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2-05-05 14:4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复习提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复习提纲

篇1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②生产过程分散。③资本集中程度低。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①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交通便利。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

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

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区;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篇2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学案P8例1)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拉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三、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会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气温的变化:

篇3

3. P12图1.11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做纬线。形状是圆,长度不等(但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变短),指示东西方,相互之间平行。

4. P12图1.10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叫经线。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交于南北极。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和纬线交织构成经纬网,用于定位。

5.经度P13图1.12:用于标识不同的经线; 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地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该线以东的180°经度称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该线以西的180°经度称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经度变化规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6.纬度P14图1.15:用于标识不同的纬线;0°纬线即赤道,最长纬线;赤道以北的90°纬度称为北纬(“N”),以南的90°称南纬(“S”);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7.东西半球分界线P13图1.13:20°W和160°E。东半球范围:20°W 0°160°E;西半球范围:160°E180°20°W。判断某点位于东西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经度160°则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是东经则在东半球,是西经则在西半球。

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P14图1.16:赤道。判断某点位于南北半球的方法,如该点纬度为北纬则在北半球,如该点纬度为南纬则在南半球。

9.判断某点位于五带的方法P20图1.23:如该点纬度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海拔较高,>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平原(海拔较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④轮廓:P41图3.6。⑤洲界线,P42图3.7-3.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埃及);北美洲与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巴拿马);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3.四大洋P41图3.5:①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②分布:除印度洋在东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东西半球;除北冰洋在北半球外,其余三大洋跨南北半球。北冰洋是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③面积:太平洋(,岛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4.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动物相似性、古地层相似性。

5.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P46图3.11:①地表由多个(七大)板块构造(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地处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相对运动:挤压、碰撞形成山脉;相背运动:地层断裂,形成裂谷。);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有:(1)海洋运输;(2)海洋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3)填海造陆。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行为主要有:石油污染、垃圾污染、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产生的后果主要是破坏海洋生态和海洋景观。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况;大气状况易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大气状况稳定。卫星云图上的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层。常见天气预报符号P55图4.2。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它们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3.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P60图4.6:一天中,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陆地上)P61图4.7:北半球7月气温,是夏季,1月气温最低,是冬季,南半球刚好相反。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4.气温的空间变化:①受纬度位置影响,P63图4.10: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②受海陆位置影响:夏季,同纬度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③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5.降水形成条件:①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②有凝结核③云滴增大变成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

6.降水的时间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均匀型。

7.降水的空间变化,P67图4.13:①受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②受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③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④受洋流因素影响: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8.世界的气候: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全球共分为11种(五类)气候类型P68图4.14。

气候特征:以气温的高低和季节变化、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变化来说明。

结合地图册P30识读各种气候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各种气候的特征。

(1)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年均温>20℃)

类型 分布 气温特征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附近地区 终

温 终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 终年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亚、南亚 分旱雨两季

(2)亚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20℃)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25°-35°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气温>20℃)

类型 分布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西部

(40°-60°大陆西岸) 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均匀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13亿)、印度(亚洲,>11亿)、美国(北美洲>3亿)、印度尼西亚(亚洲)、巴西(南美洲)。(3)海陆位置不同:有临海国、内陆国、岛国。(4)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篇4

第一部分  必须记住的地理知识要点(卷面分值60%—80%)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7.地球绕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日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导致两个后果: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

13.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悬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头或盆地。

16.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大西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

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23.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29.从赤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

31.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多沙漠,

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迎风雨丰沛,雨少内陆背风坡。

3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3.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有两种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东岸)。

    温带有三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34.大陆东岸有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有:温带大陆性气候

35.气候影响饮食,穿衣,农林牧业,气候异常引起自然灾害。

3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是砍伐森林。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欧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非洲最高。

38.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

世界上有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9.世界人口有两大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40.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

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

达美洲、大洋洲。

42.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

用俄语。

43.基督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44.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从事农牧渔林业,城市聚落的人从事工业服务业。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朴,亚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欧美的村落稀疏开阔,机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7.东南亚气候湿热,为干栏式建筑,下住牲畜上住人;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因纽特人住冰屋,黄土高原住窑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桥也多,古朴自然丽江城,水乡容,山城貌。

49.陆地面积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中国960万,

美国937万,巴西854万,澳大利亚769万。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51.地跨亚欧两洲的有: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地跨亚非两洲的是埃及。

52.加拿大与美国东部以湖为界,法国与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埃及与邻国以经纬线为界。

5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包括领海)、领空总称领土。

54.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领海3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蓝色国土)。

55.世界上有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州,包括美、加、英、法、德、意、

澳、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6.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80%,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22%。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

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球的80%。因此全球贫富差距很大。

57.在国际贸易方面,这两类国家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以计算机、汽车、轮船、飞机等高新技术

产品为主,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赚钱多;发展中国家以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原料和

初级加工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价格低廉,赚钱少。发达国家的农业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

单产高成本低。而发展中国家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单产低成本高。

58.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南半球,简称“南”,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简称“北”。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合作称“南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不平等的。

59.中国的航天工业,核工业,印度的软件业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60.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法、俄、英、美。

篇5

高中复习是高考前知识系统归纳、能力总体提高、应试技巧得以提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是教师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高中地理,是公认的难学、难以掌握的学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不论是平时的学习、大考、小考,地里都是学生的拉分学科,尤其是高考,地理优分率不高、低分率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影响学生的升学。高中地理复习的探讨,也引起同仁们的关注。下面,以《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的复习为例,谈谈高中地理总复习的主要策略。

一、注重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复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全面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以“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利于复习时“提纲挈领”,并且不易遗漏,同时也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如《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的复习,教师给出复习提纲,或者学生自主根据教材,整理和编写复习提纲: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影响的优越性:纬度位置的影响、海陆位置的影响。

2.中国的疆域

面积:____;四至点:______;陆上疆界:_____

3.濒临海洋

东临四海一洋;临海和内海;海岸线以及岛屿;

4.邻国

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如果是教师给出提纲要领,可以设计为如“中国的疆域的形式”,教师在呈现给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纲,细化这些知识,形成知识脉络,牢记知识点。学生自己整理单元知识点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从整体上形成“纲要”,在逐渐将纲要丰富和完善,以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等层面山,掌握基础知识,为知识的具体运用埋下伏笔。

二、利用思维导图,清晰知识层次

如果说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提纲的形式,整理出知识点,利于学生全面复习、系统掌握的话,“思维导图”的运用,更能使章节的知识,重点突出。

“思维导图”是大脑先生、头脑基金会的总裁――东尼巴赞创建。思维导图作为思维的模式,也叫“思维地图”,最初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发明和使用,帮助学困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目前,500强企业也在学习和使用,并且,在中国的运用也有近30年的时间。在向课堂要质量、在创建有效n堂的今天,“思维导图 ”更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和使用,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思维导图”可以使知识的教学与学习事半功倍,且形成“知识地图”的形式,给学生的大脑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因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对于知识的学习,如果仅仅以文字的形式而讲解,学生按要点背诵,一周后,大脑中仅仅储存5%-10%,而以图片、图例等生动、直观的方式,记忆较之于纯文本的记忆,效果要提高2-3倍。因此,复习时,应重视思维导图的使用。

三、灵活变换方法,活跃课堂

地理,枯燥乏味,知识难以掌握和理解。将乏味、艰涩的知识,以巧妙的方法技术处理,可以使知识增强生动性和直观感。如图片的使用、brainstorming(大脑风暴)法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为有效课堂增值。

(一)运用图片,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图片法,是适用于各科、各课型的主要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视而不见的“工具”,对于这个工具的使用,也可以创新,日复一日的看图、读图、填图,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感。

在使用地图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方法的灵活,让每一次读图,都“耳目一新”、“百读不厌”。如“中国的湖泊”的复习,对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教师可以剪辑出这些湖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形状,想象一下,这些湖泊的形状,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相似。通过形象记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找规律竞赛激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高中学生虽然不像中小学生那样,争强好胜,但对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同校备受他们的欢迎,尤其是地理这门比较乏味的学科,他们学习起来吃力,颇感费劲。而如果采用想象、抢答的方式而复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复习效率。

如“中国行政区划”的复习,对于省级单位的简称的记忆,教师不妨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根据简称和省的全称,而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再以互问互答、提问抢答的形式,可强化学生对省级的简称的记忆。这个活动迫使学生找到巧妙的方法而记忆。如取全名的一个字的有:京、津、辽、吉、黑、苏、浙、藏、陕、甘、青、台、新、港等;用本省的历史名称的,如冀、豫、鲁、粤、粤等,此外,归纳出采用河流、湖泊而命名的,还有一省两简的,这样,将省份的简称分门别类而记忆,本身效果较好,再加上竞赛性质的游戏而开展,课堂效果会更好自不待言。

高中地理复习课高效与否,关键是学生的兴趣、复习方法的运用,也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与否,教师对复习课的有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等,教师应瞄准高考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创新复习课堂,注重思维导图、地图的运用等,活跃课堂,让复习课充实、有效,也趣味横生。

参考文献:

篇6

在现阶段,初中地理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生即使对地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在中考这个大考验下,学生不会过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再加上,在繁重的功课压力下,学生普遍将地理科目当成“放松科”,以至于他们不会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地理还是初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弃地理的学习是万万不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制定高效的复习指导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高效复习的前提与基础

张雄飞教授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个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变得尤为重要,从“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想学”的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向同学们明确本堂课的复习内容以及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复习哪些内容以及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复习、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文对比、幻灯片展示、设计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夯实巩固。最后,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认真复习的主观

意愿。

二、提高复习效率是高效复习的关键

中学地理考试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杂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复习四本地理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在中考导向标的指引下,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并且缺乏必要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巩固。因此,提高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首先,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以及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学习中的副科,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作业不认真完成,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涣散,学习效率的低下。我们应该在入学时制定一套合理的课堂行为准则,明确课堂要求,维护课堂秩序,使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应当做,在课堂中积极配合老师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梳理知识结构,制定合理的复习提纲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阶段,我们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与总结,制定合理的复习提纲,这有助于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建立结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都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是与文字分不开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地图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掌握了地图的正确使用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文字内容,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直观和理解性的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意识,这样才能方便学生记忆,建立空间思维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即时检测、针对性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巩固

提高

在复习指导中,光有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提高学习效率是不够的,学习永远不能眼高手低,学习的成果要落实在试卷上,因此不断地对学生知识的检测是有必要的。用于检测学生的试卷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起到检验学生复习成果的目的,而且又要体现学习方法在复习过程中的应用。因此,试卷内容不光要概括的范围广、内容新颖、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而且还要注重地图在其中的应用,注重图文结合,让学生在图中找寻有利的信息,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将针对性检测和综合性检测结合起来,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细小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检测,还要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只有检测和分析讲解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高效复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提高效率和即时检测。这三种方式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成果并取得有益的成绩。

篇7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应对初中升学考试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

二、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8、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三、教学课时安排

课题

课题内容

课时

1

地球

2

2

利用经纬网定位

2

3

地图

2

4

大洲和大洋

1

5

世界五种主要地形

1

6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1

7

东亚

1

8

东南亚

1

9

南亚

1

10

中亚、 西亚和北非

2

11

欧洲西部

1

12

欧洲东部和北亚

1

13

美洲

2

14

大洋洲

1

15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

16

中国的地形

1

17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2

18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

19

中国的自然资源

2

20

中国的农业

1

21

中国的工业

1

22

中国的交通和旅游业

2

23

中国的区域地理

5

篇8

2、2009-2013年中考分值分布对照表:

各模块分值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4 2 4 6 6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17 16 10 12 17

我们生活的区域 16 23 28 22 24

中国历史与文化 40 39 37 36 32

世界历史与文化 23 20 21 24 21

结论:五大模块的分值比例不同,对比以前,2013年中考历史部分分数有所下降,从往年的60分下降为50分左右,不过仍然是中考复习的重点,政治与社会的分数在2013年有所增加。

3、试题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2008-2011年《深圳市中考考试说明》所列考点约161个,这四年中考试题考查的考点约为117个,考点的覆盖率高达73%左右, 2012年新增的7个考点中6个考点都考到了,2013年新增5个考点中3个考点都考到。

4、试题呈现形式相对稳定,25道选择题(50分),4道材料分析题(50分),并且注重图文结合。

5、中考试题结合社会热点,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6、中考改卷中反映出的六大问题:

(1)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

(2)历史阶段特征不明确、以偏概全。

(3)不善于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提取、加工信息能力差。

(4)错别字严重。

(5)回答片面,表述不到位,不能做到一语中的。

(6)答题不规范,只会使用词组,不能表达成句。

二、解读中考《考试说明》,关注新增考点

2012年新增6个考点,2013新增5个考点。从近两年新增加的考点来看,考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事热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时时关注时代热点,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尽可能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三、备考策略

1、总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考点复习(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主要针对考纲中的考点内容,解析考点、综合运用,重在抓基础,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即“精解、活用、抓基础”。

时间 内容、课时 主要措施

12.2~12.27

4周16个课时 模块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1、获取和整理社会信息的工具、技术与方法(1课时)

4、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考点1---10 (13课时)

2、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与制度(1课时)

3、基本的现代经济意识(1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填图过关(课堂、课后作业形式,重要地图每人印2份,以备不过关同学反复填图)

2.出中考复习提纲(考点版)

3.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12.29~1.12

2周8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1.课堂知识点梳理

2.期末复习提纲(背诵版、填空版)

3.期末模拟试卷4套

4.目标生抽背过关

5、引导学生重点复一次滚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题目

2.10~4. 4

1-8周

40个课时 模块二:我们传承的文明

1、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考点1-3(4课时)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考点1-10(13课时)

3、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考点1-5(5课时)

4、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

考点1-2 (4课时)

考点6-8 (4课时) 侧重点:

为落实夯实基础的目标:

1、课堂考点过关(以一问一答形式呈现)

2.每周滚动练习注重对错题的归纳和整理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4-5月)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整理知识,系统归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即“分专题、多联系、成体系”。

时间 内容、课时及分工 主要措施

4.7~5.9

9-13周20个课时 初步确定如下常规专题:

1.中国史线索梳理

(3课时)

2.世界史线索梳理

(3课时)

3.政治(3课时)

期中考试(4月16―17日)

4.经济与科技(2课时)

5.思想解放(2课时)

6.改革开放(2课时)

7图说社会(地图、人物、事件)(3课时) 课堂:学案分层

提升版:模式为中考考点――线索梳理――学科联系――典型例题――综合题训练

落实版:以专题串基础(填空或选择)

作业:综合套卷训练10套

滚动练习训练

课后:错题归档

目标生抽背、辅导

出中考复习提纲(专题版)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5-6月)

本阶段结合社会热点和深圳的社会生活出热点专题,做套卷训练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应考能力。即“盯热点,勤训练,查漏缺,应中考”。

时间 内容 主要措施

5.12~6.20

14-18周20个课时 1.结合2013-2014年时事热点出5个左右热点专题。

2.中考模拟题训练

3.查缺补漏 侧重点:

1.中考模拟10套卷训练

2.出中考热点专题,与传统专题相结合,具体热点及分工待当时情况而定

3.滚动练习

2、备考措施

(1)树立课标意识,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充分利用备课组智慧,敢于删除低频考点,加大高频考点复习力度。

(2)加强集体备课,及时交流总结。科组长与备课组长从课堂教学到作业落实进行监控。特别是后期复习的节奏全组保持一致,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合作,把各个知识点挖掘到位。

(3)重视中考信息研究,积极参加中考教学研讨,积极和各区、各校联系,吸收有效信息和宝贵经验。

篇9

应考期间,校内莘莘学子,苦不堪言。

某日……

“老班”一脚踏入教室便通知:“今天生物地理各那两节课综合测试!”

“啊?!”此言一出,立即“惊起一滩鸥鹭”,众人立马停下手中、嘴中的工作,转头用惊异的眼神看着“老班”。

“嗯?!”“老班”的镜片折射出森森寒光,看得众人眼中发白。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中便想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人人都在临时抱佛脚:有曰“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后天因素影响”,有曰“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有曰“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一时人声鼎沸。

某君正大谈“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着……”忽有旁人提醒:“喂,老弟,刚睡醒吧,你拿错书了,现在复习生物地理。”

“啊?!”此君为白白浪费了十秒的时间而痛心不已,但随即马上正坐念起:“福建,闽,福州……”

时间刚过十分钟,“老班”便搬着一叠考卷晃晃悠悠地走进教室。讲台“砰”的一声,引起台下同学们的热切关注,当然,还有几位勤奋好学的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OK各位同学,把你们的复习资料都放进抽屉吧,准备考试,诶,A君,你手上怎么有字呢?去洗干净吧!”于是,A君便在众人的目光下走出了教室。

恐怖的考试如狂风暴雨般一番“轰袭”过后。众人似乎打完一场大仗般有气无力。刚刚松口气以为“雨过天晴”吧,不料——“老班”再次发话:

“同学们,生物地理会考即将来临,我们一定要准备充分,才能够战胜它,取得理想的成绩!”此刻,底下某君低声说:“17遍了,天哪!”“老班”充耳不闻,继续台上飞沫,“既然如此,基础训练便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晚上,生物老师给了我们四份考卷,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其实四份考卷也不是很多,加起来也就八九十题而已。”

“什么?”

“老班”话刚说完,生物老师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冒了出来:“没错,考卷明天组长要检查。”此言一出,各组组长周围就热闹了起来,可生物老师不留情面的继续说,“我也会抽查!还有,这儿还有几张复习提纲,大家一定要背熟,下周一抽检,要平分的啊!?”

“什么?!”大家的声音明显高了一个调。

地理老师也在这时无巧不巧地提着几摞卷子好不容易“挪进”教室:“都快会考啦,不用点儿功怎么行?来,课代表把这些卷子发了。”

“什么……”大家有气无力的说,有些人的语气已带哭腔。

接下来……

地理老师又从走廊里拖进几叠复习资料……

我的老天啊,台下已倒下一片“战士”……

次日早晨,在教室遇见的无一例外的“熊猫眼”充分展示了昨夜“战绩”之“辉煌”。

篇10

应考期间,校内莘莘学子,苦不堪言。

某日……

“老班”一脚踏入教室便通知:“今天生物地理各那两节课综合测试!”

“啊?!”此言一出,立即“惊起一滩鸥鹭”,众人立马停下手中、嘴中的工作,转头用惊异的眼神看着“老班”。

“嗯?!”“老班”的镜片折射出森森寒光,看得众人眼中发白。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中便想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人人都在临时抱佛脚:有曰“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后天因素影响”,有曰“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有曰“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一时人声鼎沸。

某君正大谈“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着……”忽有旁人提醒:“喂,老弟,刚睡醒吧,你拿错书了,现在复习生物地理。”

“啊?!”此君为白白浪费了十秒的时间而痛心不已,但随即马上正坐念起:“福建,闽,福州……”

时间刚过十分钟,“老班”便搬着一叠考卷晃晃悠悠地走进教室。讲台“砰”的一声,引起台下同学们的热切关注,当然,还有几位勤奋好学的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OK各位同学,把你们的复习资料都放进抽屉吧,准备考试,诶,A君,你手上怎么有字呢?去洗干净吧!”于是,A君便在众人的目光下走出了教室。

恐怖的考试如狂风暴雨般一番“轰袭”过后。众人似乎打完一场大仗般有气无力。刚刚松口气以为“雨过天晴”吧,不料——“老班”再次发话:

“同学们,生物地理会考即将来临,我们一定要准备充分,才能够战胜它,取得理想的成绩!”此刻,底下某君低声说:“17遍了,天哪!”“老班”充耳不闻,继续台上飞沫,“既然如此,基础训练便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晚上,生物老师给了我们四份考卷,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其实四份考卷也不是很多,加起来也就八九十题而已。”

“什么?”

“老班”话刚说完,生物老师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冒了出来:“没错,考卷明天组长要检查。”此言一出,各组组长周围就热闹了起来,可生物老师不留情面的继续说,“我也会抽查!还有,这儿还有几张复习提纲,大家一定要背熟,下周一抽检,要平分的啊!?”

“什么?!”大家的声音明显高了一个调。

地理老师也在这时无巧不巧地提着几摞卷子好不容易“挪进”教室:“都快会考啦,不用点儿功怎么行?来,课代表把这些卷子发了。”

“什么……”大家有气无力的说,有些人的语气已带哭腔。

接下来……

地理老师又从走廊里拖进几叠复习资料……

我的老天啊,台下已倒下一片“战士”……

次日早晨,在教室遇见的无一例外的“熊猫眼”充分展示了昨夜“战绩”之“辉煌”。

篇1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二、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篇12

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炼知识,更能由一个主题层层深入,培养横向和纵向放射性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联系更多的知识,充分融合教材内容,进而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样以河流为例绘制思维导图(图4)。

思维导图复习模式由面到点复习,不但能把大纲复习要点覆盖,而且能利用面的延伸,将庞杂的知识点有机联系,且可以细化知识点,不断延伸并与生活现象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主动参与高三地理复习。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三复习策略

1.思维导图在预习和总结中的引领与拓展作用

预习被很多教师认为是教学中最容易操作的环节,一般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行完成。不少学生将课本对应复习提纲的知识导航,一一照搬填空,没有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这样的预习非常低效。预习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己能看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困惑,了解知识空缺,提出学习疑问,有的放矢进行深化学习,让地理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环节有效引进思维导图,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新意并取得效果。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找出关键词“洋流”,要求学生绘制相关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储备量,更好的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信息。

教学最佳效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使用。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后引导学生强化复习,可串联知识之间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例如,洋流复习结束后,利用思维导图完成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并可继续添加和延伸其它知识(图5)。

2.思维导图在区域复习中的统领作用

区域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难点,难在要将所有学习的知识落实到一定地域中,并与区域实际结合。复习中要求学生记忆大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等知识。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既易忘记又易产生倦怠感,学生处于被动和压抑状态。思维导图让人耳目一新,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综合纷繁复杂的信息,让学生从整体性的思维角度去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例如,学习“俄罗斯”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发散思维活动(图6)。

3.思维导图在提升思维能力中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