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04:1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利用MOOC可以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师资差距以及教学差距
MOOC区别于以往在线学习的特点为“Massive”,即资源多、学者多、互动多。通过MOOC,农村教师可以快速地接触到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到新兴的教学理念,从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MO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让农村教育因为地域原因而产生的教育的滞后性,缩短城乡师资和教学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利用MOOC可以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上的知识
MOOC的特点“Course”,即MOOC课程主要构成是课堂视频。农村学生可以通过MOOC自主选择国内外名师的课程讲解,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MOOC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课外学习生活
MOOC的另一特点“Open”,即公开。MOOC免费向各地学生公开,农村学生可以在MOOC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可以学习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通过MOOC平台可以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扩宽其视野,丰富其课外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自学成才的平台。
二、MOOC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1.MOOC课程存在结构性缺失
MOOC上的许多课程主要是由名优大学推出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或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成年人,极少是面向少年儿童开发的,对于老年人这类特殊群体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教育的主要群体就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在此情况下,MOOC进农村的实际受众范围可谓小之又小。不可否认,MOOC是缩小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这一途径不能被有效利用,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现有MOOC课程出现以上结构性缺失主要原因是MOOC本身起源于大学的课程开放运动,这导致现有MOOC课程主要为大学课程。但是,随着MOOC理念的发展和MOOC运动的普及,许多网络主体开始加入MOOC,并出现了一批适合少年儿童、老年人的MOOC课程。比如果壳网就面向少年儿童推出了“一分钟性教育”、“绘画艺术”等有意思的课程。又如,土豆网推出了“老年人科学健身”、“老年中医保健”等利于老年人养生的精品课程。相信随着MOOC运动的深入,会有更多小学、初高中学校和老年学校加入MOOC的行列。而MOOC进农村也会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而得以顺利实现。
2.MOOC进入农村面临语言难关
老年人是MOOC进农村的重要受众。然而很多农村老年人文化水较低,且不会说普通话,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现有的MOOC课程。因而优秀的老年人课程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方言化。事实上,在国外优秀MOOC课程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一些“TED字幕组”、“配音组”等公益小组的出现以及字幕著作权公开化的实践,帮助许多课程顺利转化为中文课程。这样的经验同样适用于这些课程的方言化。
3.MOOC进农村面临网络困境
目前MOOC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已经普及互联网。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互联网无法到达、或者已铺设互联网但是费用超出当地农民的负担、或者互联网网速不高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MOOC进农村的进程,导致MOOC课程难以在农村进行传播分享。因此,MOOC在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已经普及的电视、广播进行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村里的村委会、文化礼堂、老人亭开设电子阅览室,专门供村民自主学习。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已经普及CD、VCD、DVD,则可以将网络课程光盘化,供村民借阅。
4.MOOC进农村存在观念转变上的困境
一方面,农村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理念不够深入。农村老人对于教育、对于学习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教育,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无所不在,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观念具有滞后性。认为教育就是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授课,其他学习模式则难以被接受,农村学生的学习依然依赖于课堂和教师。所以,MOOC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思想背景做好宣传工作、思想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宣传MOOC的优点、通过学校教师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理念的灌输等措施来转变农村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让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样MOOC在农村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目标不清晰,教师们也早已失去了主动发展自我的意识.管理效率低,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当地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很难得到教师的很好配合.此外,物质管理也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不完善,教学场所以及教学仪器经常出现浪费以及闲置的情况.
1.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物质的支撑.教育物质的优劣虽然对教育质量没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是一旦物质缺乏,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低下.而在某些乡镇,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识很模糊,对教育发展不以为然,对教育投入不在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学校基础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教育质量想要提高势必成为天方夜谭.
2本土知识建构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之策
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的存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的“本土知识”,有如下关键特征,即“地方性”、“整体性”、“授权性”等.而作为“本土知识”当中的“地方性”应是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相对应的概念,它不仅指特定的地域,还涉及“知识的境域性”,即在知识生成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如果能够把这种极具创新性的知识整合到本校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还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要实现农村学校的知识创新与独立发展,本土知识建构是应然之策.
2.1优化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小,要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强调办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学校才能实现为当地生活实践服务,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农村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急需加强
课程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教材、教科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的开发应该以农村实际为依据,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发展本土知识,解决本土功效,实现课程为地方服务,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需.
2.3纳入本土知识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学生的进步.纳入本土知识应该成为每所农村学校努力的方向.本土知识是本土传统文化的沉淀、文化之精髓,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部分知识深植于地方实际,如果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中,不仅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更是实现了农村教育的实用性,迎合了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学校这一特殊的机构,所拥有的知识既包括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学科知识,还包括学校创新性知识.创新性知识的拥有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土知识是学生真真切切能够体验到的知识,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本土生活,服务地方.
3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策略
要重视并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农村实况来思考.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对于本土知识略显匮乏,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表现在本地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农业知识等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本土知识资源在农村教育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将本土知识纳入到学校知识中,以此来推进与改善学生学习本土知识,在掌握本土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保护并发展本土知识文化,将来更好地投入到农村的发展事业中去,努力形成学校和当地农村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本土知识建构的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
3.1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上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这种以科学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在教材编排中往往会脱离本土社会生产实际,忽视当地的文化境域与历史发展,无法满足当地对本土知识的需要.对于解决本土问题的本土知识空缺,可以在课程编制上,将本土性知识“纳入”到现代学科课程体系中去,突显本土知识对当地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思考,课程内容上注重给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特别是要增强他们对于本土知识解决本土问题的视野.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本土文化境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本土知识与文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鼓励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大胆创新,适当增加当地文化知识内容,大力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办学更加贴近生活.
3.2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
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知识和学校的知识资源,通过整理挖掘,编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农村小学初中教育开设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教育主动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而且这类课程是最有条件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突出农村特色的,也最能直接体现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开发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校本课程,就是开发独立的课程系列,以改变学校与本土实际生活相脱离,本土知识不能应用于解决本土问题上的现象.以本土知识的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以学校的现实课程资源为依托,突出本土知识,而开展的一切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形式.这些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可以是由当地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知晓的、并时常应用到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了解农乡的需要,教学生一些本土的生产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是围绕一些实际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展开,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农民的素质也即农民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呼唤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和交通的发达,大量的农民都不再愿意生活在农村,追求城镇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使得我国农村现在虽地广却人稀,目前,农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孺,大量耕地荒废、闲置,农村的学校更是一片荒凉,学校班级合并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优秀教师少之又少,更奇怪的一个现象是教师队伍“阴盛阳衰”,比如在江西九江市的某些农村中小学校,年轻漂亮、素质较高、工作稳定,昔日十分“抢手”的女教师,如今竟也越来越“愁嫁”了,农村学校女教师进入“剩女”的群体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有碍于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会使得以后的农村教师越来越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城镇化速度过快,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农村教育对新型城镇化的反作用
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要持续发展起来,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反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能够让农民学习到发家致富的本领,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一旦发展起来,许多教师就会主动留在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也会赶上城镇,农村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到那时农村学生一定不比城市学生差,农村的新型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6.27%,人口素质低,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农民的素质提升尤为重要。当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直接拨给农民钱或物质,不如教给他们生存的技能和信念,让农民自力更生,让农家孩子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较好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在农村出人才,才能发展好农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重大。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教育资源供给面临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需求创造供给,但是在农村教育中,即便有很多农村孩子和农民需要接受教育,农村这个特定环境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也使需求决定供给定律不能成立。
1.农村教育供给“干涸”: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稳步前进,重城轻乡的倾向使农村教育资金投入虽有所增加,但是仍旧不够,并且投入渠道单一。除了政府每年对农村教育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以外,其他企事业单位、个体等,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方面相当少。总体上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仍是以政府为绝对主体,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资金是农村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资金缺乏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师资和硬件的不足。近年来,许多农村学校出现了各种资金缺乏引发的问题,如桌椅自带或桌椅破旧,无厕所或厕所破旧,无饮用水设施及饮用水质量差,校舍危房率高等问题。还有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严重缺钱,一个学校就只有一个老师,即校长。此外,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也十分不足,也只有政府较少的投入,民间或企业对此基本不投入。没有足够资金的学校,就如没有水的鱼,最终干涸而死。
2.农村教育供给“贫血”: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的来源主要应是农村自己培育出来的和城市培育出来的优秀学生。然而,即便是农村学校自己培育出来的学生,愿意留在农村教书育人的大学生相当少。“人往高处走”,农村虽然空气新鲜、山清水秀,但还是难以抵挡城市生活的诱惑。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完备,包括医疗、教育、娱乐等,更重要的是城市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且,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普遍不如城镇,就连许多本来待在农村的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不得不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另外,在许多农村学校里,存在一些民办和代课教师,即使公办教师也大都是民办和代课教师转正的,还有许多农村学校教师一人教多个学科的情况,农村的小学教学大都实行的是包班制,教师负担太重,因此,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再加上,严重缺乏英、体、美、音的教师,这些科目也就很难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任务重,学习培训机会极少,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再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仍然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模式。这些问题都亟待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缺少雄厚师资的农村教育,就如同贫血的人体,是病态的教育。
3.农村教育供给“缺土”:硬件设施落后,配套缺乏
由于缺乏资金,不仅教师数量和质量跟不上,而且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于城镇。许多农村学校的设施还依旧是建校时的设施,经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多数已成了危房;经历了多少级学生,桌椅已经破旧不堪,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学生上学自带桌椅了。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都是负债累累,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实现多媒体教学。有一个篮球场,对于农村的小孩来说,已经能够让他们很开心了。有的中学虽有实验室,但设施相当简陋,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没有较好的硬件配套设施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就如同小树没了土壤,无法茁壮成长。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教育资源供给增加的对策
1.“下雨”策略:增加农村教育供给资金
“干涸”的地方,最好的办法是“下雨”,来得直接且能够普及。那么,“雨”从何来?最好是多种方法“下雨”,比如自然的,又比如人工的。倘若把自然的“雨”,比做农民自己赚取的收入用于建设农村教育的资金(Mn)。那么,人工的“雨”,则是政府和其他渠道用于农村教育建设的资金(Ma)。(1)增加“自然雨(Mn)”策略。众所周知,自然雨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的,但是雨下得也并不总是那么均等,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但都是大自然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水资源。而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也是如此,有的村庄的经济发展较富裕,再加上平时缴付的税费也较多,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学校。因此,自给自足是最佳的状态,即自然而然就有足够的“雨水”滋润自己家园的教育事业。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Mn的主要来源之一。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一方面,农民口袋里有钱了,才可能用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子女教育及自己的培训中去,激发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民丰衣足食,才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相辅相成,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深远,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政府的规划、政府是否廉政、政府的投入等等。再则,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影响重大,农业创新很有可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建设农村经济的方式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经济,才能带给农民更为丰厚的收益。(2)制造“人工雨(Ma)”策略。“人工降雨”是为那些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提供的,而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大部分地方对于教育方面都不能自给自足,因此“人工降雨”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地方政府都采取了这个策略,采取这个策略的具体渠道主要有:一是政府直接增加资金投入。这也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否则也是爱莫能助。要增加政府收入,需要有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也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用于资助农村;二是吸引民间资金。包括民间企业或个人借给、捐给农村教育的资金。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我国统计局公布2013年的基尼系数为0.473,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有的企业或个人的财富惊人,若这些民间企业或个人能愿意借贷或捐赠部分资金给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雨水”将会更多、更滋润;三是引进海外资金。要引进外资注入农村经济,需要政府给予足够好的政策,比如每年给予相应补贴,减少投资繁杂手续等等,也需要大力宣传,有了海外资金的投入,农村教育会办得更为生龙活虎。
2.“补血”策略:增加农村教师的供给
目前,农村教育严重“贫血”,许多农村的年轻教师随着城镇化潮流奔向了城市,剩下的都是一些老教师,优秀教师少得可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村教育急需“补血”。(1)捆绑教育:增加T1。捆绑教育即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培养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针对已填报志愿的定向生进行面试,然后对拟录取的定向生进行严格的联审,需要签订相关合约,确保定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去农村乡镇及以下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在合约中,可以设置减免大学学习的费用或进行学习补助;也可以设置适当降低高考或考研录取分数;或者对其父母就业、创业提供各种帮助;抑或对其子女以后进入教师行业放宽政策等等。运用这一系列策略将大学生“激励”到农村来执教,为农村教育增添师资。(2)改善农村教师薪资福利待遇:增加T2。农村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差,甚至有的教师为了生计还要倒贴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个人劳动力的报酬至少要满足个人的生活最低需要、养家糊口的需要以及培训等的需要,否则劳动力没办法持续劳动,在此亦如此。由于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很多优秀教师都奔向了城市,因此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是“补血”策略的重要方面。首要的是工资的提高。要使实际工资大致与城市里同工的平均实际工资相当,即“同工同酬”,不能过低;其次,福利的改善。福利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许多人就是为了较好的福利而选择一份工作。福利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五险一金、一次性房屋补贴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福利,例如帮助年轻教师解决婚姻大事,又如建设好农村的生活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也能受到优秀教师的青睐。而不是单纯改善表面的福利,农村还需要综合改善生活环境,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堪比城市,而且还有城市没有的山清水秀,以及无雾霾。将这些建设成农村独有的优势,让农村教师不仅愿意留在农村,而更为留在农村不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3)城农交换教师:增加T3。要使师资力量壮大,渠道不能局限于生产优秀教师,还可以互换教师。让城市的优秀教师也来到农村教学,而农村教师也可以走出大山来到城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给农村学生带来优秀的教师,同时也为农村教师带来学习的榜样。而农村教师也可以走出大山前往城里进行教学,在城市里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向城里教师学习,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以及更优良的专业知识等等。通过这种互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壮大教学队伍。
2农民家庭收入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影响程度分析
家庭经济发展不仅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维持家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家庭经济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定程度决定着农村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我们把农民家庭的年均纯收入作为家庭经济发展的指标,用以来衡量农村教育投资水平的能力。通过对农民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农村受教育程度进行Pearson检验,发现卡方值Sig=0,说明农村家庭年均纯收入对于农村教育投资的发展有依存关系,并且关系十分不同,以至于能深深的影响农村教育今后发展的走向以及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水平。2012年中国依据物价指数把国民收入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即“上中下”三个收入阶层。其中规定“下”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下下”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下;“下中”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2万至5万元,“下上”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5万至10万元。为了便于分析乌鲁木齐县的家庭年平均纯收入,我们把“上中下”收入阶层重新定位,认为1万元以下是“下”家庭年平均纯收入阶层,1万至3万元是“中下”收入阶层,3万至6万元是“中”收入阶层,6万至9万元是“中上”收入阶层,9万以上是“上”收入阶层。根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县的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基本都在“上”以下收入阶层(9万元以下),并且受教育程度基本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占比达到了60%以上。在“下”收入阶层(1万元以下),受教育程度主要在初中和高中文化层次,分别占家庭年平均纯收入的38.5%和30.8%,中专和技校的文化层次约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文化层次,均占15.4%,这反映出乌鲁木齐县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学历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主要是在初中和高中,但是为了生活有一技之长,中专和技校也是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一个提升自己文化层次水平的途径。在“中下”收入阶层(1万至3万元),有28位被调查者是高中学历,占35.9%;有25位被调查者是初中文化程度占32.1%,还有12位被调查者选择中专层次学校,占15.4%,可见随着收入的增加,被调查者对于文化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认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给他们创造更优质更好的生活。在“中”收入阶层(3万至6万元),初中、高中和技校是这一收入阶层比较重视的学历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7%、29.6%和14.8%,这也反映出被调查者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中上”收入阶层(6万至9万元),被调查者更加注重受教育程度,这主要还是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分别占48%和32%。在“上”收入阶层(9万元以上),这一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教育为主,呈一个倒“U”特征。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家庭年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被调查者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也逐渐发生变化,最主要还是在正规学校的变化,主要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并且技校和中专院校也有所偏向,但是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实行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进行免费义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也给予补贴政策,导致其所占比重较大。另一方面是乌鲁木齐县农村家庭收入普遍不高,难以支付高昂的高等教育学费。
这需要英语教师耐心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生每一节启蒙课,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终身受益,这对于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体现在,首先要培养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新课程的学习习惯,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由此可见,复习旧知识,才会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上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做到听一点就懂一点,听一点就会一点,实现全面提高的目的。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高谈阔论,而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进行漫无边际的传授知识,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才会起到让学生堂堂有收获、堂堂有积累;第三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大胆说英语的学习习惯,不爱开口讲话,特别是用英语讲话,是城乡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这一情况在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教师要及时并且经常地帮助他们排除和克服羞于启齿、担心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师除了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还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等辅助英语学习环境,如英语沙龙、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情景展示、角色扮演、组建英语角、用英语写日记、定期举行英语晚会等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讲英语、写英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不能提出更高的标准,并且允许学生说错,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是培养学生养成经常阅读英语课内外读物的学习习惯,熟读和背诵经典课文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单词、短语、句子最直接、最有效强化记忆的途径,在缺少有效增强记忆教学手段的农村英语教学中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第五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学习习惯,从正确和规范书写26个字母做起,大写的字母占几线格,小写的字母占几线格,久而久之,才能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书写中出现书写美观、大方、工整的结果,否则一旦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就很难再进行纠正。
英语学习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几个单词、几个短语、几个句型、几个语法那么简单的事情,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求知和探索学习英语语言的基本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英语语音拼读,如何记忆单词的能力和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法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语言门交流工具听、说、读、写、译的完美结合。学校应配合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通过活动优化组合教师队伍,充分施展学校教师人尽其才的积极性。不断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因素,特别是增加外文图书量,添加英语教学硬件和软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营造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环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在全体教师中尤其是英语教师中树立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模范、榜样带头作用。教师要适时关心英语学习落后的学生,适当地在课外给他们辅导,这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良好途径。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形成合力,排除学生脑海中留存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及读书过程中经费短缺问题带来的精神负担。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国家的义务教育及助学贷款等政策,解决家长和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农村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具备“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才能实现“四果”,即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从而使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教学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掌握农村教学环境,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尽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有限,但是教师仍旧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探索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善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起来,通过分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农村教学的英语学习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三、注重教学反馈的实现,深化教学效果
善于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注重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吸收,提升教学实践水平,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的开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通过课后复习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方式上体现灵活性的特点,注重在各个方面上对学生的引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对教学成果的长效性的保持。教学总结和教学反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课程设计进行丰富,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推动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教学效果的深化推进。
1.2需要注重提升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目的是提升农村小学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便需要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使用这些资源过程中,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加工处理,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避免灌输式教学,从而使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还能够充分有效地实施在语文教学当中。
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便需要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融入多种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
2.2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里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理,然后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认识实际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进一步实现优化教学。另外,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眼睛、耳朵以及大脑等多器官的协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进一步增强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2.3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改善学生学习模式我们知道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相当丰富,每个年级均有配套的DVD光盘。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可以充分利用DVD光盘里的资源,并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设计,重点放在开阔学生视野方面,对每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细化,设置典型例题解析、习题精选、扩展训练以及单元测试等环节,使学生的视野充分扩展开来,进一步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学生实现优化学习。
2.4利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理解,进一步实现优化教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处于提高阶段,对于语文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教师口头解释较为不一,比如环境的保护、大气污染等。因此,教师便需要对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以《清清的湖水》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做好本堂课的可见设计,在课堂开展时,通过播放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环境。进一步通过观察将吃了一半的面包扔进湖水中,把香蕉皮扔进湖里喂鱼,结果把鱼儿吓跑了……通过这些与保护环境息息相关的事件的观察,便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行为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以此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上述方面进行完善,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还教育了学生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环境。显然,通过对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进一步实现优化教学。
二、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具有了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应优化英语课程设置。通过对以上三所学校的20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有80%的英语教师和学生认为除了传统的英语读写课程以外,还应开设英语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75%的师生认为学校应每周每班至少有1次英语听说课。其次,加强农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农村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学校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55%的教师认为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32%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与交流;10%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师自己也可以通过自学相关理论课程,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被农村教师掌握和使用;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师还可以积极探索其它的方式去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二、美育教育需要开发学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政治学科为例,传统观念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强化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虽属于德育范畴,但“美”与“德”是相互渗透的。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性、思想性、时代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学《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内容。文化万花筒,展示人们生活中多彩斑斓的文化形式,体味文化感受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阐释、美的判断、美的选择,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讴歌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创作就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产生了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文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立足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过程传递了人们颂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的信息,体现了以美为中心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够使人们感受美、欣赏美。中华民族精神和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美育的升华,从而把德育和美育融为一体。
二、家庭教育薄弱
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不高,制约着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在园是否健康、安全,大部分家长在与老师交谈中,也只是关心孩子在园吃的可好、睡得可好、是否调皮,完全不重视孩子心理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滞后,农业人口占60%,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去周边发达地区打工,这就催生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还要忙于田间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也就形同虚设了。
三、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园条件
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中,仅有很少的部分被用于学前教育事业,而这部分经费中的绝大部分又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供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所剩无几。即便园内领导、老师想要规范办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更应该依法保证农村幼儿园的财政经费,认真落实《教育法》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和工作计划中。力争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现在农村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痛的现实问题,我这里也提出来,大家讨论:
据我们调查,以我校为例(我们是四川农村),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父母是双双在外打工,学生在家里只由年迈的婆婆爷爷监护,还有一些是寄住在亲戚、熟人、朋友家里。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至少有父或母一人在外打工。我们称父母双双在外找工的学生为“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比例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我在这里说几个现象来反映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现状:
1、十一月上旬我们召开了一个全校学生家长会,开会前我们作了精心准备,发了书面通知,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家长请来,对教师也作了要求,不能在家长面前告学生的状,要发掘学生的优点,向家长汇报。并“威胁”学生说,如果家长不来参会,等两天要专门给不来开会的家长“开小会”(这个要求是根据以往开家长会参会人数不到百分之六十的情况提出的)。结果,开会人数勉强到了百分之八十,一调查,只有百分之四十是父母亲自来开会,有百分之二十是婆婆爷爷或外公外婆来开会,有百分之十多是亲戚朋友熟人来开会,还有少数学生是请同村同院子的邻居来帮着开会。
2、有一个初一的孩子由外婆带着,有一次在外婆家偷了一百元钱,自己乱花用去五十多元。外婆发现了,叫他把余下的钱拿出来,他不仅不拿,还家都不回了。外婆只好找人给他带话去:你快回来,余下的钱我不要了,你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吧,只要你回家来。外婆给老师说:那点钱是小事,要是他不回来,在外面出了什么意外,我可不好向他远在外省打工的父母交待。是啊,老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老师后来对那个同学进行了耐心的批评教育,老师的教育有多大效果,我们不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