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07:0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你若是块砖,跌落在地,别人可帮你扶上墙头;你若是堆泥,烂作一滩,就是再帮亦无济于事。你要躺在轮椅上,只能终生被推着走;不如装上假肢,靠自己的力量奔跑。要得到外界的援助,首先自己要努力些,你伸出的手,起码要达到别人够得着的高度。你心生依赖,总想走在阳光下,风雨迟早会来。
4、也许奋斗了,耕耘了,却未得到应有的收获,但衡量一个人有无收获的价值尺度绝不仅仅是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收获谷物的多少!在耕耘自己的土地时,你疲弱的双肩变得强壮,寂然的心变得充满了希望,懂得了以后该怎么活着。如果英雄是对执着者的加冕,只要我们尽力做了,谁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5、人生无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有逆流,可谓悲喜交织,苦乐参半。品味苦涩,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经受了苦难,才知道坚强的美丽。压抑了,那就换个环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转个角度思考;没路了,不妨回头,路在脚下,哪个方向都可以走;只要你不冲动不放弃不烦恼,其实天湛蓝、路很宽。
6、从早晨到傍晚,你反问自己一天究竟做了什么?或许对第二天有更多的触动。这个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相信别人,放弃自己,这是许多人失败人生的开始。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胜过用空话吹嘘自己。一个人的改变,源自于自我的一种积极进取,而不是等待天赐良机。
7、我们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荒漠,我们既是金子,亦是淘金者;我们既是种子,更是播种者。很多时候,我们成不了闪光的金子,但可以成为希望的种子。漉沙淘金需要冒险的勇气,播撒绿荫需要耕耘的坚韧。金子是被动等待的,或许永远与沙砾为伍;种子是积极主动的,它随时能够拱土而出,迎向风雨。
8、你曾经偷过的懒,都将成为打在你脸上的巴掌”,打拼,上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是为了不辜负此生。燃烧吧!打起精神去奋斗!不然等到白首老去,你要拿什么去面对曾经光芒万丈的青春?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竞赛,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后,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坚持多久。
3.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4.人间还有很多很值得的事情。
5.我们每个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把心态调整好,积极面对内心与外界,重获新生吧!
6.人生得耐得住寂寞,也得忍受得住孤独。
7.没事多照照镜子,很多事你都会豁然开朗。
8.送你一首歌:初恋是开头,恋爱是,失恋是插曲,婚姻是片尾。别把失恋挂嘴边,其实我也经历过;恋爱若是没失恋,爱情道路多乏味。希望你早日走出失恋的阴霾。
9.你没有采到的只是春天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不要灰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0.时间会告诉我,那段难挨的日子我是如何走过来。时间也会告诉你,你是如何失去一个愿意用生命爱你的人。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不是没有女生喜欢他,而是喜欢过他的.女生觉得自己当初瞎了眼。
11.失败教会了我,吸取经验下次取得成功;失恋教会了我,没有他我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12.不要轻易为一个人改变自己,你要知道,他连你本来的样子都不爱,又怎会爱你面目全非的模样。
13.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早安!
14.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了什么烦心事,都不要自己为难自己;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要对生活失望,因为,还有明天。
15.我也很难过,我能帮上你什么忙吗?如果什么时候需要我,尽管打电话给我,好吗?我会陪着你,也会让你有个可靠的肩膀能够伏在上头哭泣。
16.别为枯萎的爱情哭泣,别因虚伪的甜言沉迷,不懂珍惜你的人又何必在乎,你是公主,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你的王子。
17.你说我们现在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句话划分了几年来的距离,熟悉的只是距离,还是距离陌生了熟悉,爱在天涯,人在咫尺,彼此相望,读的随时都是爱怜与酸楚,读不懂是熟悉了,还是彼此陌生了。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观看《新闻联播》时,常常听到国家重视国民教育、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鼓励人们发扬创新精神的相关新闻。这些,说明了这个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因为面临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是被他人的智慧淘汰呢,还是成为拥有智慧的人呢?当然,我们应该理智地选择,继承祖先传承下来的智慧,并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古人朱熹是个大教育家。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又说:“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犹不敢志乎彼。”他主张学习要打好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反对杂乱无章和好高骛远。就像一个肚子饿的人走进饭馆,看到大盘小碗的饭菜,乱七八糟地就往嘴里放。就算能够撑饱肚子,也十之八九没有品尝到饭菜的味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东西,弄不好,还会撑坏肚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读、精读,真正去挖掘书里的智慧。只有这样,智慧才会凝聚在头脑里。
朱光潜曾写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在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它的含意。读书之时,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的知识融会贯通,聚集在一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精辟见解。
人的一生会遇到诸多困惑,其中之一就是读到好书却不能完完全全地领会其中的含意。朱自清先生说:“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及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古今中外的名家们无不对读书有独特的见解,也证实了读书对我们的重要性。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不要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现在的我们,还有时间去挽回我们所失去的,去弥补所犯下的错。现在,我们似乎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但是,你是否想过以后的自己会不会生活在绝望和悲伤里。时间像微风,今天的微风吹过了,就永远不再复还。去读书吧!不要再活在安于现状的状态里了,一切都要向前看,读好书是我们通向美好人生的重要阶梯。
去找寻属于青春的气质和精神,去挑战人生中的挫折,挑战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自己。战胜了自己,就赢得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去寻找智慧,开动成功之门,书的天空便是你畅游的世界。
我们的心灵需要智慧来净化,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来充实,改变无知的自己吧,那一刻,天空又多了一片云彩。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读书一法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中学2010级8班赵娜
读书并不在多,首先要选得精,再要读得深透。(修改了标题并加了一个题记,和开头第一段一起集中突出了一个“精”字,观点集中、主旨鲜明,是一大进步。)
读书先要做到选得精,苏子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中就指明了读书要读旧书,什么是旧书?苏子指的“旧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现在讲读书做到精选,儒家的经典著作、各代各国的名家名作自然在应选之列。在选择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一要经典的,二要需要的,三要适宜自己的。(修改后精选一分论点,引用并分析苏子的话,顺势谈我们应该怎样去精读。)
我自己就是把阅读对象锁定在有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家的作品上,把《语文读本》上的课文作为重点阅读篇目,把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郑重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里所列举的初中15种书和高中25种书,作为重点来阅读。多年坚持下来,受益良多。其实,有兴趣和有精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读一读金庸、古龙这些大师的经典武侠作品,读一读海子、徐志摩、席慕容、汪国真的诗,读一读史铁生的文章,读一读当代其他大家的作品。(修改后写出了作者自己是如何精读的,例证更加具体、真实。)
读书只做到选得精还不够,选了不读,读了又不读深读透,就没有意义。所以,要有所得,还必须读得深透。那如何才能做到读得深透呢?
苏轼写在《送秀才失解西归》中旨在劝慰、鼓励落第人秀才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实在应该是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这两句诗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熟读、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朗读。久而久之,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自然能做到融会贯通。这种方法强调了对语言的感悟,在读中感悟,重点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便能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读书时有了思考,便能读出书中的妙处。我一般要用记笔记的方法,将书中有价值的资料、读书时碰到的问题、对书本的思考评价、领悟到的妙处等内容用积累本记录保存下来。有时候还随手把读书的心得感悟等写在书页边上。(修改后的文章引用了名人的言论,分别论证了“熟读、深思、精记”几个分论点,使中心论点更深刻,更透彻,更明确。)
综上所述,我认为,读书并不在多,主要在精。精读,就要做到“精选,熟读,深思,精记”。我们精读一些著作,比泛泛而读和没有目的地随便读书收获更大。(修改后的文章增加了衔接的语句,消除了原文“生硬”的病症,使文章变得更流畅。)
二、精心选择读物?摇搭好阅读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愿望,然后才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选择读物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应选择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描写校园生活的有关读物,或是当前社会流行的热点读物。等他们尝到了甜头以后,就要及时给学生换口味了,否则偏食就容易营养不良,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读一些精致美文,如蕴含哲理的小品文、充满人生智慧的寓言、故事,文质兼美的散文等等。这类读物一般不难懂,学生能够理解、欣赏、品味,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欣赏和思考的愉悦感。然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巧妙指点,学生就同样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读那些“稍微超过自己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书,可以激活感性”。所以只要我们引导得法,由浅入深,学生自然会越读越有趣,而且读出韵味来。
三、鼓励学生质疑?摇优化阅读环境
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适当的引导之外,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并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阅读,都应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此外,抓住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引导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学生可以在网上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徜徉在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种类繁多、信息量大的“书海里”,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大大增强。当然,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辨别是非美丑,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能力。此外强化激励,优化环境,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法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同时,在班级建设中,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比如张贴富有激励作用的名人名言、标语条幅,创设班级图书报刊栏以及学生阅读体会与交流的展览台等等。另外,适时地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每个学生均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功。在这样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晨
四、倡导阅读反思?摇珍视阅读个性
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阅读反思”,珍视学生阅读个性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大力倡导阅读反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五、教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经过历史长河沉淀而来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但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内蕴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果象以前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就会兴趣索然了,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所凝聚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大胆让学生自主诵读,从诗歌的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感悟与启迪,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一、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拓展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人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经典诗歌都有很深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又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与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它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要表现的则是游子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内在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典型事物特征来感悟到的,这一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去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从而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渐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当然,古诗中的想象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译出诗文,达到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的目的,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的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括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百花争艳。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一个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云舒云展,贴近湖面,黄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早燕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如果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反复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在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第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最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很讲究韵律,而且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而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形式不一。初步朗读,要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容易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穿插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方面的文学常识,以便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从而感受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浓厚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佳句成诵,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浓缩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和借鉴。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而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勿做儿女情长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伟大志向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法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倍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在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力求让学生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较深地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达到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的教学目的。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中学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古诗的诵读、体味与感悟,应贯穿古诗歌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冲击,各个工厂、企业纷纷开始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技工学校作为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在九年义务阶段,学校绝大多数都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疏忽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而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参加中考以后的初中毕业生,也有辍学在家后又想读书的青少年,是一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文明行为方面、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道德观念缺失、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人生态度消极、崇尚暴力;有相当数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上严重缺乏自觉性,某些不良习惯严重存在、不良行为较多,距离文明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但是他们又具有愿意探索、勇于实践、可塑性较强等特点,其心理状态呈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赶时髦、贪图享乐、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挖掘他们本性,引导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技工学校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虽然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灌输的是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只注重资料是否齐全,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一一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的确,现在的学生面对开放、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势,至于做人之道却无从说起。由于初中阶段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运行,只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致使到中职学校继续就读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者们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感到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工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领导不够重视。技工学校招不到学生而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在德育教育机构方面没有成立专人、专职和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设备设施,用在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资金更是凤毛麟角。
2.2 有的同志认为招收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渣子”,教育难度大,不可能有很大的长进,投入的精力大而成效不明显,存在着畏难情绪,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在作怪。
2.3 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处在“亚健康”状态,教育形式的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逆反情绪更加激进,不愿意接受一些空洞的教育。
2.4 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缺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传统的《三字经》在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够,在解决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基本问题方面有些欠缺,反映技工学校学生和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的方面不突出,极大地影响和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今,技工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较差主要表现为酗酒、赌博、斗殴、早恋、沉迷网络游戏等。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年龄上已过儿童的时代,但是在伦理、道德等方面仍然处在“儿童”时代,适用我国儒教文化瑰宝的《三字经》来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德育方面进行教育和“补课”。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技工教育的意义。技工学校也要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实践。
3.1 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看二望三诵”,把《三字经》中儒家的思想意识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行。又如“子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强调一个人只有有了高尚德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德育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虽然也讲德育,但学生的思想品德实在让人有点担心。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得很实在,他说“小学生最可爱”,有礼貌,尊敬他人,体贴父母,热爱劳动……,能按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已。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就没有社会公德,不会因为父母辛苦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为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穿名牌……,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内容就是将儒教思想高度地浓缩在了其中,《三字经》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可以说:“儒家思想已经是我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我们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一望二看三诵”三个步骤,把《三字经》儒家的思想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个步骤是“一望”。在学校教学楼两侧的上、下楼梯通道上,把《三字经》中部分激励人上进的经典语句,让学生积极参与雕印在楼梯通道各个台阶的正垂面上,学生上楼时首先印人眼帘看到的经典语句,接受的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维立体教育”。
第二个步骤是“二看”。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由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解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从而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学习。
通过组织观看和学习得知《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三个步骤是“三诵”。学校学工处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朗诵和记忆。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一本《三字经》教材,把《三字经》做必考内容安排在基础知识竞赛中,要求各班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习、班主任课有组织的安排学习国学经典《三字经》。学生们高声齐读和记忆,这种齐诵显示出的力量感,增强了每个学生愿意读下去的信心。他
们可以从中体验到韵律带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综合信息则所记忆的形象必然是鲜活的、丰富的。在集体齐声朗读或个人高声朗读时,自己不仅是一个读者,同时也是一个听者。在读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注意,这样在视、听、思等共同作用下不但容易再造出纸上难以言表,只可意会的东西,体验到进入意境的快乐,也有助于加深记忆。读是为了感受真,而朗读却在感受真的同时又感受到美。对于优秀的片段要求背诵。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记忆而教,因为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容器,等待着我们将这样那样的知识灌进去。学生有兴趣学习才是关键的。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优势,讲解三字经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提高学生对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在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的同时,既提前渗透了对三字经经文的理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学习《三字经》的真正目的。
201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学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基于此,近年我市在中考中增加了古诗文赏析的考查内容,其课堂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古诗词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农村初中生很难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传统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古诗词教育重在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淡化了古诗词的文化底蕴的教学,使原本最具有感染力、富于想象的文学欣赏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更谈不上去体味诗的意境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律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多元、多层次自由诵读,读出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
古诗词与音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诗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诗歌总集中大量诗篇都是和乐而歌的。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课标明确指出,加强诵读呤咏.在诵读呤咏中去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教学中我们应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读出重音、分清抑扬。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节奏应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稍重,应充满感情的用降调读后半句“千里/共/婵娟”,表现诗人无尽的思绪……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介绍简单的古诗的押韵、平仄知识,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关键古诗词中情感因素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古人写诗是一种志向的表达,一种情感抒发。古诗词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形象。而体味诗歌的意境需要在一定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基础上进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人诗的意境。再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创造的意境就让我们感受到恋情忠贞不渝,给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
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初步理解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边写边在脑中展现出立体图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变得主动、生动、灵动。
三、不断增加学生记诵积累,反复品味诗的语言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髓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他们的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此,现行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量有明确具体的要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律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记诵,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押韵、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美,初步掌握赏析诗意境美、语言美。让他们初步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一、密尔自由主义基本观点及时代语境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自由观是西方理性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在代表作《论自由》中强调了思想自由和个体情趣的自由,其第二章题为《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其言论自由思想的集中体现,被誉为“英语世界里最经典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辩护词”。…对于思想讨论的自由,他围绕真理和真理的利益进行了辩护。首先,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保证;其次,这种自由是我们确信真理并使真理保持活力的手段;再者,自由讨论是使不完全的、片面的真理得以变得完全、全面的条件。此外,密尔在书中还强调了个性的自由发展。他在把人的行为划分为涉己和涉他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伤害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的权力界限的准则。他主张“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每个思想家都是他们时代的孩子。密尔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古代社会以纵向的政治统治权力和等级次序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正被现代社会水平方向的政治经济生活所代替。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对于政治统治者暴虐的防御需要已不复存在。但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密尔认为,当时世界上广泛地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即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力不适当地延伸。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和有序性使得个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私人生活和个人独立性开始在相互平等的自由贸易中变得重要起来。能否尊重彼此私域的权利,直接决定了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新社会运转的有效程度。因此,密尔深切地感到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的建立并不能“自动地”保护个人和少数人的自由,他迫切地感到需要明确地提出一个界定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的准则。
由此,密尔在开篇即明确指出“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探讨个人自由,把以往仅限于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政治自由扩展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他格外强调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对“多数的暴虐”和“习俗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和谴责。
相比之下,现代自由主义新闻思潮自传人中国的那天起,就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处境与文化背景进行着本土化改造。“立人”与“立国”,“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命题在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始终构成一对张力,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突也随着形势的变迁,跌宕起伏地拉锯在现代报人的内心。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的主题是“面对国家的个人”和“面对教会的个人”,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课题交织在一起,故除了“面对国家的个人”外,还有“面对强权的主权”,而显然后者的任务更为紧迫和严峻。自由主义新闻思潮虽历经风风雨雨,但始终未能成为时代主潮。
再加上日本学者中村正直在翻译密尔的《论自由》时,由于种种原因,将“社会”译成了“政府”,将“个人”译成了“人民”,严重背离了密尔《论自由》的主题。而他的误译则直接影响到梁启超,在梁启超的文章中,密尔的“社会”与“个人”的对立问题,也变成了“政府”与“人民”对立的问题;而密尔的“限制社会暴虐”主题,则变成了“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的问题,㈣致使英国式的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一直缺乏正确理解的传统。
随后,由于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自由思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被人们简单地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抛弃了。这也影响了我们在道德上、法律上的实践。
二、密尔的自由观对当代有启迪意义的两个方面
当前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早已建立,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正在深人进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市民社会日渐成熟,个人权利、民主、自由成为公共领域的热门话题,密尔的自由思想有了切合当下的语境,认真解读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对于当代新闻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性意义。其中,密尔的积极自由思想和他对于自由讨论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是容易为人所忽略的。
1.关于密尔的积极自由。
在新闻自由的理念认识层面,大多数人只看到密尔要求社会对个人实行最小干预这一消极方面,而忽略了密尔对于积极自由的论述。在下面两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思想容易形成认识误区,应该厘清。
(1)自由是和社会联系的,不是纯粹个人的,因此赞成必要的政府限制,反对“霸道的自由媒体”。
密尔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但他又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做了修正和补充。按照边沁对快乐的理解,最终通约成的简单的快乐都是排他性的感官快乐,如何将这样的快乐与共同体的福利联系起来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而密尔通过修正边沁对快乐的理解,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困境。密尔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仅仅从量上考察快乐的做法是荒谬的。人是具有高级官能的,不同快乐之间是不能通约的。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所以,“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做一个满足的猪要好些,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总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些”。人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人与动物共有的感性肉体的,人有人的快乐。密尔承认人有天生共有的基本感情,即:纯真的私人间相互关爱的感情和对公众利益真诚关心的感情。”而人类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源于此,人类获得一切高贵快乐的动力也源于此。
由此,自由的价值彰显出来。因为个人最终的价值要体现在对社会利益的贡献上,而社会利益的增长又源于全体精神的进步,精神进步的前提是个人生活在自由之中。只有拥有了自由,才会有人格的健全、生活的幸福,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先天的感情,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中达到自己最高、最大的快乐,并推动社会真正的进步。所以,社会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个人幸福又以个人自由为基。密尔把个人自由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福祉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自由以积极的意义。
正是在此基础上,密尔从涉己和涉他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个人自由的限度。他进一步指出,当统治者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时,国族无需对自己的意志有所防御。日㈣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政治权力不再是一种必要的恶,而是一种具有某种积极价值的工具,可以积极地发挥作用,扩大个人的自由机会,增强个人实现自由的能力。如果言论有碍于社会,则应对其加以限制。密尔的新闻思想其实已经包含社会责任理论的萌芽,对今天的新闻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情况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往往错误地夸大了政府和个人自由的对立,也忽视了政治权力对于推进自由的积极作用。有种偏激的说法就认为,新闻媒体和政府是天生的敌对关系,只有跟政府对着干才是争取言论自由的表现。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效应。就业、医疗、房价等多座大山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衍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些人将矛头直指政府,导致政府的信誉度下降,甚至形成一种对公权力的“原罪”印象。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容易在情感上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不加分析地“大声疾呼”。然而应该看到,当理性思维受到情感的过度影响时,理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言论自由不是新闻媒体的一己私利,不是随意任性的自由,不能把一切不负责任的言论特别是一味的揭丑曝光简单地视为言论自由。媒介不应拒绝政府合法、适度的干涉,在商业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尤其必须加强自律,谨守职业道德。媒体权力如果恶性膨胀,势必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媒介人员应该认识到新闻自由是和整个社会进步和共同体福祉相联系的,只有在推动社会真正进步的过程中,言论自由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2)自由也是“做……的自由”,个人积极行动不仅是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鼓励张扬个性,反对“自由而沉默的大众”。
密尔不仅强调自由与权利,同样也强调责任与义务。“凡显系一个人义务上当做的事而他不做时,就可要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须知一个人不仅会以其行动贻患于他人,也会因其不行动产生同样的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要他为此损害而对他们负责交代,都是正当的。”
他不仅提醒人们警惕舆论对个性自由的压抑,也从另一方面指出个人积极行动的必要性和义务。在密尔的理想中,新闻自由不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认为“至于说真理永远战胜迫害,其实是一个乐观的伪误”,只是因为在悠悠岁月中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真理才得偶一次幸得逃过迫害。而提出这些当时所谓的“异议”,“这乃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对其同胞的重大服务”,对于公认意见有所争议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要敞开心胸倾听他们,还要为此而感到营晚,因为有人替我们做了否则我们自己也应当做(只要我们对自己信念的确定性或生命力还有所关心的话)而且做来还要费力得多的事。”
由于我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流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缺乏,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由对于反抗政治强权的作用,却忽略了个性自由对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和对于社会整体进步的义务所在。我们应该看到,个人行为自主原则不仅具有工具的价值,其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密尔认为,首先它是个人幸福的根本成分,是个体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其次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只有在个人不断的选择中才能得到锻炼,所以个人行为自主也是个体和人类的精神成熟和健康发展的条件。再者,个人行为自主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相当主要的成分和永恒的源泉。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达到自由的手段,而在于人们一般对于这个目的本身漠不关心。这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人们普遍地没有个性,没有表达自我的迫切愿望,那么言论自由就必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决不可能被全社会公认为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政府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人们说出的竟是同一个声音,这样的社会是多么可悲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有个体性和自由精神的张扬。
所以,防止社会多数运用权力强迫个人的行动,只是保卫自由的消极一面。从积极方面讲,还要鼓励私域中的个人按充分张扬个性而又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并提高整个社会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程度,从而使个人生活冲破狭隘的政治维度,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内多元地展开,开拓出人类更为丰富的生活维度。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防止权力对自由的破坏,另一方面又保卫了个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反过来又成为捍卫自由的战士。在《论自由》的篇尾,密尔就针对政府是否有必要为了人们的好处而替他们办事或叫他们办事提出了反对理由。他的《代议制政府》就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阐发:亲身参与政府实践,是个人教育的主要阶段。
在维护积极的自由、鼓励个性方面,新闻媒介应该是身先士卒的楷模。作为公民教育的平台,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应该积极刊登一些开拓眼界、砥砺思想的材料。同时,它也应当成为公共论坛,承担讨论冲突的功能,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
2.激情、理性与宽容——密尔关于自由讨论的态度。
在新闻自由的实践操作层面,密尔在自由讨论问题上提出了讨论的态度和道德问题。这是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也正是值得新闻界注意的。
密尔对于公众讨论应持有的态度,简而言之,可用激情公正、宽容三个词来概括。他说,要是反对者在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攻击有力而动听,从而把对方逼得很紧,那不算是一种触犯。日㈣相反,要是坚持一种意见,就必须把我们的情感投入其中。当我们真正执著于某种观点时,我们肯定会憎恨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他宁愿要这种情绪,也不要冷漠的性情与意见。因为没有某种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念。其次,讨论应该遵循理性和公正的原则。下列一些错误做法是算得上触犯的:“似是而非的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还有一般所谓无节制的讨论,“那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他并且特别强调应同等地建议双方都停止使用它们,甚至应更多地反对得势意见使用这些手法。最后是宽容。他在论证真理被压抑时说到“为知识方面的这种平静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掉人类心灵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这一点源于他对思想讨论自由原则的辩护。他并不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只要求我们试图理解与容忍他们。
电影海报作为观众全面了解和获得电影信息的载体,是较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在语言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出将电影语言、电影图像、声音、色彩、相关因素的空间布局等多种语义表达方式,通过有效结合来进行语篇的全面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表达需要特定的语境,因此,从语境角度来分析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将更为现实。本研究以电影《阿凡达》海报的多模态为解读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多模态语篇的内涵分析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媒介和途径,包括语言、色彩、音乐等一些符号系统。人类交际模态主要有五种,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模态等。在这五种模态里面,视觉和听觉模态同话语分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话语交际中也开始介入触觉、嗅觉、味觉模态。在进行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分析的时候,常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即将语言看作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符号,通过就语言和社会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角度对语言展开研究。
二、对多模态语境理论的分析
语言交流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语境,并且语境会对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与制约。语言意义的发挥,既是词汇、语法方面的表现,也是语言环境制约的表现。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言和语境相互预测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与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语境是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条件。语言作为一种规律性较强的资源,是在语境中进行意义表达的载体,在已知语境的特定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语言所选用的方式。情境语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项,即话语的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被人们广泛谈论的事情;话语的基调,指的是谈话者的身份特征以及谈话者相互间的关系,等等;话语的方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媒介与渠道,书面语、口语都是话语交际的方式。假如我们想更为深入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话语范围,就可以借助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解决。
三、 对电影《阿凡达》海报语篇的语境构型分析
话语的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有:正在被谈论的事情,即语篇的概念意义。电影海报在向观众详细介绍影片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更是借助图像、语言文字、色彩等方法,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以达到提升票房收入的目的。所以,电影海报需要借助鲜明的主题、有效的排版、冲击性的色彩等,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阿凡达》作为一部市场反应良好的电影,其电影海报具备上面的这些特征。
(一)《阿凡达》电影海报话语范围的特征
电影海报的话语范围同多模态话语的再现相契合。再现意义主要包括叙事再现、概念再现两种类型。叙事再现又包括:行动的全部过程、反应的过程、言语和心理表达的过程等类型。概念再现意义是通过关系和存在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在图像里面,参与者一般是最为明显的。我们可以借助尺寸、色彩对比度、心理凸显程度等因素来加以判断。
在电影《阿凡达》的海报画面中,海报的中心位置是这部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的面部特写。《阿凡达》电影主人公的形象,表明主人公是故事的参与者。两位主人公我们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参与者,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实施矢量连接,这也反映出了共同战斗的状态。主人公的身后,设计的是蓝色的潘多拉星球。在这个星球的周围通过黑颜色作为其主色调,表明这个潘多拉星球正处在黑暗里面,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电影《阿凡达》整个海报的2/3被电影的男女主角和背景所占据,有效突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科幻题材得到了明显的突出。电影《阿凡达》主角面部特写的下方,安排的是巨型飞鸟、战斗飞机以及特有的机器人造型。机器人与战斗机的前面,安排的是茂密的原始大森林、悬浮的山峦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在主人公的面部特写中心位置的下方,巨型飞鸟的身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太阳的光芒同潘多拉星球周边的黑暗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给观众进行了结局的暗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影《阿凡达》海报里面的图片、色彩、背景、人物等模态,有效体现了概念意义和物性的几个过程:物质过程,例如战斗机和机器人的前面是被轰炸的一棵大树,盘旋的飞鸟对它们做出反击等情景。关系过程、存在过程主要表现在男女主人公、战斗机、机器人、被轰炸的大叔、原始大森林、巨型飞鸟、背景颜色,等等。
电影《阿凡达》海报的概念意义就是情景语境的话语范围:作为潘多拉星球入侵者的机器人、战斗机等,它们对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动物进行了屠杀和破坏,在空中盘旋的巨鸟对这些入侵者进行了最大努力的反击,同潘多拉星球的主人公一起保护生存的星球家园。最终在星球男女主人公和一些生物的集体努力下,将地球人从星球上打败,赢得了保护工作的胜利。而电影中,男主角的背叛,从反面表现出了人类保护自然的迫切性和意义,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这是一场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更是一场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战争。电影《阿凡达》海报鼓励人们要注重自然和居住环境的保护。
海报的文字说明,是通过关系过程来实现的,被识别者主要是:电影的名字、主要演员的名字、电影导演的简单描述、电影的类型、电影出品公司,等等。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在电影主人公的正下方位置是这部电影英文名字的大写字母“AVATAR”。在海报的最上面安排的是《阿凡达》演员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在演员的正上方,这样观众一眼就能确定主角的身份,对这部电影的演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海报的最下面,分别是电影导演卡梅隆的介绍、电影出品公司、电影的性质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多个物质和关系过程。
(二)《阿凡达》电影海报的话语基调分析
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是通过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多模态话语的互动意义来表达的。体现话语基调主要是通过四个要素来完成的: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电影女主人公的目光并没有向阅读的观众。这里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接触,即电影参与者和观众之间没有想象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显著的“提供”类图像,但是海报中男主人公却与女主人公的眼神明显不同,男主人公的目光投向了观众,这就存在想象中的接触。即存在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想象的人际关系关联。这类图像是“索取”类图像,从人类社会距离来看,在《阿凡达》电影海报中,海报的设计者使用了社会远距离,对潘多拉星球的战争场面进行全面的呈现。这种社会远距离的设计表明参与者与观众社会距离最大。
电影《阿凡达》的海报,其主色调采用的是海蓝色,通过借助绿色和橘黄色作为点缀,使用黑色的背景色,凸显了电影主题。其中,海报的海蓝色主调,是一种纯洁心灵的代表颜色,海蓝色象征潘多拉星球美好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纳美人的善良的心灵,这种善良和美丽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色调的使用有效地契合了电影的主题思想。通过黑色背景的使用,向观众反映出,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残忍和贪婪,地球遭到人类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种破坏同冉冉升起的橘黄色的太阳产生了强大的反差,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表达。电影《阿凡达》海报里面的英文片名字体最大,通过独特的加粗字体,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力。海报中其他的文字作为陈述性的语句,没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感等,这些内容都符合电影海报的广告性质。
(三)《阿凡达》电影海报话语方式的体现
海报的话语方式,与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相互对应。电影海报的设计需要简洁明了,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对阅读者的吸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电影海报设计的时候,经常使用各种象征的手法,激发阅读者对电影的联想。或者通过使用凸显或者前景化的方式,把不同时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提升电影海报的构图效果。
海报的信息值是借助元素在海报构图中的放置位置来完成的。每一个特定的元素,在海报系统里面的角色,是由放置的位置决定的,有的学者就提出了上下方的海报元素,其信息值是不同的。假如一部分元素被放置到海报的上方,而另外的置于海报的下方,那么上方的元素信息值是理想的,下方的信息值则是真实的。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男女主角、潘多拉星球的描述,位于海报的最上方,这两个独立的图像,表明人类与纳美人的和谐共处,摒弃种族差异,只存在着正义的环境。海报中电影主角戒备的眼神,向着电影海报下方的飞鸟、机器人和飞机望去。很明显这个海报向观众表明故事的真实性,将电影故事中的家园维护的矛盾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阿凡达》海报的文字说明里面,电影的片名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因此电影的片名使用了较大的字体,片名位于海报的中间偏下部位。由于《阿凡达》这部电影是科幻题材的3D电影,因此,海报上片名作为第一大字体,其次就是3D IMAX的字体最大。海报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吸引观众,产生特定的轰动效应。对于《阿凡达》导演介绍的一句话,其字体的颜色相比其他较小的字体,更为醒目直观,并把卡梅隆在20世纪导演的经典影片TAITANIC写入了海报中,这个卖点也是吸引观众,提高观众期待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海报的设计和表达,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来实现,这些设计和表达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是更好地体现电影主题、吸引更多观众看电影的一种创造性工作。电影海报情景语境、海报言语功能类型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抽象为纲要形式的结构成分,以提升各个事件的适用性。电影海报的设计者、海报的阅读者,能够按照语境对语篇的主题做出详细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郝文婧,张发祥.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以一幅《走西口》海报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还在于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无疑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1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多数学者认为人文素养应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具体到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就不仅要体现目标语国家文化的习得,还要强调中国本土文化的回归,同时增强学生放眼了解世界文化的意识。早在2003年,张中载指出“由于外语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场经济功利的支配原则的强大导向性,外语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殊不知,从长远来看,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培养其人文素养比教会他们几句外语更有意义。
2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目前的大学教育存在一种工具化倾向,而且“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形成了重科学轻人文的不良传统”。当然“除了教育上的误区以外,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已经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吞噬,学生的价值定位已经发生了偏差”。
长期以来,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限制,学生认为只要获得了英语证书,就完成了英语的学习。这种学习观念束缚教师思维的同时,也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变成了只重视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阅读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对文本进行考点肢解,围绕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文本的实际感悟能力重视不够。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几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后开始提问或讨论,以致学生停留于文本表面,无视英语语言之美及文本思想。
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蕴含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积淀等。所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必不可少。
3.1细读
细读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文化修养。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首先教师让学生和文本接触,关注文章中别出心裁的词汇、句子表达、习惯用法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词在上下文中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从宏观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结构及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语言和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本发生交流和碰撞。
大学英语课文多取材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极富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在心灵上沟通并产生共鸣,使学生得到愉悦和净化。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一单元课文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例。学生发现了很多让他们心生欢喜的表达,如“most difficult yet most rewarding”,“be far from perfect”, “reach out to others”,“bridge the gap”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诸如“rewarding”这样的形容词,如“frustrating”,“patient”,“intimidated ”,“embarrassing”,“favorite”等,这些富含感彩的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转变,跟作者一起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沮丧、无助、高兴、美妙等各种情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作者分别从四个阶段“junior middle school”,“senior middle school”,“college”,“online learning”循序渐近地描述英语学习过程,从年幼到年少,从热爱到不热爱,从害怕到自信,富有逻辑地将作者的细腻情感娓娓道来。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实际,跟学生分享他们的英语学习体验,探讨怎样学好英语。学生中大多数都希望有一个耐心能鼓励人的英语教师,也认为“Practice makes perfect.”。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汲取作者不言放弃、积极追求这些思想中美的力量。
3.2角色扮演式教学
角色扮演式外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在模拟扮演社会角色中,帮助扮演者通过扮演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行。在设计角色扮演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合理编制既有信息差又有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主题和语境,选择语境要求的英语句型或套语,充分体现语境意义角色扮演式外语教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对话,并以对话为依据编写角色扮演材料和讨论,教师予以批改,学生根据批改后的角色扮演做口头练习,然后上台表演,师生点评,以期下次改进。
拟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二单元课文Deep Concern为例。该文章有三个角色:Mother,Father 和Daughter。关于父亲角色的扮演材料如下:You are Sandy’s father. One early morning, you heard rock music blasted forth in her room. You were annoyed and disappointed for you have told her to turn this horrible music off many times, but she cared not and played it louder. She said that rock music is her favorite and she likes it much. You realized that if she kept listening to such loud and terrible music, she will be hurt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You planned to have a talk with her. Now you are going to talk with her, and try to have patience and be an anchor for her.学生关于此材料的评注有:I think Sandy’s father need to calm down and talk with his daughter in a peaceful and equal way. In this case, things will be settled.也有学生认为:In my opinion, Sandy is a little beyond comprehension, listening to such loud music that drives others crazy.
这些角色扮演中的材料和语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为角色着想,合理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让学生在运用英语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被所扮演的角色深深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角色扮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形成开朗的性格,发展健康心理。
3.3结合中国文化。
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应通过对照中西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加深中国文化在学生思想上烙印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一单元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为例。文中指出“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 you are falling behind”,此句启发学生要积极进取,不进则退,这样的观念也恰好契合了中国“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的彼此渗透,让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坚强、奋发等精神品质。“Working time is considered precious”也能让学生想到“Studying time is precious”、“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一日之计在于晨”、“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平时要抓紧学习时间,珍惜大学时光,多花点时间看书提高专业知识交朋友,少花时间网游发微信追剧等,充分地联系学生实际,教师从大的方面督促并引导学生。
这些中西文化的结合,相得益彰,使接受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生成为既不,也不自大,兼蓄中西文化之精华,成为极具创新精神和崇高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4结语
本文研究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上拓宽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可行视角;实践中切实在人文课程即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知语言懂文化,既能用英语有效交际,又有丰富的文化素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4年湖南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K14B0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3] 季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 谢芸,包桂影.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江苏高教,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