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2:0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纳税筹划结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成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重要对象,如何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合法的筹划,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减轻税负,是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师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三个方面进行纳税筹划分析。
关键词 :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90-03
一、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现行税法,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通过合理的非违法的筹划安排,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的活动。可以看出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遵循“法无明文不为过,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在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通过策划,选择税负最轻的方案,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的目的,所以纳税筹划是合理合法的,它是纳税人自身权利的一种体现。
个人所得税是指在中国境内居住或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而应缴纳的税。高校个人所得税是指在学校任职或受雇于学校的个人所取得的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加班、奖金、其他补助等所有收入扣除相应费用后应缴纳的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教师个人收入也增长较快,国家税务总局在2005年明确提出将高校教师界定为高收入行业,并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重点。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也迅速增长。以河北省某高校为例,1994年该校缴纳个人所得税3.12万元,2012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了3701万元,20年间个人所得税增长了1186倍。
那么,高校教师真的成为高收入人群了吗?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一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统发工资、校内工资和个人创收。具体表现为基本工资、奖金、课时费、各种津贴、劳务收入、稿酬等多项内容,教师收入内容的多样性使得高校教师收入存在很大差别。在高校,确实存在着一部分高收入人群,但他们一般职称都在副教授以上,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助教来说全年收入不过两三万元左右。曾经有人对高校教师收入做了统计和测算:在高校中真正的高收入者占高校教师比例不到5%,大部分普通教师生活并不富裕。此外,教师的课时费是根据课程和教学需要来安排的,各月或各学期之间的收入高低不均衡。课时少的月份收入达不到起征点,课时多的月份收入又远远高于起征点,但在扣除所得税后得到较少的实际工资,而真正增加的是个人所得税税负,教师们普遍抱怨辛苦挣来的钱都缴税了。据教育部统计信息显示,从1984年至2006年20年间高校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8倍,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个人所得税增长的速度。由此可见,简单地把高校教师列入高收入行业作为征税管理的重点人群,不区分高校教师收入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纳税筹划,无疑增加了教师的税收负担。所以,对高校教师的收入进行纳税筹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实证分析
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项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工资、薪金所得,即来源于任职院校的基本工资、课时费、校内津贴、教龄津贴、班主任补贴、生活补贴、奖金、加班费,另外还有科研经费等等;二是劳务报酬所得,如校外讲课、办培训班、家教、设计、技术服务等等;三是稿酬所得,即出版、发表作品的收入。
下面通过案例分别不同的涉税项目谈谈高校个人所得税的筹划思路。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筹划
1、合理设计课酬发放方案,均衡每月工资、薪金
现在各高校教师薪酬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职称高低、授课工作量、指导论文的数量、以及完成的科研工作量等因素确定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基本上采用以下两种与教师工作量、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基本收入加课酬制和业绩津贴制。基本收入加课酬制是将教师的工资分成基本收入(包括基本工资、津贴、福利和补助等)和课酬两部分,每个月按照教师实际上课数量(以及指导论文的数量等)确定当月课酬数量,并与基本收入一起发放。由于受假期、课时不均等因素影响,教师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一样,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业绩津贴制是首先确定教师一年基本的工作量,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后就可以获得基本工资和业绩津贴,在年末或者学期末支付超课时部分的酬金以及指导论文的费用等,如果未能完成标准工作量,则相应扣减其津贴。
例如1:某高校一教师月基本工资扣除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后实发工资4000元,学校规定,每学年需完成240课时的标准课时工作量,未完成标准课时的按照每课时50元的标准扣发课酬,超课时部分按每课时50元支付课酬。除课酬外年底双薪与奖金数额合计为6000元,在12月份一次性发放。在表1中列示了两种不同薪酬体系下该教师完成标准课时及超课时每月的收入和应纳个人所得税情况。
从表1中可以得出,在基本收入加课酬制下,在一个学年内由于寒暑假,大部分课程集中安排在3月~6月以及9月~12月,再加上指导学生论文、毕业答辩集中在六月份,使得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均衡,收入时高时低,收入高的月份缴税多,收入低的月份又不能完全享受税收抵扣带来的优惠。采用业绩津贴制,各月的收入比较平均,税负也均衡。在全年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不论是完成标准课时工作量还是超课时完成工作量,业绩津贴制的税负都比基本收入加课酬制的税负要低一些。
因此,课酬发放方案不同,所交税额也不同,建议高校可采用业绩津贴制,不仅从总体上降低高校教师的税收负担,而且易于操作。
2、合理设计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数额,降低年终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
按《国家税务局关于调整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法[2005]9 号)文件精神,年终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计税,其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按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的商数确定,但是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全年有12个月,却只允许扣除一个月的速算扣除数,未同步乘以12,从而形成在两个应纳税所得额级距临界点附近,应税收入增加1元,税后收入反而大幅减少的不合理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年终奖金税收政策的“无效空间”或“不合理空间”这是由于年终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是采用全额累进税率的,因此当计税所得额突破某一区间,升级至税率的上一级次时,存在着一个增发减收区间,即年终一次性奖金增长慢于税负增长的区间。
例2:某高校教师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8000元,则18000?12=1500元 (适用税率为3%,扣除数为0)
应纳税额=18000×3%=540元
税后收入=18000-540=17460元
而如果全年一次性奖金为18010元,则18010÷12=1500.8元(适用税率为10%,扣除数为105)
应纳税额=18010×10%-105=1696元,
税后收入=18010-1696=16314元
也就是说:税前奖金仅增加10元,但应纳税额却增加了1156元,税后收入减少了1146元,收入的增长远低于税负的增长。因此,高校在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时需要特别注意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增发减收的区间,注意计算超额超率临界点,避免适用高一级税率,出现实际税后收入慢于税负增长的情况,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二)劳务报酬所得的纳税筹划
高校教师的劳务报酬所得,主要有在外兼职所得,如开展补课、各种特色培训以及依靠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各类企业提供的服务等等。
我国税法规定:劳务报酬所得的扣除额为:每次收入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收入20%的费用,税率为20%,对应税所得超过20000的部分加征五成,对应税所得超过50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见表2)
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所得税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对于劳务报酬所得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1、分次收取,降低税负
由于劳务报酬以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如果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集中发放便意味着税负的增加,而采取分多次发放,就能多次扣除费用,税负便会相应地减轻。
例3:高校教师李某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工程图纸,获取报酬30000元。
如果该教师一次性收取30000元,则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000×(1-20%)×30%-2000 =5200(元)
如果该教师分10个月收取,每月收取3000元,那么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00-800)×20%×10=4400元
5200–4400=800(元),即可节税800元
2、报销费用,降低报酬
税法规定:个人提供劳务报酬所得应缴个人所得税,但却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获得收入的个人缴纳,因而在劳务报酬合同中,可以规定由支付报酬者缴纳、也可以由获得报酬者个人缴纳。为他人提供劳务的个人,可以考虑由对方提供一定的福利和某些不可避免的开支,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改由对方承担,同时适当降低自己原有的报酬。筹划的结果是名义上降低报酬额,实际上会增加净收入。
教师在取得劳务报酬时,可以通过增加费用开支尽量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即由被服务方向提供劳务方提供诸如伙食、交通、住宿等服务,该服务费用从劳务报酬总额扣除,从而降低劳务报酬总额,以降低税负。
例4:某大学王教授应邀赴某公司给员工培训授课,双方签订合同:授课半月,劳务费共40000元,往返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共10000元,由王教授自理。
则王教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0000×(1-20%)×30%-2000=7600元
最后王教授实际收入为:40000-7600-10000=22400元
如果在签订合同时,王教授与对方商议,让对方报销交通费开销,由对方提供住宿、伙食等必要的服务,相应降低自己的劳务报酬所得,公司只支付王教授劳务费30000元,与其报酬有关的个税由公司代付。
则王教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000×(1-20%)×30%-2000 =5200(元)
王教授实际收入为:30000-5200=24800(元),净收入比之前增加了2400元
在此项筹划中,只要公司提供的必要服务支出和付给王教授的所得之和不超过最初的40000元,对公司也是有利的。
3、多项报酬,分项计算
如果一人在同一个月内取得几项不同的劳务报酬,那么分项计算,分别减除费用比几项合并纳税更节税。
例5:李教授利用空闲时间在1个月内给几家公司提供了不同的劳务,获得工程图设计费收入2万元、翻译收入1.5万元、技术服务收入3万元,合计收入6.5万元。
方法一:合并计算纳税
合并加总应税所得额= (20000+15000+30000)×(1-20%)×20% =52000(元)
应纳税总额=52000×40% -7000=13800(元)
方法二:分项计算纳税:
设计费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额=20000(1-20%)×20% =3200(元)
翻译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5000×(1-20%)×20% =2400(元)
技术服务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额=30000×(1-20%)×30% -2000=5200(元)
总共应交个人所得税=3200+2400+5200= 10800(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如果分项计算可以少交个人所得税3000元。
(三)稿酬所得纳税筹划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收入。扣除额为:每次收入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收入20%的费用。此项收入的税率为20%比例税率,再加上减征30%的优惠。与劳务报酬所得一样,稿酬所得也是以每次出版、发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稿酬所得可以通过系列丛书的形式将著作认定为几个单独的作品分别纳税,或将相关费用进行扣除,减少计税总额以降低税负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该作品再付稿酬,均应合并稿酬所得按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于不同的作品却是分开计税,这就给纳税人的筹划创造了条件。如果一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现,则该作品将被认定为几个单独的作品,单独计算纳税,可以节省纳税人税款。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纳税筹划时需要使每部作品的稿酬收入不超过4000元。其次,该著作可以被分解成一套系列丛书,而且对发行量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著作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发行,导致著作的销量或者学术价值大受影响,则不宜采用这种方式来节税。
由于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个人取得的稿酬所得只能在一定限额内扣除费用。而应纳税款的计算是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税率而得,税率是固定不变的,应纳税所得额越大,应纳税额就越大。因此,如果能在现有扣除标准下,再多扣除一定的费用,或能够将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就可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其做法与劳务报酬所得的纳税筹划方法相似,通过由出版社或者其他签订合同单位支付调研、差旅等相关费用,作者适当降低稿酬来实现减少计税总额降低税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春林.纳税筹划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文).
[3] 汪鸿艳.个人所得税纳税现状与改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尊重,社会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典型代表的高校教师,其个人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社会舆论对于部分收入畸高教师个税纳税问题的关注程度、税务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对于教师个税征管工作的难度,也伴随高校教师收入和个税纳税额快速增长而不断提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高校教师个人收入的现状及特点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有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在总体收入提高的大前提下,我国高校教师在个人收入上也体现出一些重要的特点。
(一)、收入的个体差异显著,呈现两级分化的特点
高校教师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和岗位津贴。就此而言,也明显具有拉开不同技术级别之间收入差距的倾向。以国内某211工程高校为例,最年轻的教师与老资格的在岗教授之间的最大工资差距约在3.3倍之内,学术地位最高的在岗教授的校内津贴与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任助教的校内津贴相比,级差达16.7倍。将制度性工资与校内津贴两项相加,学术地位最高的老教授与新助教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到7.7倍。因此校内津贴制度的政策倾向也是在拉大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
教师从享有的社会资源中所获经济收入,也明显地呈现出 "马太效应"。即越是已获得较多社会资源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则越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力资本和经济收入之后,他们就同时从总体上成为追求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阶层学术资本、社会关系资本,而且这三种资本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校教师中由于每个人享有的综合资本的拉大,导致各自获得的社会资源量相差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经济收入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二)、收入来源广泛,工资性收入比例不断降低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程度逐渐提高。高校教师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的有限区域。一些与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往往能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有些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比较高的教师,还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获得工资以外的各种收入,如自办公司收入、稿费、咨询费、评审费等等。 随着 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要求税收监管及代收代缴部门在监管方法上也更为合理、科学,避免税款的流失。
(三)、存在一定程度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
在合理正当的个人收入之外,一些高校教师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隐形收入。普遍存在的是,部分教师将本属于个人消费的支出,通过开具与科研投入有关的发票,纳入到科研经费进行报销。例如,报销在某大型购物商场一次性购买十余个打印机硒鼓的发票;研究基础学科的教师到海南、桂林等旅游胜地进行调研等等。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监管力度的不足,导致了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二、当前高校教师个税征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自行申报比率较低
在我国目前的个税征管体系下,个人所得税采取以单位代扣代缴为主,个人申报为辅的缴纳方式。用这种方式征收能有效地降低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征收办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我国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人群,适用于自行申报纳税的方式。实践中,这种方式的成功需要依赖于大家纳税意识的提高。以天津市为例,2007年自行申报纳税的纳税人仅有3.5万人,与税务部门掌握的应申报人群的数字相差较大。由于高校教师收入的特点,部分高收入教师的收入多数属于应自行申报的非工资性收入,其实际的申报效果则不得而至。
(二)、高校财务部门作为扣缴义务人,其代扣个人所得税工作量大、扣缴难度大
以国内某著名大学为例,全校教职工超过4000人,全部的工资性收入、津贴以及其他补贴收入都通过校财务部门统一发放,而该校的直接从事个税扣缴的财务工作人员仅10余人,其每月的个税扣缴工作量应该是相当大的。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科研经费、培训收入等试行二级学院自行收支,而二级学院相关会计人员在个税扣缴问题上往往不够重视,导致扣缴工作难度增大。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收入中的劳务费、稿酬等在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使用税率上也往往难以把握。导致部分教师的各类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在监管上更加困难。
三、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问题的对策思考及解决方法
(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个税代扣代缴的责任人,须严格执行税法规定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是国家法定的个税代扣代缴的责任人,为了提高个税代扣代缴工作的效率,可以由税务部门定期对高校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以加强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约束,高校财务部门自身也需要对个税扣缴工作提高认识,强化自身的使命感,明确个税代扣代缴工作对于国家税收和财政的重要性。
(二)、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
高校个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大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的提高。因此,需要高校财务部门及代扣代缴责任人深人税法知识宣传,提高广大教师的纳税意识,降低工作的难度,一方面向高校教师进行税法知识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扣缴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避免将财务部门与教师群体对立起来。对于积极进行个税纳税的纳税人,可以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高校内形成依法纳税光荣的舆论导向。建立个人所得税遵守情况评价体系,将其与职位的升迁、先进的评选、执照的申领与年检挂钩,以此约束个人纳税行为、督促其依法纳税。
(三)、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须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缴的硬件和软件
税务部门在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帮助完善扣缴义务人扣缴系统的建设,进而实现税务部门、扣缴义务人、银行系统、个人信用系统的联网,能完成对税源的有效监控,达到收入一-申报一-缴纳一-监控一体化,实现数据、资料的共享与动态处理。
(四)、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划分个税监管重点,减少个税监管的盲目性,加大涉税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于个税的监管而言,实际上需要重点进行监管的人群并非高校教师的全部。占高校教师相当大比例的青年教师,包括助教和讲师,其收入相对不高,构成了高校教师群体收入的金字塔底端,而占比例较少的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则应该成为个税监管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区别个税的监管对象,有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减少个税监管的盲目性。
四、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通过纳税筹划进行个人所得税
代扣代缴,合理合法地调整高校教师的税收负担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降低高校教师税负
根据高校不同的基本薪酬体系,现在假设:
条件一,在240课时下,高校甲采用基本收入加课酬制,并规定副教授的基本工资为2400元,每课时的课酬为50元,按每月实际完成的课时量计发课酬;高校乙采用业绩津贴制,规定副教授的基本工资与津贴为3400元,每年需完成240课时的工作量,未完成标准课时的按照每课时50 元的标准扣发津贴,超课时部分按每课时50元支付酬金,学年末与当年的奖金、年底双薪等一次性支付。除课酬外年底双薪与奖金数额合计为7000元,在12月份发放。在下表中我们列示了两种不同薪酬体系下教师每月的收入和应纳个人所得税情况。
条件二,在360课时下,高校甲采用基本收入加课酬制,并规定副教授的基本工资为2400元,每课时的课酬为50元,按每月实际完成的课时量计发课酬;高校乙采用业绩津贴制,规定副教授的基本工资与津贴为3400元,每年需完成360课时的工作量,未完成标准课时的按照每课时50元的标准扣发津贴,超课时部分按每课时50元支付酬金,学年末与当年的奖金、年底双薪等一次性支付。除课酬外高校甲年底双薪与奖金数额合计为7000元,高校乙年底双薪与奖金数额合计为13000元,在12月份发放。在下表中我们列示了两种不同薪酬体系下教师每月的收入和应纳个人所得税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均衡,因此在全年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每月实际收入不同,由此造成这两种薪酬体系的税收负担不同,业绩津贴制的税负要低一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业绩津贴制下,各月的收入比较平均,年终所发放的超课时津贴可以和全年一次奖金合并在一起按照国税发[ 2005 ]9 号文件纳税;而采用基本收入加课酬制,由于高校在寒暑假期间以及学期末的课程很少,大部分课程集中安排在3 月~6 月以及9 月~12 月,再加上有些课程需要集中上课,以及指导学生论文的酬金集中在六月份支付(虽然教师于每年的3 月~6月份指导论文,但指导论文的酬金往往是在指导论文结束后一次性发放) 等因素,使得教师各月的收入不均衡,从而增加教师的税收负担。
为此,从降低税负角度来说,建议高校采用业绩津贴制。采用这种薪酬体系至少有两个优点: (1) 从总体上降低高校教师的税收负担; (2) 从管理上来说,业绩津贴制易于操作,而且更易于理解。如果高校不具备采用业绩津贴制的条件,或者教职工不愿意采用这种薪酬体系,可以采用一种介于业绩津贴制和基本收入加课酬制之间的薪酬体系―――即按照每学期的总课时(含指导论文等折合工作量) 除以6 (如果寒暑假有假期津贴的话,则除以5) 确定每个月的课时量,以该课时量乘以标准课酬确定每个月的课酬收入(即一个学期内每个月的课酬收入相同) ,然后加计基本收入确定每月收入总额,学期末再按照实际完成工作量与计划工作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多退少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元旦节等法定假日所耽搁的课程不调减实际工作量。
(二)、将部分工资、薪金适当福利化
一般来说,教师的工资、薪金收入超过2000 元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校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降低计税工资、薪金所得,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1) 提供交通便利。如开通班车、免费接送教职工上下班,或者每月报销一定额度的交通费用。(2) 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师居房计划,尽力解决教师住房问题。(3) 为教职工购房提供一定期限的贷款,之后每月从其工资额中扣除部分款项,用于归还贷款,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贷款利息负担。(4) 为新调入教职工提供周转房。(5) 提高教职工的办公条件,为其配备办公设施及用品,比如为教职工配备笔记本电脑及电脑耗材等,但在操作中要注意办公设施及用品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列入学校的固定资产,教职工拥有使用权,教职工调出学校时要将相应的物品归还学校。如果所购置的办公用品所有权归个人,则相当于对教职工进行了实物性质的分配,要按照物品的价值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6) 每年为教师报销一定额度的图书资料费用。
(三)、利用税收优惠进行纳税筹划
在税法中规定了有关的税收优惠,进行纳税筹划时,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要通晓税法,注意相关规定的最新变化,以期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税收优惠减轻教师的税收负担。
结束语
高校财务部门是税务机关和高校教师中间的桥梁,既要严格扣缴,又要热情服务。通过对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进行税收筹划,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抑制偷漏税行为,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纳税筹划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的调节经济杠杆的作用,促使国家税法及国家税收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从长远来看最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搞好高校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已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李旭莹 莫利萍, 杭州高校个人所得税增快速 07年涨幅高达5成, biz.省略/05biz/system/2008/03/05/009268134.shtml
[2] 谭劲松等,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3 年第9 期
[3] 覃贻花,年所得12万以上开始个税申报 07年3.5万人申报, news.省略/system/2008/01/09/002621382.shtml
[4] 奚卫华,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苏春林,纳税筹划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5 ] 9 号文) [ EB/ OL ] .
http :/ / chinatax. gov. cn/ view. jsp ? code = 200502021639542691.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带来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契机,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怎样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要求?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专业设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如下思想: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
2.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后者是指学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3.“厚基础、宽口径”思想
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为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4.时代特征
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金融环境下投融资理论和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教育目标。
(1)公共课平台(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德育、体育、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主题教育(含军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
(2)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导论、金融市场概论、财务会计、财务软件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税法与纳税会计等。该模块为学专业知识,养成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后续拓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4)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包括纳税筹划、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商务英语、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辅导等。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层次不同而是类别不同,该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体现宽口径、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
(5)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实践课程体系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与文化、理论课程既相互关联又平行独立的另一个子课程体系。我们把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
(1)专业认知实习。学年暑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选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收假后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或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由教师选择实训教材,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实务的完整认知。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业务实训、纳税筹划等。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现金业务岗位(企业或银行出纳)、会计岗位、财务岗位、主管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荐进行就业前实习。
每个阶段结束,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
税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税收法定原则。所谓税收法定原则,即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国家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也就是说,税务机关不得任意征税,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征税。高校教师在工薪、奖金、办学、授课、科研、写作活动中,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纳税较少、税收优惠较多的事前筹划行为, 是完全符合税收立法的目的和意图的一种合法行为。
1高校教师主要收入来源
一般说来 高校教师的主要收入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
首先是工资 、薪金所得, 即来源于任职院校的基本工资、课时费、校内津贴、 教龄津贴、班主任补贴、生活补贴、奖金、加班费,另外还有科研经费等等。其次是劳务报酬所得, 如校外讲课、 办培训班、 家教、 设计、 技术服务、 书画等等。还有一部分就是稿酬所得, 即出版、发表作品的收入。
劳务报酬所得,税法规定有加成征收,并且对“次”的规定也很清晰,筹划空间不大;稿酬所得,税法规定还有减30%的优惠政策,故而也筹划空间不大,本文不再赘述。
2针对工资薪金收入,做以下筹划:
2.1合理发放津贴、课时费,将这些收入尽量平均化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与教师工作量、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 并主要根据教师的级别、授课工作量、指导论文的数量、科研工作量等因素确定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如果高校采用课时费在学期末或年终集中发放的薪酬体系,就会使教师各月的收入不均衡,课时费及奖金发放集中的月份适用高税率, 而不发课时费及奖金的月份税率低,甚至不能足额抵用免征额,从而增加高校教师的税收负担。所以建议各高校经过初步预算,将课时费或奖金平摊在每月里,年末多退少补。
2.2合理分配奖金,尽可能地降低年终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
根据文件规定,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作为单独一个月的工资、 薪金所得计税,用当月取得奖金数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的奖金,一律与当月工资、 薪金收入合并纳税。
因此高校尽量合理分配奖金,尽可能地降低年终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即在月收入适用税率不低于年终奖金适用税率的条件下,只要不提升年终奖金的适用税率级数,应尽量将各种奖金合并在年终一起发放。但如果月收入本身适用税率已低于年终奖金适用税率,就应将奖金转换为月收入发放。
另外,这种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在级距临界点附近容易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增长的不合理现象。其特点为:一是相对纳税禁区减去1元的年终奖金额而言,随着税前所得增加,税后所得不升反降或保持不变。(如表一)
表一 纳税禁区实例 单位:元全年一次性奖金
6000
6001
24000
24001
60000
60001
应纳税额
300
575.1
2375
3475.15
8875
11625.2
税后所得
5700
5425.9
21625
20525.85
51125
48375.8
在上表中,全年一次性奖金在6000元、24000元、60000元的基础上, 如果分别增加1元,应纳个人所得税却增加275.1元、1100.15元、2750.2元,税后所得不但不升反而大幅下降。这是各高校在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否则,将会极大地损害教师的利益。
2.3 奖金收入福利化
高校教师通常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多数教师会在假期选择外出旅游,而这部分旅游费用多为自己承担。高校可以根据结合实际,少发放工资而为教师提供假期旅游津贴。
高校教师通常因为不坐班,而经常在家备课,查资料,办公设备故而都比较简陋,故而将部分奖金投入到改善教职工的办公条件,配备办公设施及用品。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交通和通讯便利条件,包括开班车免费接送教职工上下班,或者每月报销一定的交通费用及通讯费用等。
以上福利化的支出,相应地降低高校教师所得税前工资,减少计税依据;而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收入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减少应由个人负担的税负。
2.4合理转化高校教师的科研津贴
目前,多数高校根据科研成果的级别、获奖情况等将科研津贴发放给项目负责人,这显然对项目负责人不利 。因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精力,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并且科研负责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带领着一个团队,一个学术梯队。故而,为了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并减轻其税负,应将科研奖励分月发放(原理同课酬津贴的发放)分人头发放,同时将科研奖酬金直接以报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审稿 、出版 、资料等相关科研支出,再按规定给教师发放奖酬差额, 则可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
3结语
由于高校教师涉税项目不多,其个人所得税筹划普遍不被高校重视, 高校缴大多以自然支付给教师的收入进行代扣代缴。在当前物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高校领导应加强筹划意识,熟练运用税收法规,让教工在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也行使合理避税的权利, 既不少交税也不多交税,减轻税负、增加高校教师实际可支配的收入。
合理筹划还能够体现出高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员工的关心,既能增加教工对学校的忠诚度和依赖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的凝聚力,实现教工利益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1、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国民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通常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手段搭配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既立足于宏观层面,又落到微观主体,这不仅意味着税收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范围和调控方式,而且决定了税收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使命。税收不仅能实现总量调节,具有明显的经济稳定功能和反周期作用,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结构调节功能,另外,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调节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更好的驾驭税收服务于国家经济,需要更加重视税收问题以及不断深化税收理论研究。
2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税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现实选择
税收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均可发挥能动的调节作用,不仅作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涉税活动主体曰趋多元化。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或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将不断增多,伴随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导致税收作用范围由境内拓展到境外,涉税活动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各个市场主体通过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来降低纳税成本、获得税收比较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税务人才来处理其涉税事务。税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推动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导致税务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开设并大力发展税收专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
3、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务专业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首先,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需要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税务专业人才。随着国家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税务执法规范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偷、逃、漏、骗等违法成本的加大,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合理避税、降低纳税成本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这极大地增加了对涉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税务中介事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全国己有税务师事务所31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但真正拥有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仅约21万人,占潜在的市场需求的10%都不到。相对于日本85%的企业、美国5私的企业和几乎100%的个人都委托税务,我国税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这也给我国税务中介事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4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财税学科建设的需要
以前是在财政学专业下设税收方向,这种设置对税务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因为税收学不同于财政学。财政学在西方被称为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收支活动以及政府政策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财政学科的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行为,而税收学除了研究政府行为,还进一步研究市场行为,即各个经济组织的纳税活动及相关事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税务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面向财税部门之外,还应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更多的是面向企业和纳税人以及中介机构,二者的侧重点、研究方向均不完全一致。二是因为单独开设税务专业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将税务专业独立出来,可以单独制定教学计划,针对税收实务性强的特点,开设更多管理、会计和法律类的课程,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让学生掌握更多操作技能,能够在校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以便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5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例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外向型人才培养;从国内形势变化看,我国迈入了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
二、新时期税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
1、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紧紧围绕税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构建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和技术性。鉴于当前本科生己逐步成为一般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通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因此,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型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贯彻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以下方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夯实专业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支撑培养动手能力、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能力。税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达到以下要求:对于知识结构,一要系统掌握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二要具有较强的处理税收业务、中介事务和企业理财的基本能力,包括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法律和审计等;三要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一定的注册税务师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和公众进行税务和税收筹划。对于能力结构,一是具有税收政策、税务管理、税务、税收筹划以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二是语言文字能力;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四是较强的相关学科渗透能力;五是身心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协作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税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新时期税务专业的特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税务专业通常下设税收筹划、注册税务师、税务三个方向。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可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
三、新时期实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措施
1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次,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突出特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第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3、注重社会实践及技能训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验项目开发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税务专业所需的模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首先,加强与税务部门、各中介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训场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展示税务机关办税大厅、公司纳税核算业务流程、税务师事务所项目接洽办理等各种不断变化和逐步复杂化的典型税收环境和税收条件,帮助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中获取对实际工作的初步感性经验。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明确其基本功能、拟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应尽可能地与税务部门及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近,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团队交流中和老师精彩点评中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亲身的体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生存与发展,将有更多的中企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比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国内企业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应该加大了解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规则的国际税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能力应与之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的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为此,在专业方向上应该进一步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注意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应做新的改革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税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信息网络丰富了教学内容,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也给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和教学内容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手段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地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拓展渠道,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快更新,借助于网络资源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四)市场对税务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税务部门对税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外资企业都迫切需要税务方面的专门人才来处理其涉外税收事务和与其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其它税收事务,进行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对税务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海关、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中,对精通税收及其相关业务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増多。市场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时地转向,由过去以为国家培养税务干部为主转为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涉税服务、税收筹划人才。
二、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目前己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可以通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职业岗位目标定位
税务专业恢复之后,由于一些高校在思想观念上还不够成熟,还未能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税务专业的办学思路,将税务专业人才职业主要定位于“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事税务管理和企业、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也超越了本科层次的水平。因为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税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税收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及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根据这一职业定位,税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工商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纳税事务、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
(三)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目标定位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依据这一理念,税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长,具有处理涉税事务、控制税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专门能力。因此,税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税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税收环境中从事税收活动应具备的税收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税收专业技能。税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其专业特点,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纳税会计、税务、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中。
(四)人才素质能力的目标定位面对税收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税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税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等完善人格,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较强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有能胜任财税工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身心健康能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备税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一步优化,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新的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上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类和应用类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同时,在专题性质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前沿性。
(二)创新税务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为实现途径,创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音实验室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突出特色,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増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教育部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三)专业课
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可划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资产评估实务、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财务管理基础主要讲授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以阐述。中级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公司理财的具体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对金融衍生工具做详细的介绍,以便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介绍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完全割裂。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
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艺术。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描述、轻分析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全堂灌输式为主,即使有些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做。”更有甚者,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越学越死,越学越糊涂。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可以在财务管理基础教学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实践和实训为主。课堂教学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以各个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以课堂讨论、课后点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二,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优秀的理财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吸取实用的理财经验。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诊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辅以多媒体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人才兴校、特色兴校”,人才是支撑,特色是品牌,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才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999,(3).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Responsibil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Popularity Resident Life Tax Knowledge
――Take Baoding Residents Pay Taxes Knowledge Society Research as the Base
SHI Xuan, MA Dianping, WANG Yan
(Ba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Our residents have low knowledge awareness in life pay taxes, knowledge learning life taxable necessity and urgenc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ocial reality particularity residents informed by way of tax knowledge, obtained the popularity of college and living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ommon sense the inevitability of taxes and proposed expansion of the tax faculty, residents pay taxes to develop knowledge of teaching, social training recommendations in three areas.
Key words college; popularity of resident life tax knowledge; responsibility; countermeasures
1 我国居民学习生活纳税常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生活中先后出现的“馒头税”、“月饼税”、“妻税”的恐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错误表述,都反应出居民对于生活税收常识的缺失。
笔者面向保定市居民进行了纳税常识知晓度的社会调查,涵盖了居民转让房产、租赁房产、购买汽车、证券投资等纳税问题,收回有效问卷1651份,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明晰生活税收知识的受访者只占0.06%,78.5%的受访者表示一知半解。第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商人群体的知晓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可见经济实力和工作性质是影响税收常识知晓程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促使纳税人掌握税收常识。第三,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知晓度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可知,税收常识知晓度并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呈现正相关变化。
1.2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居民对于生活纳税问题的日渐关注形成反差
(1)居民生活纳税问题的社会调研结果。第一,纳税问题引起居民广泛关注。对于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的社会关注度一题调查显示:有31.4%的被调查居民选择“很关心”,有58.2% 被调查居民选择“比较关心”。第二,纳税问题带来居民生活的不便。有79.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曾经尝试了解生活税收问题,但是还未能明明白白纳税,给生活带来不便。”
(2)我国居民日益关注生活涉税问题的社会报道。第一,关于2010年车船税调整的社会关注。我国人大网共收到97295条意见。其中,要求对草案进行修改、降低税负的占54.62%,反对制定车船税法的占8.61%。第二,2011年个税修订征集意见超过23万条。第三,2011年试点城市开征房产税,受到居民广泛热议。第四,二手房交易要严格按照价差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二手房交易差额征20%个税”政策迅速产生社会反应。在郑州一个周六有500多人排队办理二手房过户。
1.3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税收立法加速改革形成反差
2010年调整车船税,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2011年9月1日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月,2012年1月1日实施的《车船税法》、启动营改增试点,2013年个人销售二手房要按价差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税法改革愈发深入居民生活。另外,对偷税行为的处罚日趋严厉。2012年深圳特区宝安区租赁办曾对某居民违法租赁行为开出12万元的罚单。
1.4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形成反差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到2011年增长到21810元。①近几年来,居民购销房产、购车、出租房产、证券投资、艺术品拍卖等经济生活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沪、深股票账户数合计为16546.90万户;201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304万平方米;2012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9309万辆。熟悉税务常识有利于纳税人做出理性的经济行为,纳税筹划逐渐成为居民理财的重要考虑因素。
2 居民获知生活纳税常识途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然性
2.1 我国居民知晓生活纳税常识的途径分析
(1)我国居民获知税务常识现有途径的缺陷。调查显示,居民将自己不清楚税收常识的前三项原因归纳为:国家宣传力度不足,有关机关讲解不够清楚;学校没有开设税务课程;税收常识在生活中学习的有效途径缺失。可见,我国居民获知税收常识的现有途径不足。
(2)我国高校生活税收常识课程情况概述。目前,我国高校有关税务知识的讲授,集中在税务类的专业学习模式,课程门类划分粗、数量少,也有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税务双学位为代表的极少数的辅修课程模式,但没有面向非专业学生的普选课程。我国方兴未艾的通识教育,走在最前列的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所涉及的通识课程中,也没有税务门类课程。可见,我国现有居民获知生活税收常识的途径远远不能达到居民所希望的明明白白纳税的需要。
2.2 美国居民获知生活纳税常识的主要途径概述
(1)美国高校跨专业选修制度。纽约大学法学院的税法专业涉及50门不同课程,涉及生活税务常识的科目有:个人所得税,财产流转税,遗产税与遗赠税,慈善捐赠的税务问题,税负豁免。并设有general taxation选修方向。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专业,有一个特殊的学院叫做个性化学院,学生可以随意选课而不申明专业,毕业后发“个性化学士学位”。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主修+辅修”的制度,也是大学生学习税务常识的便利渠道。(2)美国高校各种层次的培训。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各种层次的税法培训非常火爆。大学成为必不可少的国家税收法律宣传者。(3)方便的税务软件被广大纳税人使用。美国高校会购买网上报税软件,免费提供给本校学生和学者使用。只要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输入,无需纳税人本人作任何判断,软件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纳税申报书。②
2.3 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然性
(1)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要性。我国在税收知晓度上有特殊性。第一,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水平偏低;第二,税收立法更新频繁,加大了自学税收常识的难度;第三,我国税务机关日常工作量大,能够放在详尽讲解税收常识方面的力量不足。(2)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可行性。对于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大学教育。第一,高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第二,美国高校在普及居民税收常识工作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可行性。第三,本次调查关于“居民认为获知税收常识的较好途径”一题显示:95.8%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宣传讲解、学校开设税收常识课程、参加培训是前三位的方式。
3 关于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对策建议
3.1 我国高校实施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工作的现存困难
(1)税务、税法类专业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高校税务、税法专业师资不足,税务、税法类教师的授课量普遍存在超过合理课时的情况,③部分学校税务专业课的课程还有不同程度的外聘教师的情况。而且,纳税通识课程,需要税务、法学、理财融会贯通的教师。(2)现有教材不适于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用。现在的税务课程主要存在于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对于纳税通识教育而言,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教材专业性很强,税种大部分不是居民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第二,现有专业教材都是以税种作为章节编排的依据,并没有关注同一经济业务所涉及多少个不同的税种,不利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第三,案例真实性不高。
3.2 我国高校实施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工作的对策建议
(1)以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作为学校普及居民纳税常识的渠道。目前,开设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是普及税收常识的合理途径。一方面,我国高校现行的选修课、通识课一般为20~30个课时,符合生活税收常识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增开选修课,对于师资的增加要求较小。从长期看,培养税务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开发适合通识教育要求的居民纳税常识教材。第一,反应税务与法学两个学科的交叉,注重培养公民的税收权利意识。通识教育注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高校的教学中唤醒我国公民对于纳税的权利意识,是非常理想的方式。居民纳税常识教材不仅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纳税、节税方法――“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理解立法理由“知其所以然”,才能化解公众对于税收的种种恐慌,更要教给学生保障自己纳税权利的手段,参与税收立法的途径,推动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发挥民主的力量。第二,反应税务与理财两个学科的交叉,指导居民作出理性的经济理财行为。应紧密结合社会税收焦点新闻,精细设计案例,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培养、提高实践理财能力。结合具体的涉税经济行为指导居民理财,强调方法的可操作性,以符合“学本教材”理念的要求。第三,作为纳税通识教材,需要学习的是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税务知识。因此,建议打破现有专业教材以税种为篇章结构的定式,改以居民生活涉税事项为主线安排教材章节以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通俗性。主要内容包括:房产购销与出租、车辆购销、证券投资、遗产与捐赠、其他财产转让与租赁、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等几个专题。
(3)举办社会培训,配合国家机关普及税务常识。随着税务法律的日渐增加、复杂,广大高校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理应承担配合税务机关普及税务常识的责任。展望房产税的改革、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个人所得自行申报制度的推进,我国居民所要学习的税务知识会越来越复杂,一定时期内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繁重,那么,由高校进行税务常识社会培训将成为最可行的途径。
本论文是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高校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的职责与对策研究”(20130 1224)的研究成果
注释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依据
为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首先需选择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种类较多,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职业教育模式、TAFE模式、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培训模式、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教研产合作模式以及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等,国内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展开,其中,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较具代表的有曾令奇(2006)、李国志(2008)、朱小平等(2010)、周国烛(2011)等。 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工学结合模式与校企合作模式,较具代表的有齐振彪(2002)、刘晓(2003)、冯伟国(2006)、廖克玲(2007)、靳晋(2011)和纪东(2012)等。
岗课证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岗带学,以证促学,以赛助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通过创建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依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快高质量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其次,通过对学生开展双证式(即会计从业资格证、毕业证)教学,突出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以赛强技课程特色。第三,通过加强"双师型"(即讲师、会计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师资保障。
(二)构建意义
基于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均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构建学业评价体系,将岗、课、证、赛深度融合,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双证考核,职业资格考试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并重,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学校教育与会计岗位的无缝对接。
其次,构建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合理评价毕业生学业水平,有利于毕业生在应聘求职时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所学与专长,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为企业加强岗前培训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供便利,为毕业生就业减轻压力。
(三)构建原则
1针对性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结合课程考核、职业资格和技能竞赛,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进行构建。
2可行性原则。基于国内外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学业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会计专业的独特性和研究数据的可得性,构建评价体系。
3市场性原则。构建学业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因此需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四)构建方法
基于岗课证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总目标层的基础上,选择岗位能力、课程考核、职业资格、技能竞赛为四大分指标层,并根据不同分指标层的特点,细分成17个基础指标层,最后针对每一基础指标层的指标,明确规定具体评分标准,分别赋值。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指标分析
(一)评价体系构建
遵循构建原则,运用合理的构建方法,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分析
1岗的指标。
岗的指标分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大模块。
(1)校内仿真实训。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指标主要包括对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内容、流程、环境和工具等的认知实训,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和会计规范训练等。若综合评价为优秀,则赋予分值为6分。
分岗位单项实训指标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其中,出纳岗位主要进行出纳业务操作、会计职业认知等;会计核算岗位重点考核学生对于成本计算、会计业务核算、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财务管理岗位主要考察学生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会计信息化的运用能力;会计监督岗位重点对审计知识进行实训。通过四个岗位的实训,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可以得到6分。
会计综合实训指标主要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个模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及生成,综合评价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四档,并分别赋值。
(2)校外顶岗实习。在校外顶岗实习指标中,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可通过毕业生实习情况调查表的方式予以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完成质量予以评分。
2课的指标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两个学年)奖学金获得情况,综合分析毕业生学业水平。因在分值的赋予上,除了表1中所列评分标准,对于连续两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或同时获得两项以上(包括两项)奖学金的学生,其分值可在原定基础上再加2分。
3证的指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进行必要的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各类资格证考试成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业水平。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的资格证如大学英语B级证和省级计算机一级证,另外,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和CET-4/CET-6等的考试,这也是毕业生应聘求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不同证的指标,分别赋予4~8分。
4赛的指标
从哈尔滨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相关调查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从事会计类岗位的职业,真正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岗位的非常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体现它的办学特色。为此,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一、新理财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当前企业的外部理财环境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网络财务等因素推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环境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比如创业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便捷,企业融资、投资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金融基本理论与知识基础上,更应突出对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方面的训练。经济环境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增强企业自身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筹资、投资、分配管理的能力,熟练掌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进行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经济管理的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财务的计划、决策和评价能力的培养。网络技术环境方面,网络财务的发展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和结算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同时存在的弊端是网络财务引起的安全问题。这样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和财务安全管理能力。面对理财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在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实现的,而没有单独从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提出实践教学目标,这将导致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不能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例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与会计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只是在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环节有差异,其他方面的实践课大致相同,都包括会计综合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综合电算化实验以及ERP综合实训等,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也没有实现对学生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等综合理财能力的培养。
(二)没有充分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单项实验(主要应用在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中)、综合实验(主要应用在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纳税筹划、会计综合模拟实验、ERP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于论文的选题没有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很好地结合,论文的选题缺乏针对性,导致最后完成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等形式。应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做完了交上来,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一个分数,全部过程就结束了。其实,案例教学法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把课堂的主要角色由老师转变为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判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的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从事会计管理、金融管理或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具体的实践业务环境只是感性的认识,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细节不是很了解,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薄弱
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或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力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的场所。哈尔滨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哈轴承集团、哈药集团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能满足毕业生的专业实习,但有的基地没有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给实习基地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等重大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情况等涉及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本专业实习的学生,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的层面,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了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逐步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构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科学、系统、合理地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工作是在不同的理财环境下,明确具体的经营问题,寻求对决策的有用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决策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作。所以应将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各部分协调统一,始终为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本专业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方法和学时数),同时编订相对应的实习指导书,以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法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是以单纯的财务模拟培训为主,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看是不完整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收益分配的管理。它要求学生具备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兼顾这些能力的需要,主要包括上述三大模块和专业实习环节。
1.会计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1)基础会计技能实验,在《基础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主要包括简单的证、账、表的填制,理解它们之间的勾稽关系和会计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2)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网络财务三种形式),在《财务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网络财务对应的会计信息生成、传递、分析、决策能力。(3)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的工作。同时通过对增值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具备对一个企业的纳税处理、纳税申报的能力。
2.管理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与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对应的单项实验、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单项实验主要培养在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用资的某一个领域应具备的单一能力。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主要培养学生从整个企业的管理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在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具体经营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作出决策,提高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金融类实践课程模块
企业的筹资、投资都必然会涉及金融方面的知识,金融管理能力对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证券投资类实践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增加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通过让学生利用模拟交易系统和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进行模拟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培养学生金融方面的专业技能。
4.专业实习
大多数学校的毕业实习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收效甚微。提高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实习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制订实习计划,布置实习的具体任务,事中的严格监督和管理,事后以实习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将最后的成绩与取得的学位证相挂钩。在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首先,校方要加大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管理公司等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公司兼职,有可能的话,可以发展为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校方也需要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要求专任教师每学期下厂实践的课时量不少于理论课时量的1/4,并统一组织考核,检验下厂实践的效果;也可以邀请企业的实务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聘请他们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使本校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各项措施全部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为学生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的技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的情况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气氛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或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家长对教师等诸方面的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时,就对教和学进行多元评价,以培养“全人”的理念来从事专业教学和教学评价。通过多元评价的实施,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将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纲要的学习,本文试着采用以下一系列评价手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一、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这是时代的呼唤。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
1、准确得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在学生读完课文时,我就这样说:“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你的声音真甜美,请你再来读读!”“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等等。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让读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2、机智巧妙。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风趣而幽默;可以叩开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3、独特创新。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假如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在授课中,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
二、教师观察
观察是评价人类技巧和行为的基本方式,所有语言信息收集的方法都可以被理解为:在特定情况下,用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态度的具体工具。观察是评价学生行为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比如,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如何有效地展开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
三、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用于收集学生作业,通常为学生的较好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他们所完成的作业中,选出比较特殊的几份,并且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加以反思。学习档案可以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思考他们学到了什么和他们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过程,学生增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档案也为老师、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
学生本人是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指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因而自觉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技能,亦可产生对自己成果的拥有感,掌握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技能。
四、家长观察
学生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学校以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
五、阶段性评价
一个学期进行到一半,需要对前半个学期进行总结检验,总结取得的成绩和查找存在的问题,以利师生共同调整教学。所以,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也是必要的。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节目表演、基本学习策略等,可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全方位地了解一个学生。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给出企业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尽量避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税收实务分为若干段,编制若干段的实际操作考题,给每段的此类题目编号,由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段就考哪段,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学生的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考前定能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段技能,考试结果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3、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六、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常与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的焦虑,因而备受人们批评。但有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起到提高学习质量的动机作用,更何况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反映出教学的效果,所以终结性评价还是十分必要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是笔者本着尽量利用现有资源,便于操作,尽量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多元评价的一点探索。但由于考虑操作的因素较多,所以还是比较偏重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虽略有涉及但还是很肤浅,今后应在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评价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一、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培养目标时不明确,基本上是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法律、管理、理财等相关工作岗位,并强调其就业的广泛性。而财务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在表述上模楞两可。其培养目标不准确,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从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来看,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相似。只是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从本质上来看并无太大差别。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而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起步较晚,加上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差距和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且缺少适合财务管理的专业实验室,要么与会计专业同用一个实验室,要么实验室只是摆设,很少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
(五)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从师资队伍看,目前给财务管理专业授课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
(六)缺乏适合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几乎很难找到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应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使用会计专业教材,二是使用财经大类教材,三是使用本科教材。教材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特点
1.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学科基础接轨
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几个专业都是高职院校管理类比较成熟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拥有与这些学科专业相同的基础,该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学科中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有利资源为其服务。
2.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
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群。
3.与创业教育接轨
创业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还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高职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全面植入创业教育课程群。
三、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如何定位也就是专业的市场定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金融、投资、理财、经济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会计处理、报表运用、纳税申报和投资、融资等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确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吸收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模块设计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按照职业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内同步模拟实训并重。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应设置以下几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会计核算模块、会计信息处理模块、金融、理财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创业教育模块。
2.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模块的合理设定决定了课程设置应体现其要求,应设置以下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入学军训、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学、统计学、纳税筹划、沙盘对抗创业实训等),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专业核心课当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要求,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应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要求而金融学、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体现了金融理财的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取证、助理理财师取证课程、案例课程则体现了职业实训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1.教学手段的改善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会计、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元素,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平面的知识变为立体化。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路线”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唯一考核方法,实行学生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四)搞好实验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1.改善教学实训条件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室、银行业务模拟实训室、财务岗位模拟实训室和ERP实训室。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需要。
2.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五)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由于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对新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从而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能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到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搞好配套优质教材建设
1.引进优质教材
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并能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材的选取上要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质高职高专配套教材,这种教材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而编写,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吸收。
2.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组织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对每一门实训课程根据其内容按岗位特点进行细分,全面构建以“岗位实训及考核”为特点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沛、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1 邓金额 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9-41.
2 郭琳琳.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J].新西部,2009(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