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6 16:5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防震减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防震减灾论文

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了一些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普适性。随着科研项目种类的增加,项目的规模、执行期、管理方式、验收要求等也有了一定差别,普适性的规范不能满足各类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归档范围方面,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仍是科研项目文件材料收集的基础性依据,但随着科研项目研究内容的丰富和国家对科研工作管理要求的提高,它对各类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作用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案卷整理方面,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为科研项目档案整理工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但目前各类项目缺乏固定的编号原则,往往是验收前由项目主管部门或承担单位确定临时编号,项目验收后各单位再根据《地震档案分类表》编入本单位科技档案。验收要求方面,虽然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提出应对科研项目档案进行验收,但各类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并未以制度形式对档案验收的条件、程序作出规定。

2.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相对薄弱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提出的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在任务下达、进度检查、验收鉴定、报奖考核各阶段的“四同步”管理,是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防震减灾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前两个“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大部分档案工作集中在“验收鉴定”阶段进行。究其原因,一是档案部门不掌握项目报批、启动、执行情况,无法及时指导、督促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二是项目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与年度或中期检查通知时,未提及文件材料归档要求与档案工作进度检查要求,课题组人员未对档案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3.电子文件材料管理不规范,档案管理“重藏轻用”

在电子文件材料管理方面,文书档案、基建项目档案注重以签字、印章等作为文件有效性的依据,纸质文件材料原件在档案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电子文档一般仅作为备份和档案信息化的途径进行保存和积累。而基于防震减灾科研项目的特点,项目执行中形成较多的试验数据、野外照片、测量资料、观测数据、软件、源代码、电子图纸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其中部分材料无法形成纸质档案,电子文件材料具有不可代替性。但目前电子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还未受到足够重视,课题组人员往往仅收集纸质文件对应的电子文档,造成项目重要过程材料甚至核心成果未得到归档。科研项目档案不齐全,整理不规范,导致查询不方便,利用价值降低。

4.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培训

课题组人员与档案部门人员作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熟悉档案工作流程,掌握档案工作技能。在地震系统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中,一些单位科研档案人员流动性较大,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经验不足。而课题负责人往往将档案工作交给课题组中的在读研究生完成,这些人员不熟悉档案工作要求,且流动性大,易导致项目文件材料的流失,也增加了档案部门指导、监督档案工作的难度。另外,与文书档案、基建项目档案人员相比,科研项目档案人员的学习途径和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提高防震减灾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水平对策分析

1.加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作为地震系统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首先应制定统一的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对系统各单位的科研项目档案工作提出统一的规范性要求;档案部门还应联合各类科研项目的主管业务司室,针对各类项目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档案管理办法;对规模较大、形成文件材料多,或协作单位较多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部门也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目的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各层面的档案管理制度应根据其规范对象的特点,重点明确以下内容:一是档案管理各主体的职责。主要包括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协作单位的职责,各单位档案部门、课题负责人和档案兼职人员的职责。二是文件材料收集范围。以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为基础,一方面可根据防震减灾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增加具有行业、学科特色的内容,如野外照片、测量资料、观测数据、图纸等;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对科研、采购、软件开发等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项目所涵盖工作内容的增加,补充反映相关工作过程的文件材料。三是档案编号原则。可为防震减灾各类科研项目档案规定统一的编号原则,如采取“项目类别号一项目代号(一承担或协作单位代号)一案卷流水号”的编号原则;或根据各类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为各类项目制定编号原则。四是档案整理各环节工作要求。档案整理过程需要参照的国家规范较多,为便于档案工作人员理解和把握,应将这些规范中对各环节工作的要求进行整合,主要包括文件材料收集、鉴定、分类、组卷、保管期限划分、编页、编号、编目、电子档案整理、照片档案整理、卷盒和表格规格等内容。五是档案验收要求。档案验收的条件、验收要求、工作报告和自查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应予以统一。档案验收的组织主体和形式可根据各类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进行规范。

2.加强科研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

任务下达阶段,项目主管部门应在下达项目任务的同时,提出档案收集和归档的要求;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项目下达情况,以制度规定的收集范围为基础,结合项目任务书,向课题组提出应收集文件材料清单,并对课题组兼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工作培训。进度检查阶段,项目主管部门应在下达年度或中期检查通知的同时,提出对档案收集整理情况进行检查的要求;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对照检查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进度,对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不及时的,应督促课题组进行补充,对分类、组卷、编目等工作不规范的,应给予指导并协助整改。.验收鉴定阶段,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对项目档案进行形式审查,并68I卫国档寨2014.7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档案工作报告。项目承担单位档案部门应对协作单位(子课题)档案进行检查验收。在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档案部门还应继续督促课题负责人提交验收报告、验收意见、成果奖励申报、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后续文件材料,补充完善项目档案。报奖考核阶段,项目承担或协作单位档案部门应根据有关部门的需求如实出具归档情况证明材料,有关部门应切实将其作为科技报奖、科研人员提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3.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藏以致用”

一是电子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应根据科研项目档案的特点对电子文件材料收集范围、收集方式、整理要求进行细化界定。二是数据库平台建设。在电子文件档案齐全、完整的基础上,由中国地震局档案部门组织建立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平台,整合系统内科研项目档案信息资源。三是资源共享利用。通过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平台,局属各单位档案部门可以更高效地做好本单位科研项目档案的归档和查询管理,同时按一定权限查询利用其他单位的档案信息。

篇2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国家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篇3

一、重庆农村民居防震设防应对措施

农居抗震设防历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在前几年确定防震减灾十年目标时,是以城市为重点,要求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当时农村的抗震设防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震对农村经济破坏的加重,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突出重点、全民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三大战略要求。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2007年重庆市建委、市地震局提出了全市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2008重庆市政府拟出台文件,要求按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提高重庆市新建、改建大楼的防震标准;2009政府又安排300万元专款,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单位,开展农村民居经济实用抗震技术和农村民居巴渝建筑风貌特色研究,编制实用技术标准。目前,区县的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已经逐步启动。

二、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本文仅指不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居民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设计和规范施工的情况下就已建成,留下了不少的安全隐患。具体问题在于:一是目前重庆市村镇建筑多由居民自己出资,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房主仅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依照自己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进深尺寸、层高、层数等来进行建盖;二是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工匠技能参差不齐。建盖过程中,凭建房农民自己的经验和感觉,甚至是错误的经验就把房屋结构建盖起来;三是建筑经费使用不合理,主要追求住房的高大、宽敞、明亮,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在结构抗震上过分省钱,有的甚至不与考虑过房屋结构的抗震问题;四是地基选择不合理,地基挖掘深度不够,处理方式简单,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没有加钢筋,多层建筑大多没有圈梁;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普遍存在砖木结构房屋层高超高,达4~5米;六是砂桨比例不合理,粘接强度差,建筑质量差,忽视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抗震设防的要求。

从重庆5个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个别地区乡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房屋建筑情况相对好些,主要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采用了圈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约占调查总数的10%;以砖混合预制结构为主的农家自建楼房,建房过程中根本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施工人员技能普遍很低,特别是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地基不稳定,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虽然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很脆弱,约占调查总数的25%;在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较差,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土坯房)为主,少部分为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约占总数的65%。总体上看,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三、推行民居抗震设防工作需加强的几项工作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其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到人。在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中不容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参与设计,组织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机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建造,提高其综合抗震能力。

2、领导重视。少数乡镇政府对农居抗震设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对推广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积极性不高,没有建立农居档案,心中无数,这种现状对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极为不利。

3、严把五关。严把选址关:严格规划选址实行统一规划、分栋(分户)自建,严格按建设程序审批。规划选址用地避开山洪、风口、泥石流、洪水淹没、风景区核心景区、地下采空区、高压输电线路等,并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方便生产生活;严把建筑设计关:住宅方案供农民选择使用,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设计图集,住宅设计一般为2~4层,达到国家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严把施工关:以镇为单位编制施工方案,组织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持证工匠施工,杜绝无证施工,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聘请监理公司或区质监站对农房建设进行监理和监督,同时还应建立由镇村管所技术人员、村组干部、建房业主代表三方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进行质量监督;严把建筑材料关: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凡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一律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4、加强宣传教育。农村长期存在防震抗震知识不足,对建房质量认识不能到位,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的自觉行动,增强市民防震意识。

5、加强监管,保障农村民居抗震质量。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工程审批、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管理环节中,加强监管,确保抗震设防质量。

四、结束语

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能力的一种基本措施。同时,积极宣传,提高农民认识,让农民自主自愿参与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做好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服务是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核心。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东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高原地震,2007.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58-03

地震是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地震也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为是地壳的快速振动。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有感地震全球每年约5万次以上。一次强烈地震能导致较大区域内地面变形和位移,不仅直接使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还会次生水灾、火灾、滑坡、核泄漏等严重灾害,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生态的重大损毁。在具有地学优势的文、理、工、艺、体等的综合性中国地质大学,把《地震与地震灾害》作为全校通选课进行通识教育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实践。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非专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地震、认识地震,从而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从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减灾几方面了解和认识地震与地震灾害知识,提高抗震防震减灾意识,达到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一、选课要求

考虑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业课程设置与基础知识现实以及选课人数限制,为了不浪费选课资源,目前还是主要是针对有地质学基础的学生开设,随着以后本课程的不断实践与总结完善会逐步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2012年春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1,2012年秋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2。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别于专业课的专业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切近实际,使“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通识”与“专业”相融合,满足地质类专业和非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素质培养需求。所以,教学内容组织以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着重传授学生地震与地震灾害基础知识、抗震防震的法规措施,提高和增强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时安排见表3。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地震与地震灾害理论与现实地震事件结合,理性认识与视觉感性相结合。

1.理论教学与案例结合。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都力争联系实际地震事件和地震灾害讲解。在联系具体事件或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2.地震实例讲解。图片、录像片段、三维动画相结合,从视觉与声音方面让学生感受地震,感受地震灾害,突出防震抗震的现实意义。以日本宫城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美国加州地震、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为代表介绍世界上板缘地震发生特点以及地震后火灾、海啸等次生地震灾害。以我国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玉树地震等近现期发生的地震为代表介绍中国内陆的板内地震发生特点及其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水灾、泥石流等次生地震灾害。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如近万名开滦煤矿工人“生死大营救”;日本阪神地震视频……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陆活动断裂(构造)的分布及其活动性,总结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震源机制类型,并进行具体数据对比说明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我国最新抗震设防标准及其在抗震设防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日本、美国抗震措施、建筑抗震结构等抗震防震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准。

3.课堂讨论。就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易于混淆的、各地抗震设防标准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涉及问题广泛具体,如建筑抗震设防的意义、地震预测预报、抗震防震对策、各地抗震防震的标准、地震前兆与民间预测、地震谣言、汶川地震中最坚固的教学楼、中小学地震逃生演习等问题。同学们自主提问、回答,教师给予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并对于是非题目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正确的分析建议给予肯定。有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地震发生情况、抗震设防烈度、抗震防震状况,并提出自己忧虑,表示有机会一定给家乡的抗震减灾作宣传。也有同学参加过抗震防震社会实践活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如何正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或等待救援的基本常识。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自主介绍,也有学生自问自答和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老师掌控课堂秩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锻炼了沟通能力,强化了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和社会责任。

四、教学效果的考核

文字报告。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院系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几个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种:读书报告。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科技论文。查阅信息资料、文献,就地震监测、预报、抗震防震等涉及某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可以当作是科技论文的练习;课堂笔试。开卷,可以带笔记参考书,但必须独立完成。平时听课记录。最后课程成绩由文字报告成绩(40%)、课堂考试成绩(40%)、平时听课成绩(20%)综合构成。

通过书面调查,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掌握了许多有关地震和地震灾害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许多抗震防震减灾的对策,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抗震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地质学知识比较薄弱或不具备的学生听课比较吃力;节假日调课使通选课与专业课、实验课、社会活动冲突。有些问题教师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务、学生、教师共同协调解决。《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既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又区别于概论类课,基础内容与专业性内容有合理比例切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标准,随着课程的继续与总结,一定会更有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2]周晓辉,等.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03).

篇5

主管单位:河北省地震局

主办单位:河北省地震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375

国内刊号:13-110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6

一.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掌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灾难事故的发生,促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班会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灾难事故的新闻。

2、组织学生排演节目。

3、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防灾安全知识。

三.班会过程:

1、宣布班会开始:

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后天的专业训练,有意识地不断练习自我保护技能。希望通过这节班会,有更多的同学能自觉学习或有组织地学习关于地震方面的防灾自救知识,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2、介绍相关知识:

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搬动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存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3、介绍我国地震工作的基本状况;

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壳构造运动强烈而复杂,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国家对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高度重视,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更加有力。实施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目前,集观测、实验、研发为一体的地震科技创新平台已经初步构建,成效明显。一大批优秀地震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震台网建设,还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利用空间技术监测和研究地壳运动的科技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在世界地震科学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有论文,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里有专家,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有声音。目前,与我国开展地震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50个。

4、使学生学会判断地震前的预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地震前兆诗歌:

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四.班会小结:

1、班会成果:

经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学习了避震减灾的相关常识,了解我国地震工作发展的基本状况,学会在地震中如何进行逃生和自救互救的生活技能,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也了解到四川地震的详细情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冲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爱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避震减灾的相关常识,而且他们的合作互助能力、遇事应变能力、资料的收集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心.2、班会启示: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对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按照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各班级应结合实际,在落实好学校组织的集中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的意识,时刻培养危机来临时的应变能力,始终做到临安思危,处变不惊。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

二、活动过程

1、小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

3、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7)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地震防护演习。

三、班会小结:

说说你这节班会课有哪些收获?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班会主题】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丧生于自然灾害,其别是地震的破坏性最强,这次班会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地震,也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学到地震逃生的方法。

【教学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准备】视频播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

2008年的5月12日就这样写入了历史,当天十四时二十八分,突如其来的汶川8.0级地震,震动了汶川,震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一个个美丽的县城,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断壁残垣。沉痛的瞬间,心痛的数字,染血的孩子,受伤的脸庞…久久萦绕在我们心中。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我们敲醒了防范的警钟,平时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其实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假如地震真的来了,亲爱的同学们,你做好战胜地震的准备了么?

二、地震前准备:让防震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备无患。

1、地震前应做哪些准备?

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开展家庭一分钟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备好防震应急包。配齐应急物品。家具物品摆放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将床放在内墙(承重墙)附近,要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

2、如何做好疏散准备?

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

三、地震时自救知识:

1、地震时的避震原则是什么?

(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离。)

2、地震时怎样自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做补充和总结。)

只有能做到,首先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用枕头或手或坐垫保护头部。

2在平房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3在楼房遵循就近躲避原则。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登“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

4在教室内不要向教室外面跑,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5在街道上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等。

6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被埋压时最重要的是树立生存信心,沉着冷静。首先挪开头部周围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用砖、木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不要哭喊,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发出求救信号时可采用敲击水管的办法。

四、地震后互救知识:

1、震后救人原则是先救近处的人。无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以免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先救青壮年。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先救容易救的人。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2、首先请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判定被埋压人员位置。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篇7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301

国内刊号:23-1157/P

邮发代号:19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8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网站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专区,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海啸发生的原理和预警系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论文,查询权威数据,进行在线测试等。此外网站还介绍了博物馆开展的有关项目,海啸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图片、视频等。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付费下载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的地震灾害在线学习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关的课程、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源。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地震的历史知识、基本科学原理、在线游戏、动画演示、图片资料、避险方法和在线提问等内容。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新闻资料、教学计划、图片、影片、动画等内容。网站的每个教育资源均标注了所属类型和适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下载

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致力于汇集挂图、图书、论文各类科普资源素材,为社会各界进行科普创作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中包含有关地震与海啸的内容,如地震与海啸发生的科学原理、图示解析、动画演示等,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此外,网站还设计了小游戏,通过互动性的体验让参与者了解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网站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注册后下载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虚拟展馆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地震虚拟展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宣传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网站包括颤动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来了怎么办、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历史文物、现代地震研究等6个主要板块,除了介绍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现象、自救方式等常规科普信息之外,还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和动画,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中国地震科普网

该网站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防御中心承办,以“探索地震科学奥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为宗旨。主页设有“防震知识”、“影像中心”、“地震事业”、“科普文苑”、“减灾纵谈”、“地震百科”、“疑难解答”、“在线帮助”、“信息动态”、“最新震情”等10大板块。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识和震情播报之外,还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影像中心”浏览科教片、资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难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并且留下邮箱收取答复。

语言:中文

篇9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地震活动频繁,一些大地震已经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惨重的人员伤亡。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中间部位,地质构造情况复杂。历史上的地震受灾面积已达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强烈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沿海港口地区是我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渠道之一,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使命。因此,保护沿海港口地区建构筑物免于震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临海混凝土建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由于长期处于海水环境中,易因腐蚀损伤而降低工作性能,耐久性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抗震性能更加难以保证。因此,不仅要提高结构构件耐久性,而且有必要增强临海混凝土建构筑物的防震减灾能力。采用减隔震元件的防震减灾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自振频率,隔离、耗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结构免于震害。该项技术可以减少建构筑物因为地震发生而产生的难以修复的损伤,可以保护精密仪器和设备完好无损,并且正常工作。对于临海工程,采用减隔震元件可以有效提高防震性能,减小较大的构件截面,降低配筋率,从而达到减少工程投资的目的。

2 临海工程抗震设计 在人类与地震灾害斗争过程中,结构经历了四种传统抗震方法的演变:

(1)将上部结构物作成很“刚”的体系,即“刚性结构体系”。靠增加结构物刚度将结构与地基牢牢固定在一起,当地震来临时达到同地基一起运动的目的。

(2)减小上部结构的刚度,即:“柔性结构体系”。地震发生时,结构产生很大的层间变形,从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结构各部分加速度反应,而达到抗震的目的。

(3)增大上部结构的刚度,但结构底层刚度较小,即:“柔性底层结构体系”。地震发生时通过底层非弹性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4)适当控制结构的刚度,即:“延性结构体系”。地震发生时,某些结构部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

延性结构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方法,符合我国抗震规范中所遵循的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且这种方法在大多数震害中起到有效的耐震目标。然而,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地震工作者仍然发现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安全性难以保证、适应性有限制、经济性欠佳。这种方法增加了经济费用、技术和施工难度,是一种有限强化的消极抗震方法,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这种方法没有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基于消能减震的控制体系表现出传统抗震体系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处于沿海的建构筑物构件在被腐蚀损伤后,其强度和刚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结构整体很难达到设计时的抗震等级,在地震中必将遭受严重破坏。

3 应用减隔震元件的防震减灾 建筑结构隔震耗能理论和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抗震结构设计的新颖设计思路。它以“消减”、“阻隔”、“疏导”为手段和基本出发点,大大增强了结构对地震的适应能力。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结构层之间或结构内部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基底隔震体系可将结构同地基隔离,利用隔震系统可以隔离、耗散、减少传导至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加速度反应,增大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运动安全性,起到保护上部结构的作用。海港工程可根据各自结构特点将隔震元件设置于桩基与上部框架之间,或各结构层之间。

一般的隔震系统应具有下述四项基本特性:

(1)承载特性:隔震装置需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能力,在建筑物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安全有效的支撑上部结构及其荷载,具有很大的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确保建筑物在正常条件下满足安全和使用的要求。

(2)隔震特性:隔震装置需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特性,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k1,使得上部结构水平位移很小,不影响使用要求;在中强震发生时,其水平刚度k2较小,上部结构能够发生水平滑动,使整个体系变为“柔性”,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结构免于震害,见图1所示;

图1 隔震体系荷载F-位移u关系曲线图

(3)复位特性:隔震装置需具有水平复位特性,使隔震结构体系在地震中具有瞬间自动“复位”能力,在震后能够回复至初始状态,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4)阻尼消耗特性:隔震装置需具有足够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即图1所示的包络线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隔离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递。

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较多的减隔震元件主要有:叠层橡胶垫、滑动摩擦摆、组合隔震、摩擦摆、滚轴或滚珠摩擦摆、滑动凹面基础隔震等。在地震中,隔震体系主要是以隔震层的滑动位移消耗地震能量,延长上部结构卓越周期,隔离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递。震后,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需对隔震体系设置限复位机制,以恢复隔震层上部结构回到初始位置。限位装置又可分为消能限位装置和固定限位装置,消能限位装置通常在任何地震作用下都可以起作用,固定限位装置仅在大地震时与结构碰撞接触后才开始起到限位作用。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建筑、桥梁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工程应用了隔震元件进行防震设计,均证明了利用减隔震元件进行防震设计必将是未来结构工程的发展方向。

4 问题与展望 海港工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结构的工程特点,其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应用隔震元件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述如下:

(1)临海工程的设计是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结构、高桩结构等,因此在不同的结构中需恰当的设置减隔震元件进行防震。

(2)某些减隔震结构需通过限复位机构,来保证震后恢复结构的初始状态。因此,限复位机构的设置位置,仍需进一步研究。

(3)港口工程结构通常受力较大,因此需保证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减隔震结构不发生位移。

减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已经有众多成功的应用实例,但是在临海工程,尤其是海港工程中的应用尚属空白。如何将减隔震元件成功的应用于临海工程,还需要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海华.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高向宇, 2006.5.

2 黄伟.基于摩擦耗能的房屋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22(4):404~408.

3 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篇10

1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公众对地震灾难的恐惧、对地震局工作的疑惑以及对地震科普知识的需求,其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众所周知,公众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认识往往是依靠直觉进行判断,容易产生情绪、认知、生理、行为和交往方面的异常(谢晓非等,2003;董惠娟等,2006),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沟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基于网站的宣传与沟通日显重要,尤其是地震事件或地震谣言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网民数达到3.84亿,居世界第一。因此,基于网站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将是今后宣传的主要方向。

为了拓展公共服务领域,福建省地震局决定在门户网站开通民众留言栏目,尝试籍此了解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科普知识和进行答疑解惑,搭起一条与广大网民沟通的桥梁。本栏目开放以来受到网民积极响应,仅2008年5月18日至2008年7月18日就收集了1400条的来自全省各地网民的留言。更由于这段时间经历了汶川震后、连江蟾蜍事件、“李四光预测地震和天文大潮引发地震”等谣言和厦门-龙海间4.7级地震等事件,这些留言基本反映出了民众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普遍心态和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结与分析这些留言的特征,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留言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这1400条留言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呈现四次峰值,分别是5月21日178条、5月27日76条、6月3日81条、7月5日77条,如图1。第一个峰值最大,后三个峰值很接近。这四次波动正好对应着“连江蟾蜍上路”事件、“李四光预测地震和天文大潮引发地震”等谣言和厦门-龙海间4.7级地震等事件。5月20日蟾蜍事件报道后,20日、21日、22日三天达到353条留言。

图1留言数量的分布图

一方面,“5.12”汶川大地震前曾出现蟾蜍大量上路现象,民众很自然地联想该现象是传统宣传中动物异常的地震前兆现象,因此引发极度恐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信息滞后,也是导致留言量剧增的原因。及时权威的信息披露,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地震局领导组织了由地震、气象和生物学等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联合会商,并于5月21日至5月23日在网站先后了《动物学专家谈:黑眶蟾蜍的生态习性》( 浏览次数:9677人次)、《福建陆域尚不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浏览次数:12973人次)、《福建省陆域不具备孕育大震构造环境》(浏览次数:7760人次)和《福建连江、泉州两地蟾蜍聚集上路与地震前兆无关》(浏览次数:11885人次)等专家文章。在网站上发表后效果明显,23日的留言量明显下降。随后,“李四光的预测说” 加上广东天文学会的“两个天文大潮说”再度引发了一阵恐慌。仅5月25日至6月4日这10天期间的留言量达602条,占总数的43%,据网友反映,许多村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甚至举家逃到野外渡过那所谓的“危险期”,地震谣言的危害性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对任何谣言,真实信息的披露是最有力的回击手段,是消除民众恐慌的“定心丸” 。福建地震局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时调研、会商和撰写相关报道,介绍分析了事件相关知识;及时、坦诚回复留言信息,耐心答疑解惑和宣传引导,为平息谣言起到积极作用,其间留言量的最大峰值还不到5月20日最大峰值的一半。2008年7月5日在厦门―龙海交界发生4.7级地震后留言量尽管也有明显表现,但没出现恐慌,多为报告震感,说明了宣传与沟通取得一定的成效。

3留言内容变化特征

3.1 民众对地震局工作的理解

从留言内容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的地震宣传,广大民众认为地震预报是地震局工作的全部,于是就有了“地震预报不成功是失职,预测了但没预报是渎职”“相信专家还是动物?”“养专家不如养蛤蟆”等认为地震局没有存在必要的比较偏激言语。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与传统宣传和震后的心理伤害有关。传统地震科普宣传重点宣传的是地震预报工作、地震前兆宏观异常现象,容易让人产生“地震都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地震局的工作就是做地震预报的”这种认识偏差。事实上,地震局的工作是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实行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以及科技创新的“3+1”工作体系。地震预报可以减少损失,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也同样可以减轻灾害的损失,而且更直接,更有效,因为地震预报目前还是世界难题。陈运泰院士在接受《科技导报》独家采访时强调:地震预报是困难的,但困难不能作为放松或放弃对地震预测研究的藉口,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攻坚。本文从分析留言内容后认为,正确引导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抗震设防工作的宣传是今后我们应值得重视的工作。一位网名为史原柱的网友在留言中“……我想建议专家们,在当前地震预测预报难题还无法有效突破的时候,是否可以一方面普及地震和地震灾害中紧急避险常识,另一方面组织进行灾害避险的演习……”。 地震预报的目的是防灾、减灾,地震应急救援和抗震设防工作同样是可以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3.2 留言内容与态度的转变

分析留言内容与措辞,可以看出,随着网站大量宣传专家访谈、异常及时落实与、地震科普以及与网民的留言互动,留言内容和网民态度的转变特征明显。从开始的蔑视、漫骂转变为理解与赞扬,主动要求学习科普知识,提出理性的合理化建议,积极报告有关宏观异常信息。“我浏览了很多省地震局的网页,只有这里开放了留言。但是很可怜,很多无知人还在责难!谢谢你们的工作,支持你们!”“开始看很多人在网站上出言不逊,以为你们会官僚作风,看来误会了。”“ 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个网,看到那么多人在这里留言,甚至包括外省的,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深深敬佩地震局工作人员的认真工作和真诚回复,从而换来的信任。”“谢谢福建地震局给大家一个交流平台,我们支持你们,辛苦了!”等等,这些留言说明福建省地震网站开放留言栏目的尝试是成功的,是正确的,保持与民众的密切接触与互动是有成效的,是必要的。民众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得以有效释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尽管这种信任还是比较脆弱的(Slovic P.,1999)。同时,这些留言信息分析表明加强心理疏导,会减轻精神伤害,稳定社会,同样也会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4留言互动的归类

许多研究(Slovic P.,1987;Spencer J. W. 1992)表明,对突发事件,专家与公众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提供丰富的信息,了解公众真实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邱慧萍,2003)并建立相应资料库可以在今后应急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在这1400条留言,归纳留言类型,主要有:

惊恐求助型。如“某某地方会不会地震?”“某某人某某机构说有地震,是真的吗?”“感觉房子又摇了”等等。

求知型。如“房子能抗几级地震?”“地震时应该躲在哪” “ 古田地震为什么那么频繁?”“ 动物是否真能预测地震?”等等。

综合型。主要有报告震感信息;反映观察到的宏观现象;表达个人想法等等。

针对不同类型,现有的主要措施有: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和综合会商并及时撰写发表相关论文;开辟地震专题,大量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实时震情信息,公开地震监测报告;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及时、耐心解答民众所提问题等等。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沟通的一些建设性参考建议:

(1)创立友好的氛围。为沟通双方建立一个人道的、互动的、有益的和容易接近的氛围。

(2)保持谦恭。对沟通对象保持周到、谦恭的态度。

(3)公开与诚实。为沟通对象提供直接、完全的答复,减少术语的使用。

(4)承认自己对于一些事情并不了解,专家并非无所不知。

(5)兑现承诺。

(6)出错时,要承认错误并道歉。

(7)尊重对方并设身处地考虑问题。

(8)强烈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感。

不仅仅局限于本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还应强调社会和道德意识,使风险沟通在更宏观的利益框架下进行(Kruk G.,1998)。

这些建议在我们的留言互动中基本都有涉及。全局各部门及郑斯华研究员、丁学仁研究员、黄昭研究员、王洪涛研究员、黄宗林高级工程师等积极参与了留言互动与答疑解惑。正是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留言互动得以开展顺利,为今后的应急工作积累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5结论

2008年5月18日至2008年7月18日的这1400条留言信息中包含了民众在经历了汶川震后、连江蟾蜍事件、“李四光预测地震和天文大潮引发地震”等谣言和厦门-龙海间4.7级地震等事件后的普遍心态和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留言量的时间分布特征、留言内容变化特征和进行归类总结的分析表明,留言量变化大致是对一种突发事件的响应,及时发现留言量的变化可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抑制事态发展。留言的内容信息表明民众对地震局工作的理解存在偏差,今后我们在宣传地震预报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抗震设防工作的宣传。同时,从留言态度变化分析说明加强网站留言沟通的重要性,是防震减灾宣传的有效途径。真实信息的及时与坦诚回复是互动宣传的根本要求,有效的措施、集体智慧是留言互动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分析结果也表明了我们网站创新留言栏目是成功的,是正确的,该栏目是广大民众与地震工作者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效互动的好平台。防震减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晓非,郑蕊.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75-381.

[2] 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杨彦波.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88-91.

[3] 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34-136.

[4] Slovic P. Trust, emotion, sex, politics and science: Surveying the risk-assessment battlefield Risk Analysis. 1999, 19(4):689-701

篇11

不到一分钟,震动果然到来。

在北川中学等校舍,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自动触发广播系统电源,警报随即响起。

现在广为人知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这家私营机构推动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为雅安主城区抢出5秒预警时间,向成都主城区提前28秒预警。“雅安全市还没有安装预警系统,如果有,应该能减少伤亡。”王暾有点遗憾地对《望东方周刊》说。

这位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双料博士,自200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大量部署预警监测仪,利用无线电波和地震波之间的速度差,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公众发出警告。

今天的风光背后,是这家民间机构5年间的艰难前进。

开始的很多年里,“大部分人分不清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2011年,王暾曾对本刊记者说,3年间,他大概解释了几千次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的区别- - -前者是指在地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后者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通告。

从2008年开始,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接连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涉及法制建设、技术规范、宣传科普等诸多方面。

作为地震减灾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研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地震部门的官方路线,另一条是以王暾为代表的民间路线。经历多次地震的实践检验后,“民间路线”正得到业内人士和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

建设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如何吸纳民间成果,正成为一个受关注的问题。

一旦发生误报,损失谁负责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远在奥地利攻读博士后的四川人王暾,看着电视里家乡的惨烈景象,泪流不止。“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研究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的他,决定回国研究地震预警技术。彼时,地震预警在国内仍是空白。

王暾向海外多名华裔教授筹集到数百万元启动资金,在成都高新区的支持下,成立了民间研究所- -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几个月后,他们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按照国际经验,这样的系统研发出来后要进行多次试行才能使用,如日本在2003年就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到2007年才正式运行。

王暾曾以为地震预警只是一项科学攻关项目,当预警系统试运行时,他不再这么想。

第一次寻找试点单位,王暾就吃了闭门羹。“我们找了一个山区小学,校长连连摆手:报警器响了,万一学生跳楼怎么办?”

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一些学校重视防灾演练的报道,王暾带着预警设备来到灾区,准备赠送给一所中学。

校长说:“教育局没有让我们装,你还是跟我们上级部门说说看吧。”

王暾拿起电话,心怀忐忑地拨了过去,对方果断地说:“这会干扰教学秩序,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

王暾深受打击。不过他也打听到,很多灾区学校经常进行应急演练,“可能因为我们是民办研究所,无法取得对方信任”。

其实,不仅是属于民间研究所的成都高新减灾所在试验方面遭遇难题,政府系统的科研机构亦是如此。

“十一五”期间,中国地震局曾计划实施一项名为“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的地震预警示范项目,邀请一些机构参加地震预警演练。

然而,大部分受邀单位都拒绝参与:一旦发生误报,导致火车站关闭,火车飞机停用,损失谁负责?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关于地震预警的免责内容,难以依法解决相关责任和法律纠纷,更不要说参与“试验”了。

最终,通过绵竹市防震减灾局协调,王暾获得了实践机会。

震前的汉旺中学,灾后由一位名叫加园的浙商投资4200万元异地重建为汉旺加园中学。校方听完地震报警器的介绍后,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不担心学生跳楼,平时演练得多了。”时任校长的刘学毅告诉《望东方周刊》,“当天我们体验了一次,警报器发出‘地震来了,地震来了’的警报声,老师迅速站到楼道口疏散学生,防止踩踏事故。”

大地震的痛苦经历,是汉旺加园中学接受这套系统的主要原因。刘学毅说:“大地震的瞬间我们历历在目,别小看这提前十几秒的预警,设备安上后踏实多了。”

2011年底以来,王暾在“5・12”地震余震辐射的川、甘、陕区域,联系了数所学校同时试验,获取了不少一线数据和经验。

不过,那时王暾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通过防震减灾局协调,还得请示教育局。很多人并不了解地震预警。最大的困难在于,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成熟程度。”

雅安正准备安装预警终端

龚宇,四川省地震局应急处副处长,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行业内对于预警系统仍存在疑问。

误报、漏报如何解决?这是大家最关注的。日本地震预警系统自2007年建成至今,正确率约30%,有时较高震级被预警为较低震级,其他干扰也会对预警系统产生影响。

如何消除预警盲区?这是另一技术难题。距离震中越远,无线电与横波传播时“抢”出的时间越多;距离近则没有预警时间。这种“预警盲区”一般是以震中为中心、半径几十公里内的圆形区域。

据王暾介绍,日本的预警盲区半径30公里,他们已缩减到20公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经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地震局、四川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是四川省科技厅主抓的“一号工程”的项目之一。

2013年3月,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在新闻会上表示,这项地震预警技术的多项核心技术世界领先。

比如,预警时间平均为7. 0秒,超过日本的9. 0秒。已建成的地震预警台网,从2011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实现了2. 7级以上地震无漏报、无明显误报等。

龚宇的手机上也装有系统终端。这次芦山地震,他接到的信息显示是6. 4级。“已经算得上很精确了,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在大地震面前,可以牺牲些精度,与灾难抢夺时间。”

两个月前,这项技术曾成功预警云南巧家4. 9级地震。这是我国自主地震预警技术首次通过了破坏性地震检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实践成果,赢得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也敲开了市场大门。除了成都市地震局,安徽滁州也用这套系统打造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的地震预警系统。

谈起芦山地震,王暾说:“雅安地震局对我们的预警系统十分支持,帮助我们建设了境内的预警监测台。他们正准备向市政府打报告,请求协调广电、财政、教育等部门,在学校、商场、小区安装预警终端。没想到,这场地震来得这么快。”

建立地震预警制度是首要前提

2008年后,中国地震局也启动了官方的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由福建省地震局承担。

据福建省地震局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福建局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2012年9月开始在福建地震台网在线试运行。试运行期间,系统平稳、可靠,已成功地对包括福建长乐海域3. 3级、福建仙游2. 5级、台湾高雄4. 4级、台湾花莲海域4. 8级等一系列地震预警。 经3到4年的试运行,系统能正式投入运行,并对外地震预警信息。”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处处长黄宏生说:“我们的地震预警软件系统今年2月20日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测试。”

官方地震预警体系被外界认为“有些迟缓”。中国地震预报领域的元老、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曾对《望东方周刊》表示:“成都高新减灾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已经走在了国家科研机构的前面。”

此次芦山地震,尽管王暾的系统成功了预警,但实际收到预警的主要是手机终端用户,以及有电视台合作的汶川等地区。

“这个系统还没进入应用阶段,雅安有一些监测点,布置得比较稀疏,成都在一些学校有试点。”龚宇说。这意味着预警系统尚未被用户广泛使用。

“地震预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接收。缺少任一环节,都不能称为地震预警系统。”王暾说。

他说:“我们已有成熟的地震预警和信息技术,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渠道,使广大民众能够提前获取预警信息。学校、医院、住宅区、写字楼、工厂等等,都有必要。”

彭宇行曾公开表示,四川省科技厅支持成都高新减灾所的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带动地震预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经历芦山地震的检验,龚宇评价:“主震时效果很好,但级数误差有点大,如果能把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推广使用。”

而王暾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地震会破坏地面通信网络,“我们没钱搞卫星通信,只能等将来有条件再说。”

王暾不否认这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目前并不盈利,银行无法给他的团队提供贷款。他们主要依靠科技部和四川省政府的“创新基金”和“百人计划”人才基金,及成都市高新区的研究经费。

而就全国范围估算,2009年中国地震局曾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而王暾认为,按成都地震减灾研究所的建设经验,以5000多个台站建设国家地震预警系统远远不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一系统,需要70亿至100亿元。

“我们用3000万元做了这么多事,全国或重点省份使用我们的系统,可为建设我国预警系统节省几十亿元,并提前4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他说。

篇12

1.协助校长室搞好学校环境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包括布置学校橱窗、标语、贴画等;管理学校卫生;指导各班师生布置教室、出好板报等。

2.协助校长室搞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包括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组织班主任学习上级相关德育文件,开展相关德育活动,检查、指导和督促班主任工作等。

3.会同少先队大队部,通过班主任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包括日常行为规范的查评、晨会班队课的管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等等。

4.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如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科技教育等等。

5、搞好家长学校工作,组织班主任开展家访,促进家校沟通,帮助家长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

6、其他,如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德育论文;学生的评优工作;后进生工作;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意外事故的处理、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这些工作虽然细小和琐碎,但“育人无小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今天我参加竞聘这一岗位,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怕自己说得好却做不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一个分管德育的副教导,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和师德,一定会被大家耻笑。我想我身上肯定有很多缺点,有很多不足,有些甚至已经养成了习惯。我想这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也不想做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有一条底线,我一定努力去做到,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不做亏心事,每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少想想自己的利益,多想想别人的感受。心胸开阔一点,心情开朗一点,不要为一点点小事生气,不为工作上的事与人结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