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6:5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教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适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第一步。选题应简洁、明确,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选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以利于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切实可行,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
(二)文献查阅
选题确定后,应针对选题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选题研究的起点或突破点。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基本思路及技术方法,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完成文献调研方后可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科研动态及参考文献和书目,指导学生系统查阅中、外文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审阅学生拟定的论文提纲。
(三)论文(设计)指导与撰写
石油工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毕业论文要求通过对在油田收集的实际资料的整理、描述、作图、分析,进行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在学生撰写论文的各个环节悉心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专业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初步掌握选择科研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确定技术路线、撰写论文等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在查阅、调研、实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写成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图表规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毕业论文。
(四)论文答辩与交流
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论文PPT制作和答辩,能锻炼学生专业表达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对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未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概念不清生搬硬套,亦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靠投机取巧,拼凑抄袭论文。在答辩会上,五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做出回答,从而检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分析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时间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
客观上说,专业教师往往双肩挑,需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重,难以保证在论文指导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主观上,少数教师亦存在责任心不足及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致力于考研而未能全力投入,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因缺乏专业兴趣而准备转方向,或由于专业基础差,综合能力差,难以独立完成论文,依赖教师和同组同学,或在网上搜索相似主题的论文下载、摘录、拼凑、抄袭,缺乏严谨的学风和认真的科学态度。有调查显示,在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中,仅六分之一的学生是独立完成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则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参考图书和网上资料;而有少数学生的论文则由几篇论文拼凑而成,更有个别同学直接抄袭书本和网络论文。
(三)论文不规范,论文篇幅过长或过短
章节安排不合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差,行文及图表不规范,参考文献成为摆设。如图表标注随意,错字错句普遍[2],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论文评审不严格
一方面,指导教师和评议员面对质量不高的论文,碍于面子,都会放学生过关,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对质量差别较大的论文,评审给出的分数相似或成绩接近,未能有效的鼓励真正原创论文的学生。
三、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领航人。要带好学生,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进而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及使用;培养学生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保证定期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深入实习、实验现场,帮助学生解决论文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与完善研究计划,以确保学生的论文质量。论文初稿完成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论文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评语初稿,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成绩和评定意见。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事业、钻研学问所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努力,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豁然开朗的欣喜。教师悉心的指导能与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
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让学生真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在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上签名。同时,针对学生缺少系统训练、往往感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对毕业论文撰写进行系统指导,加强论文写作规范的训练。[3]
二、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幼儿
课程理念明确规定,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可见,素质教育有否面向全体幼儿,是衡量是否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尺,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是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个幼儿在身心、品德、行为、态度、知识及能力等多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点,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在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出的评价必须是全面和客观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不能有歧视心理,更不能厌恶或弃之不管,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领全体幼儿健康成长。
三、精心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享有素质教育的权力。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首先,我们教师要精心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设施。要为幼儿设计好各类游戏,如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及角色游戏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安全的游戏材料及场地,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关注游戏的进程,因势利导,使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最大化。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游戏,创编游戏,让幼儿在没有强制和束缚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在创新思维能力上得到增强。其次,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组织幼儿外出活动,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感受自然界奇妙变化,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爱,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确保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与培训机制体制、培训的组织管理及考核评价方面一样,是构成教师培训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论述提高教师有效性的相关著作中,多集中于培训的机制体制、组织管理及考核评价,对培训课程设置之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较少论及。笔者结合在拉萨市教师培训中心从事师训工作的经历,简要谈谈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师培训项目大量开展,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显著增多。从项目形式看,有国家级的国培计划,省(自治区)级的骨干教师项目,市县级的学科教师提高培训。在这些培训项目中,不乏从内地延请的国内一流课程专家的著名教师,培训模式不可谓不先进,不新颖。但我们发现,在培训之后的效能评估中,有相当部分参训教师在接受上述培训之后,感觉自身专业提高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存在“满怀希望听报告,一头雾水出教室”的现象。
为什么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心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对参训教师关于培训课程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当前的诸多培训课程存在学术性太强,理论探索多于实践经验,与本土的教育实际脱节的问题。专家讲得好,但参训教师不容易接受消化,对指导实际教学和破解教学疑难的效用也不明显。
二、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培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恰切的培训课程是直接决定培训有效性的首要保证,培训课程设置一旦失效,整个培训项目的预期目标都难以实现。
其次,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参训教师参与程度的核心要素。培训课程的设置如不能全面考量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接受心理,势必难以得到参训教师的充分认可,难以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热情和主动精神,培训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再次,培训课程设置对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确立培训单位良好的专业形象都有重要影响。
三、确保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全面做好课程设置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越强,培训的有效性就越有保证。要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全面做好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了解参训教师所在地区的整体教育状况,以确保课程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现实;第二、了解区域学科教学教学状况,以确保课程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第三、了解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专业发展意愿、教学疑难和对培训的期待心理,确保课程内容能充分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
做好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实际走访,调查问卷,查阅相关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参训教师进行网络访谈,也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实用的调查方式。
(二)准确定位培训课程目标
培训项目不能达成预期目标,往往与课程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有很大关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需要看,教师培训课程具有如下四个课程目标:
一是师德目标,即帮助参训教师系统理解新时期师德修养和职业伦理基本要求,重新认识教师个人教育生活,在更高的起点上体悟教育价值和职业尊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全面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品质。
二是知识目标,一方面要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原理、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使用和开发新课程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参训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以丰富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学技能目标,主要是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常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能够通过互联网熟练查找、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料,课堂容量极大丰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教研能力目标,即培养参训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能准确判断教学问题的成因并掌握相应的解决策略,增强教师自主解决教学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参训教师了解学科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原则,能够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自主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深化课堂教学。
在一个用时较长,课程较多的综合性培训项目中,应当综合考虑如何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或者重点实现某一项具体的课程目标。而在单一的课程中,则应当结合课程的性质,时间及对象,具体确立相应的课程目标。
(三)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由于教师参加培训的课程容量有限,因此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丰富的培训资源中选择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最优化原则,二是可达成原则。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
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一、“幸福短信”,传递鼓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手机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现在,很多教师使用家校路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请家长配合的工作,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孩子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传递“幸福短信”.那么何谓“幸福短信”呢?幸福短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平日能够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然后及时通过短信反馈给各位家长。譬如,“您的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他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了,还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告诉他,他是一个聪明又能干的孩子!”一条条真挚、热情、鼓励的短信,让我们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和谐、理解、包容的氛围,缩短了家长、教师、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得面对面交流时的不自在随着无线短信的空中传递变得温馨而又贴心了。听到教师能够如此夸奖孩子,相信家长们心中无不充满喜悦与感激。
二、“新的切入点”,让家长走进幼儿心灵
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建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吸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我们吸收家长加盟教师队伍,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力量。如,瑶瑶的爸爸是牙科医生,我们把他请进我们的课堂,让他来给小朋友讲解认识牙齿的名称、牙齿的基本结构、牙齿的作用和如何保护牙齿等多方面的知识。医生爸爸几乎将他的牙医诊所搬进了我们的活动室,还为所有的小朋友检查牙齿和教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能发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三、有效沟通,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现阶段的家长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更多的家长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家园合作的前提。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个,就去玩那个。长此下去,孩子缺乏耐心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我建议家长在一段时间内,只提供给孩子一两件玩具,让他们对这一两件玩具玩得精心,玩出花样,然后再换。()或请家长带孩子多进行美术活动的涂色练习,从短时间一点点过渡到长时间,培养孩子做事的耐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信服。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与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缺失,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和学习的奴隶,学生实验过程“照方抓药”,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一一课堂:为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实?为什么“三维”课程目标仍然游离于我们的教学表面?为什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仍然很累、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苦?等等,种种洁问最终集中到了一个话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就是伴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学习和思考,拟就“什么是有效教学”、“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到乐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当前,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教学,教师们对于有效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给课堂教学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其次,从有效教学的要求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的追求—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三,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学生有效的学习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二、时代的呼唤—为什么提出有效教学
(一)学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学领域、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的效益。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一样,学校也追求教学效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利,从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升学率,那种“片面的、短视的”传统的教学效益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按照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其核心是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三、策略的探讨—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政治学科独有的与时俱进的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们的备课要素相比于其他学科也更加丰富。备课也应该讲求效益,实现“有效备课”。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思维的深刻、问题的语境等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其实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最后,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和不断的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人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度,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明确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发展的评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确匕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人。所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人浅出,左右逢源。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人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人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