提纲,理思路。9、分段,概括段意。10、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11、体会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12、朗读、复述、背诵、精读、略读、品读、回味读(正面想想,反面想想)。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学法指导”“学会学习”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低年纪的“读、说、背”课。

篇12

用绘本的形式培养小学英语阅读能力有着普通教材无可比拟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尤其对学龄前或者低年级来说,但是因为各学校都有各自的教材,所以就衍生出了思维导图的形式,思维导图是绘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育中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尽管这种方式是现代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大力倡导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本人针对思维导图在具体课程上的应用模式做了简单的探讨。

一、课前预习,调动积极性

教师在课前可以事先将课文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好,在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先围绕绘制好的思维导图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图片相比文字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因为内容不多、条理清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其中心点,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围绕中心点展开阅读,不至于学生一看见冗长的篇章就头疼。

以人教版PEP教材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为例,这课的题目讲的是work Quietly,教师在课前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以这个作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思考,不一定要做完整的思维导图,可以只做出思维导图的大致轮廓然后点名中心,分支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讨论共同补充完整,比如这课中,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什么样的场合需要work Quietly,学生会回答诸如教室、医院、图书馆或者电影院等场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思维导图,然后本课课文里主要讲到的work Quietly的环境有图书馆、教室和电影院,这样自然而然的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进入了课文的所讲内容,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思维导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所以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都有参与讨论,也有助于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二、课堂讨论,盘活思维能力

通过课前思维导图的制作让学生对阅读的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毕竟这种讨论和思维导图的制作是由教师本人主导的,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方式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以班级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交流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里以人教版PEP教材中的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为例,本篇课文学习的是分属于各个月份的节日,这一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接触到,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构建思维导图,内容取自课本但可以不局限于课本,课本内容之外的节日也可以归入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可以以月份为中心,然后以分属于每个月份的节日为分支构建思维导图;也可以以节日为线索,然后在标注所属月份,也有可能以节日的属性或者节日的所属国度为线索进行构建,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通过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然后再在办理以班级的形式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思维导图中没有的节日进行补全,也可能看到其他小组的思维导图构建形式更加合理然后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随着思维导图构建和修改的进行,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加强。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品质

课文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点名或者让学生自觉通过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复述,时间不允许的话,可以复述片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英语阅读形式加深印象,不仅仅用在本节课文的学习上,再后续相关文章的阅读时也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

四、教师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

教师课前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学生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都是以具体内容为线索的,但是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整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其中出现的词组、短语以及语法的用法和应该注意到的地方,这些都应该由教师在课后总结整理,然后做成知识导图供学生理解记忆,可以用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

仍旧以unit 6 work Quietly 为例,文章中提到了很多的场合,比如教室、食堂、动物园、电影院,从这些名词出发,教室可制作思维导图对这些场所进行总结;课文中Let’s talk 中Chenjie和mike的对话中还出现了大象、猴子、熊猫这些动物,也可以就动物的种类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来看,各种动物正在进行的活动,pandas are eating lunch,elephant is drinking water,monkey is playing with its mother,这些都是现在进行时的语态,教师也可以针对现在进行时做相关思维导图的构建,以方便学生系统的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都是以兴趣为开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构建的,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以思维导图将知识点明朗化,以此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局限性的补充,可以兼顾到知识的全面性。

五、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相关教职人员应该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素养,更好的引导和教导学生,以利用思维导图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曾燕燕.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英语单词识记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