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1-30 15:19: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

篇1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接受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职业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在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二、电算化会计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客观分析与主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分析和描述工作过程是确定学习情境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电算化会计是以适应会计工作需要和相关法规要求而开发的财务软件为工具,借助于计算机完成会计核算、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过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学习,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了解常用的会计软件及其应用。熟练地进行软件的初始化设置及帐套的建立,工作流程及各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熟练地使用软件完成各类经济业务。

(一)学习情境一:建立账套和系统初始化

每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应为本单位建立一个核算账套,具体可设置如下5个任务:建立与修改账套。设置管理账套的基本信息,如账套号、账套名等。设置操作员及权限。包括根据企业实际人员分工情况,增加操作员,并分配权限:若人员或分工有变化,修改或删除用户及重新划分权限。公共基础档案设置。主要完成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往来单位的设置,这些信息被各个子系统所共享,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资源的有效利用。总账系统初始设置。主要包括会计科目、凭证类别、结算方式、开户银行的设置及总账期初余额的录入,以确保会计数据的连续完整,并与手工账簿数据衔接。购销存业务初始设置。主要设置存货分类及档案、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采购类型和销售类型及期初数据的录入。

(二)学习情境二:日常会计业务核算

初始化设置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日常业务的处理。具体可设置如下6项任务:总账日常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凭证填制、凭证审核与记账。记账凭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唯一数据源,必须确保记账凭证输入的准确完整。工资管理与核算。包括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工资日常业务处理及期末对账结账,并将工资分摊、发放、扣缴个人所得税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化、固定资产业务处理及期末对账结账,并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计提折旧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会计数据查询与账簿管理。根据记账后形成的会计账簿,可随时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并实现凭证联查。总账系统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包括转账定义、转账生成、对账和结账。会计报表生成。主要包括报表格式设计及数据生成,其中以格式设计中公式设置为重点内容。

(三)学习情境三:购销存业务管理与核算

购销存业务属于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的经营过程与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可设置如下6项任务:采购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填制并审核采购订单、填制入库单、采购发票、进行采购结算,确定采购成本。应付款管理与核算。主要包括根据采购业务办理付款结算、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和期末对账结账。销售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填制并审核销售订单,填制并审核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进行销售结算,确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主要包括根据销售业务办理收款结算,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期末对账结账,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坏账准备计提及冲销。日常库存业务管理。主要是对存货的出入库管理,即根据采购、生产完工验收入库进行入库业务管理:根据销售、生产领用进行出库业务管理。存货业务核算。根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库存业务从资金角度进行存货的出入库管理,核算入库成本、出库成本及结余成本。

(四)学习情境四: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既是对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具体可设置如下5项任务:基本指标分析。包括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率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常用指标的分析。报表分析。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收入明细表、费用支出明细表等报表进行分析。预算管理分析。包括对部门、项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预算的常规分析。现金收支分析。因素分析。以上5个任务属财务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子系统分析内容,是从总账子系统中提取数据。因此,本课程的财务分析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指标进行的。

(五)学习情境五:系统管理

利用财务软件中系统管理功能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账套数据备份与恢复。备份是利用系统管理中账务系统的输出与引入功能对账套进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以防备意外事故造成的数据丢失、非法篡改和破坏。恢复是指数据一旦被破坏后,可利用备份数据使系统数据得到尽快恢复以保证业务正常进行。

上述五个情境中前四个情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过程,每前一个情境是后一个情境的基础,业务处理的难度递进上升,内容也逐渐复杂,要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综合性越来越高:第五个情境贯穿于前四个情境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正常处理相关业务,还能够解决异常操作,以保证业务处理的正常进行。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和真实工作过程,且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我国的会计工作正逐渐的向现代化方向进行发展与改革,我国针对于会计工作作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逐步的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备受关注。在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核算方式中重大的革新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有效地保障了会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保障会计电算化信息合法性、完整性,确保其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有效开展,是促进企业可以进一步向更高一级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进展的有效保障与基础。

1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1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目前我国大多的企业没有对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算化起步较晚的原因所致。对于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多数企业领导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都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手工核算的现代化代替,其企业只是认识到通过充分的对其运用,可以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效率,但是,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效的解决企业中会计信息提供不及时、为企业决策者作出决策时,提供有效、完整、准确的参考数据,对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等产生了重要性的意义。此外,一些企业由于对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造成了对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率低,制约了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1.2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当前大多数的企业会计岗位中,所在岗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太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当前会计工作的需求。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必须要熟悉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虽然企业对当前岗位中的会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系统性的培训,但是,距离实际的要求标准还有很大一块距离。其主要的原因所在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飞快,其一些软件操作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当前部分企业的培训系统却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实用性不高。此外,就是企业缺乏定期培训与考核机制,造成了会计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发生。针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而言,其不仅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会计工作人员,其还需要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精通计算机硬件维修、信息系统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还是较为缺乏这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人才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1.3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认为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事后的一些财务核算,很难做到事前与事中财务账目的分析与控制计算。随着当前财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运用,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功能进行了最大化的发挥,从而简化了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与难度,从而可以促使其将精力着重的放到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是,当前的大多数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依然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错误现象。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一些核算性软件系统功能强大,对于那些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来讲,设置得却过于简单化,不够健全与完善。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1.4会计软件通用性、规范性差

在当前的软件市场中,各式各样的原件系统层出不穷,在购买与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企业没有结合单位实际的情况与需求,没有做到对市场中各类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进行分析与调查,只是一味的追求最新的、最先进的产品,最终导致所购买的软件并不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中,出现了初始参数设置难度大、适应性差、操作复杂、运行成本昂贵、软件运行环境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旦运用不佳,就会造成安全系数降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单位为了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选择较为便宜的软件系统,一些系统由于价格过低,可能属于盗版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2在会计工作中顺利使用电算化的对策

2.1不断地学习,摆脱落后的观念

首先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及时发现现在会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学习新的知识,运用全新的技术与知识,加快自己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与时俱进。现阶段就是要意识到电算化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明白以下这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第二,会计电算化想要在企业中顺利的被利用,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员来协调。第三,财会人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制度、对提供的会计数据加以分析、通过这些会计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动态等。而专业的会计人员主要职能就是操作电算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人员参与,当然主要还是专业会计人员的参与。如今的科技信息在不断地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变革确实可以为会计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未来运营预测、内部控制等工作,计算机并不能独立完成,还是需要相关的财会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完成。实际上电算化主要就是对会计的管理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它能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使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电算化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领导首先要摆脱落后的观念,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在工作中存在的局限。

2.2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想要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电算化操作,只是懂得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学习计算机操作、财务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了管理知识,就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基本特征,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再结合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为决策者的决策、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例如:企业可以定期聘请一些电算化专业操作人员来为自己的员工讲解相关的知识;企业还可以经常为会计人员发放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小册子,让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定期地举行一些电算化操作的比赛或者竞选的活动等,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企业在招收新的会计人员的时候,要提高要求,只是会操作电算化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知识。这样一来,新招来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帮助老员工学习,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使得现在的会计核算的方法、储存的方法、数据处理等都发生了变化,将会计工作的工作量进行了减少、核算的准确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推动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发展。但同时企业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即在平时的工作中电算化并不是会计的全部工作。要正确、合理运用电算化,这样才能利用电算化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黄雅莉.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7).

[2]杨欣臻.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06).

篇3

“大数据”是当下很火的一个词,基本上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它,关于它的定义,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复旦大学朱扬勇教授的说法“大数据本质上是数据交叉、方法交叉、知识交叉、领域交叉、学科交叉,从而产生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新的管理决策方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社会发展方式等等”。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锐不可当,已经进入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更促使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向前。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是伴随着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同步到来,我们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直视问题所在,全力解决才能更好的让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二)财务人眼中的会计电算化

日常的财务工作是大数据的一个缩影,单位的各种数据、资料、机密都会汇集到财务室,如何管理、汇总、分析、总结,这使得财务人绞尽脑汁,月度、季度、年度大数据来临之际,更是财务人员倍感压力的时刻。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大大缩短了数据整理时间,节约了宝贵的人力物力,使纷繁复杂的会计数据变得明了清楚,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到位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是会计电算化的直接使用者,可是我们中的部分人只是把会计电算化看作是一个高级的、便捷的、智能的计算器,未能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财务大数据到底会带给企业什么,我们财务人员又该如何更好的使用会计电算化为这一切服务;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把精力、时间、资金放在提高技术、扩大规模、加大融资上,在他们看来这些方面可以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从而面对会计电算化的建设投入,他们常常选择忽视或是削减,这是虑不及远的行为。

(二)管理不规范

财务软件的安全与否关系着我们会计账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除了一些非可控因素,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我们对于财务软件的电子数据日常管理也存在风险,首先我们有些财务人员认为电脑是安全的,所以没有进行定期备份数据;其次认为有电子数据保管就可以了,没有及时打印保管纸文件资料;再者我们在传输电子数据的时候,某些不法之徒通过我们操作的漏洞可能窥探到我们企业的机密;最后面对会计电算化,我们的内控制度没有及时完善,使得员工没有规章制度可依循。

(三)专业素质的欠缺

在信息化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离不开电脑、手机,但是面对会计电算化,这个既包含计算机知识又囊括财务理论的事务,很多财务人员还是会有些畏难情绪。在传统的手工记账时代,会计人按照自己的经验记账、报税、出报表,尽管过程繁杂,可是不用涉及到电脑知识,现在电算化的普及就可能因为某个人的操作不当,而影响企业信息的正确性,甚至导致企业机密信息的泄露。既成为优秀的财务人员,又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这是会计电算化时代对于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别无选择。

三、应对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举措

(一)提高认知,明确地位

大数据已经浸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的管理层面对数据化、电子化的现状,首先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管理层要抛弃陈旧的观念,运用科学的认知,宣传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到言传身教,在整个企业推进会计电算化;作为实际操作者的财务人员,更要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积极学习,尽全力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让企业账务从传统手工账到会计电算化顺利过渡。

(二)完善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作为代替手工账的新事物,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也要抓紧步伐。把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内容加入内控制度中去,首先对于财务人员操作模块的授权要与其负责的工作内容匹配,绝对不可以出现为了操作方便,将所有权限全部开放给财务人员的现象;其次每个财务人员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并且系统强制一个月修改一次,这样既避免被不法分子窃取,又保护了单位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第三,对于财务人员在财务软件的操作轨迹,要可以保存和查询,以备后续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纠正;第四,财务数据的备份工作必须重视,可以在财务软件中设置每天下午5点自动备份,电子数据毕竟有其局限性,所以纸质资料的保管也要按照会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严格履行。

(三)人员素质的提升

作为企业的现有财务人员,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手工账的处理是得心应手,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工作要点,但面对会计电算化的到来,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要及时采取措施开展培训,使得财务人员可以很顺畅的跨过这段过渡期,比如:开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讲述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使得大家尽快掌握使用方法;聘请老师讲述软件记账和手工记账的区别与联系,如何记账、如何出具报表、如何更改差错,由于大家是边做边学,因此这样的培训可以每月一次,连续进行数月,相信经过大家的实践操作,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精髓。我们财务人员自身面对这样的变化也要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事物,接受新思路。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会更加重视,相信有了会计电算化的协助,我们的财务工作会更加高效。会计电算化对于财务工作是如虎添翼,有了电算化的加入,财务人员可以从繁杂、琐碎的数据工作中抽离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分析,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清.大数据时代下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电子世界,2019(12).

篇4

方便、快捷、准确。手工方式下,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记入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的形成,需要多人分工进行,费事又费人力,而会计电算化下只要录入凭证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在初始化以及设定好的公式下基本上不会产生错误。而且使用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就是便于收集、更新、查找、了解信息,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查找非本会计期的报表数据等以便及时分析,做出预测、决策。只要许可,一个账户,一个密码就可以代替一大叠纸。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空间距离的缩小、负重的轻减。

二、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在手工方式下,会计人员从编制、记账、对账、查账等,大量的业务量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想到了一些方法来减轻工作量,但某些措施的往往会降低会计信息量的质量。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计算机完成了大量的重复的作业,而且计算机的使用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如此一来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工作量;还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计算机处理数据速度明显比手工下快,而且更有利的是能够及时获得会计信息。而且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可以有效的缩短会计工作的时间。在手工方式下,由于计算以及统计、汇总过程的烦琐,经常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数据查询可以设定查询的条件,资料汇总可以按条件汇总,完全可以做到更精确地计算、更详细的统计和汇总。

企业在手工方式下,要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再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通过审核最后形成会计报表,需要经过几个人或许是一个人,多重步骤下来方能完成,但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差错;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数据一旦录入,编制、记账、报表形成等程序化,出错的可能性很低。在手工方式下,记账凭证、账簿、报表都是记录在纸上;而会计电算化下,除了原始凭证,其他所有信息都是电子数据,随时根据需要输出,保存安全携带便利。再加上互联网连通对一些要上报上级部门的数据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传输。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所遇到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人脑操控下的电脑系统,会计人员在系统程序下操作,不过在初始化和设计公式录入时,都得起关键作用。所以,在这么一个系统中,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会计知识,还得具备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不过也有弊端,若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掌握两方面技能知识的会计人员易发生的违法行为。所以这也要求企业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

虽然无论在手工方式下还是在电算化方式下都是从编制到记账到汇总。但在手工方式下,会计工作人员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在填制、审核间进行相互牵制,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然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填制审核一体化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几乎失去了效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制定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安全。而且还需修改电算化运行程序,使之适应新的发展。

对于占了我国企业数量99%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本身处于资金不足、规模不大、管理体系不明确的种种问题下,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效益,也唯有依靠科技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根本没有认识到电算化的重要性,仅仅只把会计电算化当成一种替代工具,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这就导致了一些为电算化所制定的制度无法得到执行,会计工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则,职责混乱不清,甚至由于安装无关软件或由于无关人员的使用而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虽然会计电算化普及较大,但由于我国地域文化差距,各地的应用状况也大不一致,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也深浅不一。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还有不少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是不够完善或者实施力度不够大,使得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形成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尤其是有些企业招聘的兼职会计人员,对及时更新完善的相关法规、规定不清楚,易造成工作上的盲点。再加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基本制度建立不全、执行不利,最终导致企业会计管理的混乱。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真正将会计电算化实施应用到管理层的大型企业并不多,更何况是中小企业。主要是因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效益具有滞后性,一般在近期不会表现出来。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更愿意将资金和注意力投到见效快、效益大的项目上去。

四、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这样的外部监督,是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最有效的手段。靠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够的,加强国地税、银行、工商等职能部门按相关法规实施监督,或是委托他人对企业内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检查在外部的监督下建立账簿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具体包括上岗资格监督,规范会计从业的秩序;对会计人员的技能监督,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做账人员尤其是记账人员所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督促中小企业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会计主体的差异导致会计软件的选择,首先得对其性能有较清楚的了解,尽可能符合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软件,使得软件在功能上和处理的流程方面要合适企业的发展。增强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识,选择合适的会计软件,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运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新的知识结构。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挑选良好的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培训的力度。会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是正常安全进行企业会计工作的保障,加强对自己企业已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具有专业财会知识的人才成为正式工,适应会计的不断发展,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全面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商务、网上银行这些新型技术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也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给财务人员适当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21世纪作为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各个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会计信息化已成主体。如何处理好会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我们仍将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实践中不停探索。(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高育红.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商业文化,2011(6).

篇5

在会计与审计职能过程的约定关系中,两者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于职能、、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从会计、审计两大门类的总体职能方面看,会计职能在于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管理;审计职能则在于对会计的反映和管理过程依照会计准则和相应标准进行咨询和监督,以促进企业资金有效运转和发挥更好的效益。在实施两大门类职能的方法上,会计方法是记帐(包括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登记帐簿)、算帐(成本)、查帐(财产清查)、报帐(会计报表)和用帐(会计);审计方法则是对全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以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以鉴证其帐务记录与处理的真实情况。在落实工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等会计信息;审计目标则在于根据审计要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说明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除此之外,两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则在于按照独立的审计准则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大门类之间的职能责任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在职能过程中的对应性质,也决定了在技术方面必须达到协调发展。会计与审计只有紧密结合互相适应,才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标准,实现应有的职能作用。尤其审计工作是以会计过程为职能对象的,无论对其职能范围或技术方法,都必须根据管理的需要,适应会计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转入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审计工作为适应现代会计的需要,逐步实现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

(一)审计线索的潜在性要求实现电算化

审计线索标志着各类会计事项及相应数据的来龙去脉,包括从会计凭证、各种分类帐、报表及有关文件中相关数字的连续和勾稽关系。审计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对应关系,对被审数字进行追索和查询,形成一定的线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些资料都是书面的、直观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逐项稽核和验证。而电算会计使大量资料都转入不可见的介质之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编辑、处理,并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库。整个会计核算过程都在计算机内进行,数据资料分别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编码、符号和指令形式存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事先设计的特定程序进行数据转换后,才能了解到所需的内容。虽然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仍要保留一部分可见的数据资料,可以提供审计线索,但是这些有限的资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手工会计大不相同。即使审计人员为了测试,可以事先通知被审单位打印某部分资料,以增加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必会事先暴露,影响审计正常进行。所以,审计工作中也必须应用计算机,根据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相应的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测试,相应以审计软件进行验证,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系统复杂化

实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安全完整的内控制度;是为了遵守会计法规,有效地实施会计职能,防止错误和弊端,在会计工作内部形成的自我制约和监督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效率。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各职能组或人员分工、完备业务手续、采取内部审核和相互牵涉制度完成的。它相比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效率低、数据传递慢、连贯性差,各种资料非常直观且易于控制,出现也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都是潜在的,数据输入后,在计算机内部以各种指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频率高、速度快、系统文件不可读,而且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的制约关系已不复存在。职能环节之间的分工界线也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消失。系统运行中如果程序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消除或篡改,那将造成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严重的损失。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技术性也更强,它必须具有更高级更完备的控制方法、控制制度和准则。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查,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内部适应于会计业务处理要求的控制,属于计算机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可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并且可以处置舞弊行为。它主要包括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方面的控制,控制标准完全取决于计算机功能设计和软件水平。对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价。对应用控制审计可以采取专用子系统模块程序,以子系统形式直接调用会计系统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和查询。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外部的人员组织、工作环境、文件资料保管及系统开发等工作的控制,属于一般控制。对一般控制的审计,审计人员可采取手工方法,以填表方式直接向主管会计或操作人员查询与核实。

(三)审计内容扩大化

计算机的使用,使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扩展了职能,同时也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审计工作不但要对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电算化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打印出的会计数据及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磁性介质上的有关数据文件进行审计,而且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进行审计。因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完全是在计算机内部通过数据自动转换功能进行的。帐簿之间的联系、核算组织形式和过程应用控制,完全决定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即系统程度。系统程序是否执行财经制度,是否遵循会计准则,程序本身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程序。而系统程序的设计及具体功能,一般只有程序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知道,审计人员,尤其是外部审计人员并不了解。所以,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不同,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成和投入使用,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工作和代价,一旦电算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发现其中的错误和必须修改的地方,那将会在人力、财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对会计电算系统除了进行使用过程中的审计之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在系统开发阶段就进行事先审计。

(四)必须逐渐实现审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已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并不断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促使审计工作必须进行技术改革。不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无法实行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相应开发电算技术,以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实现审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是利用专用数据传输线,把会计电算系统的计算机与审计用的计算机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形成暂时的联系,同时启动会计与审计系统计算机,利用软件直接将会计系统内有关数据文件读入审计计算机中,以供审计查阅。也可以将专用审计软件直接置于会计计算机中运行,通过模拟手工查帐的各种程序,对会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逐步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形成现代化审计软件系统,开展审计工作。

就我国审计工作状况而言,要达到审计完全电算化,还需要相当一段过程。在手工审计向电算化审计转换中,采取手工-电算相结合的形式,是过渡阶段的一种必要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微机分别对会计各相应环节进行审计,既灵活又可提高效率。我国在通用微机辅助审计系统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审计抽样、数据转换、子系统评估、对各种帐簿查询、检索,对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技术功能都可以实现。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审计必须达到同步发展,尤其在利用计算机辅助业务中两者必须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各自的职能,在利用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信息系统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手工会计具体接触的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成方式、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可见性资料转入了计算机内部处理,并在磁性介质中存储,尤其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开发、远程通讯网络的增加,使审计工作在方法及实施步骤上都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

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网不断扩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日趋复杂。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将众多的处理步骤加以汇聚,改变了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必须通过职责分配才能实现的内部控制方法。而且,会计数据与计算机操作数据相互结合,将逻辑上相关的全部数据汇集于一个综合的系统之内,克服了由不同部门分别执行不同步骤才能完成的处理过程,使诸多职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增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线索的改变,计算机运算的速度、精确性及编辑功能,要求审计人员重新检查传统的审计步骤。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集中,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计划、程序和记录。了解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控制,已成为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关键。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会计、审计和计算机三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它不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其内部控制方式和原则,检查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评价系统功能和效益。因此,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他们不但要熟悉审计内容、方法和语言,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电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方法和语言,以及相关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概念和术语,以便在审计过程中与会计管理人员进行职能过程的交流,同时与计算机程序处理和设计人员交流。

在电算化开发与实施中,由于会计电算化从设计到应用都相对领先于审计电算化过程,相比之下,尤其在人员技术方面审计电算化显现为相对的滞后性。鉴于目前情况,在开发和完善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人员技术问题。譬如,可以对原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便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可以通过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掌握审计原理和方法,专职或辅助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还可以由审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相互配合组成审计小组,共同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总之,各部门应根据现有条件,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这一工作。

四、抓好事先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

会计与审计在保证各自职能标准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体现两者从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到操作技术方面协调一致,防止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漏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即实行系统的事先审计工作。事先审计可以直接监督系统开发过程必须按照标准的开发规程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系统程序及应用控制满足会计管理需要并达到应有的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审计人员审查系统开发过程和评价应用控制提供应具备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系统中事先嵌入审计程序,如为检索审计数据而在应用程序中插入各种相应于审计目的的程序指令,设置专门的审计数据文件等。这些审计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执行审计功能。随着会计、审计电算化开发的不断进展,对系统的事先审计已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行审计监督,必须保证系统开发目标达到会计、审计两者的共同需要和相应的要求,即达到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可审性。有效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是在遵循系统开发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否则,将会使系统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譬如将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规则编入应用程序,将导致系统所产生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符合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可靠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情况,保证会计信息切实可靠。保密性是指保护会计信息、数据文件和计算机程序安全,防止计算机的硬、软件设备遭受破坏,致使系统运行中断,同时防止某些舞弊者篡改数据或程序,把计算机当作作案的工具来骗取钱财或盗窃机密信息。可审性是指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必要的审计线索对系统进行审计。

总之,系统的事先审计,对确保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转达到预期标准,都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使系统具备充分内控机制的关键。随着会计与审计电算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设计与开发的事先审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只有加强事先审计,才可以使系统更好地满足会计、审计双方面的需要,在两者密切的职能联系中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崔健民。独立审计准则操作指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托马斯·波特。计算机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成果在财务领域中的,最突出方面就是与审计工作电算化的实现。会计与审计的产生和是同源的,即使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但其总体水平总是相适应和同步完善的。审计逐渐从会计工作中独立出来,又以会计工作为对象,两者在和过程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实现电算化方面也应相互照应和同步发展。   一、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责任关系

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职能联系,同时又在各自的职能过程中体现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具体对象都是会计资料,即包括各种会计报表以及形成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分类帐、日记帐和总帐,还有相关的附注性资料等,而且两者都涉及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效率都具有重大意义。会计、审计伴随科技发展只有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性,才能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的提高。

在会计与审计职能过程的约定关系中,两者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于职能、、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从会计、审计两大门类的总体职能方面看,会计职能在于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管理;审计职能则在于对会计的反映和管理过程依照会计准则和相应标准进行咨询和监督,以促进企业资金有效运转和发挥更好的效益。在实施两大门类职能的方法上,会计方法是记帐(包括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登记帐簿)、算帐(成本)、查帐(财产清查)、报帐(会计报表)和用帐(会计);审计方法则是对全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以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以鉴证其帐务记录与处理的真实情况。在落实工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等会计信息;审计目标则在于根据审计要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说明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除此之外,两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则在于按照独立的审计准则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大门类之间的职能责任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在职能过程中的对应性质,也决定了在技术方面必须达到协调发展。会计与审计只有紧密结合互相适应,才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标准,实现应有的职能作用。尤其审计工作是以会计过程为职能对象的,无论对其职能范围或技术方法,都必须根据管理的需要,适应会计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转入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审计工作为适应现代会计的需要,逐步实现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

(一)审计线索的潜在性要求实现电算化

审计线索标志着各类会计事项及相应数据的来龙去脉,包括从会计凭证、各种分类帐、报表及有关文件中相关数字的连续和勾稽关系。审计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对应关系,对被审数字进行追索和查询,形成一定的线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些资料都是书面的、直观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逐项稽核和验证。而电算会计使大量资料都转入不可见的介质之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编辑、处理,并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库。整个会计核算过程都在计算机内进行,数据资料分别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编码、符号和指令形式存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事先设计的特定程序进行数据转换后,才能了解到所需的内容。虽然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仍要保留一部分可见的数据资料,可以提供审计线索,但是这些有限的资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手工会计大不相同。即使审计人员为了测试,可以事先通知被审单位打印某部分资料,以增加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必会事先暴露,影响审计正常进行。所以,审计工作中也必须应用计算机,根据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相应的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测试,相应以审计软件进行验证,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系统复杂化

实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安全完整的内控制度;是为了遵守会计法规,有效地实施会计职能,防止错误和弊端,在会计工作内部形成的自我制约和监督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效率。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各职能组或人员分工、完备业务手续、采取内部审核和相互牵涉制度完成的。它相比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效率低、数据传递慢、连贯性差,各种资料非常直观且易于控制,出现也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都是潜在的,数据输入后,在计算机内部以各种指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频率高、速度快、系统文件不可读,而且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的制约关系已不复存在。职能环节之间的分工界线也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消失。系统运行中如果程序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消除或篡改,那将造成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严重的损失。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技术性也更强,它必须具有更高级更完备的控制方法、控制制度和准则。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查,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内部适应于会计业务处理要求的控制,属于计算机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可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并且可以处置舞弊行为。它主要包括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方面的控制,控制标准完全取决于计算机功能设计和软件水平。对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价。对应用控制审计可以采取专用子系统模块程序,以子系统形式直接调用会计系统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和查询。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外部的人员组织、工作环境、文件资料保管及系统开发等工作的控制,属于一般控制。对一般控制的审计,审计人员可采取手工方法,以填表方式直接向主管会计或操作人员查询与核实。

(三)审计内容扩大化

计算机的使用,使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扩展了职能,同时也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审计工作不但要对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电算化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打印出的会计数据及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磁性介质上的有关数据文件进行审计,而且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进行审计。因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完全是在计算机内部通过数据自动转换功能进行的。帐簿之间的联系、核算组织形式和过程应用控制,完全决定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即系统程度。系统程序是否执行财经制度,是否遵循会计准则,程序本身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程序。而系统程序的设计及具体功能,一般只有程序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知道,审计人员,尤其是外部审计人员并不了解。所以,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不同,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成和投入使用,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工作和代价,一旦电算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发现其中的错误和必须修改的地方,那将会在人力、财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对会计电算系统除了进行使用过程中的审计之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在系统开发阶段就进行事先审计。

(四)必须逐渐实现审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已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并不断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促使审计工作必须进行技术改革。不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无法实行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相应开发电算技术,以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实现审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是利用专用数据传输线,把会计电算系统的计算机与审计用的计算机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形成暂时的联系,同时启动会计与审计系统计算机,利用软件直接将会计系统内有关数据文件读入审计计算机中,以供审计查阅。也可以将专用审计软件直接置于会计计算机中运行,通过模拟手工查帐的各种程序,对会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逐步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形成现代化审计软件系统,开展审计工作。

就我国审计工作状况而言,要达到审计完全电算化,还需要相当一段过程。在手工审计向电算化审计转换中,采取手工-电算相结合的形式,是过渡阶段的一种必要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微机分别对会计各相应环节进行审计,既灵活又可提高效率。我国在通用微机辅助审计系统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审计抽样、数据转换、子系统评估、对各种帐簿查询、检索,对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技术功能都可以实现。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审计必须达到同步发展,尤其在利用计算机辅助业务中两者必须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各自的职能,在利用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信息系统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手工会计具体接触的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成方式、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可见性资料转入了计算机内部处理,并在磁性介质中存储,尤其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开发、远程通讯网络的增加,使审计工作在方法及实施步骤上都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

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网不断扩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日趋复杂。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将众多的处理步骤加以汇聚,改变了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必须通过职责分配才能实现的内部控制方法。而且,会计数据与计算机操作数据相互结合,将逻辑上相关的全部数据汇集于一个综合的系统之内,克服了由不同部门分别执行不同步骤才能完成的处理过程,使诸多职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增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线索的改变,计算机运算的速度、精确性及编辑功能,要求审计人员重新检查传统的审计步骤。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集中,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计划、程序和记录。了解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控制,已成为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关键。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会计、审计和计算机三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它不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其内部控制方式和原则,检查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评价系统功能和效益。因此,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他们不但要熟悉审计内容、方法和语言,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电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方法和语言,以及相关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概念和术语,以便在审计过程中与会计管理人员进行职能过程的交流,同时与计算机程序处理和设计人员交流。

在电算化开发与实施中,由于会计电算化从设计到应用都相对领先于审计电算化过程,相比之下,尤其在人员技术方面审计电算化显现为相对的滞后性。鉴于目前情况,在开发和完善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人员技术问题。譬如,可以对原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便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可以通过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掌握审计原理和方法,专职或辅助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还可以由审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相互配合组成审计小组,共同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总之,各部门应根据现有条件,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这一工作。

四、抓好事先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

会计与审计在保证各自职能标准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体现两者从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到操作技术方面协调一致,防止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漏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即实行系统的事先审计工作。事先审计可以直接监督系统开发过程必须按照标准的开发规程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系统程序及应用控制满足会计管理需要并达到应有的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审计人员审查系统开发过程和评价应用控制提供应具备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系统中事先嵌入审计程序,如为检索审计数据而在应用程序中插入各种相应于审计目的的程序指令,设置专门的审计数据文件等。这些审计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执行审计功能。随着会计、审计电算化开发的不断进展,对系统的事先审计已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行审计监督,必须保证系统开发目标达到会计、审计两者的共同需要和相应的要求,即达到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可审性。有效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是在遵循系统开发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否则,将会使系统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譬如将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规则编入应用程序,将导致系统所产生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符合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可靠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情况,保证会计信息切实可靠。保密性是指保护会计信息、数据文件和计算机程序安全,防止计算机的硬、软件设备遭受破坏,致使系统运行中断,同时防止某些舞弊者篡改数据或程序,把计算机当作作案的工具来骗取钱财或盗窃机密信息。可审性是指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必要的审计线索对系统进行审计。

总之,系统的事先审计,对确保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转达到预期标准,都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使系统具备充分内控机制的关键。随着会计与审计电算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设计与开发的事先审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只有加强事先审计,才可以使系统更好地满足会计、审计双方面的需要,在两者密切的职能联系中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篇6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使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电算化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操作的便捷势必交织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风险与审计工作的困难。财务与审计工作的对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

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可以从成绩和不足两个方面分析。在成绩方面,企业应用电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首先,很多企业都具备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条件,财务管理人员拥有电脑操作技能,可以将传统记账方式与电算化紧密结合,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求。其次,高校每年培养大批会计专业人才输送企业,报考会计资格证、会计师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源源不断地积蓄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人才动能。最后,会计电算化软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各种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功能融为一体,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传统会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方便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并且工作的准确性也取得了根本性的改善。

在不足方面,电脑操作的效率和便捷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电子存储介质和手工原始凭证有着天壤之别,最重要的就是对原始记录真实性的保障受到限制。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动机不仅包含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存在对会计信息的修改,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为隐蔽。企业内部开展财务工作的人员经常处于新老交替的局面,不少企业进行电算化改革时会受到原有会计人员的阻碍,如果新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就会使电算化的实施进程受到影响。所以尽管会计电算化在国内从无到有走过了较长的岁月,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始终有待提高,因为电算化不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显现,更是防范经营风险,加强财务预警,改善财务业绩的工具。比如财务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密码保护设置不严谨,就有可能引发企业其他人员修改记录信息的风险。电算化不是形式,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尚未达到深层次应用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对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

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对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是从软硬件、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多角度、多方面的变革,所以审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

第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审计内容发展。审计的目的是审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一切与企业财务管理真实性相关的量化信息都应当被纳入审计工作的内容范畴。因此,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后,必然要求审计内容随之发展。原先审计工作主要针对企业手工记账的账簿、原始会计凭证,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问题。现在审计人员必须要对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记录的内容进行全面核查。这种基于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核查不简单等同于原先对原始记录和凭证的检查,更重要的是从电子记账系统中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非真实记录环节,并要将电子记录与原始凭证相对照,从中挖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所以企业电算化应用后,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工作内容的发展势在必行。

第二,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审计技术发展。审计是一门颇具技术含量的工作,传统手工记账时审计工作就已充满挑战性,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后,技术难度更是大幅提升。原先存储在纸质凭证的会计信息可以相对容易地查找修改记录,但是电子存储介质的使用甚至能在修改后不留任何痕迹。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以前在传统手工记账时积累的审计经验可谓技术的源泉,而电子记账条件下,审计人员不可能仅凭肉眼就发现企业财务不合规管理的端倪。同一审计人员要面对多种财务管理软件,不同软件的操作方法、操作界面之间的逻辑性都存在区别,没有技术支持,仅靠人为审查,审计的精确性会大打折扣。而且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企业会计电算化是技术的质变飞跃,审计作为财务监管的核心,如果不能取得超越性的技术变革,将会显现工作的被动局面,甚至将会遭遇“瓶颈”。

第三,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审计人才发展。审计人才直接关系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会计电算化在企业普遍应用后,审计工作难度加大,技术需要变革,因而也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审计工作的方法、流程、套路在电算化环境下不能起到全面监督的作用,只能适用于对手工记账部分的审计,电算化部分的审计必须应用新的方法和流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复合型技能。电算化应用在先,审计工作需要随之进行改革和发展,所以审计探索是在持续进行的,目前不仅复合型审计人才欠缺,电算化审计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人才,深入到实践当中,开发更加行之有效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而且人才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也代表着审计行业整体的水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的规范等等,都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只有审计人才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带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发展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使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发挥电算化的潜在动力,今后应当着力展开审计制度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和专业人才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应构建新型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是工作开展的指导,当前宏观和微观的审计制度建设并不完善。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应当根据《审计法》的要求,将实际工作和法律对接,明确审计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规定,尤其是要建立责任人制度,无论参与审计的人员还是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人员,都应当职责清晰,发现违法违规问题都能找到直接和间接责任人,以便增强审计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自觉意识。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家应树立复合型审计的工作方针。所谓复合型审计,就是将传统手工记账与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结合起来,界定两者的关键结合点,并要求两者审计结果的一致性,打破现在审计工作制度不清的现状。另外,在新型审计制度建设中,细化审计流程,提交相对应的复合型审计报告,都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工作。

第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应创建审计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设计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在各个企业中应用的占比不同,企业使用不同财务软件时不具备统一的软件接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审计工作需要统一信息平台的支持。信息平台总体上要求审计机构和企业之间能够全面对接,用时时监控作为审计严谨性的保障。审计信息平台应涵盖浏览、记录、检索、统计、分析、预警、传递等功能,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各项操作可通过信息平台显示,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可设立相关的财务预警,对于存在风险的财务操作进行监督检查。国家政府部门也能借助信息平台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状况,审计发展的进程。所以国家应大力推动审计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速度加快,克服技术困难,挖掘隐性问题。

第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应加强审计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我国目前存在较大的审计人才缺口,后备力量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求具备复合型技能的审计人才,所以高校应从教育的方式改革入手,使审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充分的时间锻炼机会。为此,高校应鼓励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参加第二专业的学习,认识其他专业的经营特点,认识审计工作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培养拥有跨行业能力的审计人才。此外,高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广泛的学习实践机会,将审计工作划分为由浅入深的实践历程,从手工记账审计工作开始,逐渐向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过渡,帮助学生按部就班参与审计实践工作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对实践的领悟和思考,加深对审计工作的研究,创新实践技术和工作方法,成为优秀的审计人才。

四、总结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审计工作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推动审计工作的系统化发展,可以说是对企业内部财务严谨性的一种敦促,最终都将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应用下,我国审计工作将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篇7

一、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数据缺乏安全性

企业要想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工作首先就必须建立本企业的数据库,同时还得建立信息系统,这样一来,这些数据和信息就会有风险,这种风险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操作风险、系统维护漏洞出现的风险等等。为了减少这些风险的发生,一定要对对电算化系统进行维护,使每一个人都各司其守,并且一旦出现问题让复杂这一范围的管理人员负责。在维护系统设置人员职位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负责对系统的维护,这一职务的人员必须时刻关注硬件与软件,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第二种,负责软件操作检查,这一职务主要就是对使用电算化软件的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使他们的操作规范化,避免出现差错。第三种,负责审核记账凭证,这一职务的会计人员主要是对各种凭证进行审核,然后还要对各种报表进行审核。

(二)对内控制度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的内部控制和之前的手工记录的方法一致,在运用手工完成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一些被留下来,有一些已经不再适用现在的需要,所以将这部分加以完善有的甚至直接删除。在运用电算化工作以后,这些数据只要都是计算机自动处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之前手工工作的会计核算的流程,一般都是计算机来完成,所以对于会计的内部控制也就不需要人员干预。正是由于这样,很多企业的会计软件都没有加入核算、审计等系统,因此,尽管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改,也很难发现。当然一旦有数据被他人故意更改,最终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损失。

二、在会计工作中顺利使用电算化的对策

(一)不断的学习,摆脱落后的观念

首先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及时发现现在会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企业跟上现在会计工作发展的步伐。现阶段就是要意识到电算化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明白以下这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第二,会计电算化想要在企业中顺利的被利用,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员来协调。第三,财会人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制度、对提供的会计数据加以分析、通过这些会计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动态等。而专业的会计人员主要职能就是操作电算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人员参与,当然主要还是专业会计人员的参与。如今的科技信息在不断地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变革确实可以为会计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未来运营预测、内部控制等工作,计算机并不能独立完成,还是需要相关的财会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完成。实际上电算化主要就是对会计的管理工作有一定能够的帮助,它能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使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电算化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领导首先要摆脱落后的观念,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中工作存在的局限。

(二)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想要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电算化操作,只是懂得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学习计算机操作、财务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了管理知识,就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基本特征,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再结合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为决策者的决策、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例如:企业可以定期聘请一些电算化专业操作人员来为自己的员工讲解相关的知识;企业还可以经常为会计人员发放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小册子,让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定期的举行一些电算化操作的比赛或者竞选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企业在招收新的会计人员的时候,要提高要求,只是会操作电算化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知识。这样一来,新招来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帮助老人员学习,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对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使得现在的会计核算的方法、储存的方法、数据处理等都发生了变化,缩短了会计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的准确度,对企业会计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企业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即在平时的工作中电算化并不是会计的全部工作。要正确、合理运用电算化,这样才能利用电算化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会计业务的增减变动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核算,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流、物流成本等进行系统的操作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财务决算、生产经营的主要依据和结果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无处不在,并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也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核算中完全解放出来,既有效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质量,又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

一、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使财务核算工作步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实现了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可以说是财务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高效、准确。在过去的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多人协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就会自动完成记账、转账、结账、汇总、输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的会计业务工作,系统可以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对于完成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计算成本等程序复杂、时效性强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可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反复计算,及时抽取数据、输出报表,使复杂的会计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和准确。

(二)财务工作的职能更加明确、规范。会计电算化主要采取对数据的编码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主要依据来完成财务工作,改变了手工财务工作性质的作法,将财务工作按照职能分为数据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信息处理和系统维护等,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工作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使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三)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便捷、快速。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程序化、自动化和代码化,是革命性的对手工会计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本质改变,这一变革使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和编制报表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局限性得到了突破,电算化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就可随时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完成上述工作,并为财务人员随时提供数据共享、网上传输和实时查询等便捷、方便的功能,基本实现了财务工作信息化。

(四)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更加严密、细致。会计电算化将过去财务处理过程中手工操作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分配表等内容转移到计算机内,利用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各项工作,并通过会计软件实现科目汇总的编制、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借贷平衡检查等。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由传统模式下的人工控制转变为现代化的人工和程序共同控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控制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财务审计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有效。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由人工的方式进行,根据审计情况主要有顺序检查、逆序检查和抽样检查三种方式,而审查的方法有对比分析、审阅、调查、检验等,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审计工作的任务量随之增长,且处理过程更加复杂和繁琐。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审计对象从纸质资料变为纸质资料与会计软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审计取证入口从单一的纸质账目转变为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和内部控制体系,审计执行由人工方式转变为人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审计资料分析由纸质分析汇总变为计算机智能分析等等。由于借助了计算机的应用设置,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审计效率大幅提升。

二、当前会计电算化运用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会计电算化并不是简单的记账系统,而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综合系统,其核心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形成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从建立到运行集成了财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等在内的综合要素,该系统构成相当复杂。但是,当前许多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大大忽视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深入开拓和有效完善,仍然使会计功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记账层面上,即浪费了企业资源,又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软件发展滞后。在实践运用中,由于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大多采取自主研发的方式,致使各类使用平台的软件不尽相同、系统构成不够规范、编程风格各异、数据结构存漏洞。加之,各软件开发公司缺乏行业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使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兼容,造成兼容性较差的问题,由此,会计电算化软件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系统存在漏洞。当前,由于会计软件研发行业优秀人才缺少,在开发利用上还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有S多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数据、信息等等安全保密性较差。

三、对会计电算化在实践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认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地位作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普及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财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未来财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数据核算、数据存储以及分析和处理信息等方法发生了极大变化,扩大了数据核算和分析的范围,缩短了数据处理周期,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规范性,促进了会计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发展。

篇9

1.1、加强财务数据的秘密性

一般说来,财务数据具有很强的秘密性,跟水利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计算机犯罪层出不穷,为了使这一现象得到遏制,使软件操作权限和他人越权或冒名操作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人员必须谨慎使用密码,以防丢失或泄密财务数据。为确保计算机主机正常运转,必须备有USP电源,另外,会计电算化办公室要保持环境的卫生,同时避免丢失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1.2、注重会计电算化档案数据的备份工作

应及时备份会计电算化档案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在进行数据恢复、硬件更换、维修、软件升级、系统维护以及病毒消除、故障排除后,应确保会计数据使用的连续进行,这是为了防止磁、火、潮、尘等,另外,还要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和复制会计电算化档案存储介质。

1.3、加强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力

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而言,做好防电磁辐射和干扰的工作尤为重要,这就要加电磁屏蔽。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规定,并对火、水、盗、鼠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2、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2.1、加强培训,持证上岗

当前,很多水利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一些经过短期培训的会计和出纳人员组成,他们普遍对微机处理业务的知识不了解,往往仅仅会财务软件的使用,缺乏大量的微机软硬件知识,当遇到微机不能正常运转的局面时,往往无以应对,虽然在会计软件安装后,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还是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在上机过程中,一些操作性错误常常出现,一旦错误产生,很多长时间积累的工作成果很可能就此丢失,系统陷入困境,当局面严峻时,系统很可能崩溃,所以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足够高的素质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电算化人员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加强会计工作人员新知识学习

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运用是一项新的内容,从很多方面来看,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都需要提高,而且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一方面为了参与到单位管理的工作当中,一些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化,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电子计算机知识,要知道,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完成和业务处理程序的规范是满足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必然条件。

2.3、改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使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单位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

3、水利建设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3.1、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建设单位内部的多个方面,各单位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应当亲自组织、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主持拟定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协调和组织单位内部各部门,共同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

3.2、每一个水利建设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应该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的实际大小和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工作计划,而后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建设应确保基本实现;其次会计管理工作电算化应分步骤实现。一些水利建设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基础比较好,这样可以很好地对其他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研究,而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单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把在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中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3、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方面,各水利建设单位应根据会计核算业务量大小、会计人员数量、会计电算化基础和资金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品牌、档次、数量、配套设备、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以及单用户或网络运行方式。

篇10

(一)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的出入

财政局做出的预算与政府的实际支出存在较大的出入,影响政府的决策和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政府的支出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出入主要是会计人员看到政府的固有资产进行登记,而没有对其具体价值和盈利多少进行评估,再加上会计人员的对收入和支出的记账方式影响到后来的预算,导致预算与支出存在较大出入,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人员工作缺乏责任心,专业素质有待提升[1]

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的年限长短,会计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工作没有以前上心,认为自己有很强的工作经验,故在工作方面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久而久之就会自己的工作缺乏责任心,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人员的固有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要求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的完

善自我。

(三)预算管理体制存在欠缺

财政局管理体制存在欠缺,是目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欠缺导致对会计人员不能进行很好的管理,使得预算工作大打折扣,不能很好的明确责任体制,影响政府的决策与工作,使政府的服务职能大打折扣,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二、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认识片面,导致实行相对落后[2]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财政局对财政职能的认识不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改变,而是通过慢慢的适应来改变,因此导致对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和片面,进而使得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的相对落后,不能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的预算,给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带来种种问题,不利于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前景令人堪忧。

(二)受国家体制的约束,使得管理工作出现急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由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财政局为了紧跟政府也须发生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发展,进而为政府制定出好的预算方案,但是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转轨和发展过程中容易受一些新部门的影响使其在发展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受到体制的制约,使管理工作出现急进,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

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混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家关于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对其工作人员缺乏制约性和约束力。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使工作人员时时受到法律的制约,认认真真的工作,积极的进行预算,?M而加强管理,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体制和强化其监督力度[3]

政府应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体制和强化其监督力度来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强化。政府可以采取不定时的对财政局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来对工作人员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处于紧绷的状态,对工作处于兢兢业业的态度。政府也可以任用专业人员对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对其搜集的关于预算方面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核实与检查,并咨询相关会计人员进行细致的了解,政府部门还可以针对预算与支出和收入存在的问题咨询财政局相关会计人员,让其找出根源,以便在下次预算中吸取经验,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来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体制和强化预算工作管理,如评年终奖和个人奖金奖励制度等。

(三)完善会计管理工作办法

政府应完善对财政局会计管理工作的办法,进而起到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

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财政局的账目管理工作,对财政局的财政支出与收入以及预算进行准确的了解,并采用合理的办法搜集资料,了解政府的固定资产,改变以前的记账方式,严格分析收入与支出的合理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进而强化会计预算管理工作。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关系着预算的好坏,是从事预算的基础。财政局应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制定预算的合理性,使预算能更好的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基础性指引。财政局在进行定期组织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时候,也应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心等,可以采取奖励机制等办法来提高,进而促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强化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发挥财政局的作用,促进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

篇11

人才培养模式,当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下的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色,具有明确的系统与规范。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和“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体系)两个核心问题。反映到具体行动中,人才培养模式公认的主要构建元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各有各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下简称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各院校实践也相当成功。笔者所在院校在实践中,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其办学特色体现于职业性、实践性及技能性。能否依据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充分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衡量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目标定位

高职职业教育应当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高等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相当深度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仅能处理目前的工作,更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铺垫;“职业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职业”,是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性的理论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应当已经具备了从事该职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无需经过企业在职业方面进行专门化培训即可上岗。从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途径来看,毕业生应当在校及毕业后一定时期内有遵循“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及日后的“高级会计师”晋升的可能性(潜在能力)。

由此而言,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体现其职业规律,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从高职会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分析目标定位

据国家2010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5000万家,约占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总数的99.8%;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产值占全国企业出口总值约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我国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总就业人口的80%左右。

同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9月26日在西安举行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也对上述数据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还说,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表明,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单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扩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财会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日益剧增。我院前三年的会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超过99%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

由此可能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应当体现为中小企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当体现中小企业特色和特点。

(三)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分析目标定位

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座谈”、“毕业生调查”等方式,笔者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重“德”,其次才是“能”。“我们宁肯招一个技能不突出的,但他能吃苦而劳服务安排没有怨言,也不要一个经常报怨且不服从安排的,哪怕他能力再强”(广东省阳春市新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曹晓波先生,2012)。笔者曾在深圳市某电池公司担任过三年的人事主管,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也深有体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科研、生产、研发等多方面的竞争逐步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故而,能否聘用到有德有能的人才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由此可见,高职会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应当体现在校生“德”的培养。

综之,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阐述为:培养顺应本地区和延伸区域的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练的会计技能、扎实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能适应各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会计类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如何培养人——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行业中的各相关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和推导,适应学生实际学情,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五个“相结合”

1、体现“职业性”的专业课与行业证书相结合。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是“双证书”教育,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证书外再获得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高职会电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获取该证必须通过“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三门课程的考核。所以,在高职会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开设这三门课程。

另外,考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升迁性,在课程体系中也应当适当加入财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部分内容。如“经济法”课程,不仅仅能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规避经济犯法违规行为,对工作有益,更有利于毕业生日后获取会计师系列专业资格考试,为其打下底子。

2、体现“德为先”的公共课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德为先”,并非要求将毕业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后能不为外界邪恶思想所污染;能体会到正确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工作中能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等。

公共课体系中,开设了道德类、思想政治类、就业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有利于学生加强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造,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工作实际和课程内容,宣导正确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慢慢地熏陶,培育毕业生“德为先”。

3、体现“岗位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相结合。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的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化为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学生实际,将工作岗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重新打散组合,建立能力和素质包。并将能力和素质包在课程体系中转化为项目及具体的任务。每一项任务对应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

4、体现“实践性”和“技能性”的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培养高职会电人才,必须重视技能训练。可开设“财经技能”训练课,从点钞、珠算、计算器到数字小键盘的熟练使用,并熟练掌握填制各种票据;开设“ERP沙盘实训”,可从宏观上有意识地理解企业经营的内容及管理要求,顺而学习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层层分解含义;开设“小企业综合实训”,专门针对 “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同时,改革校内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卷面考试为实际操作,改一般考核为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提升实践训练效果。

5、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日常教学和手册导向相结合。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经常体现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学习一种知识点时,通常不能很好地联系另一种知识点,结局也通常表现为捡到桃子丢了西瓜。笔者所在学院,在新生入校时便向会电专业学生发放“大学三年专业学习提示”小手册。手册中,列明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三年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列明了专业考证体系,有利于学生规划短期、中期、长期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列明了学习参考书籍和网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自我学习。手册中也列明了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自觉预习下一阶段的内容。

(二)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际运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基地在高职教育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财会行业的特性及中小企业的规模,各家中小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学院要求。所以,一是要从数量上解决,争取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广撒网;二是要充分发挥已有实践基地的作用,找准校企合作的共赢点,获得企业方的认可,从新生入厂见习到毕业生顶岗实习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给予支持;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从建立“虚拟工厂”等形式出发,通过网络平台及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设立诸如会计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为校内机构、校外企业进行模拟或真实记账等。

参考文献:

[1]吴力佳,曾平华.对高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

篇12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意识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部分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致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工作顺利的实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管理者意识的缺乏,致使预算工作未能和单位的工作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计划实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未能和企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诸多因素难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质量提升。

(二)预算质量较低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由于预算工作属于复杂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谨慎对待。但是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充分的投入到预算工作中,致使会计人员难以做好数据的分析和预算工作,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质量较低,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进而会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其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固定资产均为不计提折旧,但是在会计人员的财务报表中却无法反应固定资产的净值,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实际价值不符,继而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质量。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其难以精确的反应公共服务的成本消耗情况,从而难以正确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诸多因素限制着预算会计工作的实行,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

预算考评与奖惩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可以保证单位预算工作的合理实行。但是在我国行政单位的发展中,其缺乏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到位,难以将考评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其预算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难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公开,不利于行政单位预算的透明化,进而不利于预算的合理性发展。

(五)存在预算执行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预算执行问题,不利于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申报较为笼统,具有随意夸大或者隐瞒收入的现象,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对人员或者资料掌握不全的现象,给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定额和定员方面存在不完整的现象,单位的支出预算普遍较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在无预算的情况下,存在对下属单位进行拨款的现象。诸多因素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提升管理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中,由于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致使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发展。首先,管理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以便可以提升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管理者要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将预算制度和年度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预算工作符合单位的发展形势。最后,管理者要将预算工作和自身的发展形势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规范会计管理工作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会计预算质量较低,致使其难以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继而不利于单位的高速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并且要加强对资金结余的管理,以便可以更好的规范会计管理工作,使其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配置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控制,以便可以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只有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的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才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在结余资金的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同时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对于截留和挪用公款的人员,要严加惩处。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且完善对资金的管理,才可以更好的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而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明确会计准则,完善会计制度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可以更好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产生较好的认知。同时,管理者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形势,而且符合企业发展形势的会计体系。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由于其存在特殊的性质,致使其预算工作存在不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明确事业单位的归属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改革会计制度,但是必须要保证会计制度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只有明确会计准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会计制度,才可以更好的将预算会计工作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完善预算考评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考评体系,制约了企业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处理预算与实际工作中的差异,同时在完善考评制度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升预算制度的公开化,以便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行。管理者在预算会计工作中,需要不断的提升思想认识,并且要建立协调的沟通机制,以便可以保证预算会计工作考评制度的合理建设,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