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21:0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外贸竞争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比较优势和外贸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外贸的企业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到比较优势仍然在外贸竞争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而言,劳动力丰富而低廉,这正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因此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一定是具有竞争力的,就一定能够打入国际市场了。理论上可以想象,在一个两各国家的世界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其贸易伙伴的市场上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一个多国世界中,如果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或生产技术完全不同,各自都生产一种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产品,这种产品同时也是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然而,各国的要素禀赋或者生产技术并不会完全不同,因此各国生产的产品常常是相似或相同的。当几个具有相似比较优势的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出口相同产品时,哪一个国家的产品能在该市场上取胜就取决于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了。
竞争力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在一个多国家、多要素、多商品的世界里,一个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并不必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以我国输往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来看,总体上根据比较优势我们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我们出口的这些产品大多数还是粗加工低档次的产品,主要依靠低价竞争,因此我们的产品一方面面临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相似产品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常常遭到发达国家的倾销指控。总之,从整体上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意味着劳动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不可否认,我国的纺织业具有先天的资源比较优势,然而以上优势属于低层次优势很容易被取代和超赶,近年来我国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单位产品所耗的劳动力成本有上升趋势,劳动力工资成本己经超过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我国纺织业目前竞争优势缺乏。长期以来纺织业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忽略了技术创新,缺乏技术优势;我国的纺织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更不要提国际知名品牌,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从1999年以来,纺织机械的进口一直维持在2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缺乏硬件方面的优势;管理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足、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软件方面的优势;工厂规模小,缺乏内部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不够,缺乏外部规模效应;信息不灵,市场敏感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但是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并意味着它会自动具有竞争力。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报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四个基本要素和机遇及政府行为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4.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措施——提高外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1)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比较优势认为,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充裕程度。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其假设前提都是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可流动,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生产要素方面的天然优势不再被一国所有;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进、替代、培养;随着人力资本的投入,发达国家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日益提高,克服了数量上的不足;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产业内贸易、差异化产品快速发展。比较优势退位,竞争优势表现在依靠抢先投入发展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依靠长期积累并持续对设备、技术、R&D投入获得的技术优势;依靠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所获得的差异化优势;依靠长期在营销上投资而获得的优势;依靠持续的创新改善、升级换代获得的自我提升优势;依靠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的外部环境优势;领先独特的管理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优势;依靠挑剔的消费者和有力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优势;依靠网络信息、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对市场敏感而做出瞬间反应优势等。对于我国来说,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资源,为增强外贸竞争力创造条件。这也等于相对提高了资本及技术资源的丰富程度。资本积累多了,并逐步由相对稀缺到相对充裕,就可以较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源、技术及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从而加快了资源及产业结构的提升,增强了产业的竞争优势。相映之下,不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则这些产业不可能较经济地,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竞争优势。如中国的骑车业、电子信息产业以目前状况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积累,渐进的过程,知识经济的来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契机,更是双重压力(工业经济体系的完善及知识经济带来的产业变革)和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稳步前进才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捷径。
(2)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外贸竞争力提高。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在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方面扮演积极角色,政府最根本的角色是信息提供者。国家是企业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国家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源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六个因素。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前四个基本要素可能很长时间才能孕育成熟,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我认为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教育产业,积累人力资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熟练劳动力的比重是提升比较优势的关键环节。对我国来说,技术、知识是稀缺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来临使智力资源成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性资源,要提高外贸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劳动力素质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开发新产品。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总额比例为2%-3%之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5%,造成人力资源匮乏;我国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存2.8%,受初中以下教育者为86%;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投入更为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具体如增加劳动力进行终身教育和培训机会;改革教育体制,在培养“通才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精神,这对于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企业家阶层,对于提高基础研究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究与开发。我国技术开发能力低下是制约外贸竞争力的因素,而技术开发能力低下除了企业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外,R&D投入严重不足,如R&D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996年为0.5%,同期发展中国家为1%,发达国家为2%。按波特的观点,先进要素在竞争优势中起决定作用。先进要素不同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先进要素是个人、企业及政府投资的结果。为培养先进要素,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先进要素生成和循环转化的环境。因此,除了加人教育投入外,政府还应该加大R&D投入,支持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第三,制定产业倾斜政策,保护关键产业及新兴产业。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确保强有力的竞争。对于关键产业及新兴产业,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方式。高技术产业对于改善中国产业结构,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着重大作用,政府应对这些产业战略性扶持。就当前来说,为取得或保护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或关键性产业上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了多种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仅美国而言,就频繁使用了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单方面的贸易制裁等手段。我国为了尽快提高外贸竞争力,有必要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的高技术产业,进行适当的、一定时期的保护,建立有效的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如,应继续对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实行退税优惠,扶持其出口,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发达地区由于工资成本上升,逐渐失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时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利用我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春宝.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1997.
(二)民营企业表现出进出力,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国际市场复苏的时机,积极开拓营销渠道,而相比之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下降,国有企业外贸增长减缓。2012年,民营企业外贸总额达到12210.6亿美元,提高19.6%,高于总体进出口增长速度13%,占外贸进出口总金额的31.6%。2012年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外贸总金额达到18940亿美元,提高1.8%,占总外贸金额的49%,比前一年下降2%;从贸易方式看,2012年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出口止步不前,一般贸易外贸额达20098.3亿美元,提高4.4%,占外贸总额的52%。加工贸易外贸额达到13439.5亿美元,仅提高3%,约占外贸总额的35%。其他贸易方式外贸额达到5129.8亿美元,增长约25%[2]。
(三)对新兴市场出口快于传统市场,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强劲由于我国多年来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际贸易增长显著。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对南非、俄罗斯、东盟进出口各自增长为31.8%、11.2%和10.2%。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进一步稳定,我国对美国外贸增加8.5%,出口增加8.4%,美国目前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国。由于日本市场低迷、欧盟经济衰退等原因,我国对日本、欧盟进出口额各自下降3.9%和3.7%。从国内地区来看,由于我国采取措施鼓励中西部对外开放,近年来外贸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总体外贸总额增加到20.8%,占全国外贸比例达到12.7%,比2011年增加1.5%。尤其是出口增速高达将近30%,其中重庆、安徽、河南和四川出口增长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整体外贸总额增加4.3%,除了上海略有下降外,传统出口地区广东、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均稳定增长。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在众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面前,其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欧美国家改变过度负债的消费模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以及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阻碍了外贸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际环境变化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风险1.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当前,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国内债务上限问题影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很高,这会大大削弱消费者收入增长和消费者信心,所以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都缺乏长期增长动力。从长远来看,市场需求很难摆脱低迷的态势。2013年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增长速度都减慢。由于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均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因素制约,所以短期内难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2.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出口环境不断恶化。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纷纷推出花样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已经连续17年是世界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2年一共有21个国家对我国进行了77项贸易救济调查,总金额为277亿美元。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又呈现上升趋势,第一季度就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1年同期增加22%。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出口数量的上升,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在竞争性的产品领域产生了很多贸易摩擦案件。3.人民币升值。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归因于人民币低估,竞相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升值到2013年6月的6.1452。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5月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比2012年底升值了5.6%,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也不利于我国招商引资。我国外贸业务基本都是用美元结算,出口企业从接到订单到收到款项至少需要4个月时间。如果订单按照当时汇率签订,而收款时人民币升值,企业收到的货款可能无法弥补人民币成本。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给企业出口经营带来潜在风险,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周期长、金额高的订单。
(二)国内环境变化给对外贸易带来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国内成本面临日益上升的压力。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1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4.8%,服装上涨3.1%,烟酒及日用品上涨2.9%,居住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0.1%。同时,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成本也相应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每月平均收入比2011年上涨约11%。目前,全国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平均工资普遍大幅度上升,这给外贸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出口附加值低、成本上涨必然影响其出口竞争力,沿海地区一些出口订单不断减少。
(三)企业自身竞争力有待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并且没有自主研发的品牌。在以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格局下,我国制造业基本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采购商的压价下,只能得到很少的加工和组装费。我国制造商多数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主要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只能通过进口。如我国企业格兰仕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但它的主要部件磁控管还要进口;虽然我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空调生产地,但是高性能柜机还得使用美国生产的涡旋压缩机,变频空调则主要引进日本技术[3]。虽然世界名牌手机制造商将主要制造业务转移到我国,但核心技术仍然来自国外。我国比任何国家生产的电子产品都要多,但遗憾的是我们所采用的重要基础技术都要依赖进口。总之,由于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要受制于人,所以许多企业只能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四)企业科研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投入以及研发能力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从研发投入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水平与国外大企业有较大的差距。据科技部的统计,到2020年,我国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后,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才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科研经费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5%~2.5%,韩国最近提出要达到3%,印度也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我国除了研发投入不足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国外大企业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竞争的压力,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与政府、大学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合作研究与开发,企业之间结成战略性技术联盟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多数企业觉得研发投入不仅风险大,而且即使投入有限的研发资金也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所以宁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营销方面。另外,我国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应用相分离。许多研究所、高校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这将严重制约我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应对全球竞争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不但处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同时也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贸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使我国不得不正视自身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挑战,为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做出重要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巩固贸易大国的地位,加速推进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
(一)扩大内需以缓解国际市场低迷带来的冲击目前,我国的内需还没有充分挖掘,这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对外贸易应立足于本国市场,重视国内市场对贸易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等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以及拉动内需政策的配套设施来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
(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突出问题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问题的加剧。为此政府要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合理利用WTO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对其他成员国对我国实行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要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的预警机制,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一旦发生争端,则认真磋商或启用争端解决机制的各项工作,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加快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政府要支持出口企业应诉,积极防范贸易摩擦的扩散。企业也要提高对WTO规则的认知度,密切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应诉,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行业协会也要规范出口秩序,避免企业间的低价竞销;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力争协调企业和对方国家的贸易冲突。
(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我国要继续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制造业,稳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同时争取提高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减少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向中高档方向调整。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大自身技术改革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逐渐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等环节延伸。企业通过自身的资金技术积累,结合国外的资源,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同时,我国要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地域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金融危机后,由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外部需求的主体。我们必须开拓更多具有弹性的国际贸易目标市场,缓解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外贸的严重冲击,降低对欧美少数经济体的依赖程度。
(一)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规模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如图1所示,199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为139.18亿美元,到2008年出口额迅速扩大为653.61亿美元,几乎为1995年的5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回落到598.21亿美元,仍然高出1995年4倍多。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如图2所示,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9.14%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28.34%,比1995年高了3倍。
(二)中国纺织品主要出口市场
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前10位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阿联酋及俄罗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向俄罗斯的出口额下降幅度最大,同比减少43.5%。如表1所示,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这3个地区占据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前3位,分别为26.41亿美元、21.34亿美元及13.94亿美元,分别占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5.81%、12.96%、8.35%。
长期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占纺织品出口总量的40%以上。由于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受这几个主要市场的需求和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争端。而且随着配额制的取消,为了抑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很多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设立各种贸易壁垒,并出台各种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之风盛行,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难度和风险。此外,由于日本、美国和欧盟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已经趋于成熟,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所以发达国家纺织品进口量的提升空间较小。配额制度被终止之后,纺织品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纺织企业应顺应这一潮流,丰富产业的产品结构和种类,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及拉美市场等,合理利用贸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以此保持中国纺织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2009年,中国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已经成为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如表2所示,2009年,中国家用纺织品出口额134.33亿美元,工业用纺织品出口额39.65亿美元。说明在发展传统的纺织品出口的基础上,中国正逐渐加大发展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力度,以求形成高档次、系列化的产品,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四)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方式
2009年,中国纺织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仍然占主导地位。如图3所示,2009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品447.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74.62%。此外,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112.88亿美元。从出口贸易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纺织品出口由加工贸易逐渐转向一般贸易,说明纺织产业整体实力有一定的提升。
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一国出口整体竞争实力的高低,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该指标值越高,表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此外,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国某出口产业整体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动,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并不等同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有时其表示的是一国出口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计算公式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都在上升,从2000年的10.25%上升到2009年的28.34%,增加了将近两倍。由此可见,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占据着国际市场并取得了领先位置,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表3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2009年,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高于其他3个国家,排名第一。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巨大规模和带动作用。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选取这一指标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之比而产生的相对值,贸易竞争力指数能剔除由于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外在经济因素波动而产生的影响,无论净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值都在-1~1之间。其公式为:
表4为2000年~2009年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的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0年的0.114上升到2009年的0.600,增长速度很快,说明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提高。通过这4个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巴基斯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最高,其竞争力指数一直在0.8以上,其竞争力最强;印度也高于中国,其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保持在0.6~0.8之间;土耳其最低,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在0.2左右,与其他3个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5年率先用于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的一种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该指标也是一个相对量,其优点是能剔除国家经济总量波动而产生的影响,能相对真实地反映了一国某一种商品的出口水平是否高于世界该产品的平均出口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如表5所示,从2000年~2009年,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大于3,说明中国纺织业极具竞争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2009年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高于中国,巴基斯坦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高达22.04;同时印度、土耳其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高于中国,表明在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竞争中,中国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挑战。
(四)出口贸易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贸易增长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6所示,2000年~2009年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增长优势指数波动幅度较大,时高时低,但总的来说有效带动了中国出口总量的扩大。同时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优势波动也比较剧烈,有正有负,而中国在该指数上一直表现为正数,说明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一直在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扩大而增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五)小结
历年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且从国际比较来看,2000年~2009年中国在该指标上都排名第一,这是国内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重要表现之一;从2000年~2007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率一直表现为正数,说明纺织品出口一直在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扩大而增长,2008年和2009年变为负数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其他国家的该指数时正时负,说明其他国家的增长情况不稳定。
2000年~2009年之间,印度、巴基斯坦的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高于中国,其中,巴基斯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大于20,且呈上升趋势,印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却在逐年下降,2009年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041、3.276、2.954。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纺织品具有强竞争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巴基斯坦的纺织业贸易竞争力最强,印度的这一指数也超过中国;此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说明国内纺织品出口极具竞争力,但是巴基斯坦、印度和土耳其都比中国高,说明国内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存在着下降的隐患。
三、提高中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创立自有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
目前,中国纺织品的自由品牌占有率很低。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国,但赚取的只有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中国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培养企业的品牌开发和推广能力。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一方面,可在国外适宜地点设厂,打造全球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另一方面,可尝试介入国外营销网络,开发自有品牌,获取仅靠加工贸易无法获得的批发、零售等环节利润和品牌利润。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会利用设置贸易壁垒等方法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入,所以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高发地区。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建厂,在消费国生产和销售纺织品,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绕开这些壁垒,规避贸易风险,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来,提高企业实力,进而带动纺织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信息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