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12:0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消费陷阱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一、引言
Zeithaml,Berry与Parasuraman(1996)的研究发现,忠诚顾客不但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还会向别人宣传和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Fornell(1992)的研究发现,忠诚顾客的维系成本要远低于新顾客的获得成本。可见,忠诚顾客不但是企业稳定市场占有的保证,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所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环境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顾客忠诚度便成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工作之一。
Oliver(1999)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一个重要前置因素.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证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二者间究竟是何种形式的函数关系,目前各学者间存在较大争议,这给企业在管理实践上从事营销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进而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旨在对理发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一个实证研究,以其对这方面的研究一点贡献,从而更好的指导理发业的营销活动。
二、文献探讨
1.满意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存在正向的影响,这一结论各学者的研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是二者究竟是何种形式函数的关系目前各学者间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结论:(1)线性关系,Olive(1980)及Fornell(1996)等人的研究把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假设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认为高水平的满意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早期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一假设的。(2)非线性观点, Bennett和Rundle(2005)的调查发现,高水的满意并不一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Mittal(2001)及Fullerton等(2002)的研究证实了顾客满意和忠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Oliva(1992)的研究还进一步验了在餐饮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和满意呈现反S曲线关系。国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涂荣庭等(2008)为了验证顾客满意与忠诚的反S曲线关系,对产品服务一体化的空调行业进行了研究,但数据分析结论并没有支持他们的假设。
2.满意陷阱理论
由于顾客满意和忠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所以高水平的满意不一定就会导致高水平的忠诚。基于此学者们提出著名的“满意陷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低满意水平区域,顾客的忠诚度会随着满意度的提高而缓慢提高,但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而到达中等满意水平的范围内,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不会引起忠诚度的显著提高,即忠诚对满意的加速度几乎为0,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满意不敏感区域”;当顾客满意突破这一区域继续提高时,顾客忠诚会急剧提高,即忠诚对满意的加速度是递增的。也就是说从顾客的角度看,一般满意和高度满意之间有天壤之别,高水平满意的贡献强度高于低水平满意。Homburg等(2005)的研究也验证了在服务行业满意度与顾客支付意愿之间呈反S形关系。
关于“满意陷阱”的一种比较公认的解释是,顾客期望分为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基本期望是低层次的需求,当顾客基本期望的满意水比较低时,顾客忠诚就会随着满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附近时,不论企业如何来提高满意度,忠诚度的变化都不大。而潜在期望是高层次的,不为顾客事前预想到的期望,其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增的,原因是顾客从中获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价值,为了体验这种感觉顾客在下次购买时很可能还选择这一品牌。
三、研究问题与框架
从上面的文献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顾客满意和忠诚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虽然 Oliva等(1992)的研究证明了在一些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和忠诚间呈反S型曲线关系,但后续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少,国内更是几乎没有针对服务行业的实证研究。着眼于以上研究的局限性,在“满意陷阱”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将对理发这一服务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一个实证研究,以其对这方面系统结论的形成和推广以及理发行业的管理实践活动做出一些贡献。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一个简单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四、研究模型和假设
根据“满意陷阱”观点,高水平满意的贡献强度高于低水平满意,顾客满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顾客忠诚会急剧提高;而在中等满意水平的范围内则存在“满意不敏感区域”。当顾客基本期望的满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顾客忠诚就会随着满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附近时,不论企业如何来提高满意度,忠诚度的变化都不大。而潜在期望是高层次的,不为顾客事前预想到的期望,其满意水平对顾客忠诚的边际贡献是递增的。因此顾客满意和忠诚间的关系最有可能呈现反S型曲线。由此得到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模型及相关假设:
模型:(其中:)
假设:服务满意度与顾客忠诚的关系呈反S形。
五、研究方法
1.测量指标的构建与量表的设计
我们采用里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被访者对每个问题的同意程度(1非常符合,7非常不符合,要求被访者就每个问题项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产品和服务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借鉴Fornell等(1996)开发的顾客满意度测量量表,共设计了3个题项;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的测量参照Kristensen等(2002)开发的顾客忠诚度测量量表,态度忠诚设计了3个题项,行为忠诚设计了2个题项。
2.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的被访者全部来自随机抽查到的市民,为了不失一般性,样本范围覆盖了整个昆明市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63%。回收问卷中男性占51.9%,女性占48.1%。
3.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通过内部一致法来检验观测变量的信度,现将分析结果整合在表1中。由表1可以看出,每个潜在变量下观测变量的Cronbach'sAlpha信度系数远大于0.7。因此测量量表具有较好信度。
本论文所采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测量量表是借鉴国外Fornell等(1996)和Kristensen等(2002)开发的,以被多次使用并验证为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另外本文应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7.0,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远大于0.55,两个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7,p=.000)。因此可以说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可以进行接下来的进一步分析。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1.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反S形曲线关系的拟合
以服务满意度均值为自变量,顾客忠诚度均值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采用三次曲线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3和表4。虽然表3显示三次模型的RSquare值大于0.7,适合进行样本数据拟合,但从表4中可以看出除常数项外,各次项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t检验,因此产品满意与忠诚间的三次反S形曲线关系并不显著,研究假设没有得到验证。这与Oliva等(992)所认为的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呈反S曲线关系的观点是相悖的。
2.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为了进一步寻求服务满意与顾客忠诚间的系形式,我们又分别对二者进行了直线和二次曲线的拟合。结果发现,服务满意与忠诚间更趋向二次曲线关系。拟合结果见表5和表6。表5显示二次模型的R Square值大于0.7,适合进行样本数据拟合;从表6可以看出,常数项和二次项都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图2为拟合散点图。
七、结果讨论
基于满意与忠诚间关系形式的诸多争议,在“满意陷阱”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对理发行业满意和忠诚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数据处理结果并不支持满意与忠诚间关系呈反S形的假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理发行业满意与忠诚间更接近二次曲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理发行业并不存在“满意不敏感区域”或“满意陷阱”问题。这与Oliva等所主张的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呈反S曲线关系的观点是不相符的。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情况不同或行业具体情况不同所致。
我们知道理发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一样,一旦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还可以退换,顾客还有回旋的余地。而在理发行业,一旦头发理掉,就不能退换,等到恢复原状也得耗费很长时间,加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型也成为了消费者展示自我个性的一面,对头发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消费者在消费这一服务时,显得非常谨慎,尽量回避更换服务所带来的风险。这就使得一定程度的满意就会使他们达到较高的忠诚,满意和忠诚间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当然本文所得结论还需进一步的、更多的研究予以检验。
本论文的理论贡献在于对顾客满意与忠诚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例证,从而更方便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实践意义在于发现理发行业并不存在“满意陷阱”问题,从而对培养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的营销活动和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依据,而不导致盲目的资源投入。
本论文的不做之处在于样本范围太小,只选取在校学生和周边市民,测量结果可能有所偏离更一般的情况。同时只对理发这一服务行业进行了研究,而没有对其他服务行业进行究,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涂荣庭 朱华伟 余 波:产品满意与服务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双维模型[J].营销科学学报,2008,(4):89~90
[2]谭荣波 梅晓人:SPSS统计分析适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5~171,209~217
[3]邱皓政 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91~170
[4]Mittal,Vikas,William T.Ross, and Patirck M.Baldasare.The Asymmetric lmpact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Attribute-Level Performance on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lnten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January):33~47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37-06
一、各个收入阶段都有收入陷阱
在全国政治经济学第十四届年会上(2012,太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提出了如果说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话,是否各个收入阶段都会存在收入陷阱的疑问。我们认为,我们在关注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不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各收入阶段都有收入陷阱。
(一)低等收入陷阱
低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始终难以跨越低等收入水平鸿沟的现象。有代表性解释成因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1. 马尔萨斯的“人口危机”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有一些内容过于激进,但其揭示的“人口危机理论”能够解释目前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跳不出低收入陷阱的部分原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速度,必定会引起贫穷的出现。2009年,非洲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2.45%,而人口(100 835.4万人)占世界总量(682 798.8万人)的14.77%①,并且非洲的人口增长还将持续,有专家预计非洲2050年人口将达到20亿。经济增长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非洲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将更趋缓慢。庞大的人口比例与极少的经济财富形成强大的反差,使得非洲长期处于“低收入陷阱”。
2. 纳克斯的“贫穷循环”论。纳克斯(1953)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论证低收入国家与地区为何长期陷入贫穷,走不出“低收入陷阱”:从供给方面来讲,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决定了低资本的形成,低资本投入必然形成低产出,低产出最终导致低收入,这一过程在没有外力的助推下,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从需求方面来讲,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得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形成低产出,低产出导致低收入,这一过程在没有外力施加下,也会无休止的循环,使得低收入地区难以逃出贫穷循环的魔咒。
3.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美国经济学家R.R.Nelson(1956)发表了以《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为题的论文,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4. 萨克斯与华纳的“资源诅咒”论。萨克斯和华纳(1995)以71个国家为样本,研究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源诅咒”。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徐康宁等以中国各省为样本,研究认为国内也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国内拥有丰裕自然资源的地区如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东北等,其经济增长明显滞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低收入水平。对于“资源诅咒”形成的原因,Auty(1995)认为是进口替代政策导致;Torvik(2001)认为是寻租引起生产效率下降;Gylfason(2001)认为自然资源的繁荣使得大量资本流入该产业,导致了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长期有效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目前,“拉美陷阱”是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案例,原因在于拉美地区中大部分国家滞留“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过长。截至2011年,智利滞留40年,乌拉圭滞留38年,墨西哥滞留37年,巴西滞留36年,哥伦比亚滞留32年,阿根廷滞留49年②。此外,还有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也已经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较长时间,且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人均收入增速放缓,部分学者担心这些国家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综述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如下: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投资缺乏;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比较优势丧失或不明显;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腐败多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三)高等收入陷阱
任何一门考试都有规律可循,政治也不例外,政治在整个文综考试中占100分,其难度相对于那两门来说,难度较小,政治取得一个高分并不难,也会为整个文综考试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打下好的基础。文综政治分的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共12个题48分,占整个文综选择题的34.29%,下面我们就重点常用的九种破题分析一下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技巧。
一 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政治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一.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
体”的正确理解是( )
A. 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必须占支配地位
B. 在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C. 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v
破题:该题A、C项题制肢设置,命题者通过增加修饰、限制的词----“各个”,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就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正确答案:D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关键词,一定要仔细推销、慎重选择。
二 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政治高考选择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陷阱题肢。
例二.节约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侧提出了借鉴悖论,认为节约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这启示我们()
A. 个人应该坚持节约,社会应该扩大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
C. 金融危机要求我们大力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D. 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破题:部分考生肯能会选A或B,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A项是对“借鉴悖论”认同,不符合题意的主旨。B错误,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到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生产。故排除A、B。C项与题干无关。只能选择D 。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主旨,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三 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政治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三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事统一的
D 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破题:根据题意,考生对C不选应该没有异议。但对于其他三项,则要费些思量。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其侧重点不同。由于歌德小诗说明的是人生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故正确选择D。A、B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选。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四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政治选择题中,往往以相关或相近、易混的知识做干扰,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或审题不仔细,很难发现其错误之处而误选。
例四 “几十年的经验是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破题:题干的主旨强调的是哲学的价值。A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错误,哲学研究对象不是某一具体领域。C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能选D。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必须对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要尽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乱不清。
五正逆颠倒
逆向选择,也是高考政治常见的一种题型。论文写作,解题思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入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论文写作,解题思路。
例五下列关于商业保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商业保险一般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B 商业保险是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项措施
C 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及单位意志体现
D 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
破题:本体考查对商业保险的认识。论文写作,解题思路。由于商业保险是参保个人意愿的体现,故C项错误。其余正确。由于本题为逆向选择,故正确选择C。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注意题干的选择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六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意是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直接问题上下功夫。在政治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恩本原因在于,它们( )
A 是以政府强制力为后盾的
B 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C 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D 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
破题: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经济利益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故正确选择B。A错误,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力。C、D属于作用,非根本原因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求末,导致失误
七主次颠倒
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设问方式通常为“主要目的”、“主要作用”等。如果不明确相关知识的地位,盲目选择就会出现错误。
例七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没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论文写作,解题思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是( )
A 取消成员国进口关税
B 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C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D 平衡成员国国际贸易逆差
破题:A错误,削减关税不等于取消关税。B、C、D三项从不同程度体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故正确选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
八因果倒置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备和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八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价格约为1元/瓶(约200毫升),折合约2000元/吨。矿泉水比自来水价格调质原因是( )
A. 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价值
B. 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对自来水的需求更少
C. 矿泉水比自来水更稀有
D.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
破题: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是导致矿泉水比较贵的原因,答案D,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误选A项。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是因果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九 偷梁换柱
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例九某市政府规定,“凡是市政府或经市政府同意以部门名义印发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均需进行解读”。强调解读文件“要使用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这一措施()
A 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B 体现了政府审慎用权、民主及、民主决策的工作态度
C 能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D 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
破题:强调解读文件“要使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是为了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正确选择D。A错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由法律规定的。B不体现。C错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而不能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解题方法只是一种技巧,其前提是基础知识很扎实,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想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以扎实充足的知识为基础。一方面,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重点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记忆之上,一定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异同,力求融会贯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第二,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和好的做题习惯。好的思维是锻炼出来的,凡事要多思考勤动脑,同时,有必要建立错题集,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不断总结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选择题的具体形式还有很多,高考试卷中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命题者常在一道试题中同时采用几种“迷惑”方式,同学们除了遵循上述方法外,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细心观察,反复体会,熟练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努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