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16 06:2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篇1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篇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范文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 “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 “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 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增减 -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范文2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 , ,-3 , -7.4,5.2…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 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04,- ,-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 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 ,-3 ,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

(4)非负数集合{ };

(5)有理数集合{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范文3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A.1998个或1999个 B.1999个或2000个

C.2000个或2001个 D.2001个或2002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

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进入初中,很多学生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尝试,认为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分为如下“四部曲”。

第一部曲:了解学情,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可是有些学生对数学却有着畏惧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同学们积极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正如教材所要求的: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第二部曲: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课堂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战场,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要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动机。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课堂引入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并提问: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中“读一读”为契机,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牛顿、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的生平和他们对数学的贡献及一些数学趣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应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课时经常留一段时间进行课堂小竞赛。如讲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完,看谁解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在每一次小测验后有意识地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评比、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立各种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师应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后进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后进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要特别注意唤起差生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对于差生,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越多,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就越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阅读完毕,可通过提问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习惯。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作品,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曲:融洽师生感情

篇5

+(x-3)=x-3

-(x-3)=-x+3

教材中的例4化简(5a-3b)-3(a2-2b)是这样做的:

(5a-3b)-3(a2-2b)

=5a-3b-(3a2-6b) ①

=5a-3b-3a2+6b ②

=-3a2+5a+3b

化简的第①步应用乘法分配律,但没有去掉后面这个括号。

化简的第②步用-1去乘以括号里面的每一项,这样就将括号去掉了。

故这个去括号法则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两个“原”有误读作用,不如改成: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都改变。二是这个法则的操作性不强,仅仅起到一个检验的作用,但是例题中的第一步必不可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七年级数学对去括号法则是这样描述的:“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例题中化简:

5x-y-2(x-y)

= 5x-y-(2x-2y) ①

= 5x-y-2x+2y ②

= 3x+y

化简的第①步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没有去括号。

化简的第②步应用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及前面的“-”号。

故这个去括号法则可操作性强,同时也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同样的,例题中第一步必不可少。

现在我们用这两个版本的去括号法则来解决计算当中去括号的问题。

问题一:化简+(a-b)和-(a-b)

解:+(a-b)=a-b

-(a-b)=-a+b

无论用人教版的,还是北师大版的,去括号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问题二:化简3(a-b)(括号前是正数)

解:3(a-b)=3a-3b

当括号前面是正数时,利用乘法分配律直接将括号去掉,这时用人教版的去括号法则来检验就比较好。

问题三:化简2-4(x-x2+■)

方法(1):

2-4(x-x2+■)

=2-4x+4x2-2 ①

=-4x+4x2 ②

解读:将“-4”看做+(-4),然后用-4去乘以括号中的每一项,这样直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括号去掉。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4”中的“-”号大部分学生是读作减号的,在去括号时,与括号里第一项相乘时,他是用-4与之相乘;当与括号里后面两项相乘时,他可能不知道是用-4还是+4与之相乘,大多数学生在去括号时后面两项的符号没有变过来,非常容易犯错,所以并不提倡采用这种方法。

方法(2):

2-4(x-x2+■)

=2-(4x-4x2+2) ①

=2-4x+4x2-2 ②

=-4x+4x2

这种解法是教师重点推荐的去括号的方法。

第一步,没有去括号,将“-4”中的“-”号看做减号,只用4去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号及括号保留,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衔接起来。

第二步,直接用北师大版的去括号法则将括号及前面的“-”去掉。

篇6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篇7

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是模拟生活,是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科学记数法等,都是结合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入的。在“一元一次方程”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空间与图形”中,也是充分利用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几何图形,归纳出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统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保护动物、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二、学会交流,分享快乐和资源

交流就是相互告知对方自己的思想、意见等,是个互动过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生活知识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和快乐的分享。例如,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活动一是要制作火车车厢的模型,火车车厢是学生很熟悉的,它有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车厢主要装载的货物不同。要制作这样的模型,首先要能根据立体图形画出它们的展开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画出展开图,完成设计,最后折叠,粘合,得到模型。这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再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活动二是让学生结合统计报告中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它们,是要求较高的活动内容,它有较大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第二、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一年的利息。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课堂教学时将例题改成“老师去年存入银行5000元钱,今年到期时银行多付了79.2元,共得到5079.2元。”这样贴近实际的事来引出有关利息的几个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存款凭证,再计算本金和税后利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创新、跨学科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篇8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例: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合并同类项”一节的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设为:

同学们,我们来做几个简单的数学题:

1. 5个人加4个人等于?2. 5斤苹果减4斤苹果等于?3、 5个人加4条狗等于?4、 5斤苹果减4斤梨等于?

同学们纷纷回答,第一题等于1个人,第二题等于1斤苹果,但是第3、4题同学们非常疑惑,不知怎么回答,此时老师及时总结,在肯定前面两题答案正确的基础上,并对后两题作了详细的讲解:“同学们,前题之所以能算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单位是一样的,故能相加减,而后两题的单位不统一,则不能相加减。”顺便我就把我事先写出的一个多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并把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比喻成刚才四个问题中不同的单位,同学们此时很快就找出了哪些项是具有相同性质的项。我就马上借此对同学们说:“像这样7xy与-4xy; ; 具备所含字母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我们把他们叫做《同类项》。从而同学们对“同类项”的定义的理解很轻松且牢固,并且马上就有人说:“7xy与-4xy合并得3xy;合并得;合并得”, 于是同学们在我还没讲怎么合并同类项的情况下便争先恐后的说出了 “”合并后的正确答案。还有人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作出了个全面正确地归纳总结。由此我觉得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教学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同学们的学习带来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打折销售”一节的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到服装店进行关于服装打折销售的社会调查,了解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

一件衣服标价498元,以7折销售后仍然获利110.6元,请问该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提示:利润=销售价-成本)

由于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社会调查,所以能很快的找出该题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顺利解答。然后我又让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出一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各组同学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一一得到展现。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例:我在教学“中位数与众数”这节内容时,先以这样一幅情境引入新课: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

月工资/元6500500030002400

员工职员C职员D职员E杂工

月工资/元220021002100700

经理说:我公司收入很高,员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2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2100元。应聘者:这个公司员工工资到底怎样呢?

创设了这个情境后,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小张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到广东某公司应聘,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因业务扩展,急需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有意者速来面试。”看完这则广告后,小张非常动心,于是他经过简短的面试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张仅领到700元的工资,他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了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然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3000元。他非常愤怒,便以公司虚假招聘广告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小张能打赢这场官司吗?

故事刚讲完,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张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我出示“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张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3000元。

篇9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点,也为以后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并给学生提供“从事观察、推理、验证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整堂课采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在解决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建立等量关系。

五、案例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做游戏:给黑板上挂本日历,请三名同学背对日历,老师圈出日历横行的三个日期,其他同学口头计算其和,然后将结果告诉台上的同学们,由台上的同学猜出是哪个日期,谁先说出为胜。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的日历中有哪些规律,想想看,能否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方程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给出多媒体课件动画的图片并出示5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该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做做游戏,观察规律,并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总结:设的未知数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在本问题中,这三天的和为60是求题的等量关系。也就是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得32号是不会出现的;解得0号,也是没有的。(让学生体会解方程后必须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1.多媒体课件演示,做一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灵活设未知数。

2.出示例子。如果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为76,这4天分别是几号?

让学生学习多种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方法,老师应修正学生解题的过程。(可与同伴交流解法)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解决课本习题5、6的第1题,先让学生解决第一问,求得答案是x=40/3。此时有些学生茫然了,怎么回事呢?老师适时提示:这一结果符合实际吗?并进行进一步深入:这3个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而40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并汇报和交流,通过学生汇报获得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和点评。)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问题?

1.找准日历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课本P1812、3

2.选做题:《伴你学》1、2、3。

七、案例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篇10

        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 

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几何体的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17-0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他们对于学习过程的内心感知和主观态度,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对于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面对疑难时的焦虑和困惑,也表现为在学习探究中获得认可时的愉悦和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升个性品质,凸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将情感与认知视为一个整体,在各个教学环节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让学生在情知共育中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加强情境渲染,唤醒认知需求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精心预设进行酝酿与发酵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渲染中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可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新知学习充满期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情感的酝酿过程也是一个激发兴趣、培养动机的过程。因此,情境的创设要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主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多种感官处于亢奋状态,以饱满的情绪、充沛的动力投入数学学习中。

如在教学《相反数》一课时,教师让两个学生在讲台前背靠背站好,要求两人在听到口令后往各自的正前方走。随后教师发出“向前2步走”的口令,学生按要求完成动作。这样的情境既简单又别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规定向右为正,向右的同学记作+2步,那么向左怎么表示?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加强师生互动,促进认知效率

情感具有感染性,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情感去传递,从而让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教师要调整好情绪,努力改变传统的不苟言笑和严肃刻板,使课堂少一些压抑、多一些轻松活泼;将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地位,用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认知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的“归纳总结”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到台前通过板书来完成结论的归纳。这种角色互换,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课时的结论印象更加深刻、全面,同时也让学生在自我板书中完善了数学符号与文字表达的一致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书面表达能力。

三、加强切身感悟,改进认知方式

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感悟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它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与自身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同化的自我建构过程。将学习情感与感悟融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充分唤醒学生认知、感悟的自主性,形成积极主动的认知态度,自由、大胆地去尝试各种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探究方式。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一课时,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既定步骤展开教学,而是在进行充分的认知铺垫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文字、图片以及实物等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倾向通过“勾股圆方图”“青朱出入图”“赵爽弦图”以及“欧几里得证法”等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有效拓展,让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

四、加强评价激励,激活认知动力

篇12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场地,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问题教学、分组合作活动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老师有一定目的借用一些外在事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利用书本内容所讲的知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现实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对于一部分数学题的讲解,我们便可以运用情境法,让教学引入情境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暗示作用,再经过学生思维的内部处理,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方式。情境所提供的思维会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思路,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能追上小明吗》这节课时,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明中午要在11:30以前赶到距家2200米的学校上学,有一天,小明以100米/分的速度出发去学校。3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了小明忘记带午饭了,于是,爸爸立即以150米/分的速度去给小明送午饭,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问: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把小明换成自己,小明的爸爸换成自己的爸爸,把这道题的主角变成自己上学去忘记带历史作业本,然后爸爸给自己送作业本。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思考问题,从而带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学生的效率。

二、实施有效问题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考虑到所上的课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还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提问变得有效率、有目的。最后,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勇敢地回答了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定摸到红球吗》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如:(1)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做粥喝。(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抛出的球会下落。(4)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5)去彩票站买彩票,很难中奖。(6)在东北,气温低于-30℃时,将洗完的衣服放在室外水会结冰。在这些设计的有趣的问题中,让学生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分组合作活动教学

俗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教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使课堂教学乱成一锅粥。教师的教学活动计划将会被打乱,学生将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组,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只有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普查和抽样调查》这节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应该了解普查、抽样调查,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并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有关抽样调查的问题。”这样的课程就比较适合分组合作学习,合适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户外时间调查。

首先,对于初中数学课的分组人数安排要合理,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学生配对或者四个前后座的学生合作学习,对学习的环境变化要求不是很高,也比较容易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不太提倡学生自由搭配,学生个人情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其次,分组应遵循优良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组搭配,让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仅有利于同学间的互补,促进彼此的学习,而且对全班同学也公平。最后,小组成员应是流动的。可以是各个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这样的分组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数学是以后更高层次数学学习的基础,学好初中数学的知识,会对高中数学甚至大学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数学也是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的基础,而且数学也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说,初中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激发兴趣提出几点策略,为各位同行参考,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