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2-06-18 01:1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养老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养老信息化工作思路

篇1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6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工作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5日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效率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增强管理手段、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宏观决策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提供政策参数,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的需要。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搭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业务向基层延伸,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要求

2011年6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业务与技术之间的融合;推动管理服务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向全体城乡居民转变,系统建设以本地为主向全国联网协同转变,系统功能从支持经办为主向全面支持经办、服务、监督、决策转变;实现服务人群、业务领域、系统功能、网络结点的全覆盖,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再上新的台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未来几年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关键是在“广、高、融、深、通”五个字上下功夫。“广”是要在业务、人群、网络方面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范围;“高”是要根据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开展跨地区业务的需要,进一步将数据向高层级集中部署,形成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统筹管理业务信息的分布格局;“融”是要突出各应用系统在业务之间、区域之间、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实效,着力发掘其在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用价值;“通”是要按照全面发卡、广泛用卡、创新卡管理应用模式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一卡通”目标任务。

2011年8月,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沧州召开,会上张瑞书明确提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保证重点政策落实为主线,以推进社会“一卡通”为重点,集中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网络平台,集中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赢得“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开门红”。

三、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本建成了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市、区)、街道社区的网络连接;二是创造性地建成基于SOA架构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不打破原有业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进程。

相比来说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中心在全市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等业务还分别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区县相关数据尚未集中;二是网络系统横向上与政府、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连接还需要扩展,网络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三是应用系统建设在切实实现“统收分支”业务流程方面,在符合部省三层系统架构要求方面,在信息与基金安全防护方面,在社会保障卡应用方面,在基金监管方面,在对新出台政策及管理要求的支持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决策支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现有应用系统无法满足管理及业务经办需求,已成为工作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解决。

四、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思路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求,参照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业务经办及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提出如下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思路:

(一)一体化建设思想。整合建立秦皇岛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单位基本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为一体化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通过社会保险各险种的业务整合、数据共享,实现联动协同管理。1、管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思路;以“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惠泽一生”为核心。2、服务一体化。提供一站式的统一征缴平台;提供一门式网上服务,实现全业务的统一办理、统一核算和统一稽查;开展多元化的便捷服务;建立覆盖市、区县、乡镇、社区的服务体系。3、技术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人员“一人一档”、单位“一户一档”;信息流、资金流和档案流三位一体;应用实现一体化;融合社会保险各险种各类应用;支持市、区县、乡镇、社区各项业务;平台设计一体化。

(二)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根据国家、省、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秦皇岛市机构设置整合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业务经办流程进行梳理并进行优化。原社会保险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经办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实现 “一体化整合”势必对原来的经办方式、业务流程形成冲击。原来的信息孤岛如何有机地联合起来,不仅要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保证数据统一入口,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关联,相关的业务环节要能够通过业务流程互动起来。

(三)数据中心整合建设。按照部省金保工程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在建设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坚持“同人、同城、同库”的建设目标,根据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整合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整合工作,实现全市主机、网络、数据、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化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统一,实现集中管理和应用。加快推进市级数据中心与各部门、各业务经办机构的联网工作,加快向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及农村的延伸工作,确保实现各级经办机构间的网络有效连通,为拓展联网应用,实现异地业务经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社会保障卡应用。社会保障卡发行与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秦皇岛市需要根据部省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规范、标准和要求,制定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方案,争取财政支持、寻求市场运作与合作筹集资金,建立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制定社会保障卡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从医疗保险业务入手逐步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领域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实现与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基础信息统一入口。

篇2

全国老龄委组织进行了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检查评估。结果表明,“十一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稳步提高、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是老龄事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特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逐步开展并向农村延伸,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老龄领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取得新进展。

李立国表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给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增加了新难度,也提供了新条件。

李立国表示,搞好老龄问题战略研究, 一是摸清底数,要摸清老年人口的现状,包括老年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区域分布、基本需求、健康情况、生活状况、面临的困难等基础性数据,预测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影响,并研究我国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现有政策,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打好基础。二是探索规律,要研究和探索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系统分析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关系,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演变规律,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理清思路,要综合分析人口老龄化各个阶段、不同领域的主要问题,找准矛盾症结,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提供基本遵循。

篇3

1.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84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4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87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全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3笔3395万元。组织各类培训892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517人,创业培训768人。

2.城乡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344919人次,五项保险新增扩面1491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59周岁已参保缴费174674人,适龄人员参保率99.49%,续保率达到100.00%,待遇发放率100%。

3.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253人。新增技术工人6030人,其中初级2716人,中级2790人,高级工451人,技师和高级技师72人。

4.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依法受理查处举报投诉案件265起,其中工资拖欠案件206起,涉及人数2811人,追讨兑现工资3580.91万元,清欠率达99%以上。依法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68起,审结案件255起,结案率为100%。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城乡统筹,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严格政策落实,积极扩大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可得万元创业补贴,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900万元补充到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95万元。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引导符合条件的用工单位申报稳岗补贴,受惠企业229家,补贴金额836万元。

2.打造培训品牌,提升就业能力。大力打造就业创业培训品牌,“白酒酿造工”被评为市级劳务品牌。成立培训监管机构,引导全区定点培训机构健康持续发展。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项目库建设,组织创业培训学员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主动深入乡镇、企业,贴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共组织各类培训8920人。

3.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广泛宣传就业信息,在乡镇举办“春季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坝区移民”等专场招聘会12场,共举办各类招聘洽谈活动32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8981个。强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举办“迎五四”青年就业创业交流会,实施全民创业促进行动,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愈加浓郁,共帮助892人成功创业,带动4014人实现再就业。

(二)突出完善政策,着力推进社保城乡一体化。

1.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灵活就业人员、三产服务业和非公企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7月起,我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除少数困难企业外,全部严格执行“五险一单”。五项保险新增扩面14912人,社保基金征缴入库6654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保工作进一步强化,参保率、续保率和待遇发放率都位居全市前列,全区已完成参保240565人,综合参保率达到99.63%。

2.主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工作,打破户籍、身份限制,允许我区在郊区、新工业园区和村镇集中居住区的农村户籍人员自主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共有1426名农村户籍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的制度,对我区农户家庭承包土地全部转让给受让方的,按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将农户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较好解决了此类群体的“后顾之忧”。

3.不断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按政策连续10年对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进行调整,全区符合条件的21492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平月增164元。全市医疗保险“一卡通”平台正式启用,参保对象医保待遇地域享受范围不断扩大,居民大病保险、医疗监管等工作有序推进。从农行调取6台自主查询缴费终端设备放到无农行服务网点的部分乡镇,全区14个乡镇的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均可在乡镇办理。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对工伤保险死亡待遇进行二次投保,有效降低了基金支付压力,区政府成立由区长卢斌任主任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三)突出科学发展,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贯彻执行《省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促使公务员自觉依法依规履行职责。龙泉镇政府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公务员招录、干部职数清理、公务员年度考核等工作扎实开展,对全区79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吃空饷”现象进行了清理整治。安置工作有序实施,全区企业干部保持稳定。

2.改革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认真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制定《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设置新一轮岗位聘用7998个,岗位设置管理不断强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范稳妥开展,已完成204个职位的招聘组织和监管工作。

3.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备案制度,事业单位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区规范调整公务员津贴补贴和统筹调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市直年人均2.7万元标准执行,基本实现与市城区同城同待遇。

(四)突出创新活力,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增活力。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评价制度,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253人。制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职称评聘工作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

2.人才培养选拔增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项目建设力度,落实稻花香博士后基地、高新章版画工作室、张定虎根艺工作室两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配套政策,恒达石墨、邓村绿茶入选全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推荐13人参加省市评审,萧氏萧勇被确认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十八湾黄蓉被评为全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选拔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

3.技能人才鉴定增规模。狠抓“技能鉴定效益年”建设,扎实开展鉴定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新增鉴定人数4325人。出台我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文件,创新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不断拓宽鉴定方式。

(五)突出和谐稳定,着力推进职工权益高效维护。

1.加大劳动保障维权力度。加大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及时受理举报投诉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年检各类用人单位1201家,开展专项检查5次,实地检查用工单位572家。

2.加大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合同签订率。组建副科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进一步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指导与督办,全区14个乡镇均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基层调解工作逐步规范化。

(六)突出标准规范,着力推进基层平台建设水平提升。

1.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乡镇服务平台建设投入,投资90万元为各个乡镇人社中心配备自助服务一体机、读卡器、数据采集卡片相机、显示屏等设备,不断改善基层人社平台的服务条件。进一步提升村级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村级人社服务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夯实“群众办事不出村”工作基础。

2.积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和换卡工作,大力推广社保卡金融功能运用,累计制发35.32万张。积极向省、市申请在我区试点城镇居民医保发行社保卡,全区4.67万居民医保服务对象可实现持卡就医。

(七)突出路线教育,着力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要求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着力兴办12件为民惠民实事,独创特色印制《区人社局群众路线工作手册》,狠抓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集中学习12次,收集意见建议232条。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稳步推进,局党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高标准召开。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整改“”方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等各类问题27项,修订制度20条,部门作风改善成效明显。通过活动的开展,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2.大力强化自身建设,全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相关规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部门自身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推进治庸问责、“三进五访”、“三万”、联系村帮扶等活动。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制定《人社系统效能建设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考评办法,全系统上下形成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服务高效的良好风气。清理规范便民服务流程,减少了35个办事环节和20项资料,统一印制业务办理明白卡放到办事窗口,在机关1楼设立咨询接待室,窗口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局班子成员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入全区近100家重点企业走访调研,获得企业一致好评。根据基层预约开展法规团宣讲,今年共开展了8期专场宣讲活动,人社政策法规宣讲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此外,组织人事、计划生育、老干部、保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宣传、文明创建、道路交通安全、档案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来,人社系统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招工就业两难问题并存,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移民和失地农民等特殊就业群体存在就业难。二是社保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水平还比较低,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三是劳动保障执法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比较突出,劳动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基层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基层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发展、稳定发展、服务发展为主线,突出重点,消除盲点,增加亮点,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立足重点群体,全面保持就业稳定。大力贯彻落实省、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加强对各类劳动者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服务本地企业用工。不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库开发,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2.立足完善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扩面征缴,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扎实有效地完成。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保联合征收,力争我区城乡居保人均缴费额度达到200元以上。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全面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3.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我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工作导向,新增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及培养基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建立企业人才评价标准模式,不断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4.立足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公务员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业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管理工作。

篇4

2010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更是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回升向好、转型升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城、新产业、新民生、新机制”四个“新”为重点,努力在经济持续回升、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以加快大江东新城开发建设为核心,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着力构建经济发展大平台、城市发展新空间。

大力推进新城开发建设。随着“钱塘江时代”的到来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萧山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带动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将以大江东新城开发建设为核心,加快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钱江世纪城、湘湖新城建设,推动萧山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平稳增长。大江东新城陆地规划面积421平方公里,是杭州工业经济的“主平台”、“主战场”和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基地、大平台。我们将按照建设“产业主导、生态优先、服务完善、品质高尚”的新城定位,高起点编制完善新城规划,大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省级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规划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落实“工业兴城”战略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建设万向电动汽车及太阳能电池、东方电气发电机组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努力建设“杭州的浦东”。同时,全力推进“众志成城建新城、决战三年显雏形”和“主攻二期、做热湘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奥体博览城、国际办公中心、湘湖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把钱江世纪城、湘湖新城建设成为总部经济、现代商务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和集商贸、居住、休闲、度假、研发为一体的国际化休闲新城。

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机场公路改建、钱江隧道、庆春路过江隧道、江东大道、钱江大道为核心,加快实施以“一桥两隧八纵八横一绕”为重点的交通道路“12881”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投资428.6亿元,新建改建道路273公里,推进对外交通高速化、区内公路快速化、城区道路网络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努力实现全区交通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

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环境立城”战略,以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加快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让更多的老百姓依水而居、依河而居;推进城市道路“上改下”整治,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电力、通讯等线路“上改下”工程;加快城区失管房整治、老小区改造和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创新组团“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强镇扩权,落实中心镇部分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激发组团中心镇发展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城市化带动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两分两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加快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按照城中村改造、城市示范村、集镇示范村、农村示范村和农村整治村等五种类型,力争到2012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万户、宅基地整理复垦4000亩、拆除农村旧房6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农村新社区。

以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巩固和扩大持续回升发展势头。

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兴区”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纺织、汽车、新能源、物流等十大产业升级培育规划,全面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回升、“一高一领先”。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三位一体”方针,以吉奥汽车、青年汽车、东风-纳智捷汽车等项目为重点,加快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等新型重化工业发展;以万向电动汽车及太阳能电池、春天太阳能电池等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为突破,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镇街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为基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激励力度,提升改造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发展。二是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扶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商贸“双十”、旅游“1010”工程,加快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动接轨上海世博会,积极筹备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加快会展经济发展,全力把萧山打造成为华东会客厅。三是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总部大楼、新农都物流中心、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二期工程等三大现代农业平台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保险等农业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四是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健全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体系,加快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园、萧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坎山七夕文化创意园等文创产业平台建设,推进动漫游戏、信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抓手,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切实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有效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修改制定,鼓励企业申报专利,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机制,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巩固新一轮省“811”环境保护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成果。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并网进度,推进“五小”行业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加快留学人员(大学生)创业园、国际创业中心和区人才大厦建设,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333培训工程”和“高技能人才525培训资助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拓市场扩投资促开放为抓手,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一是全力以赴抓项目。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理念,以项目大攻坚带动有效投入。围绕推进省、市、区三级重点产业项目,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开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引导企业抢抓经济企稳回升的机遇,加大技改投入,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二是千方百计拓市场。坚持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三管齐下”,落实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创新模式、政府采购、争创品牌、多方协作、举办节庆、送货下乡、加强管理、强化服务等十大举措,继续举办好萧山购物节等各类展会,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境内外专业展会和大型经贸活动;推进电子商务、移动商务进企业,积极打造化纤、医药、机械等十大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四外并举”抓开放。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驻点招商、楼宇招商、地块招商、产业招商,大力推动“民外合作、民智合作”和“以商引外、以外引外”,积极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加快外贸出口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贸易公司,扩大产品出口。坚持“走出去”拓市场,帮助企业开展国际承包工程业务,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国际创业中心的平台作用,做大做强信核数据、中国绿线、英凡医药等一大批服务外包企业,打造服务外包基地。

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更加注重保障民生,着力解决社保、就学、就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体系和重点帮扶制度,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研究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完善“同城同待遇”推进机制,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共享化、均等化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十大金色文化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名校集团化步伐,高标准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院体制改革,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更加注重社会稳定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转制社区建设管理,大力建设和谐社区。坚持和完善“大接访”机制,落实党政领导下访、事项领导包案等各项制度。健全“大调解”体系,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有机衔接,大力开展“和事佬”协会化解民间纠纷工作试点,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构建“大平安”体制,健全完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萧山”、“法治萧山”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篇5

一、要立足全局抓计生,确保认识、措施、投入、责任到位

人口问题仍是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抓计划生育就是抓发展,控制人口就是快发展”的理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要认识到位。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要定期人口计生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重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二要措施到位。各级党政领导要将人口计划生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纳入中心工作,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人口计生工作格局,共同破解人口计生工作难题。三要投入到位。我们必须始终给予人口计生工作重点保障,严格执行上级关于逐年增加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预算优先投入到位,并对纯女户养老保险、关爱女孩、爱心保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单项工作明确专项经费,确保人口计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责任追究到位。要与各乡镇、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人口控制的力度、效果、经费投入是否到位等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把领导干部履行人口计生工作职责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提拔、奖惩的重要内容,对工作失职而导致人口失控的坚决追究责任。

二、要抓住重点热点,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

__市开展的“红五月”计划生育服务活动月从时间上讲已经结束,但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以及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村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方式陈旧等一系列原因仍然是我们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阻力,为此,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工作重点,捕捉群众关心的热点,不断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中央《决定》要求“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归根到底是靠落实避孕措施实现的,而“一孩上环、二孩结扎”是目前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最好方法,是育龄群众既实行计划生育,又是保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对象就是任务的原则,以环孕检为突破口,强化孕前管理,扎实推进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要配合__市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建设,我们就必须坚持以“倡导婚育文明,构建和谐家庭”为核心,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县乡职能部门作用,实现大联合、大宣传,发挥环境宣传和宣传品的作用,将新型生育文化渗透到每个角落,发挥文艺骨干作用,使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形式丰富多彩,让广大育龄群众接受先进生育文化,逐步转变传统的婚育观念,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婚育观念。

(三)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一直是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为主,部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奖、扶、救、免、优”的政策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出台和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奖励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扶贫开发等各项惠民政策时,要注重与计划生育政策协调配套,构筑“少生奖励、困难救助、服务免费、政策优先、贫困扶持、养老保障”六位一体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为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起到催化作用。

三、要攻克难点焦点,坚决维护人口计生国策的权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计生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难题,流动人口日趋增加造成“空白”管理现象多,极少部分党员、干部带头超生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部分群众依然存在喜好“生男孩”观念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严重。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依靠法制的力量,发挥群众舆论的监督作用,攻克难点焦点,维护人口计生国策的权威性。

(一)推行依法行政,解决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问题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执法稍有不慎,闪失公平,就有可能引发矛盾,激化矛盾。为此,应该坚持以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为抓手,严格执行《江西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在征收工作中,做到征收主体合法,程序规范,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杜绝因人而异的弹性执法、差别执法的现象发生,严禁“以罚代征”、“以罚代管”等行为,解决社会抚养费征收

困难的问题。

(二)实现资源共享,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难管理的问题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已成为当前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坚持“流动人口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对出租房、店铺、工地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并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健康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针对外流人口,要积极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加强了公安、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及时跟踪了解外流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情况,切实解决流动人口难管理的问题。

(三)严厉打击“两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51-02

一、基本情况

兴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总面积2 393.35平方千米,下辖34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区内户籍人口157.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8.7万人。目前,全市规划设置516个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覆盖614个行政村,现有乡村医生1 753人,其中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936人,取得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575人,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69人。近年来,兴化市研究出台政策,强化工作措施,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功能定位,统一机构管理

编制《兴化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实现了村级卫生机构资源合理配置和全覆盖。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数,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将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落实乡镇卫生院作为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对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拨付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财政按每个村卫生室1万元建设补助标准,累计投入516万元;乡镇财政对每个新建、改建的村卫生室,分别给予1.5万元、0.75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累计投入239.45万元,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516个村卫生室,395所村卫生室通过省卫生厅考核验收,获得省财政592.5万元设备购置补助资金,对未获得设备购置省补助资金的村卫生室,市财政按省补助标准给予补助。通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实施,乡村医生以家代室、个体行医的现象彻底消除,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管理步入规范、健康、良性运行的轨道,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底功能进一步加强。

(二)落实养老保障,统一人员管理

出台了《兴化市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实施意见》等文件,凡经注册取得省卫生厅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统一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8%由个人缴纳,12%由市财政补助。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在村卫生机构连续工作十五年以上的,给予定额补助,标准为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事乡村医生工龄×补助系数。经审核公示等程序,全市有1 730名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 042人符合享受政府财政定额补助。同时,兴化市制定了《兴化市村卫生室人员准入管理办法》,对人员准入、业务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与补助、奖励与惩罚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通过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等措施,相当于将乡村医生纳入了准体制管理范围,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分级诊疗,统一业务管理

明确乡村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乡镇卫生院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和住院治疗以及急诊服务,村卫生室承担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乡村卫生机构根据各自功能定位,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处方管理、抗生素使用、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服务规范的监管。加强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全市共有783名在岗乡村医生参加了中专学历补偿教育,99.5%学员取得《毕业证书》,其中776名学员报名参加国家乡镇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575人取得了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51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有效提升了兴化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水平。

(四)实施基药制度,统一药械管理

2013年7月,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出台了《兴化市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兴化市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管理办法》,对基本药物实施过程中的药品采购配送,建立基本医疗服务补偿机制,规范和完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度实施后,所有村卫生室的基本药物、医疗器械、卫生耗材均由乡镇卫生院通过主渠道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村卫生室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常用基本药物价格和收费标准公示上墙,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

(五)完善财政补偿,统一财务管理

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制度后,市财政给予多渠道补偿,主要包括乡村医生人均1万元基药专项补助,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新农合一般诊疗费补助,乡村医生养老保险补助,同时补助每个村卫生室每年5 000元公用经费,所有补助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规范村卫生室收支行为,兴化市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以收定支、自负盈亏”的经济运行模式,由乡镇卫生院设置专门结算账户,对村卫生室的补助经费、业务收支、药品进销存、固定资产等进行统一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加强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各乡镇卫生院在市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围绕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岗位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依据《江苏省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每季度对村卫生室至少开展一次绩效考核工作。结合每两年一次的乡村医生再注册工作,对乡村医生进行全面考核。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经费挂钩,乡村医生考核结果与是否聘用和收入待遇挂钩。

三、存在不足与思考

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部门、乡镇、卫生院及村等多个层面。由于兴化市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摊子大、难点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市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不平衡,仍有个别乡镇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未将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全部落实到位。二是硬件设施不完善。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部分村卫生室达不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内部布局不够合理。村卫生室债务严重,不少乡镇新建、改建村卫生室时采取了乡村医生先行垫资的办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村医生的垫资没有着落,村卫生室自我消化债务无能为力。有些村卫生室为租赁房屋,产权归属不明晰。三是制度执行不严格。极个别村卫生室仍存在违规使用招标目录外药品,收费行为不规范。农村部分地区仍有一些非法个体诊所,还有少数已在村卫生室从业的村医受利益驱动,私下行医,这都对一体化管理构成了冲击,影响了工作正常推进。四是政策落实不彻底。村卫生室还未纳入新农合门诊结报范围,村卫生室专用电脑和票据打印机还没有配备,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尚未全面落实。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1.落实基金支付政策。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支付。在村卫室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把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

2.完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细则,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对村医执业行为监管,组织乡镇卫生院,围绕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岗位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定期对村卫生室统一开展绩效考核,运用经济杠杆将考核结果作为执业人员动态调整和收入分配的依据。

3.研究医疗责任保险政策。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的医疗责任风险管理中去,鼓励村卫生室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减轻医疗风险赔偿压力。在未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前,为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探索实施医疗质量风险保证金制度,用于医疗责任事故的处理。

(二)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实效

1.以“六统一”为核心,抓好内涵建设。围绕“统一机构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管理”的要求,着力构建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乡镇(中心)卫生院是村卫生室管理的主体责任,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列为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单位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条件,确保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逐渐步入良性、规范的运行轨道。

2.以“三制度”为抓手,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聘用、绩效考核、养老保险三项制度,通过公开竞聘等形式选拔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的人员担任村卫生室负责人,将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按照退休政策办理相关退休手续,畅通乡村医生退出渠道。合理规划我市乡村医生人才梯队,加强培训,提升乡村医生整体素质。

篇7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5年我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总产值37.55亿元,同比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2亿元,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同比增长5.5﹪;财政收入完成1783万元,其中地税1372万元,国税411万元;生猪出栏4.03万头,小家禽畜出栏50.34万只,劳务输出1.2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50元,同比增长13﹪。

(二)成德工业园建设推进顺利

征地拆迁成效显著。开展园区建设以来共征地7500余亩,拆迁房屋1409户,27.37万平方米。2015年共完成征地240.7亩,拆迁房屋204户4.73万平方米。协助太平乡1217机场征地拆迁和复工工作顺利完成。

入驻企业建设步伐加快。成德工业园被纳入成都制造2025规划,摩天电缆、远见复合材料、永发玻璃已开工建设;长越电力已顺利入驻即将投产。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33家,13家建成投产,消化劳动力6000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1.1亿元全长8公里的昌盛路、大道、启动区等五条道路和总投资3000万元全长2.4公里的兴盛路已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6000万元全长9.3公里的机场路已开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全长13.8公里的农发行贷款四条道路建成2条。

群众安置工作进展有力。第一安置点已顺利交房入住;第二安置点主体已完工;第三安置点已完成征地拆迁、设计、财评等前期工作,即将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第四安置点已开工建设;太平乡异地联建点顺利开工建设。目前共有7129名失地农民购买了养老保险,3800名失地农民领取退休养老保险金,年领取养老金3650余万元。5873名群众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园区建设管理不断规范。进一步完善园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园区资金封闭运行制度、土地款分配办法、征地拆迁管理办法、园区提前安置管理办法、征地拆迁回访监督制度等一批完整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统筹城乡步伐加快

双河口水库开发规划正式启动。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在双河口水库区域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基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养老于一体的新农村聚居点。

特色种养殖发展顺利。一是在扶贫村村、村、村以农民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栽种、管理、经营的方式栽种了300余亩的银杏、红椿、香樟,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在村由群众自发建立家庭林场,开展红椿、银杏等苗木种植,黑山羊养殖,现有存栏黑山羊200余头,年产值达100余万元。三是以、村为重点,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年产无公害蔬菜8000余吨。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一事一议项目,建成提灌站1个,道路10公里,修建堰塘3口。唐巴公路大修工程顺利推进。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商务综合体扎实推进。全镇规划建设商务综合体2个。占地250余亩的五里坝商务综合体已开工建设。兴业新城公园广场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一期3.5万平方米房屋建设进展顺利。

城南新区全部建成。财富未来城投资2.2亿元共7万平方米房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基本完成。目前已入驻阳光盛源、工商银行、西城电器等商家200余户,幼儿园建成已正常招生。

违章建筑严厉打击。严格执行省新出台的《关于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决定》,整合各部门资源,全年共查处乱修乱建14户,总计1600余平方米,保障了园区建设秩序。

(五)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三件为民实事全面落实。一是妥善解决了1400余户拆迁群众生活问题。累计发放过渡安置费260余万元,目前一期安置点共计549户已顺利入住。二是为银河村、村、老牛坡村、碾子湾村、村争取到移民后扶、新村扶贫等资金410余万元。三是完成村道修建6.6千米,解决了600余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积极做好民政优抚、救灾救济、低保、五保和残疾人工作,各种最低生活保障金及时足额发放。

新农合参保40929人,参保率98.2﹪。新农保参保23729人,参保率48.69﹪。

计划生育长足进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孕前检查,全年免费孕前检查180人,处理违规生育141人,征收社会抚养费141万元。

精准扶贫措施到位。选派了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严格按照标准筛选扶贫对象并进行了公示,为1119户贫困户1662人建立了档案,通过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物资扶贫等手段2015年已脱贫191户,442人,对5户无房户实施异地迁建。

(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全面推广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通办。大力实施镇村联动公开。群众满意度测评名列全县、全市前列,被市列入依法治县示范镇。

廉洁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等各项规定,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记实制度。聘请专业审计公司对全镇24个村(居)全面开展财务审计,严厉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和腐败问题,着力形成崇廉尚实的政风、行风。

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加强道路交通、烟花爆竹、消防、食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在全镇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处设立高清监控。组织相关部门做好了兴佛肉联厂液氨隐患排除工作,处罚危爆企业1家。着力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全镇未发生大规模群体性非访活动,社会大局稳定。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群众生产生活还很困难;

(二)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安置房建设滞后;

(四)群众渴望征地拆迁得到更大的利益;

(五)维稳压力仍然较大。

三、2016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镇、统筹城乡、绿色和科学发展的思路,继续弘扬敢为人先、团结实干、科学发展的精神,在全县一主一副一区多点发展布局中,争当中江工业发展排头兵,争创乡村旅游示范标兵,构建10万人口城市框架,形成山水绿城、工业新城,发展改革成果人人共享。预计201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增长9﹪。

(二)主要工作举措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成德工业园建设

成片推进成德工业园。2016年计划新征土地2000亩,拆迁房屋4万平方米。着力打造2平方公里精品产业园区建设。

发展新型工业。主动对接成都制造2025,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争取返乡创业园建设项目。实施互联网+推广工业农业管理信息化,打造智慧园区。

加快在建企业步伐。督促已投产企业加快二期建设和技改力度,确保满负荷运转,使过亿企业达到6家。督促已供地企业加快建设,确保企业投资时间和投资密度,2016年新投产企业达到8家。

加快生产要素配套。加快和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燃气、通信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完成全长13.8公里的农发行四条道路建设;启动兴旺路二期建设;开工建设园区明渠整治工程。

全面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完成第四安置点建设。启动第三安置点建设,规划建设第五、六、七安置点;劳务培训5000人次,新增加就业1500余人。全面完成第二轮1800余名失地农民进社保工作;启动位于新湾村占地20余亩的农贸综合市场建设。

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全力抓好商务综合体建设。加快兴业新城商务综合体建设进度,完成一期3.5万平方米房屋建设,启动二期5万平方米房屋建设。

加快西眉湖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西眉湖自然风光资源,完成西眉湖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全长4公里的西眉大道建设前期工作。

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启动成德工业园物流园区建设,引进3-5家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加强最后一公里物流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快中学、小学和兴安分校改造升级,新建民办幼儿园2所。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小学新校区各一所,适应工业新城建设的需要。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统筹城乡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总体规划,通过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古村落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推进12个非园区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全面实施绿化工程。积极向上争取水土保持、农林绿化等项目,栽种各种绿化景观树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养老等林业产业。加大公共绿地建设力度,加强传统绿化改造,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全面实施绿化工程,使穿上一件绿色外衣。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食用菌、蔬菜、肉牛羊三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兴安片区现代农业集中连片发展布局,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业企业入驻。

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小农水、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统筹城乡发展等项目和资金,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大力整治道路、塘堰、沟渠、水池等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提升镇域水平

促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与成都十三五规划和成都制造2025对接,实现与成都的关联、成链、借位发展,全面深化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将我镇打造成为融入成都经济圈的桥头堡。

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坚持招强选优招才引智,充分利用我镇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广交会、西博会、农博会等重要展会,加大产业和产品对外宣传和展销力度,提高影响力,加快走出去步伐。

构建特色化电商平台。加大对农村产业能手技能培训,扶持和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电商服务平台,将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肉牛羊等土特产品推上网,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经济效率、促农增收。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待遇。加强敬老院管理,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坚决杜绝无房住、无粮吃、无衣穿现象发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小孩政策,加大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救治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安置、项目建设问题,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重拳出击清除各类黑恶势力。完善救灾预警、应急响应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篇8

随着新农合的推进,农民群众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原有的村卫生室由于医疗水平和功能发挥的限制,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直接影响到群众参合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按照镇村卫生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在全市规划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受制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村卫生室撤并、整合后,由于担心药品、器械、物资难以处置,收入得不到保证,乡村医生不愿干;二是由于乡村医生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安全隐患多,卫生院不想干。针对这些问题,为消除乡村医生的顾虑和担忧,一方面,我们通过清点收购村卫生室原有的药品、器械,统一整合到服务站使用,消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组织乡村医生代表座谈会,着重了解他们的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益处和优越性,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镇区街为单位分头召开专题动员会议,阐明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和卫生院负责人,认真总结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推行中的经验教训,现场观摩学习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使大家切身体会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不仅可以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也增强了卫生院的发展后劲,给卫生院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引导大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为顺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工作实效,县里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了对镇区街新农村建设考核项目进行重点考核,由县考核办组织检查、考核,既增强了镇区街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感,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镇区街将其列入分管领导和片长的工作实绩考核,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分解、量化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二、统筹规划,全面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无缝隙覆盖

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合理确定建设规划,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努力做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合理、高标建设、投入到位。

一是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规划。本着“因村制宜、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技术力量、服务半径等因素,按照“服务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服务半径在1-1.5公里以内、患者步行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标准,在全县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03处,其中,改建111处,新建92处。在建设标准上,本着既不增加村委、乡医额外建设负担,又能达到服务站规范运作的标准,切实发挥其作用的原则,坚持因村制宜,保证分区合理、功能完善。

二是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在资金的筹措上,采取村建、镇街政府(办事处)补助、乡村医生联合出资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共筹措资金1129.8万元,改造、建设了16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投入规范运行。在设施的配备上,按照管理科学规范、功能发挥完全的总体思路,在完善基本医疗保健设施配备的同时,全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微机和软件,实行信息化联网管理,在实现群众门诊医药费用当场报销、方便群众的基础上,将服务站财务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服务站从进药、售药、报销、上缴业务收入等全部实行网上结算,有效防止新农合资金的流失。以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试点工作为契机,3处市级医院分片包帮为5处卫生院提供设备援助,共援助设备价值6万余元,进一步提高了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规范运作,严格监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有序到位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高效运转,规范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此,在工作推进中,我们严格按照“三制四统一”的标准来管理,依照发挥“六位一体”功能来规范,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一步到位。

一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乡医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考核,以镇区街为单位,充分考虑乡村医生的技术专长、照顾年龄因素,按照合理搭配、就近执业的原则,按服务人口2‰的比例为服务站聘任医生。目前,全县已有578名合格乡医被聘任到253处服务站中工作。另一方面,本着提高服务站诊疗水平的目的,精心选派215名卫生院业务骨干充实到服务站中去,有效加强了服务站技术力量。为确保乡村医生的权益,县里统一确定了乡村医生的基础工资,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其绩效工资与服务站执业规范、营业收入、服务质量等挂钩。目前,乡村医生的月平均工资由实行一体化管理前的不足3200元提高到4630元。同时,县里明确规定,对经考核合格聘任的乡村医生,由卫生院每年一次性上缴社会养老保险金,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自觉服从管理。

篇9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改革红利;供给学派;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4-0005-0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底进入中国政策话语体系后,一直是政界和学界的热词。中央决策层明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指导思想上的新思维和经济工作思路。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调控职能在于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过去我们经验比较丰富、做法比较成熟的是总量型的需求管理,它以抽紧或者放松银根对总需求刺激或者抑制来实施反周期操作,但在理论和经验总结上却长期忽视了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定向调控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实施难度也比需求管理大。当前,国内经济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视角看,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但供给侧对于需求侧的响应机制及其特征却是划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时代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也因此从依靠分工与合作的采集、狩猎以满足生存需要的原始状态,一路走向以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文明社会。其间,关键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其实都是发生在供给侧。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以美国“苹果”产品为代表的每一代产品创新,都可以在中国很快引出释放消费需求的购买热潮。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出于对于国内供给品的鱼龙混杂、质量无法保证的预期,中国游客会到日本去大量出手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等家庭升级换代产品。我们认为,在世界经济并非以完全竞争、自动解决全部结构优化问题的条件下,政府不得不去处理引导持续优化的政策供给和激发潜力释放的制度供给的复杂问题。

其次,从经济调控实践经验总结视角看,政府如何合理实施供给侧管理的问题完全无法回避。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当局是以区别对待、把握重点的措施,先后给花旗、“两房”、通用汽车注资。给实体经济层面的通用汽车注资,成为引导复苏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中国近年也一直在努力,以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结构化应用,财政政策方面更是为优化结构而不遗余力。所以,我们在实践方面必须给出这样一个清晰的总结,政府无法回避供给管理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再次,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实施理性的供给管理是经济社会转轨的客观需要。我们在“三农”问题、区域协调、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国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补短板”、优化结构等等方面必须突出重点。而且特别是要以制度供给、深化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化解矛盾累积与隐患叠加,引领经济新常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现代化转轨升级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刻地认识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廓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此前,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有两种误解,一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二是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我们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贴标签式的选择新概念,而是实现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转轨创新。它不是否定需求侧的意义与作用,不是简单套用美国供给学派的减税为主的思路,而是借鉴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的有益经验,又侧重于供给体系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所谓搞新计划经济,而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总体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之下,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构造中国“守正出奇”的现代治理和实现追赶赶超的超常规发展。

所谓“守正”,就是要充分地认识、尊重、适应乃至敬畏市场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通盘的资源配置中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认识突破。那么,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充其量从全局来说是辅的,但这并不能就认为,有这样一个“守正”之后,简单地搬用其他市场经济体的经验以及我们过去已有的一些经验,我们就可以一路顺风地实现现代化了。我们现在面临实际的考验,就是一定要以成功的创新来针对中国的特定国情约束、特定的矛盾问题、特定阶段上的一个一个挑战,“出奇”地来继续我们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然,这种“守正”之后的“出奇”也是非常复杂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我们别无选择。处理得好,理性的供给管理会给我们一系列支持超常规发展的支撑力;处理得不好,所谓供给管理是有可能以改革之名而走入歧途,甚至倒行逆施的。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以改革为龙头、结构优化为关键,攻坚克难地解放生产力的一种长期行为。在中国,当下步入“新常态”,“新”已明朗而“常”未实现,面临矛盾凸显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前车之鉴的潜在威胁,我们必须打造新的动力体系。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供给侧的相关因素看,主要涉及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和制度及管理这五大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项,在一个经济体实现中等收入水平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它们对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但其后却会转向衰竭。

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我们似乎也出现了上述迹象。前些年,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支持着中国一路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在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无价变有价,低价变高价,形成了物质利益驱动的生机勃勃的超常规发展。引进外资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出我们本土的原始积累过程,并且发展到民间资本十分雄厚的今天。然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这几年,新的问题却是民工荒、用工贵、招工难,征地拆迁补偿的综合成本急剧抬高,环境资源约束日益明显,且频频引发矛盾冲突,常规投资普遍出现边际收益递减,五大要素前三项都出现了它的支撑力明显滑坡的问题。

因此,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领中国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五大要素后两项的潜力释放――以科技提供第一生产力和以制度改革带来最大红利。这也就是中央现在已经明确表述的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核心所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对冲下行因素,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而针对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急需在改革中间解除供给抑制,削减供给约束,提高供给质效,做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合理地调整人口政策,优化劳动力供给及人口结构。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的“放开两孩”政策调整出台的基础上,还应继续动态推进,后续优化举措。同时,将以计划生育重点针对体制内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整个社会全面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并进一步改写为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另外,促进人口流动、适当吸引移民也应当成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积极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适应统一市场建设的要求。比如重庆地票制度的试点,应该更积极地扩大试点范围。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有关精神,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积极总结借鉴重庆等区域以“地票”制度处理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农民在农地“占补平衡”框架下分享城镇化红利的经验。全面推动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确权、流通、转让、租赁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探索农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区域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应充分重视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环境下形成的“国有平台,整合分类,权益求平,渐进归一”土地制度改革经验,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框架和流转制度过程中形成兼顾国家、单位、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第三,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使间接、直接融资产品多样化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一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适当降低国家持股比例提升社会资本持股比例;二是积极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是在政策性融资机制创新中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开发性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四是依托存款保险制积极发展一大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融资体制;五是依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市场化定价的方针,择机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临门一脚”――放开存款利率上取得突破;六是以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覆盖全国的股权交易市场(三板),并推动“大资产管理公司”建设;七是提高金融业稳健性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业实现《巴塞尔协议Ⅲ》,防范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牢牢守住发生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八是加强金融业监管,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九是做好准备适时实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设计实施可行的教育、科技改革方案,破解“钱学森之问”。依照科研规律重视“人的因素”发挥,释放科研创新的潜力,特别是在创业创新一线的这些人、这些研究者、创业者自觉自愿积极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一是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质疑、批判和冒险的精神,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全社会氛围;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支持从发展基础科研、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方面的自主创新,提升创新绩效;三是充分遵从科研规律,以激励有力、制约到位、分配合理、管理科学的制度规范,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科研投入的绩效水平得到提高。

篇10

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重庆要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长安为龙头、整车企业为支撑、零部件企业配套的“1+6+1000”汽车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云端计划”,重点打造笔记本电脑、软件及信息服务、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三大产业集群,做大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应用电子、电子装备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亿级摩托车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风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环保安全装备、船舶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页岩气装备及能源装备、内燃机、大型铸锻件、基础零部件等十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发展综合化工产业,构建天然气化工、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改造提升材料产业,提高对汽车、装备、电子信息、建筑业等主导产业的本地供应率。积极发展能源产业,加快千万千瓦电源项目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强化多元电力保障。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突出抓好页岩气开采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消费类制造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造纸、纺织服装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加快发展农村交通,全面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和农民出行条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农业小微型机械加工制造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由主城特大城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3个区县城、100个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加大枢纽型、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空港、水港、信息港、铁路、公路“三港两路”和能源、水利设施建设,打通城镇集群各单元间的联系通道,促进资源、信息互通,产业、功能互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分享。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富民兴渝的战略任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医疗服务和居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可及性、可靠性,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制度,形成以国家社会保险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殡葬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不断提高全民福利水平。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壮大信息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生产业,大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改善需求结构,提高居民收入,释放居民消费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和产品生命周期,建立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体系。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产品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努力建设美丽重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决淘汰“三高”产品,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尽快出台重庆市主体功能规划,综合使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开放模式,开拓更多国际市场,巩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份额,提高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轻纺等产品出口量。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区域合作。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处理各方面矛盾和各种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做到稳定发展,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

统筹城乡发展。着眼于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三权”抵押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开展地票交易。

篇11

二、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年经济社会的主要目标为:

销售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23.1%;

完成工业增加值11.045亿元,同比增长33.1%;

完成财政总收入计划2.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税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2%,地税收入5400万元,同比增长14%;

完成自营出口4030万美元,同比增长15.4%;

完成合同外资1200万美元,实到外资600万美元,内资5000万元;

完成工业性投入4.52亿元,增长12.7%;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0以下。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不断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全面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着力化解影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抓紧有效投入。抓好废弃矿山整治。湖安石料场要抓紧平整进度,确保在八月底前完成场地平整和土地招商工作。努力引进投资强度大,土地利用高,税收贡献大,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亭山桥村、大鱼山村、宝善桥等村的存余废弃石料场要加快规划,开展招商工作。抓好盘活存量土地。对已供未动存量土地要签订好履约协议,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和督促建设进度。要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大鱼山工业集聚区内4只新建项目的建设进程,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建成投产。要努力抓好现有企业的存量技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确保当年投入超过4.5亿元。

努力培育税源经济。鼓励规模龙头企业上规模、创品牌,继续做强做大,使规模企业的税收有稳定增长。继续抓好现代家庭工业的培育发展。通过加强服务、出台优惠政策、解决厂房地基等举措,力争当年新办家庭工业80户,不断做大家庭工业税源总量。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努力引进镇外、县外企业作为镇注册企业。紧紧抓住*现代工业新城建设机遇,着力引进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三产项目,增加三产税源。

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加强品牌创新。充分利用“中国化纤名镇”的品牌,以提高差别化率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品牌为手段,进一步做强化纤业。努力提高印染水平,着力推进纸行业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制订。以省级新产品、科技项目、信息化工程为重点,新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按照储备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工作。重点帮助天马、赐富上市前的规范和衔接工作,力争当年天马上市成功。加强营销创新。鼓励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出口产品高端化和出口市场的全球化。

合力抓实节能减排降耗。抓好以印染、热电为重点的企业节能降耗,努力完成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目标。围绕*工业区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契机,在仁昌纸品、天明纸业等企业开展废纸综合回收利用,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继续推广深化中水回用工程,使全镇日污水回用量达3万吨/日。落实企业联系责任人制度,强化24小时环保巡查制度,杜绝污水废气偷排乱排现象的发生。

致力强化要素保障。抓好土地保障。确保引进的项目有地可批。进一步优化服务工作,及时帮助企业在用工,融资等方面碰到的困难。

2、以“三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化。

加快*新城建设。着力做好征迁安置工作,确保*顺利开发建设。要完成新围、越城的拆迁扫尾,启动华阳、长虹闸、皋联、新二、新闸、童家塔、永久塘等村的拆迁,确保当年完成2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2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切实抓好B1、B2安置房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妥善做好已拆农户的安置工作。切实加强居民新社区的管理工作。有效整治镜海社区、碧海家苑社区的公共环境,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努力建设新型社区。

加快*新集镇建设。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切实可行的集镇分区规划。大力实施集镇改造工作。启动和实施好集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农村生活用水管网改造、国庆村连接柯海线交通道口整治、安滨公路(圆驾桥路向东延伸公路)建设、集镇农民休闲公园、集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六大惠民实事工程,努力营造集镇良好的生活环境。

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就是小城市,农村新社区就是小集镇小城镇”目标,大力推进以“三集一化”(即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切实抓紧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工作,加强规划领导,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适度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要想方设法大力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摸清家底,整合资源,切实提高现有村级资源的利用水平,相应提高物业租用标准,力争当年经常性物业收费比07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继续实施“碧水蓝天生态”工程,扎实推进新时期治水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全年15000米河道砌坎、4万立方米河道清淤任务。继续深化各类创建和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3、以全面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为重点,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坚持以民为本、惠民优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建设。

抓好“学有所教”工作。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网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新建的*幼儿园在4月启动,年底前完工。扩建*镇中心小学,确保在8月动工,明年5月底完工,并撤并寺桥小学。努力创建“名师名校”工程。设立专项基金,对优秀教师、校长和学校实行奖励和扶持。继续实施人大、团妇、关工委三级联动“爱心助学”机制和未成年人教育培训体系。

抓好“病有所医”工作。整合农村卫生资源,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抓紧*医院新建工作,确保2009年12月完工。通过落实扎实有效的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措施,努力争创市级卫生强镇。进一步改善镇、村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农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卫生监管和医疗救助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巩固好、发展好、建设好现有7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参保率超过95%。

抓好“老有所养”工作。切实抓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被征地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努力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敬。

抓好“难有所助”工作。实施好新一轮低保提标扩面,深化和完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对低保边缘户对象进行认真调整,实施分类救助。继续开展“慈善冠名基金”和“慈善一日捐、一笔捐”活动,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得到及时救助。积极启动新一轮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重视抓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动工扩建镇敬老院工程,确保在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抓好“劳有所得”工作。努力扩大社会就业面。通过企业技改投资和发展家庭工业,提高就业面,让镇内拥有就业能力的人员有地方就业。大力实施被征地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被征地农民素质,真正让被征地农民有能力就业,全年培训被征地农民1200人次,培训后的就业上岗率达到85%以上。

抓好“住有所居”工作。结合新村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农民公寓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努力改善全镇村(居)民的居住条件。

在抓好以上六个所有的同时,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计划生育率、当年长效节育率、意外妊娠控制率和外来人口育龄人员计生管理服务率等指标分别达到县要求。要不断深化“种文化”活动成果,全面实施“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

4、以强化综合治理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环境。全面落实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推进“平安*”建设。

注重源头治理。加强调处调解工作。落实责任,及进调处各类案件,将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敏感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建立领导负责制,进行专门办理。坚持重心下移,引导群众文明和依法,全力遏制越级上访。

注重公共安全管理。健全管理网络,切实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全面推广以一张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动态一览表、一张辖区企业公布平面图、一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套安全生产台帐、一个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安全管理新模式。加强隐患排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事故隐患。加强人员培训和公共安全教育。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矿山事故”和森林火灾等专项应急预案,使各种事故苗头和事故风险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注重社会综合治理。加强目标管理,将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村居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队伍建设,对所属村(居)单位的治保、调解、信息员、外口协管员、义务消防队、护村护厂队、道路交通协管员、禁毒信息员等有关综治人员进行整合完善,提高管理和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外来人口专管员队伍,加强外来人口登记、发证、查验和出租私房管理工作,确保全镇社会稳定。

5、以提升镇、村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新年经济社会各项目标的完成,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12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02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1.1%,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3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7%,控制在市政府规定的2.4%以内。

(一)用足用活援企稳岗政策、全力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年县政府机构改革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抓住援企稳岗政策实施延长一年的机遇,高度重视,把做好援企稳岗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打破以往拘泥于企业三险(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缴齐缴足,符合政策条件要求才给予上报材料争取扶持的保守思想和做法,局党组提出“对上利用突破县优势争取适当宽松政策;对下加大宣传力度动员企业创造条件争取扶持”的目标。通过积极做工作,市局同意通过补缴一块缓缴一块的办法,允许我县欠缴三险企业纳入扶持政策范围。之后,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分头到重点企业宣传政策,算账对比,使企业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利华益、雅美公司等8家企业得到了扶持补贴,使我县受助企业达到11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企业7家,受益职工共计达到4031人,争取补贴资金865万元,申请补贴资金额度和受益职工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比年7月失业保险基金全市统筹时,我县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累计余额371万元,超出494万元。

(二)创新工作模式,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积极探索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毕业生新途径。为帮助企业解决急需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发展问题,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于年11月份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在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遴选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二是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先后为利华益集团、三为农村电力、诚航新能源车辆等县内各类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600余人,缓解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三是完成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计划,选拔确定了11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基层乡镇支教、支医、支农、扶贫服务。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民创业技能。紧密结合创建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和全县“全民创业、富民强县”活动,全面推动我县创业促就业工作。一是营造氛围“引”。通过召开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创业经验,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加入创业队伍。二是提高技能“推”。年建立了3个创业培训基地,7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创办15个创业示范企业,对2320名城镇失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同时,将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纳入SYB创业培训范围,开展创业培训4期,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505人,带动2504人实现了就业,有效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帮扶3名新创业下岗失业人员和2家创业示范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15万元;协调工商、税务部门为92名下岗失业职工创业者减免行政事业收费9.6万;有效的解决了创业者创业资金短缺问题。

二、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一)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了我县年公务员考录工作,新录用公务员13人。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培训班,利用2周时间对全县41名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进行培训。创新培训方式,首次应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培训方式,举办2期年轻干部能力拓展培训班,培训年轻干部70人。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公务员培训计划,举办了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班,培训科级以下公务员100人。全面推行股级干部竞争上岗,任免股级干部100余人。

(二)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完善人才评价方式方法,积极做好人事考试报名工作,组织21种资格考试报名,为1338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努力做好年职称评审工作,向市评审委员会推荐申报材料104份;组织成立我县工程、农业、中小学教师三个初级评委会,评审初级职称106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取得新进展。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3323余人参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本》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修炼》继续教育培训。

(三)突出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是结合就业培训,扎实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后为东营市百货大楼县店、诚航新能源车辆项目等新招聘的1236人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二是积极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和“金蓝领”培训项目报名工作。多渠道宣传发动,全县20名技能人才报名参加“金蓝领”项目培训,42名技能人才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评审,39人被评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三是积极组织县内各类用人单位优秀技能人才参加省、市、县首席技师评审,其中3人获得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县首席技师荣誉称号。开展县级首席技师评审在我县这是首次。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人才服务业,大力开展人事工作,为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解除了人才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今年新增人事1970人;建立了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我县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进行了登记,有146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被登记在册。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创造条件为利华益集团申报博士后工作站。

三、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力求社会保障在保障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555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8526人,失业保险参保11366人,工伤保险参保18876人,生育保险参保560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5100人。年征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100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70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49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260万元,生育保险基金50.5万元,征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66.5万元,累计滚存基金1288.4万元。

(一)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为全县1793名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查摸底工作,抽调专门人员对各乡镇、街道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同时,积极学习借鉴河口区等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为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将我县破产、关闭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为符合政策的1361名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手续。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关系有序稳妥转移。

(三)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征缴稽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逐步形成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四、履行公共人事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一)机构改革相关工作顺利完成。一是精心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顺利获得市委、市府批准。根据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了人员划转、财务资产移交及档案保密工作三个配套文件,确保了人员、资产、档案的及时、完整移交。二是做好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和新组建单位人员选调配备工作。先后为6个部门单位调整工作人员47人。三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中新组建单位的人员配备工作。按照人员结构优化、身份一致的原则,为新组建单位选调11名工作人员,保障了机构改革后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精心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8月份组织开展了县博物馆公开招聘讲解员工作。10月份为49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1人。为确保招聘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不出任何丁点问题,我们做到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省外命题、市外评委”的办法,坚决杜绝了考试中可能存在的任何违规行为,确保了整个考录工作顺利进行。

(三)做好考核奖励和人员调配工作。一是本着客观公正、注重实绩、民主公开的原则,对全县2009年度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7093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其中792人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284名工作人员给予了嘉奖,政府表彰奖励工作有序开展,实行行政表彰联审制,审核奖励工作人员90余人。二是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人员分流安置任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精心拟定了人员分流方案,这次人员分流涉及8个乡镇(街道),共分流132人。

(四)做好工资管理和离退休工作。为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634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了增加薪级工资审批手续;为符合级别滚动条件的204名公务员办理了级别工资滚动调整审批手续;为符合两年一次晋档条件的1514名公务员办理了级别工资档次晋升审批手续;为新录用(聘用)、调整职务、提拔任职、调动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手续;为事业单位7915名在职人员、1990名离退休人员办理了津贴补贴清理规范审批手续;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915人,离退休2007人调整了住房补贴;为符合退休条件的94人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做到了把好事办好,让广大职工满意,让领导放心。

(五)做好安置工作。一是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及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人,随军家属1人。二是全力做好企业干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服务,组织健康查体,发放取暖补贴、八一和春节慰问等方式,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五、不断加大劳动执法和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通过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新型劳动关系。

(一)大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及时分析研究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调解机制,加强企业自身调解、基层行政调解建设。加大争议仲裁工作力度,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制度,确保了每起案件的快速准确审理。处理争议案件21件,立案处理21件,按期结案率达到100%,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三)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联合公安、建设、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劳动保障年检等多项检查,共检查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192家次,涉及劳动者1.8万人次,责令47家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3700余人,督促办理各项社会保险4200余人。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8起,调解处理18起,为职工讨回工资12.5万元,案件处理率达100%。

六、加强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有效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