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4 18:3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冬季施工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冬季施工论文

篇1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的差异,尤其在北方冬季长达数个月的寒冷气候,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在这种环境的下施工,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防护措施,以保证工程的正常的施工。为此本文针对冬季施工的一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施工周期的长短对一建筑项目效益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加之工程建设的进度需要,有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冬期施工,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范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若采取的措施不当,会给施工的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规范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加之工程建设的进度需要,有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冬期施工,若采取的措施不当,会给施工的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所以混凝土路面应尽可能在高于5℃的气温条件下施工。因为其强度增长主要靠水化作用,水结冰时,水化作用停止,而且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促使混凝士结构松散破坏,因此,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时,应停止施工。当昼夜平均气温在5℃至-5℃之间,则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方能施工。我省气温虽然昼夜温差较大,但12月份昼夜平均气温都在5℃至-5℃之间,顾应采取保温措施施工。

一、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作好冬期施工的前提

首先,要注意提前收集施工地冬期气温变化的资料。由于《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范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大连地区冬季施工的日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因此,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准备和防范,把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提前收集当地冬期的气象资料,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准备好冬季施工的材料。如提前预备防寒取暖材料;外加剂材料的选用、审批、复试;焦碳及炉具的采购、存储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作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是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在工程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编制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作为冬期施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是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冬期施工技术文件必须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措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冬期施工的生产任务安排和部署;施工材料进场计划;劳动力计划;热源、设备计划和部署;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冬期安全生产的要点;施工工序及进度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措施。

三、作好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是冬季施工的关键。

1.作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冬期施工由于在负温下进行作业,不了解或不熟悉冬期施工规律,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保证工程质量,冬期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为:①要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冬期施工规范、标准、规定,如《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范等文件;②学习有关冬期施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方法。

2.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防止施工操作人员违反冬期施工规律,造成操作不当,人为的造成质量事故。施工前技术交底的重点是:①原材料的使用方法,②原材料的加热或保护,③原材料的测温或成品的测温,④成品的保护或养护工作。

3.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在冬期施工中各种原材料需要进行复试的必须进行复试,以防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工程中,另外。在冬期混凝土施工中经常要使用一些外加剂,随着气温的不断变化用量不一,加上目前时常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如果不复试,直接用于工程,将有可能给工程带来严重后果,要消除引起工程质量隐患的因素,对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进行重新复试是必要的。

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作好冬季施工的重要手段

1、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

(1)冬期钢筋施工最主要的是钢筋的焊接,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冬期进行钢筋焊接,影响因素较多,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气温状况进行试焊,试焊时先根据气温状况调整焊接参数及焊接工艺,焊接参数和工艺确定后,再进行试焊,试焊的焊件送实验室实验,合格后再进行批量焊接。

(2)焊条或焊剂的质量控制。

焊剂或焊条在冬期运输、保存过程中极易受潮,使用受潮的焊剂或焊条会造成焊接熔池中混入气体停留在焊肉中造成气孔,影响焊接接头质量。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或焊剂进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来源于/

2、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冬期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是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要确定原材料的加热温度,作好加热措施,定时进行温度测量,保证加热温度达到要求。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施工中作好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一般不应低于2℃,温度过低,则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使混凝土在很短时间内降至冰点温度而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作好试块的留置工作。根据规范冬期施工试块留置不少于2组(六块),与结构同条件养护,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混凝土强度。加强成品的养护。冬期混凝土的养护管理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新浇筑的混凝土,一是作好覆盖保温工作,并经常检查,二是作好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保证混凝土在初凝期不受冻。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钢结构工程施工中高强螺栓连接。高强螺栓连的好坏是影响钢结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强螺栓产品说明书中扭矩系数是常温下的标定值,影响扭矩系数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温度、终拧时间、拧紧速度等,尤其是环境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产品说明书中扭矩系数是常温下的标定值,在负温下要重新标定,否则,仍按说明书给的值控制,有可能使螺栓产生的拉应力不足,降低结构的安全度,或导致螺栓拧紧,影响结构的安全度。冬期进行负温焊接。冬期负温焊接和常温有很大的区别,在焊接时要对焊工进行培训,掌握负温下的焊接规律,并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进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才能保证焊接质量,确保结构安全。

五、制定冬期安全施工措施。

冬期施工气温较低,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较多,在施工前要制定相应的冬期安全施工措施,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高空作业和特殊工种的教育,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安全施工。

冬期施工虽不常发生,但如果发生不提前准备和防范,会影响给工程质量、进度,措施不当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因此,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前作好防范,在施工期间作好控制是必要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施工技术操作中施工工艺,考虑冬季特殊性及工艺重要性,存在一些常见问题:(1)拌和不充分。石灰、土等材料到场,由于时间、温度、机具影响,拌和时间较短,使得搅拌不充分、均匀;灰土未采用集中场拌方法进行拌制,而采用现场路办法进行拌合,石灰掺拌量不均匀;(2)摊铺不均匀。由于冬季风大、气候干冷的特点,路床干燥影响粘合度,摊铺的平整、均匀;(3)整平缺乏精度。冬季材料进场后,摊铺工作未做到随铺随平,精确找平;(4)冬季气温寒冷,灰土冻结时间加快,碾压工作照常规执行,不能满足作业要求。

1.2依气温变化灰土路基养护,防护管理不到位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后,灰土路基养护和防护管理尤为重要,但是这部分工作没有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于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切实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1)覆盖保温不严密。石灰土初怕受冻,因此冬季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出现零度以下,但施工地段往往较长,检查不周全,未能做到覆盖保温,一旦出现冻融现象,将极大地影响灰土路基质量;(2)灰土含水量控制不严。水分是影响灰土强度的重要因素,往往掺灰、拌合、晾晒等措施不严密,掺杂进带冻结土块,加大了含水量,于是影响了灰土强度和压实度;(3)防护管理环节缺乏合理性。施工中石灰质量等级、掺灰重量控制不足,灰土掺拌、摊铺等工序的选择与执行和施工温度等条件缺乏合理性融合。

2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温度、养护管理的针对性策略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除遵循一般灰土路基施工规范及技术措施外,还需针对施工中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施工温度、养护管理的合理性策略,以期保障施工质量。

2.1合理确认路基施工关键点、配比和压实度

冬季施工严把施工要求和技术措施:(1)严控施工关键点。考虑冬季防冻,随填随压防止工作面冻结;交通运输畅通,以确保运、填、压工序不受冻;不使用冻土、冻料,使用排水性的填料;路基基地受冻前完成;(2)严格按照配料比例,正值冬季,严禁掺入冻料,及时检出冻块避免碾压困难和含水量过大;选择抗冻性较好砂性土;(3)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轮迹重合原则外,还需考虑根据不同土质对压实度有不同要求,此时考虑气温对填料的影响,灰土路基填筑后充分多遍碾压,气温寒冷将结块填料应充分粉碎,另外考虑使用化学添加剂起到防寒及改善压实性能。

2.2保证灰土无冻土块、灰土施工气温适宜可行

冬季施工,由于气温影响,在施工材料和工艺上要求有所不同。首先,灰土无冰雪附着,不得含冻块、结块,做到随筛、随拌、随打、随铺,若土块不宜拌碎应增加拌和遍数,灰浆保持正常温度,且灰浆机具采取保温措施。其次,安排专人进行每日气温测定,以便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及灰土施工温度控制。当连续有5天出现平均温度小于5度,则不宜进行灰土路基施工;可采用早9点至下午5点气温在0度以上时,进行灰土填筑施工,并当日碾压完成;最低气温在-10℃以下时,不得进行灰土路基施工。施工前清除基底冰雪和保温材料,回填土上层采用透水性好的回填土,当日摊铺,当日碾压完成,并应将施工的灰土进行覆盖保温,再次施工如发现出现冻结则应挖除重新填筑压实,压实后覆盖草垫覆盖保温。

2.3优化成品养护,做好测温、保温、管理措施

冬季施工,成品养护十分重要,做好排水、保温、管理的措施,避免灰土由于冰冻收缩产生不必要的裂缝和受冻。采取冬季施工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加盖薄膜覆土或覆盖草垫养护,防止受冻。其中养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冬季施工测量放线必须揭开保温材料时,应该在进行完后立即覆盖;对于保温薄弱的地方,先覆盖塑料薄膜再加盖草垫或覆土,压实、封紧、密封严实边角薄弱部位,需要加盖并密封严实。

篇3

一、一般情况下在冬季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1冬季施工必须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生产。冬季施工的措施方案金经济合理,使增加的费用最少,并尽量减少能源消耗,缩短工期。

1.2本工程部分雨、污水管线处于冬季施工,因此必须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提前落实,做到合理搭接,尽量减少冬季施工的作业面。

1.3已确定进入冬期施工的项目,在冬施材料、设备落实后,要保证施工力量,做到连续施工,避免造成不必的浪费。

1.4编制冬季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冬季施工信息的反馈情况,布置年度冬期施工原则及实施方针,根据公司总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冬季施工方案,编制一般工程冬季试过女冠措施和重点工程的单位工程冬期施工方案,主要内容有:冬期施工生产任务特点部署,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热源设备计划,保温材料、外加剂材料计划,冬期施工人员培训计划,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项目及热源安排。

1.5外加剂的准备材料部门应根据计划采购订货,其他资源的准备:保温、覆盖材料的设备,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及主要施工方法,确定保温、覆盖材料的用量,编制计划,组织进场存放和保管。

1.6技术培训,进入冬季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测温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一下内容:学习有关冬期施工规范、规定;学习公司制定的冬期施工原则,主要的冬期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学习冬期施工中要采用的新技术;学习冬期施工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安全消防措施。测温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了解测温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责任心,学习掌握各种测温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分项工程的测温要求,学习记录各种测温数据和填写表格。

1.7施工现场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砼浇筑前完成,达到进入冬期施工的条件。现场准备要求:原料加热设备符合要求,保温围护好;外加剂有储备,保管好,无破裂;供水消防管线,模板的保温措施已完成;测温工作已开始进行,测温记录齐全,现场生活设施做好入冬准备,并符合安全消防要求,未完成工序进入冬期施工前应停在合理部位。

1.8冬季施工计划管理,进入冬期施工前,将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项目和用工纳入生产计划和用工计划,并结合各级施工方案,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冬季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冬期施工技术规定》中的要求和冬期施工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1.9外加剂的管理,冬季施工使用市售成品或企业内部集中生产的小包装复合外加剂,禁止使用现场无计量临时配制的外加剂。外购的成品复合外加剂,必须有鉴定材料和试验资料。项目自配的复合外加剂必须经公司鉴定,购入生产复合外加剂的原料,须有产品合格证或公司试验室的检验证明。

1.10测温与保温管理

在整个冬期试过女冠过程中项目组织专人进行测温工作,负责测温人员应每天测温情况通知工地负责人,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测温记录最后由技术员归入技术档案,测温项目:每日实测室外最低、最高温度、砂浆温度。

1.11安全消防管理

1.12冬期施工检查工作

1.13冬期施工管理工作,冬期施工过程中除值班经理每周检查一次外,执法部门应每周组织检查二次冬期施工管理工作,检查各项冬期施工措施的落实,同时做好检查记录。

二、在各个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凡昼夜室外平均气温连续五昼夜低于+5℃和最低气温低于-3℃时,即由常温施工转入冬期施工。冬季施工又易出质量安全事故。

2.1砌筑工程

冬施期间的砌筑工程主要是采用抗冻砂浆法施工。

2.1.1防冻剂的掺量应根据当日气温和实验配合比实施。

2.1.2当室外大气温低于-10℃及施工上需要时,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应优先加热水,当满足不了热工计算的温度时,再进行砂子加热,但要注意水温不得超过80℃,砂子温度不得超过40℃,水泥不可加热,但应放在不低于0℃得室内。

2.1.3砌筑砂浆使用温度,当气温在-10℃以内,在-10℃~20℃时,为+10℃。搅拌好得砂浆要注意运输、存放、使用时的温度损失,最好随用随拌。

2.1.4操作上应按照“三一”砌筑法砌筑。灰缝应控制在10mm以内,砖砌体在当日施工完毕后,必须在表面覆盖保温材料。

2.1.5砖上冰、霜、雪要清除,一般不得浇水,冬施工砌筑工程不可采用无熟料水泥,不得使用白灰砂浆或粘土砂浆,砂子要清除冰块。

2.1.6每日砌筑后,应及时在砌筑表面进行保护性覆盖,砌筑表面不得留有砂浆。

2.2钢筋工程

钢筋现场焊接要设置简易挡风及覆盖措施。防止焊后急剧降温。接头在焊接之前应清楚冰雪、污垢杂物。应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冰雪,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进行施焊。钢筋在负温度下进行冷拉时,其温度不宜低于-20℃。

2.3砼工程

在冬施期间应对搅拌站及时提出对原材料,外加剂及到达现场时的砼温度等技术要求,厂家需进行试配合格后,方能生产,以确保砼工程质量。

2.3.1根据自然气温条件和工程的结构类型、原材料、工期限制等要求,从节约能源和降低冬施费用着想,采用蓄热法、掺外加剂、保温材料覆盖的综个法进行施工。

2.3.2砼应及时运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上砼热量损失,表面冻结,砼离析、水泥和砂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砼入模温度不得低于10℃,一般控制在15℃~20℃。

2.3.3砼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浇筑时风力超过4级,需在迎风面采取防风、防冻保扩措施。

2.3.4砼浇筑完毕后,应立即对砼表而进行保温,墙模板外挂阻燃草袋子。砼板上应覆盖一层薄膜,一层阻燃草袋,气温特别低时,再加盖—层阻燃保温材料。

2.3.5作好砼的测温工作,按施工方案布置测温孔,并应编号。砼浇筑前,对测温人员应作详细交底。测温孔应在浇筑砼的同时及时留好。

篇4

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钢筋工程是水利工程中非常关键的工作环节之一,本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对整个水利工程的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上需要引起关注。具体而言,钢筋工程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施工,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第一,钢筋冷拉。即钢筋作为水利工程结构施工中最主要的材料,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其所对应的延长率也有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下降,钢筋的延长率也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因此,在冬季低温环境条件下,冷拉钢筋不能够采用控制应力法,以免因钢筋伸长力不足而造成工程设计标准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第二,负温焊接。即低温气候条件除了对钢筋原料自身性能造成影响以外,还对焊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工程实践中,适用于低温环境条件的钢筋焊接方案有两种类型,即闪光对焊技术和电渣压力焊接技术,其中又以闪光对焊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需要根据钢筋断面的平整性对焊接技术方案进行合理选择以外,还需要在负温焊接的过程中做好对焊接头质量的保护。焊接后还未充分冷却的接头需要加强保护,避免接头部位沾上冰雪而影响焊接性能的发挥;第三,若焊接作业必须在室外环境中开展,则需要根据现场要求搭建焊接棚。同时,施工期间也可以根据钢筋工程对焊接质量的要求,合理调整焊接工艺中的预热时间以及延长率,以确保焊接质量理想。

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工程是整个水利工程施工体系的重中之重,其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与此同时,冬季特殊的气候条件也会对混凝土工程施工产生非常深入的影响,因此对施工技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看,在冬季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实施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到冬季低温对混凝土原料性能的影响,水泥原料必须是硅酸盐水泥,条件允许时要求水泥原料标号达到32.5R以上。同时,水灰比需要按照0.6以上标准控制。除此以外,冬季施工条件下对水泥原料的用量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单位立方米内水泥的使用量必须保证在300.0kg以上。同时,从防冻角度上来说,混凝土原料中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防冻剂,以达到提高其防冻性能的目的。第二,在混凝土拌合方面,若所加入的混凝土原料外加剂为液体,则首先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将其配置为一定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之上,混凝土拌合阶段还需要做好对水灰比的控制工作,将外加剂水分以及骨料水分自总水分中剔除,从而达到降低数据误差的效果。在搅拌完成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必须达到10.0℃以上,入模温度则需要达到5.0℃以上。第三,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实施上,浇筑前首先需要彻底清除混凝土模板上存在的杂物(包括覆冰以及垃圾等在内)。同时,原则上需要以分层浇筑作为基础施工方案,在分层浇筑的过程当中,已经完成浇筑层在未被上层浇筑混凝土覆盖前,必须安排专人对其温度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其温度控制在2.0℃以上。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预应力构建浇筑中,对孔缝灌浆之前,孔缝部位要经过预热,同时采用热的混凝土进行建筑,然后进行养护,保证其强度高于15.0MPa。第四,在混凝土浇筑后期养护上,冬季养护的关键在于保温。水利工程中可使用的保温养护材料包括草包、麻袋等在内。在浇筑之后的养护中,首先应该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盖上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上面铺设保温材料。在拆模之后,由于混凝土表面直接接触低气温,所以要及时对混凝土表面做好保温措施,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篇5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一、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帐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帐,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1.4统计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单一,只关心统计结果,不注重统计分析

在日常的统计工作中,企业统计系统收集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如每月、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种统计资料,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信息包含内容有限,导致信息范围狭窄,信息统计渠道单一,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作用。

1.5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一是仍然没有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报表处理程序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造成数据出错难于及时发现,只能在汇总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汇总方法单调,难以进行深加工。或只能将数据导出后程序外操作,使审核程序复杂化。

二、影响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各基层站队的办事人员大多年纪都很大了,单位照顾老同志,就让他们在不用倒班的岗位上,因为年纪大都无心再考取资格证书,因此他们的岗位工资都很低,甚至比在运行岗位倒班的职工还要低上一、两百元,这样就更加挫败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都是等、靠心理,所以普遍都存在报表无法按规定的期限上报。每次多数单位必须通过电话催报才能收集报表,个别站队要催二三次。例如:每年仅上报一次的工资总额台帐,让劳资部门的工作人员真是大伤脑筋,发放统一的报表格式不用,为了省事就用前一年度的,这样职工的名字就不用重新填写,但是表格和公式却对不起来了,无疑给劳资部门的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本来一天就能汇总完成的工作,为了对应数据,调整表格就要增加好几天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数据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由于按照劳动工资制度要求全面统计其工资总额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差,已不能够完全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

2.2基层统计工作估计多,数据少

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实行年薪制的单位(如建行、农行等)平时只发给职工生活费,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一次性发给职工剩余的大部分工资和奖金,这样一来平时的季报与年报数据就相差很大。但按照劳动工资制度上的要求,其工资总额要填报告期内的实际发生数,这与现行制度就发生了矛盾。

三、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和想法

3.1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2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对统计对象各单位的基础工作,尽可能的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应多到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沟通并督促、检查其基础工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能符合劳动统计工作的要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要强,一般理论知识要讲精、具体操作要讲清。要让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道从业人数、平均从业人数与劳动报酬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3.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呢?一是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二是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三是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通过培训,统计人员全部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

3.4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从基层的统计抓起,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做法:一是严格统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二是规范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三是抓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四是做好表彰评先工作。

3.5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及时、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源点,都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同时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法制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3.6理顺统计渠道,提高统计结果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统计追求的是“结果”,但应该更注重于“过程”,统计工作要做到超前预测、系统分析,为企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真正理顺了统计渠道,不断强化统计工作的预测功能,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以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基础依据,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充分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同时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查询和反馈,提高工作效率,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高质的开发利用,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通过以上做法,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了;人员经过培训,素质得以提高,报表质量有所改善,数据更准确了报表上报时间提前,数据及时了。随着各企业的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数据挖掘。劳动工资统计不仅在人工成本分析上要依靠它,而且它也是企业制定有竞争力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劳动工资统计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党伟:如何作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服务,铁道统计2004,(4).

篇6

数据质量难保障。主要体现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常会出现失实、不完整、相互矛盾的数据,影响了统计数据整体质量。数据运用难深入。主要体现在劳资统计工作只注重统计资料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往往数据固化后就束之高阁,忽略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与优化,难以站在更高的层次发挥劳资统计工作的辅助功能。

1.2原因分析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如此重要,可为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却仍存在着诸多难题?笔者认为,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和日常管理不到位3个方面。1.2.1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地域分散,人员情况复杂,加大了劳资统计工作难度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营地域分散,特别是对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下属的子/分公司及项目部往往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时,随着企业开拓施工领域,调整经营结构,通常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适时组建或撤销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而带来人员的重新调整。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在其布局上呈现出分散明显、流动性强的特点,为劳资统计工作带来挑战。就大多数施工企业而言,其人员组成都较为复杂,既有学历低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又有知识水平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企业高端引进的专家型管理和技术人员。从人员层次上看,又可以分为高层次人才(如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等)和普通劳动力(如施工作业等现场一线人员)。人员情况复杂,也为企业相关指标的统计带来了较大难度。1.2.2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劳动工资统计难以真正“落地”基层单位/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劳资统计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劳资统计整体工作水平。在长期实践中,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不到位,这是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的首要问题。有些基层领导尚未认识到劳资统计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劳资统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不以为然,只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做算术”、“填表格”,往往对统计人员填报的资料不认真审核就签字盖章。阶段性统计工作结束后,基层领导很少听取统计专题工作汇报,对统计数据了解不全面,掌握不深入,没有发挥出统计数据在管理决策中应有的作用。(2)基层岗位落实不到位,这是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单位、特别是基层项目部普遍没有专职的劳资统计人员,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如财务人员)兼任,使劳资统计工作被搁置在“打杂”层面,成为“附带性”工作。因此,很多统计兼职人员常常疲于“完成任务”,失真、失准问题屡禁不绝。(3)基层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基层劳资统计人员很多为兼职,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及合格的技能水平,突出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对统计指标解释钻研不深,对劳资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个别人员对劳资报表中常见的“累计平均数”等指标都不知如何计算。还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统计工作敷衍了事,统计报表“不催不报”,且经常不经过认真审查就匆忙上报,以至于发生了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1.2.3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劳动工资统计整体工作质量亟待提升在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日常管理方面,统计制度大多是由公司总部层面制定,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的收集和汇总劳资数据,不能满足上级对基层单位情况分析的需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部分单位由于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稳定性差,导致工作移交不完整,统计资料遗失、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在统计资料方面,也常会出现原始记录不全、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制度等问题。

2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为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五项对策,即:领导重视,规范流程,强化培训,创新手段,系统监督。

2.1领导重视

上行下效,才能蔚然成风。要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劳资统计工作水平,首先要着力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做到“三带头”———带头维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带头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头发挥统计资料的辅助作用。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制度和指标体系,切实关心、大力支持统计人员开展业务工作,认真审核本单位/项目部统计数据,还要经常听取劳资工作汇报,善于用统计资料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2规范流程

劳资统计工作的规范与否决定了统计工作的最终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劳资统计规章制度,明确各层级统计工作责任制,做到层层把关,逐级审批,从制度层面为改进劳资统计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企业统计原始记录和台账,以基层单位/项目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切入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业务数据沟通审核,坚持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地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三是加强劳资统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对统计渠道、统计手段、统计分析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深耕细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2.3强化培训

改善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关键还是要靠“人”的因素。要充分统筹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定期组织实施统计专业培训项目,逐步提升劳资统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笔者认为,针对劳资统计人员的培训,要着重围绕三个方面。3.3.1围绕如何提升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劳资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大部分错误,都是因为基层统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认真、不细致造成的。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统计人员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统计工作。3.3.2围绕如何提升统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加强对统计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帮助统计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掌握好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工作技能。3.3.3围绕如何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培训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统计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安排相关辅助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统计分析方法等,帮助统计工作人员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及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2.4创新手段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劳资统计工作量大,准确性要求高,单纯依靠人工统计、计算往往容易造成高差错率。因此,要不断完善统计手段,加强设施建设,应用先进的统计载体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完善统计平台。实践中,笔者认为,提升统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逐步完善统计信息网络化建设,逐步将岗位信息库、人员信息库、薪酬信息库等模块合而为一,在更大范围内达到信息数据共享,实现信息随时调出,灵活应用。只有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效能,才能逐步推进劳资统计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劳资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篇7

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近几年国内有所探讨,在此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组织成员异质性及其差异化管理的问题。从文献来看,国内对西方组织行为中的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的影响方面的介绍颇多,但国内对此问题的应用性层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拟从高校外教管理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外教的工作动机和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问题。高校外教大多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缘由,差异巨大,西方国家对中国历来有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这同时产生排斥力和吸引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又增强了中国对西方的吸引力。这种心理“拉力”(pull)与“推力”(push)的“合力”,使外教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来中国的工作动机和来中国高校工作后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上。

从现有国内研究外教管理的文献来看,对这两个与外教心理密切相关的研究甚少,而这两个问题与外教引进的工作效益最有直接关系。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从差异化管理角度找出问题成因,归纳有效对策,有益于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引智工作的效益。

一、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与管理

高校外教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加等国。由于现实中国对他们同时产生心理“拉力”与(推力),使他们来中国高校工作的动机差异性很大,值得我们关注。这样对聘请与甄别合格外教是有直接意义的。

1.1外教工作动机错综复杂

根据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和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外教来中国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

(1)对在中国某个特定地域感兴趣

在此方面外教的心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对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感兴趣,而有的则对内地的特定文化与人文社会环境感兴趣。有的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工作过,但想到中国内地也试一试,以便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或教育的情况。即外教来中国工作,在地域上有不同的“兴趣点”。

(2)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感兴趣

中国学生以刻苦学习精神久负盛名,有的外教或是为了增加在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有利于以后在国内的职务升迁;或是为了了解中国高校的教学情况,以便作为与自己国家的比较;也有的是对教中国学生特别感兴趣等等原因。这类外教很愿意在中国学校进行教学工作。

(3)出于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双重考虑

外教到中国来工作,既可以解决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利用节假日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分领略古老东方文明的无穷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愉悦了身心,这种抱着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双重考虑的外教所占比例是较大的。

(4)对工作单位特别有兴趣

有的外教特别注重工作单位的微观环境,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或特色文化,如有的外教在与我们联系的过程中就明确表示,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中国内地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这些“longhistory”(悠久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而愿意来此工作。这些往往是国内的老牌学校或名牌学校。

(5)出于“打工”的想法

近些年来“热门专业”规模高速扩张,社会就业对外语要求越来越普遍,内地普通高校在聘请外教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聘请的外教多是来华务工人员,教学质量难保证;来自非洲、东南亚等说英语地区的“留学生外教”也占了一定比例,这些“外教”多是高中毕业后来华攻读本专科热门专业学位的留学生。外教构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独立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的更为突出。

1.2对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首先,在招聘阶段,要特别注意应聘对象来中国任教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普通院校来说,前些年聘请外教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外教很难,能来就不错了,顾不了他们的工作动机。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来工作的外教“找上门”来的越来越多,使我们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只有在动机上与本校的工作需要相一致的外教才有利于来校以后的工作和管理。所以,在招聘阶段,我们可以不急于求成,一定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把对方的工作动机搞清楚。

其次,根据个别差异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对那些喜欢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外教来说,由于我国高校有很多特殊的情况,利用节假日进行调课、补课的情况是常有的事。而有的外教出于自己的需要,要“严格按合同办事”,由此产生冲突;或是外教在外旅游计划不周,延误了返校日程而导致掉课,出现教学事故。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在取得外教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参与他(她)的旅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日程并留有余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三,要进一步了解外教工作动机。外教来校工作后,要对此做进一步了解,以便发现新的问题并采取对策。如有的外教在应聘联系过程中给人的印象很好,刚来校工作的一段表现也不错。但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品质问题,可以肯定其来中国工作的动机是“不纯”的。这时就只能采取断然措施,终止合同,但是非常麻烦。因此,对所有来校工作的外教,不能仅凭第一印象,要加强深入了解,尤其是要了解其主要动机是什么。第一次签合同时间最好是一个学期。这样就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留有充分余地,也能避免纠纷的发生[6]。

最后,要促使外教形成新的动机。要积极组织外教开展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一些主题活动(如圣诞节)可以由外教“唱主角”,还可以吸收他们参与某些相关的专业或学术活动。这样就促使外教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形成新的动机和兴趣点。也可以做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教在各种活动中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会主动拓展工作的范畴。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会使外教本来差异较大的动机逐渐凝聚到学校需要的方向上来。这才是外教动机差异化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外教心理状态的差异与管理

根据我们多年来在外教管理中对外教的长期观察和分析乃至追踪研究,外教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具体情境”这两大因素而引发的适应不良[7]。这些心理问题与医学标准的心理问题相比虽然没有那么典型,但其相关指标仍然可以作为参照体系。

2.1外教心理问题现象分析

可以把外教的心理问题归纳为4种类型:一是因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二是因思乡之情引起的抑郁情绪,三是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产生而引起的双向情绪,四是因文化差异和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下面对这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具体阐述。

(1)因思乡之情及不适应环境而引起的抑郁情绪

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坎坷,由于多种因素,他们辞掉了国内的工作、离别了亲人而来到中国高校任教。本来就思想负担较重,来到中国以后,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加上思念远在国内的亲人,会导致抑郁情绪。如果学校提供较好的通讯条件,如越洋电话畅通,互联网(英文版软件)联系方便;学校外事工作人员或同行对他们热情、亲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种思乡之情会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化为无形。但如果通讯条件差,与国外联系不便,或是学校有关人员对他们漠然置之,反而会加重这种抑郁情绪。表现为伴有焦虑症状的心境不良,情绪低落,紧张不安,身心状况不佳,从而无心安排好日常生活,也无心投入教学工作。

(2)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

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年轻或中年的外教身上,他们多数抱着来中国积累国外工作经历,同时学习中文,以便以后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因为现在在西方国家,有中国工作经历而且懂汉语的人是很“吃香”的。但他们担心在中国高校工作很难适应,或不知道怎样才能适应,如果不适应将来怎么办等等,使他们难以预料以后的出路,感到前途未卜。因而刚来中国就有明显的焦虑心理。表现为莫名的紧张、担忧,总担心不适应或是无端地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等等。

(3)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而产生双相情绪

这主要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他们深受欧美文化影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工作中凡事都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代表着先进和科学,他们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带到中国来了。但来中国后,他们又发现中国并不是他们想象或“传说”中的那样落后,现实中的中国人也并不自卑。今天的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大多都充满了自信,能够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西方人。这种情况令这些外教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因此,当他们工作顺利,因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受到尊重的时候,往往情绪高涨;而当工作或其他方面不顺,如教学方式与学校要求差别过大而受到非议,其他中国同行对自己并不是很佩服,或是行为方式方面校方经常提出意见的时候,则往往情绪低落甚至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表现为他们的情绪随外部反应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常常是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而现实中,更多的时候是情绪低落。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状况与效果也很不稳定。

(4)因具体情境或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

这可以表现在所有年龄段的外教身上,因人而异。主要是由于具体情境与国内差别甚大,而有些高校的教职工对外教大多有“避而远之”的情况,在工作中不与外教主动沟通,外教会因此产生恐惧情绪。加上如果在教学思想或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国同行差距甚大,受到学生或中国同行的非议等情况下,他们就会觉得中国人确实难以相处,会加重这种恐惧情绪。因此,部分原来就性格内向的外教就采取与中国同行“不交往”的态度。表现为除上课以外,基本上与校内的中国同行不主动交往沟通,对学校外事工作人员过分依赖,从而感到苦闷、烦恼和对人际关系的畏惧。

2.2外教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

外教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成因并不复杂,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多年的外事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有效的对策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提供良好的生活和通讯条件

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对外教的心理问题具有首先“诱发”的可能,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给外教提供舒适、方便,配套齐全的居住条件,在外教来之前就把所有生活用具用品都备齐全,使外教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的紧张和担忧就可消除大半。装备好越洋电话和电脑网络(英文版本)。外教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和进行网络联系。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外教立即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只要外教的电话、电脑或网络出了问题,必须尽最快速度进行维修,始终保持畅通。使他们觉得与国内没有什么差别。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心理隔阂。

第二,用民族性格影响外教

国内有一种误解,好像对西方人主动、热情的话会引起他们反感。其实不然,我们从实际中了解到,他们其实非常希望我们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各方面的关系和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主动热情地去关心他们。外事工作人员要做“桥梁”和“纽带”,把外教与校内的教学、后勤等部门及校领导有效地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外教对中国人性格的这种特点是肯定的,也正是他们需要的。

第三,关心外教的日常工作和发展

要根据外教各自不同的情况关心外教的教学工作和今后的发展问题。要主动地试探性地了解外教的意向。外事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合格外教能在本校持续教学工作,对于想要去国内外地工作的外教,不能撒手不管,也要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去外地工作提供信息和可能的条件。外教感动之余也没有了焦虑心理。有的外教在外地工作甚至回国一段时间以后,又要求返回本校任教,认为“还是这里像家里一样”。帮助外教在专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对在校进行外语口语教学满一年且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外教,可同系、部协商,酌情介绍其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外教们很重视这个事情,认为这是他们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个发展,回国以后会有很大的价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外教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教学上有更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理论前沿,2005年第23期.

[2]刘树林,唐均.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年第6期.

[3]康鑛.知识员工的异质性特征与差异化管理[N],光明日报,2008年2月6日.

[4]唐健吾.论高校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教学评估显示武汉部分高校外教有点“水”[N].武汉晨报,2007年6月4日.

[6]金一超.论外籍教师聘请和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7]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8][英]布丽姬特·贾艾斯.变态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3-238

篇8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减低了变电站及配电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变电站及配电站人员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多种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安全检测以达到高效控制的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通过新型的设备代替以往的电磁式装置从而使得现场的监视操作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监控设备的更新,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高质量输电过程,经济效益提高很多。

2.2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电网的总调度能够通过大屏幕显示器、计算机服务等自动化系统对电网进行远程监控。根据电力工程中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控电网的实时状态。通过各个分系统传送的电力工程中的生产数据、控制发电的数据,对电力工程整个系统进行评估、调配和预测,从而减少了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电力故障及异常情况,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及时作出判断,检测更加及时。从而减少了电力工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事故。另外,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还能对整个电网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调度从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采集信息,找出电气事故的发生地并提出应对措施,防止事故的扩散,减低影响。

2.3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通过太网、过程控制单元、工程师工作站、高速数据通讯网等对分层对电厂的生产状况进行测试和控制。经过过程控制单元可以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接受热电阻、热电偶、电气量等信号,处理运算的结果、参数等,通过这种方式对电网进行监控,从而提高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检测、保护和控制功能。

2.4计算机自动化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引入了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微型计算机让整个电力系统自动记录、反馈电气设施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反馈信息进行的误差判定。加强软件的查找、分析、测算的应用,从而在电力工程中实现操作技术的使用性,更加便于电力工程的管理。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还要注意对监控方式、现场总线监控进行设计。只有全面加强电气设备的监控信息及监控方式,才能提高监控系统的效率以及整个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篇9

现阶段我国公民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工资,工资能够客观反映我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状况,同时也能反映事业单位中不同层级的待遇差别,以及各个职工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是激励人才的重要依据。

2.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制定重要决策,其中一项非常客观实用的依据就是劳动工资。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既需要参考劳动工资的标准,也要以劳动工资为为依据,同时参考同地区同行业的工资标准,才能相应制定招聘待遇和条件。因此,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的成败。

二、当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现状

1.领导重视不够。

在很多事业单位,由于许多领导都没有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是在认识方面有所偏差,导致了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无法依据详细的数据,而只是凭借大致数据进行估计,使得决策出现问题。因此,领导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统计制度不健全。

有些事业单位虽然都有相应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但是相关内容和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统计台账以及部分原始记录的欠缺是事业单位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些情况使得在统计劳动工资的时候没有详细数据的支撑。归根究底,这些情况都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统计制度而产生的,或者是统计制度只是摆设,并没有贯彻执行。

3.基础资料不够完善。

要全面详细统计劳动工资的情况,需要了解多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事业单位的人事资料以及职工工资的相关报表和文件等等,只有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够确保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有效性。目前来说,很多事业单位的基础资料并不完善,存在很多欠缺的情况,不利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开展。

4.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人才的欠缺也是阻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一个因素。有些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都是由会计兼职的,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这些兼职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统计知识,不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导致统计工作存在很多误差。

5.调查方式不够科学,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一是调查方式不科学。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仍然没有实行网上直报,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统计方法存在缺陷。由于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自动化水平较低,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有限,统计部门下发给各单位的报表仍然是以手工填报为主,与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相距甚远。对填报的单位进人和退出统计范围没有形成科学、准确的信息渠道,造成部分应填报的信息漏报,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三是一报多用现象普遍。有时一个单位往往要向各级统计局或统计局多个部门填报报表,形成了报表多头上报的局面,给填报单位增加了负担且造成汇总部门审核程序复杂化。

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优化措施

1.领导给予足够重视。

为了能够客观反映出劳动力用工成本,必须要认真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因此,事业单位领导要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引起足够重视,随时了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同时善于参照劳动工资统计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才会重视自己的工作,其他部门也会全力配合做好劳动工资统计的相关工作。

2.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制度是确保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保障。事业单位在制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时,首先应有灵活性,留有自用指标,让各级统计部门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自己的统计指标,满足为地方政府和部门服务的需求;其次要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制度要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准确反映单位发生的变化。只有根据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以及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并以此作为开展统计工作的依据。

3.强化基础资料建设。

人事档案资料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事业单位要进行人事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有详细的人事档案资料作为支撑,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要不断完善人事档案资料等基础资料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人事电子档案,并及时进行整理和更新,在提高人事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方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除了人事档案资料,还需要加强其他基础资料的收集,确保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有完善的基础资料作为支撑。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与一般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同的是,事业单位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在岗位设置上,需要有专业的统计人才来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作为统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及时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定,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为国家和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改革现行调查方式,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随着事业单位的劳资和财务制度的不断健全,为避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出现多头报的现象,可将现行的季报表改为半年报或年报,也可以协调交由事业单位的人事劳资主管部门汇总统计,按期统一上报统计部门。同时建立统计信息数据库和网上直报系统,将劳动工资统计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逐步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篇10

2施工方案

2.1施工的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是实现快速施工和安全施工的第一个要素,项目根据实际状况选择优良并符合项目施工的机械设备是项目快速施工的关键。因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副井的井筒技术特征、冻结基岩段的施工技术要求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优化施工技术方案,采用的设备有如表2。

2.2施工工艺创新

施工工艺优化和创新是项目效率提高、速度提升的另一个体现,在实际工程中也属于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需求和相关的施工标准要求,我们在冻结段采用了短段掘砌的混合施工方式。具体实现可以通过,掘进、排矸、砌壁以及通风进行实施。在掘进施工上,项目采用上述的G20风镐和破碎机进行挖掘,并与此同时采用CX-45挖掘机对相关土方和废料的装载,指派专人进行专项负责。为了提高施工速度和保证施工质量,表土段可以采用较小的挖掘机(CX-45)和配合HZ-6抓岩机进行配合作业,同时增加两到四个吊桶实现交替装土运输,增大施工空间。因此,在小断面每掘进2m进行刷帮,施工开始是,挖掘机进行挖掘方面的规划和位置选择,尽量靠近井壁处与上述的抓岩机HZ-6同时挖罐窝,边松动边积土,最后由HZ-6进行吊桶装土。在爆破上采用伞钻进行钻眼,并采用风钻进行打眼。伞钻施工前需要进行工程校验和安全检查,并在打眼前必须确保矸石的清洁,确定井心位置,并按照爆破预定设计定出眼的位置并做出标志,对炮眼的施工上应当再每次施工后进行现场的清理和施工效果的保护。爆破的顺序可以按照相关文献提出的大并联进行,炮眼分布图可以如图1。而在排矸上则主要采用凿井架和单钩进行工程相关的提升,配合采用上述的2JK-3.5/15.5提升机和相关的吊桶。相关的土方被挖掘出来后经过提升后进入10T的排矸货运车运输至指定的场所实现排矸。过程也由相关专项负责人负责并指派监督人员进行督工。在砌壁上则采用模板对其进行金属模板的砌筑,在金属模板的选择上采用单缝式液压可伸缩整体下行模板。其拥有的翻转挤压式受灰合茬窗口以及双面刃脚,可以为井的双壁双层重叠带来施工上的平整和密实。中间实施需要的工具还有上述所说的4m3底卸式吊桶。最后对井筒进行通风处理,根据作业的特点以及挖掘面的大小尽可能保证施工的通风环境,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上述的风扇等通风措施,此处不再赘述。

2.3施工管理创新

在施工管理上,实轮班平行交叉混合作业的制度,将人员具体分为6个班,包括4个班进行挖掘和爆破,2个班进行砌壁。砌壁段高位4M左右,正规轮班一个班组大概10个小时。同时,两个性质的班组可以平行同时施工,砌壁班可以进行浇筑混泥土,挖掘和爆破班则按部就班对挖掘进行施工,实现平行交叉的混合施工。当然施工过程需要注意安全生产、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的综合因素。因此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实现24小时无脱岗全程跟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必须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和施工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例如采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对每天施工完毕的井帮温度和位移量进行监控,与此同时实现盐水温度和流量的控制,使掘砌的速度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与冻结壁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为下一步施工做好准备;或者,根据不同的地质和地层情况,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编制出相关的施工排班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对传统的施工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对上述所说的平行交叉混合式作业进行优化;施工过程设备的配合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混泥土搅拌机与吊桶的配合优化、竖向的钢筋进行锥纹连接、模板浇筑窗口的环形设计等等。

篇11

压实的目的是提高混合料的的强度、稳定性及抗疲劳性。压实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压路机的选型与组合,速度、变数、压实方式的确定,特殊路段的压实(弯道和陡坡处)。

振动压实对密实混凝土是十分有效的。在一些以表面振动为主要密实手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特别是由某些仅采用振动梁作为密实装置的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所铺筑的路面,在混凝土铺层内却存在着密实不足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道路工程的质量。从铺层的断面看,密实不足区域是从铺层的下部向上方延伸,呈下松上实的状态。排除因施工管理、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表面振动的有效作用深度不能满足混凝土铺层的厚度要求,是该问题的主因。

震动压路机分为自行式单论压路机、窜连震动压路机及组合式震动压路机等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的路面来选择,

碾压混凝土路面是70年代在美国和加拿大发展起来的,是使用震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和震动达到密实的一种含水率低,塌落度为0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 影响震压砼密实的因素

(1)震频率及振幅

砼混合料的振动液化作用与振幅A、震动频率F的平方、振动加速度amax成正比,与震动波在混凝土中的转播速度V成反比,对于一定的混凝土混合料,振幅与频率应选得一致,振幅过小则粗颗粒振不动,使振实速度慢,甚至得不到密实的混凝土;振幅过大会使震动转化为跳跃,振实效果低,混合料出现分层,并在跳跃过程中吸入空气,密实度降低。频率过小震动衰减大,采用高频率震动可以使胶凝材料颗粒产生较大的相对运动,有利于提高振压混凝土的密实度。

(2)振动时的压重

在震动压路机的频率和振幅一定的情况下,震动时的压重对混合料的密实度有影响,影响混合料液化过程的快慢。这是因为振压混凝土是一种含有少量液相的固体散粒料体,随着震动时压重的增大,对混合料的冲击作用加强,散粒提更易于聚集在一起,便于震动波的转播。

当对现浇混凝土施振时,混凝土的部分颗粒,摆脱了水泥浆网状结构的约束,解除了原相邻颗粒间的结合关系,在激振力、恢复力、阻尼力共同作用下,以各自所获得的不同振动加速度,在不稳定的位置上振动。整个受振动影响区域的混凝土由静止状态转入振动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液体的某些性质。振动的颗粒同时受重力作用做“下沉”运动,在振动的持续作用下,颗粒在“下沉”中相互填充、密集。同时,混凝土内部的空气不断地集结成气泡逸出,游离水受到下部密集颗粒的挤压上升。随着振动的持续,混凝土便逐步达到相应的密实,振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密实效果。时间过短,颗粒下沉、密集不充分,必然导致密实不足。当混凝土密实以后,继续延长振动时间,对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是无效的。

以上振动密实机理的分析,所反映的是振动密实的一般性。表面振动作为振动密实方式的一种,就其密实方式而论还具有特殊性。表面振动是通过对混凝土上表面向下施振实现混凝土的密实。其施振方向和施振位置均有别于内部振动、附着振动和台式振动等方式。因其有效作业范围、密实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有效作用深度

对混凝土采用表面振动密实时,因振动源是通过混凝土的上表面向下施振,所以作用在颗粒上的激振力周期性地与重力同向迭加。当在颗粒上作用有激振力、恢复力、阻力和重力时,颗粒向下运动。由于颗粒获得的运动速度大,便加大了颗粒的下移速度和幅度。当激振力从颗粒上消失后,颗粒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但其运动程度受重力影响小于下移程度。可见,颗粒是沿重力方向振动的,且位移方向是向下的。同时,因振动能量沿纵向的衰减,使处于上下不同位置的颗粒的运动速度有快慢的差异,这样势必发生上下颗粒间的相互碰撞,并形成纵向堆积而构成密实层。密实层的密度分布随颗粒的运动程度不同呈上密下松状态。当密实层的密度和厚度自上而下增长到某一程度后,振动源的大部分能量被其吸收。由于密实层在振动源的有效作用范围内,阻止了振动能量向下的传播,致使处于密实层下方的颗粒逐渐地中止了振动,而使混凝土形成密实不足的状态。此时,即使延长振动的作用时间,也无法使密实层的厚度得到有效地增加。由于密实层是自上而下地建立在相对松散的混凝土之上,在振动停止后,密实层下缘区域的颗粒将会有程度不同的松散,因而又进一步减小了密实层的厚度。通过分析可以盾出,表面振动的密实深度是小于振动源应具有的有效作业范围。自上而下所形成的密实层的厚度,就是表面振动的有效作用深度。所以,采用表面振动方式密实混凝土,存在着有效作用深度与混凝土铺层厚度是否一致的问题。当铺层厚度小于有效作用深度时,混凝土可以实现理想的密实;当铺层厚度大于有效作用深度时就会在铺层内产生由下而上的密实不足现象。

表面振动的有效作用深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与振动源的频率、振幅、振动能量的传递方式和衰减程度等因素有关,还与混凝土的配比、塌落度、水灰比、骨料的粒度等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数学模式来描述有效作用深度与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大小。

在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时,使用表面振动器一定要慎重,国外水泥混凝土摊铺机上几乎不采用表面振动而采用内部振动。

三 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

由于表面振动具有作业面积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很适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大面积振动密实混凝土工况。在目前情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摆脱表面振动的密实方式。为解决这一矛盾,在道路施工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流动性:在改善碾压混凝土的流动性是节约水泥,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不要采用过少的水量,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同时改善石子的级配,

(2) 水泥用量:在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改善混合料的粘结性能,必要时,可掺入适量的火山灰或粉煤灰作为部分粘结材料,但用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3) 平整度: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质量的关键指标;

(4)表面振动器的选用:要注意其有效作用深度的大小;进行水泥混凝土摊铺机选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其采用的振动密实形式和有效作用深度。

(5)采用表面振动与内部振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充分发挥内部振动器的效率,可将振捣棒沿道路施工方向并与水平面呈45°夹角施行施振。此做法类似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所采用的振动棒工作方式。

(6)控制表面振动器的移动速度,特别是仅装有振动梁的水泥凝土摊铺机的作业行走速度,以保证振动的有效作用时间。

篇12

我国土木工程也同样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必然推动企业团队的重组及施工流程的优化,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定融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须致力建设三大系统。

一、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控制及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例如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设计方法从平面设计走向模型设计,由于模型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共享的集成化工作模式,设计人员(多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条件传递和确认,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图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设计方案上,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形象。而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环境,在三维模型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以专家库、知识库为支撑,研究新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模式,构造一个更易于操作、具备智能化的设计环境。目前许多工业项目的模型设计过程已初步应用了可视化技术,比如,实体建模,使设计过程更为直观有效,并易于修改;可视化的设计校审,使校审更为形象,并可与设计深度交叉;可视化的进度审核,将设计的三维模型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相连,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抽取信息来可视化地展现和分析项目管理的各种状态。

在施工中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有效地完成用传统控制方式难以实现的高难度施工项目。例如高层建筑的垂直度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的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吊装和安装控制、整体模具的爬升和大型脚手架的提升控制;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幕墙的生产和加工控制;高温高压的焊接质量控制;建筑物的爆破、整体搬迁、以及沉降观测和数据采集,大型工业设施的三维空间管线布局的计算机模拟等等。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应用程度将越来越深,建筑工业化水平将越来越高。

二、建立土木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向前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

土木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条件与可能。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使得全球产业信息的获得非常便利,可非常方便地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研讨,掌握人类最新管理成果,使得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土木工程业的管理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更为科学的依据,使建筑行业管理上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对实体本质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要素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包括项目融资拓宽渠道、项目策划优选优化、项目设计电脑化,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筹学在工期控制上的应用,多因素分析在质量控制上的应用,动态进行投资分析等。信息化使工程管理档案化、数字化、动态化,为工程的策划和融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全新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实现更宽范围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准确的会计管理、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更优化的决策管理、计划管理,更高效的项目施工管理。信息技术也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的信息更为丰富,为新产生的团队合作关系甚至跨国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前提。高技术的办公环境,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人力管理理念的创新,对更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升级。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正如山西太原化学工业设计院于万里同志的文章《从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看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所言: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多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依靠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项目计划的编制。

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以及中标授标之后的合同条件都要求承包商编制切实可行的“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剖析。软件对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任务做出精确的时间安排,同时还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设计和投资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千头万绪的任务中找出关键要紧的任务(关键线路)以及对任务做出合理的工期、人力与物力、机具等资源的安排。

2.项目跟踪过程。

软件对于工程进度能够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它要求项目各级管理人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影响项目进展的内外部因素随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连续、系统的纪录和报告并输入计算机,也就是真实、实时地反映工程进度,分析工程进度数据,及时反映工程项目的变化。

3.项目的分析、控制与优化。

由于管理软件实现了广义的网络技术,项目管理者根据跟踪提供的信息,对比原计划(或既定目标),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偏对策,实施纠偏措施。软件不但考虑时间问题还根据资源和费用进行分析求得一个时间短、资源耗费少、费用低的计划方案,并通过软件进行网络计划的优化,也就是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最初方案使之获得最佳工期、最低费用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软件有对工程数据与作业活动的强大过滤功能,将现行计划执行情况与目标计划进行数据库比较,然后再将滞后于目标计划的所有工作活动过滤出来,进行单独的追赶或特别跟踪。对于发现工期滞后的工作项目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追赶计划。对于现行超前于目标计划的工作可有意识地放慢部分超前工程项目的施工速度来降低工程成本或使总体计划更趋于合理。

三、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互联网正在逐步深入土木工程,既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同时又为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方案、种种合作方案有效进行比较,高效进行优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电子商务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机具的采购显得更为宽范围、广领域,甚至会进入货物及其流通的细微部分,使需求方对货物的质量、价格、生产方式、供货方式、市场信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透彻的把握。网上交易为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果、监督交易全过程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为买卖双方的合作经营伙伴关系起主导作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诚信失缺行为进行有力遏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人才上网,网上各专业专家组在网上会诊技术难关和质量难题,对土木工程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巨大的力量。也可以说,现代建筑企业更加依赖网上技术研发,依赖网上人才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