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08:49: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二、相应的对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学校要增强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从根本上重视历史教学,才能有一个推动历史教学发展的基石。首先学校要从课程安排上重视历史课的地位,给予历史足够的尊重与时间。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比,加强对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以此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举行一些国学讲堂之类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2.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今的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加强对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会带给学生更丰富、更饱满的历史,才会使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更独到的见解。教师理应这样,为学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与示范。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能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于什么的要求。这种师生互动,能拓宽反思的层面和渠道。为了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增强语文课堂行程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培养教学机智和丰富经验智慧,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教学进程,教师要能不断地反思。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1互动教学的过程参与
互动教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1.1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1.2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 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 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课后带学生参与回顾。 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互动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 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 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 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 ,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 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 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 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8-01
由对话逐渐衍生的对话教学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广为热衷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温馨和睦的大环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出发点,简单的指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度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教学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师生之间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同学们能否用两个字准确的总结出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吗?有的学生想到了“难过”,老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老师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悲伤”,老师还是遗憾的摇摇头,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悲痛”两个字。教师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表达的不准确就给予全盘的否定,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惰性。
2、在对话教学中产生了不必要的无效对话。在教学案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制造一系列的对话教学,制造所谓的对话氛围,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海伦・凯勒是哪国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海伦・凯勒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在课前预习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以上几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既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对话教学只体现了对话两个字,却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成了学生“开小差”的环节。在教学案例《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成话剧。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看似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但是仔细一听,很多小组讨论的话题却与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无关,他们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话教学俨然成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
1、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过度看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而小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也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眼中,小学生往往是除了玩就是玩,他们根本不会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教师学会耐心的倾听,就会发现原来小学生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想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能除了摇头就是叹气,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伤心”、“难过”、“悲伤”这些词语都含有“悲痛”的意思,只是在情感色彩上有一些轻重的区别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出“悲痛”,并不表明学生在理解上就发生的错误。另外,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正是进一步拓宽了答案的范围,让学生意识到:原来也可以这样表述啊!
2、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为了避免在对话教学的无效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提问技术,尽量不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毫无技术含量、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就可以再课前准备好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读完了《海伦・凯勒》之后,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想到什么词呢?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章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碰到水流的感觉呢?为什么第一次碰到水流会给海伦・凯勒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3、关注生生讨论的环节。学生之间不但可以放下身份的差距,还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生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话题,尽量不要让学生的讨论离开既定的范围。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就要让学生讨论出一个结论,很多教师会将讨论的环节延伸到下课,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讨论结束就意味着下课。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环节放到课中阶段,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来向老师汇报讨论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就要在讨论后及时的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提高对生生对话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话教学巧妙的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本质涵义,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的学问,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解决小学生识字教学难的问题成了当前语文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一、小学语文识字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识字依赖心理较重,缺乏自主识字的意识。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字,首先就是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干脆不懂装懂,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闹出不少笑话。
2.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较弱。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开始大量接触书面用语,在日常练习写生字和听写中,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的字会写错,甚至有时会出现全班单字出错率较高的情况。
3.回生字开始大批出现,在周记、习作等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多,而且很多都是刚学过的,遗忘率高。
(二)教师方面
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阅读和习作,对学生的识字完全放任自流,造成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生字。有的老师则从字形到字义,分析得十分全面,而忽略了学生的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不能将识字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这时考虑到小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的背景下,教师应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遵循汉字规律,联想记忆
不同年段识字教学的难点各不相同。对于小学生他们所学的是常用汉字,因此,识字教学的难点是非字音与字义,而是引导其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
1.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运用图、形结合的方法。小学生常碰到简单的象形文字的认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象形字的图形,再过渡到字形,让学生在图形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对于形声字的教学,运用形、音、义结合的方法。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形声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剖析形、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油,属于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油是液体,与水有关,因此,部首是“氵”。“油”的右半部分是“由”,读音与“油”字相同,表示声旁。这样,把汉字进行“剖析”,就能把识字教学化难为简了。把字练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字信心与日俱增。
三、激发兴趣,促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是练字的催化剂。教育心理学认为: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对写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1.讲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在学生写字前给他们讲述一些古今大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来激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米芾与“宝纸”,钟繇在被子上练字,怀素练穿盘板等故事。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2.做游戏。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写字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做游戏,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写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开始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时,我就和学生们玩了一个“站格子”的游戏,把体育课上的“贴人游戏”与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在同一格子里由贴两人到贴三人的这一动作过程中,既学到了写“左中右结构的字”要紧凑,有穿插的方法,又尝试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觉得写字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达到了一箭双雕,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积沙成塔
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杂志、看广告标语的过程中,扩充其识字量,让其知识积沙成塔,积少成多。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准备一本固定的“集字本”,把新学到的字集录在本子上,这样,可以使积累的词语得到长期的巩固。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扶放适度。同时寓识字教学于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寓识字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寓识字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识字、乐于识字,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一种新思想,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2],其理论的精髓一是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个人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建构当前事物的过程;二是认为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来充实和丰富个人的知识经验。
2.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表明双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也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第二,建构主义教学更为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人才的创新培养。
二、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种子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综合化,既要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又得掌握农村市场与农村社会以及各类种子企业的经营特点,具备为种子企业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实践技能。然而,从目前高校种子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指导
教学的内容主要与选用的教材有关。教材从组织编写、审定、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更新速度较慢,成本也高。因此,教师所选用教材往往是多年使用一本书,容易造成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过时的或是跟市场需求不符的。目前,种子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依据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涉及营销的各个环节,比如种子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种子营销策略和技能等,教学内容比较固化,而种子企业为适应营销环境变化而创新的营销策略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网络营销知识的缺乏更为突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本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是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由于授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案例缺乏,导致目前大多院校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虽然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但从本质上来看还是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件为主要内容,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
种子市场营销学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应突出实践教学,实际上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穿插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但在实际过程中出于对理论体系和知识的连贯性考虑,就会安排更多学时进行理论讲授,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技巧、策略相对来说安排的学时较少,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
4.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考核达到检验教学成果的目的,不但便于检查学生的学业成绩、督促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的考核方式来看,课程的考核普遍采用考试形式(主要是笔试),而且客观题多、主观分析题少,形式上比较单一。由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做好监督或考核,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松懈,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遗忘的不良现象,使考试最终成为学习的目的,违背了教学的初衷,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教学设计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教学引导地位。因此,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设计须打破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加大实训内容的设计,见图1。
1.课程教学目标构想
建构主义理论兼顾了学习的社会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教育目的和形式的有机融合[4],也就是说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认为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实现以下内容:即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种子营销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够认识、分析种子经济领域内的相关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构建的知识框架(如学生的认知能力、前期认知程度),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对新信息的接受与容纳能力以及学生对输入信息的反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种子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这就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再是简单的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种子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并补充大量的必要信息。因此,在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内容。(1)多渠道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一方面通过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来扩大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给予教师创造便利条件,让教师亲自到企业中去体验,真实地感受实际工作中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找出目前教学内容中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2)突出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按照种子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一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其具备营销工作的基本技能。(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从高等教育角度,一门专业课程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据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在保证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一定量学时的实践内容作为支撑。比如通过种子营销工作中的案例教学启迪学生的职业思维,促进其经验性知识的形成。
3.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的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主体由过去教师如何教变为现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理论教学法任何一项实践工作的开展都须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理论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石。理论教学法也就是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优势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同时,在理论教学上强调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5],在此前提下,提高学生对专业相关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最新营销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较经典的方法,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形式。由于案例内容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真实的经历而区别于教材中理论性内容,从而可以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因此,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经历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师设计一个营销环节的场景或借助于营销模拟软件,将课堂变为营销活动的现场,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场景中的各个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由学生当评委给出成绩,由教师就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指出不足。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比如在帮助企业推出新品种上市这一情景中,学生可以从企业角度向潜在客户分析新品种的相对优势和所产生的效益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从客户角度着重分析新品种可能产生的效益,通过讨价还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4)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教学应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训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借助实验室进行专业软件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借助系统仿真软件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网络查询种子营销信息,进行网上的询价、议价、最终达成交易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软件的全过程操作流程,训练学生对市场的预测和决策能力,掌握种子营销的技巧,了解种子营销的账务处理。校外实习主要是利用课外的时间,统一组织学生真正体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调查专题,明确调查目的,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深入市场,培养其发现市场机会、搜集市场有效信息、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最终形成市场调查报告。第二,直接向目标客户进行种子营销活动。由学校或种子企业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由学生分析潜在目标客户群体,最终实现商品的销售,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
4.课程考核设计
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程考核应遵循以考促学的原则,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1)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考试方式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更加注重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即教学过程中最终考核的结果是多种考核形式的综合。一是“平时+期中+期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平时成绩由课堂小测、课堂提问、课堂出勤等综合评定;期中和期末成绩由卷面笔试进行评定。这种方法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考核方法,综合成绩主要是由笔试成绩构成。二是“调查报告+期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专项调查的能力,并用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调查问题的设计、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期末成绩仍由笔试成绩构成。这种方法既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平时+课程论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作业、案例分析、学生互评等方式综合评定;以课程论文形式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形式,通过专业论文的撰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为写毕业论文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如前所述,平时成绩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作业、出勤、论文等形式的综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因此,只有加大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动态性的考核目的。(3)给予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考试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堂答辩等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5.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直接目的就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主体。综合评价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领导、用人单位、家长等在内的多方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主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符合科学性原则。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中国有着绵延上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但在数千年的时间中不变而沉淀下来的教育习惯与教学心理却是一以贯之的保守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的心理原本是告诫与提醒中国人学会居安思危,学会未雨绸缪,但这种适当的提醒谨慎却逐渐发展的偏颇过了头,演化成一种悲观、放弃、见不得失败、只受得成功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在了教育方式中。从这一点来看,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采取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的尝试与失败,而非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败就去训斥与批评,或者加以否定和警告。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在高校数学教学互动中,推行人文教育工作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倡导更加深入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工作应用探究。倡导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改革,在于加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要在高等数学活又校挖掘数学学科的统一之美。倡导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深入把握数学理性的精神,强调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建设,并且显著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推行人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行高等院校教学中人文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在于开发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挖掘数学人文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价值。
在人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知识板块为例进行练习。鼓励学生使用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极限类问题的求解活动中,不断地探究极限的多种求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以实用性知识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高层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有一定数学能力的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的探求研究活动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小组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探究
(一)强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X+1”的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将多节理论课与一类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板块化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题性系统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成立建模讨论小组,并且对数学模型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模型中不同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对应值的设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展开教学工作。其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广泛交流活动。向学生了解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并且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数学题连续性的考察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探究版块内容,并且及时地处理与之对应的课后习题。学生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常考题型的解决思路,并且要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掌握解决极限、函数类型题目的一般性方法。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数学史专项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对知识专题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介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海上航行期间,根据旗杆与灯塔的角度,进行船与岸上距离的计算,这种数学计算活动与实际相贴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高等院校数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大量数学大家生平事迹简介的方式,了解前辈克难奋进、锲而不舍攀登数学巅峰的艰辛之路。学生不仅能够在习题训练中强化个人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该项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展情况。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数学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史的学习。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并且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简述专项知识板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
(三)开展理性思维建设,培养集体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程人文教学活动中,强调理性思维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出现局限性。
我们以导数与微积分的知识联系分析为例进行分析,强化对于学生导数定义知识体系的考察工作,到学生充分理解导数的定义之后,再对学生微积分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行开发。其中,强调对于导数与极限两个板块的结合考查,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强调对于导数的性质考察,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基本性质来求极限值,从而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小组长作为学生代表进行课堂知识讲授,从而帮助学生在讲述和推理中养成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意识,学生不仅能够互帮互助,还能够在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集体讨论确立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从而在指导合作的过程中提出有益的指导性建议,鼓励大家对一道难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解答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X+1”的模式中,强调将数学理论应用与生活中具体难题的解决中。这种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耳目一新,还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索的轨道中来。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京津冀高校数学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70-171.DOI:10.3969.
[2] 林远健,杨飞.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实践教学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5,(20):148.
[3] 杨云帆,魏建云.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28):152.DOI:10.3969.
[4] 沈定文.新课标下高校数学主干课程教材与教法现状的调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27.DOI:10.3969.
[5] 叶万红. 李定平,朱江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