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2-06-29 13:56: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告

篇1

这两周一直在进行tmtonline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每天盯着电脑很忙很累,但真的感觉很好,在以出口商完成整个出口流程的过程中我了解和掌握了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使自己在模拟操作中进步了,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很多不足点,发现对于国际贸易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搞懂,尤其是里面的规则等等。。

在这次模拟操作中,一共有十五个步骤,具体为:建立业务关系、出口报价核算、出口发盘出口还价核算、出口还盘、出****易磋商、出口成交、出口成交核算、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修改信用证、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出口业务善后。

在操作中我被上海安德国际公司聘为销售部经理助理,公司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茶具厨具以及一些高级精密仪器等等,哈哈,很高兴!

在与埃及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由于刚刚学习了函电,加上老师的指导,写起来还算轻松。但是在出口报价核算时就感觉很吃力了,个人觉得远洋运费的计算有些难,还有银行手续费和银行贷款费用的计算到底使用采购成本还是报价或者发票金额作为基数,总是容易混淆,老师大概花了两个课时详细讲解了这几个问题,总算明白了。我认为出口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在扮演出口商的角色的过程中,要经过准备、磋商、签约、履约、善后几个流程。在准备阶段,需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并同工厂和进口商建立广泛而牢固的业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交易过程中市场是变化的,作为出口商需不断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获取最佳交易条件和价格,核算过程本身是复杂的,这需要足够耐心、细心。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保险费的核算很关键,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保险费的承担者有所不同,二者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在贸易术语上,我们分别采用了cif、fob、cfr的术语,在十三种贸易术语中这三种是最常用的。

出口单证的审核也是一大难点,密密麻麻的英文表格让你先去缮制然后再审核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说细看那些英文,就是看见那表格就头疼。静下心是很有必要的,慢慢看就习惯了就会了。在电脑里审核单据有些麻烦,只能把两张表格缩小到同一个界面再来对比。由于老师在发下一步操作时前一步的参考答案系统会自动给出,所以我们在训练时必须克服想看答案的心理。

结汇可选择t/tl/cd/ad/p等方式,信用证结汇可以保证出口商及时得到货款但是费用高,多笔业务的开展,不同术语的运用可以加强我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费用上的不同核算和支付更是对我们关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签订合同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完成了一半的业务,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环节,就交易条件达成一致,更是体现我们业务能力的地方。在交易过程中市场是变化的,作为出口商需不断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获取最佳交易条件和价格。

整个学习模拟过程中我归纳了点心得体会:

1、在交易业务的填表中要注重核心单据在流程中的重要性,要使它准确、系统、完整。填表要以“单单一致”、“单证一致”为原则,熟悉各单证这间的相关联系,这将关系卖方发货后的结算问题。

2、要把握专业知识与实习操作的关系。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次是首次实践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实习。从中锻炼的是我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经验是日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3、英语的重要性,在实习操作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英语在其中的理要性。进出口合同中、进出口贸易中的各项单证中都是英文单证,若英语基础弱的话对业务工作是种阻碍,降低了工作效率。阅读能力弱往往会导致错误若是实际交易则有可能引发纠纷,所以说英语能力在国际贸易中是十分重要的。

篇2

关键词:POCIB;实践课程;创新

Key words: POCIB;practical cours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8-03

0 引言

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及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势在必行了。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在加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购买和使用相关外贸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来完成操作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内容缺乏真实性,学生毕业后很难与工作岗位对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缩短学生的业务适应过程,是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POCIB大赛,引入学科竞赛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竞赛中通过仿真体验式全面掌握实际操作的全部技能,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岗位需求,懂得各相关机构的的运作方式,为更好地与真正的工作岗位对接起到关键作用。

1 POCIB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世格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超仿真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集函电写作、商务谈判、价格核算、单据制作、业务拓展等内容于一体。学生以20人为一个团队,要求20天完成20笔外贸业务,参赛的学生以虚拟的企业法人身份成立一个进出口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全球10个国家,包括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公司创造最大化利润。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从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POCIB超仿真的外贸实习软件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增强。因而,在目前条件下,参与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网络大赛是高校国贸专业实习良好的实习形式[1]。

2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现状及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有待开发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东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单证实务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属于上机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只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和单证实务实习,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课程设置达20门之多有很大的差距。另外还有已开设的上机实验项目主要是依托课程而设置的,比如48学时的国际结算、56学时的报关实务分别有16学时是上机实验,都是融合于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这些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块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基本技能的,缺乏动态型的业务操作与训练,且涉及的仅仅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这样的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少,学生学得匆忙,容易忘记,技能训练不扎实,在POCIB大赛中就显现出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因此,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成为国贸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校企合作实习流于形式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实习的模式从理论上是最好的实习方式,学生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得到真正的锻炼。但是,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和东盟实习,认识实习属于集中式的“调研实习”,东盟实习属于“放羊式”的分散实习。认识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期开设,主要的做法是集中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观访问,在企业里流水线地参观企业生产流程或听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出口情况,参观后要求学生撰写实结,提交实习报告即可。东盟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学期开设,东盟实习一般和毕业实习捆绑一起,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时间,学生回校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这两种专业实习共同的不足是实习内容单调,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直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体验,训练力度不够,东盟实习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基本属于“放羊”状态,且考核松散,实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难以取得专业实习的实效。

2.3 实验室模拟实习软件更新滞后

目前,由于到校外企业实习还存在有诸多困难,因此很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纷纷建立各类实验室仿真模拟平台,通过购买一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实现,比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训软件等,这些软件以仿真的方式对国际贸易进出易的基本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锻炼了学生的外贸函电能力、价格核算能力、贸易单证制作和审核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训的过程中,这些模拟平台也显现出其不足之处。首先是实训软件设置单一,学生只能按照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的操作,无法反映真实的外贸环境,比如汇率、关税、运费、退税率在真实的环境里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运输时间、各种业务办理的时间以及到银行议付货款的时间都是随时办理,而现实中是存在有时差的,这些问题指导老师无法更新设置。桂林理工大学的Simtrade外贸软件已经用了10年了,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软件的一些设置已无法适应新的外贸环境的变化了,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比如随着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真实的外贸操作已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而系统仍然要求出口收汇核销。其次是实训软件程序设定固定化,缺乏灵活性,以静态的、机械化的内容和操作为主,学生实训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训指导手册的步骤来完成,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比如,在实训中发现,学生业务的洽谈主要是两个同学一约而成,业务的谈成没有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的调研、有效的洽谈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的基础上,而市场拓展能力、商务洽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必备的,这样的能力锻炼是实训软件无法体现的。

3 对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本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方法,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国际惯例,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根据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的落脚点。

3.1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开发和创新综合性实验课程

目前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由全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联合会举办,竞赛设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两个环节,知识竞赛为个人赛,主要以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主;技能赛为团体赛,竞赛内容主要有制作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

POCIB大赛前面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主要是搭建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互动,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高校对接产业资源,大赛分菁英选拔赛、创业排名赛和全国总决选(巅峰对决)三个阶段。

以上述竞赛为切入点设置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①以全国商科竞赛为切入点,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可以达到多门课程的融合,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商务礼仪等。教师可以根据大赛的要求,设置项目,模拟教学实训场景,如设置模仿广交会参展场景,要求学生编写进出口计划书(中文)、进行市场调研,分小组进行交易磋商(英文),核算成本、签订合同等。这样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产品推广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

②以POCIB大赛为切入点,设置POCIB网上实训实验课程。POCIB软件平台除了参赛功能外,还可以通过付费取得帐号进行实训,每个帐号可以使用一个月。POCIB互联网课程每期都有全国各院校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参加,每个学生扮演一个独立的外贸企业,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进出口贸易。这个课程与Simtrade最大的不同是参与实训的学生是全国各院校的的学生,相互之间做贸易是一个近乎于现实的具有互动性与博弈性的关系,相互直接的交易多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与现实电邮磋商相吻合,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交易。

③以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为切入点,设置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大赛要求,开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并开设跨境电商实务实验课程,充分利用大赛提供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了解跨境电商,并依托这一大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者通过依托本专业资源,以众筹的方式创办外贸公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场所和创业的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瓶颈。

学完这些项目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大赛,进一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3.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贸专业的课程要求及就业的需要,应努力扩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外贸企业运作的方式。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可以采用分层次的建设的思路[3]。首先,建立或开拓更多的认识实习基地,包括码头、机场、集装箱堆场、海关、外管局、商检局等,这些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外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强化专业意识。其次,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假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回校后提交实习报告并将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留存,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筛选,为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做准备。第三,建立一批长期的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生源地或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容纳1-3名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至少一个月。

3.3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

目前,机房加软件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POCIB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实训由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并与国际贸易实训软件相融合,构建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通过模拟仿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模拟实训中的相关角色,置身于实务操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他们就业的适应过程,顺利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需要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首先是软环境的建设,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离不开外贸实训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用Simtrade软件或步惊云的一体化外贸实训软件,将外贸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对应的场景,通过布景来再现整个外贸流程。其次是硬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在软环境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空间建设,比如可以将实验室进行规划,分别设立外贸相关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办公桌椅、产品展示台、谈判会议桌以及各种单据样本等辅助材料。通过营造真实业务氛围,将实训模拟场景生动化、真实化、丰富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仿真模拟场景实训教学前,需要教师做好模拟实习方案,实训中进行随时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做好成绩评定的组织工作。

4 结语

2015年11月11日至11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POCIB大赛,20位同学两名指导老师历时20天,经过艰苦的日夜奋战,取得了团体一等奖。通过参与比赛及赛后对整个比赛的分析发现,在竞赛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不仅夯实了学科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POCIB大赛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发现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探索如何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思路。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学科竞赛与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了桂林理工大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项目的不足,改善了专业实践的实验环境,有效地优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篇4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篇5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篇6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深入系统的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分工理论、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合作一体化、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商检、索赔等重要内容,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对于非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则是一门选修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的知识基础,以及为学生积累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基础知识。从当前的情况看,针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贸易政策工具。本来就枯燥的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还采取“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就更没有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国际经济学基础较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前置的国际经济课程,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同时,又没有后续其他国际经济课程学习、考核的压力,使得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降低。

第二,案例教学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两个内容部分中,教师一般都会结合案例来分析、解决某些问题,但是目前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却存在某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案例内容缺乏生动性。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时选取的案例素材大部分来自教材,这样很多案例虽然语言严谨、客观,但是描述不生动、形象,并与国际贸易业务实践脱钩,学生反映教学案例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不浓。

第三,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但是在教学模拟真实情景活动中,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没有能够合理有效的给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业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也影响了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效果的实现,进出口业务实训操作没有落到实处。

第四,在考核测试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采用了闭卷卷面的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从考核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闭卷卷面的考核方法还有所欠缺。

落后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低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大量地使用的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陈旧教学方法,大量地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细致讲、反复讲,严重得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反过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剥夺和削弱了他们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权利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出现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合,技巧和能力难以内化等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结合非国贸专业同学学习本课程的特征,我们一般不要求非国贸专业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有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促进其学习一些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知识,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整体教学思路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1、自主学习,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

2、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和交流,与孤立学习相对。

3、探索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采用学生辅讲的方法

由于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课堂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辅讲”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贸易术语这一内容,《2000年通则》中讲解主要分为E、F、C、D组四组来讲,内容很细、很繁琐,学生很难记住,就可以让同学先总结13种贸易术语的异同和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来讲解,这样给学生责任感与压力,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和实务部分的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素材的客观性、时效性、实践性、生动性,在必要时也要注意案例的综合性。案例描述要具有生动性,就是说在编写案例时候要采用文学手法,比如情节叙述、人物对白等。但是文学描述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可以起到加强气氛,提示细节的作用。这样学生作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主体,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就能够接触到实际问题,以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3、优化实训操作模式

强化学生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能力,合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参与的模拟真实情景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要真正起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前提”的目的,任课教师就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好的教师就是好的导演。教师自身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非常丰富,并且对自己的学生也有一定得了解,那么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实战型挑战性强的场景,合理有效的安排角色,激起学生兴趣。其次,好的导演还需要优秀的演员。所以,学生要真正参与到模拟真实情景中来完成各项任务,就一定要对理论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可以运用自如。最后,专业素质是完成角色扮演模式的基础条件,但是参与者的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也是必备的条件,对实现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也至关重要。

4、团队学习与团队考核

在学期初,对全部学生分组形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约十人左右,针对每一个团队在学期初分配一个任务,在学期末给每个团队一个课时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并提交任务完成报告,由授课老师根据任务完成报告的情况及展示情况予以评价。

(1)组建理念及方式

根据学号产生团队,一方面使得各团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分布尽可能呈随机分布状态,平衡各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迫使团队成员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存在合班的情况,这种分组方法会使得本来相互不太熟悉的同学进行合作。

(2)团队运作的机制

每个团队设立组长一名,组长对授课教师负责,协调团队的工作学习情况。组长领取本组任务之后,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学生。授课教师对各组的指导贯穿学期始终,主要工作方式为框架性的指导与答疑。同时,组长又作为评审组成员,在考核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取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

(3)教师管理督查方式

授课教师每过四周召开一次组长会议,总结过去四周的学习心得与工作成果,由组长汇报本组工作情况,提交工作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不作为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的依据,但发现明显偏差的,授课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促使团队学习工作步入正轨。

(4)团队考核

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改进考核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成绩组成方面,我校现行的考核成绩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即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一定比例,期末成绩占一定比例。在考核方法方面,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征,可以采取操作考试的模式,在学习团队中,课程老师根据每个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具体表现,给予评分的模式。

四、实施效果评价与经验总结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积极性具有较明显的帮助,团队学习的方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程度。但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

篇7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是德国率先实践开发的一整套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核心、以货物交易程序为主线,设立相应岗位操作,讲解整个国际货物贸易流程,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货物贸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已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对应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分为进口贸易实务操作和出口贸易实务操作,具体涉及交易前的准备、货物的作价、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合同履行、货款的收付、货物运输、货运保险、商品检验、包管、进出口业务善后等工作流程。并根据国际贸易实务基本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外贸公司、内外资公司进出口部门、国际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外贸相关行业等,通过对这些企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加以分析,从而梳理出国际贸易工作中必备的六大核心职业技能,即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的差距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围绕这些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而设置。这意味着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侧重于各流程要求的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如在交易前准备阶段的函电撰写、合同条款拟订、在交易磋商阶段的货物作价、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合同的签订、在合同履行阶段的货物交付、货款收支、租船订舱、货运保险、商品检验、报关以及进出口业务善后阶段索赔与理赔的处理等。

但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以下问题,使其教学效果与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存在差距:

(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偏重于理论,划分过细, 割裂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整体性知识,因而缺乏实践性与综合性,与实际工作脱轨。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涌现,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也逐步调整,使得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方式和单证处理方式随之改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与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更要具备电子报关、电脑操作、互联网营销等技能。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变化,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也不能适应企业中相应岗位群对于国际贸易知识与能力的需要。

(二)教师实践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基,但是,从未到企业学习或实习过,从而缺乏国际贸易交易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没有参与过交易磋商,从未见过正式的合同,没有制作过真实的单据,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缺乏课程实训基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强调实践性,需要以货物交易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目前,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客户信息等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从而使学生缺少体验国际贸易交易操作的机会,难以系统掌握先关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导致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较弱。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以工作岗位任务和流程为导向,按照企业运作和国际贸易实务业务流程的要求,进行情境设计,从而使零散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指导而结合,系统全面地将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分为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出口业务善后等五大模块,打破传统章节式的课程结构,让学生通过仿真的实践活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交易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体现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起知识、技能与工作过程和任务之间的联系,通过以工作过程与程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探索问题的原因,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国际贸易业务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所设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体现了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群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岗位应用方面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

(三)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应当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体系,选择企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因而项目的设计要来自于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工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目标实施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真正实现工学的结合。在工作任务的设置中,一般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理论够用,重视实操”为出发点,尊重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训环节的教学,如单据制作、跟单等具体工作项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

(四)建立符合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应该坚持工作任务驱动,做到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协调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负责创设业务背景,学生利用所给背景,动手完成各个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锻炼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色。

(五)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评体系应该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考核主体,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要求设定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成果的进行检验。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突出完成项目所需的背景资料、操作指南等,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章节式的学科体系,因此,对于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要求,就要体现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和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主要以黎孝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为原本,一般没有明显变化,理论框架体系较为枯燥,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因而,应根据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编写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要求授课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经过多年学校学习,理论功底一般都非常扎实,但是往往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工作过程、任务细节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因此,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往往是在理论推演和对实际工作想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设计,存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现象。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而实现产、学、研合作是最好的途径,学校与企业联系,一方面可以从相关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另一方面,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使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三)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

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因此,建议按照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业务情境,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环境与流程,练习使用办公设备、甚至模拟完成参展设计、展览布置等工作,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训,从而完成课程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练一体化。

(四)建立多元化课程考评体系。

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依靠考试,应采用多元化考评体系。因为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则应采取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流程创设业务背景和设定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进口商或者出口商,最后上交完成的工作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该组的具体工作效果以及组长的工作,学生之间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相互考评。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或共性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适当布置巩固性和拓展性的任务,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作到人人参与,提高专业工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段晓燕,李俊秀,段生成,赵正天.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体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05)

篇8

高职教育的根本,必须要贯穿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专业综合业务实训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如何为学生构建涉外商务的国际贸易平台,使学生成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实用型人才,一直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实训体系”的建设内容

“实训体系”建设内容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引入“商贸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ERP),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商贸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学习每门课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着重强调对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础技能的训练。该类实训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或进行单一方法、技能的训练。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实训内容分两块,即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及“就业顶岗实训(实习)”,后面还会详细说明。

二、实训课程包的具体实施

1.第一阶段:实践导入阶段

我们在学生入校以后,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开设了一门“商贸型企业经营管理沙盘”(ERP)课程,学习时间为两周。具体的做法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成立公司,分任CEO、财务总监、市场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管理角色,一起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外贸公司,连续从事数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外贸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包括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初步体验、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外贸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怎样构成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相互之间是怎样配合和协作的,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学生做过的沙盘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为背景、素材和案例,进行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模拟体验的经验基础、有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性印象,他们就会把老师讲的理论和知识与它们建立起影射关系,带着出现(发现)的问题去学习。

2.第二阶段:软件贯穿阶段

在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中,都融入了相关的教学单证、货代、营销等软件实训,例如在“进出口业务”的教学中,我们引入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软件,这个软件的实训以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要求学生以一个独立业务员的身份完成出口贸易中业务中从贸易磋商到签订合同、到履约的若干实践环节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实际业务。我们将这套软件的实训内容贯穿在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整个教学中,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商品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并通过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独立过程,初步达到了培养和锻炼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以及业务管理的能力。

3.第三阶段:对接企业阶段

(1)“国际商务综合业务实训课程”

在学生学完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以后,我们在第五学期的最后四周开设了这门“国际商务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物、市场营销等)融合贯穿在整个综合实训体系中,使学生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熟练,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强,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形成较好的“问题解决”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为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综合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全国若干学校使用的一个动态在线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平台,学生都将扮演一个独立的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等在内的10个国家,他们的任务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进出口业务为所在企业创造利润。在这个环境中,包括了银行、海关、外管局、商检、税务、货运公司、保险公司等14个相关机构,动态模拟了汇率、进出口税率、退税率、产品成本等业务信息。学员们通过企业黄页、广告信息、产品信息等方式寻找贸易伙伴,并互为交易对手直至达成最后的交易。在具体的做法中,我们与开发方联系,尽量联系更多的采用该软件的高校同时间段开设该门课程,这样学生在开放的平台能找到更多的贸易伙伴(一般有几百人),真正做到了将“企业搬进课堂”的教学。

(2)“就业顶岗实训(实习)”

在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学生以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对口的岗位顶岗实习,全面进行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老师都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学生要结合顶岗实习撰写企业调查报告,或岗位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作为毕业论文,完成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换,实现理论、技能与管理能力的全面升华,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体系的实施效果

首先,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解决了国际商务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做到理论知识“必要、够用”,实践内容“专业、适用”。

其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了实训,使学生在放性的、竞争性的、高仿真性的实训中学习,极大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课程中到了“忘我”的境地。

最后,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通过我们三个阶段的实训体系的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了,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职场竞争观念和良好的职场合作意识,掌握了一些职场礼仪和处事方法,为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从企业实战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模式创新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51-03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怎样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怎样核算价格、怎样报价、还价以及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履行,怎样办理运输、报关、报验,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处理,还包括相关的函电撰写和各类单据填写。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根据调查了解,多数外贸企业希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胜任工作,说明现行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多,更新缓慢且缺乏特色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非常多,但无论是结构安排、内容还是案例引用上,基本大同小异,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性不强。比如,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美国1990年重新修订了《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但大部分教材还在引用《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的内容。稍好一点的教材提到了《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但具体做了哪些修订不得而知。另外关于国际贸易价格计算方面,实际业务中需要考虑到出口退税部分的计算及出口退税工作的程序,但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把握不住关键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影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模拟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进行。校内模拟试验课程借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学生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以及金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流程,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将来从事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模拟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加上模拟实践软件与实际外贸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不明显。校外实习可以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以及最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动态,将学校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普遍面临实习难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学校的实习基地基本形同虚设,没有承担起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功能。

二、国际贸易竞赛及其准备工作内容

国际贸易竞赛一般分为知识赛和实践赛两个环节。知识赛以个人赛的形式,采取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国际贸易业务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赛以团体赛的形式,由知识赛合格的选手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五至八名选手和一至两名指导教师组成。实践赛又分选拔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分别由赛区组委会和竞赛执委会组织进行。总决赛以跨国采购模拟洽谈会的形式举行,各参赛队以企业(模拟出口商)名义参赛,参赛的出口商品自行选定,但限定在日用消费品、食品、玩具、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电子产品等。竞赛内容包括参展计划书(中文)、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会(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和展后总结报告(中文)五个部分构成,根据各个参赛队的总得分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正式竞赛前,学生和指导教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拟参赛的学校根据参赛的五部分构成和要求,在本校通过专业知识考试、外语水平测试等遴选出参赛选手候选人,根据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英语水平、性别组成几个参赛团队。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每个参赛团队需要广泛联系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选出自己队的参赛产品,熟悉产品的性能、包装、价格构成、出口海运装箱情况及海运费的计算、保险费的核算、出口价格核算、索赔的处理等业务细节。产品选定后,各参赛队须拟定出自己的参展计划、参展商品的陈列宣传方案、召开新产品会,最后由指导教师及企业人员充当国外采购商,面对真实的参展商品,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洽谈。经过几轮的校内比赛、筛选、优化组合成一至两个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

三、国际贸易竞赛对国际贸易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竞赛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考察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国际贸易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热情,还在于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活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经贸类专业高等教育质量水平。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更贴近现实

贸易竞赛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引领着实践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讲授”向“知识讲授、技能训练并重”转变。国际贸易竞赛很好地吸收了外贸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各岗位最新的技能要求,体现了当前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方向。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示范性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通过竞赛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修订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重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吸收最新竞赛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实操实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国际贸易竞赛作为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使教师更好、更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此调整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更贴近国际贸易发展现实。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时常更新。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贸易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如前文所述,大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践操作的机会。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向学生传授技能、演示实践操作。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其指导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参赛所带来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主动从竞赛内容和企业用人标准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赛教师不仅可以把指导竞赛学生的经验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和辐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繁杂、规则、惯例很多,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很枯燥。参加全国性的国际贸易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最终只有不到二十名学生可以参加最终的全国竞赛,但是前期的跨年级、跨专业的校内选拔赛、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辅导、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的舞台,同时竞争机制也促成了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分组讨论、协作、自主学习、角色模拟、实务操练等备战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日常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可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所用实践软件脱离实际外贸工作、校外实习单位接待能力有限的缺陷。

国际贸易竞赛是根据目前外贸业务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考核内容,在真实的场景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评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以货物出口业务为考察对象,分成撰写参展计划书 、设计展位海报与陈列商品(布展)、通过新产品会宣传产品、与进口商进行贸易谈判、提交展后总结报告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完全依据实际外贸企业对业务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的,如参展计划书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选出本队的参展商品。明确参展宗旨和目标,对参展商品所在的产业及产品进行调查和分析,规划出营销策略,制定人员组织和具体的培训计划,安排参展进度等;在新a品会部分,学生需要用外语和表演来介绍参展商品的特征及卖点,从中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熟练程度,学生宣传产品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默契度。商贸配对贸易谈判部分,通过评委扮演进口商与学生进行贸易洽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商品推介技巧和语言说服力、报价议价能力、合同条款的磋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商务礼仪及团队合作精神。参加竞赛的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实际操练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练,提高了外语沟通、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宣传推广、报价议价等各项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竞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6).

篇10

一、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涉外商务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涉外文秘专业、国际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及《国际结算》等专业必修课中,并不能体现出国经贸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刘丽、褚法政,2010)。总体上看,以经贸专业为代表的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不够科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够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训练程序不当,实践教学设置应用性不强等。本文拟就涉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1.培养应用能力是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除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涉外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涉外商务专业人才。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却无应用能力,这不是应用型本科涉外商务专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因此,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要以培育学生“自我发展力”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锻造学生的“自我发展力”,这种自我发展力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而自我发展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适应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林雪燕,2011)。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力”形成的平台,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3.“校企交互”共同确立学生的能力目标并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培养符合学生在涉外企业就业及在涉外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单靠学校力量可能不行,因此,迫切需要涉外企业的积极参与,由学校和涉外企业共同探讨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只有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的涉外商务专业学生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等等,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现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设计与涉外商务专业(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涉外文秘、翻译等)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实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我校各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三部分构成,即“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

(一)“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主要包括:(1)单项课堂仿真实训。通过营造模拟情景、设置案例等形式,将实训引入课堂。在学校创设仿真商务环境,利用真实的材料、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根据各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如《商务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外贸洽谈》、《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物出口报盘、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外贸实务单证的制作等单项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针对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总账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的跨国公司外派失败的文化因素分析、跨文化沟通非语言障碍剖析、跨文化团队管理等单项实训。这些实训都需要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2)岗位能力实训。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某一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通过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某一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如商务助理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实训、外贸单证员岗位实训、企业报关员岗位实训、涉外企业办公室秘书岗位实训、商务口译岗位实训、电子商务专员岗位实训、市场开拓业务员岗位实训等。(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包括分课综合实训与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两部分。分课综合实训是对某一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如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束后对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的各个环节包括进出口流程、出口退税、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信用证、外贸保险、国际货运等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而专业综合实训是在某一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如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当然,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还应该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4)模拟实体公司进行综合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体公司及相关部门机构,使学生的各项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升。例如,学校建立了商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实验中心可以模拟完成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整套业务流程。(5)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校内仿真实训拓展延伸至校外,主要设置了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这些校外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认知实践树立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对自己专业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我们聘请了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二)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根据我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项目。即在同一情景下,利用“嵌入式”实践周,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开展不同角度的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实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外贸谈判项目”,可以由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言文学(涉外秘书)专业学生在同一实训背景下共同完成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翻译、模拟涉外秘书为一体的跨专业交叉实训教学模式,即4人一组:分别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扮演中方业务经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扮演外商代表、翻译专业学生扮演翻译人员、涉外秘书专业学生扮演涉外谈判秘书。又如,“产品会”项目实训,产品会方案策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会主持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或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礼仪人员由涉外礼仪专业学生负责完成,产品介绍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完成,现场签约仪式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口译由翻译专业学生担任,宣传海报由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展架布置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上述例举的实训项目可以由多个专业的多名学生来共同完成。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项目,通过这种多专业交叉实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商务项目设计实训。外经贸专业引入商务项目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学工程化。商务项目设计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知识转化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商务项目设计中,学生可以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设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证券投资项目设计、银行信贷项目设计、理财规划项目设计等等。以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为例,通过让学生对某一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基本面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在进行一系列技术指标的观察研判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作出一份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客观审慎的策划分析报告。项目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的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涉外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自我发展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1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学反思,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笔者就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思考。

(一)重理论,轻实践在教材上,许多教材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知识比重小。理论知识点往往相对独立、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实训上,部分学校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实训系统,或者在实训计算机的配备上不能满足人手一台。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企业通常无法批量的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通常不能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缺乏到企业具体岗位实训锻炼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安排与企业需求脱节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2012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33%,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深”。这对于每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来说都是难辞其咎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内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就无法与市场接轨,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建构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适应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改革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探索,但仍有部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师轻视了教学改革手段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改革方法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逐渐现代化和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受到的信息冲击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单一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枯燥的理论学习,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而许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示范能力弱,实践教研创新能力低,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育行业的,学历高,理论知识比较强,但是却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课堂上只是按照课本理论知识去讲解,没有联系实际案例,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时显得力不从心,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区别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机试、口试、笔试等,但是未能形成合理的考核体系,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过多的重视期末的考核,学生对教师的平时考核不重视。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只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弱化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几点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核心基础地位决定了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应加大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投资,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足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团队。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高教学水平。如定期的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实践,避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主动性。引进企业的专家加入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邀请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提升教学合力。

(二)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

1.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职业性,在充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重点不是基础学术研究,而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改善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错位现象,就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查,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职业能力,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时的将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补充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讨互动教学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法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进行展示或自我评价,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即外贸出口项目、外贸进口项目及履行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外贸项目都以典型的国际贸易进出口工作实例导入课程,贯穿整个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货物出口贸易项目以真实的外贸企业实例“汽车零部件出口”导入,流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出易磋商(询盘、发盘、还盘)和签订出口合同、拟定出口合同相关各项条款以及完成出口合同的履行。每个模块分为几个单元。

①确定每个项目单元的工作任务,比如,我们确定第一个模块的第二单元(完成出易磋商)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交易磋商事项,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工作,并书写交易磋商的需要用到的商务函电;第二个模块第四个单元(货物出口价格条款)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相关价格条款。

②外贸出口工作任务分析,在各单元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完成各项单元任务所需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比如要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交易磋商事项,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工作,并书写交易磋商的需要用到的商务函电”,学生必须掌握外贸出易磋商的形式、类型、方式以及完成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询盘、发盘、还盘中的各种规定;要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相关价格条款,学生必须了解各种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货物运输、保险、的知识和有关贸易术语的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理解《2000通则》、《2010通则》十三种贸易术语的含义,掌握CIE、FOB等六种主要贸易术语的运用,了解计价货币选择及商品作价算法,掌握外贸佣金和折扣的运用和佣金与外贸成本的计算方法、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的方法、货物投保方法、货物风险转移点的识别、信用证和托收结算等内容。

③知识准备,上课教师分析完成各单元出口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完成外贸货物出口理论教学内容。

④技能训练,在上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独立完成各单元出口工作任务,比如汽车零部件出易磋商单元,要求学生分组扮演进出口商,完成出口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出口商品交易磋商,并在磋商过程中相互递交商务函电;制定价格条款单元,要求学生完成汽车零部件出口项目的相关价格核算,包括商品计税价格、选择贸易术语完成交易、投保价格、运输价格等成本核算,并书写相关货物价格条款。

⑤上课教师进行点评,根据每组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教师对各项环节客观地作出点评,并给学生指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同时进行各项知识点的巩固。这样能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给学生一个对于外贸出口工作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使得整个外贸出口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对应的职业角色,开展相应的职业行为,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情景模拟法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做前提。实训室的设置应按照外贸公司设置,运用最新的外贸软件,指导学生通过规范系统的操作,体验并熟悉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篇12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