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00:1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41-01
一、非文学翻译及其特点
非文学翻译,又称文件翻译,实用型翻译或应用型翻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文学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绝大部分学者和译者认为出于非文学翻译的实用性考虑,其文本往往包含了很弱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因此非文学翻译不过是简单的直译,硬翻。但事实是,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甚至文化因素的翻译效果对译文的质量,乃至国际交流活动本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没能处理得当,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比如说商务活动中经常涉及的合同的翻译,会引起法律和经济层面的问题;医用文本的翻译如若不当,则直接关系人命。因此译者应对非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这一重要因素的处理予以重视。
二、中医翻译与文化差异
在非文学翻译中,中医翻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领域,原因在于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领域相比其翻译显然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因素,所以其翻译难度也相对较高。
中医典籍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中医典籍的翻译可以在广义上理解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源语在译入语当中,从理论体系到语言表达的完全缺失。比如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国古代独有的辩证思想,那么作为译者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对应语,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将信息和文化内涵展示在译入语读者面前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此外,中医典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本用语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是不同于非文学翻译中其他文本用语所具有的简洁性特点的,那么在翻译时,应该或者能多大程度上保留文本用语哲学性的这一特点,也是译者应该认真考量的。另一方面,中医体现着道教和儒家的思想,也正是因为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医典籍的哲学性,才造成了中医翻译的困难同时又很难被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接受。鉴于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故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便尤为突出,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三、中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假设译者在中医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鉴于文化因素对中医翻译的重要作用,那么译者应该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既准确传达中医医药学的语言信息,又不流失其独特的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在中医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以归化法为主,辅以异化法;直译为主,意译佐之。
从中医典籍的翻译目的来看,它是用于推广中医治病防病的方法,弘扬中医独特的医疗理念及文化,一旦被采用可涉及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若以异化法为主,翻译上就会迁就源语文化即中文的文化特征,虽然相对归化法它能够更大程度上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特色,但出于非文学翻译最大的特征―实用性,即中医典籍的翻译应该本着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了解中医关于治病防病的知识和医疗理论的宗旨,笔者认为中医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但这并不代表译者可以完全忽略掉文化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传译,因为中医古籍之所以如此有味道,恰恰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宗教、哲学方面的思想和术语,一旦失去就会大大降低读者对其的兴趣。此外,笔者认为中医典籍的翻译也应采取以直译为主,意译佐之的方法,一方面直译能够使译文形神兼备,但出于中医典籍术语的宗教性和哲学性特征,直译的困难很大,所以要以意译法辅佐。除此之外,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贮备量会不断增加,因此在中医典籍以致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对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定位翻译策略和方法。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虽然能更为快速和有效的传达信息,使译入语读者顺利准确的理解文本内容,但这却削弱了源语文化的功能,有碍于文化的交流。长此以往,会削弱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结语
目前,中医翻译研究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医典籍术语的宗教性和哲学性使得其翻译难度较大,制约了它在对外交流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典籍翻译,必须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此为传达源语文本的语言信息,在采用归化法为主的翻译策略时,也要兼顾异化法以保留中医的文化特色,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医学。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 言语行为不仅发生在特定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没有翻译, 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 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黄国文, 2002: 7)。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 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语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 2001: 29)。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体。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所以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然后探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2、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 1 文化语境的含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刘润清, 1999:278- 284)。黄国文(2001: 124) 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2.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自然会沉淀在语篇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 能够反映一个言语社团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 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等。因此, 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关于外星生命——人们常常向这位宇宙论专家提到这类问题——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他补充说, 即使有过, 其情形应该“更接近《独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样。”(《英语世界》99ö8, 12 页)显然, 这篇译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语义层上的译文, 两部电影的片名是翻译出来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译文读者是无从理解的。实际上, 即使是读英文原文, 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或不了解这两部电影的内容的读者也是无法理解这段话的意义的。理解的障碍当然不在语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当译者作出下列译注之后, 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独立日》和《外星人》, 这是两部美国科幻电影。《独立日》中的外星人极其凶悍, 大肆杀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则善良、脆弱, 与地球上的小朋友结为伙伴。上面的例子说明, 译者必须结合原语语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译出其真正涵义。如果说在理解阶段, 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译阶段, 其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读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语文化, 对原语语篇的文化内涵, 译者要忠实地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译语文化, 由于译语读者来自与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语境,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国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亚洲四小龙”, 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Four T igers ofA sia”。译者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原作者与译语读者所在的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译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则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迷惑不解: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人眼里怎么变成了邪恶的东西?
隐含意图是指说话人与写作人的意图,它提供语言符号本身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使不足的信息得到补偿,使不清楚的话语得以澄清,使隐含意义以无言的形式传达到对方,帮助听话人找到多于画面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循辞以隐意,譬以指事也。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也就是说以躲躲闪闪的话来隐藏其含意,绕弯子打比方来暗指事理。意义曲折但须正确,文辞隐蔽但须浅露。在评述隐和秀的关系时,刘勰说:“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秀者也,篇中之独拔者。隐以含意为工,秀以卓越为巧。”隐是文外所含的言外之意,秀是篇中最有见解的话。隐以文外含有另一层意思为工巧,秀以卓绝为巧妙。可见适当的使用语言的隐含意图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效果。
由于隐含意图的源出者并不直接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而是借助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通过“借物寓意”, “借此说彼”等一系列以人的联想为基础的修辞手段,如隐喻、借代、委婉、反语、暗隐、暗讽等将内在的思想和动机含蓄地表达出来,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在翻译中会给译者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稍有疏忽就会望文生义,使原文的信息和美学功能丧失殆尽,使原本可以体现的美学功能荡然无存。因此,在译文中怎么能像原文中那样通过适当的线索让读者推断出恰如其分的隐含意义又做到忠实于原文是译者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准确的翻译原文的隐含意图,译者必须对原文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有较高的语境和审美意识及形象的思维意识,这样才不至于被原文的表达所迷惑,得其形而失其意,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修辞意识和表达能力,避免悟出原文的言外之意后,得其意而忘其形。
一、译本中必须保留原作者叙述语气与作品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图
作者叙述语气与作品人物的隐含意图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传递语言以外更多的信息。它采用的并不是直截了当,概念明确的信息语言,而是一种含蓄性或形象性的手法,因而其语言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有了某种修辞效果。在语言交际中,其主要作用是信息功能,另外还有美学功能。在翻译中,译者应当尽力保留其隐含意图,通过不同的手段,让读者推断到其隐含意义,保留其美学功能。
王熙凤心眼颇多,话里有话,她的意图是说:“这通身气派只有出在我贾家这样的名门望族身上。”她用“竟不像”、 “竟是个嫡系的孙女”不时地提醒贾母,林黛玉毕竟是外姓人。而译文中,用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表达“竟不像”,a chia表达“嫡系”,不仅意思表达准确,而且还保留了王熙凤话语中的隐含意图,堪称译文中的点睛之作。
二、译本取消了原作者叙述语言和作品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图就会使译本失去含蓄意义,进而失去原文的美学功能
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读者费力气去推敲,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取消了原来的隐含意图,虽然取消了读者的脑力劳动,同时也取消了审美过程,也等于取消了文学。
墨西哥著名作家富恩斯特曾经说过:“不管说出来的有多么多。没有说出来的总是要多得多。”译者在隐含意图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所有的隐含意图全部翻译出来,结果,有的隐含意图表明了,有的没有表明,导致损害译作的整体风格,破坏了原作的整体美。
另外在译者对原作隐含意图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解释学的偏离,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对原作的歪曲,是对原文的背叛。
中国文化中,外亲和内亲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亲戚。作者用外亲的用意是说林黛玉不该见母亲一方的亲戚贾宝玉,而整个作品描写的是他们二人的亲密交往,暗示了她的悲剧人生,印证了和尚的疯话。译文用any relatives淡化了“外亲”,取消了原文的重要语用隐含。
因此,艺术上的空白是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之一,取消了话语隐含意义就等于取消了文学。
三、不能添加一个语用隐含或将原来的明示在译文中变成语用隐含
一个语用隐含便是一处艺术创作,原文中既然没有,就没有必要增加一个,这样既是不忠于原作,也是画蛇添足。译者可以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的发明创造,但不能在形象上无中生有。
2推导记忆法
学生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公式,再进行推理,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公式.有些数据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但过几天就忘记了,而通过推导记忆就不会忘记.
3比较记忆法
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对相似的物理概念、现象、工作过程或实验装置等进行比较,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们的特点.
(1)电动机和发动机能量的转化.有些同学将电动机和发电机能量的转化搞混淆了,笔者上课时教同学们这样记忆,电动机是先有电才会动起来,所以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发电机是先动起来才产生电,所以发电机是将机械能(动能)转化为电能.
(2)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同学们也容易混淆.上课时笔者教同学们这样记忆,活塞向上运动,干什么?压缩里面的混合燃料,使得混合燃料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燃料猛烈地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向下做功,所以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口诀”记忆法
“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地对知识信息块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
存货在企业的踪资产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金,对存货的管理要采用更加合适的方法来保证企业资产的正常稳定的运转。同时,公司会计处对于存货的量、存货的收入情况、存货的输出情况等一系列信息都要做到准确核实、记录。这些记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输出和经济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所得税、收益和企业的各种业绩评价等,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和国家的运行状况,所以,企业的存货会计处理至关重要,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存货政策来进行管理。借鉴西方会计核算的特点和优势,可加强与国际会计接轨,中美的存货会计处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货发出计价
我国企业存货的实际成本处理大都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是个别计价法,但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理由是其无法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而美国企业除了先前三种方法外,还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就是让存货与其进入的先后顺序的相反方向来输出存货,将最先收入的存货作为期末存货成本:先买进来的后卖出去。后进先出法就是这样一个后面进库的存货先出库作为流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将最新进入的存货与其已经实现的销售额相配比。在现在物价上涨的社会形态下,后进先出法确实可以取得一定的利益,由于期末现金余额和销售成本会显得高,那么企业销售的纯利润、所得税和净收益额就会显得低一些。而当物价下跌时,这种情况往往会相反。因此后进先出法并不适于企业长期运用的存货处理方式。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不同的存货方式来处理企业的存货以到达企业收取最大的利益所得。除此之外,炼油、玻璃制造等行业就是一会使用后进先出法来保持一定的存量进行企业运转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消了关于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使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后进先出法下极易粉饰企业业绩、操纵会计利润。例如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前提下,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增大财务成本、较少企业利润,暂时性规避相关税款的缴纳,获取税款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在物价行情下跌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减少财务成本,虚增企业利润,以达到提高经营业绩的目的。因此,为了规范存货的核算,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在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整个市场宏观层面,物价往往是保持波动中上涨趋势的,因此,后进先出法下,企业可以在营业收入中优先将高成本采购存货的价值予以抵扣出来,给企业运营提供了更多的流动资金。美国选择保留了后进先出法的方法,提供了关于后进先出法运用的相关经验,例如,采用标注法,更多地关注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核算企业的规范性,要求其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强调使用的合理性,是否遵循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等加以利用。即发挥了后进先出法的可选择性,又避免企业肆意的使用操纵利润。
二、存货跌价转回
存货跌价转回就是在已经计提的准备金额中将存货价值转回,并且将转回的金额另外计入当期损益中,这在我国还是可以使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美国早已经禁止这种会计出路方式。目前,我国在合适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而使用它的条件就是存货跌价时影响存货价值的因素都已经消失不存在了,而不是影响当时存货的转回的现金。当这些条件都符合时,就可以按照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将金额转回,通常都是单个项目转回。然而,当存货数目较多时,可以将存货项目分类来进行计提。
三、期末存货
计量对于存货的期末计量,中美两国在会计处理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例如:期末存货都是采用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计量,当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的账面价值时,应及时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保证存货价值的准确性。中美两国关于存货期末计价核算最大的区别在于特殊行业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例如贵金属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存货价值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价格,因此,对于这类存货的期末计量,美国会计核算选择以市场价值进行计量,而不再关注账面价值的高低,更多的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但我国关于这块领域没有特殊化处理,保持了一致性,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信息获取程度的欠规范性造成的,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四、盘存制度的比较
(一)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的比较
1、中美两国之间的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相同之处。两国的存货核算之中的相同就在于对于销货成本是不会记录在册的,而且平时的存货账户也只是反映的初期的存货金额,期末的存货金额都是通过实地的盘点得出的。
2、中美两国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不同之处。
(1)两国对于存货核算在账户设置上的差别。美国商业企业的账户设置会有“购货”、“购货退回及折让”、“购货折扣”、“购货运费”等等一些来进行核算。而在中国的账户上则不一样,仅仅记载“库存商品”、“原材料”。
(2)而对于已经购得的存货在存货退回、折让以及购入的折扣、存货的运费上,中美两国的处理记录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已经购得的商品出现问题需要退回或者折让时,美国的会计会处理记成“购货退回及折让”,而我国则记为“库存商品”;如果赊购的货品再进行现金加以时获得折扣。美国会计处理记为“现金折扣”,并在后附上“应付账款”,我国会计就会记为“财务费用”,并随后附上“应付账款”;而在存货运费方面,应该有企业承担的费用,美国会记为“购货运费”我国则记为“营业费用”。
规范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工作,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锅炉结垢、腐蚀及其蒸汽质量恶化而造成的事故,而且有利于促进电厂锅炉运转的安全、经济、节能、环保。由此可见,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在锅炉整体运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机组的安全、健康和平稳运行,但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加以注意,并在实践工作之中不断研究探索其解决之道。
1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防腐蚀问题
电厂锅炉在补给水过程中的防腐蚀问题,关系着锅炉的安全运行,关系着锅炉能否发挥出设备厂家设计的相关指标和标准,关系着电厂的运行成本和作业效率。因为,电厂锅炉如在补给水这一工艺环节处理不当,容易使锅炉内体产生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其在锅炉内沉积或附着在锅炉管壁和受热面上,会进而形成难熔和阻障热传导的铁垢,而且腐蚀会造成锅炉管道的内部壁体出现点坑,导致阻力系数的变大,管道腐蚀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管道爆炸的安全生产事故,给企业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1除氧防腐
国家规定蒸发量大于等于2吨/小时的蒸汽锅炉、水温大于等于95摄氏度的热水锅炉都必需进行除氧,否则会腐蚀锅炉的给水系统和零部件。
目前,除氧防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将水中的氧气排出;二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排除水中的氧气,使含有溶解氧的水在进入锅炉前就转变成稳定的金属物质或者除氧药剂的化合物,从而将其消除,常用的有药剂除氧法和钢屑除氧法等;三是通过应用电化学保护的原理,使某易氧化的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让水中的氧被消耗掉,达到除氧的目的。例如,热力除氧防腐技术是将电厂锅炉给水加热到沸点,以达到减小氧的溶解度的目的,这时水中的氧气就会不断地排出,这种方法操作控制相对简便,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除氧防腐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易产生汽化、自耗汽量大等。相对于热力除氧防腐技术的是真空除氧技术,这种技术一般情况下是在30摄氏度至60摄氏度之下进行的,可以有效实现水面低温状态下的除氧,对热力锅炉和负荷波动大而热力除氧效果不佳的锅炉,均可采用真空除氧而获得满意的除氧效果。化学除氧防腐技术主要有亚硫酸钠除氧、联氨除氧、解析除氧、树脂除氧等,都可以达到较好的除氧防腐效果。
1.2加氧除铁防腐
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中铁含量的升高对锅炉内体造成的腐蚀可以导致锅炉氧化铁污堵、结垢等腐蚀现象,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给水加氧技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补给水加氧技术与补给水除氧技术截然相反,是结合锅炉不同工况而采用的一种防腐技术。目前,我国已在《直流锅炉给水加氧处理导则》行业标准中将电厂普遍采用的给水加氧、加氨处理称为给水加氧处理。给水处理采用加氧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补给水的处理方式,降低锅炉给水的含铁量和抑制锅炉省煤器入口管和高压加热器管等部位的流动加速腐蚀,达到降低锅炉水冷壁管氧化铁的沉积速率和延长锅炉化学清洗周期的目标。
电厂锅炉补给水加氧技术主要利用了氧在水质纯度很高的条件下对金属有钝化作用这一性质,其处理的原理是在给水加氧方式下,不断向金属表面均匀地供氧,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稳定的双层保护膜。这是因为在流动的高纯水中添加适量氧,可提高碳钢的自然腐蚀电位数百毫伏,使金属表面发生极化或使金属的电位达到钝化电位,在金属表面生成致密而稳定的保护性氧化膜。直流炉应用给水加氧处理技术,在金属表面形成了致密光滑的氧化膜,不但很好地解决了炉前系统存在的水流加速腐蚀问题,还消除了水冷壁管内表面波纹状氧化膜造成的锅炉压差上升的缺陷。但给水加氧处理必须在水质很纯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要控制好给水的电导率、含氧量、含铁量、电导率等参数。其前提是机组要配置有全流量凝结水精处理设备,因为凝结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条件和出水品质的好坏,是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是否能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在应用给水加氧处理前锅炉原则上应进行化学清洗,除去热力系统中的腐蚀产物,可在炉前系统获得最薄的保护性氧化膜。但同时要明确的是,加氧处理之所以可使炉前系统金属的表面产生钝化,除水质高纯度这一先决条件外,还必须有水流动的条件,即在流动的高纯水中加入氧气才能在金属表面产生保护性氧化膜,可以避免与除氧防腐技术相冲突,以达到较好的防腐效果。
2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环保问题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的环保问题,主要是指在补给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当前多数电厂在补给水过程中都添加了一定的化学药剂,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不断增加。因此,如何通过锅炉补给水的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就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采用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为电厂锅炉进行补给水处理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水质情况而运用相应的处理技术开展工作,其主要包括三个等级的处理,即: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进行深度处理。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等。通常,污水回用技术需要集中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即各种水处理方法结合起来处理污水,这是因为单一的某种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污水回收再利用中通常采用的回用技术包括传统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电渗析和土地渗滤等。如:传统物理化学工艺方法,即以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砂滤、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等工艺进行污水的回收再利用;膜分离工艺,由于膜固液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调节水质能力,从悬浮物到细菌、病毒、孢囊,不需要投加药剂,设备紧凑且易于自动化,因此有人将它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生化与物化组合工艺流程,采用节约能耗、运行费用低的生物处理作为前段处理,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再配以物化方法进行把关处理,具有出水水质优于生物处理为中心的工艺流程,运行成本低于以物理化法学法为中心的流程。
3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管理问题
在上述文中已经对补给水处理中的一些问题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即使再成熟的技术也仍然需要人来操作实施,所以管理问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在锅炉补给水的管理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也于2008年批准颁布了新版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旨在规范锅炉水处理的管理工作。管理规则中鼓励和支持国家锅炉水处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并对锅炉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安装与调试、使用与管理、锅炉水处理的检验、锅炉的清洗和监督等事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此笔者认为,加强在水处理工作中的管理要在国家或行业管理规范的基础,一是要结合电厂锅炉水处理的实际情况,制度符合单位实际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对管理事项进行确,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责任管辖进行明确,并要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二是要针对制度的条款要求,适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以此来督促制度的落实,对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追究;三是要开展好培训工作,对新技术及时进行讲解,以利于在实践中操作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工作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行业的要求,仍然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创新,在继承中进行发展,在改革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用开拓进取的思维模式、用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进行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质监总局.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S].2008.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创新发现。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此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2.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者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与误区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表明: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在想象中提问
实践表明,结合物理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教学“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教者首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真了不起。”在此基础上揭题导入新课。再如,教学习题时,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在演示实验前,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
(2)在实验中提问
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一个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较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学生都认为前者灯泡会正常发光,而后者灯泡会烧毁。实际的实验结果却与同学们的认识完全相反,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实验结论与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教者在梳理众多提问的基础上,最终归结于所要学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问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现象问题。
3.坚持记录问题,培养提问习惯
对于自然现象中、实验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者还可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在班级中设立了“问题本”。问题本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可以是生活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现;可以是对以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关信息建议或答案;可以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本的记录,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所提的问题。同时,还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本的设立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提问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并购中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界定及处理
(一)企业合并的界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明确提出,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事项,按照合并中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具体又分为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新设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后法人资格均被注销,重新注册成立一家新的企业,即 a+b=c;吸收合并是指合并方(购买方)在企业合并取得被合并方(被购买方)的全部净资产,合并后被合并方(被购买方)注销法人资格,被合并方(被购买方)原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在合并后成为合并方(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即 a+b=a;控股合并指合并方(购买方)在企业合并后取得对被合并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被购买方)在合并完成后仍维持其原有的独立法人资格且继续经营,合并方(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被购买方)的投资,即a+b=a+b。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合并时,合并方取得另一方或多方的控制权时,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属于企业合并:
(1)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业务,既不涉及控制权的转移,也不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故不属于企业合并;(2)两方或多方形成合营企业的,合营企业的各合营方中,并不存在占主导作用的控制方,也不属于企业合并;(3)仅通过非股权因素如签订委托经营合同而不涉及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更多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行为,这样的交易无法明确计量企业合并成本,有时甚至不发生任何成本,因此,即使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也不属于企业合并;(4)被合并方不构成业务的,不属于合并。
(二)企业合并中会计处理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20 号─企业合并》中规定,按照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是否为同一方及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分按同一控制下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分别考虑。
二、税法对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其处理规定
(一)税法对企业合并的定义
按照合并方式的不同,税法将合并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而将会计上的控股合并划分为股权收购,分为股权支付和非股权支付两种形式。股权支付,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将本公司或其控股公司股份(或股权)作为支付对价的方式(即不付款以股票支付);非股权支付,指合并方以本公司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有价证券(不含合并方及其控股公司的股份和股权)或以承担债务等方式支付对价。
(二)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相关规定
财税[2009]59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 2010 年第 4 号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均规定,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按不同条件,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和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股权收购税务处理,当并购方购买的股权高于被并购方全部股权的 75%(含),且收购公司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股权支付的金额大于交易总额的 85%(含)时,表示该项股权收购已经满足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交易相关各方对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企业合并税务处理规定,当合并企业在该项企业合并发生时支付的股权的金额大于其交易总金额的 85%(含) 及同一控制下但不需要支付对价的公司合并时,表示该合并事项满足特殊税务处理规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按特殊的税务处理规定处理。并方管理层对该项投资的主要意图。除存在或有对价计入合并成本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与计税基础通常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不存在递延所得税的。购买方取得符合条件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通常会产生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购买方取得符合条件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不存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购买方取得的符合确认条件的各项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 取得符合条件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税法规定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交易相关各方对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按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进行税务处理。为便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归纳如表 2:企业合并税务处理规定,当合并企业在该项企业合并发生时支付的股权的金额大于其交易总金额的 85%(含) 及同一控制下但不需要支付对价的公司合并时,表示该合并事项满足特殊税务处理规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按特殊的税务处理规定处理。为便于理解及实际操作,归结纳表 3:在处理企业合并税务时:在一般性的税务处理中被合并方的亏损不能在合并的企业结转后继续弥补;在特殊性税务处理中可由合并方弥补的被合并企业的亏损金额等于被合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乘以合并业务发生当年末国家发行最长期限的国库券的利率。
三、企业合并中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要求按被合并方原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如被合并方在合并前与合并方会计政策不一致时,合并方应当按照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国有企业合并还应当以评估后的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合并不产生损益,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按税法规定,合并符合一般性税务处理条件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其计税基础。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的计量基础明显不同:毕业论文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时,税法要求以被合并方原计税基础作为其计税基础,在原计税基础与原账面价值不相同时,两者仍会产生差异。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会计准则下合并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入账。按税法规定,合
--> 并符合一般性税务处理条件时,其计税基础也以公允价值确认,此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同;但合并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时,税法却以原计税基础作为合并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四、企业合并中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建议
(一)正确选择并购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并购是一种议价的正常交易。
“权益结合法”这个概念虽然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使,但就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实际上我国会计所用的处理方法就是“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就是购买法。权益结合法的论据强调与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一致,因此,按账面价值记量企业购并成本是不当的。此外,由于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决定合并企业的价值,也很难区别不同的合并会计方法所产生的会计差异,这样就使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加之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融资主要是依赖靠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监控和财务评价体系,企业能否获得或保住上市资格,以及配股再融资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取决于企业经审计后的会计利润,因此,企业采用并购方法的选择就直接影响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仅规定同一控制以及虽不是同一控制实在难以识别购买方就可以采用权益结合法,这就必然存在较大漏洞但又没有应进行具体详细的可操作性规范规定。因此,只有建立在能够对合并各方的相关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并对税法以及会计规范进行准确理解之上的企业合并,才能够真正做出成功的筹划。
(二)完善有关税收法规,改变重复征税在企业合并中不合理现象
为鼓励我国企业通过合并扩大经营规模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当前,我国企业合并交易存在着涉及金额大但现金流量较小且收入效应滞后的等特点,对其征收太多的税收,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也不符合我国十二五倡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税收政策方针。目前,重复征税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中的股权合并、分立收购、资产收购等企业重组交易事项中,具体来说就是特殊性税务处理“递延效应”转化成“重复征税效应”。同一控制下的公司控股合并中,股权收购的各方在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时,经常会比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多交所得税,这就产生了生重复交所得税的问题。只有在企业重组的相关方在重组日后各方所产生的可弥补亏损额大于重组日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时,特殊性税务处理就不会发生重复征税问题,此时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递延效应”就会转化为“免税效应”。因此,针对上述不合理问题,建议国家尽快修订、完善与企业合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
(三)取消权益法和购买法的“二元格局”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二元格局”,即权益法和购买法的同时存在,出现了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的剪刀差(price scissors)。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会计方法的选择随意性以及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问题,建议尽快取消权益法和购买法的“二元格局”,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会计原则,真正做到企业合并中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即企业并购中一律采用购买法。同时还应运用好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但能及时体现市场的变动信息,还有助于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并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采用购买法并运用好公允价值,还能促使企业清醒的认识到: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首先必须从改善自身经营并提高自己核心竞争能力入手,而不应该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获得,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实质就是权益相结合,其主要观点就是企业合并后没有改变原来的经济关系,只不过是经济资源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关系的变化。事实上,企业并购的实际案例中并没有真正的权益结合,企业合并的所有经济实质均是购买行为,即便原来的股东权益在企业合并完成后仍存在,但也不再是原来的权益,而是成了合并后企业权益的部分。在企业合并事项中,全部采用购买法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合并业务的实质能够得到真正反映;其次,全部采用购买法对我国资本市场、评估市场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原因是采用购买法就会形成对公允价值的巨大需求,而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保障就资本市场、评估市场和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这也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要求(2010 年 4 月2 日财政部公布);第三,商誉的存在是企业产生合并的内在动力,其价值等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与其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购买法的会计处理对商誉的确认恰当、客观地反映了商誉的存在,而权益结合的会计处理无视商誉的客观存,这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客观性原则;第四,权益结合法会计核算时合并当期的利润含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已实现的利润,这就导致一系列与经济实质不符合的财务指标出现。购买法会计核算时不含被合并方在合并以前实现利润,反映了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遵循税收原则,实现意图和结果的统一
研究税法不应脱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去研究相关税收法规,得出得结论往往是以偏概全。税务处理必须遵循“实际负税能力”、“中性”“、不重不漏”等原则 。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出发点就是为企业重组当事各方提供递延交纳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却在无意中导致巨额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与税收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不符,也不是企业重组的各方所愿,应该引起利益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五)建立会计政策与税务处理结果的一致性
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分类方法,但税收政策中始终没有此类划分方法。但在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适用范围中提到了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的概念,这不仅说明税收政策缺乏概念表述上的清晰性,不具有衔接性,而且也使其难以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建立起统一的概念体系。如一项税收政策因为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产生不同结果,就不能体现税制的公平原则。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税收政策的起草者应当深刻领悟、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在制定税收法规时应充分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做到概念表述清晰并具有衔接性,制定有很强服力、并具有良好操作性的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 号、60 号)。
一、主语的缺如和增补
除去汉语善用动词,英语善用名词的这一语言使用习惯,这种区别从审美角度看来产生于如下原因:首先,“简洁精美”是中外相同的审美取向。在行文中尤其是书名中避免冗长是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书名的翻译不能置字数多少于不顾;其次,在同等简洁的题目中,汉语标题的选择受“感性模糊美”的影响:“实现”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并没有被点明。这层没有被点破的窗户纸表明,在汉语中,主语既然不言自明,不如隐而不宣,这样可以使句子个更洗练简洁;第二,主语虚位以待可使读者产生一种替代性主体感,亲近感,无形中把读者拉近了行为事态的进程。然而,英语具有严谨的语法规则性。在有谓语动词出现的句中,英语无一例外须有一个主语来配合形成主语加谓语的一个核心结构,并保持数的一致性。因此,在翻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译者大多面临着两个选择:或是严格按照英语语法,增补出隐而不宣的主语“我们”,或是直接省去原文的动词“实现”,凸显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取舍之间,“题目简洁”这一审美标准决定了译者的选择。因此,大部分英语译者将题目改为名词短语加of引导的后置定语作为标题。将“中国梦”置于句首,不仅保持了题目的简洁美,更是符合英文读者“前重心后描述”的认知习惯,将“中国梦”更加鲜明地印在了英文读者的脑海中。
当我们翻开目录,我们会发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现在目录时则往往呈现出另一种译法“WE ARE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很明显地,这些版本增补了主语“we”。由于人们对于书名的第一审美标准是简洁明了,而对目录及正文的简洁性审美需求则没有那么高。优秀的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要在确保简洁的同时保证语法的得体性,在目录及正文翻译时则要尽可能囊括所有原文语义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
二、逻辑关联词的缺如及增补
汉语的模糊美和英语的明晰理性美体现在原书英译本逻辑关联词的增补上。汉语重意合,少用或不用逻辑关联词,句法结构犹如波浪般曲折向前。而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犹如树状层层推进。由于汉语演讲讲究句型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划一。从音美角度讲,在用并列短语及句式来增加整体气势时,通常省略逻辑连接词“and”以及“to”从而保持音节数目的稳定,维持一定的节奏规律,但英译中会进行增补。
例:
1.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To achieve our development goals, we must no only strengthen ourselves materially but also culturally and ethically.
2.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we must have such confidence in our path, theory and system to truly measure up to these famous lines: “in spite of all beats, it stands still, not bending low, Whether from east,west, south or north the wind does blow”
除此之外,汉语版本在三两词语短句并列时往往并无连接词“and”,但是英语会进行添补。例如:
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make our country prosperous and strong, revitalize the nation, and make the people happy.
三、结语
汉语政论文英译过程中,源语言缺省的逻辑关联词及事态相关者往往会进行增补。这种改善及带来的良好表达效果体现出语言的碰撞不是要熄灭任何一种熠熠夺目的光彩,而是要激出两种各自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J].东北师大学报,2003(2):92-98.
什么是举证倒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叫“举证倒置”。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举证倒置通俗的讲,是指患者将医院推上被告席后,首先要由医院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
一、确保检验质量是面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策中的关键
临床检验医学是对临床的标本,在仪器、试剂、质控品、检测方法的共同作用下,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大价值的实验检测信息,得出一份尽量准确的检验报告,供临床医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医院的主要职能在诊断、治疗上,故正确的诊断显得愈来愈重要,也是避免医疗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讨论如下。
1.标本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前提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患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餐前、采血时间、月经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在给患者采血时,应注意采血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正在输液的患者千万不可同侧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输液针采血。 注意在标本贮存、运转、离心、温度对标本结果的影响,更应注意人为因素造成的张冠李戴,还要注意标本质量(溶血、脂血、黄疸),在此过程控制不当也会造成错误的结果。标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声明检验结果只对此标本负责。
2.提高临床检验分析质量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四要素是:试剂、仪器、方法学、人,其中人是作好检验分析的前提。
2.1 试剂质量是做好检验分析的一个基本因素 检验科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新试剂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几个实验:试剂的稳定性试验、线性回归试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试剂的选择同时还涉及到方法学的问题,不同试剂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参考值也就有所变化。同时使用试剂时,温度、波长的选择、测定时间以及样品体积分数等,厂家都做了精确的测试,一般不需要改动。除非检验人员亲自做了相关实验,否则将引起检验工作的紊乱。
2.2 仪器稳定性及维护也是做好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检验分析仪,应注意样品/试剂加样注射器、温控系统、光电比色系统、光源系统、定时器等工作质量,并应注意平时的保养、定期的校对、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检测。
2.3 人员的因素是做好临床检验的前提 从患者的检测前准备到检测报告的发出,仪器的正确设置与保养,试剂的选择,人的因素贯穿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始终。
2.4 各种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和质量保证 自动分析仪参数正确设置是保证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学的选择、样品体积分数、温度、波长、反应时间等的设置,还有试剂或样品、反应线形范围、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额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正确设置是仪器分析质量保证的前提,一台性能良好的自动分析仪,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确输入参数,熟练操作仪器,合理使用试剂盒才能保证实验质量。
3 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对检验结果应进行实时监测 在检验结果发出前应从仪器记录中观察实时反应曲线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底物耗尽,样品或试剂吸光度限是否超过设置范围及线形范围等,如能及时发现可避免假性报告发出。
3.2 应认真核对避免添错报告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添错报告同样可以造成错误的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应在报告发出前建立核对制度。
3.3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 对异常结果应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别是与患者症状不相符、超出生命极限值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检验科为临床服务应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及时发现差错并予以改进是提高诊断质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对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1 掌握医疗事故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各医疗机构纷纷学习《条例》,制定对策,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医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二款“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结论,加强诊断是必要的手段[3]。
2.2 对检验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ISO15189号文件对检验人员要求至少应具有中等专业学历并接受岗前培训人员取得考试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关键
3.1 做好检验科档案(检验单、检验报告等)的管理 检验单(检验报告)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重视检验科在医疗事故举证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要有明确、清楚的管理制度,检验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养成有收集和保管证据的意识,任何时候有据(证据)才有理,这是举证倒置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的。
3.2 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装备水平 购买和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选用合法的、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和校准品、质控品,正确收集和处理标本。
3.3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临床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检验医学专业知识、仪器设计原理、统计学知识、试剂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知识并能有机的结合,因此,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检验科面对临床提供的标本,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数据、分析报告,如果由于检验分析数据有误,导致医生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医疗事故,将难辞其咎。此外对证据(检验单、检验报告)的不正确记载、不正确保管,或者有违诊疗的操作常规都将因此承担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U44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交通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一些交通项目也是不断地增加。道路与桥梁是交通设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市政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质量是保证今后交付使用后是否能够保证其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是否能够保证使用寿命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在道路与桥梁的施工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其中施工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市政道路桥梁的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保证我国道路与桥梁建设健康发展的保障之一。
一、我国道路桥梁的发展的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总体水平不是很高,道路桥梁的发展也是在慢慢进步。道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道路建设又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道路桥梁的建设项目投入加大,基础项目和高端项目开工很多,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多山岭重丘,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不高,所以我国的道路建设更显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重要性。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有些是由于施工人员的麻痹大意造成的,对于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该注意、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没有予以必要的注意。加强遗产桥梁施工现场管理加强就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内有计划、有秩序、有组织的施工,实现道路桥梁项目优质、低耗、快速。
二、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控制的最重要对象为技术水平,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桥梁的施工进度、质量等产生直接影响。尤其由于技术问题而延误了施工进度,会增加施工控制的难度。当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主要有:
1、桥头跳车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台背回填的压实度、灰剂量等不符合设计要求,整体强度不达标,在车辆等重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沉陷,造成桥头跳车。
2、由于施工场地的限制,不利于操作或者人为疏忽。一般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过渡段和路基衔接位置多是桥头施工的薄弱环节,可能造成桥头沉陷或裂缝,因此回填土最好采取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的形式,如果实在不具备同体施工条件,需要逐层加宽成阶,再开展施工,而不能直上直下地填筑台背填土。
3、一般市政道路桥梁属于刚性结构,不易发生沉陷问题,但是路基则允许变形,因此刚性桥面和柔性路基的衔接很可能发生沉陷作用,这个技术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一般只能通过适当加长过渡路段的长度而缓解。
4、如果伸缩缝的施工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桥头跳车问题,一般处理伸缩缝的常规方法为:现在伸缩缝的位置填土或者砂,并进行压实。等到整体沥青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将伸缩缝中的填土挖出,进行伸缩缝的施工。在摊铺沥青时,很可能由于伸缩缝中的填土不实造成摊铺机跳动或者悬导梁问题。
三、提高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措施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是很多的,也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
1、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
(1)混凝土搅拌
搅拌是为了能够确保钢纤维混凝土在混凝土基体中能够均匀分布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钢纤维混凝土的路桥梁表面施工中应采取机械搅拌手段,一般选取反锥式或者强制式搅拌机。为了确保钢纤维混凝土能够均匀搅拌,投料应按照一定顺序:水泥―粗集料―钢纤维,其中纤维应分三次分别投入,并干拌均匀后再加水,一般搅拌时间为2-3分钟。
(2)浇注与振捣
在浇注钢纤维混凝土时,要确保浇注接头不明显且浇注要持续进行。为保证钢纤维的二维分布,最好选择平板振动器振捣成型。当选用振捣棒时,为确保边角的混凝土严密,最好将钢纤维呈纵向条状集束排列,这样便于抵抗板体的收缩应力、温度应力和荷载之间的传递。
2、市政道路桥梁过渡段的施工技术
(1)合理选择路堤填料
在进行台背路堤筑之前,应有目标性地选择施工路段填料,对可能选择的土壤进行对比试验,其中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土壤的液限与塑料测定;二是不同的土壤在同一个压实机具作用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此时应加强对压实变数与松铺厚度之间的关系,经过试验获得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选出最适合的土壤作为填料;三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倡就地选材,有关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择容量大的砂类土或者渗水性能良好的材料。
(2)提高压实强度
应该认识到,台背路堤填土和锥坡填土一起进行,并按照设计宽度一次性完成填土,在分层填筑时,每一层的压实厚度不能超过15cm。正确的施工顺序是:卸土、洒水、推土机平整、人工平整、压路机碾压、检测压实度。在压路机的碾压过程中,既要确保压实度符合要求,又注意保护台身。
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路基排水技术
由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知,水对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很多路基病害都是由于水的侵蚀而产生的。因此,从不损害当地农田水利、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必须加强市政道路桥梁的排水工作,以形成排水体系,并和地区的排水规划相协调。在桥梁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排水工作,以避免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的水患,而给路面、路基施工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市政道路桥梁路基排水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
(1)地面排水。最常采取的地面排水设施就是截水沟、边沟、急流槽和地表排水管。一般需要铺砌防护,普遍采取浆砌片石加固方式,同时水泥混凝土预制板也在此技术中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多是通过水网地段的路基,原始的逢沟设涵方式也有了进一步改进,加强了桥线两侧的沟渠布置,减少了穿越路线的涵洞等,有效提高了桥梁路基的质量。
(2)路面排水。路面排水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路桥梁表面中的降水迅速排除,以减少水从路面渗入,避免对路基边坡的冲刷。将雨水排出路面,一方面是集中排水,在硬路肩的外侧设置混凝土预制板或者现浇拦水袋。另一方面是分散排水,大多在地势平坦的西北地区,除了对桥梁的路肩进行硬化并加固路基边坡以外,还要避免由于边坡植物的生长而遮挡横向排水出路,主要通过设置排水沟、硬化路肩等方式解决。
4、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
有关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同时也是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良好实施的保证。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涉及到多工种的协调作业、建设时间长、材料及设备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安全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施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完善奖惩制度,将安全手段落到实处,绝不能流于形式。对安全管理技术落实良好的部门或工作人员给予鼓励,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其次,加大安全监督技术检查,除了基本的月检、季检或者年检之外,还要加强日常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盗、防爆、高空作业、用电安全、机械设备检查等,这也是促进施工技术顺利落实的有效手段。
结语
道路与桥梁的施工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市政道路桥梁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其质量的保证不仅仅关系到施工企业自身的形象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同时也关系到国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市政道路桥梁使用的安全性等多方面的事宜。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将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这一点重视起来,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从而提高市政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性等,确保我国市政道路桥梁的健康、稳定、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文华.道路桥施工项目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魅力中国,2009(26).
[2]李军.关于道路桥施工中材料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