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13:3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8-01
0.引言
毕业论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代表学生见解、能力及成果的学术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对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所以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的组织、指导与答辩等主要环节的工作程序,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基本情况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共涵盖6个专业共287人,共完成 287篇毕业论文,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软件编码方向)39篇、软件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50篇、软件技术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方向)32篇,网络技术专业57篇、计算机应用专业(过程控制方向)75篇、图形图像专业34篇。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1 2013届专科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
2.过程分析
2.1 征题与选题
本届毕业生共292人,为了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我系在教师中进行广泛征题,所拟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难易程度适中,但未能保证学生一人一题。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实验性、动手性强的论文选题,要求导师以体现工学结合,专业与现实选题为主,报销优秀的版面费,负责统一打印论文;增加动手训练机会。
2.2开题
学生选题经确认后,由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组正式下达毕业论文任务,选派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进行开题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基本上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开题报告。
2.3答辩安排
成立了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毕业论文的评阅及答辩总体安排。对于论文评阅,要求教师按照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论文结果等进行全面、认真地审阅和评分。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进行了审查。
在答辩前召开了答辩组成员的培训工作会议,把答辩的安排和程序提前通知学生,确保答辩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了很好的准备。增加了同行评审,抽查了部分学生参与了论文答辩。
在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委员会进行了毕业论文成绩总评,同时评选出本年度系级优秀毕业论文,共计24篇。
3.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前提。按照相关毕业论文工作的规定和部署,组织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论文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传达了关于毕业论文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和具体管理规定。并详细做出了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作为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主要管理文件,主要内容为:当年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如动员、部署、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等工作的程序和实施时间安排等。
制定了论文指导教师工作细则。主要内容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指导工作计划、安排与进程,指导记录等。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选题、开题、撰写、指导、答辩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监督和管理。本着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原则注重过程管理,哪怕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失败,多次尝试,都是对学生最大的锻炼。经过这样的改革,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真正的投入,得到了回报,那就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论文写作过程及论文本身的规范性也有明显改善,基本杜绝了论文严重抄袭行为。
4.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毕业论文反映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许多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科研兴趣和热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比较窄,思路不够开阔,对如何撰写论文了解不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许多人不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错误地认为,这是强加给他们的额外负担,有部分学生不按学院关于毕业论文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和我系的具体管理规定敷衍了事。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对今后的毕业论文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组织有科研实力和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撰写科研论文的教学活动,积极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二要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多地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提前开展、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加强学术合作精神,使指导教师的指导更专业,学生科研的方向感更明确,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要提高学生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的能力,以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取及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将现有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切实的表达。
四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责任心,强化学生从事论文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对论文选题的审核以及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7-04
1引言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实践环节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厌学,眼高手低,本科毕业连基本的编程技能都不具备,从而,在就业市场上一败涂地。这些效果又使在校学生更加沮丧,进一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国要发展IT产业,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
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业的成就却举世瞩目。印度的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其教学不是按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而是把顺序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学员一入学,便要做项目,培训中心把所承接的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然后要求每个学员完成一个小项目,让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培训中心的学员最后一年都在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给企业提供深入了解雇员的机会。
我们借鉴印度发展软件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监控的项目经验和从事教学的心得体会,提出一种“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1],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钻研技术,最后逐渐成为计算机监控方面的专家,并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与编程语言。
2计算机监控技术的特点与主要技术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以监测控制计算机为主体,加上检测装置、执行机构与被监测控制的对象共同构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直接参与被监控对象的检测、监督和控制。检测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相应的输入模块来取得被监控对象的状态数据,监督主要是对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后给操作员提供手动操作的参考,控制则是手动或按照一定的策略自动地对被监控对象执行相应的操作。
传统的检测与控制所使用的模块一般采用RS-232接口,因为该接口简单可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网络接口RJ-45的模块逐渐增多。监控用的计算机一般称为主控机(或上位机),各种检测与控制模块或嵌入式系统一般称为受控机(或下位机)。主控机软件一般采用高级语言(如Visual Basic 6.0,简称VB)进行开发;受控机软件没有软件界面,仅实现相关的逻辑功能,一般采用C语言、汇编语言等进行开发,通过调试后,再下载到受控机系统中。主控机通过RS-232/RJ-45接口与受控机通信,进行数据的查询与命令的发送。各种控制策略、设备的状态等的保存,都需要使用数据库技术。因而,实现一个计算机监控系统,需要综合使用诸多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与编程语言: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VB与C语言等,利用计算机监控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实践训练的主线,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和极大的意义。
3仿真软件的设计
学习计算机监控技术,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模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RS-232的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可视化的仿真数字I/O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并设计了对应的通信协议。主控软件与仿真模块之间的通信通过虚拟串口实现,从而,达到在计算机房零成本搭建计算机监控系统平台的效果。
RS-232/RJ-45协议转换器可以用于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远程处理,也可以用于将普通的输入模块转换为仿真的网络传感器。
3.1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
基于RS-232接口的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如图1所示。模块表示区用来模拟实际的模块,对于数字量输入模块(Digital Input Module,DIM),输入开关根据设定的时间随机闭合/打开,并通过图形表示;对于数字量输出模块(Digital Output Module,DOM),用有源电路回路表示输出开关的状态,例如,开关闭合,播放铃声或灯亮等;对于模拟量输入模块(Analog Input Module,AIM),用图形表示检测回路,并在检测点旁边显示温度的原始数据。每个模块都设置数据接收和发送指示灯,显示数据收发的状态。
功能按钮区为系统设置按钮和关闭程序按钮。系统设置主要完成串行通信的端口号、波特率、校验码、结尾码、模块地址等的设置,对于DIM模块,还需要设置随机切换输入开关所需要的时间段。
协议描述区显示本仿真模块适用的通信协议,包括协议的格式及其具体的含义。
数据接收区显示接收到的主控程序发送的原始数据包,以字节形式显示;数据响应区则发送对应的响应数据包,也是以字节形式。
利用此可视化模型设计的软件界面,使用方便,动态效果好,仿真模块的开关状态、温度数据、数据收发状态以及传输的数据均一目了然。与实物模块相比,不需要物理连线,也不需要信号发生器与万用表来产生信号和测量状态与数据,对于通信协议,也不需翻阅手册。
3.2通信协议的设计
相同类型(或厂家)的模块一般采用相同的前导字符,EOT是一个特殊的ASCII字符(0x04),常被用做控制字符,这里的仿真模块全部采用EOT作为前导字符。
计算机所连接的I/O模块比较多,CPU为了与连接的设备相互沟通,必须给设备设置一个编号,从而使CPU可以通过每个设备独一无二的编号与不同的设备进行沟通,这个设备编号就是地址,用ADD表示,地址占用一个字节。
功能码主要包括读功能码(用RD表示)和写功能码(用WD表示)。RD用字符“R”(0x52)表示,WD用字符“W”(0x57)表示。
BCC为数据块校验码,一般有Xor、Add、CRC、CheckSum几种。Xor与Add分别是异或与累加和,占一个字节的长度;CRC与CheckSum分别是循环冗余校验码与TCP/IP协议簇中所使用的累加求补校验码,分别占两个字节。这里的仿真模块提供4种数据块校验方式,根据程序设置进行选择。
不少模块以回车CR(0x0d)作为结尾标志EM(End Message),而TCP/IP协议簇(如HTTP,POP3等)较多地采用CRLF(0x0d0a)作为结尾标志,这里的仿真模块也提供这两种结尾标志,根据程序设置进行选择。
协议举例。读取仿真模块状态的命令协议如图2所示,其中,ADD的范围为1至255,可由程序进行设置,这样,一台主控设备可以连接多达255个虚拟模块。BCC和EM的种类也可以根据需要由程序进行设置。
3.3RS-232/RJ-45协议转换器
该协议转换器的主要功能是用软件转换器来替代硬件转换器,实现串口数据与网口数据的直接转发,不涉及到协议的变换。串口只要进行常规的设置,与所连接设备的串口参数一致。由于主控机与嵌入式模块之间一般采用串口进行连接,另外,数据采集模块也大部分采用串口,因而,通过该协议转换器,可以将此类串口设备连接到Internet,进行远程处理。AIM模块与该协议转换器配合,可以转换为一个开关量输入的网络传感器。
3.4虚拟串口的使用
除了跟内置的Modem通信,一般地,进行串行通信的调试都需要RS-232连接线。参考文献[2]提供了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模拟实际的RS-232接口,可以在没有物理RS-232接口和电缆的情况下,进行串行通信的调试,并且,还可以模拟硬件引脚信号的变化。
4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由实践而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兴趣,再用提高了的理论水平来指导新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的缺乏与不足也与今天社会人才市场急功近利的需求远远不能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和教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人才,其根源还是教学的现状所致[3]。
本文采用“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在讲解新的课程的时候,首先演示程序,例如,用主控程序对仿真数字I/O模块进行监控,让学生观察输入开关量的变化,可以导致输出开关量的变化,并可以看到指示灯的亮与灭,听到电铃的响与停,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要实现该系统,需要掌握哪些技术?从而引出本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相关技术。
4.1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应用
C语言是许多高校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第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一门语言,不是学习其语法,而是要学习利用该语言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相关的能力。通信是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制订了通信协议,引入了校验码与结尾码,如果收到的数据,其头字节、校验码或结尾码错误,一般不进一步处理,而是直接丢弃该数据。
可以利用C语言设计异或校验码的生成程序,即对给定的一批字节,计算其异或校验码;对于含异或校验码的一批字节,编写子程序检查是否正确。同理,可以编写其它校验码处理程序。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讲解在一个C语言项目中集成子程序的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基本掌握了用C语言开发受控机软件的80%以上的技术。
汇编语言是符号化了的面向机器的语言,比较枯燥。可以用汇编语言来生成校验码与检查数据是否正确,通过调试,让学生明确各个寄存器的作用。在字节处理方面,可以用0表示开关打开,1表示开关闭合,在置位和复位某位时,不能影响其它位的值。
4.2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接口中讲解“串行通信技术”时,首先演示一个“支持来电显示的多账号拨号器”,可以让学生一键拨号──201卡与IP卡及所拨打的长途电话,只要一键即可完成,还支持来电显示。通过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其需要;然后,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模仿软件的开发。
可以通过汇编语言设置串口参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然后,发送字节数据,控制仿真模块的输出开关,通过声光效果观察程序运行的结果,这比观察单纯的数据变化要形象直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4.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C语言、汇编语言,以及计算机接口技术中都涉及到字节数据流,这就是协议及主控机与受控机之间的约定。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可以自然过渡到TCP/IP协议,加深学生对协议的理解。
在网络编程方面,可以演示一个充当客户机的POP3密码攻击程序,让学生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同时,学习基于Socket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程序的设计。3.3节中的协议转换器,就是通过客户机/服务器编程,实现网络数据与串行通信数据的无缝转换。这个协议转换器虽然功能简单,代码简单,但是,作用非常大,可以用来对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调试与维护。
4.4VB与数据库的应用
有了仿真模块,就可以采用VB开发主控程序。VB是一门快速语言,采用VB编程,学生可以很快入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编程的自信心。VB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各种表单界面,通过MSComm32控件和Winsock控件,实现串行通信和网络通信,从而与受控机或模块建立通信,完成查询和控制功能。VB也可以很方便地调用数据库,用数据库来存储控制策略、通信协议及设备的状态数据、报警记录等,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通过主控程序的开发,可以提高对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论方面的理解。
5结束语
计算机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本文提出了“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通过程序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然后,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模仿相应的程序,再进行综合训练。同样是学习相同的课程,但是我们在其中融入了计算机监控技术,设计了仿真模块,可以在计算机房零成本搭建计算机监控系统平台,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的开发。进行深入学习后,学生也可以发表计算机监控方面的学术论文。
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监控技术与系统开发”课程,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开设,将计算机专业的若干专业平台课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的培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玉春. 计算机监控技术与系统开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Virtual Serial Port[EB/OL]. /products /vspdxp/,2007-7.
[3] 周苏,王文.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马玉春(1969-),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工程系教学主任。
E-mail:
联系方式: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工程系,邮编066004
现代高校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不再以馆藏为中心,而是以读者服务至上为首要任务,并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而图书馆员是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原动力,是图书馆与读者用户之间联系的枢纽和桥梁,图书馆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此,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现状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离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存在素质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年龄结构方面,馆员平均年龄较高,知识老旧,不利于接受新的理念,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二是在学历结构方面,高校馆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三是在知识结构方面,由其他专业改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懂专业知识特别是图书情报知识的较少,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四是在职称结构方面,初级职称占较大比例,高级职称极少,总体素质偏低。
(二)自身素养不高
由于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个人认识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馆员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机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与拓宽,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馆员意识不到面临新时期的紧迫性,没有竞争意识,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总认为有点知识与经验就够用,服务技能少,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不够,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个别馆员错误地认为高校图书馆技术含量低、工作内容只是单调枯燥的借书和还书,因此缺乏职业认同感,存在自卑心理。工作中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提供的信息服务简单,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导致图书馆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图书流通利用率不高。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确保用户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信息,又不违反有关法律。保护用户隐私、保护商业秘密,做到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开、合理、合法。不制作和传播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
(二)丰富的学科知识
熟练掌握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管理学、目录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数字图书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更是涉及众多学科,以便更加快速有效地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和利用,从而积极主动地为高校师生提供深层次有价值的文献情报。
(三)良好的外语水平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文数据库。以我校为例,正式购买的外文数据库就有十余种,包括Lexis、WestLaw、HeinOnlin、World Trade Law Net以及Kluwer Arbitration等。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才能在自己熟练地检索、阅读、整理外文资料的同时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外文资源,解答读者疑问,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四)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咨询活动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深层次地为读者查找有关资料,满足读者快速、有效的信息咨询要求,使计算机成为信息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三、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一)注重馆员的继续教育
素质要提高,教育是关键。现今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各馆员间的自身水平差异和服务岗位技能的需求,分层教育,应需教育,使继续教育有的放矢。如参加本岗技能培训、参加研修班、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本馆馆员的学位层次和知识业务水平,以适应图书馆藏、借、阅、咨、习、育六位一体化的新形势的要求。
(二)重视与兄弟院校图书馆的交流合作
各所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应定期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尤其骨干馆员到具有特色高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吸取总结他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业务经验,以便拓宽管理思路,提升馆员的业务水平。
(三)开展学术研究,提高馆员学术水平
图书馆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如可邀请国内图书馆界知名专家来馆讲学,启迪馆员科研思路;定期举办图书馆学术论文报告会;鼓励馆员走出本馆,参加其他图书馆举办的学术交流;培养图书馆馆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馆员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将检索查询阅读大量的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从而可以了解图书馆学前沿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以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馆员的学术水平和素质。
(四)合理引进人才,积极培养人才
高校图书馆要及时树立新的人才意识,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向学校主管部门申请引进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引进图书馆学专业和情报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外,也要引进计算机、电子、外语等其他专业人才,逐步形成完备的人才体系结构,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时代,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对每个现代人都是必要的。数字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图书馆人应该保持对知识的追求之心,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以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1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对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主要参与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1)导师方面:主持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较少,缺乏指导经验,给学生制定的科研选题太难或者太易。没有系统地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知识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研究生方面:面对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无法下手,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选题,独立思考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较差。
(3)管理部门方面:未明确提出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无法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考核。缺乏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最新的科研成果的交流,未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2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根据认知和实践的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经典、夯实基础;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
因此,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逐步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科研素质。
2.1 第一阶段:分解经典案例,解读经典论文。重复和再现主流技术
创新的起点在于模仿和学习,为了让研究生具备创新的基础,第一阶段需要指导他们掌握研究领域最主流最前沿的技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选题,经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核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对于偏重工学的计算机软硬件项目,研究生导师可以依据经验,将经典的项目案例分解为一系列子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小的知识点。让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已颗粒化的知识点,最后再整体理解完整项目(变得相对容易),进而能模仿实现该项目的各个细节。项目分解方法可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如图2所示。
(2)对于偏重理学的科研论文,研究生导师先选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每篇代表作涵盖若干知识点,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之后,就不会盲目查阅最新的参考文献,如图3所示。
2.2 第二阶段:关注研究热点,加强学术交流,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每个研究生面对的难题之一。
(1)对于偏向工学的应用型研究生,需要指导他们在横向科研课题中注重发现和改进原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关注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逐步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准确提炼出核心的关键技术,再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4所示。
(2)对于偏向理学的研究型研究生,在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广泛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这些论文和会议经常会在交流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OpenOuestions)。围绕这些问题制定的研究方向,既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其他研究者未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可以指导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明确创新内容,提炼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再围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5所示。
2.3 第三阶段:横向触类旁通。纵向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科研问题
当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科研问题,就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点。根据使用的技术和求解问题的角度,可以把科研创新分为4类情况。
(1)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当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时,研究生提出新的方法或利用新出现的技术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将是一种较大的创新。
(2)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当出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时,研究生能将新方法应用于解决老问题,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求解传统问题的效率,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3)利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当出现新问题时,研究生能利用已掌握的成熟技术成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4)利用老技术,解决老问题。研究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传统的老问题,这是一种模仿和复制他人的工作。虽然不属于科研创新,但是这个步骤往往是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
因此,对于偏向工学的横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于偏理学的纵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毕业生有一个好的就业环境,也开始转变毕业生的判定标准,从2015年开始,湖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在互联网上对各校毕业设计的情况进行抽查,这就使得高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成为衡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计算机专业作为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课程,在进行最终的毕业设计时,校方就需要着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以便其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未来的从业做好准备。本文将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一般流程
毕业设计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门课程,采用分散授课形式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毕业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流程: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这个环节通常是指导老师给定一个大的范围,让学生去选;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质量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从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定方案、制定计划,并完成具体的作品设计及文档撰写,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进行督促检查,并给出的指导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终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定该学生是否具有答辩资格;组织毕业答辩。
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教学缺乏配套的课程
就高职院校对于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过程而言,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缺乏配套的课程,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以分散式自主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缺乏相关毕业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导致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不清楚毕业设计的具体环节,进而不会对自己的所学综合运用到毕业设计过程中,使得专业知识被应用到毕业设计中的情况就更少[1]。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不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在其完成了初稿后,很难进行下一步的完善工作。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一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学习,导致后来的毕业设计出现困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出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极其重要,所以缺乏相关课程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
在我国教育教学方式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只把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没有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或者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而出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方式不明确,缺乏相对应的可靠性,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出现管理不当时就会使学生的选题陈旧以及学生的毕业设计处于“流放”状态,同时学生也容易把毕业设计当作是一项任务,进而出现互相抄袭或者让同学代做的情况。高职院校的老师数量有限,指导老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出现很多位学生共用一位教师指导的情况,使教师的指导质量下滑[2]。
三、应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组织有关毕业设计相关方面的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由于专业设计的要求不同,在具体的毕业设计工作中就要呈现出专业间的差异化。高职院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一些有关于毕业设计的宣讲,进而促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就能参与到有关毕业设计的学习中,或者是参加一些学术论文讲座来提升撰文的技能,同时学生也应该提前掌握一些学科前沿报告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校方也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论文答辩大会,了解整个答辩的过程,提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也要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设计小作业,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答辩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答辩的流程,学校在为学生安排课程时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生的角色[3]。
(二)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及监督
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学校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及监督。为了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完美的展现以往的学习情况,校方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指导机构来促进管理模式的明细,同时设立一个毕业设计答辩管理小组,通过对毕业设计加强管理的方式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的发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时要严格的要求,教师的严格要求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会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严格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前把不会的操作进行重新学习,进而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是对整个高职期间的所学,进行较为集中呈现以及技能实践,要想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进而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外,还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从而在提高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琳.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47-149.
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涉及广泛,包括大学生各个方面,如教育压力、自杀、自我效能感、依恋、深思、种族、心理咨询、社交焦虑、思乡、职业发展、自我同一性、主观孤独感等方面[1]。近年来,经常可以在媒体报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良好生存态势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兼具民办高校大学生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双重身份。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压力大,专业要求高,长期处于人机对话的环境中,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再加上学校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社会的认可等不及公办学校,工作待遇、职业稳定性等较高职、中职毕业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些都极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长沙医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信息学院3所民办高校中,随机抽取240名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其中,每个年级男、女大学生各30名。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2份,收回率96.67%。,量表资料完整者230份。
2.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法。选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SCL-90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3.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中国学术期刊网,通过检索、搜集、查阅大量心理健康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认真研究国内外类似调查的设计,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出预防措施。(2)调查实施阶段。统一指导语,统一填写,统一提交。由三校计算机专业心理指导老师解释本次调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力求得到同学们的配合,提高研究的准确性。(3)资料整理阶段在数据录入时,对填写不完整或有特殊规律等问题答卷,进行讨论剔除。(4)统计学处理。数理统计法。通过易企秀软件导出所有实验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One-Way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Test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二、结果
根据230份问卷中各量表项目均完整者的问卷,计算被调查对象SCL-90各因子均分,作为判断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并与全国青年常模及全国大学生样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民办计算机专业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为P<0.001,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民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偏执因子P=0.027,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别为P<0.001、P=0.038、P<0.001、P=0.042,高于全国大学生;躯体化、抑郁、敌意、恐怖因子分别为P=0.214、P=0.201、P=0.403、P=0.253,无统计学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1.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成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计算机专业学生经常操作电脑,长期处于人机对话的环境中,身体部分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且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极易造成身心的不适。再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3]。因而,身心齐抓,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健康发展。
2.民办高校的因素
民办高校办学起步晚,资金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条件,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可等不及公办学校,工作待遇、职业稳定性等较高职、中职毕业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民办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着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应完善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其学质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应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3.大学生本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大学生心处于青春期这一敏感年龄阶段,理与心智都不够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弱,加上学业、就业以及其他外界不可避免的压力,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而,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大学生成熟健全的心智,亟不可待。
四、结论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全国青少年和全国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加大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宜虹.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Practice Study on Vocati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Wu Jianju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stitute of Yangquan,Yangquan045001,China)
Abstract:Compute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tual situation,make the curr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needs of society,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Computer;Talent training;Practice
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视,不断完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陈旧
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及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认为学校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不符,没有适时更新,甚至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都统一实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体系,因此很多毕业生认为学校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钩。例如,学校教学主要应用windows平台,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对windows和Unix/Linux都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应用较少的JSP/J2EE及Java程序,在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仍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教师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难以符合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三)实践环节薄弱
教学实践是现有教学体系中做薄弱的环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模式,理论课程多、实践环节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产生影响。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编程的习惯,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表现出软件工程能力差、编程不符合标准等现象,甚至不会编写开题报告或者文档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培养方案的重新设置,即在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前提下,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减少必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另外,计算机课程也可按照模块分类,对相似课程进行整合。例如我国高职院校中有“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针对计算机专业,可加之有关职业道德、计算机犯罪、信息时代与知识产权等内容。随着课程设置内容的优化,更能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建设,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应提高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尤其加强编程类教学,提高学生实际程序设计能力。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课程拓展学生事业、启迪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认识;对于编程与程序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推进过程,最终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学术论文的质量。
(二)改善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练习,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将提高实践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直观、多样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并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效果,观察动态实践情况。另外,教师通过利用软件的交互性,还能有效控制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帮助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作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以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CorelDraw、Photoshop及Flash等软件的应用,通过网上的实例、教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多的思想与方式,获得更多灵感,还可加强在论坛中的交流与探讨,丰富学生的兴趣。
(三)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调整经济结构与各行业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为根本依据,培养出适应生产与服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市场调研,针对市场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学生也可利用假期时间,在学校与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策划、组织、参与有关计算机行业的市场调查,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深入了解计算机行业信息,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明确的定位,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学校还可加强职业规划内容,既可由学校独立完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职业规划,分析学生的基础素质、心理特征、性格偏好等,按照当前市场的岗位细分,帮学生制定短期与长期职业规划,并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短期实习就业机会。实际上,高职院校必须对计算机市场的职位细分情况有充分了解,并对每个岗位的任务、特点、职能等进行归纳总结,加强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以更多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这也符合教育部的全新理念,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新形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学校教育,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实践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或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职业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状况、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多联系IT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并完善企业用人的“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并形成长期合作,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加快企业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培养出既具备专业计算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当前很多大学生都仅掌握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实践应用,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力不从心。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建立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检测、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特定的创新性与教学性要求。例如,学校成立学生课外活动基地,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也让学生提前感受未来工作环境。对于基础知识牢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关键技术内容,并定期参与校内组织的学术研讨并呈交学术报告,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造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中,教师可提出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库工程设计师工作的畅想,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最熟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选择题目并独立完成或者3、4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合作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高年级的同学也可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尽早接受高层次的科研练习。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并指导学社参与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组等,让学生提前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早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并感受学科思想、学科概念、研究方式与分析方法等,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完善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一段时间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与操作技巧进行评价,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个学生、某个知识点、学习习惯、日常规范的点评等,科学的评价机制,能更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空间。对学生的期末考核重点,应重点在操作系统方面,如键盘指法操作、文字处理、汉字输入、windows系统操作、制作电子表格、设计PPT演示文稿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所提高与进步,可采用分层次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有文字处理、汉字输入方面的能手,也有编程、设计方面的能手,各取所长。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仅涉及到学校单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与学生个人、企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学生、企业及社会间的沟通,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实践研究,做到相互发展一致,进而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符。
参考文献:
[1]张伟,唐昌建.计算机模拟技术辅助教学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4
[2]谭敏生,李忆华.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3)
[3]刘尧猛、陈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
比较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知识,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律师业务,能独立承办各项律师业务;具有全面指导四级律师及其以下人员工作的能力;撰写律师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基本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符合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市从事专职执业律师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延迟3年申报。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三级律师职称:
1.大学法律专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4年以上;
2.大学法律本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3年以上;
3.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2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具备三级律师职称:
1.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取得律师资格;
2.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取得律师资格并从事律师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或《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要求,参加律师协会或省辖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继续教育,关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比较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合格。
第七条工作能力要求
(一)符合本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
(二)熟悉律师业务,能独立承办各项律师业务;
(三)具有全面指导四级律师及其以下人员工作的能力。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任四级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对律师某项业务工作创造过有效的办法或经验,被当地律师业务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办理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律师业务,并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第九条论文要求
任四级律师期间,撰写本专业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交流材料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县(区)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律师专业论文2篇以上;
(二)在县(区)级以上举办的律师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论文或律师专业交流材料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国家或省市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对参加了上一年度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但未达到合格标准的1957年1月1日前出生的单位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符合省职称办规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填写“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经苏州市职称办批准后,其外语考试成绩可作为评聘的参考条件。
1.获县(区)以上表彰的优秀律师;
2.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任期内两次以上(含两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外语:
1.获博士学位;
2.任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一)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通过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律师、公证员,应达到合格标准。1957年1月1日前出生未取得合格证的人员必须提供参加职称计算机培训证明,考核的成绩可作为评审参考条件。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免试计算机:
1.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一)确有真才实学,任四级律师期间业绩显著,在省辖市律师行业里有一定影响,虽不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但取得四级律师资格6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四级律师资格3年以上。
(二)对少数业绩、成果特别突出的,经省辖市以上司法局职称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省辖市司法局中评委评定的,需报省辖市职称办同意),可不受此限制。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三、五、十、十一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必须为合格以上,其中至少有1次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必须具备以下二类条件中的各一条:第一类:
(一)在省辖市级以上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法律专业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出版过律师或法律方面的专著或译著;
(三)办理过在本市内有较大影响的疑难案件,并发挥了主要作用的(由省辖市司法局认定)。第二类:
(一)获市(县、区)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律师或司法行政系统表彰奖励;
(二)对律师业务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或办法,并在县(区)内同行中得到推广(由省辖市司法局认定)。既不具备规定学历,又不具备规定资历的律师破格晋升高一级律师职务,需具备上述二类条件中至少三项以上条件。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三、四(或十二、十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三级律师职称,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在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的台湾,网络科技发展也有10~15年的经验,使得法学教育在使用网络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中国大陆这方面起步较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我国法学院借鉴。下面从十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网络科技影响法律图书馆发展模式,影响学生和研究人员的资料查询和阅读方式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学院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改变了发展模式和方向。美国大约有170多所由美国律师协会(ABA)承认资格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在30年前已经开始连接WESTLAW公司和LETXES法律数据库系统。
在美国法律图书馆网络数据的法律资料费用(设备和数据流量收费)约占法律图书馆平均开支的1/3以上。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据设备和软件更新的费用增长幅度比其他图书馆开支增长幅度要快。同时,法律图书馆早已配备了专门的网络与计算机数据工程维护网络系统。
美国多数法学院采用了网络化的法律数据库,使得法律图书馆的使用分为两个区:一是传统的“书架区”,二是“计算机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集中在“计算机区”,1980年以后的法律资料多数可以查阅网络数据库获得。“书架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在美国法学院,法律图书馆的“书架区”与读者联系,主要通过书籍外借和外地图书馆复印邮寄服务来实现。图书馆外借图书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空间和时间扩大。现在,在法律图书馆的“计算机区”,通过互连网络扩展图书馆的使用时空,使得图书馆的使用“无疆界化”和“无闭馆化”,而且,网络服务更具有质变的意义还在于:当各个法律图书馆数据库连网后,各网络数据库中的法律信息资源便实现共享,这将使各个法律图书馆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每个法律图书馆的发展将更加注意特色,更加趋于个性化发展,更加注意数据资源的独创性。反之,在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时代,各法律图书馆发展趋于雷同、重复和缺乏特色。
在美国,许多法学院学生通过网络,随时查阅与下载网络数据库的法律资料。美国多数法学院的《法律评论》都已经“上网”。即便没有上网,也用光盘数据版通过美国计算服务器提供全文检索服务。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进入法学院图书馆之时,发展中国家在此发展比发达国家慢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检索文献的手段不同,导致眼界、观念和效率的不同,中国大陆法学院在发展法律图书馆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在亚洲,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紧跟发达国家之后,各自发展了“本地版”或“母语版”的法律数据库系统。
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律图书馆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使得法律图书馆的设计、经费支出与管理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了变化。具有网络科技和计算机数据知识的图书馆工程师成为新的馆员。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对话的时间增加的幅度,比同传统馆员咨询时间增加得快。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们的“对话”不仅仅是面对面的,或电话交谈,而且还可以是在网络上的“对话”,中国大陆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更应充分估计到网络科技对法律图书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二、网络科技对法律教室的影响,对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也进入法学教室已经非常普遍了。美国芝加哥的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法学院,叫肯特(KENT)法学院,设在一所理工学院里,这所法学院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美国的这所法学院在传统评价标准中的排名并不靠前。①但是,它全面使用网络科技进入法学教室,使法律学生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网络科技发展前,世界各国的著名法学院主要依靠著名教授来支撑。法学大师的知识及经验随同他们个人的存在而存在,随同他们移动而移动,所以,大师的知识及经验传达给学生们是有限的。所以,争夺大师是法学院之间竞争方式之一,表现为互相“挖角”。但是,就是在世界著名法学院里,学生也不能经常听到名教授和大师们的讲课。
但是,美国的“小法学院”却通过网络科技获得这些著名教授的音像资料和数据化资料,在网络中传播,并将网络数据库与教室连接起来:“小法学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大法学院花费的成本要高得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小法学院更具有竞争力。美国法学院还有另一种新的排名,评比使用网络科技的程度。评出的前5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法学院,没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伯克利及密歇安法学院。所以,美国有名的私立法学院中,除了哈佛法学院外,像芝加哥、耶鲁、斯坦佛法学院都是小规模的。还有更小的法学院,其办学成本更低。
网络化的教室改变了授课的时空与资料的规模。法律课程的声音与文字资料(甚至图像)已经存在服务器中,服务器24小时开通,学生们在教室里或在世界各地,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学习。同时,他们同教师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对话”与“案例的讨论”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BBS”随时进行(请参看北大法学院的BBS中文讨论分析软件SPS)。
网络化的教室不仅仅使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链接的数据库发展“纵向交流”。师生们通过网络化教室链接的法律数据库,“入库”一层一层深入展开,可以获得更多、更新、更早、更具有比较性的数据资料和统计资料。并且随时使用统计和分析软件(例如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对法律数据进行分析,立即获得结果。
网络化教室发展后,教师不是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而是将分析的经验教给学生。同时,辅导学生使用法律数据库和分析“软件”自己进行学习与分析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链接网络的“电子教室”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已经开始酝酿了,发展这种教室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费问题。或者说也不全是经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我国法学院的未来教室设计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提早准备(国家教育部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育研究基地”的教室已经具有这种雏形)。
三、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学研究与发表方式的影响,对法学研究评价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科技发展以前,由于学术刊物分级分类,使得法学论文写作难,发表更难。目前,大陆法学院有333所,本科在校生大约6万人,研究生在校与在职人数大约3万人,将近10万法学后备人才可以发表的全国的法学核心刊物不到30本,省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不过30多本,其他综合学术刊物也不过40多本,所以,在大陆发表法学论文的刊物比经济学和理工类的少,而人数多。
在我国,尽管法学论文虽然发表难,但是发表后阅读与传播也同样困难,一般读者不容易接触到这些专门学术期刊。由于这些刊物的内容十分专业,所以,书店和邮局及报刊亭不会出售这类专业刊物。获得这些专业刊物的惟一途径只能到各个大学法学图书馆里去找。结果读者查阅学术专业论文的成本比较高。现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在几年前开始了一种将学术论文书刊化的趋势,以各种部门法的《论丛》冠名,“以书代刊”来发表中长篇法律学术论文,这种做法使学术论文可以在一般书店里买到。
网络科技发展后,电子专业学术刊物以一种新形式出现了。这种传播形式发表周期时间短,可以短到按分钟或秒钟来计算;阅读面大,对社会的影响面更大,更加便于阅读和研究,更加便于保存和检索,也更加便于引用和复制。我国法学院应该研究在网络电子版的情况,设计学术评价政策和标准。
在我国,网络科技正在将法学论文“KEY-IN(键入)”或“SIGANA(扫描)”到专门数据库,法律数据库正在与网络连接,例如,北大法学院的法律数据库已经开放,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法学专业论文。不但阅读方便,检索也方便。同时,使用“软件包”进行随机统计与分析也非常便利。过去读者只能检索论文、阅读论文,现在配合软件包来分析论文,检验论文中的数据,以便对论文的科学性、客观性、实证性进行检验,读者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主动地分析与评价。
理论界评价论文水平时,经常采用的一个指标:“引用率”。过去统计论文的“引用率”时采用人工方法,人工统计的“引用率”与实际的“引用率”存在差距,所以精确度有问题。在网络科技发展后,法学论文可以在网上“发表”,上网“访问”阅读论文次数可以被计算机在阅读该论文前,可看到已有多少读者“访问”阅读了该论文。这种统计数据显示可以给后来的读者一个暗示:阅读次数越高,证明该论文越引人注意。暗示的效果是“阅读多者更多,阅读少者更少”。在网络技术领域,访问网页次数采用“点击率”表示,点击率越高,表明注意度越高,“点击率”就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一样。由于网络科技的支持,使得专业论文的阅读者规模可以成倍增加,这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论文。这种特有的反馈有可能促使论文研究方法发生变化。
四、网络科技在法学教育领域日益广泛的融合导致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动
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法学院学生在使用网络方面比老师具有更多优势,因为学生中的“网虫”数量远比老师多。由于学生在网上花的时间多,加上学生之间有交流,所以,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在网上查找最新法律资料,使老师的讲义中的信息随时获得更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老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
转贴于
法学院的教师也不会因为在网上的时间比自己的学生少而感到自卑或羞愧,我国法学院的教师正在从“传授法律知识”的先生转变成为“传授司法经验的长者”。大学教育更多是传授经验。②在法学院司法经验的传授更加重要,因为司法经验难以从法律书本上学到。即便是写在法律教科书上的别人介绍的经验,在学生自己没有体会和经历时,也不容易学到,法律经验一定要靠老师,或有司法经验的律师或法官传授。司法经验传授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教育,在此,法学教授与律师和法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
由于法律的知识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学习获得,各个国家,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司法经验比较与传授将成为大陆法学院发展教育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向。由于学生、教师、律师和法官角色的互换,使得大陆法学院更加开放,更加面向司法实践,更加面向社会,这种发展的结果将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从逻辑的法律向经验的法律转化,从情感的法律向理性的法律转变,从书本上的法律向社会存在的法律转化。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封建社会的人治与儒学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深刻,上述转变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考试制度、论文答辩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计、讲义与教科书设计、研究与讨论制度发生改变
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教学管理发生许多变化。首先,考试制度会发生变化。使用纸张和圆珠笔的考试,可以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考试由主要考学生知道多少知识为目的,变化为考学生自己具有多少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发现新法律的能力,收集有关新法律的文章与资料的能力,使用“软件包”从多种角度分析新法律的能力,预测新法律的社会效果的能力,相关法律与新法律进行比较与评价的能力。这些工作现在都可以在连接网络与法律数据库的计算机上进行。而且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考试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专用的分析软件工具,设计专用的法律数据库,安排自己的表达方法(数据源链接的方法,或是数据库全文或关键术语或概念连接的方法,或者是多媒体技术表达方法)。
许多法学院的法学考试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法庭辩论、模拟双方律师的博弈、模拟法官的合议讨论过程、模拟判决等方式。对于法律知识性的考试,如果采用计算机选择题考试,可以随机判分,以杜绝或减少作弊现象。
网络科技发展也使法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的法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答辩,采用问答式,教授与研究生的问答只在一个层面和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外地、外省或外国的教授参加论文答辩,一定要乘坐飞机或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集中到某一会议室中,面对面地进行。采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多层面的问答方式。
网络科技发展还将影响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科技改变了人们交换信息的时空,所以,学生在法学院学习的时空可以更加灵活。预计,不久的将来,大陆法学院的学生在校园外就可以参加法学院的课程,学籍管理采用开放式,学生不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推广,学习法律的年龄也不一定要限制。
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本可以非常低,甚至可以设计成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减轻人的劳动,使得对本地管理与对全球管理的成本差别不大。
从2001年开始,北大法学院的“网络与法律”课程已在网络上开放,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HEALJECTION教授的“FINACIALINSTITRTIONANDLAW”课程也已通过网络传输到北大法学院的服务器上,选课的同学们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法律图书馆的台式电脑“上课”。他们的作业采用电子邮件寄给哈佛的教授。今后,这类网络课程将越来越多。
一旦世界各国法学院的网络课程互相链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法学院课程体系数据库时,大学法学院也就国际化、全球化了。
六、网络科技发展使法学教育与相关学科发展产生融合,跨专业、跨学科发展将发生新的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与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公共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人文学院等发生跨学科的交流。目前每个学院已经开通了自己的主页,建立了自己学科的数据库。以北大法学院为例,法律数据库中已将法学院中的几乎所有可以用信息表达的东西都放进去了。北大法学院的主页将全球法律网站的搜索引擎、法律数据库和法律相关传媒都链接在一起,这个网站已经被美国YAHOO网站统计为在中国大陆法律专业访问率最高的专业网站。
如果将来文科中的每一个院系都将他们的主页实现专业搜索引擎、专业资料数据库和传媒链接,或者更多层面的联系,就已经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的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里,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数据库的“链接”,通过专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传媒及时的、独特的表达,将变得非常容易。因为在网络技术支持的空间,跨学科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不同专业的人与人的磨合少了,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多了。
七、网络发展使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还影响法学院学生的毕业去向。过去,法学院毕业生主要在司法部门、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工作或进入律师事务所学习做执业律师等。网络科技的发展有可能给学生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道路:IT律师与IT司法行业。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是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采用软件技术进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前的“”。由于专业责任和道德的限制,同一家大型的国际律师所不能同时原告和被告,从主观上讲,律师事务所不会这样做。但是从客观上说,不同国家的公司委托时,可能无意识地出现“一主二仆”的现象。IT软件技术使得这种查询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律师业务和新的法律咨询业务可以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从而大大降低律师的收费幅度。使越来越高的律师费向合理的、有利于竞争的、方便客户的方向发展。笔者暂时将这个新的司法领域称为“E-LAW”,或叫做“电子法务”。③
八、网络发展正在改变法学院的师资构成,学科与学派的发展产生新的方向
大陆法学院师资构成的变化,正如原来金融证券领域以学习经济类和金融专业的人员为主一样,在金融电子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大量进入金融界,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金融业转向金融信息业的时候,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人将会有更多的到金融领域就业的机会。
与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在金融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数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甚至法学专业的人进入。同样的情况也将出现于法律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入法律界。
法律数据库、法律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法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E-LAW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T专业人员加盟,或者是学习经济学的专业人员,讲授“法律经济分析”类课程。
现在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里,计算机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网络维护和专门软件设计工作,但是,现在在北大法学院已经开设了由计算机专家讲授的“网络法律”和“软件版权保护”网上课程。
九、网络科技发展将提升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影响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和社会的“支持度”
网络科技的发展对法学院研究能力与学术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网络科技有助于各个法学院研究能共享资源和学术交流,也有助于各个法学院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网络科技发展前,由于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成本较大,各个法学院容易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发展,会导致重复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学界曾有一个共识:“半个图书馆,等于没有图书馆”。网络科技在法学院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个传统的共识,在网络科技支持下,“半个图书馆也可以等于一个完整的图书馆”。
使用网络科技还可以提高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大学原来是有“墙”的,各个法学院是有“室”的,这样在地理位置上将法学院与社会分开。特别是目前大陆一些大学考虑到校园安全,大学入门的手续比较烦琐,社会公众访问大学不便。网络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法学院的课程上网,网上法学院可以实现“无墙法学院”或“空中法学院”。中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使用网络科技实现远程法学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法学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陆连续多年进行全民普法教育,每次普法教育都要进行几年。由于采用的教育手段比较传统,所以效果还有更大的提高潜力,如果通过电视网、互联网,采用图本化、音响化、数据库链接化、文本链接化、多媒体表达化手段,将会使法律教育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衡量一所法学院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使用“贡献度”表示。法学院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外,还要将法学研究成果及时向社会,参与立法和司法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参与大众普法,对社会开放式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对受法律处罚人员的法律知识与心理辅导等,这些工作可以通过时间量和工作质量来表达。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越高,获得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高,获得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度也越高。法学院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更不可能脱离社会支持而发展。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与获得社会支持的规模更增大和更有效。
作者简介:李淑琴(196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宁(1964-),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104)、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G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3-02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的必修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主要针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讲授如何设计并实现计算机算法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学生在选择或者设计算法时可以对其进行时空耗费分析,使算法的时空复杂性最优,进而为其编写出高效程序、开发出优秀软件系统奠定基础。
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考的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中,本科不是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毕业却想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学生比例不断加大,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应该在本科生阶段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有较大差别,学生普遍编程能力较弱,远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一门集应用性、创造性及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可以开阔编程思路,编写出高效程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算法课设置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32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题目上下功夫,主要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题目。
第一类题目,称为验证型小实践。主要是将课堂讨论的理论加以验证,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编程能力。这部分作业是实现算法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第二类题目,称为应用型大实践。作为研究生仅仅停留在算法的验证上还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强就业竞争力,就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灵活应用经典算法和当前的新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将计算机博弈竞赛题目作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综合实践题目是一个可行方案。
一、计算机博弈与“算法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博弈,顾名思义就是让计算机拥有人的思维去进行博弈游戏,能够像人一样下棋。计算机博弈是既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又内涵丰富、变化无穷的思维逻辑的研究载体,它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竞赛活动,经过了波澜壮阔的艰苦历程。1997年5月IBM“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成为计算机博弈和人工智能的里程碑。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计算机博弈比赛每年举办一次,竞赛项目包括六子棋、点格棋、苏拉卡尔塔棋、亚马逊棋、幻影围棋、中国象棋、围棋、九路围棋等项目。
编写一个好的计算机博弈程序需要涉及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等综合知识,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个完整的机器博弈系统主要包括棋局表示、着法生成器、搜索引擎以及评估函数四部分。
棋局表示是对比赛过程中形成的棋局的描述,涉及数据结构的选择,其中包括棋盘、棋子、障碍、空格、棋局、走棋表示的编码与存储。良好的数据结构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可以提高存取的效率。为了适应博弈树的展开与搜索,常常还要同时给出棋局的多种数据格式。如棋局状态、棋子位置、比特棋局和比特向量,还要用到哈希变换和哈希表等。
着法生成器是在已形成的棋局下生成可行的着法,涉及对下棋规则的描述并根据规则生成所有可行着法,是搜索对象的产生器。
搜索引擎是如何找到最优着法,这是计算机博弈的核心部分,是对人类思维模拟的最佳体现。搜索算法包括着法生成、博弈树展开、各种剪枝搜索和各种启发式搜索。涉及的核心问题覆盖了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
局面评估就是对棋局进行评估,是搜索算法的前提。棋局的静态评估是计算机博弈的另一个难点,它不仅需要棋类对弈的基本知识,而且用到直接量化、模式量化、随机评估、模糊评估等一系列手段。例如象棋,可以给每个棋子和棋位打分,而对于围棋则要进行定式的抽取和模式的匹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算法设计课程的涉及内容,也是研究生今后研究工作涉及的主要方面之一。
(1)竞赛程序的实现有时间、空间限制,能很好地反映算法设计与分析技巧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2)竞赛项目难度适中。计算机博弈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果蝇”,因为它具有周期短、变化多、容易实现、便于检查的特点。个把小时就可以下一盘棋,就可以对电脑的“智能”进行测试,而且可以悔棋、重试、复盘。
(3)竞赛富有挑战性,趣味盎然。通过编写、调试程序,让计算机下棋,一步步地发现电脑与人脑功能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电脑的智力水平。与所学专业知识有密切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4)竞赛要求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创造性地考虑问题。
(5)竞赛项目与课程题目挂钩,一举多得。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竞赛,获得奖项还能提升就业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综合实验的实施与评定
实践主要以提交课程报告形式,考核学生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课程报告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效率分析、程序测试等。对于小实践作业根据学生撰写报告内容、程序的质量综合给分。对于大实践作业主要通过集中汇报的方式,验收、比较程序的运行效率。另外参考是否参加科技竞赛、是否获得奖项、是否做出不错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综合因素给分。
目前综合实验作业的完成是采取3~4个学生组织成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的。分组上采取学生自由组合,选题上采用任意挑选竞赛题目的方式。要求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期末汇报自己所做的工作;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通过这种分组和汇报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找工作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综合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的评定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提交课程报告。课程报告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效率分析、程序测试等,考核学生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二是集中汇报。每个人叙述自己所做的工作,验收程序能否执行、同一题目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较程序的运行效率。三是提供辅助材料。参考学生是否参加科技竞赛、是否获得奖项、是否做出不错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综合因素给分。
三、小结
近两年来,笔者将计算机博弈竞赛项目与“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教学题目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参加了两届全国计算机博弈大赛,取得点格棋项目组季军、六字棋、苏拉卡尔塔棋和亚马逊棋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表明,提出的将计算机博弈竞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观点是可行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编程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符合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子珊.“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中理论与技术的平衡[J].计算机教育,2008,10(2):72-73.
[2]徐心和,邓志力,王骄,等.机器博弈研究面临的各种挑战[J].智能系统学报,2008,3(4):288-293.
1 背景
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涌现出了一批代表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实践中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相互独立的实践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建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室制度建设和开放力度,共享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多层次、主体化、创造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形成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成果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多,衔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实践教学设备陈旧或投入不足使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和计算机相关行业的需要。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阜阳师范学院“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依托省级计算机实训(实验)中心的质量工程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开放实验、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相结合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我们设计出适应学院计算机专业特点,同时利于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四位一体开放型实践平台,构建全程化提升学生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2.1 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与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四位一体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以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以分层实现、循序渐进、全程贯穿为原则,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模块结构,创建了“基于四个模块、狠抓条件支撑、强化机制保障、提升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努力协调课程实验教学、课程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将实验方式、实践形式、学科竞赛等融为一体,使实践平台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全程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2.2 优化课程体系,反映课程教学特色和优势
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线,学院修订和完善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利用阜阳师范学院省级计算机实训(实验)中心的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探索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通过实验教学大纲(模块化、分层次)的修订、开放式实验设计、开放式实践管理,我们全方位地开展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实施专业导师制、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开放试验;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课程学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25%以上,确保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选修课程学分数,选修学分占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的25%以上;每门课程安排3个学时的专家讲座,开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课堂的活动;教学和考核服务于能力培养,旨在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组成的递进互补的系列实验体系(如图2)及其教学改革理念。
2.3 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学生、技术、企业”三位一体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利用校外资源,学院努力通过校企联合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与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索迪教育IT实训基地、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科大讯飞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风云软件职业培训学校、上海尚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航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应用型基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设计型基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研究开发能力提供条件。
2.4 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计划,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科研训练
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学院从政策和经费两方面支持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开设计算机新技术研讨班,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计算机相关领域报告,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学术前沿。我们充分依托阜阳地区的经济优势,与合作企业签约,重点建设创新设计实验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设计实验室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开发作品,建立学生之间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激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实战平台,使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2.5 构建计算机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出发,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渠道监控,并通过及时的反馈系统进行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等方式,试图改变只有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通过实行技能测试、创新学分、学生学术论文科研奖励政策等正面激励和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考查基本知识,而且重视了能力的考查。另外,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知识传授,而且要看其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1)能力与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行,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实践教学观,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培养素质、提升能力为理念,着力构建开放式和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课程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程化,使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在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培养与拓展的基础上,坚持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强调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三级计算机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坚持校内外相结合,以专业实验室为基础平台,以创新实验室为强化平台,以企业实践基地为实战平台,构建三级计算机专业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3)开展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院先后成立了嵌入式系统工作室、智能系统与控制工作室、IPV6网络工作室、智能汽车和单片机工作室、程序设计工作室、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生物信号处理等创新工作室,以点带面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提升了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科研训练为强化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4)加强并完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以社会为舞台,建立实习跟踪、监控体系及学生实践经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