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3:4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0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他们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堂及新课标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给一线广大教师带来了喜悦,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识。
(1)教师是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课堂的策划者,调控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
(2)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学习目标。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3)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导演。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考试制度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并不是评价的全部。
(1)对评价方式的重新认识。考试和分数不是评价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是不完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的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对考试的重新认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分数,把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认识与解读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用语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并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及对策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9-01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成功的衡量点,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新课程和新教学、新标准与新方法均得到有效运用。而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仅为教学设计创造理论依据,还为教师深层次剖析课程标准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实际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阐述课程标准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理念的渗透,而形成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总称,其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作为基准点,利用对师生间全面协调的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运用。另外,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点特性:多元化教学主体;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模式;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
二、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标准重视度缺失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决定性优势。对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在关注课程标准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细致化学习,将其理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但是,笔者对本市小学调查工作的开展,可知多数语文教师在针对课程标准解析中仅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刻解读其内在教学理念、课程是指,同时在教学方案编写中,未将课程标准纳入材料参考范畴,从而丧失课程标准自身价值。
2、“消化不良”
关于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消化不良”问题,可从语文素养、基本特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涉及全体学生素养和学生全面素养,具体通过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与知识积累等层面进行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的限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使其体验经历、情感态度无法实现融合。其次,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精准化语言课程基本特点的把控,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师生对话、课程和生活的关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情感态度的表达。然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恰恰相反,一言式教学课堂比例过多,致使师生沟通存在障碍,加之学生与外界联系度的缺失,使学生思想情感无法得到熏陶。最后,教学方法。学生作为教学生命体,自我需求、主体意识的形成,对自身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调查中,仅有23%教师选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虽然可促进部分学生成绩的提升,但其具体实施程度尚未得到深入。
三、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建议
1、定期开展课程标准培训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化,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参与。若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部门可通过课程标准培训开展的方式,将其理念与标准纳入实际教学范畴。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化,不仅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变革,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更改,倘若教师未熟悉课程标准理念,对其标准一知半解,则实际教学工作往往不会呈现明显改变。针对此,教育部门可通过培训力度强化的方式,为各个职称、等级教师提供公平培训空间,即轮流培训制度的选择,使其能够在培训的同时,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课程标准理念的关注度。
2、完善教学设施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运用,不仅可促进教学容量的扩增,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在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增加其社会适应力。对此,小学学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设备和电子阅览室、免费WiFi与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设施予以完善。其原因在于:信息化和智能化、规范化与开放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可实现学习无缝链接、知识点破碎处理的目的,从而对学生思想情感表达中起到渲染作用。另外,学校还可通过纸质教学材料的选择,如课外书、教学模型和科幻书的购置,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拓宽。
3、提升教学素质
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基本素质、组织优化、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创新等能力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教师素质偏低、能力偏低等问题,不仅无法紧跟课程标准的脚步,还会导致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从而出现教学质量稳步不前的局面。对此,教师应在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并通过扬长避短和兼容并包等优势的体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单一性教学方法的x择,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全面解析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定位,方可在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此落实师生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二、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首先,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为密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此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1]。在此,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既为综合素养,切不可将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大背景。教学的生活化的理念应至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老师将生活内容融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感悟人生。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潜在价值。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也使得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并主动创造生活的价值。
一、生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实践,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老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跳出书本,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建立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当中,同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语文并学以致用。生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体验之后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和生活运用的统一,学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为老师提供更大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生活化教学,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以家庭为基地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教师。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父母的对话获得很多知识。由于父母职业和认知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学生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充分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色,并以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则可以让他写一段学校的情况简介;有的学生家长是医生,则可以让他写一则如何预防感冒的健康手册;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条广告语。如此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让家长加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全家合力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增长了课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最好的教育素材莫过于生活,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教育意义。正如建构主义强调的:教育应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在课堂导入环节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以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作铺垫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文本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活动如记者、推销员、解说员、明星等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熟知的描绘方法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向同学描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3.社会中的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建立好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机会。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应用语文。如清明参观列士纪念馆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导游;老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街边广告标语、通知,纠正其中的错别字;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电视上的广告用语中的谐音字等。只要有心学,身边处处是真实的教学素材。学生还能在这些活动感受到语文的用处,同时也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的事实,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它是一个开放、灵活的空间,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如果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什么是教育,那么教师顶多只是一个教书者的角色;相反,当我们以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将课程视为经验,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它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意味着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教学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知识容器,而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具体说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自身实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场景,再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目标、对象,让学生自己比较、区别,自主决策;通过自己领悟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发现学习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担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学会陈述、倾诉、评价、争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多边对话,充分交流研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此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引导识字途径,激发孩子日常识字兴趣十分重要。以往识记一个汉字,常常是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词释义三步曲。以我见过的一堂课为例,老师让同学们用“园”组词,学生会说“公园”“花园”。可现在一问,“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学生调动了所有的记忆库存,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画面,此时所显现的组词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引进课程资源的手段,维系了鲜活的生字小语言环境,组词中的同音字困扰当然也不复存在。让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已成为新课程教师的自觉行为,学发现、探索、分析成功的并解决了问题,教师起到了辅助和引导性的作用,这真可谓是新课标下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3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的革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蝴蝶王国》一课的教学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蝴蝶的信息,还鼓励他们自己到郊外捕捉几只不同种类的蝴蝶带到学校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课堂上,学生们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分享自己捕捉蝴蝶的经验,结果这堂课气氛十分愉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时,我常提到一下几个问题,例如:你觉得文中哪一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并说明他们好在哪里等等,然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次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变学习方式的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一次事件,因此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把课程理论变为课堂教学实践。其间的路或许是苦的,但是苦中有乐:;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树立科学、开放的教材观,积极应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发展变化,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红梅.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05)
[2] 张学青. 警惕几种倾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误区摭谈[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 ,2005,(02) .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60-0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所以,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小学一、二年级总共需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并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并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主动识字。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会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就会感兴趣,主动地识字。教学《在操场》一课,利用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场景、引出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量的60%、平均每学期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很难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人教版低年级实验教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包含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牌、商品包装袋、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就成了他们自己喜爱的“课外识字材料”。例如:在识字课的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学生有时会说:“我是在广告牌上,请教父母认识的。”实验教师教学“会”字时,有个学生说:“我认识,咱会宁的会字,爷爷告诉我的。”教学“白”字,有个学生说:“我去过白银,有个广告牌上就这个字,爸爸教我认识的。”老师及时鼓励:“你真会识字,以后经常留意,你会学到更多字的。”学生听到老师的鼓励,就会增加识字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主动在家里,在生活中识字。从而增加了认字量,实验教师在黑板两侧分别开辟了“我会读”专栏,实验教师还开展生活识字比赛,这样学生就会留心路旁的广告牌、路标、单位名称牌、标语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的识字资源,他们还收集商标字向同学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大教材,既扩大了识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1.借助猜字谜。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猜字谜教学。如教学“泉”字:上白下水;如“工”字:可以说成“二”加“1”等等;猜字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2.利用图画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教学象形文字,如教学“日、月、山、火、田”这些字时,我利用简笔画,如教学“山”字,在黑板上勾勒出山的简笔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牢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3.利用竞赛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4.利用游戏。将游戏引入课堂能让孩子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北风和小鱼》一课中,让孩子分角色表演“北风”、“小鱼”。结合指导,经过多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比较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十多个生字及几个词语。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又将“看是送信快”、“词语找朋友”等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激情高涨,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四、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视听与计算机的优势,可以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经过实践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动画导入。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识字课时可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采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字型演化。识字教学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析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了有趣的形象,提高了识字的效果。
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语文课教师,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还识字教学于精彩。作为一名长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传统的学习模式探索改革,让孩子们能在开发性的氛围里愉快、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语文作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参与的开放性
学生的语言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作业可以由学生参与设计,作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有安排的完成。通过开放,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其计划与整体环节指导上起帮助、引导作用。
2.形式的趣味性
作业形式应丰富、多样,增强其中的趣味性。例如:读、写、说、看、查找,或者绘画、表演、调查、采访、操作实践等形式,都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3.内容的综合性
作业应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应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益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的综合性还应体现在作业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强调巩固、积累知识的作用,为强调知识迁移、提升,甚至起到知识的运用与创新的作用。
4.作业评价的丰富性
作业的评价应脱离甄别与选拔的阴影,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更应突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可以由简单的分数、优良等级高低评价,变得更丰富。如:促进师生了解与沟通的言语评价,富于鼓励性的红苹果、笑脸、大拇指、智多星等形象评价,也可以多种并用。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1.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做些笔记或写一点儿读书体会。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三国故事大有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外读了《三国演义》,用笔记下了诸葛亮三十多处神机妙算的事例。或者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的作业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例如在教学《咏柳》的古诗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写古诗。
2.剪贴结合,增长才干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与才干。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中,汉字先入,拼音与汉字几乎同时起步,使学生才上学两个月就识字很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办“剪贴识字小报”,让学生在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废旧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并把他们按一定的意义摆成一张小报,这样就有了“我爱我家”、“美丽的校园”、“大商场”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既使孩子们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
3.玩写结合,寓学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游玩中实际参与实际体会,再让学生将自己活动经历写下来,这样学生有话可写,写之有序。如让学生贴鼻子、拔河、游公园等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有意观察即布置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某一事物,如课前布置观察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植物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天气变化等等。
随意观察即鼓励学生平时多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写一写观察日记。它将让学生着眼观察、动笔记录、用心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以画促学,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了《小站》之后,画一幅“小站图”;可以画方位示意图,如学习《詹天佑》时可以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也可以画顺序图等等。
6.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的表演教材内容,或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
7.学用结合,实践体验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可以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也可让他们参加养鸟、种花、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主动积极的了解许多问题。
8.查查找找,搜集交流
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保护黄河、介绍黄河、赞美黄河等的文字资料,然后再召开一次“情系黄河”的交流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能力,发展能力。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慧芳.浅谈小学语文如何优化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张智丽.语文作业有效设计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
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
“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低段地写话教学与中高段地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地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地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地是怀丙和尚利用水地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地:(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地“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地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地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地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地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地?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地?(“一思“眼前地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地特点;“二思“胸中地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地心意;“三思“未来地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7、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独立识字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2)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能用普通话和别人交谈。(3)帮助学生阅读。简而言之,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新课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9、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思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0、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答:(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识字乐园(如板报、墙报、识字角等)内容。(4)开放教学时空,走进生活识字,如广告牌、商标等。
(2)借助游戏活动,借助图画等媒体,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积累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让学生自主识字。
1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每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2《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各是多少?九年累积达到多少万字?
答:第一学段(一、二年级)5万字以上;第二学段(三、四年级)4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五、年年级)1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七---九年级)260万字以上。
13、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新的课程目标,在课标中指出应从哪些方面突出综合性?
答:(1)学习目标的综合。(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3)学习方式的综合。
1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a
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b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c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d
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16、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总体教学建议?
答:(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阶段(3~4年级)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8、课程标准中第三阶段(5~6年级)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9、课程标准中第一阶段(1~2年级)口语交际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0、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10分)
答: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的范围和教学要求,教师都要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重视基础知
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使学生了解广泛的语文知识。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操作、交流、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21、如何返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10分)
答: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2、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1)活动安排不够充分。(2)小组内交流过多,学习过少。(3)小组内分工不明确。
23、《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与写字有哪些建议?
答: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
24、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有哪些?
答(1)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选择主题(2)综合性学习中要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3)综合性学习中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4)综合性学习中要共同合作,参与指导(5)综合性学习中要关注过程,做好评价
25、什么是语文素养?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6、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画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
(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27、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想使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理解的大门前,就要根据他们差参不齐的现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道路,难度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上。(1)确立主题,突出综合性。(2)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3)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4)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5)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
28、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29、如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答: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30、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想使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理解的大门前,就要根据他们差参不齐的现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会有不同的问题等着学生们去探究,去学习,去思考,但最终目的是,他们都能从不同道路上走到同一扇知识大门前,并且开启这扇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难度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上。(1)确立主题,突出综合性。(2)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3)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4)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5)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
30、简述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中的评价建议。(10分)
答:(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1、简述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特点(10分)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简述在语文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答:(1)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语文课程治理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3)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5、《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6、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什么?请举例说明。(至少五种)(10分)
答: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3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10分)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10分)
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39、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10分)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0、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实践证明,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