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学范文

时间:2022-12-29 21:5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模糊语言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模糊语言学

篇1

一、模糊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将一般模糊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并以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为指导来分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并以语言模糊性的根源、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模糊语言学应用等诸多问题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模糊语言学旨在正视语义模糊性的事实,在模糊中找出规律,使语义学理论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重新诠释,其侧重点由对模糊语言现象阐释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步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上。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即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语义模糊性理解进行重新诠释,以探讨如何运用语言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来加强译者对原文模糊语言的积极把握,以达到充分而恰当地表达原文丰富的内涵的目的。

二、语义模糊性定义、产生根源及其特征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的模糊性。而就其模糊性(Fuzziness)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谓众说纷纭。模糊性既指客体即认识对象本身客观存在的类属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又指主体对客体即认识对象的不确定的认知即对客体认知的不确定性,也指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意义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义的模糊性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的属性。模糊语言的特征是“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之所以模糊就在于缺乏明确的边界。

三、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模糊语言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成为翻译中语义的模糊理解与模糊表达的理论基础。所谓模糊理解,是指利用思维的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旨在准确把握原文;所谓模糊表达,是指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损失,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

四、语言模糊性及其相应翻译策略研究

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精确表达是必要的,译者应当尽量把原文的各种内涵表达清楚。但是,并非处处要求表达精确。翻译中之所以需要模糊表达,首先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内涵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翻译重在理解。理解是在与对文本的宏观参照。当把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集合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过程,我们就会自然地把语言含义所形成的语义集合与篇章所蕴涵的逻辑关系相结合,从而得到该语言的语义模糊集合。从以上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也是必要的。

总之,模糊语言学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对翻译中语义模糊集合的理解与确定的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模糊集合理论与翻译学的关系研究与探讨,试图形成模糊集合理论指导下的语词理解新理论,并初步形成语词理解由模糊――清晰 ――模糊的理解过程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等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3.李运航,琚文英.中国龙文化.中州统战.1997(6)

篇2

自从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a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模糊集”(Fuzzy Sets)开始,就标志着模糊学或模糊理论的诞生,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也应运而生。虽然,模糊语言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并且是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其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引起了语言教学领域,尤其是英语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一、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师

尽管模糊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学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但由于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中模糊事物和人类思维中模糊概念、模糊逻辑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语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特征,作为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在语言理论基础方面增加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语教师具备了一些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就能较好地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打交道时,处理和解决语言问题就能更加灵活得体。例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理论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由于自然语言中绝大多数词都是模糊词,因此,在翻译时处处都会遇到模糊言语现象,也迫使译者在处理这些现象时使用模糊翻译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欧亨利小说(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写来说明这个问题: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com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叙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着灰色衣服,十分朴素,但很时髦,又非常合身,一条大网面纱遮住了她的头巾式无檐帽和面孔,但透过面纱,仍能瞥见她那文静而又美丽的脸庞。她昨天、前天在同样的时候来过这儿,坐上片刻。几天来,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种情形。

对比以上译文,可以发现在对英文的翻译中使用了许多语义模糊的词语,就连动词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达意思“瞥见”。而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艺作品的翻译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达的翻译方法,既无法将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现出来,更谈不上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的“信、达、雅”的标准,自然也谈不上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了。由此我们也体会到,作为英语教师掌握一定模糊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正确认识教学大纲的模糊性

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可以说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内容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和不精确性,也就是在此谈到的模糊性,当在看待英语教学大纲时也不能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性准则。例如,在针对全国普通高专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的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上短短的一段话就包含了几个模糊限制语,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这些不精确的用语本身就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而这些模糊性的限制语又恰恰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适时得体,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这对于评价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绩都大有好处。比如,在评价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时,我们能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而另一些学生较弱就判定这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行,或教学态度不好呢?如果这样认为,恐怕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高专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中的教学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确性。并且,事实上,一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弱都是教学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大纲允许的,也正是由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结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应用能力”这个术语也具有模糊性。虽然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在这里虽然明确提出了“应用能力”,然而且不说模糊性极强的“一定的基础”的表述,仅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在大纲中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实上,根据现今外语教学领域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的概念还包含了由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新基(N.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了:(1)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功能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即学会怎样用语言来做事、交流;(4)对应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交际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协调,在协调中有各种对应手段,如怎样能开始一段谈话,怎样转换话题,怎样结束谈话等。因此,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时,英语教师究竟该怎样认识和理解,究竟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怎样理解“交际能力”中包含的四种能力,或许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仍旧是模糊的。然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应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才可能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简单地、绝对地看待“应用能力”的问题,也才能符合实际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模糊语言学正确认识英语教学法的模糊性

英语教学法流派多种多样,理论各异,新观点、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种教学法流派存在。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 lingu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视听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几年产生的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从这些英语教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不是随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继承发展的共性关系。而恰好就是这种共性关系使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听说法和视听法,这两种教学法既在基本特点上存在差异,又存在着共性,表现出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以句型结构操练为主;(2)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3)不用母语;(4)反复模仿,强化操练。而视听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幻灯图像和录音视听相结合;(2)感知整体结构的对话;(3)充分利用幻灯、录音视听教具;(4)在口语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集中强化教育。概括地讲,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现在:(1)它们都强调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能力和用外语讲解外语以培养外语语感;(2)它们所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性。

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语教学法的不同流派的个性、共性以及彼此间的模糊性,从而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探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同模糊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的关系,提倡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72.

篇3

关键词:

英语;英语教学;模糊语言

从过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模糊性语言属于特殊语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特殊用语更有表现力。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模糊语言,对英语学习方法和手段进行完善,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一、目前国内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近几年,不少高校英语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且缺乏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没有恰当地安排英语教学课程。因此,在英语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方面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英语专业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的需求。

(二)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内容还存在古板与保守的现象

当下高校英语教育的内容还沿袭过去的一些传统内容,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无法准确反映当下流行的实事,更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也就导致高校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更满足不了相关专业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需求,进而使得高等院校在英语教育方面的质量得不到提高,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当下高校英语教学所用的手段比较单调

现在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法,基本都是通过教师来笼统讲解专业英语,也就是像朗读课文一样进行分段分析讲解,然后对所讲内容总结并概括,最后便是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吸收。这个老师讲授英语知识的过程,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进行自主学习,根本不能真正理解英语知识。

(四)当下高校英语教育中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把英语教育范畴固定为简单的英语教学方式,既没有创造性也没有实践性,再加上高校的教师学习专业新英语元素的机会较少,一般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无法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从而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造成影响。

二、产生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性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对某一件事进行描述时,经常会产生偏差,而信息接收者也就对描述的事物产生不同理解,即便是相同的概念,所表述的内容与形式也会呈现出各种效果。

(二)人们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存在局限,无法完全了解整个世界。因此,在人们认识上就会出现模糊语言。

(三)客观世界存在模糊性

目前人们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便是语言,语言能够将人们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但由于语言属于人们思维之外的事物,所以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偏差,导致表述存在模糊性。

(四)语言本身存在缺陷

语言属于人们思想的外化,其自身有很多局限性,无法通过简单语言阐述无限事物。即客观的世界无穷大,而人类语言比较有限,不能通过有限语言表达出无限信息,在阐述过程中,仅能传达少量信息,无法充分表达各种信息。

三、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模糊语言学应用的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将语用学和语言学结合在一起分析,英国的舍乃尔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模糊语的十点语用价值:提供适合的信息、不想说明的详情、具备劝导性、词义中断过渡、缺乏具体的信息、置换发热作用、自我保护、有力与礼貌、非正式气氛、女性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模糊语言的应用与其语用的功能性,在实际交际中合理应用模糊语言,可以提高交际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含蓄与婉转地表达

实际交际过程中,对于一些刺激性、敏感性话题,应用模糊性语言可以达到回避或者委婉表达的效果。此外,模糊语言运用在涉外教育、政治活动中,可以把话说得比较委婉与含蓄。而且从各种准则中能够看出,在说话时如果想尽可能给他人留有余地,让对方感到受尊重,就要应用模糊语言交谈。

(二)促使学生学会应用生动逼真的语言表达

通过模糊语言描摹一些事物,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就可以导致客体和读者在心理上、空间上产生距离,使两者关系变得模糊,进而产生距离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比较特殊,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代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运用模糊语言。由于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有消极的一面,若交际双方无法正确使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经常会导致信息的发出者难以准确表达出信息的正确含义,致使信息的接收者不能理解信息用意,从而导致交际困难的现象。

(三)帮助学生加强语言的表达灵活性

模糊语言可以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模糊语言慢慢变成人们交际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在进行国际商贸的谈判时,双方如果出现意见相悖的情况,而又不方便直接告知时,往往会采用模糊性语言来表达,这样可以留下一定的余地,不至于将话说死。

(四)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要求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活性,还要精简、及时,有时应用精确的语言经常要连篇累读,但应用模糊性语言只需要简单话语即可。此外,语言符号的传达信息与符号寓指对象间难以达到真正统一,加之信息交流需要即刻完成,所以很多情形下,采用模糊性语言交际,不需要进行细致精确描述,只要进行大致描述就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述准确性

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并不会互相矛盾、抵触,两者是相对的、共同存在的,换句话说,模糊属于清晰语言某种程度的模糊。在交际中应用模糊语言,表面上和精确语言相反,但事实上并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相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She'smoreorless50kg.此句中没有确定主人公实际的体重,仅说大概是50公斤,在无法确定主人公正确体重情况下,只能使用moreorless这种模糊语言,表达出主人公体重所在的范围,也只有这样表达才比较得体、合适。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用模糊语言可以丰富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生充分投入英语学习中,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效率。此外,在高校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模糊语言可以提高大学生表达的有效性、准确性与灵活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作者:白光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雨.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4,(6).

[2]安洪霞,贾立强.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J].华章,2013,(29).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53-02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和交际技巧,委婉语可以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是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符号,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语言现象,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普通语言,语义的指称性不明确而单一的话,就会因歧义而产生信息交流的障碍。而语言的模糊性却恰恰相反,它具有丰富性和多义性。因此它的审美功能便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的呈现,它能令人想到很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在美学上,形式美认为明晰是美,朦胧也是美;从语言美学上说,清晰是美,模糊也是美。因此,本文力图从委婉语的本质――模糊性来探讨委婉语的产生及其在使用中产生的模糊美感。

一、模糊语言学与委婉语的产生机制

模糊语言学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为模糊语言或模糊言语。目前,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组成部分,并有了较大发展。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来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问题,从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他将人类语言的概念分为模糊性语言和非模糊性语言。伍铁平教授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开拓者, 他致力于模糊语言学的建设, 系统探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为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他分析了委婉语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指出委婉语的基础在于“模糊”了事物间的概念和界限,从模糊理论的角度出发,他解释了产生委婉语的四种机制,无论是“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还是“用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还是“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或是“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实际上都改变了词或概念原有的所指范围,使原来精确词语的确定边界产生位移,或使原来模糊词语的不确定边界变得更为模糊,也就是说是这四种机制在用模糊传递语言的内涵。他指出,“语言必须是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是累赘的。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接生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因此,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委婉语的本质体现为一种间接语言行为,委婉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被直接认为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表现出来,体现说话者的交际策略和交际意图,具有以言行事的力量,或者是人们有意为之的具有很强目的性的理,说话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或者避免某些负面影响。他认为,对交际双方来说,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巧妙地模糊语言概念,避免坦白直言的尴尬,得到较好的交流效果。同时委婉语还可以借助话语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的偏离,避免冲突和粗俗,曲意表达,是一种策略性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徐盛桓从含意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了含意运用的两种形态:自然形态含意和技巧形式含意,他指出有一些含意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有一些含意是语言运用者进行技巧性加工的结果。而委婉语的正是技巧性含意运用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与表达说话人的意向含义,是一种语言策略交际方式。因此,通过对委婉语的产生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委婉语是直接建立在模糊语言基础之上的,因而委婉语的产生及使用都与模糊性语言是分不开的。

二、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

从委婉语的产生机制来看,其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取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接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而感到心疚、不必为此而感到窘迫,是人们交际中常用的手段,模糊性是委婉语的首要特征。首先从国内外有关权威辞书对委婉语的释义不难看出委婉语与模糊性之间的关系。如《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的释义为:“example of the use ofother mild, vague and indirect words of phrases in place of what i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用温和、模糊和间接的词语来代替必须表达的事实或精确的概念);福勒(H. W. Fowler)在其A Dictionary of ModernEnglishUsage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中也给委婉语下了定义:“一种适度的或模糊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地、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曾对语言的模糊性质进行分析,他认为在语言中,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正是这些模糊的、游移的不定的现象应更多地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给模糊学下的定语是:当事物出现集中可能的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思考,实际上仍不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实际上不能确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只是因为解释者的语言本身的特点是模糊。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避免表达的尴尬和难堪,人们就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来委婉地表达。模糊性是委婉语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一种手段,在委婉语的使用过程中以及其交际功能的实现过程当中,委婉语体现出了一种变异性的语言模糊审美功能,并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模糊美感。因此,委婉语的模糊性是一种文学特有的变异的表达方式,它突破了语言固有规范并非目的,其目的是为了把语言交流主体心灵深处的审美体验表达得更真切、更细腻,产生的审美效果更强烈、更独特,因为这种变异的语言符号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信息和美感信息。委婉语言可以打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将词句按照创作主体的感觉方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语序的随意调整、词链的自由切分、词性类属的变异等,运用这些“反常化”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英国语言学家琼斯说:“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往往使用不精确的、模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所以,模糊委婉语言是指词语概念不明确,词语外延界限不清晰,词语内涵不稳定的一种语言。这些语言在意义上没有明确的“度”,是模糊的,全赖使用者对表述对象大意的领悟,依靠对这些词义理解上的约定俗成,使这些词语与想表达的意思在最相似处联系起来,从而使人明白它的意思。因而,无论从委婉语的产生机制还是从委婉语的实际运用及其功能上来看,委婉语的本质特征就是模糊的。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模糊性不仅只局限于词汇、语音、语法,同时还涉及修辞、篇章、语用等各个方面,却能综合体现语言的各个功能。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和交际技巧,委婉语可以满足特殊的社交需要,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在社会文化交流中,在各种语言现象中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其模糊的语言特征,从而在交际中能发挥其强大的语用功能。

三、委婉语的模糊美

模糊性是委婉语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一种手段,但更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含蓄的体现,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交际策略。委婉语借助语言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的偏离,为交际双方理解话题创造了模糊性,达到礼貌、婉转的表达效果,能在言语交际中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消除粗俗,给人以文雅;摈弃陈腐,给人以新颖。委婉语的使用过程中以及其交际功能的实现过程当中,委婉语体现出了一种变异性的语言模糊审美功能,并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模糊美感。

(一)委婉语的形象艺术美

美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多样的,相对的,人们往往很难用精确的概念说出美与不美的界限,因而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变,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的。黄振亮在“模糊集合与审美活动”中曾指出,“艺术形象是现实形象基础上的提炼概括,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情绪运转去认识文艺作品,而情感和情绪都是多因性的模糊集合,因而文艺作品便免不了带上主观所持有的模糊推断及模糊概念特点”。刘再复曾总结:“用带模糊性的艺术形象(符号)表象无限的社会生活内容,恰恰是艺术最根本的特点。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因而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可产生知性的理性的各种活动”。模糊委婉语用模糊的简洁的表达方式能给人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更多的主观思维活动,通过模糊却又形象的表达,从而使文字产生一种生动、凝练的艺术魅力。

(二)委婉语的情感模糊美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还可以成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委婉语通过一种间接的委婉的表达,则更能体现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刘再福在《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和明确性》中指出,构成人物性格的各种因素都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如美和丑,善和恶,爱和恨等,他说“文学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是依靠数字和概念语言来表达的,而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和情节等来表达的。可以说模糊性是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之一,人的感情内容是最不确定的,最难琢磨的,因此也是模糊的,模糊概念比明确感念更富有表现力。赋予情感化的语言通常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美的享受,委婉语自其产生以来,无论是从其语言使用本质还是语言功能来讲,就一直能给人一种情感上美的享受。

(三)委婉语的含蓄模糊美

含蓄表达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共性,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委婉语的含蓄美体现在其语言表达的间接性上。语言在表达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直言的尴尬,避免刺激或不雅粗俗的而造成失败的交际效果,语言使用者就会控制交际策略,用含蓄、文雅的词汇、篇章代替粗俗、可憎、避讳的说法,技巧性地使用委婉语,通过意指过程的模糊化,拉大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距离,增加委婉效果,从而掩盖敏感事物,起到安慰、礼仪、幽默、讽刺或掩饰的效果,提高语言的趣味性,使语言多姿新颖,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委婉语的使用属于技巧型交际策略,通过语言表达的模糊化,雅化了禁忌话题,带来了含蓄朦胧之美感,避免了直接、粗俗和晦涩,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了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是一种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有效方式。语贵含蓄,含蓄美是语言交际技巧表达的极至,是语言表达艺术臻于圆融精当的重要表现。

(四)委婉语的礼貌间接美

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通过语言的表达尽量地能突显其文明和礼貌。对于语言表达的礼貌研究,Brown 和Levinson曾先后提出了“面子论”。英国语言学家Leech曾提出几条具体的礼貌原则,如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等,而委婉语通过间接婉转的表达,是最能体现礼貌准则的一种语言表达。委婉语借助语言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的偏离,为交际双方理解话题创造了模糊性,达到礼貌、婉转的表达效果,能在言语交际中避免刺激,消除粗俗,给人以文雅礼貌之美感。礼貌是交流文明的标记,是为了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威胁的意图表达,因此礼貌原则也被归结为一种交际策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话题威胁说话双方面子或利益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使用委婉语。因此,委婉语遵循了会话礼貌原则,能达到定向交际目的,完成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

总之,委婉语的本质是模糊的,模糊性作为委婉语的首要特征和基础,是一种语言策略,它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在使用过程以及其交际功能的实现过程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变异性的语言模糊审美功能,并体现出了一种强大的模糊美感,这种变异的语言符号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信息和美感信息,将语言交流主体心灵深处的审美体验表达得更真切、更细腻,产生的是更强烈、更独特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and New York: Longman, 1995.

[3]Austin,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