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告范文

时间:2022-12-05 11:56: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报告

篇1

据福斯报告,2011年,全球油需求量为3510万t,较2010年增长60万t,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增幅较2010年下降5.1个百分点(见表1)。除船用油外,中国油总需求量突破600万t,略高于美国市场,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占全球油需求的17.3%(见表2)。中国人均油需求量已经接近5Kg,与全球平均水平十分接近,高于西欧的二分之一。从公司的角度看,壳牌以超过13%的市场占有率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埃克森美孚以11%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BP嘉实多长期占据着第三的位置。前20名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1.2 分区域油需求变化情况

从2010年到2011年,全球油需求总量下降130万t,其中欧洲下降最为显著,实际需求量下降282.8万t,下降幅度28.57%。美洲(含北美及拉丁美洲)需求量下降254.6万t,下降幅度为20.59%。亚太地区需求量增长405.6万t,增幅为28.57%。亚太地区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其中,中国对亚太地区油增长的贡献超过70%。未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加速、汽车环保法规日益苛刻、新能源汽车普及,中国油进入低增长有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从全球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及环保法规的苛刻,欧洲和北美油需求量继续萎缩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另外,以金砖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虽然油需求可能有所增长,但由于这些经济体基数较小,将难以抵消全球主要经济体油下降带来的需求缺口。因此,未来十年,全球油需求继续萎缩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1.3 各类油需求情况

2011年,汽车用油需求量占56%,超过工业用油的两倍以上,工艺用油和机械用油分别占10%和5%,脂占全部比重的3%(见图5)。未来,困扰油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汽车的普及速度。虽然过去两年,电动汽车进展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但这并没阻挡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速度,因为智能电动汽车背后孕育着天量的财富,苹果以软件颠覆诺基亚的案例,如果在汽车领域重演,那么对油行业来说,将产生一个致命的后果,毕竟超过一半以上的油需求来自汽车用油。因此,看似平静的油市场,实际上可谓暗流涌动。2011年12月,对市场始终保持良好嗅觉的埃克森公司,决定将其燃料营销公司与剂及特种石油产品公司合并为一家实体,新公司命名为“ExxonMobil Fuels, Lubricants & Specialties Marketing Co”。这一举措的真实意图我们尚且不得而知,但我们将其理解为埃克森美孚对汽车市场潜在发生变化的一种应对也未尝不可。

1.4原油价格走势

2011年,原油需求较上一年增长0.7%,中国贡献了全球增长的84%。从价格角度看,油价高位震荡,全年WTI油价在75-115美元/每桶之间运行。整体看,1~4月份价格震荡上行,5~9月份下行,从10月初开始,原油价格又开始进入上行轨道,在这背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东地缘政治的阴晴不定、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步履维艰等因素。原油价格的高位震荡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障碍。也使油企业背负起沉重的负担。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油企业将面临成本激增和利润下降的双重困扰。

2 中国油市场

2.1 2011年油行业回顾与展望

2.1.1行业概述

2011年,中国油需求量达到690万t,较2010年增长4.5%。市场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整体需求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放缓,这在下半年表现尤为突出。受宏观调控影响,2011年中国商业车市场及工业油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商用车产销393.36万辆和403.27万辆,同比下降9.94%和6.31%。从油市场占有率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品牌继续领跑中国油市场,产销量分别为186万t和169万t,26.96%和24.49%.两大集团整体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但依然超过50%。从国际品牌看,壳牌在汽机油方面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2011年实现45万t销量。在柴机油方面,壳牌大型经销商策略的实施使其柴机油在三四线市场服务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从而使其柴机油销量增长缓慢。2011年美孚公司情况与壳牌销量情况类似,整体销量实现40万t左右,汽机油增长显著,柴机油增速放缓。BP嘉实多2011年销量依然增长缓慢,仅实现销量20多万t。与BP嘉实多不同,福斯、加德士等几家公司虽然投入力度始终不大,但凭借其与上游汽车OEM良好的关系,这几家公司在汽机油及特殊品种的工业油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其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与嘉实多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壳牌旗下的统一公司自从并购以后,就不断的在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始终徘徊在20多万t的销量。

2.1.2 基础油市场

2011年,由于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基础油价格整体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1-5月,基础油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5月以后,III类基础油价格走势与I、II类基础油价格走势出现分化,I、II类基础油价格开始呈现下跌趋势,III类基础油价格保持相对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数据,2011年中国基础油表观消费量达到743万t,同比下降2.87%,其中国内产量为547万t,同比下降3.04%,进口212万t,同比增长1.85%,出口16万t,同比增长94.57%。

2011年,两大集团分别贡献了176万t和169万t的基础油产量。随着中海油惠州及营口二类基础油的相继投产,中海油基础油产量增长较快,2011年较上年比较激增30%,实现113万t的产量,与两大集团之间的差距缩小。从基础油产量的结构上看,2011年,旺盛的需求使II类基础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产量同比增长74%,达到73万t,环烷基基础油和I类基础油产量出现一定幅度下滑,III类基础油产量占比依然没有实现零突破。

2012-2016年,国内两大集团炼厂改造方向主要是将I类基础油升级为II类基础油,在III类基础油方面的技术依然有待突破。

经历3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基础油进口量开始趋于稳定,2011年,进口基础油总量为212万t,较2010年微增3万t。基础油主要进口国有新加坡、韩国、台湾和日本,占总量的比重超过75%。其中新加坡占比达到27%,稳居榜首,这主要得益于壳牌和美孚的稳定采购。

从企业角度看,壳牌取代美孚成为最大的基础油采购商,达到25.6万t,美孚紧随其后,全年进口量21.3万t,排名3-10位的分别是东方能源、中石化、中石油、道达尔、嘉实多、中化、路路达及盛世华强。从基础油的进口量也进一步看出,嘉实多的衰落,其在国际公司第二集团领头羊的位置正在受到强力冲击。

2.2 细分市场分析与竞争格局

2.2.1、汽机油市场,大局初定,市场期待破局者

由于中国是一个以新车为主导的汽车大国,未来几年,汽机油市场需求将始终保持增长趋势。由于国际公司在与汽车OEM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先发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有效的传递给了消费者,因此,目前中国汽机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两强争霸,多级并存的局面。两强主要指美孚和壳牌,前者几乎垄断了中国高端汽机油市场,而后者是中高端汽机油市场上的王者。第二阵营的BP嘉实多公司由于投入的萎缩已经基本退出了第一阵营的竞争,与福斯、加德士、道达尔等国际公司的差距迅速缩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兴渠道正在演变成为油销售的重要渠道,那就是电子商务平台,这也是汽机油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未来,油品牌应充分利用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和消费习惯变化的契机,绕过现有汽机油行业“霸主”构筑的“马奇诺”防线,在新渠道及传统渠道的变革过程中寻找机会。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成熟和人力成本的提升,汽机油另外一个市场正在加速形成,那就是DIFM市场。从美国的经验看,由于DIFM和DIY将大量帮助车主节省开支,同时,该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有效进行传播,因此,这一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在美国,这一市场的领导者AutoZone、Advance Auto Part、Advance Auto Part被誉为美国的“新三大”汽车公司。经历40年的发展,这些汽配零售商已经成功开创出年营收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未来,中国也存在同样的机会,而一旦这样的零售商出现,一个崭新的、庞大的油销售渠道将诞生,这是需要油公司密切关注的。

2.2.2、工业油:产业升级持续进行中

2011年,工业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在部分细分品种上依然保持良好增长,如汽车制造业方面的用油需求始终保持旺盛增长,这让福斯等二线国际公司获益。2011年,工业的产业升级让很多企业开始出现更换供货商的情况,这让各个油品牌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价格战正在被服务战、公关战所替代。为工业油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主要油品牌的行动纲领,针对各个行业的讲座、培训、研讨会开始增多,基于各个行业的一站式服务手册开始成为工业油销售人员必备的工具。

从长线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工业结构的调整将难以避免。各种工业品产量已经达到峰值,产量的拐点已经隐现。钢铁、水泥、重卡等行业产量占全球40%以上,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很多行业用油需求陷入负增长将是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期必然出现的结果。美国和欧盟的发展历程也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工业油需求的下降与产品结构的改善同步发生,中高端工业油市场所占比重将出现较快增长,而低端油需求可能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3 中国油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1 产业升级孕育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升级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实际过去两年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投资驱动钢铁、水泥等重化行业需求继续高歌猛进的增长,这对油企业低端产能的消化是有帮助的。但特别指出的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可能导致低端需求永久性的消失,很多行业需求可能下降50%以上。因此,油公司应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产业升级,认真研究低端产能消失后,企业应采取的措施。主动缩减低利润、低附加值的高耗能低端油的供给,提升油的附加值,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3.2 基础油价格的巨幅震荡

由于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导致原油进入百元时代后,不断出现高位震荡,每次波动都会带给基础油价格的大幅度调整,而每次基础油的大幅度涨跌对整个油行业,尤其是盈利能力相对较差的独立油公司来说,都可能带来“致命”的伤害。对油企业来说,摒弃投机心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跟风、不盲从,不投机取巧,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产品与服务的改善,深挖市场,为行业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可能是减少波动、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3.3、汽车渠道的变革

多年来,汽车经销渠道完全受控于制造商,而制造商为了自身的利益疯狂扩建销售网络,导致汽车经销商丰年不丰收,即使市场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依然有大量的汽车经销商亏损。这种局面已经持续10年之久。自2008年开始,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显然随着汽车低增长时代的到来,汽车经销商普遍亏损将成为一种常态,这使市场上充满了廉价的4S店资源供超大汽车经销商挑选,一场兼并大战自2008年就开始展开,4年后,这些超大汽车经销商集团羽翼逐渐丰满,营收超过百亿的超大汽车经销商数量已经突破21家,排名前3位的汽车经销商营收分别达到640亿、550亿和508亿。这几家超大汽车经销商正在加快向千亿汽车俱乐部的目标迈进。随着,超大汽车经销商的形成,汽车流通领域规则改写时间逐渐临近,短期看,超大汽车经销商虽然难以获得像国美苏宁在家电领域的那种地位,但话语权的提升将是必然,而超大汽车经销商与制造商博弈的一个焦点将集中在采购权方面,跨过制造商直接面向供货商采购配件、油品、轮胎将使超大汽车经销商的盈利能力获得“飞跃”。对油企业来说,提早与超大汽车经销商结盟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油企业渠道的巩固与提升将带来巨大裨益。同时,如果双方携手开发汽车后市场,则可以更好的发挥双方资源的优势,实现价值链的再造。后发优势决定,双方合作可以大胆借鉴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模式。

3.4盈亏平衡点的上移

篇2

8月,55家保险公司中有12家公司新上市了14款产品,其中人寿保险9款,健康保险4款,意外险1款,年金保险8月依然没有出现。从产品设计类型来分,万能险6款,分红险3款,传统险5款。万能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次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新品结构如表2~4所示。

万能寿险集体爆发

人寿险方面,万能型保险在这个月集体爆发,调查后发现保险公司对万能险的定位有所转变,由以前的灵活交费、灵活保障,转变成现金管理的工具,并且都有低初始费、低保单管理费、低风险保障的特点。

人保寿险的“人保寿险鑫福两全保险(万能型)”是一款趸交产品,20年到期,保证结算利率为2.5%,初始费用5%,第二年后支取个人账户零手续费。

华夏人寿的“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也是一款趸交产品,至被保险人75岁满期,无初始费,保单管理费每月5元,在一定比例内的部分领取是免费的。

天安人寿的“天保利1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也是一款趸交产品,75岁满期,无初始费用,无保单管理费,第1年领取2%的手续费,以后可免费领取支取。

中荷人寿的“中荷稳健成长两全保险E款(万能型)”也是趸交,被保险人80岁满期,无初始费用,无保单管理费,无风险保费,每年前2次零手续费支取。

英大泰和人寿的“全能管家两全保险(万能型)”作为一款附加险,零初始费用接受主险的分红、生存金进入万能账户,除了前5年有最高5%,最低1%的支取手续费外,并无其他费用。如此低的初始费用、保单管理费、支取手续费为现金管理创造了条件,再加上万能险的较高的月复利,添加了产品的吸引力。

太平人寿8月26日上市的“太平附加南水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趸交,8年到期,是国内比较罕见的高比例挂钩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保险产品,该产品挂钩的是“南水北调债券投资计划”。由于南水北调债券投资计划是由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发行的,由国家信用担保,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首期结算利率达到5%。

分红型的人寿保险,有英大人寿的“随心保两全保险(分红型)”,北大方正人寿的“百年康裕终身寿险(分红型)”,华泰人寿的“吉富88两全保险(分红型)”,与市场其他产品相比,并无新意。

政策利好健康险

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并且把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交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该政策对政府、城乡居民、商业保险公司三方都是利好,在政府和城乡居民不多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使城乡居民获得更多保障,同时有助于提高 医保的经办服务水平,为商业保险公司大力进军健康保险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中国人寿在银邮渠道推出“国寿康欣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分3年、5年、10年交费,保30种重大疾病至终身,重大疾病或身故赔2倍基本保额,70岁之前患恶性肿瘤再多1倍基本保额,以应对恶性肿瘤治疗花费大的风险,有家族癌症史的消费者可以重点考虑一下。

民生人寿也在8月推出“民生如意鸿康终身重大疾病保险”,该产品保障40种重症疾病,10种轻症疾病,另外保障身故和高残,保额每年递增5%,最高达基本保额的2倍,在65岁之前因意外发生保险责任事故,赔付再加倍。但是,关于意外加倍赔付实在是一个不太实用的噱头,这看上去很美,但人们最应该关心是发生保险事故后赔多少钱能解决家庭财务问题,而不应该再揪心于因意外导致的要赔2倍,非意外导致的赔1倍。

人保健康推出“医诊专家住院费用个人医疗保险”,针对有社保的消费者,扣除500元的免赔额,100%报销,针对没有社保的消费者,扣除500元的免赔额,70%报销;针对社保范围外的自费药,在扣除500元的免赔额后,也能报销50%;因为恶性肿瘤住院的自费药,报销比例达80%,如果续保还能享受无理赔优惠,这在以往的医疗保险中是少有的。

人保健康的另一款产品“附加健康守护住院定额个人医疗保险”,主要提供5个不同档次的住院津贴,并且分一般住院津贴、重症监护病房津贴、癌症住院津贴,提供不同的健康呵护。人保健康从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细致的健康保障方案。

长生人寿独领意外险市场

8月只有长生人寿推出“贷无忧意外伤害保险”,这是一款针对身负贷款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人因意外身故或高残,保险公司按约定赔付保险金偿还贷款。该产品与一般的意外险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定位于保障偿还银行贷款。对于那些负债于银行的客户,不愿支付太多保费的消费者可以考虑,特别是那些按揭购房的年轻人。在保证偿还负债方面,定期寿险也有同样的作用,并且定期寿险保障意外和疾病导致的身故和全残,范围会更广,但同等保额的定期寿险保费稍贵一些。

保险以需定产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们对于养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需求、全国主要城市机构收费情况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大家加深对整个养老行业的了解,进而可以在做市场选择时进行合理判断。

二、老年用户

1、入住需求

“养老院”这个搜索词是用户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养老机构的核心关键词,基本可以反映出互联网上用户查询养老机构的趋势,但基于互联网普及速度和上网习惯等因素,这里只反映实际上有入住需求老人的大概趋势。

从2011年到2016年,“养老院”关键词周平均搜索指数从400上升到1200,入住需求缓慢增加。2016年入住需求较2011年翻了3倍,尤其从2015年开始增速比较快,最高点出现在2016年2月。

从2016年的“养老院”关键词变化来看,老人入住需求集中在春节过后的一个月,春节前两个月属于需求低谷。

2、用户分布

有入住机构需求的老年用户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养老网2016年1400万查询量

从2016年养老网用户查询量来看,一二线城市需求比较大,偏远地区市场需求较低,这些地区的机构数量相应也比较少。

3、老人护理级别比例

自理老人占42%,需要不同级别护理的老人总计占58%。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仍然偏向于有护理需求的人群,但自理老人的需求相比前两年有明显上升。

[备注]图表中老人护理级别是按照自理、半自理、全护理、特护来分,简单说明如下:

a)自理: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不需要护理人员。

b)半自理:身体活动受限,个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失去,依赖扶手、拐杖、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需要护理人员送水送饭、协助洗漱;

c)全护理: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护理人员,患有慢病、褥疮,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要喂水、喂饭、擦身。

d)特护:完全失能、失智老人,需要24小时照护或其他专业照护。

4、老人年龄比例

70-79岁老人占34%,比例最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3%,值得一提的是,60岁以下人群也占到了12%。

5、老人平均预算

以上是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护理级别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预算情况,下面机构部分会列出全国机构的平均收费情况,尤其北京地区做了对比分析。

三、养老机构

收费情况: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收费最高,石家庄、南宁、长春、哈尔滨收费最低,其他城市收费情况相差不大。

以北京地区为例。其中,朝阳区中高端养老机构比较集中,平均收费6254元,成为北京市平均收费最高的区;丰台区平均最高收费8000元,平均最低收费3170元,收费跨度最大,该区域综合性机构比例较高;密云县平均最低收费较高,收费跨度小,该区域护理型机构比例较高;延庆县平均最低收费较低,收费跨度小,该区域自理型机构比例较高。

篇4

全美智能手机用户中,超过1/3的人每月至少下载一款应用。

超过半数(57%)智能手机用户一个月中每天都会使用应用,26%的平板电脑用户会这样做。

与Android用户相比,iOS的用户更偏向年轻人。

社交网络、游戏、视频类应用最受欢迎,这些应用几乎占了用户在移动应用上所花费总时间的一半。

iPhone手机用户在消费媒体方面占用的应用时间比较多。

Facebook 、 谷歌 (微博) 、 苹果 、 雅虎 、 亚马逊 及 eBay 六大品牌在10款最常用应用中占了9款。

以下为报告全文摘要:

就在不久前,台式电脑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平台,也是消费者数字活动的中心。可是随着智能手机数量暴增,随后平板电脑取得巨大成功,移动设备已经极速崛起。

去年,美国已经成为多数人使用多平台的国家,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大多数数字顾客每个月都在使用台式电脑和移动设备。大约在同一时间,移动设备首次在全数字媒体方面超过台式电脑。

最终,今年美国又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即多数人使用多应用的国家,大多数消费者的数字媒体时间都耗在移动应用上。

应用的增长迅猛绝伦,这不应该让人产生太多惊讶。毕竟,应用是驱动手机激增的动力,也是手机功用不断翻新的最大源头。这些应用允许你完成各种任务,比如打车、检查天气、在Facebook上发帖、听音乐、看视频等等。没有应用支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只是空壳,就像功能齐全、设计完美的豪车,可是引擎中却没有燃料。

尽管现在应用在移动设备上比台式电脑上使用更多,但它们却还没能吸引更多广告收入。就像任何新兴广告媒介一样,移动应用需要时间去为广告开发便于购买和销售的基础设施。好消息是,纵观媒体历史,美元最终都会随着眼球流动,这意味着移动应用经济的未来一片光明。

1.移动应用前景

在过去一年中,全美移动应用使用率激增52%,受此驱动,人们在数字媒体方面花费的时间猛增了24%。移动设备使用率正快速增长,但这不包括台式电脑的使用率,后者增速仅为1%。

移动应用使用率强势增长令其占据 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更多。人们在移动媒体上总的活动近来增加到了60%,包括使用移动浏览器,而台式电脑依然占据剩余的40%。应用成为移动设备上大部分媒体消费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人们在数字媒体上的消费时间中,每8分钟里约7分钟受应用驱动。与平板电脑相比,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活动也更活跃。

人们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受应用驱动增长趋势

台式电脑、移动设备以及移动设备在美国消费者数字媒体时间中所占比例变化趋势

移动应用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活跃率对比

2.应用 用户习惯

全美智能手机用户中,超过1/3的人每月至少下载一款应用。而这1/3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下载3款应用,这意味着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群中,平均每人每月下载超出一款应用。此外,应用下载总量也高度集中在一小部分智能手机用户中,这7%的用户每月下载应用数量几乎占总下载量的一半。

如果没有移动设备支持,美国人的生活会变得十分困难。有证据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几乎每天都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应用。超过半数(57%)智能手机用户一个月中每天都会使用应用,26%的平板电脑用户会这样做。79%的智能手机用户每个月至少会有26天使用应用,而52%的平板电脑用户会这样做。

智能手机用户花费在应用方面的时间,42%都集中于某一款最常用的应用上。近3/4的用户应用使用时间花费在四款顶级个人应用中的一款上。

智能手机用户每月下载应用数量

每个月使用应用的天数

用户在不同款应用上花费的时间

3.平台上使用应用情况

iPhone手机应用 用户年收入的中位数为8.5万美元,比Android手机用户收入高40%,Android用户年收入中位数为6.1万美元。按平均计算,iPhone手机用户每月花费在智能手机应用上的时间比Android手机用户长9个小时。

Android是美国使用最多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全美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的订阅用户超过8380万人,比使用苹果iOS平台的用户多约1640万人。由于Android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属于分散运行其软件的生态系统,因此苹果依然是最大的智能手机OEM,其用户达6740万人,而且占据iOS市场100%份额。

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领域,与Android用户相比,iOS的用户更偏向年轻人。在18到34岁年龄段,iPhone手机用户占43%,Android手机用户占39%。此外,

57%的iPad用户都处于45岁以下,而Android平板电脑45岁以下用户占53%。

iPhone手机与Android手机两大平台,应用 用户数量、年收入、年龄、使用时间等情况对比

智能手机平台OEM所占市场份额对比

移动平台应用 用户群年龄分布情况对比

4.应用分类使用

大多数移动应用主要用于少数几个类别,包括社交网络、游戏以及视频类等,这些应用几乎占了用户在移动应用上所花费总时间的一半。这些类别的应用如此受欢迎,意味着移动设备正越来越多被用于娱乐和交流,正挤占台式电脑的生存空间。

iPhone手机用户在消费媒体方面占用的应用时间比较多,比如综合新闻、广播、照片、社交网络、天气等,在苹果iOS智能手机平台上,这些应用的检索比例最高。相反,Android手机用户在搜索和电邮方面花费时间更多,因为这个平台上谷歌搜索与Gmail都是强项。

消费者使用不同设备取决于他们试图完成的数字任务、他们寻找的媒体内容种类以及他们消费时间时所处的现实位置。比如广播、地图、即时通讯等类应用,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更多。而搜索和浏览新闻等活动,则通常以台式电脑为主。

用户使用不同类别移动应用的时间分配图

智能手机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应用检索类别

根据应用类别不同,移动设备与台式电脑上的应用使用情况

5.最好的应用

最好的应用几乎都是最大的数字媒体品牌最新开发出的应用,特别是Facebook、谷歌、苹果、雅虎、亚马逊以及eBay等。这六大品牌在10款最常用应用中占了9款,在25大最常用应用中占了16款,在50大最常用应用中占了24款。

无论从 用户群规模还是应用占据 用户时间角度来看,Facebook在不同的人口群体中都是最佳应用。从移动媒体前景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方面,Facebook都抓住了普遍性和重要性两大要素。

在各年龄段中,人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应用,都是那些倾向于休闲的社交网络、娱乐以及信息类应用。年龄越小,这种倾向就越明显。而对于年龄越长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功能性应用,比如电邮、地图等,此外还包括游戏应用。

篇5

全球市场:Fitbit的领头羊地位被动摇

从全球市场看,一大变化是Fitbit的领头羊地位被动摇。尽管2015年Fitbit的发货量增长迅猛,销售量增长了93.2%。但却大大落后于整个市场的爆发速度,这使得Fitbit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37.9%下降至26.9%。

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三种势力的崛起,第一种势力当然是苹果的,尽管Apple Watch后饱受非议,但苹果品牌的巨大惯性依旧无人能比。第二种势力是小米的上升。2014年,小米的发货量仅有110万台,市场占有率为4%,但2015年小米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5.4%,成为仅次于Fitbit榜上老二,而位于苹果、Garmin和三星之前。

第三种势力是安卓阵营,也就是市场各种各样小品牌安卓可穿戴设备,它们都被列入“其他”类别中,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7.4%,显示出野草般的生命力。按照一般逻辑,在市场形成的初期,一些小的品牌因为先行一步,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巨头的进入,市场将开始洗牌,马太效应显现。但对比2015年和2014年其他安卓品牌可穿戴设备的总市场占有率,虽然略有下降,但并没有巨大变化,这说明,在苹果、华为、三星这种有实力厂商进入以后,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仍未到洗牌时期,未来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仍然巨大。

相比之下,三星则比较失意,三星进军可穿戴设备非常早,去年拿下了9.2%的市场份额,但今年却下滑到4%。如对比三星手机全球2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差距则更为鲜明。部分原因应该是三星在全球手机市场近年来受到来自中国的厂商等对手的有力狙击,主要精力用来恢复手机市场份额,而无暇他顾。

中国市场:乐心仅次于小米排名第二

再看中国市场。IDC3月16日释出了2015Q4中国可穿戴市场报告及分析,虽然只是一个季度的数据,也属于史上首次(过去只全球报告),体现出国内可穿戴设备这一细分市场所受到的重视。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90万台,同比增长404.9%。对比7810万部总出货量、172%的增长率,中国市场增速确实已经大大高出全球均速。

IDC预计2016年该市场将保持52.9%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8300万台,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28.5%。以下为具体数据:

这份中国市场报告与全球市场有很大不同,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在前三名中,小米和苹果没有变化,但却出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面孔:乐心。一家进入可穿戴市场还不到一年的新公司。

乐心能够超越苹果排名第二颇令人惊讶,因为我以前对这家公司几乎没有印象。通过网上介绍可知,“乐心(Lifesense)是一家医疗健康电子产品与医疗健康平台技术提供商,总部位于广东中山,专注于智能健康,主攻可穿戴智能设备与移动医疗两大方向。智能硬件产品包含运动手环、智能体重秤、无线互联血压计”。

尽管文字介绍显示乐心在医疗级硬件研发、生产方面有多年的积淀,但这应该只是其在第四季度实现上升的动力之一,重要的原因还应该包括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观察销量数据,乐心的上涨实际上是切割小米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对比2014年第四季度数据,小米仍然保持领先,但市场份额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应被苹果、乐心几家新兴势力共同挤占。其中乐心的市场定位与小米最为接近,但在价格与产品性能上又有相当的差异,比如乐心一款手环在价格更高的情况下配备了屏幕,吸引了一部分对屏幕有“刚需”的用户。

乐心在去年刚刚进入智能穿戴领域,组建了层次不低的高管团队,包括前苹果高管黄瑜、前大疆副总裁潘农菲。其中黄瑜作为前苹果企业大中华区运营与渠道总监,对中国市场与渠道浸多年,可成为分析乐心去年销量猛增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IDC也评论说,可穿戴设备向线下进军将是趋势。如果说线上更多的是考验各个厂商的产品竞争力,而向线下的发展将更考验厂商的渠道拓展,价格体系等综合能力。

在前五名,还有一个陌生的闯入者,那就是小天才。

事实上,小天才因为其儿童手表在传统媒体上的狂轰滥炸已经被很多人所知,小天才是步步高旗下产品,使用的是步步高一贯的把高科技产品当脑白金卖的手法,却能在中国特色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这等于拓展了一个新的品类。因为在全球市场上,儿童并非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既有目标群体。

篇6

目前安徽啤酒市场整体表现在:

一、外来者的参与迫使安徽啤酒产品价格升级,现在安徽啤酒市场产品价格档较清晰:中高档为8元/瓶的纯生类箱装啤酒,中档为5-6元/瓶为普通啤酒;中低档为3/瓶的箱装啤酒,低档为塑框和套膜类产品,价位2元/瓶。

二、全国性品牌的资本运作和区域兼并,导致安徽本土啤酒品牌几乎淡出市场,仅剩下的几家品牌企业也在生存线上挣扎;

三、安徽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从竞争格局来看前几年华润雪花统治了皖北,青啤、重啤在皖南地区占据相对优势,与华润雪花隔江对峙,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随着近两年的竞争加剧,如今华润雪花一支独大,但最近重啤在皖北拟投1.5亿建产能20万升的啤酒项目以及青岛山水等品牌咄咄跟进,使看似一统的啤酒市场,却又新起暗潮涌动.

安徽啤酒市场具体状况,我将通过竞争阵型结构的形式,给大家做个详解:目前排在第一阵营的,华润雪花在安徽啤酒市场“一枝独秀”: 如果说06年之前雪花在统一皖北市场之后大举进攻皖南,那么通过近几年的攻击,皖南大部分市场被收割,尤其是今年2月华润今年2月收购安庆天柱啤酒15万千升产能);华润通过并购在蚌埠、合肥、阜阳、淮北、滁州、六安、安庆等6市布下了9个酒厂,总产能215万千升(包括09年2月收购安庆天柱啤酒15万千升产能),但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全省啤酒销量接近150万千升,2008年接近170万千升,不及雪花一家的产能。应该说目前华润雪花在安徽市场全面飘红,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是NO1 ;

处在安徽啤酒市场第二阵营的重啤和青啤,自大踏步进入安徽,也许是遇到的对手太过凶猛,也许营销战略不太适应,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目前重庆啤酒集团为安徽市场上第二大啤酒企业,主要占据长江以南区域,包括旗下5个酒厂多在皖南,分别位于滁州、巢湖、池州和宣城,年销量在20万千升以上。其中不包括重庆啤酒近日与安徽省亳州市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书》,公司拟出资1.5亿元在安徽省亳州市新建年产20万千升(一期工程10万千升)啤酒生产线;从产能来看重庆啤酒集团自2002年,进入池州九华山(2006年将公司搬迁及改扩建,使产能达到20万千升)。2004年10月,收购天长市产能12万千升的天岛啤酒。2005年11月,组建重啤庐江公司(2007年进行产能20万千升的技改扩建,2008年7月竣工投产)。2008年,将含山涪陵公司产能技改扩建(此项目正建中,2008年3月份进行项目评估,计划到2009年完全建成投产)。包括正在扩建的含山厂在内,重啤在安徽产能达到92万千升;

而处在第二阵营的青岛啤酒,自收购芜湖大江之后在兼并路线上放缓了脚步,其主要策略仍以巩固和开拓中高端市场为主,同时加大生产厂所在地及周边市场的占有和巩固。在品牌运作方面青岛啤酒采用双品牌战略为主,在高端靠青岛品牌全国性高空拉动,稳居安徽高端市场消费的大哥的位置,而在中低档青岛山水近两年表现的较为活跃;山水作为青岛全国性大众啤酒,07-08年推广速度较快,无论从传播还是大本营市场的推广都较为迅速,但外围市场的拓展由于经销商资源受限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压力,市场表现一般;

处在第三阵营的安徽仅留的几家啤酒企业却在生存线上挣扎;现在安徽市场仅留下的啤酒企业有安徽紫晶啤酒厂、安徽大光明啤酒厂、安徽迎客松啤酒厂、安徽亚克啤酒有限公司、安徽华洋啤酒以及淮南喜尼啤酒等;从目前安徽本土的生存状况来看,紫晶啤酒表现较好,无论是市场影响力还是区域表现较其它几家好,但面临一二阵营的疯狂挤压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逐渐下滑;且主要以中低档啤酒为主,市场主要盘踞一二线品牌还没有顾及到的乡镇市场。

作为第三阵营中表现较好的紫晶啤酒,原为铜陵一家国有企业的内部工厂,由于经营不善破产后经一家私人企业收购改制后,弃原厂旧有设备选址投资1亿元建立产能超10万千升的全新现代化的啤酒生产基地,同时企业07年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固中低档品牌紫晶的基础上,豪巨资打造了一支中高端品牌乐冠啤酒,且通过近两年的操作,区域市场表现较好;企业力争成为保护安徽本土啤酒品牌最强的捍卫者。

而大明光啤酒厂和迎客松啤酒厂等作为第三阵营的成员,也在为生存和发展苦苦挣扎,在走传统低价低市场的路线下,一直没有寻求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市场表现平平;其它的啤酒企业仅仅生产一些B瓶的套膜啤酒和低档箱装酒维持企业的运营。

从市场排阵层次可以看出,作为市场领导品牌雪花,通过两年多的皖南市场运作,09年上半年县级以下市场全面发力,市场表现较好;第二阵营的青岛山水及山城等,在区域大本营市场精耕细作,更加巩固,而由于受到雪花的强大攻势,第二阵营的区域突围也举步为艰;第三阵营的区域弱势品牌,由于收到区域市场不稳定、营销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的因素,市场份额及品牌影响力下滑迅速。

从各品牌的运作方式看安徽啤酒市场的竞争状况:

第一阵营的华润雪花啤酒:市场进攻策略人员运作、资源开道、产品促销:在市场开拓方面华润雪花总是通过站术性产品品牌,率先试探低价冲击市场,扰乱市场产品价格格局,(如在皖南普遍利用龙津系列及圣力一爽等,皖北以金盛年华和金皖啤等)进而捋夺渠道资源及经销商资源;同时在市场导入期,雪花往往拿出一到两支做大力度的渠道和消费者促销,同时配合其品牌大传播实现空中和地面的呼应。

在市场运作方面,企业市场部直接派5-8人先锋队(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优质经销商选择和确定以及市场资源的分配等,待市场理顺和规划清晰一会交给经销商来运作:同时针对较好的经销商资源,雪花往往先控制其渠道然后交到该经销商手里操作,可以让经销商实现多家品牌销售的状况,但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往往经销商只作专销等。并且该策略也实施于二级分销网络。

在通路模式方面:华润雪花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通路运作模式,较为精准的把控市场:针对进攻型市场(皖南市场),多以分品分销网络优势经销商资源及较快的覆盖市场;同时助销体系通过向分销商提供车辆、资金、人员,帮助开发市场,实现精耕细作;针对统治型市场(皖北和皖中),主导品牌聚焦经销商资源,一般多以总下设二级的模式,做好客户服务和巩固网络。

在产品结构方面:雪花采用1+N的模式运作,而根据市场类型的不同N的变化率很高。雪花产品投放,根据进攻型市场和统治型市场的不同也有所不同,进攻型市场由于其通路模式的设定,产品投放较多,而统治型市场则重在战略性产品的投放为主。具体如下:

针对进攻型市场:高中低产品多以系列为主,1、“爽”系列,清爽,特爽,超爽等;2、“制”系列:特制、精制、超纯精制;3、天然系列:天然100、天然品格;4、勇闯天涯系列以及三种类型的雪花塑箱产品,同时雪花还会在该类型市场投放站术性产品圣力阳光、圣力一爽等产品;

针对统治型市场:主要投放“制”系列及雪花新推出的产品如勇闯天涯,天然品格等,市场相对规范。且产品结构提升较快:雪花系列箱装酒,在安徽市场终端零售价均在24元/件以上,包括农村市场; 20元/件以下的产品以雪花塑箱和战术型产品为主,如圣力一爽等。

处在第二阵营的重啤和青岛啤酒:在产品、市场运作等方面采用自己独到的办法,但市场表现仍然平平:青岛啤酒在区域市场方面:全省市场全面撒货,重点区域以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皖东南市场,尤其是山水品牌几乎在全省市场都能看到,但市场表现却一般,而在产品结构方面山水尽量迎合华润雪花延长产品线且较丰满,从且08年有几款产品看,在部分市场有独具竞争力的中低档产品;在通路模式,青啤采用总经销+多个分销的模式维护市场,同时针对总经销的市场操作企业会派专业市场运作人员指导;

篇7

软饮料行业的生存背景

从绝对市场空间来看

我国软饮料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增长。1998年我国人均饮料消费量达到9、6公斤,是80年代初期的30倍以上,年平均增长超过10%。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都促使饮料消费需求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一是与国际人均饮料消费水平相比,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偏低。这为饮料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增量空间。二是饮料需求品类不断发生变化,新型饮料品类得以迅速发展。比如,尽管碳酸饮料、瓶装水已处于市场成熟期,而天然果汁、液态奶、茶饮料却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或市场成长期。新型饮料品类的出现和发展将继续扩展软饮料的市场空间,并为现有企业实现品牌延伸和即将进入的企业提供新的定位基点。

从相对市场空间来看

消费者消费口味的多元性,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也给软饮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虽然不同饮料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由于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千差万别,使得不同饮料品类之间并不能绝对被替代,即不可能所有的消费者都仅仅喜欢某一种饮料。况且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场合、不同生活方式下对饮料需求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得饮料企业市场发展空间多姿多彩。

市场空间虽然存在,问题在于如何把握

国际软饮料企业具有成功的运作经验,在中国普遍取得了成功,国产饮料企业要求得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最关键之处是在营销运作上采用品牌、市场差异化与定位策略,即注重市场差异、产品差异与品牌定位,并在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上学习欧美和台湾企业的成功经验。

软饮料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软饮料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据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协会2001年数据显示,2001年较2000年增长率为12.02%,其中瓶装饮用水同期增长25.5%,碳酸饮料同期增长8.6%,茶饮料增长率为70%左右;迈入2002年,中国饮料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在碳酸饮料、水、茶、果汁、含奶饮料五大领域,据业内人士估计,“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的饮料产量仍将保持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5年将达到2260万吨,2005-2015年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即2015年将达3700万吨。

中国软饮料市场增长潜力大

1999年世界饮料发展研讨会曾预言,世界软饮料的消费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增势会越来越大,并且产销的重点将转向亚洲。1999年亚太地区总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1.7%,为世界第一。由于其人均消费量只有北美地区的1/6,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美国果汁消费量达到年人均50公升左右,德国人均年消费果汁40升,而中国还不到1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天然产品的青睐,果汁的消费正在上升,这个市场是巨大的。 不仅一些曾经以单一产品驰名的饮料企业开始全线出击,一些地方品牌和新品也正在纷纷扩张,饮料行业格局面临重组整合。

软饮料行业产业政策和布局

产业政策

首先,软饮料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目前,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进入允许采取独资企业的形式,地区性的进入壁垒也较低,经过10多年的运作,饮料行业已经成为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碳酸饮料方面可向“国际两乐”学习,茶饮料可向台资企业“统一、康师傅”借鉴。其次,地方性的产业保护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型地方性和区域性饮料企业依然有存在的空间,价值来源在于原料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市场运作上的低成本进入策略和本地或本区域市场集中策略。

产业布局

首先,软饮料行业的产业布局主要是由销地市场决定。一些布局合理的企业越发显出在生产和销售,特别是市场掌控上的优势。如可口可乐有24个工厂,百事可乐有14个工厂,娃哈哈有14个工厂,他们的布局比较合理;农夫山泉只有1个厂,布局不合理,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由于其品牌传播“千岛湖水下80米的天然水”这样一个差异于纯净水的天然水定位,因天然水域的难得影响了其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并对其保持传播定位提出了新的宣传课题。其次,布局合理的合资企业。如可口可乐采取的是两次合资在不同销售区域内设厂,娃哈哈也是采取与达能合资在各地收购工厂的方式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生产基地。再次,新进企业和中小企业可做贴牌生产。其他企业也可以采取代加工的方式贴牌生产,便于利用社会资本迅速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和对营销活动的近距离支持。最后,小企业也有生存空间。饮料尤其是纯净水的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消费量大,运输成本较高,使一些当地小型企业有了生存的空间,也算是对这一产业内主导品牌的补充。

软饮料产品的寿命周期

中国软饮料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首先,是中国国内小型汽水厂在国内各据一方,现在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80年代末,“国际两乐”在国内纷纷设厂。国内一些饮料厂家也上马碳酸饮料,但由于在品牌营运等方面的差距,很快被“国际两乐”蚕食掉。剩下非常可乐由于市场定位准确,经过6年的品牌运营,在二三级城市占据了比较稳固的市场,2001年产销62万吨(百事90万吨,可口可乐130万吨)。而后的纯净水,由乐百氏的“二十七层净化”的独特产品卖点(USP),在产品时代行销了全国。娃哈哈在“爱的就是你,不用再犹豫”的独特感性形象诉求下建立了第一位的品牌形象;接下来是茶饮料,旭日升在瓶装水和可乐之间发现了巨大市场空白,定位在茶饮料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营销管理上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必须两条腿走路;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被台湾企业“统一、康师傅”演绎的非常完美,促使了茶饮料在2001年以70%左右的速度增长,后起之秀娃哈哈也在2002年凭借自己庞大的市场网络和周星弛之力赶上了快速成长的行列;果汁饮料的迅速崛起,紧随茶饮料之后,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果汁饮料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种,选择率超过35%。果汁饮料成为非酒类、牛奶类饮料中成长最快的饮料,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了纯净水、碳酸饮料和茶饮料三大传统饮料。其中活跃在市场一线的品牌有可口可乐的“酷儿”、统一的“鲜橙多”、康师傅的“每日C”果汁以及大陆本土的汇源、露露等果汁。运动型、功能型饮料,在急速酝酿中,很快就将在软饮料大家庭中拥有一席之地。

软饮料行业市场特征

产品的市场份额集中度

碳酸饮料的市场集中度最高,前3名企业的品牌市场集中度已接近90%,这是碳酸饮料市场长期发展,品牌形象趋于稳定的表现,市场渐趋于寡头垄断;至2002年夏仅娃哈哈就占据了瓶装饮用水的47%,含乳饮料71.8%的市场份额。2002年初夏统一、康师傅两大品牌的茶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7.4%、46.9% 。

市场进入与退出的难度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大、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的行业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目前我国饮料行业的卖方集中度很高,企业兼并力度加大,行业垄断进程加速,但产品差异不大,行业进入壁垒不高,属于垄断竞争格局,并将长期保持这种格局。

软饮料行业的市场成长性、关联行业及其替代程度

目前中国的软饮料行业是高成长性行业,尤其包装茶和果汁以及其他新兴饮品的增长很快,成熟饮品增长稳定,新的热点和增长点不断出现。软饮料的饮料关联行业替代性较低,其关联行业有:酒、啤酒、葡萄酒、红酒等饮料。

软饮料行业的价值链研究

首先是辅助活动,企业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其次是基本活动,内部后勤(来料储运)、生产经营、外部后勤(成品储运)、市场销售、售后服务。最后是发展企业竞争优势,如成本领先,就是成为产业中低成本的供应者,如娃哈哈;再如差异化,随着消费者重视的内容变化而相应变化,如旭日升;再如目标聚集,致力于寻求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控制成本,重构企业价值链),如可口可乐在大城市的优势。

篇8

(讯)根据Marin Software 2012年Q2的网络广告报告英国市场情况:6月份,移动设备占英国搜索支出的13%,点击份额的20%。同样移动设备的点击率也比桌面PC高,而且点击单价(CPC)也较低从总体搜索广告市场表现来看,英国广告主的付费搜索点击量增长了52%,展示量增长了85%

美国市场情况美国广告主的付费搜索点击量同比增长了19%,展示量增加了18%。点击成本(CPC)也从2011年Q2的0.89美元增长3.4%到2012年Q2的0.92美元。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特定行业关键词竞价竞争加剧和季节性因素所导致;从点击率来,则和去年水平基本持平

市场份额方面,Google仍然是领导

2012年6月,搜索点击份额,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共占18%;而费用份额则为14%

(来源:199IT 编选:)

篇9

中国智能手机效率增速放缓

(速途研究院制图)

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上看,2011-2013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增量时期,市场销量增长迅速。从2014年始,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增速开始放缓,各大手机厂商也加紧创新销售方式和改变市场策略,开始试水低端机市场或是向海外市场进行扩张,以及加快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生态建设。国产手机在平静之中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小米华为领衔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在第三季度小米和华为两大手机厂商领跑了中国手机市场,分别占比16.5%和16.1%,小米依旧保持了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但华为与小米已经相差不大。苹果以12.4%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市场第三的位置,第三季度iphone6s的为苹果拉动了很多人气。此外OPPO、vivo市场占比分别为9.8%和9.7%,而三星三季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8.9%,值得一提的是,本季度三星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是第一。

2015年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度

(速途研究院制图)

在三季度苹果凭借着iphone6s的,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关注度排在了首位,虽然销量并不是很可观。三星在三季度虽然也有新产品推出,但在国内市场似乎并不成功,品牌关注度排在了第二位。华为在三季度表现良好,不仅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国内的热度也持续升温,其后依次是OPPO、联想、小米、魅族等品牌,小米和魅族在本季度的表现并不突出。

三季度新机单品关注度

(速途研究院制图)

在今年的三季度,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了手机新品,从关注度上可以看出,iphone6s毫无争议的排在了首位。而在本季度华为品牌开始发力,华为Mate S成为国内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国产手机,小米4c稍逊于华为Mate S,排在第三,魅蓝2排在第四,锤子科技今年的低端手机坚果在关注度上排在了第五。三季度手机会不断,而新品不断的同时,谁能占领市场还尚未可知。

中端机仍是当前主要市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在调查用户购买手机时的首要考虑价格区间时发现,1000-3000元的中端手机仍是大部分用户在价格维度上考虑的选机范围,也是当前手机市场的主要手机产品聚集地。此外,用户对于3000-5000元以及5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关注度开始增加,而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也不断开始试水高端机市场,在当前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高端机的利润空间显然更大。

性价比仍是大部分用户购机倾向

(速途研究院制图)

在关于用户购机考虑因素的调查中显示,性价比仍是大部分用户在购机是考虑的主要因素,41.2%用户对于购买手机有理智的消费支出范围。而在智能手机市场繁荣的今天,25.2%的用户在购买手机时已经有明确的品牌倾向,或是谋手机品牌的粉丝。而对于外观和配置的关注度分别占比17.5%和16.1%,手机用户对于外观的在意程度高于配置,不断优化的屏幕、触感、外形、曲线或将是手机创新的另一发力点。

大部分用户手机更换周期为1-2年

篇10

作者花了3个月时间和养猪农户、屠宰、猪肉商、饭店采购员、农业专家及猪肉领域的创业者们交流,搜遍全网淘遍旧书店只为买到一本《养猪学》,也曾熬一整夜去猪肉二级批发市场看“白条猪”(仅仅去除内脏、头脚等部位,没有经过其他任何加工的猪肉)的交易流程。

猪肉产量在中国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欧洲和美国猪肉产品的产量比较稳定,与中国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肉产量是牛肉(700万吨)的7.8倍,是羊肉(441万吨)的12.4倍;不过中国消费的牛肉有一半是从国外进口的。

最近几年把养猪炒得火热的是网易丁磊。2009年,网易高调宣布养猪。网易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毛山曾坦言,网易做农业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民以食为天,13亿中国人总要吃东西,农业永远有市场。”

虽然因为很久不见成果,网易养猪很长时间内被视为一个笑话,但是“丁家猪”终于要在2016年12月份面市了。“丁家猪”采用智能养猪模式,6个人的小团队养2万头猪。饲料是特别定制的,不是普通饲料厂配制出的那种含有重金属的饲料,这避免了猪粪中遗留的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上游产业链:改造空间有限

上游产业链是指为猪肉养殖提供材料的一系列环节,包括饲料、药/疫苗、猪仔以及以上农资的流通环节。上游产业链简单来讲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饲料、药/疫苗的改造空间不大。饲料的特点是集中度不高、门槛低、毛利低,饲料生产在中国的集中度大概是20%,比较大的公司有正大、新希望等。药/疫苗的市场相对较小,只有几百亿元,以中小企业为主,毛利比较高。

第二是种猪市场比较分散,偏技术导向。大型养猪企业包揽了从最上游的曾祖代种猪到最终商品肉猪的仔猪;中型企业从父母代的二元母猪开始做;小型企业则是自己买仔猪来育肥。整个育种环节的流程做得越好,商品肉猪的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就越低。

第三是上游的流通效率比较高。拿饲料来说,饲料的流通有两到三环,目前的趋势是饲料厂绕过经销商将渠道渗透到县级,很多饲料厂会下沉到地级市设立办事处,所以这环的毛利不一定在经销商身上。互联网唯一可能做的是县乡零售店,加价10%左右,还可以做服务和提供赊帐。

中游产业链:隐形冠军成绩卓越

中游产业链的养殖环节占猪肉市场份额的70%?80%,每年市场规模大约是1.1万亿元。对比美国,养殖环节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大而分散。2015年全国约有5000万家养猪场(包括农户),前三名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不到3%,而美国的前五名占到约30%,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养猪场(Smithfield)占到市场总额的18%。

第二是生产效率低。衡量一个养猪场的效率,一般用两个指标:PSY(Pigs per Sow per Year,即每头能繁殖的母猪每年可以提供的断奶仔猪的数量)和料肉比(几斤饲料能产一斤猪肉)。中国的PSY约为15,也就是说一头母猪大概一年可以生产15头活下来的小猪;美国的PSY大概是25,约是中国的1.7倍。中国的料肉比在2.8?3之间,约合平均3斤饲料产1斤猪肉;美国是2.5,其饲料利用效率比中国大概高10%。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PSY和料肉比的高低呢?影响PSY的是母猪一年能产几窝小猪,主要取决于产仔的时间间隔以及每窝的存活仔猪数量和死亡率。影响料肉比的三个主要因素则是品种、饲料和环境。

中国最大、最好的养猪企业之一――温氏集团,市值约为1600亿元,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排名二十七,在民营上市公司里排第三(第一是万科,2700亿元;第二是美的,1800亿元)。

这家公司做到了三点:

生产效率高:PSY约为23,高出中国平均水平约50%;料肉比是2.45,比中国平均水平低约10%。

规模效应强:2015年出栏量达到1535万头,30%的毛利水平超过了不少其他领域的上市公司。

品控做得好:1997年温氏直接把养鸡的模式搬过来养猪,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只有17%的股份在温氏家族手中,剩余股份全部分给6000多名员工,跟华为的模式很像。

再来看一下美国养猪行业的发展历程。美国养猪行业的规模化进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大约持续了10年,养猪场数量从70万变成30万,进入一轮“猪周期”的下行通道,导致了一波倒闭;第二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中小型养猪场成长为大型猪场,合同生产(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提前定好价格,企业负责销售)成为主流,小型猪场有动力去扩张规模,因为不用承担风险。并且,美国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了大型企业并购,史密斯菲尔德成为美国第一大养猪企业。

中国养猪业将如何被改造?

美国的今天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明天提供了借鉴。美国养猪业的规模化大概花了20年时间,从1980年到2000年。在此之前,美国也和中国一样呈现散户化、市场混乱的格局。按照2011年的数据,中国出栏量50头以下猪场的变化是大概一年减少几百万家,但中国整体减少的出栏量并不多,大概几百万头。真正的减少发生在500头以上出栏量的养猪场,这个拐点出现在2013年。

在我们看来,整个市场养猪场的数量在减小、规模在减小。另外一端的大型集团在这几年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的数量仍在增加。温氏、牧原等“头部”企业都在以30%的速度保持着出栏量的增长。

“自营” VS.“公司+农户”,两种模式正在博弈。除了上文提到的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外,还有一种典型模式就是自营,这种模式以河南牧原为代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产规模。牧原从1992年开始养猪,去年的出栏量是190万头;温氏自1997年开始养猪,2015年出栏量达1535万头。二者的净利相近,约为16%。所以我们推测,“公司+农户”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扩张会更快。但是,自营模式在品控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这两年新出来的“互联网+猪肉”企业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把“头部”企业做的养猪场管理软件做成SaaS。这里头有饲料背景的创业公司,也有传统猪场管理软件转型 SaaS,还有互联网背景跨界进入的创业公司。管理软件目前解决的主要是猪场信息化问题,对于猪场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大型猪场。但是管理软件也有一定局限性,对于猪肉生产效率的提升帮助有限。

第二件事,做农资和生猪电商,比如饲料、药/疫苗、猪仔、猪场设备。这些相对其他电商来讲不太容易做,原因是:

第一,用户分散。与消费品电商主要面向城市人群相比,猪场都在郊区。

第二,服务属性强。猪场购买饲料、药/疫苗,猪贩子运猪,不仅仅是购买这么简单,往往还要附加上咨询和赊账服务。

篇11

■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2006年度为2005年9月—2005年8月,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有不同,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统计数据不同;

■ 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根据厂商反馈意见,对前几年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因此极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前几年进行对比;

■ 本报告外销市场的部分数据参照引用了海关及各方数据;

■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工厂各地办事处、商、直营商、全国各区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因而会因库存等因素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10%左右的系统误差;

■ 本报告在关于商业库存的统计中,会由于厂商隐瞒部分库存而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实际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 本报告仅为一家之言,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 本报告为编者对全国市场的独立调研结果,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编者无关。

■ 本报告作为行业内部交流资料免费对业内开放,免费赠阅广大读者,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前  言】

2006冷冻年度终于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谢幕了,空调行业总是习惯于在每年的金秋收获时节来进行总结,在《空调销售》杂志所走过的四个春秋中,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是我们最为忙碌的时刻。过去的一年,在部分主要原材料大幅涨价、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等诸多不利的因素影响下,中国空调行业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2004冷冻年度的高速增长之后,2005、2006冷冻年的中国空调市场似乎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两年来其市场总额一直徘徊在2004年度的水平线上,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空调产业正在经历着平台期。而对于2006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整体表现,“灾年”、“真正的冷冻年度”、“跌入冰河期”等字眼充斥着国内各大媒体,国内相关市场调研机构和相关空调商务网站将本年度的中国空调市场定义“首次负增长年度”,从8月中旬开始,包括部分国字号在内的各空调研究机构便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地对外公布“白皮书”,对2006年度的中国空调市场进行点评。作为专业服务于中国空调产业的媒体,对于上述各家公布的数据我们部分持不同意见,对于许多机构对于本年度中国空调市场的整体定义我们更是不敢苟同。

期间,国内部分空调企业也在极力主张我们提前公布本年数据报告,我们知道这是业内对我们的期待,正是这份期待让我们备感压力,更加觉得应该努力挖掘市场本质,还原真正的空调市场。从8月1日开始,《空调销售》杂志围绕2006冷冻年度全国各主要区域空调市场的调研全面启动,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杂志分布在全国七大区域的调研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深入到地级市场一级,与几乎国内所有品牌的分公司、办事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同时全程走访或电话回访了国内各大品牌的商、直营商, 认真听取了各大品牌的和直营渠道对于该品牌销售及当地整体市场的表现的意见,仔细核实、权衡各方数据后,对各品牌在全国各主要区域市场的销售给予了相对客观的数据定位。同时《空调销售》杂志也利用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了上游主要压缩机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本年度压缩机市场的总体市场资料。在上述基础上,对2006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篇12

调查内容:关于网络游戏市场的调查

调查对象:网游用户

1.虚拟物品市场概况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是指网络游戏用户通过游戏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和网络游戏程序预先设定的游戏规则获得运营商提供的游戏虚拟物品后,通过多种渠道将获取的虚拟物品向其他游戏用户进行有偿转让的一种个人用户之间的交易行为。

目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主要类型包括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和网络游戏虚拟道具。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和网络游戏虚拟道具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网络游戏虚拟道具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内,而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是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

当前虚拟物品交易的渠道主要有三类:① 独立的传统第三方虚拟物品交易平台,包括专业虚拟物品交易平台和具有虚拟物品业务的第三方综合交易平台;② 用户间利用各种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公共的支付手段或现金,自主联系的直接交易渠道;③ 游戏运营商技术支持的新型第三方虚拟物品 API 自动交易平台。

如图所示,20xx 年,中国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市场总体继续保持总量增长的态势,受到客户端网游的游戏发展放缓的影响,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的增速有所放缓,根据统计,20xx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交易总量约为 276 亿元,同比增长 35.3%。

中国网络游戏年度市场报告最新图片

自20xx~20xx 中国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市场规模

中国网络游戏年度市场报告最新图片

自20xx 年中国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市场交易类型

2.虚拟物品市场特点

20xx 年度交易总量发展的放缓,主要受到传统大型 MMORPG 客户端游戏的发展总量放缓的影响,客户端游戏市场 20xx 年鲜有大型产品问世,而传统客户端游戏开发巨头如网龙等已经将业务重心转移到移动应用方面,金山游戏甚至宣布将放弃 PC 客户端游戏的研发,转型移动游戏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