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03:0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视新闻编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新闻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代性。实践中,许多编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部分电视编辑只是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新闻素材,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而重复、夸大事实的报道,不能体现出新闻的实际价值。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3]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驾驭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例如对于突发性事件,编辑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思路,以独特的角度阐述事情的实质,作到及时、有效、准确的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提取新闻素材,同时通过了解百姓生活,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因为电视新闻的受众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4]电视台可以为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供定期、专门的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机会,培训进行的同时是一个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享电视新闻编辑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新闻节目播出后对于观众心理与需求方面进行的研究,从实效性、价值性、政治性等方面予以评级。以此可以不断的总结,提高电视新闻的品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大量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电视新闻与“自媒体”特点的相互结合,可以创新电视新闻的亮点,增强吸引力,微博、微信的评论观点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要转变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采集、编辑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精彩的网民评论,其时长、篇幅的大小应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合理安排,从而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养成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5]
20世纪末,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信息资源的丰富与膨胀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影视产业将进一步跨入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在所难免。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影视资源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实现电视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资源,并纳入自主发展轨道,如何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强化,如何进行整合与重构,这是电视编辑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思维观念、模式、方法、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
2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的重要思维艺术和结构方法,是电视制作的最后环节
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和传播,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北京广播学院的丁海宴先生曾以纪录片的编辑为例:“纪录片编辑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纪录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经常是模糊的,而在编辑台上才能理出头绪。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事实,时常是相背的,这种矛盾的统一同样需要在编辑台上完成。许多感情阶段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往往需要在理智阶段来分辨和澄清。如果说,纪录片的前期制作是一种即兴的感情创作,那么后期编辑则应该是理智的思维创造。用个形象的说法,摄影机是感情的机器,编辑机(包括剪刀)则是理智的工具。”思维在编辑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
面对紧迫的实践形势,理论显得相对滞后,这是当前电视界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尽管“操作和思维是平等进行的”,但“两者是两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和系统,人的思维和认识永远指挥着操作”。这也是建构电视编辑思维的另一重要动因。
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画面隐含的延伸性是电视编辑实现思维概括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在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看来:“剪辑的过程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通过适当的组接并列方法,可以赋予镜头过去从未具有的意义。”他们甚至把它作为一条“美学原则”,“对于一种艺术来说,首先是材料,其次是组织运用这些材料,使其适合这种艺术的特殊要求的方法。”
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变换过程,从操作意义上讲即信息加工过程。”在他们看来,“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中以信息变换的方式对客体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出或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活动。”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信息加工为基础,又超越了信息加工的物理存在意义,赋予信息以精神、以力量、以思想。如此看来,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1)选择信息,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信息,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摄像师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用以构造屏幕形象,可以说,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当然,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2)加工信息。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加工组合信息,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3)存储信息。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在此得到体现,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相应地,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4)输出信息。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按照这一科学界定,电视编辑思维也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层次,即通过具有形象化的电视符号组织来阐释一定的意义,是一种具象化信息的加工过程。著名导演谢晋在谈到电影、电视的本性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形象高于一切”。的确,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电视是直观、形象信息的窗口”,形象的选择与建构是电视思维的第一要义和最基础层次。
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工具,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创造新的物化形象。或以形象的积累创造诗意、表达情绪,或以形象的对比阐述思想、强调差异、刻画人物,或以形象的联想隐喻或象征某种意义等等。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及其形象信息来表现事物,逻辑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都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如朱景和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在某些纪录片创作中,逻辑思维也颇重要。”事实上,逻辑思维并不仅限于纪录片种,其他电视节目中也有广泛应用。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单元、以抽象或逻辑为基本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和信息辩证对列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1.2突出画面,增强冲击力
节目编辑,是将新闻素材连接起来的关键阶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新闻组合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保证此环节的有效执行,不仅仅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新闻包装效果,还能够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此过程中,画面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我们总是听到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强调说:画面优先。画面优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引导观众进入到新闻编辑者的视角,以便更好的去理解电视新闻的内容;其二,合巧妙的使用同期声,使得新闻讲述做得更加生动完整,以便增强现场的那种冲击力;其三,避免在画面中出现与电视新闻主题无关的事务,因为这样会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出现分散的情况,由此会影响电视新闻编辑视角的转变;其四,画面方面的再创作过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将全部的视频资料进行研究,并且进行初步的报道语言组织,以便画面能够与语言在制作初期都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这也有利于后期报道质量的提升。
1.3注重组合,提升厚实感
在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单一的新闻事件报道往往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难以实现新闻报道的效能。由此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倾向于以组合的方式,将类似的新闻事件放置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新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厚重感的提升,而这对于引发人们进行思考打开了契机。同样以上述的农民工工伤讨债的事件为例,可以针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设置专题报道,将类似于这样的新闻事件放置在一起,去归纳和总结事件的缘由,特点以及规律,从而使得观众更好的去理解事件的本质特点。另外在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再次创作的过程,因为毕竟不同的新闻事件之间毕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如何进行新闻事件的筛选,如何做好组合,同样是很重要的问题,切记不能组合不是一味的新闻堆积,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组合,才能够实现新闻事件厚重感的提升。
1.4巧妙对比,提升理解度
有时候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观众难以理解的事务,如政策性内容,法律性词汇,行业术语,专业标准等,此时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倾向于以量化对比的方式去处理,也就是说通过与普通事务的对比,来展现相关抽象的事务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实现观众理解度的提升。采用对比的手法,还能够使得不同的稿件能够合理的连接起来,并且起到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作用,以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本质上来讲,对比的手段,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再次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坚持编辑技巧服从编辑内容的原则,以新闻内容的充实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要因为追求对比,忽视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使命感,从而使得电视新闻报道走向形式化的怪圈;其二,坚持电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对比而进行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由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
1.5注重交流,构建资讯网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讲,不仅仅是需要坐在办公室去冥思苦想,还需要能够构建自己的资讯网,使得自己能够接触到社会,以便更好的开展新闻编辑工作。其主要牵涉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于电视新闻编辑内部来讲,新闻编辑需要与同事展开交流,总结和归纳自身新闻编辑的经验和技巧,以便更好的开展新闻编辑工作,这是其进行新闻编辑再次创新的环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二,对于外部来讲,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与社会群众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视角,以便更好的以此为引导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去明确主题,抓住市场,做到更加高效的开展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电视新闻编辑资讯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电视新闻编辑的触角能够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可以保证其新闻编辑方向不发生偏移,也能够促进新闻编辑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
1.6科学策划,突出创新性
电视新闻编辑同样需要进行策划创新,尤其在新媒介时代到来以后,电视新闻编辑的策划工作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秉持争取的舆论导向,尊重国家关于媒体舆论的法律法规,不能为了最大化的追求效应,而开展一些类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报道;其二,抓住新闻报道的时机,以稳定有序的新闻编辑流程去保证新闻事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以便获得最佳的报道效果;其三,高度重视新闻报道设计工作的开展,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以时代性,创新性为尺度,去改变和调整宣传方式,以便使得宣传效能能够得以发挥。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三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烦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M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做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新闻编辑创新
在网络等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流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也从原来的单向流水批量编辑的直线程序,变成了必须随时介入、融合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业态。作为更加严肃传统的新闻时政新闻编辑,更是面对新媒体各种严峻的挑战。因此,电视时政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电视时政新闻的编辑工作应该从内容角度选择、采编报道组织、媒体联动策划、效果评价分析等方面,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编辑工作。
1 内容角度选择方面:确定大民生新闻选择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传播的金律,而且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中,对新闻内容和表达角度的选择,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标准。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的富矿,但是,往往一些电视媒体仅仅把时政新闻的内容理解为领导活动、部门会议、政府工作,人为地把时政和民生割裂开,出现了所谓的以社会新闻、花边消息当道的民生新闻类别,这恰恰是极大地误读了民生的概念。要确立大民生的新闻选择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1 时政新闻编辑需培养敏锐的政治敏感
政治敏感具体体现就是对信息内容选择重要性和新闻价值的含金量的把握,也是对新闻的政治把关。作为时政新闻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做的各项工作,正是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大民生。媒体应以大民生角度解读各类时政内容。电视新闻编辑就应该充分挖掘时政新闻的新闻点,还原时政事件的民生内涵和民本特性,走出时政新闻多为刻板程序性报道局面。如丽水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丽水新闻》对该市林权制度改革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时政新闻采编的敏锐政治敏感。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九山半水半分田,既是浙江发展中的新兴城市,也是浙江重点林区和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山区百姓“靠山吃山”由来已久。山林分散、经营粗放、效益低下、资源变现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林农,阻碍了林业发展。近年来,丽水市积极探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重点破解了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难题,实现了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流转促活、林木保险等突破,形成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典型代表具有丽水特色的林改新路。采编人员充分认识到这不仅是丽水的典型,更可以推广到全国,除了做好本地报道之外,丽水市广播电视台的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央视和省台合作,2011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头条播出了该市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林农增收的经验性新闻报道《记者调查:山上文章怎么做?》。丽水市的工作经验及其他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单条播出,这在丽水市还是第一次。
1.2 时政新闻编辑需锻炼多维的新闻触角
新闻触角具体体现就是对新闻角度适合表达途径和方式的选择。在信息化时代,电视时政新闻编辑还必须主动锻炼多维的新闻触角,也就是说,面对时政题材,从电视传播来看,就要全面分析哪那些题材适合做消息,哪些题材适合做系列(连续)报道,哪那些题材适合做访谈评论等;从媒体融合传播角度看,就要熟练把握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哪些时政新闻可以用电视媒体的独有标志和特定符号,融入各类媒体的传播,比如与微博、网络直播、广播连线传播手段结合等等。如:嘉兴女大学生张倩十年如一日关爱丽水松阳救火勇士阙祖发的先进事迹的报道,时政新闻编辑的多维新闻触角得到实践锻炼,跨媒体的宣传报道取得显著成果。在丽水大地上,流传着一个雷锋式好同志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爱心点燃希望、爱心创造奇迹的动人传奇。
2000年3月27日,松阳县一个小山村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一个小伙子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扑救,结果被无情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生命危在旦夕。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他终于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他被当地百姓称赞为救火英雄。由于他的伤残度达一级,虽经医治,但已变得面目全非,命运残酷地将他推入人生低谷。正当他处于痛苦、无助、迷惘,对生活几乎丧失信心之际,来自嘉兴的的女大学生张倩勇敢地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让阙祖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风帆与勇气。十年来,张倩的关爱使阙祖发从悲观轻生到自食其力,乐观向上,有尊严地生活。张倩同志的事迹经总台广播、报纸、网站、微博等多维推进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省、市有关领导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该事迹感人至深,让人深受教育、深受启迪,要求把张倩同志的感人事迹作为全市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的重大典型来精心组织、全面宣传。
1.2 采编报道组织:疏通大编辑部运作流程
全媒体时代,信息采编播已经渐渐模糊了界限,传播各个环节已经多位融合,流程扁平化,前置化。因此,必须以大编辑部为物理存在,疏通有形无形的运作流程规范,通过大编辑部统筹信息来源、人力分配、技术保障等资源,高效组织新闻采编。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这种模式常出现在突发事件的新闻采编,而在全媒体时代,静态的时政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大编辑部整合资源,再造传播流程,使机动协调、统一有序、快速直接的传播流程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如:每年的“两会”报道,丽水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优势,整合资源,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各有侧重,以电视、广播为主,对人代会的开幕式进行直播,并对“两会”期间的主要议程、人民政府的新思路新蓝图、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人民群众的诉求呼声以及会议花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媒体协同报道。此时,总编室就成为核心大编辑部,整体指挥协调各个媒体平台的信息、人力、播出等资源,疏通运作流程,科学设置调度程序,使两会报道精炼、精彩和精深。
1.3 媒体联动策划:打造大协作网传播构架
新闻的最终影响体现在传播力上。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更要凸显及时、权威、直观等优势,以县市台新闻协作网、上级媒体新闻协作网、地方(报纸、电台、网站、微博)等同级媒体协作网、政府部门信息协作网等为基础,全面打造大协作网传播平台。特别是通过各类协作传播平台,电视时政编辑要积极创新通联方式,主动联动各级媒体 策划报道重大时政题材,以几何倍数提升时政报道影响力。
(1)新闻内容诸多冗杂主题不鲜明。为了能够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观看需求,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的翻新,但内容上却在不断的腾空,随意的复制粘贴,甚至是出于收视率等目的肆意编造,不仅对观众不够认真和尊重,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在编制的过程也花费了心思,但这种忽略新闻内容的播报与粗制滥造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当然并不是放弃在形式上创新的途径,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内容再怎样装扮无非一时之艳。新闻不仅是播报事实,更要引入相关的点评和看法,给出本编辑的选用目的,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丰富,再用传统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会拱手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送入到其他媒体那里去,那将很难保证电视编辑当前的地位。
(2)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当某种形式的新闻放送成为流行的趋势,便在其后追随着几乎所有极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我们需要几个就够了,如果每个节目都能看到上一个节目的影子,这会让观众失掉对流行的喜爱,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还会依旧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这种单纯性的模仿让我们无法看到新闻的发展,甚至算是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很多电视新闻节目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观众需要的,但如果只凭一时的新鲜感而放弃了长久的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盲目性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硬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编辑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编辑能力的匮乏将直接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
(3)时效性不够强。新闻编辑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效,高速传递,给观众第一时间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条新闻要找到新的立足播报点。新曲新词,老曲新词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最新的视角洞察社会,方显新闻的魅力。
(1)强化创新意识。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编辑工作既然是个创造性劳动,就决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期新闻节目能否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电视台或者一期节目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关注度和良好的收视率,编辑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牢记于心,并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2)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头版头条的发掘,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闻编辑不应曲高和寡,要主动放低姿态,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3)创新新闻视角。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关注点要多聚焦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这并不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重大新闻。任何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源自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的汇聚,都是对平常小事的折射,来自底层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着充满价值的新闻,这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素材,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
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不单单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的阵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恪守职业道德,善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要有广博的学识,通过新闻节目这一媒介,运用具体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把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准确地传达给广大群众。
电视编辑要在策划组织的创新下功夫,电视新闻要在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覆盖范围、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量上下功夫,做文章,不断地强化新闻媒介的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报道还要不断地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面对和正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改革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总之,在当今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一名称电视新闻编辑就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注重策划、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出精品,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创新不仅是指形式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也很重要,因此创新不是一个表面工作,不局限于表面的花样,在内容上具有实际价值,受众能够满意,这是创新的效果所在。
无论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编辑自身的突破与创新,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对信息的表达形式进行突破,而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转变,只有新闻编辑自我突破,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才是实际而稳妥的创新。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新闻的本身价值是不能够改变的。
1、信息观念调适。在当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混合生存的时代,受众和媒体的关系模式更多的时候已经表现为一种选择接受的方式。这要求新闻编辑既能保障快速供给新闻,又能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在新闻编辑角色和功能上实现信息观念由“信息把关”到“信息管家”的调适和转变。因此,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新闻编辑不仅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和整合者,其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各项沟通能力都显得越来越重要。
(1)广播编排技巧。广播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几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几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广播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直接的传达给观众。任何编辑都有一个选题、组稿和选取稿子的角度问题。更多地关注于“民生”,关注“实用”,这大概是编辑在选取稿件的角度上的最大特点。提出编辑的视角问题,不仅仅是对编辑个人的素养而言,对于任何专业媒体来说,把握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在确定自己的舆论导向。
(2)广播语言技巧。在新时期,广播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发生巨大变化,“四平八稳”的单一播报方式正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式演变。播报新闻口语化是当今新闻播报方式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它首先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报新闻。广播新闻播报口语化,不仅拉近了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听众去接受和理解,而且还突出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一方面使听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听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如“黑江交通台”之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也和他们始终坚持一种口语化的播报风格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快的时效性、较宽的知识面,对各层次、各领域的知识要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空前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及时快速得到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已成为受众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编采要以新以快取得最佳效果。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要发生?还将要发生什么?现在的听众对新闻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播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如今在各家媒体之间进行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都想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来赢取新闻的时效性。于是在很多地方就出现各家媒体“互相抄袭”的现象, 但有些媒体却做到了快速反应,对新闻事件采拍、播发的“快速”特点,使它的新闻时效性就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新闻编采人员的功劳。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说,要当好编辑的同时首先要当好记者。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播直播技术成熟的今天,广播新闻已经由过去的预制式向现在的直播式迈进,在新闻节目播出中直接插播由现场同步发回的信号以成为各台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策划、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时间位置切入播出。
电视新闻的边缘化指的是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偏离公共事务,逐渐脱离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根本社会功能的趋势。电视新闻边缘化主观目的是吸引受众,其手段主要是“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追求新闻娱乐化,追求事件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形式上表现为故意设置冲突、悬念,技术上则表现为主持人形象的娱乐化、播出语言的方言化及画面的“精致”与“炫目”。
“边界”之争近年来成为诸多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反映在新闻领域首先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新闻主义写作运动,尝试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引发了第一次“新闻边界”之争。“新新闻工作者运用景象、音响和人物内心的思考。以各自的风格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题材。”“虽然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般说来,它是利用感知或采访技艺获取对某一事件的内部观点,而不是依靠传统新闻事业中常用的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标准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新新闻主义由于大量借鉴文学手法而遭到新闻界批判,于20世纪70年代销声匿迹,而在其存在的10多年间,并没有被美国新闻界所认可,“尽管新的非虚构性的报告文学出现在各种杂志和书籍中,这场写作运动没有扩大到报纸上。”但新新闻主义却在文学界引起了轰轰烈烈“非虚构小说运动”,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新新闻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文体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新生的文艺思潮,而且迅速地由思潮发展为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独立的文学流派了。”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家汤姆,沃尔夫本人也认为“新新闻主义是美国20世纪以来唯一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流派”。
显然,新新闻主义之所以被新闻界“边缘化”主要是因为其企图突破新闻的“边界”——真实与客观,而代之以文学的真实与客观。“传统新闻认为世界就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可以用实在物体来描述。新新闻主义则认为真正的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物的世界,而是内在世界,在于人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说新新闻主义是借助“文学的真实”从外部挑战新闻边界的话,那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了10多年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可以说是来自新闻界内部的边界挑战。
公共新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领导者”等,“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公共新闻运动的逻辑是,既然新闻“客观性”、“真实性”赖以存在的基石——个人理性已坍塌。那么。“客观”与“真实”的新闻已无法将非理性个体引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那么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应担当起组织、领导公众讨论、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通过集体理性恢复新闻的应有功能。该逻辑存在的问题是:(1)集体理性如果存在,那么它是被媒体“操纵”的,如果媒体具有代表集体理性的“资格”,那么“民意”所形成的政府应被取消,由媒体行使政府职能:(2)如果集体理性不存在,那么公共新闻运动该何去何从?显然,取消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功能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那么公共新闻运动方向也只能是回归到传统。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共新闻运动企图“突破”传统新闻“客观”、“真实”的边界。如果成功,新闻则要么划入“政府”领域,要么划入“科学家”领域等,也就是说,公共新闻运动在突破传统新闻“客观”与“真实”边界的同时,必将侵入其它领域,亦如,新新闻学入侵文学领域一样,可以说,公共新闻运动的实质是取消“新闻”。
我国电视新闻边缘化的实质同新新闻主义和公共新闻运动一样试图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个别学者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在纪录片领域,因为电视新闻入侵了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使得“纪录片”变得面目全非,“因此,纪录片边界理论必须得出一种清晰而确定性的语言边界,在影像、广义纪录片和狭义纪录片之间寻找出它们之间语言的差异点,否则,在纪录片来说,语言之间的界线含混不清导致了许多纪录片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对话层次上的差异与混乱。”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模糊了电视新闻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也使得电视新闻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甚至与电视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在价值导向上使得电视新闻采编出现重大偏差。而且由于电视新闻突破“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娱乐功能变得十分突出,从而导致了电视新闻节目与文学、电影等艺术的功能区分度降低。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的含义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三)画面编辑
(四)声音编辑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编辑再创作需要掌握的技能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图像优先” 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