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1 16:4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规划设计师论文

篇1

网络规划设计师

下午试卷2

标准答案

分析

it 分类: 网络规划设计师

1. 本试卷满分75 分。

2.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你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名称。

3.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准考证号、出生年月日和姓名。

4. 在试题号栏内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号。

5. 答题纸上除填写上述内容外只能写解答。

6. 解答应分摘要和正文两部分。在书写时,请注意以下两点:

① 摘要字数在400字以内,可以分条叙述,但不允许有图、表和流程图。

② 正文字数为2000 字至3000 字,文中可以分条叙述,但不要全部用分条叙述的方式。

7. 解答时字迹务必清楚,字迹不清,将不评分。

从下列的2道试题(试题一和试题二)中任选1道解答。请在答卷上用“Ο”圈住选答的试题编号。若用“Ο”圈住的试题编号超过1道,则按题号最小的1道评分。

论题一 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

校园网(或企业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大分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及代表性。对于校园网/企业网,完备的应用是关键,而稳定可靠的网络是基础,完善的安全和管理手段是保障。由于学校/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的不同,校园网/企业网的规划设计有着多种解决方案。校园网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都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

请围绕“论校园网/企业网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实施的网络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讨论在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你所采用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3、分析你所规划和设计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实际运行效果。你现在认为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以及如何加以改进。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的是校园网/企业网网络,要体现出校园网/企业网的应用背景,例如校园网中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企业网中的生产、销售、库存等应用。

二、叙述自己参与设计和实施的校园网/企业网网络项目应有一定的规模,自己在该项目中担任的主要工作应有一定的分量。

三、能够全面和准确地描述该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应用环境和需求,深入地阐述采用了哪些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要针对校园网/企业网网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应有具体的着眼点,不能泛泛而谈。

论题二 论网络规划与设计中新技术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在网络规划和设计中,如何根据项目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积极地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是网络规划设计师的职责。

请围绕“网络规划中新技术的使用”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设计和实施的网络应用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阐述你在网络规划与设计中采用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使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背景、需求和目的是什么?

3、分析你使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的效果如何,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

试题写作要点:

一、论文论述着眼点是网络技术,且是新技术,所论述的技术过于陈旧就不符合要求。网络新技术可以涉及到:光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理论上比较成熟而在工程上没有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技术也可算新技术,例如IPV6技术等。

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IS, GIS application no longer confined as data management tools, gradually to resources analysis tool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JGIS (nine chart) software, comprehensiv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raffic environment, etc, to the plow weave a picture of linan archaize tourism project area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show the JGIS tourism planning design in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ine figure calculation model of ecological tourism, touris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U69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

《耕织图》仿古旅游观光项目位于临安市域中南部的乐平乡七坑村,东北距临安市府所在地锦城镇59公里、省会杭州市112公里;西南距黄山108 .8公里;北到临安市域中心於潜镇19.7公里;南到桐庐县西部中心分水镇11公里。西、北与潜川镇接壤,东、南与桐庐县印渚镇为邻。该地为分水江和天目溪的汇合处,适于开展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根据宋代於潜县令楼寿的《耕织图》开发建设的“耕织图”将弥补临安中部的旅游空白,也将弥补临安旅游产业结构的不足,在已打响的生态观光的基础上,接轨临安市政府提出的“旅游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农村度假旅游。

2. 相关工作

做每一个规划设计项目时,在了解了甲方的设计意图后,我们设计师总会在第一时间收集资料,包括人文历史资料、植物气候资料等等,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现状地形数据,也称为空间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GIS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设计、旅游规划等领域。

空间信息在规划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基本用途包括三方面:

•作为研究和观察区域状况的最基本信息;

•作为各类应用所需的公用信息;

•作为定位参考基准,供各类用户添加其他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专题信息。

而承载空间信息的软件主要是GIS。

到目前为止,CAD软件在规划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设计就是产生新的数据的过程,其施工完成后,即成为新的地形;强调绘制能力。而GIS 软件呢?是依托现有的地形数据(设计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未来的地形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挖掘;强调的是计算与分析能力。

所以,在规划设计中,GIS是对CAD的有益补充,是项目及其所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的最佳工具,有助于设计师构思科学有效的方案。

因此,本文采用GIS软件作为《耕织图》项目的分析工具,以期帮助设计师科学规划。本文GIS软件选用JGIS。

JGIS(中文名称:九图地理信息系统)是九策设计公司在长期的规划设计实际中,全面整合了GIS与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他多种计算机主流技术,成功研发出专注规划设计行业的GIS辅助设计平台。

JGIS为规划设计方案构思阶段提供了如下支持――

•三维模拟。在二维数据基础上生成三维视图,增强设计师的空间概念。

•地形分析。地形分析功能主要在点、线、面高程基础上,对多种地形因素进行分析,比如为便于直观表达,生成地形表面;为设置某个设施而进行可视域分析;等等。

•区位分析。综合交通、河流、市镇等信息,给出起空间联系。

3. 工作思路

就《耕织图》项目,本文拟采取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进行本项目的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如下图所示。

(图1 工作思路示意图)

从工作思路示意图中,我们发现上一层次规划、现状、区位等信息比较收集和呈现;而如何发现本项目的核心优势及其发展方向,就需要一定的模型或工具来辅助分析了。

选址工程是旅游观光区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复杂系统,选址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观光区开发建设的成败。观光区开发的选址涉及到投资商的营销策略,市场区的经济特征、交通特征,所选择区位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人文景观、政府决策行为、居民的态度等。这些影响因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根本无法分析,因此必须考虑引用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来为旅游观光区的选址工程提供辅助决策,提高度假区选址决策制定的准确性。

4. 区域与可行性分析

从上文分析结果得知,《耕织图》仿古旅游项目具有稳定的客户源,这是它的区域优势之一。

区域是指人类行为选择的场所或地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位置(绝对区位),二是指分布(相对区域,即各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影响人类活动的区域因素由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组成。

下面我们从区域分析入手,来论述《耕织图》仿古旅游项目的可行性。

(图2JGIS规划示意图)

4.1 地理位置

从图4中,我能够计算出,《耕织图》仿古旅游观光项目所在地东北距临安市府所在地锦城镇59公里、省会杭州市112公里;西南距黄山108 .8公里;东南抵瑶琳仙境25公里;北到临安市域中心於潜镇19.7公里;南到桐庐县西部中心分水镇11公里。西、北与潜川镇接壤,东、南与桐庐县印渚镇为邻。桐千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其发展受到来自区内外的多重辐射、多向扩散。

从宏观区域角度,本项目位于长三角这片中国最具活了的经济区域,区域内的居民购买力较强,区域内的个人和企业每年的旅游意愿持续不断。

从微观区域角度,本项目位于旅游城市――杭州市辖区内。一方面到杭州旅游的人数众多,完全可以期待有部分游客延续游览本项目;一方面杭州本身也是个大都市,周末郊区游已形成气候。

所以,本项目选择的地理位置合适。

4.2 交通态势

浙江省道桐千线过境公路贯穿全境,是杭州市域八个对外出口之一,为临安市域的南大门,随着桐千线的等级提升建设,集镇基本活动的发展有了更强劲的依托。

乐平乡境内现有道路17公里,从2002年开始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道路系统,建立布局合理、快速畅通的交通网络。主要实施了东乐-七坑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和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前者配合交通部门做好桐千线改道乐平段公里设计建设,公路全长2.8公里,拓宽10米,预留宽度20米,并将路线尽可能的拉直拉平,彻底改变乐平乡的交通状况。后者将乐平乡村级公路路宽从原来的4.5米拓宽至7米,所有道路全部改造为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完善和修养道路各种标志和交通设施,在集镇内建设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在改善交通的同时彻底改变乡村面貌。

如图4,到今天,这些道路已经修建完成。

4.3 可行性分析

本文经过现场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耕织图》项目是可行的,它将弥补临安中部的旅游空白,也将弥补临安旅游产业结构的不足,在已打响的生态观光的基础上,接轨临安市政府提出的“旅游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农村度假旅游。

5. 结束语

以生态村――七坑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十里桑林为背景,以清新纯朴的山居生活为内容,以生态休闲为载体,开展桑叶采摘、桑蚕养殖、蚕茧加工、农家织布等项目,开发以“桑”为主的系列旅游产品,为乐平种桑养蚕、丝织锦、印染提供一条龙服务,以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历史上的《耕织图》典故就发源于此。该景区以现有的桑园与相依而拥的溪滩,构筑了乡村风情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耦合,展现了历代村民种桑耕织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 陆绍波,王卫安.GIS空间数据的变更管理机制研究.北京:地理信息世界,2005(6).

【2】 陈军,邬伦.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成熟规划信息化20周年论文集.昆明,2007.

篇3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的信息时代,就是指在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后,信息的流通变得越来越快速而便利,不断膨胀的社会信息量和不断提高的信息传输速度,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个人与新闻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等紧密相联,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改变,信息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都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当然建筑领域这个关乎着人们居住环境质量的领域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能否对这些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就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师能否的关键。

信息发展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是信息时代人们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相比起旧式且功能单一的建筑,人们更倾向于具有雅观的外形设计,自动化的照明、温控、报警系统以及散热效果好、安全监控健全、防火设备完善等优点的新式建筑,因为这样的新式建筑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除了对人们对建筑思想观念的改变外,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信息时代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例如过往使用的图板建筑设计作图方式,现在变成了全程使用计算机作图,由于通过计算机除了可以进行一般的画图外,还可以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再到效果图的制作以及设计结构的计算等关键环节一手包办,使用计算机制作出建筑模型,不仅可以省掉实体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另外,在以往只有政府部门、施工部门和建筑设计师才能接触得到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方案,现在一般百姓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得到,并可以对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监督、提议。

信息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目前,经过信息时代的不断加深,计算机和互联网逐渐从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转变成一个人们心灵的居住方式,这种观念的转变带给传统建筑文化巨大的冲击。随着网络占据人们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现实的居所和虚拟的居所之间的限界越来越不模糊,尽管这两中“居住方式”对人们的满足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互联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存在,长期受网络所影响,在现实中对事物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其拥有随时性、广泛性、跨越时空界限等传播特点,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到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优秀建筑和创造性的建筑设计作品,人们在对现实的建筑设计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将现实建筑设计与从网络中看到的其他优秀建筑设计进行对比,而不是只与比较小的区域范围之内的建筑物进行比较。因此人们对建筑的观念在不断转变,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建筑设计师在信息时代建筑设计中的角色变化

信息时代对建筑设计领域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只有设计方式上,而是多层面、多角度地影响着建筑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观念、设计手段、建筑设计的侧重点等。以上多方便的变化使建筑设计师在现时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渐转变。其中,尤其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的出现,VR技术一种计算机的设计辅助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的相关程序设定,利用多种传感仪器,让建筑设计师穿上和戴上在一个模拟的环境里对设计好的建筑模型进行全面的观察,使建筑设计师能够根据充满真实感的观察结果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调节和改进,以达到有效地将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合理、可靠的目的。这种先进的虚拟技术在给予了建筑设计师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建筑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不小的动摇,以往建筑设计全程都必须由建筑设计师负责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设计手段的变化

通过VR技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不在停留在纸面或者三维模型上,而是可以亲身感受自己所设计的建筑,建筑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一目了然,可以随心所欲对建筑设计进行改进和补充,让建筑师们可以充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发挥出来,并能够将周围环境模拟成现实中的环境,直观地判断出设计的建筑是否美观以及与环境是否融洽,使建筑设计在物理层面上不断提高。显然,信息时代的建筑设计手段变得更加方便和人性化。

设计检验手段的变化

除了VR技术带给建筑设计手段巨大的变化外,数据风洞技术也对建筑设计检验手段产生不小的影响。风洞是指一种可以由人工制造并可以进行控制的气流,模拟出物体经过时周围的气体流动,可以有效、准确地测量出气流对物体的产生作用力的实验设备。而数据风洞技术能够有效地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检测,它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根据流体学的相关理论,模拟出建筑设计的模型和低俗风洞,分别对模拟建筑模型内的气体流动变化、烟雾散去速度以及热传递效果等气体环境特性进行检测。数据风动技术的检测结果对建筑设计师认识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环境质量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建筑设计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建筑设计的室内气体环境,令建筑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宜人。

(三)建筑设计师与业主的交互手段的变化

VR技术不仅有利于建筑设计师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交互性,同时也加强建筑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业主展示其建筑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向业主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讲解建筑每一部分的用途和特点,让业主不但可以提前亲身感受建筑设计,还能通过建筑设计师的解说,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业主如果发现建筑设计中有部分问题或者不满的地方,可以随时向建筑设计师提出意见,建筑设计师通过考虑如果意见合理的话就可以对建筑设计作出适度的调节,这种交互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建筑设计师和业主之间都得到满足。

VR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建筑设计手段、设计检验手段以及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的交流手段的跃进,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理念以及业主的意见都能从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建筑设计的质量能够有更大的提高。但是VR技术始终具有虚拟性和局限性,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它的话,有可能会导致设计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而且会局限了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过多的重视物理性的问题,而忽视了在建筑的美以及其他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相比起物理层面上的享受,在这个信息时代中,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丝毫不比物理层面上的低。因此,将一般的设计技术和VR技术适度的交替运用,才能同时把建筑师的设计能力、修养、悟性等充分发挥出来,使建筑设计在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能上升到更高的等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建筑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优质建筑,就要充分了解现代人们对建筑的需要,适当地使用新型的设计技术,在同时兼顾建筑的物理与精神层面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利.建筑师视野里的计算机—从三个层次论计算机与建筑师的关系[D].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

篇4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新馆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业界共识。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在建设及建成使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馆的功能、布局、设施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服务模式的选择,都充分考虑到人的意愿与习惯,并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舒适方便的人性化环境。

1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设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要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读者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设施装备与服务运营,均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而不应是以书为本,或以管理或技术为中心,也不应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1.1功能布局体现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应该以方便读者为原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平面布局,提供多种形态的阅览空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在平面布局时,不仅重视读者的阅览环境,也充分考虑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新馆布局时,读者阅览空间大都设在朝阳、通风、采光、风景俱佳的位置,同时在各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休闲空间。新馆采用了无障碍设计,所有的阅览区域对全体读者开放,充分体现了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的图书馆思想。

图书馆内实行人本管理,强调对馆员的关心与尊重。不但要尊重馆员的个性,关心馆员的事业发展,还应该为馆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馆的行政办公区、业务工作区的设计体现了以馆员为本的理念。工作人员较多并且人员流动少的书刊采访、编目、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工作间均面向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而工作人员少或人员流动性强的,如期刊送装等工作间设在西侧,中心机房、基藏书库位于北侧。中心机房和馆员工作间有一定间隔,避免噪音对馆员的影响。考虑到新校区距市区较远,新馆还设计了两个馆员休息室,有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楼梯。

1.2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新馆追求自然、馆舍和人三者的和谐。图书馆采用自然光,以自然通风为主。窗户的大小高矮设计适宜,便于工作人员、读者开启关闭。阅览区除自然通风外,还辅助采用大型换气设备进行换气,确保馆内的空气清新。动静区分开,阅览区置于无噪声区一侧,阅览区外部设专门的交流空间,有颜色清新、样式迥异的桌椅、沙发,给读者以家的感觉。在书架密集区域的适当位置安放圆形沙发,方便读者就近阅览。

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已从单纯强调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关注读者情绪与心理需求。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读者阅览环境的舒适性、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生态、环保的图书馆环境设计不仅给予读者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更能起到规范和引导读者行为、净化心灵的作用。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衬托建筑物,增加艺术效果,而且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读者在长时间阅览、学习后观赏植物,可以缓解疲劳,得到放松,消除阅读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感。工作人员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标签挂在花木上,介绍花木的品种、习性和观赏特征,集养花、赏花、小憩于一体,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优美、健康的学习氛围。

背景音乐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为读者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新馆启用后,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优美的乐曲,在闭馆前15分钟播放,提醒读者在闭馆前完成借书手续。在下午上课前20分钟播放,以便提醒读者上课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馆内广播系统可通知和报警。

1.3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图书馆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更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大开放管理服务模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敞明亮、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空间。其思想基础和逻辑基础是尊重读者的客观需求,尊重读者公平使用图书馆的权益,提高书刊利用率。这也是新建图书馆的共同选择。而大开间、大平面的设计是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读者阅览空间没有房间的分隔,只有不同阅览区的划分,各阅览区域通过地面的颜色与不同的家具摆放来划分。大平面的布局使图书馆能够将文献的典藏、读者阅览、信息查阅和咨询检索集中在一起,形成信息共享服务的空间。读者通过图书馆设在大门的门禁监控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以携带自己的学习资料和物品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自主地阅览或自习。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总服务台和总咨询台,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和进行咨询服务。在各服务区也设置了咨询台,随时给予读者帮助。图书馆的电子阅览设备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除了在总服务台附近设置了20台公共目录检索终端,还在各阅览区域内分散放置了计算机,供读者进行目录检索和信息查询。图书馆实现了每天连续开放13小时的读者服务,自助借还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文献借阅服务。

2新馆设计理念与服务模式实现的基础

新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多方面合作。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设计师与图书馆沟通与合作,需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图书馆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2.1图书馆的参与是基础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2年启动新校区建设计划,图书馆就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了解图书馆建筑的有关知识。馆领导积极参加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方面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汲取先进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和经验。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参观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学习和参观,馆领导在图书馆建筑理念、未来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产生共识,从而形成了目标清晰、内容明确的图书馆建设规划,最后形成内容完善的新馆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

2.2与设计师的融洽合作是保证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最后由日本三井住友建筑公司完成新校园的整体设计和全部建筑单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虽然设计师没有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经验,但他们仔细研究图书馆设计任务书,与图书馆充分沟通,了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同时实地考察和参观国内外图书馆建设成功范例。图书馆与设计师密切合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建设的设想。设计师在平面布局和室内环境设计上尊重和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的同时,对建筑风格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室内环境设计和家具的配置上,图书馆从功能需要上提出设想,由设计师对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进行把关,共同选定家具的颜色、式样,从而保证图书馆内部环境整体风格的协调一致。

2.3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至为关键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由校领导说了算,基建办一手操办,不听图书馆方面的意见要求,不让图书馆员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往往是功能不到位,不适用,不好管理,遗留一大堆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该馆在规划之初就主动参与,积极提建议,并邀请主管新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参加图书馆建筑学习班,从而赢得领导的信任与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学校基建部门协调,和设计师共同讨论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并邀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参加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的研讨会,让他们了解现代图书馆家具设备的发展趋势,从而理解图书馆提出的家具设备的要求。

2.4馆员是最终的实践者

篇5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艺术教育应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为教学服务;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络应用的普及,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整合融通平台。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并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成为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浪潮影响的日趋深入,国内各艺术设计院校已经开始利用校园网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建设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服务的网络平台。我们认为设计艺术院校建设校园网应紧紧围绕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性强、强调个性创新及信息整合等特点开展,面向师生,服务教学。校园网为设计艺术教学提供的服务包括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教学与实践的协同平台、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专业网站、艺术设计交流平台等方面。

网络教学平台

设计艺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调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是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有与之相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虚拟平台,这一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和学,使教学的实施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在一定的体系框架内自由选择课程、时间和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

设计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也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要提高设计艺术教学质量,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当前网络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仅能够扩大信息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方便的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手段去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开放的思维观念、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现,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为搭建结构良好、功能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网络教学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流,尤其是设计艺术教学,需要传送大量图片、视频信息。XML及其相关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以及数据库技术使我们可以对网络教学产生的数据进行高效的保存、操作、标准化以及分析处理;宽带网络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更快更丰富的课件展示与传输方式,构造更好的交流环境;软件工程保证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效率与质量。

在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下,网络教学为设计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为了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规模迅速增长造成的教学资源紧张问题,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上共享平台

其中也包括诸如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广告学概论、电影摄影创作、数字图像处理等设计艺术类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内容不仅包含了所授专业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列出了世界著名的设计流派和组织、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与设计师介绍,公布相关的教学计划、教案、教材,推荐阅读的书籍,以及课程教学录像和学生的作业,内容丰富且易于检索,为设计艺术类教学资源、优质师资的共享开创了新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在国内设计艺术院校中,也不乏应用网络教学的例子,有些艺术院校自2002年以来数次成功地与国外同类型院校进行同步、即时的网络互动教学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它却是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设计艺术教学与实践的协同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个计算机的性能不管怎样提高始终是有限度的,只有将它汇入计算机网络的洪流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现在许多设计艺术人员都在使用互联网,主要应用集中在资料、信息的收集,以及各种创作素材、设计效果图及动画作品等电子文件的传递、交流和上。网络协同工作平台的应用,为在共同完成大型设计艺术项目的设计师之间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可在各自的网络终端上进行,同时在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的支持下,身处异地的设计师犹如处于同一工作室,高效、紧密地完成设计任务。协同工作平台为设计师们的设计艺术项目提供了协同合作的空间,使得设计艺术的合作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协同设计技术在当前已日趋成熟,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CSCW技术、分布式技术、工作流技术的发展为校园网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分布在不同网络节点的计算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虚拟环境下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协同工作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协同学习、教师的协同教学、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以及学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中。目前协同工作功能在设计艺术院校的网络应用中还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但协同平台必然成为设计艺术院校基础的网络应用。

设计艺术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就找到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改革相一致的途径,因此我们要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设计服务生活,甚至引导生活,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应紧贴人们生活时尚的潮流,走在消费的前面,因而对新鲜信息资源(尤其是图像及影音等视觉性的信息资源)的依赖度较高,网络恰恰是一个优于其它媒体的信息流转的技术平台。

目前在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已大量引进多媒体技术,如ppt、pps、pdf、swf等格式的多媒体课件以及mp3、wav、dat、rm、avi等音频视频格式的影音教学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但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是由教师个人自行开发的,内容不系统,不规范,不易共享,无法涵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内容;二是这些教学软件、课件一般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的教师无法根据自己的课程、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所以,就必须开发建设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可共享资源的教学资源库。

一般的教学资源库中保存的是本学科的教学资源标准件或知识、信息元素。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则是本专业教学资料的集合,它由文字、图像及影音等形式的信息素材组成,供师生在教和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各取所需。资源库中的素材一定要做到全面、丰富,覆盖本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设计艺术类电子图书和优秀论文著作,还应包括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作品,以及设计和创作实践所需要用到的原始素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资料与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以及名师精品课程的课堂影音资料等都可以整理入库。

专业网站

建设专业网站,也是校园网服务教学的一种方式。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把基础理论知识学好,同时还要注重拓宽视野,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世界设计的理念和潮流瞬息万变,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不能仅靠教师传授、书本知识或教学课件,还应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通过专业网站,及时掌握世界上最前沿的设计资讯、设计思想和设计潮流,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设计艺术专业网站的建设,主要应着力于网站结构模块的设置以及资源建设。各设计艺术院校要根据自身特色以及教学的需求来规划设计专业网站,使其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专业网站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设计·中国》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个。该网站立足于设计艺术类专业媒体的定位,提供设计资讯、设计文论、设计类教程、作品欣赏、名家访谈等设计信息资源,同时通过招聘求职、设计艺术论坛(BBS)等栏目强化了网站的互动功能。《设计·中国》网站还充分发挥了专业媒体的作用。例如,对2005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首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览、2006国际摄影双年展暨世界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等事件进行了全程跟踪,为设计艺术界提供了全面即时的新闻资讯和深入报道。《设计·中国》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凝聚了国内一批设计艺术界的专家学者,设计类教学资源的积累已达300GB,日均访问量(IP)超过万余次,整理国内设计界名家访谈百余篇,成为艺术院校师生开阔眼界、接触前沿的重要途径。

设计艺术交流平台

设计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传播与交流是自我发展促进的重要方面。网络传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多方面的限制,有利于设计艺术的交流与沟通、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创意的激发与实施。设计艺术高校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捕捉当下设计艺术思潮的新意识,交流创作技巧,拓展个人的设计理念。现有比较流行的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有网络论坛(虚拟社区、BBS)、博客(blog)圈、播客(Podcast)等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模式。

网络论坛类似于网上沙龙的性质,用户可以就设计艺术理论、设计作品、设计心得等方方面面进行自由沟通,在交流中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的灵感。各设计艺术院校意识到设计交流的必要性,纷纷建立了设计艺术交流平台。例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论坛、湖北美术学院的美术前沿、西安美术学院的西美论坛、天津美术学院的天美艺术等。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艺术论坛为例,注册用户以校友为主,通过“发帖/回帖”、“站内短信”等形式进行话题讨论、交流学习、展示作品甚至找工作、洽谈合作项目等,成为一个具有社区性质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样的交流平台中,注册用户的归属感很强,有些学生甚至毕业多年仍然通过论坛保持着跟学校的密切联系,不仅在设计艺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情感的交流方面也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博客即网络日志,与网络论坛相比更加强调个人化。博客圈则是由多个志同道合的博客组成的社区,设计艺术高校的师生可以把博客和博客圈当作个人信息及与同行交流的平台。2006年7月,《设计·中国》与新浪网合作建立了中国设计圈,作为设计艺术的博客社区,目前成员已超过6000人,日更新稿件5000余篇,成为一个完全由成员个人创造的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库。

播客与博客都是个人通过互联网信息的方式。播客与博客的主要区别在于,博客所传播的信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而播客传递的则是音频和视频信息。随着流媒体技术发展,播客与博客结合使用成为一种更加自由的网络交流平台。播客投入应用时间较短,但是其多媒体组合的优势使之在设计艺术教学中更具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辉,文华,谢琪.应用数字化网络建设设计艺术教学资料库的实践.艺术教育[J].2006年第4期:111.

2、林硕蕾,王凌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年4月第5卷第2期:34-37.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07703

0 引言

2008年新《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后,控规在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控规覆盖范围的大幅增长,控规在保障建设开发程序合法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控规制度的变迁与外部环境变化对传统控规体系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控规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与静态蓝图之间的矛盾,以及控规编制与管理技术的自身科学性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规划人员迫切需要反思控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控规编制科学性、动态管理水平、控规编制及应用效率。本文以广东江门为例,在江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利用OA、GIS和CAD技术来设计和开发控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实现控规基础资料搜集、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成果入库及控规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探索解决控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江门控规的编制和审批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设计方案和成果缺乏统一标准,对控规成果的审核缺乏技术手段;审核难度大,控规调整频繁;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工作量增大,控规成果的管理和应用信息化水平低。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系统设计思路:

(1)遵循“系统建设,标准先行”的原则。按照江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一套统一、明确的数据标准,来保障控规成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标准包括有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审查技术标准以及控规建库规程等。

(2)综合集成信息化手段(OA、GIS和CAD技术)对控规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提升。一方面提高规划编制及更新调整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对规划成果进行自动监理审核,来提高规划审批工作效率。

(3)权威数据库建设是核心。在共享已有信息数据库(采用江门统一的平面及高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江门市的控规规划成果数据库,根据控规要素分层存储并使数据库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4)顶层制度建设是系统高效应用的保障。制定并执行一套明确的“业务管理流程”,保障控规编制、审查程序的规范性,维护权威的规划基础资料数据。

1.2 技术路线

控规综合管理系统既要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及丰富的二次开发程序,能够满足规划编制绘图的需要,又要能够将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OA系统进行办案、查询、分析、建模,并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结果。单一采用GIS软件或CAD的平台均无法满足系统建设要求,本文采用Visual C++,通过Oraclc数据库、CAD、Arcgis的集成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对规划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设计方案成果数据的综合应用系统。

1.3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逻辑上分为6个层次,如图2所示。

(1)环境支撑层。主要由网络、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用来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构成系统应用的底层基础。

(2)制度标准层。属于系统平台标准的顶层设计,包括控规编制技术标准、控规数据库建库标准、控规成果信息监理及检测标准以及控规管理操作程序等。

(3)数据服务层。包括规划基础资料库、规划成果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构成系统的数据共享应用的核心。

(4)开发组件层。包括平台中间件或功能接口,是实现系统功能开发的支撑。

(5)功能展现层。包括项目管理、辅助设计、辅助审批、数据应用以及控规应用等分类功能展现。

(6)用户应用层。提供全过程用户(包括规划局、设计院、信息中心等)的系统应用。

1.4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按照逻辑可划分为5个模块:控规项目管理模块、控规辅助设计模块、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以及控规规划应用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控规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将控规编制成果同控规编制要求、办公系统的案件连接,方便审批自动检测以及入库后的图文自动关联。系统设计上采用案件编号作为唯一关键字实现关联。该模块包括基础资料录入、案件关联等功能。

(2)控规辅助设计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自动化程序辅助控规编制设计,提高编制效率。该模块包括道路设计、地块绘制、用地分割、管线及设施设计、属性标注、图则生产、专题图制作等功能。

(3)控规数据监理及指标计算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编制要求及技术标准对编制成果本身是否符合规范报批要求以及成果反映的指标及规划意图是否符合编制要求进行检测,既规范编制工作,又提高审查深度及效率。

(4)控规数据入库及GIS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控规数据检测、整理及入库、借助ARCSDE实现空间GIS数据的互操作。

(5)控规规划应用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模版系统填写规划条件以及规划数据共享应用。

1.5 系统数据管理

(1)控规设计方案的属性扩展。传统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控规编制没有统一的行业数据规范,因而规划师仅仅把Autocad当作绘图工具将规划内容用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带来了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以及控规建库后期工作量偏大等问题。GIS系统作为海量数据管理和空间信息分析的有力工具,能够较好解决控规建库及科学分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控规编制生产、管理、应用的数据进行梳理,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有序组织,重点强化属性数据组织的研究。

在深入研究江门控规成果编制及应用的要求基础上,制定出控规的属性字段设计规范以及编制制图规范。利用AutoCAD空间图形实体的扩展实体数据(Extended Data),将分组段定义的控规控制、引导指标作为属性数据,通过程序开发写入扩展图元,创建出控规专用图形实体,使之具备指标计算、监理差错以及GIS实体数据的基本特征。

(2)GIS在控规管理中的应用。借助ARCGIS提供的位置查询、属性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技术手段对控规编制的基础资料、编制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在兼顾规划设计习惯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规划成果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控规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共享。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控规的反思、检讨、修正和调整工作频繁。实现 AutoCAD 与 GIS 空间数据的双向互通与互操作,在兼顾两种平台、数据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做到数据格式之间的无损转换,减少数据更新入库的工作量,提高控规数据更新效率。

2 系统应用

2.1 控规全程动态管理

通过 CAD、GIS、Oracle数据库和工作流技术的集成,实现了空间数据库的联动,为参与控规项目的规划管理者、设计师、信息管理者等不同角色,提供包括控规基础资料收集、编制、审批、入库、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如图4所示。

2.2 自定义规则监理查错

系统通过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向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移植,实现了控规成果的数据监理和查错,使得规划设计师和管理者有据可依,从而提高了控规审查的客观性及高效性。自定义规则检测模板如图6所示。

2.3 实现同现有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1)通过实现控规管理系统的整合,将江门现有的修详规电子报批、建筑单体电子报批等业务无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控规与修详规、建筑单体业务整合流程如图6所示。

(2)控规管理系统的实施,最终目标是将控规方案数据物尽其用。由于控规数据标准完全兼容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中的GIS数据标准,控规数据入到GIS库后,可以通过定制现有的图文办公系统来实现方案数据的浏览、分析、符号化显示等应用,因而可以借助控规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整合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报批系统、规划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形成以控规业务为核心的规划综合管理平台,其平台结构如图7所示。

3 结语

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江门市城乡规划局已借助该系统组织完成多项控规的编制、审查及数据入库,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该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控规的数据标准,维护了基础资料数据的权威性,简化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过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规划工作效率。从长远来看,该系统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更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撑平台,对建设智慧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篇7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今旅游的两大热点。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形式,是指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旅游活动体系。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根据估算,近年来全世界生态旅游的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金更是多达500亿美元。而且生态旅游正以20%-25%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旅游业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而山地城市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旅游开发对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到山地度假休闲,一方面可以避开喧嚣城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在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山地城市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以山地城市体系这一地域范围为载体,以山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为旅游吸引力,突出山地特色与保持旅游开发过程的生态性为目的的旅游模式。

北碚处于重庆山城大的地域范围内,有山地城市所拥有的地理环境,同时兼具优良的生态条件,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对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当梳理的前提下,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北碚区山地花园城旅游的开发构想。

一、北碚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北碚的旅游旅游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而其中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温泉资源这三大类为核心。根据系统研究和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碚区作为全国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前景非常诱人。“山地观光、山地度假、山地运动、山地体验”是山地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而北碚区的资源优势正适合发展这些旅游活动。山地休闲旅游作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发展形式,其市场前景令人看好。北碚区可以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旅游发展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山地旅游优势,将自己作为中国(重庆)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名号打出去,以期带动北碚区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

2.北碚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冠绝巴渝地区,可谓是生态旅游圣地。北碚区的生态资源宝库保护良好,在巴渝地区其“生态基因库”的地位无可动摇。北碚区的旅游发展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生态。“青山、绿水、白云、珍惜动植物”是最能够体现北碚区生态资源体系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生态”二字是北碚区旅游发展最为深刻的印记。

3.北碚区的温泉资源独步于西南,其富含的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北碚区的温泉资源早已是名声在外了。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南宋时期,如此历史悠久的温泉资源造就了北碚区“生态温泉城”的美名。而如今,北碚区又开始整合区内的温泉资源,在北温泉公园的基础上开发了十里温泉城、博雅居温泉旅游生态园等等以温泉为主题的项目。北碚区的温泉之水随着旅游开发脚步的加快,愈发涌得顺畅了。

二、引入国内外先进规划设计理念

北碚旅游中远期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在“高瞻远瞩”的同时兼顾“与时俱进”。吸收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加以论证,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地应用到实践中,北碚旅游的发展才会永葆青春、焕发无穷的活力。

1.设计试验室。设立“设计试验室”。在北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为适应市场变化的不可预知性、旅游规划理论的更新性和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须适时地调整规划设计理念。要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和国内外类似经验,在“设计试验室”内对适宜于北碚旅游发展的新型规划理念进行反复实验和论证,这样北碚区的旅游事业才会在先进设计思想的引领下走在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2.艺术试验室。北碚旅游的创新性发展和各种旅游项目的独创性设计都离不开大胆的艺术创造。建议设立“艺术试验室”,邀请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到北碚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挖掘艺术灵感的源泉,采集艺术创造的素材。利用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各种艺术化的形式来装饰区内的旅游景观,使北碚的旅游景观网络永葆艺术生命力的旺盛春天。

3.建筑试验室。以保护北碚生态环境为前提,融建筑景观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建筑类型还有很多种。在“建筑试验室”中,建筑设计师根据世界范围内建筑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从中选择能适应北碚生态环境的建筑类型进行模拟性实验,而后选取合适者运用到北碚的景观网络中以丰富区内的建筑景观体系。

三、关于山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构想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绿色景观体系。北碚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总体态势自然也离不开完备的景观网络为之支撑。要使北碚的绿色景观体系初显端倪,就必须利用各式各样现有的和规划中待建的功能性旅游景观来编织景观网络。

1.仿生建筑。仿生建筑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建筑界目前基本上采用两种定义。一种是模仿生物某些形态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另外一种比较狭隘,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建筑称为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的修筑有利于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未来的城市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城市。

北碚旅游立足于生态、还原于自然,非常符合仿生建筑的设计理念,具备仿生建筑发展最适合的土壤。建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在规划区内设计建造与北碚整体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仿生建筑。

2.山地建筑。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发展起来的一类建筑形式。这类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得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在视觉造型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从旅游景观学上来讲,将建筑的力与美有机地融合到自然山体中去无疑为旅游景观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加深游客视觉感受的一个高招。

3.乡间别墅/庄园。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房子=郊区化生活,由此导致的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小镇或乡间居住的“逆城市化”潮流。

重庆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起“逆城市化”的到来,从许多房产开发商在重庆近郊各区争相修建楼盘的情况来看,这种趋势已渐显明朗化。北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备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将成为城市人选择周末举家度假的上佳之地。

在北碚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过程中应重视对乡间别墅/庄园的开发和利用。别墅/庄园的具体建筑风格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可以是概念性的未来的;可以仿造世界的著名庄园,如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庄园、丘吉尔庄园、普罗旺斯庄园等等。

4.景观道路。景观廊道的修建是基于区内现有道路线网上的。这些廊道的设计创意点在于考虑到游客深入到区内各个景区(点)的旅途中虽可观赏到北碚迷人的乡村田园风光,在以上两条景观廊道的基础上,提出“诗径、词道、食路”的景观道路设计构想。该构想的思路在于打造以‘诗碑词林’点缀其间的旅游道路与小径和以风味美食餐馆矗立两旁的公路,从而丰富游客在旅途中的游览活动,增添旅游路途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无形中将过去游客在前往景区(点)中由于旅途较长而产生的旅游厌倦情绪降低到最低点。

5.景观房产。北碚三溪口地区现有的房产楼盘主要是三个:水天花园、中安翡翠湖和香溪美林,另有“博雅居”温泉度假中心和红鼎高尔夫这两个景观房产。

在现有房产基础上,加强附属旅游景观建设和设置,大力追加它的旅游功能,做大、做强本区的旅游景观房地产。构想以“田园仙居”或“三溪山涧”的旅游形象打造来本区的景观房产。在各房产区域中和间隔地区通过设置湖泊、山涧溪流、荷花池、林荫小道、大片花卉和树木,放养白鹭、鸳鸯等方式来营造自然天成的人居环境。相信这样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刺激人们的购置欲望,也能促使人们产生游览观光的强烈想法。房产与旅游在一体式发展的总体格局下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柏智勇: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6

[2]刘锋刘惠: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李健郑国全: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开发与旅游活动创新,旅游学刊.2006,12

篇8

“虚拟现实”(简称V R ),是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的直接交互。目前,VR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如在建筑设计领域、城市建设领域等等。

一、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已有多年,但最早的建筑设计领域是先模仿传统工具的使用方式,表现为简单地模仿传统的图纸、图板、针管笔等的使用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 ,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设计结果。之后发展起来的虚拟现实技术 (简称 VR)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技术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图像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如在建筑设计领域、建筑施工领域、建筑装修领域等等。

二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1.建筑设计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 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是一系列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等。建筑物的实际效果受设计者的艺术素养、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设计水平、设计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同的设计者对于同样功能要求的建筑所设计的作品在外观上、环境的协调上可能截然不同。然而,如果应用基于真实感三维图形的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设计者心目中的建筑方案以可视、可触、可听的方式展现给专家、用户,使他们能“身临其境”,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同时还能大大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

2.建筑施工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施工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进行大量方案的比较和优选。例如进行大型土方工程挖运系统的设计,最优设计是在日挖土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挖土机与运土载重汽车的最优匹配,使挖运系统取得最好的整体效益。大型土方工程挖运系统的挖土机与载重汽车的匹配有很多方案,若要把全部方案的效益都计算出来进行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这一类问题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比较、优选,则很容易实现。再如对于有风险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一旦失败,将会遭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这一类问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仿真试验和评估,然后做出决策。同时还可以对不确定因素进行预先模拟。

3.建筑装修领

建筑装修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装修设计师根据建筑图纸构造出虚拟的室内模型,并将其设计理念应用于室内模型,最后以多面视图、效果图、家具图、大样 图和结构图等手段表达设计效果。然而,这种离散的平面表现模式使得客户和施工方难以全面地了解装修效果。另外,繁琐的工程量和造价估算过程也使得客户难以准确快速地对装修方案进行评估平选。如果在计算机中输入实际房间的模型,设计者身处所需装饰的房间,按照自己的构思去装饰、修改,并且可以变换 自己在房间中的位置,去观察装饰的效果 ,直到满意为止,一切就将变得简单轻松。可以设想,在未来的装饰工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将会代替现有的实际模型而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装修设计的效率,并且能够增强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增加客户对设计方案的满意程度。

三、虚拟现实的动态漫游技术

利用 VR技术在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三维虚拟环境 ,人在进入这一环境后可以和计算机实现以视觉为主体的全方位的动态交互。一个建筑模型进行可视化具有多角度观察、放大、漫游、旋转、任意选定路线的飞行或点面结合行驶效果的动态显示及可视点的判别等功能。虚拟现实建筑设计还可以让人在虚拟的建筑环境甚至城市空间里,以不同的角度去窥视或欣赏其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动感形象和平面布局特点。它所产生的融合性,要比模型或效果图更形象、完整和生动。

篇9

2应用铺设时的组合与图案

小尺寸路面砖路面系统获推广应用,并不仅仅是其个体形状和表面具有彩色效果。在路面使用过程中,路面砖之间相互结合方式、能与其它路面面层材料组合使用,并可通过简单设计使路面变成图案鲜明的路面系统,也起着重要作用。“足迹”路面砖在铺设应用时具有多种图案组合和连锁方式供选择。块型和铺设图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在路面砖之间“开孔”、填充土壤或砂石,植草和供渗透雨水之用,并且可铺出不同的图案。100%满铺路面砖的路面(图5)显示出路面完全被“足迹”连锁路面砖覆盖;70%铺设面积的路面(图6),可有不同的组合,开孔内填土壤、植草,路面砖可按不同的百分比进行组合。实际上,铺设“足迹”路面砖路面,允许设计成具有渐变图案的路面,路面的“开孔”率可从0%到40%变化(图7)。这就为在城市硬化路面和自然地表之间创造了一种“柔和”边界过渡的杰出解决方案。另一种铺设组合是矩形区域的图案(图8)。今后存在开发出更多铺设图案组合的可能性。用“足迹”路面砖进行图案组合是一种“开放型”系统,无疑景观设计师在用于他们承担的项目中,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美学和力学双重优势的路面设计的创作资源。未来几年,专业人员将继续探索开发新的组合方式。

3“足迹”路面砖路面的力学特性

除了美观外,用“足迹”路面砖铺设的路面,在有车辆交通量和行人通过的情况下也表现非常好。“足迹”具有多个斜角、特殊的几何形状,使砖之间实现完全连锁,意味着当单块路面砖受外力时,路面结构具有均衡地将应力传递至连锁路面整个“网络”的功能。当路面砖受到竖向垂直重力作用时,砖自身截面厚度(10cm)(图10)和在垫砂层砂的共同作用,可保证路面在弯曲应力下不会损坏;同时,当一块或多块路面砖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水平力时,路面砖之间接触面可以传递、分散这类荷载。因此,路面上的所有“足迹”路面砖,都具备一个力学性能优良的“工作区”。为改善相邻路面砖之间的结构“连接”性能,“足迹”路面砖边缘需做“倒角”处理,并在缝隙中填充缝隙砂。当地表面施加重力时,缝隙砂的存在产生一定程度向外传递竖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进而产生水平力(见图9所示)。当采用“足迹”路面砖不完全覆盖路面表面的铺设方案时(编辑注:指前文中介绍的非100%铺设),砖之间填充材料也能起到传递受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向路面“开孔”处填充砂子的过程,应利用水对砂子充分压实,这项工作应由专业人员操作。

4“足迹”路面砖表面纹理的类型

在块型设计开发过程中,尝试了几种砖表面纹理(图11A、11B)。作为该项研究的结果,最终选择平整表面作为较好的表面。因为,我们注意到保持“足迹”路面砖之间缝隙的轮廓分明很重要,砖表面简明,意味着在任何路面都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图12)。此外,当路面砖采用不规则表面时,表面更容易积存污染物、砂子和油污,平整表面更容易维护。我们也考虑了“足迹”路面砖表面色彩问题,试图找到最适应自然和城市空间的路面砖颜色。目前,市场上有五种颜色(灰色、米白色、黑色、棕色和黄土色)的“足迹”路面砖可供选择,涵盖几乎所有可能的用途(图13)。

5工程应用和推广活动

“足迹”路面砖的发明者和西班牙Escofet公司(公司网址)共同拥有这种路面的专利生产许可证。该公司成立于1886年,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司,一直与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密切合作,已经收到对“足迹”路面设计的良好反馈意见。“足迹”路面砖生产容易、使用时力学性能好、路面铺设图案多,意味着工程技术人员可在很多场合选择使用这种产品。此外,人类足迹的普遍性可以成为多元文化国家的象征,它具有诗意和灵感的外形,可以使连锁混凝土路面砖承接更多文化元素、提升产品价值。2011年以来,为了把“足迹”路面砖产品及路面系统推向全世界,发明者与Escofet公司共同开展一项专门营销活动,包括制作专门网站(footprint.cat)、印制宣传册、撰写技术论文和赠送装有微缩木质“足迹”路面砖模型的盒子(比例1:5)(见图15),以及成立营销队伍,充分宣传“HUELLA的效益和主要特征。依照Escofet公司的销售规划,拟在世界各地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专利生产许可证”方式,合作伙伴可以在当地生产和推广使用“足迹”路面砖。最终达到通过消除运输费用和财务费用,来降低“足迹”路面砖的使用成本。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construction speed and scale in the rapid increase of requirement for city planni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refore, the factor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and energy saving etc..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balance; the green plot ratio

中图分类号:TU2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2)高效性、(3)和谐性、(4)可持续性、(5)全球性。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规划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4城市中绿色容积率的规划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5.节能思想规划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6.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篇11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人们所考虑的是城市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与大自然的协调,比较注重城市形象景观设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给建筑景观设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城市的开发,很多自然景观都遭到了破坏,使得建筑景观变得混款、无序,这种情况随着城市的发达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而传统的技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自然而然的被应用到了建筑景观设计中。

一、数字媒体艺术介入建筑景观设计

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与传输。1963年,人们首次将计算机技术与图形艺术结合了起来,将人们的理性思维与艺术思维融为一体。之后数字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二维、三维设计都应用到了数字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创作或者表现的整个过程必须使用数字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进入到我国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到90年代末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作家、公司等。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艺术设计,例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等。建筑景观设计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将会越来与成熟,为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建筑景观风貌。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建筑景观中的实践

1.景观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1)景观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景观设计受到技术、审美以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例如水晶宫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等的设计,再到今天以哈格里夫为代表的新生代景观设计师,这一系列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2)景观设计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

建筑景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设计而设计,要使设计与人们的额生活融为一体,为人们所接受。现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字媒体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并且由物质世界渐渐地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在憧憬着数字媒体艺术带来的新生活与建筑景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要立足于城市发展,在于人们的互动体验中改变城市的形象。

2.景观设计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实现

我国由于起步较晚,数字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在技术或艺术认识上还存在局限,有些人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只能用于作图以及效果渲染。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人们应该意识到,数字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从创意、设计形式、设计手法还是设计表现,数字媒体艺术已经融入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

(1)创意过程

景观设计师在接触到数字媒体后,改变的不只是设计设计工具,头脑中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而改变。用鼠标代替橡皮铅笔去绘图,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因为电脑屏幕所能呈现的画面、空间布局等远比在白纸上更具体、更形象,这在无形中拓宽了设计师的想象力,更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景观设计创意过程中就是空间布局的形象化。目前的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人们应该打破传统设计理念,寻求更开放的创意。

(2)设计形式

人们传统的形式观念也在随着随着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而改变,人们正在努力使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①包容的形式。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各个国家、种族、信仰等都能参与其中,共同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也应有一颗包容的心来吸收不同的文化,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不同文化的魅力;②互动的形式。在景观设计中,互动必不可少,也是注奥德设计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使设计作品变得更亲民,人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景观设计表达的思想、理念,与设计师在精神上展开交流。而随着数字媒体玉树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参与到景观设计中,改变传统设计中景观设计只是用来欣赏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互动性。

3.设计手法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了景观设计的每个阶段,除了绘图还有例如调研、设计方案、定稿等。为设计师分担了大部分工作量。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时代,景观设计所依靠的不再是设计师的大脑,而是设计师对数字媒体的运用能力。同时还降低了景观设计的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发挥出他们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使景观设计效果更好。

4.设计表现

数字媒体艺术能完美体现出设计中脑中所想,摆脱了传统设计方式的束缚,而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例如Atuo CAD,则可以实现设计效果的立体化,它不同于传统中的平面图、效果图甚至沙盘,它可以让人们如身临其境般观看设计师的设计成果,这就是多媒体艺术将来的发展方向――虚拟现实技术。

三、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出真是的三维环境,让人们身处其中,在听觉、视觉、触觉一体化的场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全面、更细腻地展示出建筑景观设计成果,这种效果是3D模型或效果图无法比拟的,人们可以借助一些设施让自己“进入”到设计情境中,并且可以再这个环境中做一些互动,来直观的感受设计师的设计成果。

1.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直观展示建筑景观设计

利用图软件、硬件搭建一个虚拟的环境,将设计的最终成果予以展示,让人们更直观的欣赏设计成果。在设计初期,设计师也可以更直观的对空间环境与构造进行思考,拓宽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2.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设计双方互动性

在设计方案汇报阶段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设计师与人们的沟通,增强了沟通性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冲击感,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观察设计的细节,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最终使设计成果达到双方满意。

3.形成新的设计思维

建筑景观设计是融合了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思维的工作,而虚拟现实技术恰恰可以影响着两方面,首先可以辅助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使其在空间布局等方面有更好的规划;另外还可以减少设计中的限制,激发设计师的想象力,另外还可以使设计师摆脱传统设计的束缚,能更具体、刚快捷的对设计方案进行描述与修改,最大程度的将自己脑海中的设计方案表现到具体的设计成果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数字媒体艺术给建筑景观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景观设计还会更加成熟。而数字媒体艺术由于其具备的综合性、互动性的因素,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12

Key word : Geodesign; Procedure-Oriented Design; case study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导言:

“我们被推动到一个时代,没有规划,没有控制,刹车失灵!”

——比尔·乔伊Sun Microsystm 公司

1.定义

地理设计是一整套的技术手段,它使得规划建设技术以及自然环境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进行,这包括方案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基地分析和概念性设计、前期分析、设计导则,利益相关者参与协作、地理设计创造,模拟及评价(包括其他阶段)过程。因此,地理设计是一整套设计和规划方法论,它紧密联系并耦合设计创造性方案与地理背景的影响模型。

2.设计,是名词,也是动词

设计的本质,必然是一门艺术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系教授Carl Steinitz 指出,设计作为动词的过程,就是实现设计作为名词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被GIS从业者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所不断实践。设计是在一系列的条件限定框架下的艺术创造。其限制在于功能上,世界观上,偏好及其它因素的原因的限制上,限制也源自场地。GeoDesign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容易,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工作流的一部分,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协同设计框架。设计时间、周期被缩短,地理设计使得分析策略能在设计阶段更早的阶段介入并发挥作用,设计考虑场地,设计结合自然,这本身就是麦克哈格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研究和发展地理设计的努力方向。地理设计采取了跨学科的视角,合成的方案以解决优化地区、全球有关区位、方位以及项目特色的关键问题。融合已有知识与高级分析策略,管理工具,以改变我们星球的未来,一个人类扰动下的自然生态环境。历经时间的改变过程,通过实时传感器的输入,顾客化的界面,考虑这些面对对象的地理设计过程,地理设计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设计个体的交流及集体设计。

3.面向过程的设计框架

卡尔斯坦尼兹,哈佛大学的一位城市规划师,开创了众多关于地理设计的早期观点,应用这一GIS分析框架。他的景观改变模型,使得多解规划成为可能。地理设计使我们能设计并评估各种未来预景,帮助我们理解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全面信息的,最优化规划预景,使得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共存。建立这些间隔化的体验,地理设计形成并拓展了地球空间技术在规划设计流的角色,跨越项目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表1)。

表1GIS分析研究框架

地理设计包括三种活动空间:工作环境(在那里展开工作),设计工具(规划师做工作的工作),支持工作流(设计师如何工作)。而三者的不协调将阻碍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

工作环境——包括场地、桌面系统、企业服务器与数据库,使用文献管理系统,合作的环境,与公司机构内外的交互。

设计工具——地理设计使用大量的工具辅助设计。无论设计者是在2D或3D环境中工作。

支持工作流——大多数的地理设计流,至少在一个细节水平,是具体的。

三种工具流于地理设计有关。一个是关于土地利用,一个是有关设计,建设及建造基础设计,一个是有关2D的CAD的使用。关键的软件需求包括地理设计中丰富的3D可视化体验,存储索引所有项目数据。建模经历时间,现实传感器的投入,顾客化的界面,参与及所有工作流。考虑到这些面对过程的地理设计本质。另外一个关键成分包括个人交流和集体设计。这些模型成本项目设计、建造,管理及监理的手段。因为数字设计软件,以及丰富的3D模型是地理设计的中心。

4.从理论到实践

4.1 珠海城西城市设计

方案一

方案二

珠海城市西城市设计的核心区方案,两方案主要从交通方面和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城市形态发展。基于空间句法的拓扑分析,对两个方案的路网的可达性和联通性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方案一中,道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均好,有利城市未来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方案二,一些区域的道路可达性较差,但对当地生态可以过程适当保护。因此,综合考虑使用方案一作为城市设计最终方案。

4.2 江嘉兴湿地公园核心栖息地选址研究

嘉兴湿地基于生态敏感性的保护区核心区选址

浙江嘉兴湿地概念性规划需要划定30平方公里左右的湿地核心区,我们通过场地实地踏勘和调研,并结合相关的研究资料和一些研究信息,对场地已进行一系列的生态分析,并最终叠加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导方案的最终规划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