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11:3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区队建设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评选2008年度*市建设系统先进单位7个和先进企业65个
(一)评选对象
先进单位评选对象:建设系统中的机关和事业单位。
先进企业评选对象:建设系统中的施工、监理、开发、勘察设计、燃气、建筑节能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企业。
(二)推荐办法
评选推荐按照“分级管理、逐级推荐”的原则进行。
1、先进单位: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自荐或由市建设局推荐;区县建设局属下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或市建设局推荐;其他单位由市建设局推荐。
2、先进企业:区县属下企业由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推荐;市直企业可自荐或由市建设局推荐。
具体分配名额详见附件1、附件2。
(三)评选条件
1、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大和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领导成员廉洁自律、勤政廉政、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能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的决定、指示,真抓实干,勇于创新。
2、有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干部职工队伍,能同心同德,从大局出发,对社会负责,为群众着想,在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和为民便民利民活动中成绩突出。
3、有一套行之有效、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行为规范,作风优良,工作扎实,办事效率较高,社会形象较好。
4、能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纳税,按时缴交有关规费。
5、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及经济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没有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质量安全等事故;没有违法建设行为;没有违法违规行政行为;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违治安综合治理规定;没有违风廉政建设规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6、实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和承办人员,严格按照本通知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推荐评先的组织协调工作,切实做好调查摸底、征询意见、讨论研究、资料填报等工作,确保推荐工作顺利开展。
2、做好推荐评先。在开展推荐工作中,各单位要严格依照评选条件,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被推荐的单位和企业具有先进性、代表性,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取消该单位(企业)评先资格。
1)材料组成以及结构和性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涉及到材料在生命周期之中的基础性问题,在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能和高性能。
2)材料加工和制造。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与制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高效性以及节能型,因此,要在低能耗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生产。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性能优化技术还有低负荷生产技术等。
3)材料寿命。实验室要对材料耐久性和寿命进行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理论以及方法,使其寿命得以延长,对其耐久性机理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4)检测方法。实验室要对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材料评价模型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相关检测仪器与软件等。
2实验室建设
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细化,将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出来,并制定开放基金指南和相关管理条例,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保证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
2)建设人才队伍。实验室需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结构合理的队伍,引进高级人才。在对队伍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坚持精悍和竞争的原则,选择学术性和产业型的相关人才。
3)开展学术活动。实验室要坚持开放以及交流和合作等原则,吸引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合作或者是开展研究。另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研究平台,开展国际交流,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交流,不仅达到合作交流效果,也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3发展措施
1)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实验室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大型以及中型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构建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并开展学术研讨会,对企业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从而组织相关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使企业在对建材进行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实验室要结合国家经济和行业形势,和大型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沟通,邀请企业的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之中对实际状况和企业关键需求进行及时了解。另外,实验室还要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协助这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难题解决掉,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还要及时实验室的各种研究成果,使得成果转化过程缩短,另外,还要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鼓励企业的研究人员以及进修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确保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另外,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标准,促进产业不断发展。
2)和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实验室中的科研骨干以及带头人要和相关领域的各个高校和学术专家等进行长期合作,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验室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需求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和转化。实验室要对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之中高校理论成果的关键性问题,在高校理论研究直至用反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原创科研成果的实现,减少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时间。另外,在高校中还可以构建各个分实验室,对行业中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还有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重要的建材技术研究平台。
3)加强国际交流。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国际上的大型建筑材料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发展战略一般都是长期化和本土化,此外,我国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因此,实验室要依据自己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关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去,并把国际市场上对于技术的需求向实验室进行反馈,使得实验室能够和国际上的先进科研成果进行挂钩,结合国际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具体技术需求,确保实验室能够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科研和企业市场中有着一定的竞争力,构建良好的绿色建筑材料科研和创新平台。依托企业构建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是对科技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将企业当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给该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原型,并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发展,同时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升级。所以,在对实验室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行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打造技术较高的团队,构建良好科研平台,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对标准和专利进行重视,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并努力培养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骨干。实验室要依托企业进行构建,是和别的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区别的,具有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以及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将行业中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和企业以及高校与研究院所等之间进行合作和联系,尽快构建良好的学研平台,使科技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转化,使实验室发挥自己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不断发展,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各种关键性问题解决掉,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不断研究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3、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东校区篮排球场、东校区道路工程等24个配套项目施工任务,完善了校区使用功能,把一个完整新校区展现在各位评估专家面前。
4、及时完成了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报告厅、音乐厅和图书馆等十个项目的装饰装修任务,保证了校部办公机构和国际交流学院的顺利搬迁,同时也为专家评估工作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5、积极与省、市等二十多个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最大程度地减免我校基本建设的前期投入,保证了我校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仅去年一年我校就减免前期费用180万元,并拿到了新校区消防验收、环保验收和防雷验收的全部手续。
6、严格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对于施工单位选择、材料设备的订购等项目全部履行了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通过这种方式为学校节省建设经费近500万元。
7、严控工程结算环节,力争降低工程费用。对于工程审核实施了项目主审制度,并成立了由审计部门参与的工程结算领导小组,随时解决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项目审减率,确保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害。
8、在教学评估期间,制定了评估应急预案,为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报告厅和音乐厅等重点场所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7月13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福建省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针对促进海西建设进行了交流。
参观完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的厂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部门经理余希文先生。余经理对我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上台湾对大陆政策的逐步放宽,福建省和台湾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海西对港口物流的空前需求,正是这一原因促进了港口物流的迅速发展。同时,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反过来加速了海西经济建设发展。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不仅如此,要提高港口物流的效率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港口物流是实现货物运输、仓储、配送、加工改装、包装、通关、商检、保险和信息交换等商品全过程的供应链服务,所以技术是重中之重,有好的技术才能保证物流的效率。当队员们问及大学生就业时,余先生表示:除了技术还需要有新一代的人才,机器是死的,需要靠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来操控才能发挥它百分百的功能,技术和人才就像刀柄与刀刃一样,是互不可缺的关系。他教育队员们在大学时代好好努力学习,将来为海西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通过对余希文经理的采访,队员们都受益匪浅,了解了港口物流与海西建设的关系,明白了人才建设对于海西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坚定了认真学习,未来投身于海西建设的决心。
近几年来,多媒体放映技术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医院都建立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公布系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院建设必定给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在了解多媒体放映技术在医院的应用范围后,归纳总结其应用效果和对医院建设的深入影响是符合社会要求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
一、多媒体放映技术的应用范围
首先,为节省病人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各大医院在公共候诊区和各个诊间外都设置了多媒体的数字标牌,将目前候诊号码、护理人员等信息进行公布。其次,医院在领药区设置了自动叫号系统,在挂号区设置了自动缴费系统,在节省病人排队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院服务水平[3]。最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帮助医生处理医疗影像,数码相机更能提供清晰及时的图片影像资料,为完善和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多媒体放映技术在医院应用的必要性
第一,从医学诊断来看,医生要诊断病人的病情,依靠的就是将所有医学信息如心电图、病人自诉内容、病人体征、B超等综合起来,其后再进行诊断,多媒体放映技术正好为医生放映心电图、B超等提供技术辅助,便于医生在清楚明白图片内容后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从信息管理来看。以医院影像为例,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中现代医疗图片和影像也日益增多,如何处理和管理这些影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效存储影像图片的同时,减少员工因保存和调取文件而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
第三,从信息保存来看。以往,处理和管理医疗资料、客户信息等相关资料的责任都由各部门工作人员承担,部门之间要调取相关信息需要繁琐耗时的流程,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通过建立数据库,各部门人员都能将相关材料放入同一数据库,要调取和共享其他部门的信息就更为便捷了。
第四,从医学教学来看。多媒体放映技术让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精彩,为医院教学提供了帮助[1]。
第五,从医学研究来看。医学信息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以往的医学交流和调研大都以座谈和书面材料为主,应用多媒体放映技术后,投影仪可以将内容更为直观的呈现在交流者面前,内容精致的PPT也往往比沉闷乏味的书面材料更具有吸引力。
三、多媒体放映技术对医院建设的影响
3.1 对医院管理方面的影响
随着医院逐步扩大多媒体放映技术的应用范围,多媒体技术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首先,提高了医院的运转效率。通过使用电子病历、自动叫号、自动缴费等多媒体设备,病人节省了大量的排队时间,医生调阅病人病历和诊断报告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延长了医生实际看诊和诊断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完善医院服务水平。
其次,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2]。以前,医院大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纸张进行纸质材料的书写和保存,客人资料、X光片和研究交流资料等只有书面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后,病人病历趋向电子化,医疗图片和影像趋向电子化,资料存储趋向光盘化,医院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员来建立和管理一个庞大的纸质病例库和胶片库,降低了医院的各项成本,为病人带来了实惠。
最后,提高了存储信息的完整和安全性。传统的医疗信息、研究内容等都是由文件存档的方式进行保存的,一旦纸质档案丢失,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就会无迹可寻,同时,长时间的放置也有可能使纸质档案和胶片内容变得模糊而难以辨认。因此,将多媒体放映技术运用在医疗信息的存储中是很必要的。通过电脑存档,很多有价值的图片和影像都能长期保存在电脑硬盘中,并能进行拷贝,丢失和损坏的可能性相对降低。
3.2 影响医疗质量和水平
第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各种成像设备间互不干涉的状态。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原本独立存在的文件资料都能实现共享。医生在对病人的病症进行诊断时,可以直接调取其他医生的类似案例,避免由单一案例和自身想法而造成的局限性,提高医生诊断病症的准确性。
第二,在遇到疑难杂症或个别罕见案例时,医院可以进行专家会诊,通过投影仪将案例信息和图片影像等进行公布,综合所有专家的意见建议,提高解决病症的可能性。
第三,进行专家会诊时,除了可以集合本院的权威专家外,还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同其他医院、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权威人士进行视频联络,对病人病情进行面对面的分析交流。在此情况下,不但增加了解决该病症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提高医生专业素养。当然,上述办法也适应于一般的学术交流。
第四,医院进行医学讲座和知识传授时,多媒体放映设备能够将所有内容更加生动直观的呈现在受者面前,这样既可以让受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授者工作效率,达到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和医院医疗水准的双重目的。
3.3影响医院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
首先,多媒体放映技术能够将语音、图像和影像进行专业处理,达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直观的目的[2]。如,在临床教学中,指导医师在接触到不同案例时,可以将病人图片和影像资料播放给实习医生看,在鼓励其自主发现病情的同时传授专业知识。
其次,在护理人员练习自身专业技能时,多媒体放映技术可以将前辈的实习情况进行“实况转播”,医护人员通过模仿与学习前辈和师长的技能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最后,在平时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过程中,除了亲自参与交流会议和座谈以外,对于一些距离较远或时间较为紧张的会议而言,可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视频和语音通话,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又获得了经验和交流。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乃至不同国家的医学专家和学者都能通过远程视频参与同一会议,为解决医学领域现存的诸多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知识以及造福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4方便患者就诊,改善就诊环境
首先,将自动叫号和自动缴费系统应用在病人就诊的领域后,病人排队、挂号、看病和拿药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将电子病历等应用在医生看诊的领域后,医生看诊和诊断的时间则相对延长了。上述情况有利于为医院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
其次,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发了网上看诊的业务,为患者提供病情咨询、用药咨询和费用查询等多项业务,轻微病症的患者无需到医院就诊就能得到合理的诊断,为患者看诊和了解自身病情提供了便利。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放映技术在医院的应用领域和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了解多媒体放映技术在医院的应用范围和必要性,发现其对医院建设的诸多影响,这既是完善医院信息管理,提高医院自身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促进多媒体技术进步和医疗行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raining Quali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ZHANG Lanfang, LI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Improv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inly through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he revis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measures to broaden the practice platform, highlight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wide caliber, thick foundation, strong capacity,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s of quality, compet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o foster a community need, identify material class talent.
Key word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mprove; strategy
0 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涵盖了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目前,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设有材料类学科,各学校的定位和特色也有所区别。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2000年成立了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获得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1年招生,立足学校在交通土建方面的行业优势,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满通建设需要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不断优化组合土木相关课程;加强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建设目标、明晰专业建设方向,立足长远,拟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教学过程,切实增强专业的办学水平、社会适应度和社会声誉,从2011年开始进行专业提升计划的实施,目前正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
1 明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我校在交通土木行业的优势,与交通土建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学科交叉,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向相关功能材料领域拓展,教学与科研并举,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走向全国,建设市内绝对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交通土建行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土木工程材料、复合材料为特色的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及质量保障体系,且运行良好,保证了教学质量,目前,已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交通建设材料科技人才。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策略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继续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探索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科专业调研,深入把握重庆市、西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方向,突显办学特色。
(2)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班级为依托,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不断完善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以全面性、开放性、主体性、实践性、差异性为培养方法,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全过程引导的培养模式。从入学起,就建立专业老师、辅导员联系、沟通的制度,加强学生的人生目标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计划能力和实现目标的执行能力。②在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学习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③针对现代研究型人才素质培养特点,鼓励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重在研究意识、过程与方法,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2.2 培养方案修订
按照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并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几乎为空白,进一步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合交通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工程相促进,深化专业内涵,进一步完善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考虑培养方案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按照“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的思路,培养大批在工程材料领域内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具体措施是:(1)在已重点调研国内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将力求与社会对材料学科人才的需求相统一,并与对应的行业单位、 企业开展对话,进一步分析并把握未来的市场需求;(2)注重专业间的协调与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环节体系及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既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顾及学生的个性需要。(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继续体现边缘学科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并将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及时将本专业科研成果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2.3 课程及教学内容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专业规范,还必须突出交通行业的特色,并随着社会和专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需求为首,与时俱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工程材料应用特色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2)对原有课程设置加以调整,优化核心、特色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近年来本专业先后对建材实验与检测技术基础、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主干课程进行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3)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坚持编、选并重的原则,选用质量上乘、科学适用的优秀教材,同时也进一步加强自编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出版工作;(5)利用现有试验条件,为专业课程服务,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方向所建设的目标,重点建设宽容、和谐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展示团队学术成果,加强对团队及团队带头人的宣传,从而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目前具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利用学校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有效吸引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校青年老师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安排出国或在国内名牌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实现每个人都是所学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学和科研都很出色,锻炼和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2)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本专业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编写先进、适用的高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促进与外校各专业合作、同校各系、教研室的合作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形成教师的教学合作机制和协作氛围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3)扩大和吸引材料专业领域的一线人员到校,通过讲学、做报告、开设短期课程等形式,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建立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与人员交流的机制。
2.5 提高实践能力,拓宽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通过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活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升华。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实验环节要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设备和学生实验时间。实习环节要扩大实习单位的数量,到设备先进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去,并联系企业的生产和课堂学习内容,制定合适的实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观察或解决问题。通过强化理论和实践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从解决社会或企业实际问题入手,以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做好综合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和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真题真做”。
3 结论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呈现出与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单一的行业工程师人才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市场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实际办学条件,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同时,还必须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认同的材料人才,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任,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升的最终目的。
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203005)
参考文献
[1] 陈一胜,张雪辉,朱志云.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基于MOI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 刘昭明,韦巧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204-205.
二、工作目标:
1.严格教育科研工作细则。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
2、定期召开科研例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
3、确定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专题。
4、及时收集、整理、传递科研科普信息,积累好所有的科研材料和档案。
5、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
6、继续加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7、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和讲座。
8、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制度。
三、主要工作:
(一)科研制度建设
1、按照以月为主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的考核,每月严格制定上交时间,并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交每月的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
2、组织人员课题培训,月上交随笔和教学叙事,组织课题课的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
3、科研材料分类装订,集中管理,重在体现科研的研究进程。
4、对上年度在教育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学习团队建设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进行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针对课题研究组织2——3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知识的学习。
3、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优势,做好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并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4、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性的探索,每次备课前组内有一人事前准备好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学校本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初步形成基本备课模式。
5、为教师推荐理论学习的材料。购买、下发与课改有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积极创造机会为广大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6、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总结到科研成果中来,并向全校教师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省、市、区的论文和案例。
(三)教研实践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
开展读书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坚持每月读书学习交流,将读书学习活动制度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论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等辅导材料和教育实践活动一系列会议讲话内容学习。强化学习成果转化,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把“加快推进客运市场资源整合、更好服务培植现代物流、完善驾培市场经营管理、提升维修行业服务质量、规范运输市场经营秩序”作为撰写读书心得交流课题。共组织集中学习6次,交流读书心得18篇。开展问题查摆,改善工作作风。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的工作要求,4月10日,邀请服务对象、运输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就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征求建议和意见,在“门难进、脸难看”、“推诿、吃拿卡要”、“脱岗窜岗、迟到早退”等行为上,进行问卷调查。4月16日,处班子与中层干部、职工、老同志代表座谈,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在“”问题上,广泛征求建议和意见,共征求意见和建议61条。坚持边学边改、注重立行立改,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做好梳理汇总和责任分解,采取系列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宗旨意识。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专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自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深思“清正、清廉、清明”之间联系,让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坚定了理想信念,找准了自己定位,从行动上增强了服务意识,摆正了工作态度,有效提高队伍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运政为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围绕专题活动,强化便民利民,队伍形象显著提升
组织“满意在车厢、文明在交通”进社区服务活动。6月7日,在牌楼社区锦绣园小区,设立宣传台,向过往居民发放长途、农公、城市公交车辆发车时刻表和运输行业业务办理指南等宣传材料,就更好服务群众出行进行问卷调查。对居民提出出租车经营规范、增加公交车辆覆盖、公交乘车卡办理和遇到违规经营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一一详细解答。共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调查问卷50人次。组织“车大夫”社区行活动。3月29日、5月10日,分别组织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进文林、长安社区开展免费服务咨询活动,向居民讲解《江苏省机动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发放《放心消费创建宣传手册》材料,让广大车主了解车辆维修法律条款,掌握汽车维修规范流程和维权途径。维修人员现场为车主提供免费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讲解日常车辆保养的重要性和知识要点,实地操作演示车辆机油检查方法、车胎胎压判断、电池维护保养、安全气囊使用等知识和简单故障排除方法与技巧。组织“江苏快货”送服务到社区活动。6月14日,组织货运经营业户进文林社区张阳小区,向群众发放物流运输、货物配送等相关资料,释解现代物流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群众日常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及物流发展的方向。共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30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实实在在感受到运管“便民、惠民、利民”,受到一致好评。
科研理念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灵魂。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发展的需求,从被动性工作向主动性工作转变、从服务于工作岗位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成为摆在科研工作面前的重要挑战。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科研竞争意识淡漠的观念,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与合作意识不强,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较低。不从思想上根本改变这种观念,不从体制上加以限制和约束,学校将很难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召开科研大会、赴同类先进院校调研、深入基层科研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发现问题并切实落实解决,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和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凝练出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科研观念的转变,使科研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成长方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不断营造宽松科研氛围,强化科研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进而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提供科研支撑。同时强化管理部门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科研、全校支持科研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学校科研竞争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若干领域新的突破。
完善了创新平台体系
针对普遍存在科研要素条块分割的问题,学校提出大科研概念,把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要素整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理顺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关系,使科研机构成为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科研基础平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向国家重点实验室迈进,“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内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河南省高校数字区域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还整合全校科研资源,在基层科研单位设立51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每年给予每个机构3万元的运转经费和平均11万元的项目建设经费,使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年建设期产出了大批创新成果。同时学校还依托自身技术与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目前,学校基本形成国家、省部、厅局、校四级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型河南建设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日益显现。
构筑了人才高地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吸引和整合创新人才,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淡化行政隶属关系,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正处在加快杰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正计划在一些优势学科每年投入1000万元引进2~3位大师级人才,让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率领一支团队,带领和培养新的杰出人才,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优势学科,建成2~3个国内相同领域的科研重镇,实现高层次突破,在国际学术前沿崭露头脚。尝试在校内建立“学科特区”,按照国外的模式对引进人才进行管理,给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自由的财权和人事权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大力改善吸引优秀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同时,学校每年面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整体科研情况和科研基本规律,尽快融入各科研工作中。近年来,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创新科学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撑。
强化科研激励措施
科研体制顺畅是科研工作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重新制定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实行积分制,出台《河南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增加教师科研的灵活性。尤其是高起点、大额度重奖对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学术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项目和高层次成果(SCI按影响因子奖励),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论文给予重奖,对发明专利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一般性项目和成果不再给予奖励。学校还设立“河南大学年度特别贡献奖”,对实现高层次突破、扩大学校学术声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人员给予特别贡献奖,引导教师积极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全面梳理科研管理文件,修订完善符合学校目前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在校内引起强烈震动,激发了教师向高层次目标冲刺,为建设全国一流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加大科研投入
学校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资助刚参加工作的博士从事科研启动工作;投入100万元作为科研基金项目经费,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投入60万元作为校重点科研项目经费,主要资助通过国家级项目评审而未获立项的课题,使有发展前景和良好基础的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并向国家级项目冲刺;投入100万元作为学术交流基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资助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资助在学校召开的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重点资助来校讲学或进行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专家和学者;投入200万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了专利基金、对外开放基金等多种基金,为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管理、组织和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使横向项目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职称评定挂起钩来,引导科研人员在重视纵向课题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横向研究课题。学校积极组织现有技术成果有意识地参加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等全国各地的技术成果信息会、展示会、
洽谈会等活动,推广现有技术成果并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学校还与开封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产学研合作工程,一批科技成果纷纷在当地落户。如专利技术“从焦化粗苯生产中提取噻吩”已在开封巨龙化工厂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焦化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污染问题,同时又生产出另一种产品“噻吩”,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一、中期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通过评估,督促项目依托单位和学科、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不足,在余下的两年多的时间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期间形成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更有价值的经验。
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情况。
评估方式:采取了学校自评、材料送审评估和现场考察评估等3种形式。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11个省级筹建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议;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对31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材料送审评估;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73个省属高校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抽查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首先听取学校关于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和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核《*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考察表》及背景材料,然后进行质询讨论,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意见,给学校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期评估和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各单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单位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较为显著,基本完成了各年度规划任务。各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获奖、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增强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建设带动了内涵发展。各单位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化建设重点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级筹建重点项目的依托高校,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把重点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全面统筹,正确处理规模与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力加强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
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检查发现,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力争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已经完成新老校区转换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20*年至20*年共投入建设经费4*86.5万元。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1*04万元,“*”到目前为止,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28653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期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省新增的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部是依托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起来的。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检查的单位普遍认为,由于重点建设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实验室、人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地起到了全面推动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单位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学历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很多单位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20*至20*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化率明显增加,有的学科达到了90%,形成了具有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三)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各单位均制定了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氛围不断浓厚,与“*”期间相比,各单位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强化建设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3957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1项,增长幅度较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0项;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519篇,达到“*”期间收录论文总和的72.3%;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5次。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对区域经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了多方面资金支持,使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部分重点学科实验室已经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使得研究生能够较多的参与科研,得到了较好的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较“*”期间明显增长,有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人均达到2篇。20*年我省获得的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4篇全国优秀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6篇来自重点学科。
(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单位都成立了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职能部门、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部分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努力健全重点建设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问题与不足
(一)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检查发现不少高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组合成团队,团队中青年骨干力量发展潜力不明显;有的高校将引进学科带头人与现有人员简单组合,团队凝聚力不够;个别学科仅有带头人,未形成学术梯队。团队的组建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的博士化,也不仅是引进几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基础的比较优势、区域或行业经济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具有发展潜力和明确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将是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各单位的科研实力较“*”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也有许多不足。科研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科研优势。理论研究的水平普遍较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特别是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方面标志性的成果少。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有的学科因人设置研究方向,使得研究方向不够集中,人员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团队力量,在承担大项目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重大成果。
(四)经费管理不够规范。各单位在匹配建设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但有些单位存在经费匹配不足额、不及时等现象,尤其是对非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科学,论证不细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展。
四、今后工作要求
经过几年努力,“*”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教育大省,代表学校综合实力的学科水平相对较弱。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选,尽管我省增长幅度较大,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5个,与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必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实条件,强化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水平。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大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又要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电子、控制、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以及医疗电子、微电子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1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2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即不可复制性。有专家统计,做不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比是1:3,而做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是3:1,因此,班级文化力将成为团队的第一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绝不是产品,而是它的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历史名人留给后世的绝对不是他们的身体,而是他们的理念,业绩或作品。
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就像一间弥漫着某种味道的屋子,只要你走进这间屋子,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能闻得到,甚至出门之后,还隔身带有这种味道。管理者要做整个系统的构建者,形成和培育一个恰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所信奉和践行,是我们能否成功管理的关键。
3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电脑硬件一样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制度层:每个班级都能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的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期以来,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电脑的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因此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不活跃,成员参与性不高,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定时信息的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尤如一台配套高档的安装了很多软件的计算机,如果用户不能有效的整合其资源,最终是形同虚设。
4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络日益普及、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坚持传统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实施,围绕现代班级管理的思路来开展,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原则是要将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和信息需求,引人信息化平台,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将学生共同的爱好、兴趣、目标、观念和机构的人组织在一起,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4.1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4.1.1准确传递信息: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首先心须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指示,团队和部门之间,也应该要有良好的沟通。
4.1.2增进相互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班主任不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学习积极减弱,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经常与他们沟通,不管对不对,要多听听学生家长的想法。这样有种于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减损内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家长的责任感,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富成效。
4.1.3了解真实情况:管理家发现:自上而下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则不超过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4.2拟采取的对策:
4.2.1建立班级主页、网站,主题学习社区虚拟社区:良好的沟通是无形的管理,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上的。因为“一个领导的成功,40%靠人才、资源、制度、机会,60%靠团队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对外的沟通”。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定班旗、班歌、班徽,班服。作为师生、家校、同学之间的虚拟化的网络交互平台,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网络塑造本班的班级文化,受众面广,可以做到节假日期间班级形散而神不散,起到宣传班风、班规、班貌的作用,为展示本班精神风貌提供有力场所。
4.2.2建立班级blog、QQ群、BBS : blog不仅仅是个人记录及与人交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借助blog传播自已的思想。有人认为blog有三种境界:第一,记录思想的境界。即对自已的想法作一个记录;第二,分享思想的境界。即在记录自已思想的基础上,分享自已的思想,允许别人使用自已的思想;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为资源共享,思想的共享更将这一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传播思想的境界。当思想的分享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这种分享就变成了一种传播。
Blog群的功能:
班主任blog与学生blog: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学生通过对班主任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班主任的思想与意图,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通过对学生blog的浏览与留言,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励和评价。
学生blog与学生blog:学生之间通过blog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状况,彼此之间进行评价和探讨,有利于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学生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在这里起公告、汇总的作用。一般而言,班级blog上会公共通知,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和就全班学生所关注问题的展开讨论。
班主任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是班主任blog的延伸。班主任在上面一些公共性的通知,并收集一些共性的资料。
blog群的结构:
因此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公众活动中,是体现团队精神,增加凝聚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将前期工作的图片、宣传稿件、口号上传,在活动过程与后期可将参赛视频、获奖场景制作上传,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人平等、民主的创建思想,由于可以事后重现反复点击这一特性,交互性好,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4.3 B1og、QQ、MSN上传励志材料,召开网上主题班会:管人重在沟通,沟通消除隔阂,沟通激发积极性,沟通提高效率。基于P2P(peer to peer,点对点)技术的QQ软件不仅可以随时知晓对方在线与否,而且交流双方的通信完全是点对点进行,不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网络带宽,具有易学易用,操作简单等特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例如利用QQ建立QQ辅助班级管理互动平台,以QQ群、QQ邮箱,QQ好友和QQ讨论组四种互动方式为依托,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提供了引导和交流。
假期学生自由上网时间不限,空间不限,自由度增加,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写读后感,在网上,可供同学们浏览进行反复反思。而传统班会,仅有即时重现的特性,不利于学生深人反思。由于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相互之间不受干扰,网络环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如QQ群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相对隐秘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与同学交流传播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让学生袒露真心,说出自已真正的观点,教师通过阅读学生在QQ空间中的个人日志,使老师能更为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兴趣、困惑、情绪和心理状态,并通过QQ服务以留言或讨论等形式面向每位同学,教给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的办法,使得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网络信息图文并茂,网络声音画面同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环境,因而极大地增加了思想交流的次数和频率,学生在自主交流、自我教育、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和诚信的教育,提升了人格水平,使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4飞信:加强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采用飞信,短信1对多、1对1方式受众面广,速度快交互性好,意义传递准确。主要面对家长发送紧急消息、学校收费、放假时间等公众消息,以及学生的请假等。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的沟通,效果最好。和家长经常沟通是互补关系,教师不仅可以和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还可以与家长探讨怎么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家校互联。
一、中国道路施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中国公路建设技术要点分析。道路施工技术是重点。任何施工技术的有效实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道路施工技术需要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控制和合理设计来呈现。在使用该技术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控制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时间,明确施工的各个阶段的标准,从而体现了道路施工技术综合价值。同时,施工综合设计和规划不可小看,在充分研究设计有效施工图纸和方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多地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从各地区使用道路的现状来分析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和升级是非常迫切的,这种实用情况不理想,与现场管理不当,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落后是分不开的。因此目前先进施工技术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大大影响其建设的标准化。第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道路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施工技术手段无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依旧遵循传统的广泛管理模式,距建筑和施工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道路施工施工过程中,加上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又各不相同,技术技能高低不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训,难以保证道路建设中质量的有效进行。第三,优化设计。绘图,设计工作是公路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部门和施工队伍必须在公路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检查,这是道路施工技术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道路现场勘察后,道路施工设计就成为了施工准备工作的重点。由于公路建设的设计涉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技术手段等因素,所以道路施工设计就成了公路建设准备工作的重点。
二、在中国道路施工技术大难题
浅谈国内道路施工技术的难点,主要是由于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整体水平有限,在现代社会中,中国道路施工技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公路建设的发展相对缓慢。公路建设的技术难点主要受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控制、路基的隐患等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因素。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环境因素对道路建设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复杂多变的天气、温湿度、狂雨、暴风等以及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地质条件,对道路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道路施工和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第二,路基质量。在一个工程中,路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没有稳定的平坦道路。目前,垃圾填埋常用于水泥,砂石和各种类型的土壤,一些建筑单位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并且使用替代品,这种不成熟技术的应用,最终导致道路安全系数下降,带来施工中的困难和道路安全的隐患。[2]
三、公路施工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提高人员素质。在一个项目中,要想提高施工质量,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先解决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提高人员素质主要是改进老队员的技术和吸收新成员。[3]同时在招聘和选拔技术人员时,需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因素,从而实现施工队伍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与其他团队的技术交流,综合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水平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全面发展。第三,原材料控制。施工材料是施工最基本的要素,只有材料质量得到保证,道路施工的整体质量才可以保证,因此监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材料的质量控制。[1]采购材料要选择产品质量认证的厂家,从源头保证材料的质量。在物料选择中,进行抽样调查,以确保质量符合规定,而且在进行另一次检验时,一旦质量不合格材料可以立即放弃,确保每个环节施工材料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及规定。第三,引进先进技术。中国公路建设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的施工技术,必须善于与各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沟保持通和交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现有的技术和设备熟练运用,对借鉴的先进的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供人们利用。同时,人们也应该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使所有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能参与到工作中来,从而促进中国的公路建设技术进一步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公路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因此,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逐步完善当前重难点,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驾驶环境。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心,做好充分准备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秩序化和标准化也是确保其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才能确保道路施工技术价值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洪杰.分析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技术对策[J].民营科技,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