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2-12-19 08:2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也是极其必要的,在大学期间积累扎实的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气质,为踏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云南民族学院的老师们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脉……”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因适用面广、适应性强而受到社会欢迎,历年就业率均。居文科专业前列。

具体到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考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是过硬的,本专业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宣传及秘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中等学校、新闻出版单位、党政机关、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宣传、编辑、文秘、策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在考研深造方面,由于有着天津师范大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授点均有设立,因此也有着极大的深造机会。

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2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特点

如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其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在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一直维持在十三门左右,教育界普遍认定,汉语言文学是现代高校中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通常是作家、文学爱好者等专业性文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不强,需求量较小。且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文学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社会实践内容的不足,容易造成与社会缺乏联系,从而导致了近年来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通常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未能得到改变。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我国正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此外,汉语言文学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便于更好地发挥语言本身的工具性,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发展[1]。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方法

(一)加强对专业体制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各高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体制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科目进行及时的更新与扩充,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不断增加相关的应用教学内容,如注重对现实应用文的写作,让学生尝试给相关的报刊杂志写评论,加强对申论考试中各种演讲稿、感谢信、会议纪要等的写作锻炼,练习写各种如状、答辩状等的法律文书和诸如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的经济文书等,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不断适应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2]。

(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被动学习一直是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记录的被动教学模式,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以写作能力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的考核模式,变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读书过程中多读原著、多查字典、多做笔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发言,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向身边优秀的人的学习,多积累经典好句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内容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如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专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在毕业时能够拥有广泛的就业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存在社会综合能力差、专业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与新闻、文秘等相关专业相比,就业率通常较低。因此,在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就业因素,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如新闻、文秘、广告等的联系,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建立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从而不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当前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改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也得到相应的提升[3]。

篇3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篇4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第一,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单纯依靠这些基础,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在这个基础之外教给学生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即应用文体写作基础、新闻学基础和现代传媒技术基础。把两个方面的基础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素质主要通过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表现出来。其能力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

1.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学习是学习各种能力的体现,是认知能力的整合和思维活动,是学习的根本。具体包括,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等。

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比如,写作、阅读、科研、对本专业的知识运用等。

3.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汉语言专业,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以及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能正确地辨析和纠正自己运用普通话时的方言土语,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能自由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

4.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包括座谈会纪要、迎送辞、自荐书、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专题报告以及事物说明的应用文等,要求做到要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