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大全范文

时间:2022-04-30 17:4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间传说大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间传说大全

篇1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89-01

“姑获鸟”与“产女”分别是中国与日本民间传说中的鬼怪,江户时代,“姑获鸟”的称呼和传说从中国传到日本①,因两者皆被认为是死后的产妇所化,“产女”与“姑获鸟”便逐渐被视为同一种妖怪,两者的传说也相互交融。

关于姑获鸟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玄中记》中: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车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鸟无子,喜取养为子。小儿不可露其衣,此鸟度即取儿子也,以血点其衣为验,故世人名为鬼鸟。

《玄中记》中所记载的姑获鸟与日本“产女”的形象还没有共通之处。直到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才有了姑获鸟是“产死者所化”的说法,姑获鸟的形象也增加了新的要素,如“毛落衣中,当为鸟祟”②,姑获鸟不仅会偷取孩子,还会给人们带来祸患和灾难。明朝《本草纲目》中,关于姑获鸟的记载进一步丰富:昔人言此鸟产妇所化,阴慝为妖,故有诸名。《玄中记》云:姑获鸟,鬼神类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云是产妇死后化作,故胸前有两乳,喜取人子养为己子。凡有小儿家,不可夜露衣物。此B夜飞,以血点之为志。儿辄病惊痫及疳疾,谓之无辜疳也……时珍曰:此鸟纯雌无雄,七八月夜飞害人尤毒。

至此,姑获鸟的形象基本趋于定型――因生产而死亡的产妇所化成的恶妖,行踪诡异,爱偷取人们的孩子,还会给人招来祸患和疾病,“害人尤毒”。日本传说中的“产女”能与“姑获鸟”混为一谈,应该是缘于两者皆是产妇死后所化,但在日本的志怪小说中,产女并不像姑获鸟那般诡异可怖,她们的形象是凄楚哀怨的,笼罩了一层凄美的色彩,“生产死去之女人,由于怨念,变成此物。其形自腰以下染血,其声欧巴雷、欧巴雷地鸣叫”③。产女也并不像姑获鸟那般作恶,她们只是不断在道路上徘徊,恳求路人帮她抱孩子,只要路人能够坚持抱住怀中变得越来越沉的孩子,产女甚至愿意给予人们帮助和谢礼。相比中国传入的姑获鸟,产女的形象更近人情,这与日本民族“物哀”的审美意识有着极大的联系。“物哀”是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提出的关于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就是对“世上万事万物,形形,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④,即他认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日本民族能够充分地从人性与人情的角度出发,用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和感情去体察一切自然的事物,并设身处地感受事物,以至与该事物融为一体,并赋之以“包容、理解、同情与共鸣,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寂寞、忧愁、悲伤等使人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⑤。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日本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大多都不是面目可憎的,而是有着凄美的故事,容易牵引起读者细腻的感情。

顾颉刚先生曾说:“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姑获鸟与产女的故事反映的是两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态度。姑获鸟的形象是作恶多端的,其背后所显示的是中国人民对于子嗣的疼爱和重视,她的故事更趋向于对父母养育子女方面的警示。而产女的故事,浸透着人们对于不幸的产妇的惋惜与哀怜,是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物哀”的体现。“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每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该民族独特且丰富的文化意蕴,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日]水木茂著.图解日本妖怪大全第五册[M].霍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5。此页提及姑获鸟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并与产女被视为同一种妖怪。另外,《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1).提及:“当时日本正兴起‘名物学’……学者把中文中‘姑获鸟’一词列到日文的‘产女’条目下,将两者等同。”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中华书局,1981,12(1):156.

③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4.

④[日]本居宣长著.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1):66.

⑤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5).

参考文献:

[1][日]水木茂著.图解日本妖怪大全第五册[M].霍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陆薇薇.《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

[4][日]多田克己著.日本神妖博物志[M].欧凯宁译.(台湾)商周出版社.

[5][日]本居宣长著.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

篇2

纵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突出而有趣的现象,即大量以吉祥为主题的作品在历代民间艺术家手中重复创作。虽然它们也体现了巧拙之分、质材之异,但其表达的主题及主题语境表象却是永恒不变的。它看似肤浅,实则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看似世俗,实则诗情盎然、雅意无限。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也以寓意的方式表现了人们对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克服困难的伟大意志。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既有客观性的,又有主观性的。

1 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应用人物、走兽、花卉鸟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祈福求祥。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保持与自然物象的基本结构特征相吻合的前提下,应用的传统手工装饰塑造的纹饰造型自由、想象丰富、变形多样。传统装饰图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出现。最早的装饰纹样主要应用在基本的生活器皿上,以满足人们生活的最低需求。随着时代的进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图案开始应用在作为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品之中,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中国冶炼技术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青铜器造型及其图案艺术进入中国历史上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到了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宫廷皇室为体现其显赫权势,在皇宫建筑、御膳用品、室内陈设方面极为奢华,不惜用大量人力物力精心设计制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向前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图案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器物、庶民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前者多被称为“宫廷专业图案”,后者被称为“民间图案”。二者在装饰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多表现扬善惩恶、避鬼驱邪、大富大贵、吉祥如意。宫廷图案追求材质工艺的精致,民间图案则多随意、豪放,表达乡俗之情。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里,无论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还是不同的区域,其作为图案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即烘托主体、祈福纳祥。传统装饰图案从表现物象的种类看,有动物图案、花卉、汉字图案、吉祥图案等。其中,吉祥图案以其民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在装饰图案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在中国大地上始终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2 吉祥图案的符号化审美意蕴

吉祥寓意福、禄、寿、喜、财,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表现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中华民俗特点,比起其他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富有象征性和直观性,内容与形式也更完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人们保存了这种形式,并世代相传。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现对良辰佳节的庆贺、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和祈盼,也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物质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

中国的吉祥图案表现形式大体有字形吉祥图案。主要有双喜图案,其含意是双喜临门,大吉大利;寿字、福禄双全图案;字形结合吉祥图案,如蝙蝠和寿字组成的图案,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有幸福长寿的意思;单独形图案,如喜鹤与梅花,有“喜上眉梢”的含意;对称形图案,如双喜、双鱼,寓意好事成双;正反对称图案,如正反“福”字、“有”字,意思是福顺福到,顺也有、倒也有,在中国农村常被用到收藏谷物的器具及居宅大门上。

在人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人们爱用美丽温柔、雄健威猛的动物比喻男女刚柔的性格,并应用于装饰图案之中,如龙凤龟、麒麟、狮子、仙鹤等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在民间,龙凤纹饰则更多,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龙凤纹饰图形有其深刻而广泛的含意,龙集地上和水中威猛禽兽于一身,凤则集天上飞禽美丽于一体,两者相连多寓意男女爱情喜庆而美满,龙在更多时候象征了中华民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组成的文字和图形已成为寓意人世间阴阳和合、阴柔与阳刚的美好的词和符号。

中国吉祥图案的内容大体有吉祥求福、长寿喜庆等类型。其中,数字在这些图案中也有着重要的美学含意,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例如,双喜盈门、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六六大顺、八仙过海、九龙戏珠、十全十美、百吉、百利、百鄣韧及福每一个吉祥图案在民间都有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中国吉祥图案的构成素材来自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民间传说及宗教故事,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添加和整理。艺术表现语言多以直喻、隐喻、求全、谐音、象征为主,如五福捧寿图案,图案中五个蝙蝠环绕着一个“寿”字,五福是长寿、宝贵、康宁、道德、善终;百吉图案,也叫“盘长”,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可以想象为许多个“结”字,借“百吉”之身象征“百事吉祥”。

3 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符号化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浪漫情怀传递了先民们平静、乐观向上的人生信息,使后人们迷恋其中、难以割舍。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其蕴含的精神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和视觉表达。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图案转换成设计符号的佳作。例如,大家熟悉的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图案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畅通无阻,同时也象征其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符号化的标志设计,增添了商业文化气息和团队亲和力。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感,反映了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无论是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还是服装设计上,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将其符号化,如来自民间传说的奥运吉祥图形“福娃”及奥运开幕式舞美设计,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视觉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篇3

G131.3

前言

妖怪是泛指一切人类无法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物体(通常是活的),狭意上是指违反常理、偏离正道的事物而言。人们经常会把妖怪和西洋的怪物及妖精等广义用词联想在一起。本文中所提及到的“妖怪”,借用人类学家泰勒的话:“栖居在人类以外的事物的一种灵的存在”。妖怪通常存在于人类想象与传说之中,难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真伪。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之为妖怪学,包含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学科研究里,虽不属于独自发展的学问,亦是一门有系统的学说。

一、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妖怪文化是一种日本的民俗文化,其起源于由来都是源于日本当地的民俗习惯,日本妖怪种类一般被分为乡村妖怪与都市妖怪两种,这两种妖怪的概况也是根据日本的民俗文化转换而来。

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很多本来归属于自然现象的科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科技虽然在发展,妖怪文化却也在不断的继续扩大影响范围,就像游戏、电影、文学、漫画等娱乐活动,都在吸引着人们的心理。

1、起源

日本人太古时期祖先生活在处处受野兽威胁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夜晚降临的时候,无尽的黑暗将周围的所有事物吞没。他们所要抗争的就是潜藏在黑暗之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日本的妖怪文化就在这样的黑暗之中诞生了。一个人在夜晚的森林中,突然传来恐怖声音所激发的危险意识被人们称作“mononoke”。“mononoke”就是妖怪的起源,在当时,是入侵,扰乱,由来不明的意思。后来日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社会形态。这种生活方式也是许多妖怪传说产生的原因。在田间,虫鸣蛙叫,甚至还会传来一些奇怪声音。加之人们的想像力,各种符合当时地理特征和生活环境的妖怪形象就应运而生了。日本人将自己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或控制不了的力量称为妖怪。

2、发展

平安时代的日本是妖怪文化最为盛行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妖怪文化已经从单纯的民间传说变为一种民间信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妖怪形象都来自平安时代,约有四百种左右。当时妖怪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人们在困顿的时期为了排解对现实的不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吧。室町时代,也就是和中国的宋代时间相当的时代,此时的日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社会比较安定,人们也丰衣足食。在这个时代许多至今大家仍有所耳闻的妖怪诞生了。山童,泥田坊,轮入道等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进入了江户时代的日本也迎来了妖怪文化的黄金时期。文化进入文政期,人与人直接充斥着不安与不信任感。所以,当时的庶民幻想着妖怪这种没有实体的事物,在其中寻求乐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妖怪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绘卷。此时发展了许多怪奇图鉴等描绘妖怪传说的绘画。这种画风细腻的画卷将妖怪文化迅速发展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以狩野派的鸟山石燕最为出名。他的绘画不仅在当时是先驱,就算拿到两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篇篇经典。“百鬼夜行”当时只是停留在幻想中的传说,但是鸟山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和优秀的绘画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有关妖怪的视觉盛宴。

战后的日本,随着动漫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本妖怪的形象更趋近于可爱和人性化。水木茂是日本妖怪漫画第一人,他的著名漫画鬼太郎曾风靡一时。此后日本的恐怖漫画作品也颇具人气,相继在各大杂志出版连载。例如,有恐怖漫画女王之称的犬木加奈子,她以儿童世界为创作舞台,以民间传说、童话、都市传说为创作题材,出版了一系列的恐怖故事作品。她的作品获得了“有趣,可爱但不失恐怖”的评价。当时热衷于她的漫画作品的日本人不在少数。近些年,宫崎骏的漫画作品开始享誉全球。

二、日本妖怪文化的地位与现状

据各类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日本有大约六百种妖怪,日本自古便有“妖怪列岛”一称。日本人将妖怪分门别类,后编著有 《日本妖怪物语》 等一系列书籍,并在书中附有精美的插图。在日本各地的图书馆,妖怪类书籍十分常见,“妖怪学”亦是一门公认的学问。井上园了的 《妖怪学》 有厚厚的六卷,每卷都有多达七八百页的内容。其中更有他在诸多知名大学演讲的讲稿。另外小松和彦的 《日本妖怪大鉴》 收录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知名学者有关妖怪研究的论文。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1965 年就曾出版过 《妖怪谈义》 一书,里面收录他在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所发表的 30 篇论文。将日本境内的妖怪名称加以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妖怪、幽灵的区别和特点。这些学者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将妖怪现象加以研究。

日本自古传承下许多妖怪传说。人们受想像力的驱使,将身边的狐狸或狸猫等动物赋予神奇的力量,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将各种传说代代相传。目前日本对妖怪文化的研究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对日本典型妖怪的介绍,妖怪的名称,出没场所和由来的说明。二是在艺能或者绘画上对妖怪形象的刻画。三是对妖怪和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日本人对妖怪文化的认知态度

“妖怪”是由人自身的想象而诞生出来的产物,而又正因为在岛国日本,从古至今便执着于“妖怪”以及推广表现“妖怪”的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不在少数,以及那些为各路“妖怪们”前来“捧场”的画师、民俗学者、动画大师们等等的大家所存在,这使得,日本独特、神秘并充满鲜活个性,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妖怪文化”中的那些“妖怪”形象已经越来越变得大众化,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日本“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对待“妖怪文化“中“妖怪”的态度问题上,日本的“妖怪”已经融入进了日本文化的各方各面,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从接受“妖怪”变成了喜欢“妖怪”,而且就日本的众多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妖怪”而言,“妖怪”被日本民族赐予了“感情”,从由著名的妖怪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风靡全日本的妖怪大作《鬼太郎》系列就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心中,“妖怪”不再只会是可恶可憎的化身,可爱、调皮的善良勇敢的“妖怪”也必定会存在。现今日本,“妖怪”或许已经可以和“神明”站在同等的位置了,而这里,我认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推动日本的“妖怪文化”大热潮,由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有关“妖怪”故事的《鬼太郎》系列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日本著名的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可以称为日本画有关鬼怪题材漫画的元祖型大师级人物,其风靡全日本的,之后又改编成动画、电影等的经典漫画集《鬼太郎》作者便就是水木茂先生。我最喜欢的还有水木茂先生亲自编绘的,分为上卷和下卷、图文兼并、总共收录了 718 中日本妖怪的书籍《日本妖怪大全》。

在水木茂先生的故乡,也就是日本拥有着闻名于世的著名的“鬼太郎飞机场”以及“妖怪街”的鸟取县境港市,据考证,自从 2006 年开始便每年都会举办名为“境港妖怪资格考试”的有趣活动,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测一下参加该活动的考生们对于日本经久不衰、众多的“妖怪文化知识”有着多少掌握以及了解的程度,而考试举办的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进一步深层次的对各种“妖怪”故事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于日本本土的民俗文化也进一步的加深印象和认识 。以“妖怪水平考试”命名这样的活动方式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更深层次的去了解日本的“妖怪”这一文化元素符号,第二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打造一个旅游胜地,从而提高日本当地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妖怪文化”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独特文化元素。

曾有 100 名中国人接受过问卷调查,93%的人都不喜欢妖怪,认为妖怪是可怕的。可见,妖怪在现代中国人概念中仍然是邪恶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而日本则产生了与之相反的态势,近几年随着电影动漫等产业的发展,日本表现出的妖怪形象经常以可爱的精灵形象出现。接受相同问卷调查的 100 名日本人中,有 27 人认为妖怪可爱,45%的人认为妖怪可怕,虽然后者还是多于前者,但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出现了有人喜欢妖怪的倾向,并且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为这一现象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部号称日本国民三大动画偶像之一的动画使人们觉得妖怪的形象与其说恐怖,不如说是有点可爱,可以说妖怪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日本人群所接受与喜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妖怪学在日本与民间信仰,预兆,禁忌,俗语,民间医疗等诸多领域一样属于民俗学的范畴,对于日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精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日本人对于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已经逐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于日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宜简. 从传说的妖怪到绘画的妖怪[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傅鹏宇. 论日本的妖怪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李文博. 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篇4

酒对于人的危害性在哪?

中国的酒文化不啻是一部百科大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从其中找到痕迹。中国诗歌史诗的章章节节,都可以闻到酒的扑鼻的阵阵醇香,中国的书画也是在酒中抓住了那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所得。辩证地看待酒,它也有其两面性,这是世间万物存在的一种法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大声疾呼“酒之祸烈于火”,其实这并非危言耸听。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任何酒中,都含有一种特定的成份,也就是乙醇,其又称为酒精,乙醇到达人体内后。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成为人体活动的能源。酒既可以安神镇静,也可以做兴奋剂。它直接刺激食道和胃壁,反射地刺激大脑,从而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起到恢复意识的作用。饮用含乙醇10%左右的低度酒,可以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食欲,但乙醇浓度超过20%时就会引发胃病,刺激胃粘膜,抑制胃液的分泌。适量的饮酒有益于健康,但饮酒过量就会形成醉酒,严重者会引起死亡,所以顾炎武的“酒之祸烈于火”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酒对古代文人有何影响?

篇5

关键词: 谜语 事物谜 语义构成

一、什么是事物谜

事物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事物谜是指民间谜语,因其多围绕事物设谜而得名。狭义的事物谜是指除文义谜以外的、根据事物本身特征出谜猜谜的谜语,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后者。

通常事物谜分为事谜和物谜,前者多隐喻某一行为动作或生产活动等,后者则用以隐喻某动植物、器具物品、自然现象、人体器官等。前者如:四角方方一座台,台上塑出人像来,塑起手来又无脚,塑起身子无脑袋。――裁衣;后者如:头像绵羊颈似鹅,不是牛马不是骡,四脚虽长跑不快,南方少来北方多。――骆驼。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些人误认为只要谜底为事物的谜语就为事物谜,这是不对的。以两个谜底同为“日”的谜语加以分析,其一:画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其二:一个勤俭的老公公,天一明亮就上工,有朝一日不上工,不是下雨就刮风。第一则的谜底虽然是指太阳的“日”,且其后两句与日光夏长冬短的特征具有一定关联,但仍是偏于解文义,且前两句紧扣“日”这个文字进行描述,整体采用会意的方法制谜猜谜。而第二则的谜面则是抓住日的本身特征“天明出现”、“下雨刮风时不出现”进行描述的。因此,第一则为文人谜中的字谜,后者则为事物谜。

总体来说,事物谜有以下特点:(1)事物谜的谜面多采用歌谣及韵文格式,便于记诵和流传;(2)事物谜的谜底为事物,且谜面要抓住事物的形状、色彩、动作、用处等特征进行描述;(3)事物谜通俗浅显,多与日常生活相关。

二、事物谜的语义构成

事物谜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是制谜者所出的题目,即猜谜者猜测的依据;谜目则是出谜者给定的猜谜范围;谜底就是答案。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谜面最需花费心力构思商量,也以其最能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与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指出:“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指出了谜面需要做到的闪烁曲折。分析事物谜的语义构成,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谜的谜面是以何种方式表达语义并将其指向谜底的。

(一)反复叙述,正面会意。

这一类事物谜的谜面采用的是对谜底的直接解释,并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描写、叙述直陈其语义。

例如:有翼无毛肚内空,无铁无铜响如钟――(打一动物)(谜底:蝉)。谜面对于谜底“蝉”的外貌和叫声做了细致描述,“有翼无毛”说明其为昆虫类,“响如钟”则表明其叫声响亮,而“肚内空”则与蝉餐风食露的特点不谋而合。

猜谜者只要根据谜面的描写反复思考,并将其叙述特征一一对应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便可猜出谜底。

(二)巧设比喻,委婉曲折。

这类事物谜隐藏事物本体,而抓住事物外观形态或功用等特征设喻,通过对喻体的描绘以影射表达语义,从而使猜谜者得到暗示。

例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白胖子,白胖子,作用大,能榨油,人人夸――(打一植物果实)(谜底:花生)。谜面以“麻屋子”喻花生壳、“红帐子”喻花生红衣、“白胖子”喻花生仁,虽是用喻,但是抓住“麻”“红”“白”等词对花生的外貌做出了一番详尽描写,并通过“屋子”、“帐子”、“胖子”的里外关系影射花生、红衣、花生仁的层层套叠,而“能榨油”则是对花生功用的直接描绘。

巧设比喻的事物谜在语义表达上委婉曲折,让人无法一眼看穿,猜谜者要从谜目所定范围内寻找答案,且直到谜底显出,才能恍然大悟,并品出谜面的自然贴切。

(三)运用比拟,生动形象。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在事物谜中,大多采用将物当作人写的拟人手法来传达语义,投射谜底事物。

例如:害了相思病,身体受如柴,巴得团圆日,不觉泪满腮――(打一日常用品)(谜底:雨伞)。这则事物谜的谜面是写一个人在相思之苦的煎熬下骨瘦如柴,但是在团圆之时,却泪流满面。但以“日常用品”这一范围来说,猜谜者便要苦苦思寻:究竟什么物品“很瘦”,且在“团圆”时,身上满是“泪珠”?再联系平时经常使用的物品,“雨伞”的答案便很容易想出来。

运用比拟手法设置谜面,可以使语义得到生动形象的传达,增强事物谜的艺术感染力。

(四)用以提问,灵活通达。

这类事物谜实际上为山歌、盘歌等民间歌谣,只是以对歌的方式,一人提问,一人回答,形成如同谜面和谜底的谜语。

例如下面苗族盘歌的选段:――什么尖尖,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尖水中生?什么尖尖,尖尖长街卖?――宝塔尖尖,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尖尖水中生;牛角尖尖,尖尖长街卖。一人以歌声发问谜面,另一人以歌声回答谜底,“尖尖”是谜底事物的基本外形特征,而“尖上天”、“水中生”、“长街卖”则是对答案的进一步区分。

虽然采取直接和即兴发问的方式来设谜,但仍可灵活通达地表达语义,这是民间劳动人民智慧的魅力。而以这种对歌方式进行猜谜活动,为了寻求韵律和气氛,人们常采用组谜的形式。

(五)巧用典故,表现力强。

尽管民间谜语没有文义谜那样富有“文化气息”,但劳动人民的智慧仍是促使事物谜充斥着大量民间传说。

例如:一人端坐小转台,一人执刀从后来,曹操献刀有镜照,董卓看见不理睬――(打一事)(谜底:剃头)。这则事物谜显然化用了“曹操献刀”的故事,但“小转台”又表明了这是发生在现代社会公共场合的事情,而“一人持刀”,但另一人却视若无睹,联合实际生活,“剃头”的答案便呼之欲出。

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语义,具有“事半功倍”、表现力强的优点,而各种传说故事的运用又增强了事物谜的趣味性,引人入胜。

三、事物谜的现实价值

事物谜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例如事物谜中的修辞运用、文化语言学知识、方言现象等。例如,从朝鲜李朝早期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的两则谜语:“金瓮儿银瓮儿,表里无缝儿。这个是鸡蛋。”“金罐儿铁携儿,里头盛着白沙蜜。这个是梨儿”。可以得知在元末明初北方汉语官话中便已出现儿化音。

事实上,事物谜以其特有的寓意性和隐喻性,向砦人们所热爱。文人多用其展示才智、互相倾轧。而民间劳动人民则多视其为娱乐活动。事实上,无论是知识分子所创造的文义谜,还是平民百姓所设的事物谜,都有助其抒发一些不便于明说的社会现实,又因谜语便于记诵,这些隐讳之事便被很好地流传并保存起来。事物谜作为民间的产物,自然凝聚了大量社会现实。例如:怒气冲冲诉短长,肚里空有好文章,全部家产都用尽,留把雨伞转回乡――(打一事)(谜底:打官司)。从这则事谜中,字里行间都反映出旧社会诉讼不公的现实。

事物谜仅可以作为人们娱乐之物,其采用口语化、歌谣化的语言巧妙隐射具体事物特征的特点,还使其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归纳和推理能力。而且事物谜以千奇百怪的物体、事件作为谜底,用其教育孩子,不会与现实脱离,还可激发孩子认知事物的兴趣。例如一儿童组谜:什么鼠,能爬树?什么猫,能吃竹?什么鹰,飞不高?什么鸟,懂医术?什么狼,怕见人?什么虎,躲在屋?什么牛,只会爬?什么狮,水中浮?谜底分别为:松鼠、熊猫、猫头鹰、啄木鸟、黄鼠狼、壁虎、蜗牛、海狮。在现代社会中,孩子无法真切地见到、触摸这些动物,运用猜谜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从被公认为我国最早谜语记录的“女承筐,无实;士l羊,无血”,到现今日益多样的谜语书籍和谜语活动,事物谜都作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出现。猜射事物谜,寓知识和教育于娱乐之中,我们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事物谜,并学习和传播制谜和猜谜的知识基础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王仿.中国谜语大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王仿.中国谜语、谚语、歇后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申江.谜语知识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篇6

我认为,中国的观音信仰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其一是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中国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显教与中国文化对话的产物,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显教的成分;其二是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藏蒙及山西、四川、北京等广大汉族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藏传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密教同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化对话的产物,以印度大乘密教的成分为主体;其三就是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汉族的广大民间地区,它归属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不为正统佛教所认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显教为主体)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对话的结果。在这种观音信仰体系中,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成为一种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观音信仰体系。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领域里,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观音信仰方面的对话是通过不同于正统佛教领域的许多不同方式来进行的。中国儒教文化侧重于伦理思想方面,基本方式是补充印度佛教文化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孝道、子嗣、长寿和仁善观念等方面;而中国道教文化则侧重于神灵体系方面,基本方式是修改印度佛教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固有说法,主要表现在观音身世、所处境界、在神团中的地位以及观音的心境和神通等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中国儒道文化的不同特征而决定的。儒教文化是以伦理教化为其主要特色的一种文化体系;而道教文化则长于融摄和创造丰富多彩的神灵信仰体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汉代以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通过或隐或显的方式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之内,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神灵崇拜现象,这也成为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受道教这一特征的影响,当印度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走向中国民间以后,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之间的对话便首先在神灵领域内展开了。由于民间既没有各种经典与教义的规范,又没有各种既定成规与权威的束缚,所以,在中国民间,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的对话是在更为广阔、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中国民间,无论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说,还是对于无信仰的各类知识分子来说,不管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道教,其原有的纷繁复杂的神灵已失去了严格的宗教义理与宗教规范的制约,为我所用的原则同大胆无束的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在民间的对话导致了原本威严有序的神灵体系的持续变革与混乱,处于神灵体系之中的单个神灵也被迫脱离正宗的位置,甚至再作重新的组合。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观音在神格上主要发生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改变:

首先,从观音早期的身世来看,印度佛教认为,观音是远古时代的一佛,名叫正法明如来,因见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苦难深重,所以投身人世救苦救难(见《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10页)。根据印度佛教经典的说法,观音投身人世后,为了方便说法和教化,所以随顺世间凡情俗习,历经多次转生,相继作过大居士,大仙人等(见《十一面神咒心经》,《大正藏》第20册,第152页)。印度佛教观音身世说教中最著名的是“不旬太子” (见《大正藏》第3册,第167-233页)和“莲花童子”(见《大正藏》第12册第353-357页)。

受道教的影响与启发,中国民间无视印度正统佛教经典的权威说法,另外为观音立了一个身世,最著名的是妙善公主的传说。这个故事据说最早源于唐代高僧道宣听天神所讲,道宣的弟子义常从道宣处得知,将其记录下来,后又传至河南汝州香山的僧人怀昼。蒋颖叔在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应怀昼之情,将义常的记述“润色为传”(见 [宋]朱弁,《曲Y旧闻》卷6,清乾隆甲午年刊本,第5页)。南宋初张守的撰文对这一事迹大加赞颂,从而使其进一步传扬(见[宋]张守,《毗陵集》卷11,光绪二十一年盛氏刊本,第10-11页)。接着,祖绣又在《隆兴编年通论》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于是这一说法便逐渐传播开来(见[宋]祖绣,《隆兴编年通论》卷13)。到了元代,管道升在此基础上写成《观世音菩萨传略》,从此妙善修道成观音的故事为民间普遍接受,并不断渲染,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戏剧、散文作品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但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经典根据的,所以严谨的佛教徒历来采取否定的态度,就是在这个故事刚刚编写出来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反对。如南宋朱弁就认为:“考古德翻经所传者,绝不相合。浮屠氏喜夸大自神盖不足怪,而颖叔为粉饰之,欲以传信后世,岂未之思矣!”([宋]朱弁,《曲Y旧闻》卷6,清乾隆甲午年刊本,页6)后来又有人称妙善的故事“要是俗说,非其实也。”(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光绪九年吴下春在堂刊本,页3)

妙善公主为观音的说法是否来自于道宣,这是大可怀疑的。笔者认为,这是受道教影响而产生的,假托道宣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如法的借口而已。南宋朱弁曾有记载:“《文选·啸赋》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女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希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按此疑即妙庄王女之说所自来。姓音或即观世音也。”([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光绪九年吴下春在堂刊本,第23页)可见,妙善的故事的确是受了道教的影响。

民间关于观音的身世还有一种说法,即把观音说成是尹喜所变,而尹喜是老子的弟子,这样一来,观音也便成了老子的再传弟子(参见顾希佳,《菩萨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页30)。受道教和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民间还有将观音视为元始天尊和无生老母之化身的。早在北周时期,甄鸾作《笑道论》,对道教大肆抨击,其中说:“臣笑曰:按〈诸天内音八字文〉曰:‘梵形落空,九灵推前。’天真皇人解曰:‘梵形者,元始天尊于隆汉之号也,至赤明年号观音矣。’”(《广弘明集》卷9,《大正藏》第52册,页146)这一传说到后世已很少流传。在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常将观音视为最高神无生老母的化身,特别是在反映民间宗教各种创世神话的宝卷文学中表现的非常清楚(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87年版,页600-616)。

其次,从观音所处的境界来看。印度佛教认为,观音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协肋阿弥陀佛演说妙法,接引众生。《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彼佛国(指西方极乐世界――笔者注)中……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生彼佛国。”(《大正藏》第12册第273页) 正规佛教还认为,观音虽为极乐世界的一位大菩萨,但出于慈悲救世之心,经常来往人间(《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大正藏》第12册,页353-257)。

可是,在民间,受中国传统神话和道教的影响,印度正统佛教的说法发生了变化。在这里,观音被视为天界中的神,也就是把观音所处的境界定位于天界。而天界之主为玉皇大帝,于是,观音便成为玉皇大帝手下的一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说:“善(指妙善――笔者注)坐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壶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感一家骨肉而为之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赵望秦、贾二强校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三秦出版社,1989年11月,页94)但以印度佛教的十界理论来看,天界还只是“四圣”之下尚未解脱的六种凡夫境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一,观音作为古佛,应属于四圣中的第一位,作菩萨之后则应属于四圣的第二位。民间信仰将观音置于天界不符合印度正统佛教的理论,但与中国民间的神灵信仰体系得以适应和吻合。 第三,从观音在神团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印度正统佛教虽然认为菩萨均处在十界中四圣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的第二位,但他们并不受佛的控制与摆布,而只是把佛当作导师一样去尊敬,去效法。在开展救度众生的过程中,菩萨时常会请示佛,佛也常根据需要指示菩萨如何去做。但这并不是等级制下管制与命令的关系。何况在智慧上,得道菩萨与佛并无本质区别,差距只是佛已完成了他的救度任务,即“觉”与“行”都已圆满,而菩萨只是“觉”圆满,普度众生的“行”尚未完成。特别是观音菩萨更是古佛再世,以菩萨身份救度众生,而且最后还要继承阿弥陀佛,成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作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关于各菩萨之间的关系,正规佛教认为他们之间也无相互制约的关系,菩萨对位处其下的声闻、缘觉二圣也无管制权,诸圣之间只有证果高低的差异,而无神权大小的区别。菩萨对各类凡夫众生只有慈悲胸怀下的教化,虽然这种教化有时也会通过比较强硬的手段进行,但这也只是一种方便之策,与神权绝无任何关系。

民间信仰受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及道教神团体系的影响,把观音置于等级森严的神阶制下,于是,向上观音要受玉皇大帝、如来佛甚至太上老君的管束,向下观音又可支配各类鬼怪神卒。如上引文中,观音的名号是玉皇大帝封的,甚至连观音身下的坐莲也是玉皇给的。有关此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极多。《鬼神传》中讲述了一则故事,说是有一对夫妇,心地非常善良,平日修桥补路,布施贫人,但直到四十岁尚无子嗣。观音有心帮助,却要将此情况“一一上奏天曹……玉皇观诺准奏,即遣天吏往太上老君求取广嗣灵丹两颗”([清]不题撰人,《鬼神传》第9回,《雷峰塔传奇·狐狸缘·何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12月,页287)。可见,观音有事还要上奏玉皇,而玉皇却把赐子这种观音最拿手的事情交给了别人,最终竟是太上老君的“广嗣灵丹”起了作用。又传说,阴间有一恶鬼名叫黑无常,专门以为职业。“黑无常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靠的就是玉皇大帝那道旨令和阎王爷手里的生死大权”。观音对此竟然无能为力,“恨无扭转乾坤的回天之力,只好坐在九品莲台上生闷气”(周濯街,《玉皇大帝与观世音》,团结出版社,1995年2月,页129)。

至于观音管束其它神卒妖怪的传说,在民间传说和各类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明代杨志和著的《西游记传》的标题中就有“观音路降众妖”,“观音收伏黑妖”,“观音老君收伏妖魔”等(参见:[明]杨志和,《西游记传》,收于《四游记》,华夏出版社,1995年5月页109-182)。吴承恩的《西游记》标题中有“观音显像化金蝉”,“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观世音甘泉活树”,“观音慈善缚红孩”,“观音显像伏妖王”等。在《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及其他许多小说和民间故事中也有大量类似的内容。

第四,从观音所具备的心境、品格方面来看。印度正统佛教认为,观音菩萨的所有救世行为均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观音已经证得至高无上的圣智,洞见宇宙实相,他对一切均无有执著,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处在一个极其高妙的精神境界中,在这一境界下出现的各种身心行为,尽管也表现为人间的色彩,但这只是一种救世的方便,是其“方便之力”、“无作妙力”的体现。另一方面,观音之所以常留五浊恶世,是为了实践自己的宏大誓愿,完成普度众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观音呈现出无尽的慈悲情怀。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没有慈悲就没有普度,就没有大乘。观音作为主悲的菩萨,正代表了大乘佛教这一最根本的特征。观音的慈悲不同于世俗的爱,她是无缘之慈,同体大悲,即无任何分别,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平等的慈悲。所以,观音在世俗社会中的任何一种救世行为,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不论其显示凶相还是慈相,都是观音悲慈与智慧的体现,即所谓“悲智双运”。

而在中国民间,观音的品格已完全世俗化了。除了神通广大之外,观音在心境上已与一般世俗人没有什么两样。如民间有关“歪脖老母”的传说中讲:“他(指观音――笔者注)在西方极乐世界里是享有盛名的。但到了后来,他就骄傲了,越来越自大,越来越目空一切。当童子向他报告有人对他的教法提出批评时,观世音一听,吃了一惊,心想:这个人能比我还高明吗?”在这种心态下,观音对向他提出批评的人自然不会客气。“观世音提起宝剑就追。追了没有多远,果然见前面有一个瘦道人在大摇大摆地走着,还不时地朝观世音冷笑。观世音一见,气上加气,追上前去,也不搭话,举剑就砍。”(顾希佳,《菩萨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页30-31)在这里,观音完全是以世俗人的心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有些方面甚至呈现出恶人的暴虐之气,而这与正规佛教关于观音菩萨悲智双运的理论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从观音的神通来看。根据印度正统佛教经典记述,观音菩萨修成正果之后,呈现出慈悲与智慧的统一、观性与观音(亦即观相)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威严与慈祥的统一等等(参见:拙作《试论观音所证的法门》,〈普门〉1997年7月号,页32-34)。 其中最关键的是三条:智慧、慈悲、神通,三者互为依傍,缺一不可。其中神通又可分为三种,分别可称为神通之力、显化之力、感应之力。神通之力指观音菩萨具有凡人和小乘四圣所达不到的一种奇妙之力,依据此力,观音的眼、耳、鼻、舌、身、意均已超出凡俗能力范围,成为无所不能的圣者。显化之力指观音为救度不同的众生而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随时变化其身,从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身相来,佛经中称此为“自在神力”、“方便之力”、“无作妙力”。感应之力指众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遇到什么苦难和麻烦,只要他能以虔诚之心,按照的修持仪轨而进行一定的称名、诵咒、念经、礼拜、供养等宗教活动,观音菩萨就可立即察觉到什么地方、什么众生遇到了什么苦难,从而通过显露真身妙相、化作凡间俗相或在冥冥之中施展法力等方式,使受苦众生获得解救(参见:拙作《略释》,《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页3-6)。

民间受道教求签问卦传统的影响,在把观音拉入道教神灵体系的同时,还将预测吉凶的职能赋予观音。当然,观音具备非凡神通,对于预测吉凶之类的事情自然不在话下。但印度正统佛教认为,众生命运的好坏全由自己的善恶之业决定,也就是说,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些经典对此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说明今日的某种命运乃昨日之某种心行导致,今日之某种心行又将会导致明日的某种境遇。所以,欲知未来命运如何,看看今日所作所为就行了。因此,佛教反对在命运问题上的各种无知和侥幸心理,不提倡预测未来吉凶祸福,反对道教的求签问卦等占卜活动。可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佛教的这些原则已失去了约束之力,受道教卜卦习惯的影响,中国民间逐渐把观音塑造成一位预卜未来、指点迷津的大神仙,形成了解疑释惑型观音信仰形态(参见:拙作《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菩萨杂志》,1998年第1期,页28-33)。宋代洪迈的《夷坚三志》辛卷五《观音救目疾》条记载,某王氏母家中敬奉观音,“有疑则卜,厥应如响”。至于如何来卜,则不大清楚。

篇7

2. 喜迎元宵,早送祝愿:心圆梦圆,万事皆圆;人缘爱缘,缘缘美满;财源福源,左右逢源;友缘情缘,永不间断。祝你元宵佳节快乐无边,幸福无限!

3. 元宵节到了,愿你: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天天精精神神灿灿烂烂,月月风风光光喜气洋洋;年年财源广进,岁岁平安祥和!

4. 月儿圆,寄托着我的无数思念;汤圆圆,包裹着我无限的祝愿;梦儿圆,蕴藏着我无穷的挂恋;短信的词圆,愿幸福伴你走过一年又一年。元宵节快乐!

5. 张灯结彩,祝您欢乐开怀;猜谜聚会,祝您幸福甜蜜;一碗元宵,盛满了幸福,快乐,健康,平安。愿您在元宵节中开开心心,阖家团团圆圆!

6. 糯米黏,馅儿甜,包在一起象征团圆,起个名字叫汤圆,元宵节,吃汤圆,吃上一个所有的事情都会圆满,挂灯笼,猜灯谜,你的儿女全猜对,人夸他们赛神童,祝你元宵佳节过得愉快。

7. 送祝福啦,今年元宵节祝福免费送,元宵节请你吃一个大大的汤圆,愿你吃出财源滚滚、万事如意、健康快乐,祝你好运天天来敲门,梦想都能够成真。

8. 开心快乐元宵节,全家团聚乐陶陶,一碗元宵香又甜,生活幸福多美好,点燃灯笼猜灯谜,你的智慧高人一头谜底尽收眼底,祝你的日子比蜜甜,每一天都开口笑,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活神仙。

9. 满街的灯饰胜似银河群星,空中的礼花犹如星光灿烂。大街的人群好似洪流浪潮,宵夜的高桥送来好运吉祥。朋友好客品尝汤圆,携手共进友谊长存。元宵节快乐!

10. 元宵佳节到,人人都说好,彩灯亮,明月悬,团团圆圆乐无边。儿女绕膝乐,父母笑开颜,一人一碗白汤圆,吃起来比蜜甜。元宵节快乐!

11. 再高的权势,换不来家人的笑脸;再多的财富,换不来家人的团圆;家是永远的港湾,元宵节到了,记得要和家人在一起,吃一碗汤圆,品味一下幸福的味道,祝福元宵节快乐!

12. 元宵来临春节过,纷纷打工出家门。整理行装心不宁,愧对妻儿和双亲。尝尝家中甜汤圆,只愿早日事业成。事业成功回家转,合家团聚永不分。祝你在外万事顺,早创辉煌回家门!

13. 正月十五元宵乐,男女老少笑盈盈。品尝元宵甜在心,欢声笑语说不停。再往大街花灯赏,扶老携幼快乐行。生活丰富又多彩,幸福美满无刀兵。祝你佳节好运临,万事顺利送福音!

14. 远看灯街比星光灿烂,似串串珍珠如无线乐谱,五彩斑斓。近视欢歌劲舞雄狮跃,似潮流涌动如八仙过海,热闹非凡。鼓声激励朋友前进的步伐,红灯照亮你似锦的前途。祝你元宵节快乐!

15. 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友:好事多多多!元宵快乐!

16. 元宵佳节将要来临,又一轮美月,又一次祝福,送你一碗汤圆,愿它能帮你圆一场事业的美梦,圆得家人幸福的团聚,圆得你美好的生活,圆得你精彩的运程!提前祝你元宵佳节快乐!

17. 元宵佳节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最后让我告诉你,钞票滚滚进袋里,好处全都送给你。元宵节快乐!

18.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馀欢。元宵节祝福!

19. 过了新年是元宵,人们开怀乐滔滔,元宵圆圆,生活甜甜,元宵甜甜,家家团园,烟花灿烂,财源不断,明月高空,官职高升。祝元宵节快乐!

20. 正月十五月儿圆,人间遍地张灯彩。各种灯笼竞争艳,彩带飘飘灯谜写。男女老少争相看,猜出谜底笑开颜。祝你佳节人愉快,一鼓作气当状元!

21. 十五灯笼门前悬,迎送亲朋照途前。十五赏月元宵品,甜蜜团圆幸福长。今此一别告一段,奔赴岗位工作干。来日方长庆功饮,再聚齐欢丰功宴。愿朋友十五欢颜,干事业连年辉煌!

22. 元宵十五月儿圆,答谢亲朋再邀宴。琼浆玉液银杯盏,酒歌唱响声声亮。美酒汤圆味香甜,此宵宴别东西闯。奔赴岗位创业绩,上班工作各个忙。愿你节日歌声亮,工作事业阔步宽!

23. 元宵节,送花灯;送上一盏如意灯,生活处处顺,事业节节高;送上一盏吉祥灯,家旺人团圆,幸福又美满;送你一盏辉煌灯,生意发大财钞票滚滚来。祝:元宵节快乐!

24. 元宵佳节月初圆,人间佳节赛过年。火树银花不夜天,观灯猜谜吃汤圆。男女老少笑开颜,祝福声声身边伴。愿你元宵万事顺,快快乐乐到永远!

25. 花灯万盏亮如昼,相约赏灯黄昏后。明月相照分外圆,举目遥望情绵绵。汤圆个个比蜜甜,品尝不尽合家欢。一年一度元宵到,同庆佳节乐逍遥。

26. 月到十五分外圆,元霄佳节盼团圆。爱人温柔把你粘,朋友心中常挂牵。家人呵护亲情暖,儿女可爱让人怜。心情愉悦乐相伴,贵人相助福无边。元宵节快乐!

27. 元宵汤圆圆又甜,好友热情照心间,距离相隔有点远,问候寻常不会变。元宵佳节,怀念我们曾经携手与共的日子,期待今年我们能够把酒言欢。祝元宵快乐,阖家幸福!

28. 元宵佳节月儿圆,亲朋好友来团圆,幸福快乐常相伴,好运带来多安康,百花送来多吉祥,财源滚滚永不断。祝元宵节快乐,万事顺意,一顺百顺,阖家幸福!

29. 元月十五闹元宵,吃了元宵开怀笑。元月十五赏花灯,看了花灯美梦成。元月十五猜灯谜,猜了灯谜万事喜。元月十五赏月忙,赏了圆月幸福长。元宵节快乐。

30. 烟花自不必言说,必然绽放夜空;灯笼又何须称道,早已是街市满巷;元宵在锅内翻腾,庆祝合家欢聚;短信在彼此传递,诉说我们情谊。元宵节快乐!

【拓展阅读】

元宵节习俗及其节期在全国各地各有特色,中国元宵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吃元宵】

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 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 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观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耍龙灯】

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其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舞狮子】

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有趣的是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苗族一带,正月十五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迎紫姑】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穷困而死。百姓为同情她、怀念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即信仰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划旱船】

篇8

陕北人从上古老辈遗留下来就有过年贴窗花的习俗,窗花之名由此而来。信天游中唱道:“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陕北剪纸和陕北信天游一样,是黄土高坡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如果说信天游是表现陕北男子汉的豪迈直爽,那么剪纸就是展示陕北婆姨心灵手巧的最好手段。

据考究,陕北剪纸是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巫文化发展演变过来的。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抓髻娃娃,作为巫文化的代表在陕北广泛流传,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家中人病了请神官前来疗病,用黄纸剪一纸人,将其用火燃为灰置于水碗中,令病人喝下去以此来治疗疾病。比如天大旱,剪一个求雨抓髻娃娃;遇上大雨,则剪一个扫天抓髻娃娃以祈求乌云早散;社会流行疫情,剪个抓髻娃娃贴于门上以保家宅平安。抓髻娃娃在陕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就是陕北剪纸的根。

这种拿起剪刀就剪,边剪边想、顺势而剪的方法也造就了陕北剪纸的粗犷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久远岁月的磨合,逐渐形成了陕北原生态剪纸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模式。

粗犷型与工细型

陕北剪纸的风格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粗犷型,其二是工细型。粗犷一类的剪纸大部分为老年艺术家剪的各种传统戏剧人物,如白蛇传、三娘教子、八仙故事等;礼教文化有奶婆婆、王祥卧冰、杨妻断发,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故事。这一类形象基本是以戏剧人物来表现的,还有一些是用朴实的农夫形象来表现的,以及巫术中应用的各种形状的抓髻娃娃等都属于粗犷型风格一类的作品。

工细型剪纸的作者一般为大姑娘和小媳妇,她们剪出来的作品用工极其细腻精致,这是衡量一个女性的悟性和心灵手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剪一手好窗花的姑娘是很容易被小伙子相中的。

工细型剪纸创作的题材多种多样:有花、鸟、鱼、虫、五谷杂粮、民俗文化等,尤以表现爱情一类的作品较多,如鲤鱼戏莲、鸳鸯戏水、鹭鸶探莲、金鸡戏牡丹、鹰踏兔等。结了婚的小媳妇剪的题材一般多为麒麟送子,生下孩子以后则剪望子成龙、鱼跃龙门,有了事业则剪平生富贵、马上封侯、连升三级等。

剪纸内容面面观

陕北剪纸的寓意性是与家庭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的。剪纸风格的表现形式,则是与其年龄、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

陕北剪纸的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巫文化中,作为陕北人如意之神的抓髻娃娃被普遍应用。作为口诉传承文化,所剪的三娘教子、王祥卧冰等系列剪纸,结合讲解老辈流传的民间故事等,以起到教育子女的作用。作为年轻人传情的信物出现,如剪一对鸳鸯戏水绣在荷包上,或剪一对莲花绣在烟袋上,或剪一对白头翁绣在鞋垫上赠给情人。

还有,冬闲时,则剪一些自己平时喜欢的剪纸作品,所剪内容是随着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着,高兴的时候则剪一些喜庆的作品,如莲生贵子、羊羔羔吃奶等,愁苦时则剪一些悲伤的题材,如小白菜、孟姜女哭长城等。

娶媳妇嫁闺女,则要剪各种各样的大红喜字贴在各种不同地方的正中央,再剪一些寓意爱情一类的作品。男方贴于窗子上、门上、家具上和新房的墙上。女方则将这一类的剪纸贴于陪嫁物上面,如箱子、柜子、被子、衣服包包等。所有陪嫁物上都有剪纸,以此来点缀出嫁闺女时的喜庆气氛,因所剪的喜花都是红色的,所以这些剪纸同时还起到了僻邪祈祥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更离不了剪纸。绣花样子要剪,做鞋垫要剪,缝衣服也要先剪个样子然后才照着样式缝制衣服,绣个荷包做个烟袋,都要先剪一个纸样子然后才能做,衣服破了一个洞,用布剪一个小花样缝在破洞处又好看又实用。总之,陕北婆姨所做的针线活儿都离不了剪纸的技法。

过大年贴窗花,是陕北人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是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会,也是检验巧手女性的大舞台。表现题材和内容多种多样,各家各户争奇斗艳各展其能,琳琅满目的各种窗花犹如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一样,点缀在陕北的土窑洞上,可以说是千古奇观。这也可能就是剪纸的真正源头吧。

神韵与心融合

陕北剪纸,历来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一把剪刀,一片小纸,心有所想,剪则随之,剪与纸合,纸与心合,心与意合。一会儿,一件鲜活的作品便跃然掌上。

这种心灵与手交融的艺术,倾注了几千年陕北婆姨的聪明才智,这种艺术不受时间、地域、环境影响,老幼皆可创作,全凭作者对所剪对象的模糊概念,用心用意创造出来的。在造型上,无写生,无透视,无比例,一切皆可。只有意于成形的概念,剪出来好看即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随意而剪即成,这就是陕北剪纸神韵之所在。

原生态创作方法

陕北剪纸的造型,和陕北信天游的创作风格基本是一致的,都属于那种随意而成的原生态创作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位置概括法。这是陕北剪纸的主要理论之一。陕北婆姨头脑里储存的是先天的纯理性的思维方法,所以在创作剪纸作品中,对某一局部只有原始理性的概念,而不具备写实的具象。如剪一个兔子,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记忆的兔子:两只长耳朵长在头的上方,两只眼睛在头中间,一个有裂缝的嘴巴,身躯下面有四条腿,后面有一个小尾巴,这就是兔子的整体概念。剪的时候各个局部随意安排,这是陕北剪纸的特点之一。

动静结合型。陕北剪纸中,一个身躯可以有两个头或三个头,一个头可以有两个侧面的轮廓和正面的两只眼睛,同样两只眼睛的视点可以不同,一个静坐的姑娘,她的辫子可以无风飞舞起来。这种超现实的理性动静表现形式,也是陕北剪纸的独特表现方法。

完美表现法。这是指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自我美化表现。如全身加丝毛以表现毛的质感,在大结构的面上,剪一些传统纹样或一些先天符号,可剪成极简练的概括,也可以某局部进行变形刻画,如眼睛可以表现为一朵花,鱼身可以表现为水纹,龙爪可以表现为云雾等等,只要看着美又符合所表现物的相关联环就成了。

局部思维法。是指剪纸艺术家在剪的过程中,随着自身思维的不断变化,手中的剪纸作品也随着不断变化,不顾及整体只变化着局部的形象,边想边剪,边剪边想,这是陕北剪纸的又一特点。

超时空全视法。如在表现一只大公鸡时,为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在公鸡的身上,剪一些毒物如蝎子、蜘蛛、青蛙、蛇、蜈蚣,表示公鸡已将这五种毒物吃了,民间叫“鸡镇五毒”,用以保护家庭安康、无疾无灾的祥和气氛。表现生育的意境时,可剪一只可爱的兔子,身上再剪一小兔,则证明兔子已身怀有孕。羊身上可以剪一些羊喜欢吃的草叶,也可剪作者喜欢的花、植物、庄稼等。猫身上可以剪一些老鼠来证明猫的捕鼠能力。

如此,房子里的人物都能看得见,肚子里怀有小宝宝也能一目了然,冬夏春秋景色可以同时出现,不受时空现实的拘束,纯任自然。这才是天公造物、举世独一之唯美艺术,这种从外面直接看到内里的表现方式,是民间剪纸所独有的表现方法,各种随心所欲的表现方法极大地开阔了陕北剪纸的视野,也表现了陕北剪纸的深厚底蕴。

陕北剪纸也在创新

陕北剪纸要发展必须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陕北剪纸也迎来发展的大好形势。怎样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是每一个剪纸艺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篇9

Halloween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on October 31. By tradition, Halloween begins after sunset. Long ago, people believed that witches gathered together and ghosts roamed the world on Halloween. Today, most people no longer believe in ghosts and witches. But these supernatural beings are still a part of Halloween.

万圣节前夜是在10月31日庆祝的一个节日,根据传统,万圣节前夜的庆祝活动从太阳落山开始。在很久以前,人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女巫会聚集在一起,鬼魂在四处游荡。现在,大多数人们不再相信有鬼魂和女巫的存在了,但是他们仍然把这些作为万圣节前夜的一部分。

The colors black and orange are also a part of Halloween. Black is a symbol for night and orange is the color of pumpkins. A jack-o’-lantern is a hollowed-out pumpkin with a face carved on one side. Candles are usually placed inside, giving the face a spooky glow.

黑色和橙色仍然是万圣节前夜的一部分,黑色是夜晚的象征,而橙色代表着南瓜。南瓜灯是用雕刻成脸型,中间挖空,再插上蜡烛的南瓜做成的,带来一个毛骨悚然的灼热面孔。

Dressing up in costume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Halloween customs, especially among children. According to tradition, people would dress up in costumes (wear special clothing, masks or disguises) to frighten the spirits away.

盛装是欢迎的万圣节风俗之一,尤其是受孩子们的欢迎。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盛装(穿戴一些特殊的服饰,面具或者装饰)来吓跑鬼魂。

Popular Halloween costumes include vampires (creatures that drink blood), ghosts (spirits of the dead) and werewolves (people that turn into wolves when the moon is full).

流行的万圣节服装包括vampires(吸血鬼),ghosts(死者的灵魂)和werewolves(每当月圆时就变成狼形的人)。

Trick or Treating is a modern Halloween custom wher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dressed in costume, asking for treats like candy or toys. If they don't get any treats, they might play a trick (mischief or prank) on the owners of the house.

欺骗或攻击是现代万圣节的风俗。孩子们穿着特殊的衣服走街串巷,讨取糖果和玩具之类的赏赐。如果他们得不到任何的赏赐,就可能会对屋主大搞恶作剧或者胡闹了。

The tradition of the Jack o' Lantern comes from a folktale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tricked the devil and had to wander the Earth with a lantern. The Jack o' Lantern is made by placing a candle inside a hollowed-out pumpkin, which is carved to look like a face.

南瓜灯的传统来自于一个民间传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戏弄了恶魔,之后就不得不提着一盏灯在地球上流浪。南瓜灯是用雕刻成脸型,中间挖空,再插上蜡烛的南瓜做成的。

There are many other superstitions associated with Halloween. A superstition is an irrational idea, like believing that the number 13 is unlucky!

和万圣节有关的迷信还有很多。迷信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想法,比如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

Halloween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upernatural creatures like ghosts and vampires. These creatures are not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y don't really exist... or do they?

万圣节还和一些诸如鬼魂和吸血鬼之类的超自然的生物有关。这些生物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许他们其实真的存在?

Witches are popular Halloween characters that are thought to have magical powers. They usually wear pointed hats and fly around on broomsticks.

女巫是万圣节很受欢迎的人物,人们认为她们具有强大的魔力。他们通常戴着尖顶的帽子,骑在扫把上飞来飞去。

Bad omens are also part of Halloween celebrations. A bad omen is something that is believed to bring bad luck, like black cats, spiders or bats.

恶兆也是万圣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人们相信恶兆会带给坏运气,黑猫、蜘蛛或者蝙蝠都算是恶兆。

万圣节常见“人物”的英语表达

skeleton 骷髅头

clown 小丑

fairy 小仙女

princess 公主

prince 公子

ghost 鬼

mummy 木乃伊

witch 巫婆

witch hat 巫婆帽

broom扫帚

bat 蝙蝠

goblin 小妖精,很丑的那种

monster 怪物

vampire 吸血鬼

zombie 僵尸

Frankenstein 科学怪人

万圣节不得不知的短语

1.Knock knock,trick or treat!

开门开门,不给糖就捣蛋!

2.Oh, you scared me.

哦,你吓了我一跳。

3.What areyou afraid of?

你怕什么呢?

4.Do yo want to go to masquerade parties?

你想去参加化装舞会吗?

5.Children would make Halloween decorations, all kinds of orange-paper jack-o-lanterns。

孩子们会制作万圣节的装饰品:各种各样桔黄 色的南瓜灯。

6.Let's carved a mask together.

我们做个面具吧!

7.Few holidays tap into the American psyche so close- ly as Halloween.

与美国人心理最接近的节日莫过于万圣节前夜。

8.Let's carved a pumpkin together.

我们做个南瓜灯吧!

地道英语表达之万圣节习俗

A no-pressure holiday | 没压力的节日

Halloween is a fun holiday for both kids and adults: 万圣节对孩子、大人来说,都很好玩儿

It's not so serious or sacred: 不是那么严肃、神圣

It's a no-pressure holiday: 是个没有压力的节日

Think of it as a big party: 基本上就是一个大派对

Costume categories | 装扮流派

Different costume categories: 道具服、装扮的几个大类

Boys often dress up as superheroes:小男孩儿最爱超级英雄,如超人、蜘蛛侠

Or monsters, goblins, ghouls: 或者打扮成小魔鬼、小怪兽

Little girls often dress up as princesses or witches: 小女孩儿最喜欢打扮成小公主或者小女巫

You can either go for the dark side or the bright side: 装扮可以选择黑暗形象或者正面形象

Creative, funny, topical | 创意、搞笑、热点

For adults, dressing up as superheros or monsters is too old, been there, done that: 对大人来说,打扮成超级英雄、或者鬼怪已经没有创意了

Tons of people will dress up as Trump and Hillary this year: 今年,当然最流行打扮成特朗普、希拉里 (特别是大人打扮,会走这种路线)

You can go for the creative and surprise factor: 可以走创意、意想不到的路线

People in the news are often inspiration for costumes: 新闻人物通常是很多人的灵感来源

There’s also a lot of crossdressing: 也可以男扮女装、女扮男装

For example, women dress up as Trump, men dress up as Hillary: 比如女的打扮成特朗普、男的打扮成希拉里

Trick or Treat | 万圣节讨糖

Kids love trick-or-treating: 小朋友最喜欢“不给糖,就捣蛋”了

Kids dress up in a costume and knock on neighbor’s doors: 穿上万圣节道具服,挨家挨户敲门讨糖

Kids will say “Trick or treat!” to ask for candy: 小朋友会大声说“Trick or Treat!"

A treat is a candy: “treat"这里指的就是糖果

If you don’t give out candy, kids might play a trick on you: 如果你不给糖,小朋友也许会搞个恶作剧

融入北美社区,准备好糖果、积极参与万圣节

Fitting in: get your candy ready, have fun on Halloween!

万圣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糖果,等待小朋友敲门。

如果你没有准备糖果,小朋友们会很失望,其他邻居也会觉得你不合群。

Why trick or treat? 为什么要讨糖?

Halloween is very commercialized:万圣节是非常商业化的节日

Candy manufacturers make so much money on Halloween. They put a lot of marketing dollar behind it: 讨糖就是糖果、巧克力生产商想出来的点子,每年万圣节都会投入大笔市场费用、然后大赚一笔

Costume manufacturers too: 道具服商家也一样

Fun with pumpkins | 南瓜新玩法

Jack-o-lantern: 万圣节南瓜灯

Pick pumpkins in a pumpkin patch: 去南瓜地买南瓜

Carve them into jack-o’-lanterns: 雕刻成南瓜灯

It’s just a fun tradition: 很好玩儿的传统

Trump and Hillary jack-o-lanterns: 特朗普、希拉里南瓜灯

够胆量?去鬼屋|Haunted house tours

Haunted house: 鬼屋,注意不叫 “ghost house”

If a ghost lives somewhere, that place is haunted: haunted的意思就是闹鬼的

I went to New Orleans one year during Halloween, and they claimed to be the most haunted city in America: 有一年万圣节我正好在新奥尔良,那里号称是美国最诡异的城市

Do you believe in ghosts? 你相信有鬼吗?

Perhaps ghosts exist in a different dimension: 也许它们生存在另一个维度

Halloween in China | 万圣节在中国

Halloween wasn’t celebrated at all in China a few year ago: 前几年在中国,没人过万圣节

But now in Shanghai, Halloween is everywhere: 但现在在上海,万圣节也随处可见

Even convenience stores sell Halloween-themed items: 便利店都有万圣节的东西

Lots of preschools will throw parties for the kids: 很多幼儿园还有万圣节活动

It's all commercialized: 都是商业化的套路

万圣节的英语小知识

1. 想要糖果?先跳段舞吧!

Originally, you had to dance for your “treat”.

现在的万圣节,小盆友们一句“不招待就使坏(trick or treat)” 便能欢脱地搞来一堆糖果。不过,这个游戏最早可不是这么玩哒!欧洲的小伙伴们曾经不仅要穿戴打扮好,还要精心准备歌舞表演,这才能换来别人家的美味。另有相传“不招待就使坏”曾经跟乞讨木有差,穷人家的孩子挨家挨户乞讨要钱,结果土豪熊孩子也跟着来捣乱了……

Most experts trace trick-or-treating to the European practice of “mumming”, or“guysing”, in which costume-wearing participants would go door-to-doorperforming choreographed dances, songs and plays in exchange for treats. Insome early versions of trick-or-treating, men paraded door-to-door, and boysoften followed, begging for coins. Most of these early trick-or-treaters werepoor and actually needed the money, but wealthy children also joined in thefun.

2. 万圣节起源于爱尔兰

Halloween is more Irish than St. Patrick's Day.

万圣节起源于凯尔特人的“萨温节”。每到这一天,凯尔特人会穿上特别的服装并在自家门口摆放祭品来抚慰游荡的鬼魂。虽然这个习俗形成前,并非只有爱尔兰有凯尔特人居住。但南瓜灯确实是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发明的。后来,万圣节的模式被基 督教传教士发扬光大,逐渐成形。这样说来,万圣节可要比后来演变成爱尔兰国庆节的圣帕特里克节还要本土接地气呢!因为就连圣帕特里克本人也不能完全算是爱尔兰人。

Halloween's origins come from a Celtic festival for the dead called “Samhain”.Celts believed the ghosts of the dead roamed Earth on this holiday, so peoplewould dress in costumes and leave "treats" out on their front doorsto appease the roaming spirits. Granted, the Celts were not solely based inIreland when these customs started taking shape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 B.C.,but as will be talked about more in a later section, the Irish Celts were theones who invented the jack-o'-lantern. This Halloween prototype was eventuallydisrupted and adapted b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into celebrations closer towhat we celebrate today, including partly by the not-Irish St. Patrick, whosework was later mostly recognized by Americans.

3. 古代有逼 格的万圣节,动物的头和毛皮是理想装备

If you'd been around for the earliest Halloween celebrations, you might haveworn animal skins and heads.

根据古罗马文献记载,曾经在现在德国与法国一代生存过的部落,会穿戴动物的头和毛皮与逝者的灵魂来个深度交流,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萨温节”——美国万圣节的前身。

According to ancient Roman records, tribes located in today's Germany andFrance traditionally wore costumes of animal heads and skins to connect tospirits of the dead. This tradition continued into modern day celebrations ofSamhain, the Celtic holiday that inspired Halloween in America.

4. 空心南瓜灯曾经不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s were once made out of turnips, beets and potatoes -- notpumpkins.

南瓜灯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爱尔兰民间故事——吝啬鬼杰克。杰克曾经巧妙地欺骗了魔鬼。所以当他死后,上帝不待见他,魔鬼也不能摄取他的灵魂,他只好端着灯笼,游走人间。根据这个传说,爱尔兰人在萝卜、甜菜头或土豆上刻上可怕的鬼脸来驱赶杰克或其他的鬼魂。

The jack-o'-lantern comes from an old Irish tale about a man named Stingy Jack.He once tricked the Devil. When Jack finally died, God decided he wasn't fitfor heaven, but the Devil had promised never to claim his soul for hell. SoJack was sent off to roam Earth with only a burning coal for light. He put thecoal into a turnip as a lantern, and Stingy Jack became "Jack of theLantern" or “Jack o' Lantern”. Based on this myth, the Irish carved scaryfaces into turnips, beets and potatoes to scare away Stingy Jack or any otherspirits of the night.

5. 万圣节曾是寻找灵魂伴侣的好日子

Halloween used to be a great day to find your soulmate.

发愁找不着对象的帅锅美女们,好消息来了!再也不用在情人节抱怨自己有多惨了,因为万圣节也是单身男女不能错过的好日子!在爱尔兰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当天玩算命的游戏,测算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而如今在美国,一些青年男女还会沿袭传统,在这一天玩咬苹果的游戏。

In some parts of Ireland, people celebrated Halloween by playing romanticfortune-telling games. These games allegedly predicted who they'd marry, andwhen. Since Halloween, like Valentine's Day, was one of the main celebrationsof the year where young people could mingle with the opposite sex, it was alsoconsidered a good day to scope out a sweetheart. In America, young people,particularly girls, continued the old Irish tradition. Games, like bobbing forapples, tried to predict future romances.

6. 美国一些小镇,万圣节只是“卷心菜之夜”

In a few American towns, Halloween was originally referred to as "CabbageNight."

在苏格兰的算命游戏中,妹纸们会用卷心菜来预测未来夫婿。不过这款游戏到了美国之后就渐渐变味了,熊孩子们跳过算命的过程,直接把菜扔到邻居家里。当然,扔玉米和其他烂菜的也有……

This came from a Scottish fortune-telling game, where girls used cabbage stumpsto predict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future husbands. In the early Framingham,Massachusetts, teens skipped the fortune-telling and simply went aroundthrowing cabbage at their neighbors' houses. This was no isolated tradition: Inlate 19th century America, country boys reportedly rejoiced in throwing cabbage,corn and assorted rotten vegetables.

7. 黑色喵星人在万圣节受保护了

Some animal shelters won't allow the adoption of black cats around Halloweenfor fear they'll be sacrificed.

由于担心黑猫在万圣节会被当做祭品,国外的很多动物收容所在万圣节前都会拒绝人们来领养黑猫。不过最近,这种担忧已经逐渐减少了,一些收容所放宽了要求,甚至会在万圣节前后专门为黑猫找个温暖的家。

It's unclear whether black cats are actually sacrificed around Halloween, butvarious animal shelters refuse to let people adopt these cats in the lead-up tothe holiday because of superstition and the concern that the wrong people (whomight harm them) might adopt them.

This type of ban is starting to wane, however. When reached for comment, EmilyWeiss, vice president of Shel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the ASPCA, said,"Years ago, this used to be pretty common -- that shelters would not adoptout cats during Halloween for fear of something horrible happening to the cats,but we don't hear too much anymore. And many, many shelters are actually[holding] a special black cat promotion around the holiday."

8. 研究发现万圣节培养了更多熊孩子

篇10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典型的哈代式悲剧,深刻地体现了哈代创作中宿命论的观点。《苔丝》问世于1891年,在中国大陆先后流传了多个中译本,其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本付梓最早,影响最大。原北京大学英语系张谷若教授(1903~1994)被誉为“哈代专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哈代的作品,厚积薄发,审慎出手,翻译了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张谷若先生于1935年翻译了《苔丝》,该译作主旨切合原意,语言达意流畅,风格贴切传神,和原著一样成为传世之作。张译既不拘泥原文句式结构,也不任意发挥,而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铸造美文,准确再现原著的艺术魅力。笔者尝试从结构、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对张译《苔丝》进行评析,并就方言对译的局限性和词语新造的尺度提出己见。

吃透深层,打破表层

原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金圣华女士认为初学翻译者与资深翻译家的最大差别在于两者对摆脱原文掣肘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好的译文既要忠实原文,又不能过于为原文的表层结构所束缚。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自身的差异,不大可能要求翻译在形式上一一对等。打破原文表层结构就是要在吃透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适当变动原文结构,增补有关信息,让译文逻辑更合理,语言更流畅,表达更符合中文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所提倡的“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meaning”,即指译者必须吃透原文意思,然后把原文的意思清楚明白地传递给读者。在《苔丝》中,张谷若先生成功地冲破了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既再现了哈代原著的风格原貌,又使译文行云流水,不沾带“翻译腔”。下面笔者从句子结构与逻辑顺序和信息增补两方面进行剖析。

1.1句式结构与逻辑顺序

英、汉语在句法上有较大差异,在行文逻辑和语意重心上不尽相同。英文喜单刀直入,切中要害,旨在引起读者兴趣;而中文却喜铺垫,多在开头把因果交代清楚才入主题,意在避免唐突生硬。如果译文过于拘泥原文句式,必然导致句意离散,文气不畅。在《苔丝》中,哈代采用了大量长句,有时甚至一个长句就是一段话。张谷若先生依照汉语特点,或把长句拆分成短句,或把短句并置成长句,使得译文流畅达意。同时张老注意到了英、中文在逻辑和重心上的差异,在准确把握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变换语序,用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

例1. A week afterwards she came in one evening from an unavailing search for some light occupation in the immediate neighbourhood. Her idea had been to get together sufficient money during the summer to purchase another horse. Hardly had she crossed the threshold before one of the children danced across the room, saying, “The gentleman's been here!”

一个礼拜过去了。苔丝原想在紧邻一带的地方,找点儿轻省的活儿做,她本来的意思是,要趁着一夏天的工夫,挣够了再买一匹马的钱。有一天,她就这样出去找事,找了一天也没找得着。她晚上回来的时候,还没迈进门坎儿去,就有一个孩子,从屋里跳着跑出来嚷着说,“那个阔人到咱们家来过啦!”

原文共三句话。张先生没有死板地对照原文逐句翻译下来,而在理解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按照中文的逻辑顺序重新整合句意。张译打破原文表层结构使译文逻辑上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语意上也更顺畅。

1.2信息增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以及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英汉翻译中常常要进行信息增补。用英语表达时,作者有时会承前省略某些信息,或者不把话讲得太直白。但在原文结构上省略的地方一定要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否则译文就可能传译失真。当然,译者不能任意增加信息,只能将原文“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表达出来。

例2. “… We are miles away from Trantridge, if I must tell you, and in this growing fog you might wander for hours among these trees.”

“……现在雾气越来越大,你就是在这些大树中间,走上好几个钟头,也走不出这座树林子去。”

例句的划线部分为译文对原文的信息增补,看似原文表层结构中没有的部分,其实为作者没有写明的潜在话语。划线部分如不补译出来,说话人语气和人物性格都无法呈现。由此看来,信息增补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翻译功底才能达到简略处不马虎的翻译觉悟。

雕词琢句,形韵俱合

文学翻译既讲求语言功底,也要求文字表达上有一定的灵气,它同时负载着传译语言和创造审美价值的双重功能。哈代既是十九世纪末重要的小说家,也是二十世纪初声名显赫的诗人。《苔丝》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句式灵活多变,词汇丰富艰深;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音韵和节奏感强。张谷若先生凭借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和对文字驾驭的超强能力,生动地再现了哈代著作中的丰富内涵和风格韵味。张先生的译文半白半文,亦庄亦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2.1四字结构,神形皆备

活用四字结构和叠词可谓张译《苔丝》语言方面一大特色。译文中的四字结构和叠词短小精悍,字字玑珠,节奏感和韵律感强,文字生动活泼,如跳动音符,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例3.The Maiden (白璧无瑕)Maiden No More(陷淖沾泥) The Rally(旗鼓重整)The Consequence(兰因絮果)The Woman Pays(痴心女子)The Convert(冤家路狭)Fulfilment(功成愿满)

上例为每一期(Phase)的标题,全部采用四字结构,简短精要,韵味余长,符合文学译著的需要。其实张先生在初译《苔丝》的时候,标题部分并非采用四字结构的译法,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二版时才修改成现今的定稿。张老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例4.Secondarily, he made close acquaintance with phenomena 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and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现象,像季节流转、情态之不同;大块嘘吸、气势之各异,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鳎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容,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也都有了亲切细致的认识了。

张译采用了文言文的“之”字句式,显得古朴典雅,运用大量叠词与四字结构,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听来如泉水淙淙,让人如身临其境。

2.2专有名词,音韵切合

专有名称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要译得出彩却十分难。文学翻译尤其如此。张译《苔丝》对专有名称翻译的处理令人击节,不仅在音律上与原文一致,还能让人对该名词的性质一目了然。

例5.Hambledon Hill, Bulbarrow, Nettlecombe Tout, Dogbury, High Stoy, and Bubb Down.

汉敦山、野牛冢、奈岗堵、达格堡、亥司陶和勃布砀

同是山岗,但张译却用了“山”、“冢”、“堵”、“堡”、“砀”等来表示,既避免了重复,也使得音律上颇为吻合,还能让中国读者形象地勾勒出这些地点来。像这样的地名翻译在《苔丝》中比比皆是,如“布蕾谷”(Vale of Blakemore)、“沙氏屯”(Shaston)、“纯瑞脊”(Trantridge)、“露力芬”(Rolliver’s inn)、“清沥店”(The Pure Drop)等等。

人名翻译也是专有名称的一种,张老注意处理人名中音节上的细微差别。如“苔丝”(Tess)与“苔绥”(Tessy),“德伯”(d’Urbervilles)与“德北”(Durbeyfield)等。还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如“《命书大全》”(Compleat Fortune-Teller)、“《祈祷书》”(the Payer-Book)、“《创世纪》”(Genesis)、“《万物颂》”(Benedicite)等,因为涉及到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译者还特地加注予以解释。

3.西文中译,文化补差

翻译中的注释是文学翻译中不可缺省的部分。原著中典故、传说、文化常识或习俗语出现的频率较高,翻译时给原文加注能帮助读者对文章内容理解,也是对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进行的补差。《苔丝》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风俗民情、人物风貌。书中的诸多典故、传说等等,于哈书时心中的读者并不隐晦,然而对于身处异地的中国读者却颇为费解。张译中注释就是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增补,对帮助读者原汁原味地欣赏哈代的作品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张译中关于典故所做的注释约有100来处。张先生表示:“我认为译书主要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看译文的人所得的反应,应该与读原文的一样。”他悉心研究哈代读过的书,写过的作品,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历史、地理、民风习俗等背景知识,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注释(多达400多处),附在译文中。通过注释,张老介绍了英国的文化,语言、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不仅使读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同行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美玉瑕疵,探讨磋商

4.1方言对译之局限性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如果一个文本是以非标准的方言写成的,译者就要面对在目标语中寻找合适的对等物的困难。”哈代在《苔丝》中虚构的南维塞司郡(South Wessex)实际上就是如今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那片地方,因此他在描写那些没受过教育的村夫俗子的话语时使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俚语。为了区分这种方言与标准英语,张谷若先生使用了山东方言来传译,即证了奈达“寻找方言对等物”之说。但笔者认为这样会误导读者,影响该译作普及推广,方言对译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首先,用山东方言传译很可能让读者想到山东地区的人物风貌。如此一来,哈代作品中的南维塞司郡风味就被传达失误。其次,译著中山东方言使用频率过高。原著中的方言只用在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话语之中,地位较高、受过教育的人物话语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是很少使用方言的。然而张译不但原文中极少说土话俚语的人物时常会从口中蹦出方言,就连作者的叙述语言中也出现了不少山东方言。这样未免让人感觉不太真实。再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惯了普通话读物的读者要接受这么一部山东味颇浓的外国经典名著确实不大习惯。或许张老只是希望用一种中国方言来传译原著中的南维塞司郡方言,因自己对山东方言比较熟悉,所以选择了山东方言。可能北方的大多数读者对山东方言还能理解接受,但南方读者在阅读时就可能产生腻烦心理,这样于该翻译作品的广泛接受着实不利。

鉴于方言对译以上几点局限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翻译中确实存在不可译的现象。勉强为之,难免不会顾此失彼。笔者建议用口语与书面语的方式来区别原著中方言土话与标准英语。简单说来,就是让有文化、受过教育、身份显贵的人说文气些的正式语言,而让那些没受过教育、地位卑微的人讲口语化的粗俗语言。这样的译法可能更稳妥些。

4.2生造新词之尺度把握

出于音韵与节奏上的考虑,张老喜欢自造新词。他所造的新词大部分尚能达意流畅,而且音节与韵律上也颇上口。然而张老在某些词句的选择上显得有些文过饰非,而且有许多新词还造得生僻怪异,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有别字之嫌。比如“脆快俏利”、“颇为可乐”、“非常不耐”、“有长无宽”、“死硬失灵”等等,这些词造得并无实际意义,若不是过于追求四字结构的韵律,完全可以改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文学翻译可否根据需要创造新词?笔者认为关键是“度”的把握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表达方面可以有一定自由度。再者,语言本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译者可以根据需要新造词语,以丰富文学表达。如造得贴切,便可能成为译文的出彩之处;但若强行生造新词,就会过犹不及。由于这个“度”要把握好并非易事,笔者建议这“生造新词”还是谨慎为妙。

以上所谈两点是笔者认为张先生译文中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正如名翻译家高克毅所说,“文学翻译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好、不好、更好’的问题”。我们在此探讨不是希望在前辈大师的作品中“鸡蛋里挑骨头”,偶尔发现点瑕疵就沾沾自喜,而在于把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望让这块美玉更放华彩。

[参考文献]

[1] 金圣华. 《桥畔译谈――翻译散文论八十篇》[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

篇11

美国著名作家兼摄影师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1992年出版的短篇名著《廊桥遗梦》(原名《麦迪逊县的桥》)只有八万余字,但问世后在文学和社会等领域引起轰动,高居美国各大报刊畅销书榜之冠,销售量超过千万册,并于1995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影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并由其作为男主角、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女主角。由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引起相当大的轰动,倾倒了全世界亿万观众。为什么销售《廊桥遗梦》能如此畅销?为什么影片《廊桥遗梦》会催人泪下格外受青睐?笔者认为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合理使然。为什么说是自然合理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故事情节内容――单身汉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因为要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依阿华州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有缘遇见了有夫农妇弗朗西丝卡・约翰逊,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制,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相处,互相撞击出眩目的心灵火花,共沐爱河,达到灵肉一致的完美结合,互相都觉得灵魂上找到了永恒的归宿。但两人由于社会的、家庭的、道德的、责任的、义务的理性压力而不得不分离,但刻骨铭心的思恋萦绕在两人心头达二十年之久,按照罗伯特的遗嘱,人们将他的骨灰撒在廊桥畔,以便他能永远陪在弗朗西丝卡左右。而当弗朗西丝卡即将离开人世时,也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桥周围,以便能时刻陪伴在她所爱的男人罗伯特身边。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不足两百页的篇幅,它真是因为悲剧爱情故事本身吸引了人们吗?前面提到自然合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在于小说给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美国人们带来理性的反省与思考,我们知道,美国的六十年代是一个性解放的年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个自我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一切以金钱为价值判断标准的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一个性泛滥、艾滋病蔓延,离婚率骤增、金钱就是一切的大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此已经厌腻,更加向往圣洁,渴望人间真情,寻觅灵魂的归宿,走向传统,回归家庭,回归自然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廊桥遗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人们从弗朗西丝卡身上看到了榜样。正是弗朗西丝卡重家庭、重责任,理智地留下而没有跟罗伯特云游四海这一点,让广大读者观众为这一悲剧结局潸然泪下,同时又很能满足读者在精神上的渴求。

《廊桥遗梦》这一影片笔者看过数次,始终觉得有些许缺憾,尽管笔者也赞同对家庭要承担起责任,但作为女性,我始终感觉到主人公弗朗西丝卡被动地压抑自己,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弗朗西丝卡受压抑的原因。

一、文化环境

从小说中罗伯特驱车来到麦迪逊县找廊桥而迷路可知,这是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当罗伯特向弗朗西丝卡问路时,弗朗西丝卡回答以后还有令人吃惊的举动――要给罗伯特带路。她连自己都感到吃惊,因为“在二十年的封闭生活中,长期遵循乡村文化所要求的克制、含蓄、不苟言笑的行为的弗朗西丝卡……”[1]当罗伯特问弗朗西丝卡对依阿华的感觉怎样时,弗朗西丝卡的回答同样也让我们了解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我应该说:‘很好。很宁静。这里的人的确善良。’这些大部分都是真的。这里是很宁静,当地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善良。我们都互相帮助。如果有人病了,受伤了,邻居就会进来帮着拣玉米,收割燕麦,或是做任何需要做的事。在镇上,你可以不锁车,随便让孩子到处跑,也不必担心。这里的人有许多优点,我敬重他们的品质。”[2]由此可知麦迪逊县的乡村氛围是务实而封闭的,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乐于助人,但由于比较保守,这里的“男女双方在巧妙地互相应付中继续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与此同时女人们在麦迪逊县的漫漫长夜只有面壁叹息。”[3]人们对男女风情之事闲言碎语表现出僵化保守的一面,从弗朗西丝卡面对罗伯特发自肺腑邀约她一同离开时的回答可以看出――“单单是我的出走,我的身体离开这里就会使理查德受不了。单是这件事就会毁了他。除此之外,更坏的是他得从此在当地人的闲言碎语中度过余生:那人就是理查德・约翰逊,他那意大利小媳妇几年前跟一个长头发的照相的跑了。理查德必须忍受这种痛苦,而孩子们就要听整个温特塞特在背后叽叽喳喳,他们在这里住多久就得听多久。他们也会感到痛苦,他们会为此而恨我。”[4]当弗朗西丝卡去世后,其儿女迈可和卡洛琳把母亲的事情告诉作者时也是经过思想斗争的,因为“迈可和卡洛琳承认,把故事讲出来很可能引起一些粗俗的闲言碎语,并且使理查德与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夫妇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遭到无情的贬低。”[5]可以想象,麦迪逊县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地方。对于有情感上的自由天性和情爱上的美满幸福以及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之美好梦想和殷切期望的弗朗西丝卡却又无可奈何,她与罗伯特的相遇及留宿就怕被人撞见遭人议论,所以特别小心在意,直到最后没有抛夫弃子无不是因为当地的文化环境保守传统甚至落后促成了弗朗西丝卡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拉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曾这样界定欲望,“欲望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或其他生理性的欲望,而是所有欲望和需要――从食欲、到审美需要和伦理需求――的渊源和本体。”[6]《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就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在欲望的海洋中经受煎熬。

二、中年女性特殊心理促成

从古到今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即让她步入婚姻,婚姻是女人与社会较好结合的惟一手段。因此,很多女人都把婚姻当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把丈夫当作她们的靠山,或多或少都希望能从婚姻中获得一点实惠。如弗朗西丝卡曾经和一位大学艺术系教授有过一段浪漫的恋情,后来因为传统观念较深的父母不赞成而结束。“她在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恋恋不舍自己的梦。但是没有海员上岸来找她,也没有声音从窗下街头传进来。严酷的现实迫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有限。理查德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选择:待她好,还有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7]看起来似乎是理查德能使弗朗西丝卡圆梦,但其实她嫁给理查德是因为更现实的情况驱使着――“我一九四六年到这里时温特塞特正找不到教师。我嫁给了当地人而且这是个退伍军人,这使我能被接受。于是我就得了一张教师执照,在中学里教了几年英文。”[8]无疑,弗朗西丝卡出于一丝功利心理而走向与理查德的婚姻。不管婚前有多么浪漫的梦 想,选择了婚姻就不得不面对婚后的现实,变得实际,而那美好的梦想也只能暂时被现实抛弃。经历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步入中年后,儿女慢慢长大,丈夫忙于事业,妇女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过着温饱的生活,也获得令人尊敬的地位,拥有的是稳定、富足而高尚的生活。但同时,倍感寂寞,特别是像没有工作的弗朗西丝卡。如果这时,吹来激情凉风,寂寞的家庭妇女就会不顾一切地激情投入。但激情过后又会向往平静,渴望安定。所以,婚外恋情给妇女带来了激情,也带来了心灵上的动荡,但由于中年妇女特殊的心理需求,她们往往在激情过后,经过艰难挣扎,大多能理性地选择平静的家庭生活,因为她们已失去了折腾的勇气,对婚姻家庭充满了忧患的心理。

篇12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95-3.10,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3-3.4。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着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着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着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二、和阗玉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

和阗玉,古称"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清称"回部玉",维吾尔族称"哈什",均是指产于塔什库尔干 - 莎车 - 和田 - 于阗 - 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以和阗为中心的昆仑山脉北坡,地处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分类按和田玉的产出分,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籽玉, 山产的叫山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籽玉三种。山料又名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的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常不如籽玉。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其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籽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才,均为采集材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特等的羊脂白玉籽玉就是,仅出产在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以前每年可产羊脂玉毛料数百公斤,近年虽引入大型机械采挖,但仅年产数百公斤,已濒临绝产。因为羊脂白玉首先是经过风化、搬运再历经千百年的水流冲刷,糟粕杂质被荡涤,内核精华被凝聚,实际上保留下来的是非常精华的东西所以它在颜色上就白如羊脂在光泽上就像月亮一样皎洁,而且结构成分都非常的纯净。

现在我国并无白玉的质量分级标准(因为玉的成分、白度和结构细腻程度可以测量,而油润度和温润度都没有量化指标可以界定),所以造成市场的混乱,有些人就乘机混水摸鱼。

‘羊脂玉’只是旧时对新疆和阗优质白玉的一种称呼(晶莹油润,质若凝脂)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和阗软白玉中的较高等级!无论什么料种只要够白就称为羊脂白玉,这是不负责任的。按现今的等级区分(以透闪石为主要生成物质的和阗籽料)其密度,色度,油润度,纯净度均达到一级的才可以称为‘羊脂’白玉。此外,羊脂级白玉可不是特别特别白的,而是略微有一点隐隐发黄!羊脂白玉子玉属玉中极品,时价20几万元一公斤,远胜黄金,佩带价值也远胜钻石!

中国古籍中称和阗玉的出产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之说。新疆和阗玉有7000余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的先民就发现了和阗玉,制成生产用具及装饰物品。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视其为宝物,商代已形成规模开发,秦代以后成为中国玉雕业的主要玉材,并逐渐成为伴随中国历史进程的皇室玉。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均以和阗玉为尊、为正宗。

1、和阗玉——玉材中的精英。

2、加工性能良好。

和阗玉的加工主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进行精心设计,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由于和阗玉所独有的质地特性,尤其是其韧性大的特点,使其在制作产品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因而,和阗玉加工性能良好,和阗玉的细部精加工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用和阗玉制作薄胎,更能反映出玉器的天地造化之美。

3、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在宝玉石界,和阗玉被公认为世界软玉之首,从古至今,几千年来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数量众多的艺术珍品。殷商的玉饰,周朝的礼器、秦朝的玉玺、汉朝的玉衣,唐代的玉莲花、宋朝的玉观音、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朝的子冈牌、清代大禹治水图山子……这些稀世珍宝,无一不是大量采用和阗玉雕琢的艺术珍品,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用和阗玉琢制的中国玉器被誉为"东方艺术",因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被视为最为耀眼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和阗玉的输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条"玉石之路",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仅有1600多年历史,作为这两条文化通衢上的重要驿站--玉门关,究其命名本源应是因和阗玉的缘故而命名的。"玉石之路"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意义远远胜于所谓的"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重要载体和阗玉比所谓"丝绸之路"上的载体丝绸更为重要,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商品和文化媒介物,跨越着时空及地域的局限,联结着西域与中原、东方古国与西方世界,为中国内部自身、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和人文贡献。

三、和阗玉是中国玉文化精神财富的杰出代表

1、儒家文化对和阗玉的精神升华和文化创造。

和阗玉之所以历久不衰,历久弥笃,除了其自身具备其它玉种不具备的物质属性和优势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这就是附加于和阗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价值。和阗玉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对玉文化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和巨大。

在殷商时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初步完成,和阗玉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用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总结了殷商时代开始使用和阗玉的经验,尤其注意到统治阶层喜爱和阗玉的感性经验,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和阗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阗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

因此,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阗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阗玉为尊,为正宗。和阗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在政治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壁。"这一切,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民间的广大基层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以及美的参照物,这可从成语中窥见一斑,如,锦衣玉食、金玉满堂、琼楼玉宇、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等120个与玉有关的成语。

2、其他文化意识形态对和阗玉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明及历史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儒、释、道三教并立。除儒教以外,其它两种宗教中的文化因素也加入了玉文化的建设和营造过程中。道教以玉为灵物,视为神药,葛洪《抱朴子.仙药篇》中,"玉亦仙药,但难求耳",《玉经》日:"服玉者,寿如玉也",期望"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佛教对玉文化亦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华经》更将玉列为"七宝"之一。从传统玉器中的观音、佛摆件、小而精的挂件、如意等手把件到数量众多的博物馆馆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成为玉器产品系列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中国佛教文化不但在玉器作品上与和阗玉发生着物质联系,更从历史沿革上与和阗玉的产地和阗地区发生着一定的精神联系。因为在历史上,于阗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国中原地区传播的佛教,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而是通过西域主要是于阗为中介。汉语中"和尚"一词借自于阗语,"沙门"一词则借自龟兹语。由此可见中国佛教文化与和阗玉通过物质产品和精神渊源的结缘,达成了一种冥冥中天赐的文化姻缘。

四、更多有关和阗玉文化的知识

1、“玉”字的起源: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还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

形容玉的种类丰富多彩,可谓之“千样玛瑙万样玉”。

说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表示玉的经济价值为它物所不及,可谓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她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

2、玉的美学价值:

中华祖先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美的传统,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源于此,终于此。

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天、地、虹、日、月,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和氏之壁”,讲述的何尝是一块玉的故事!歌颂的未必只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双脚!多么感天动地的精神!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是从几千年前哲人口中发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

“完璧归赵”,记载的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已超越出咏物范围,而成了早就人才的箴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玉美的“人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深化着人的灵魂。

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石中称王,为人们所喜爱。玉器工艺是生活的艺术。它的美是装饰的美、创造的美,自然的美,东方的美。

3、玉的保健功能: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人们对于多种宝玉石赋予了与健康相关的含义:

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

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红宝石: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

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

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

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软玉:润心肺、清胃火

玛瑙:清热明目

绿松石:解毒、清肝火

青金石:解毒、清火、解鼠疮、滋阴乌须

孔雀石:治痰迷惊、疳疮。

如今,我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长期使用,会使你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4、玉的装饰功能

珠宝首饰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装饰工艺品,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喜欢佩戴珠宝玉饰。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时至今日,珠宝玉饰仍然视为幸运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为表现个人性格、装饰、品位、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外表上令整体的衣饰打扮得更加明艳照人。

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你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壁合的效果。

中国人对玉的特殊爱好自古有之,喜爱玉甚于黄金和其它玉石,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并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是廉直美德的反应。正因为此,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由衷的偏爱。

如今,玩赏玉的款式、造型、纹饰、创意及做工等都有很大改进,更加强调玉的吉祥性、玩赏性和艺术性,其主要品种有玉器人物、花卉、雀鸟、走兽、器皿、玉山籽雕等各种中小摆件,各玉盆景,玛瑙观石,水晶原石,玉石样本,玉石籽料等,从原石到雕件应有尽有,形态优美、色泽丰富、做工精致、别具情趣。使人们在观赏、把玩中得到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特别是闲时触摸玉饰往往产生一种舒适、高雅的情趣,使人感到无比的喜悦、兴奋和满足。还有在室内装饰时,玩赏玉件与字画、古玩及其它工艺品组合配置,能够相映生辉、营造出居室的典雅文化氛围。

另外,玩赏玉器作为礼品、信物、吉祥物等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各种交往之中,是亲属、朋友、友好之间表示爱心、感情、良好祝愿或祈求平安的首选馈赠之物。

5、玉的收藏价值

收藏古玉,如经济条件较好,实力特别雄厚,可按有精必收的原则进行收藏。稍次的,可以时代为专题,如“唐代古玉”、“宋代古玉”、“明清古玉”等,亦可以用途分“古代佩玉”、“古代礼玉”、“古代山子”,以具体器物分“中国玉琮”、“中国玉壁”、“中国玉鸟”、“中国玉龙”、“中国玉人”、“中国玉杯”、“中国玉带钩”等。

古玉收藏,应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看多了、研究多了,能达到“爱不择手是好玉”的目的。

收藏古玉一般必须从新玉和旧玉两大类去进行鉴定。

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一般讲,好的玉料仅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还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的。唐太宗说得好:“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因此,玉工水平的高下又是决定玉器品位的重要砝码,好的玉器应在用好的玉料的前提下,达到构图精美和谐,工艺精雕细刻,抚之温润脂滑者为上品。

而旧玉的鉴定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还要学会对每一种器物造型的特点(包括局部造型)的综合分析等,而造型的独到,往往又能左右玉器的价值。

如果允许,你要去买玉,一环一块一方一片都可以。

在所有做首饰的材料中,玉与人最亲也最近。金钱是钱,钻石是价,而玉,是生命。

信不信?握玉在手中,轻轻地抚摸再抚摸,就象抚摸自己光滑的肌肤柔软的心。你会发现玉是活的,有体温有心跳,有温润的水份,正和着你的思绪在共鸣。

能够让玉常常贴着肌肤最好,玉不会辜负你丝丝缕缕的滋养,就象有灵性的鸽子,即使放飞也记得回家。经过你手的玉,必定会留住你生命的信息。

6、玉的品种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

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阗玉是我国的名特产。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①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② 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和田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③ 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着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④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⑤ 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⑥ 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

⑦ 墨玉: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⑧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6、从玩玉看个性

有些爱好玩玉器的人,看见别人有好的玉,必然眼见心谋,想据为己有,便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比方,把对方的玉石说至一钱不值,具有瑕玷;或以自己不喜爱的,作为交换;务求鼓其如簧之舌,得其所哉。这是不少人的劣根性,但求占人便宜,毫无厚道,并非分享与共赏,一味欲念太大,以占有为目的,但又极力压价。

有些人见了别人的玉器,当面赞赏不已,可是背后便极尽贬仰之能事,真亦当假,不留余地。这表现了人性的虚伪、胸怀狭窄,世间上正多这类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心存妒念,器量亦有限。

有些人口说爱玉器,其实并不真正欣赏;每逢见了一些古玉,不谈好坏优劣,必先追问介钱,甚至问人来源。这类人并不注重玉的本质,只从金钱价值方面着眼,更锱铢计较;并希望得知货源,另出手段去获取,以求捷足先得。

凡此种种,都可见有些人玩玉爱玉,绝非为求储乐和怡情养性,而只望获得---且要占尽便宜去获得。

有些收藏古玉者,十分固执,盲目和迂腐,别人皆认定是赝品,他死说是“真旧”,难得的却是残缺不弃,欣赏如一。这类人故旧不遗,多情而有义。

7、历代美玉鉴定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又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的有力见证。

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年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代)鉴定和微观的时代(年代)鉴定两大类。宏观时代鉴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纪”乃至“十纪”为其最低量标,而微观时代鉴定只能以十年或几十年为最小量标,准确的微观量比可落实到年月甚至日时的最微小量标。以“纪”或“十纪”为量比的宏观年代鉴定的标准,可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则是古玉宏观时代鉴定的最大、最长的切断层面,这是我们鉴定时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时代观。

距今10000-4000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个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三大玉文化板块包括东夷玉文化板块、淮夷玉文化板块和东越玉文化板块。

东夷玉文化板块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工艺鉴定上,无平面呈起凹状,形不规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犷雄奇的风格。

淮夷玉文化板块以农耕兼狩猎经济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东越玉文化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以瑶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工艺精致工整,器形规正,纹饰较细腻,镂空阴刻较精,风格精细俊秀。

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则是指夷玉文化亚板块、华夏玉文化亚板块、鬼玉文化亚板块、羌玉文化亚板块和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夷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在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玑、冠饰等。玉料可能是《禹责》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产蛇纹石玉,称“泰山玉”,以绿色为主,风格精巧明快。华夏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资源不明,以陶寺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摇等,风格硬直简单。鬼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以石峁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长切割磨制薄片器,风格森严锋锐。羌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经济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宁夏。玉资源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等地,远距离玉须进入金山、昆仑山,以齐家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风格草率粗糙。荆蛮玉文化亚板块以农业经济为主,距今4200-4000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资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头像、獠牙面(傩面)、龙、凤、蝉、兽面等,多用阳线纹,风格朴实平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