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7:5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政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并不高,而且思政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导致现在思政教育的未能充分发挥。另外,多元文化的融入,也会导致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被削弱,高校对于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2.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散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方面,在高校发挥着一种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还处于散乱期,还没有适应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管理的方法,所以无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素质低下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某些领域存在管理空白,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无法跟上现在文化的创新,导致了整个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无法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所以容易导致团队的冲突,也无法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无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深刻。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路径
1.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思政教育对于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的自觉性。把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发展特征,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实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有机统一,再通过合理地利用管理能力,就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问题。
2.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主导定力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构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一个高度,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以此来促使当今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作者:肖杰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涵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科学性。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就必须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使得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的配置,发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段对高校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使得这些资源能够在消耗最少的情况下,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我们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管理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符合其学习生活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和谐性。所谓和谐性,指的就是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时候,必须对各种资源事务进行和谐化的管理,将其运用到各种事务的管理当中,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和谐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管理各种要素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包括教育管理目标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和谐等;我们要对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和谐的管理和整合,使其能够获得最优化的配置,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管理资源还包括了自然方面的资源,也就是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而学校方面的资源则是学校所具有的物质资源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等。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按照人性来对各种情况进行管理,牢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进行管理的对象也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自觉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用人性化的方式方法对对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性的发展,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用道德感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管理的思想,它既包括促进研究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包括促进研究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法或原则,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的管理效率比较高,有利于统一管理,从而减少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但是这种模式比较规范化固定化,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2.以学院为中心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拉近研究生们与自己所属的院系之间的距离,发挥所学专业的特点,彰显自己的才华,体现各个学院独有的特点,也调动了个学院对研究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实际上,很多学院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的并不完善,自主管理意识还比较弱化,脱离了与学校的统一管理。3.以中队为中心的模式。虽然在管理责任的规划方面优于前两者,将统一管理与分散管理良好的结合起来,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投入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方面的成本较高,管理规划比较繁琐等,使得大多数院校未能采用该模式。总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责任不明确,分级比较多,管理较为混乱的实际问题,大多数院校也将管理的主要精力与重点集中在本科生身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研究生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质量势在必行。
1.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分为教育的主体、客体与介体。主体当然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能力的组织群体或者教育机构及教育者,他们身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包括提高研究生们的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道德品德,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还包括对研究生的人格的塑造,使研究生们将来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多为祖国做贡献。目前,我国的教育的主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教育主体的意识不强、教育主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教育主体的人员建设有待完善。举个例子来说,现如今我国的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都是采用的导师责任制,即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每个导师带领若干个研究生,这种责任制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研究生们会从自己的导师身上学到宝贵的为人处事的经验、转变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从而使自己逐步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研究生导师的这种育人功能是其他育人模式无可取代的。但是目前部分研究生导师比较存在重视业务能力的培养,相对的轻视了自己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所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注重各个方面的教育管理,良好的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良好运作,最终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觉悟。客体,简单来说就是主体进行教育的对象,这里主要是指我国的研究生总体,由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已经高于本科生,所以,他们的思考方式也相对全面,思维意识已经基本定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相对来说比较有主见,这会导致对他们的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研究生自身责任意识不强,政治观念更是较为薄弱,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要加强对受教育者们特点的认识,全面把握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介体,是指教育者们在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属性的事物,它具有客观性、中介性与承载性,我们要注重对介体特点探讨,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也逐步的多样化。最后,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总结起来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已经逐步确立,以公共课为核心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完善。
1.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日趋完善,但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从设置的课程方面来说,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很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功能定位不准确,未能未能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使得同学们缺乏对该课程进修的兴趣与耐心,从而不能良好的考虑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未能与时俱进,这样使得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政治素养比较匮乏,也未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其次,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来看,仍有很多不足。第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是很严谨,很多管理部门缺乏对该方面教育的重视,未对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大多采取的分级管理的形式,但是也未能帮助于研究生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第二,我国未能建立完整的专业素质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目前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人员的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能积极处理同学们在政治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理论与实际脱节、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我国的保障机制并不健全,这些都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未能达到总体要求,需要我们去分析探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途径
2.1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体制已经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之研究生这个职位的特殊性,更是对以往的体制提出了挑战,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新的模式势在必行。首先,管理体制的制定需要更加严谨,要结合研究生队伍的特点,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要让导师们更多的参与到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上来,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其他相关制度也要逐步健全,包括教育保障制度,奖励制度,以人为本制度,以及评估机制,制度的制定方面要遵循相关原则,发挥整体性,注重创新性等等。再者,各大高校可以建立起一种高效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这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质量,形成长期而有效的管理办法。
2.2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大多数的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的教育比较重要,从而忽视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调动研究生的热情,加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带动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的自身素质良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这给教育者们带来了方便,教育者可以通过重点突出的方式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受教育者逐步意识到这点,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规范的塑造,提高受教育者们的觉悟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而调动研究生们的创新热情的责任大多在于高校的管理者,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与导师们身上,所以,明确这些教育者的责任,使他们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便会更加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贫困生是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注。作为高职学校来说,贫困生属于学校的一部分,学校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除了经济上扶持,对他们更加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恢复自信,正确的认识自我,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是要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即要求学生德智体要全面发展,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殊团体,很多因素制约着贫困生的发展,这就需要高职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垫下基础。如果高职思想教育者忽视了对贫困生的教育,将会加重贫困生的自身的不良情绪,使贫困生意志消沉,产生悲观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即使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但他们的思想可能畸形发展,综合素质出现问题,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因此,高职学校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贫困生都能成为知识过硬、品质优良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影响着学校内部的和谐发展,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贫困生的思想的稳定与身心的健康影响着贫困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影响着学校的稳定与和谐。例如,马加爵事件,他残忍的杀死了4名宿舍同学,这也是由一个贫困生引起的,由于家庭贫困,性格孤僻,内心产生的自卑,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产生偏激和报复心理,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这一惨剧的发生。如果贫困生不能及时的得到老师的帮助,偏激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贫困生就容易误入歧途,给学校和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危害社会,最后葬送了自己。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地解决贫困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贫困生多方的温暖,使贫困生感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关怀,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高职院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对策
贫困生面对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的压力,也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促进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1、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
对于贫困生来说,消除经济上的贫困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精神上的贫困,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这也要根据形势适时的调整工作重点,增强工作的时效性。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贫困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贫困生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政治学习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多做一些宣传和疏导的工作,培养贫困生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坚定贫困生的信念。
2、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在贫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对新形势估计不足,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改进旧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贫困学生,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宣传。高职院校为贫困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邮箱,来满足贫困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而且,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帮助学生消除焦虑的情绪,使学生振作精神,走出心理阴影。
3、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发展目标,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机制必须转变,由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为塑造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新的工作机制要求贫困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社团和宿舍、以及学生会的作用,给贫困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从参与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充实,更多的参与机会还会锻炼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消除胆怯心理,促进思想上的成熟。学校应该形成多方位的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调动一切因素来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帮助贫困生,找出贫困生的心理根源,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给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一、思政教育课堂的特点
(一)授课内容广泛
高校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过程,课程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毛特东特色社会主义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它们是伟大的思想家智慧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会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到这些智慧的结晶。
(二)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才是合格的人才。俗话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把这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哲学和抽象的知识比较多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政教育课堂上的内容多比较枯燥抽象,比如马克思基本原理,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抽象到知识理论层面上,就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不感兴趣。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的教学管理模式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方式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沿用传统的?畏较虻慕萄Х绞剑?即教师在讲台上面教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很多学生只关注考试时的近期成效,却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到的成效却不显著。
(二)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得不充分
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管理者,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注重教学和自身的教师身份却忽略了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服务者。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是不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管理运行机制不合理
高校更注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思政管理工作往往不被重视。此外思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财力等的管理都是由各级党委负责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各个管理环节比较脱节分散,管理人员管理的热情低。管理工作只依赖党委等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机制也会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三、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新模式的探讨
(一)注重思政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仅由党委、团委等一系列机构进行管理的方式必须改进,同时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应该忘记自身是一名管理者的身份,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应该在各个工作细节中将其落到实处,增加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亲民力。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被管理者为中心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是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共同进行的客观事实。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忙于搞科研,而忽略了思政管理工作本身的主体性,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被管理者提到中心位置,将他教与自教完美结合,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三)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2.“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基本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以人为本就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人始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改变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是以一个个人为主体的发展史,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及其需要,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差别。“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对“人”的认识、理论依据和价值观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从类的意义上来认识人,关注更多的是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而“以人为本”思想是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群体及个体三种意义上来认识人,既关注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也关注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存在,还关注人的个性意义、个性存在和个性差异。在理论依据方面,唯心史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而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目的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强调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手段性,人是创造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本主义在社会现实中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实行。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历史叙述和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思想孕育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它强调人在本质和目的上是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这种教育为了人,而不为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解放个性、崇尚自由。而泛智论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将人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才智和有能力的人。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以“个人本位”教育取代“社会本位”教育,要以师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情境,以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师生关系上,强调老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近代中国,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大学教育理念中提出:“完全人格”“诸育和谐”,他坚决主张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采取引导式教学方式,反对灌输式教学。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要以人为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也要以人为落脚点。寻找人的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存在,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包含哪些基本内涵?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和过程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和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把课程教学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个个体,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三、思政教育管理的人本视角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关系的总和及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人的动物性。人作为自然的产物,首先是基本的生存需要,需要衣食住行,同时人天生具有七情六欲。因此,思政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应首先关注人的各种切实利益和现实需求。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我们不能把个人利益看着是觉悟落后、个人主义倾向的代名词,不能忽视人的本性。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看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既以相对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因此,兼顾人的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仅仅只重视某一方面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当然,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集体,集体应当服从社会。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精神性。人善于思考,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心理感受的特殊动物,人的大脑不仅可以认识和反应外部世界,而且还建构有一个属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让人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人的主观愿望有时难以实现或者处于自我矛盾难以取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四、“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策略
掌握好“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实践应用,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中需要因人而异制定出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情”规范。也就是除了要制定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学习要求外,还应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调动其内在的荣誉感和价值感。恰当的赏识教育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内在潜能,靠学生自身的内在调节达到教育学生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目的。
2.自我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成长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魏书生语)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制定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内在驱动学生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魏书生语)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家共同参与管理集体事务,人人都是责任人,有助于调动大家参与班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民主管理,他认为“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4.刚柔并济。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都会有差异,要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形式。对于原则性事情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而对于属于个性差异、习惯方面的事情,尽可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沟通心灵,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学会倾听。运用“柔性”策略,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信息狂潮在给经济领域带来全新冲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教育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和思想以隐秘的方式潜入生活,影响着互联网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辨析各种渠道不明的误导性信息是教育事业从业者必须严肃对待的重要议题。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的重要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须以现有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做到课程教育的高效化、全面化就必须要在认识以往教育模式不足的前提之下进行新型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以此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热情,鼓舞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结合新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内容。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和人才势必会提出新的要求,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育模式必定会提出新的议题,只有切合时代的步伐和需求,进行人才教育理念的反思、总结和创新,才能使教育理念不与时代脱轨,使教育真正落向实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需求、价值需求和技能需求三个层面,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则能够培育更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经济上升的专业人才。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它总览了思想、法制、历史、哲学的精华,能够在文化辨析和文化认同方面指引正确的方向,同时它囊括的优秀理论能够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培育出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融合实践经验促进理论更新。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本就是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得来的科学理论,探索新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研究理论、钻研理论的热情,使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全新机制的运作下争鸣,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形成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另外,思政理论课程的顺利开展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促进其他学科的不断更新。以美术类课程为例,对于美术类课程来说,运用“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具有了哲学灵魂,推动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基本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和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特殊学科,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并非在技能提升和理论基础的充实之上,而是使其保持对于信息知识的敏感度,在不同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因此更具有素质教育的特点,切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面临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僵化的不足。
(一)教育资源分散化、闲置化、短缺化。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规划,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零碎。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未从顶层宏观设计,资源结构未形成整体化、高效化的运作状态,导致教育资源各自为阵,重复浪费,降低了教育的实效。从分类上看,资源分散可分为条块分割和职能分离。条块分割: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设置由教学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各下属资源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在工作上的配合往往缺失,两者之间的资源不能互换。职能分离:在实践中,相关部门常常各自为政,不能劲往一处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闲置化,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一些高校对于高效利用资源缺乏意识或者经验,导致教师力量还是教学设备,或是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资源,被大量浪费,实属可惜。资源的利用效率过低,自然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僵化,逐末失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是一门偏重理论讲解的学科,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时代需求和重要意义。由于在理念上的认知失调,导致课程的设置和学习陷入一种消极循环,教师以完成课程目标为目标进行教学,仅将授课重点放置在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讲授之上,未能在重要的价值理念层面给学生答疑解惑,结合时代和社会的最新讯息来将专业知识趣味化,拓宽学生的认识便捷。而大部分学生在高校课堂上往往不专心,注意力分散,靠临时的背诵来进行考前突击获得学分,而未能意识到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背后的哲学魅力和思想火花。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授课也止步于课堂,未能很好地贴合时代信息流的特色,实现“场地和时间”的灵活处理。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路径的创新
(一)立足新背景,贴近新需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而最基础的就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有长远观和大局观,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在短期内是无法显现其成效,而其影响则是更加深远和持久的,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人生道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从业者要在完成短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考虑,避免功利心、懈怠心理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大资源的理念。具体说来,是指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培养整理、整合的观念,从整体观念着手,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分开。满足新时期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期盼,需要跟紧时代步伐。因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及周围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利用人力、科技、教育和信息等资源的力量。此外,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管理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引进,引导教育者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做民族精神文明的航海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住历史和现实的衔接点,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以以往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观点来推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止步于理论教授,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需要的并不只是掌握了基本专业技能的人员,而且要求从业者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中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其价值教育也能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劳奋勉的集体意识和奋斗精神,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将人才需求和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二)创新教育手段,推行新型教育方式。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第二步便是创新教育手段,推行新型教育方式。针对以往高校思想政治资源零散化的情况,首先便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园中,高校管理者、教师需要最大限度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实际效用,让各种资源在对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价值,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教材作为基础,合理地扩充教材的内容和内涵,综合多本教材的内容,同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事新闻事件、网络热搜等手段来创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赋予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以生命,让课堂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握校园以外的各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行影响力联动教育。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基本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兴趣。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与互动,以期形成家校携手共行、家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交流群、家访、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家校共同教育,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家庭氛围和学校教育环境。
(三)总结以往教学经验,进行管理模式的试点与推行。要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教学工作理念,从文化、制度、行为等方面落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实效的目标。第一步,要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活跃氛围和学生的平时作业,以学生的反馈作为课堂实效验证的重要参考,畅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改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固有性认知。第二步,要建立以师生为主体的督导评估机制,通过学生来进行课程的听评,推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定期举行教学主题活动和教学评比。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教授,举办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比赛,让学生走向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讲台。另外,在人才招聘角度,要广纳贤才,吸取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学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受到古人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可以在学校组建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开设传统道德文化选修课程,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学习方法、孝悌理论和道德修养等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喧闹繁华的现代,通过与古代圣人的对话,沉淀自己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教师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二)通过思政教育的途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学校要想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前,首先了解当代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观,然后根据实际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案。而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要想不断地完善思想教育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选取其中表现较好的作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树立模范意识。组织其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去先进的教育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与经验学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正确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原因
(一)学生群体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如今,大部分学校都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以往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教学管理的部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但究其根本,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祖国明天的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初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出一个适合当今思想政治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当今的学生处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就存在着会被错误的文化思想所误导的危险,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社会化思政导向、思想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使他们懂得该如何去正确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弊端的影响。
三、当代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首先,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的,一个班集体一般只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辅导员,实行一对多的管理体制。但是又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对所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所以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从而将学校整个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变得逐渐完善,不断地创新学生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说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整体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做好引导,这样更加有益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最后,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倡导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施善于人,助人为乐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担负着这样的教育责任。加强学生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政观念,将学生从“小我”的精神层次提升到“大我”的精神层面。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是为他们带去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等,多让学生参加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政观。通过这种思政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最近新闻报道中关于高校大学生引发的各种社会治安和刑事问题频繁发生,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杜绝这些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和班级环境,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顺利落实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就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态,把理论作为最主要的理论内容,并配合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教学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各大高校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心理动态,并结合学生的真实意愿和实际心理诉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开辟和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得到具体落实有赖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各大高校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政理论,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帮助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都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认为只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严厉管教,让其在学校内能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完成思政教育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学校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缺失,尤其是各大高校没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同理心。很多大学生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2.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通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在考试、奖学金、评优评级等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就业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和动摇,此时需要学校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评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放松心情,避免学生在不成熟和错误的心理暗示下做出极端的行为。但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也只是对学生的出勤等方面进行简单管理,二者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3.以学生为本成为口号
自教育部推行教育改革以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就目前来看,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都没有具体深入落实这一理念,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对策
1.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高校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高校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力度,选派最优秀的思政教师进行教学,并将表面的理论知识深入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理论。
2.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室或者咨询中心,鼓励大学生在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和动摇的时候及时到咨询中心接受专业、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和巨大压力宣泄、排解出去,避免将各种心理问题积压在心中,从而酿成大祸。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或者自行组织各种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譬如说青年志愿者活动、孔子协会、音乐社,等等。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时能够和其他人和谐相处,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心理和思想上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帮助高校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以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充满希望的未来中完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柔性管理是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价值信仰,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来看,柔性管理能够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感体验、心理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实现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理想、生活方式、个性发展等,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修养培养和素质提升。同时,柔性管理能够减少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方式、思政教育活动的排斥心理,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情感接受度。
此外,将柔性管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是?r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深受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社会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新闻网站、手机APP等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并在网络社群中获取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都加大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难度。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刚性管理理念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必然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应当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理念,用环境熏陶、网络议题设置、心理辅导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等柔性管理理念开展思政教育,不断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开展柔性管理的制约因素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以刚性管理为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在这种刚性管理理念下,人们将思政教育拆解、量化为若干个可执行的教育目标、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等,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但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叛逆思想等已非常明显,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刚性管理思维已不适应思政教育要求,并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思政教育理念缺乏人本性
高职思政教育是以生动具体的“现实的人”为教育对象,只有充分关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点、生活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但是许多教育者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等,以灌输式教学法、强制式管理法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导致许多学生都对思政教育产生了厌烦心理,弱化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以制度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对事不对人”的不良倾向,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成长、个性发展等内在因素,无法很好地将政治观念、道德原则等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信仰。
(二)思政教育过程不灵活
思政教育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活动,深受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习惯、道德修养等因素影响。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只有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素质、行为习惯等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高职思政教育效果。但是许多教育者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等,往往以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标准化的方式开展教育评价,这种“完美无缺”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收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反而还遭到了大学生的强烈排斥。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极为广泛,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这种刚性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给思政教育带来许多负面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开展柔性管理的方法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环境、载体、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刚性化的思政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思政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当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出发,创新教育理念,将柔性管理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层面,以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建立柔性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念
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刚性和柔性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封闭的传统社会中,刚性管理理念比较适合思政教育,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开放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刚性管理理念已不适应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应当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理念,以心理诱导、自我激励、情感沟通、思想说服等方式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将外在的政治理念、法律制度、道德原则等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信仰。应当将制度至上、强制为主的刚性管理理念转化为柔性管理理念,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人本色彩。
(二)建立柔性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机制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不仅有趋利避害、追逐自我利益的自然本能,还拥有发展自我、赢得他人尊重的精神需要。所以,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应当从“现实的人”多维度的需要出发开展思政教育,不仅要用量化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当用个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应当从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习习惯不太好、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出发,采用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信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1学生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必要性
1.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依靠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载体,促进思想理念的传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将学生教育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1.2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消减高校刚性教育管理模式,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增强学生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认可度。处于高校教育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如果采取强硬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生,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刚柔并济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较为符合学生教育形式。
1.3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
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两者融合,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素养,让学生了解到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德育理念为引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素养,进而有效丰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实现对学生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工作。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期间,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可以有效实现对教学秩序的维护,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服务,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更好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4满足思政教育改革需求
在学习和贯彻党的报告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创新,则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和要求,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求方面出发,加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一来,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作用和优势,不断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对学生教务与管理工作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规划和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制定,不断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方式,弥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而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可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这样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全方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通过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协调组的方式,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学生管理人员工作之间的有效政治思想沟通和交流,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发展,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和政治素养。
2学生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2.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领效度
从文学视角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需要促进两者的衔接,发挥其根本性效度。因此,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管理案例,加强思想的引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意识,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正能量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学生人格素养,规范学生言行举止,进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2.2促进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重视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避免采取硬性管理制度,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增强学生对教育管理的认可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递中,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灌输式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知识。例如:教师借助实际案例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引领学生剖析事件本质,为学生提供发言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3开展网络教育管理活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促进网络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提升高校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板块,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例如:在学生教育管理板块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内容与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相融合,协同引领、教育学生。其次,借助先进技术,获取学生实际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探究活动。与此同时,借助QQ、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知识广度。
2.4构建优秀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