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19:55: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贸易条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第一种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世界各国彼此分隔。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起,人类社会开始更多地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各种发明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层出不穷,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和成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获得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发展为目标。
然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社会又开始悄然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1996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的指标。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知识与发展》为题,认为“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今天,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确实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以上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主要由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组成。在这种经济中,知识取代了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和工业经济中的传统资本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资源的可再生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因而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它很少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可低成本复制,且易于传播处理。
2.经济增长的良性化。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弱化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一增两低”(即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和低通胀的独特现象)便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发展的观念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更加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跨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
笔者认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其中就连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新经济”也只是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而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被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之外。不过,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条件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历史必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积极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它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断使知识的前沿迅速向前推进和知识本身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赶“一个移动的目标”。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围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然而,正如保罗·斯特里顿所说的那样,“当许多人对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理论的批判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个理论的内核很可能在这场猛烈的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好最大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过程中自相侵吞。”①结果,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仅没有被,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论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③。
2.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④。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⑤。
3.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⑥。
4.相对而言,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势。1980~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⑦。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贸易条件恶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几种表现,它们是工业经济时代国际分工的产物。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同样由于不对称的中心—体系,同样由于技术进步在中心和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扩散,同时还由于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在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并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中心—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组合转变成了“知识产品—物质产品”的组合,因此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上述4个层次的内容继续有效以外,它还极有可能增加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5.国家工业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1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2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N),还有贸易收入条件(I)、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N)最易计算,所以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贸易条件(N)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N=(Px/Pm)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N)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引证运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考察的是在汇率贬值情况下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之所以用到弹性的概念,是由于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ηDM分别表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SX、ηSM分别表示进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则在汇率贬值情况下有如下结论: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不起作用;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改善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这种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除了从分析中的弹性变化理解外,通常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其经济学的含义在于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汇率贬值无疑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手段。但是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这也成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的缺陷所在。所以我们将在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贸易收入条件、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此深入揭示汇率变动背后的对贸易条件的一系列作用机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长期动态分析
如前所述,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短期内将产生直接快速的效果。然而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已成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变量,在贸易方面则不仅反映在谋求进出口量的变化上,还需考虑贸易结构、成本、福利及整体状况等许多方面。
短期内,由于信息传递、反应的时滞效应,汇率变动通过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数量效应并不会立即显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这种效应才得以全面展现。考察贸易收入条件(I),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Qx代表出口量指数,该指标意指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量。但是单纯从商品贸易条件(N)的变化上难以反映出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因为指标I的取值决定于N与Qx的乘积。此外,如果一国出口产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出口量的扩大则会引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贸易换取了更多的国外资源,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福利。但是对于大国或某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而言,其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旦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贸易收入条件恶化,进而引起贫困化增长。
除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外,由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因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量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同样发生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素较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化的国内产业与对外贸易政策等决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本国贸易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升贸易及产业竞争力。考察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Zx代表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由于企业力图在汇率变动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竞争力,由此Zx的值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但是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依然可以上升。
以上分析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从较长时间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单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REER,XW,RI)。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lnTOT=3.4939+0.1474lnREER-0.1030
lnXW+0.0959lnRI
(11.7109)(5.7788)(-2.9078)(2.1815)
R2=0.8470DW=0.6316F=36.9013
查表并对比模型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效果则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对贸易条件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一般商品贸易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收入条件与单边要素贸易条件非常重要,只有综合考虑多重贸易条件的综合效果,才能较为全面的判定一国贸易条件及贸易整体状况的变化情况。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N),还有贸易收入条件(I)、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N)最易计算,所以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贸易条件(N)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N=(Px/Pm)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N)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引证运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考察的是在汇率贬值情况下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之所以用到弹性的概念,是由于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ηDM分别表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SX、ηSM分别表示进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则在汇率贬值情况下有如下结论: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不起作用;
当ηSXηSM<ηDXηDM时,汇率贬值改善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这种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除了从分析中的弹性变化理解外,通常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其经济学的含义在于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汇率贬值无疑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手段。但是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这也成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的缺陷所在。所以我们将在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贸易收入条件、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此深入揭示汇率变动背后的对贸易条件的一系列作用机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长期动态分析
如前所述,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短期内将产生直接快速的效果。然而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已成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变量,在贸易方面则不仅反映在谋求进出口量的变化上,还需考虑贸易结构、成本、福利及整体状况等许多方面。
短期内,由于信息传递、反应的时滞效应,汇率变动通过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数量效应并不会立即显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这种效应才得以全面展现。考察贸易收入条件(I),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Qx代表出口量指数,该指标意指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量。但是单纯从商品贸易条件(N)的变化上难以反映出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因为指标I的取值决定于N与Qx的乘积。此外,如果一国出口产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出口量的扩大则会引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贸易换取了更多的国外资源,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福利。但是对于大国或某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而言,其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旦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贸易收入条件恶化,进而引起贫困化增长。
除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外,由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因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量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同样发生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素较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化的国内产业与对外贸易政策等决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本国贸易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升贸易及产业竞争力。考察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Px与Pm同商品贸易条件,Zx代表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由于企业力图在汇率变动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竞争力,由此Zx的值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但是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依然可以上升。
以上分析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从较长时间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单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REER,XW,RI)。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lnTOT=3.4939+0.1474lnREER-0.1030
lnXW+0.0959lnRI
(11.7109)(5.7788)(-2.9078)(2.1815)
R2=0.8470DW=0.6316F=36.9013
查表并对比模型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效果则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对贸易条件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一般商品贸易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收入条件与单边要素贸易条件非常重要,只有综合考虑多重贸易条件的综合效果,才能较为全面的判定一国贸易条件及贸易整体状况的变化情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战略,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国内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已发生贫困化增长,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这些研究大多从比较优势变动或贸易条件的单方面指标来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动和存在问题,所以本文试图结合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两个因素来综合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发现不同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的变化的趋同性与趋异性。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1.比较优势测度
(1)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其公式为:RCAij= (Xij/Xi )/(Wj/W)
其中,RCAij 代表i国(地区)j产品的显现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j产品的出口额,Xi 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j 代表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W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
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绩效。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2)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
国际专业化指标是由Lafay(1992)所提出的。
对于某个特定的国家i,某种特定的产品j,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Xij代表某种特定类型产品的出口, Mij 代表这种特定类型产品的进口,N是所有进出口货物的种类。
根据公式,给定每种产品对贸易总额所做出的贡献,可以得到ΣNj=1 LFI=ij=0 ,所以,那些 LFI=ij 大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该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深;相反,那些 LFI=ij 小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劣势,该值越小,表明比较劣势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浅。
2.贸易条件测度
(1)价格贸易条件(NBTT)
用公式表示为:NBTT=Px / Pm
其中, Px 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该式表明出口单位商品能够购买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2)收入贸易条件(ITT)
用公式表示为:ITT=(Px / Pm )×Qx,其中Qx 为商品出口数量。
也可以表示为ITTt=NBTTt×Qxt ,其中, NBTTt和Qxt 表示t期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取本文计算值;其中Qxt=,qi0 表示第i种商品基期的出口数量。
这一指数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产品分类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08年HS分类四位数水平的类商品的1149个产品的进出口数据为样本(由于HS编码第19、21、22类商品的特殊性,其四位数水平各产品历年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故在计算时剔除了这几类商品)。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国研数据-对外贸易数据库、2001-2008年HS分类商品进出口数据。
2.产品分类
为了分析需要,本文把HS编码下的19类商品合并成R1-R5 5个相关类别:
R1―表示农产品类商品,包括HS1、HS3和HS4三类;
R2―表示资源类商品,包括HS2、HS5、HS9、HS10、HS13和HS14六类;
R3―表示劳动密集型商品,包括HS7、HS8、HS11、HS12、HS15和HS20六类;
R4―表示技术密集型商品,包括HS6类;
R5―表示资本密集型商品,包括HS16、HS17和HS18三类。
二、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测度
(一)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测算结果
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的各类商品的RCA值,如表1。
表1 2001-2008年我国各类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
(二) 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得到2001-2008年各类商品的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的测算结果,如表2。
表2 2001-2008年各类商品国际专业化指标测算结果
三、各类产品贸易条件的测算
(一)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测算各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时,分别选取各类商品下所包含的HS四位数水平的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及金额数据,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二)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总体来看,2001年以来,我国总体贸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来看,原先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行业,其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原先就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其恶化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多数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也均在不断恶化,各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基于数量上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偏低,贸易结构仍不合理。从综合比较优势与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可能已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我国农产品类商品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不明显,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比处于劣势地位;其国际专业化指标LFI值在前期均大于0,说明该类商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在我国商品贸易结构中属于优势商品,但其优势在逐渐下降;其价格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但是由于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所以其收入贸易条件还是呈不断改善状态。结合4个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产品类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逐渐弱化,粗放型的贸易政策并没有改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虽然该类商品在我国内部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其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3.资源类商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专业化水平均处于五大类商品中最劣势的地位,且其劣势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历年的恶化速度非常快,说明该类商品在国家商品结构中专业化水平很低。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虽然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很多,但是其价格贸易条件也还在不断恶化中。
4.劳动密集型商品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商品中的优势商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也是最显著的,这是我国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体现。但是根据测算结果显示,其RCA值在下降,且其专业化水平也没有大的提高,价格贸易条件也是处于恶化状态,说明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有所弱化。
5.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值和国际专业化水平值均处于劣势地位,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且其价格贸易条件也在逐渐恶化,高新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
6.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产品中处于中等比较优势地位,其显性比较优势还在逐渐扩大,说明其出口份额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国家商品结构中,该类商品的专业化程度仍不够高,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逐渐改善。在考察期内,该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呈上升趋势,也是五类中唯一价格贸易条件在改善的商品,其收入贸易条件也是在不断改善的。
(二)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前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外贸行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外贸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与收入条件改善并存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还是主要靠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政策。实践和各种数据分析结果都证明,这种外贸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我们必须在提高出口总量的同时,走质量提升的途径。在提高出口产品利润的同时,更要提升出口的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产品的贸易条件,从而提高贸易获利。
2.提升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保持并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有利的比较优势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但是其比较优势的不断下降也应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3.降低出口产品在资源和能源产品领域对国际的依赖。国内钢铁、原油等原材料产业耗能高、产能低,致使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原材料需求大,依赖性强。要改变这种现象,势必要加快我国钢铁等原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减小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从而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技术类产品历年出口份额也不高,过度依赖进口。要改善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必须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就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转换。在保持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等途径实现集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s.1965(2).
[2]Lafay G.The Measurement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1992.
[3]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
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7).
[4]姚晶晶.浙江贸易条件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
江工商大学.2008.
[5]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6]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博士
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白英姿.跨越比较优势陷阱[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
贸易条件的内涵
(一)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商品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教授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用来衡量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在一个贸易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的世界中,贸易条件被规定为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100%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贸易条件相比基期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由于数据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中所提到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都是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增长则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指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反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总进口能力,相当于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量的乘积,被认为是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I)=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数量(Qx)
相对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对一国的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的反映更全面、更准确。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量会随之下降,若出口量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下降,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该国贸易利得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量会随之增加,若出口量增加幅度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就会增加,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贸易利得增加,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
(三)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包括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变动后,出口产业单位要素收入所能获得的进口商品变动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S)=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指数(Fx)
单要素贸易条件比价格贸易条件能更准确地反映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的改变,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但这种相对价格变动是由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而且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价格下跌幅度时,该国贸易利得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说明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该国贸易利得确实下降,说明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单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经常是需要调整出口结构的重要信号。将出口初级产品转向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往往可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趋势。
双要素贸易条件则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以价格贸易条件为基础的,经本国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与贸易对象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修正后形成的一种贸易条件,为价格贸易条件与本国和外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之比的乘积。当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稳定,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提高,则贸易条件改善;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下降,则贸易条件恶化。
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同样的产量只需较少的投入,或者同样的投入能带来更多的产量。技术变化有不同的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在不变要素价格情况下,对降低资本劳动投入比的效应将技术变化进行了分类,包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即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比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要多,在工资率/利率之比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出现资本替代劳动的情况,使资本/劳动之比提高,这意味着对于每单位的劳动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正好相反,因为劳动替代资本,使资本/劳动之比降低,现在每单位劳动需要的资本减少。中性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资本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本的现象都不会发生。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的进出口现状,又可将技术进步分为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出口部门,从而使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升级或者是技术含量大大提升,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进口部门,使得国内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国外同类进口商品的替代性增加,由原来的单纯依赖进口过渡到自给自足,弱势产业也逐渐转变为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出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力向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得出口数量相对下降,进口替代产品产量上升、进口产品价格和竞争力下降,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如果一国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扩大产品出口,供大于求、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将使贸易条件恶化。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相对生产成本不变和资源充分就业条件下,出口产品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可能恶化;反之,如果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竞争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性型技术进步发生在前者而后者技术不变,这时虽然相对优势未变,但资本密集型生产增加、产品供大于求、相对价格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相反,因而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如果一国进口竞争部门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性技术进步恰恰又发生在该部门,则该国贸易条件会有所改善。
从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前者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或数量增加,从而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后者会使一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力成本下降、工资率上升,工资率的传导性使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在进口产品价格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表1计算了199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整整下降了47.29%,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有其深层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长期的出口产业政策导向使得出口企业比国内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推动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合,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虽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替代劳动,但由于我国劳动力过剩,出口部门劳动力的节约反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国民福利指数缩水。
此外,在我国的工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50%。这其中,加工业出口企业越是涉及计算机、通信装备、电子设备等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获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计算机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国内企业所获附加值比重仅为5%左右,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产品国内附加值也仅仅是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属于打工企业。同时,由于这些高技术产品在主要的出口国如欧美、日韩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无法控制时,调整进口价格指数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便成为第一选择。这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将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或中性型技术进步相结合。我国应高度重视进口部门特别是薄弱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进口竞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价格被迫下降,本国贸易条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进或开发技术时,要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工资率低的先天优势,同时正视出口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口众多,基数的庞大可以弥补个体知识存量匮乏的情况,使我国拥有开发中高级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能力。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其转化成生产和出口能力并能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以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产业政策导向的做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在促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出口结构,提升加工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的结构性因素对贸易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世超.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5)
2.陶旺生.技术进步方式与贸易条件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8(6)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和谐发展与其采用的汇率水平是否恰当有着重要关系。汇率失调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可能导致国际摩擦。就我国而言,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探讨:究竟怎样的汇率适合中国?但不管怎样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就是创汇和用汇均衡是用于贸易双方的最佳汇率,也就是说不能偏离了均衡汇率。爱德华兹等人证明,均衡汇率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评估和评价。
由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因此可以借鉴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和评价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关键是如何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且对人民币汇率有显著影响的基本经济因素,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视觉所在,事实上,斯坦为代表的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把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增长力这一指标在模型中加以体现比较适合转型中的中国。因此,本文试图综合以上特别是实际汇率理论和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成果,浅究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和基本经济因素。
1. 基本经济因素变动与均衡汇率
爱德华兹、威廉姆森和斯坦等人曾深入地分析了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得出了重要结论,我们在借鉴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贸易条件、外资流入、关税、出口补贴、技术进步等基本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1.1贸易条件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贸易条件改善会产生收入和替代两种效应。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条件改善首先会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不仅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非贸易品的需求,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因此会上升,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时,贸易条件改善的直接后果是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原先的国内需求将有部分转移到贸易品上,这会减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又要求均衡汇率贬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一般情况下,由于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结果是导致均衡汇率升值。相反,如贸易条件恶化,即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特定的经济条件制约,在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现象。这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贸易条件恶化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2关税与均衡汇率。关税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进口品的价格来达到调节进口量的目的。假设其它条件不变,那么降低关税就意味着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如果马歇尔---纳勒条件成立,将会打破原来的经常项目平衡,这时就会产生均衡汇率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关税降低还会产生进口品对非贸易品的替代,消费者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它的消费,导致非贸易品均衡价格下跌,这也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
1.3外资流入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外资流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因为流入外资的一部分,会通过结售汇或银行间外汇调剂市场,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就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从长期看,如果外资是以借债的形式流入的,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所以这些流入的外资,如果全部进入消费部门而不创造任何生产力,最终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如果是进入投资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如果外资是以产业投资的形式流入的,特别是投资于外向型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4出口补贴与均衡汇率。出口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负关税,岁调节出口有较大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出口补贴会使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而抑制了出口。出口减少会使结售汇需求不变,则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这是减少出口补贴所产生的供给短缺效应。另一方面,出口补贴减少同时会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的这部分购买力若最终被用于非贸易品支出,则会增加非贸易品需求,从而促使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又会产生均衡汇率升值的压力。在现实中通常是由于政府支出结构比较多样同时其作用有滞后性,即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所以减少出口补贴一般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会导致升值。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3]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载《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相对于世界主要经济货币而言,美元已经发生了持续且较大幅度的贬值,并且伴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启动新一轮宽松性货币政策以及未来加息预期的增强,美元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与服务计价的核心货币,美元的弱化走势引起了欧洲及亚洲国家的普遍担忧。
一、美元贬值的原因。
1.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
美元贬值和减税、降息是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三大组合拳”。
布什连任后,预计将继续推行弱势美元政策,以化解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美国政府﹁再重申不会允许美元过度贬值,但是其对美元贬值所持有的默许态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元汇率走低的现实。
2.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下降。
目前,美国的政府债券、股票等资产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这也使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量子基金的创始人詹姆斯·罗杰斯和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都建议所有投资者应回避美元资产。虽然布什连任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美元走强有利,但也可能会增加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外交和财政政策的担忧,从而对美元的总体复苏产生影响。
3.国内经济持续低迷。
从小布什到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连续发动了对伊拉克、阿富汉、利比亚等多次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消耗了美国大量的军事经费,加上美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遇冷,导致了美国经济持续低迷。 二、美元贬值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我国外贸“贫困化增长”即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已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走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的路子,出口产品的价格非常低廉,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美元贬值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将使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状况有所缓解,会对那些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和产品具有挤出效应,一定程度地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2.有利于中国的宏观调控。
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对出口产业而言是利空消息,但是对中国观经济调控而言并非坏事。第一,外需下降意味着消费和投资要在GDP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从贸易品部门流向非贸易品部门,这对恢复经济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中国经济由外需拉动到内需推动的转变是有益的;第二,外贸顺差的降低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流动性供给的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增加,这对于遏制国内资产价泡沫继续膨胀是有利的。
3.有利于扩大消费,提高中国国民的生活质量。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确给老百姓在跟其他国家打交道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首先,出境旅游和购物变得更加便宜。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直接降低了出境旅游和购物的成本,特别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国家和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其次,美元贬值会导致从美国等以美元结算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品,特别是进口汽车价格将大幅度下降。来自国外的一般进口商品相对价格更便宜,就是国外的奢侈品价格也大大降低。 三、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加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长期保持较大的顺差,虽然汇率并不是我国出口最主要的变量,但是人民币现实汇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出口排挤了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这必将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涉及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数已占到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左右。这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2.加大外汇储备和偿还外债的风险。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这种不尽合理的币种结构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蕴藏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给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3.有可能成为贸易条件恶化的诱因。
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我国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升后降,总体趋于恶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现象。我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出口,竞相采取削价竞争的手段,人民币低估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局面。
4.导致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
一、 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及其存在性分析
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同级商品的竞争力,亦即价格竞争力 ;第二个层次是对外贸易商品级别状况。在提高价格竞争力方面,如果一国采取了相对降低传统生产要素成本这一直接途径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压低劳动要素成本亦即劳动力价格来实现的,那么就可 以说该 国采取了劳动力价格竞争。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应该是指对外贸易部门为了增强同级商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而采取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式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的贸易竞争模式。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者没有能力促使劳动力价格合理提高,致使中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劳动力价格竞争从贸易部门蔓延至非贸易部门,造成了中国整体性劳动力价格竞争。因此,只要证明了中国整体性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存在性,也就等于证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存在性。中国存在劳动力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中国居民消费率低。1990~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从 50.6%下降到了38.7%。根据熊学华(200r7)的研究,1990年以来,除东亚和太平洋、中东和北非地区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在 55%以上,而 自 1990年以后中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 50%,比低收入国家低 20~27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 14~19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 lO 21个百分点,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国家低近 20个百分点。
其次,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人均 GDP增长速度偏低。1990~2005年人均 GDP增长了 2.7倍 ,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约 1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约 2倍(相关增速均为实际增速)。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人均 GDP增长速度 明显偏低,这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价格偏低。
再次,中国第二产业职工名义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对人均 GDP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偏低。以 1990年为基期 ,到2005年末,第二产业 中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名义平均工资的增长倍数都比第二产业人均 GDP(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少约一倍 ,建筑业中则少约 2.6倍;但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却多一倍多,可见在这些垄断行业中工资待遇较好,不存在劳动力价格竞争现象,这也说明了这些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和事实。
最后,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逐步降低。在《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的 17个行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 2000年与 1997年相 比、2002年与2000年相比均下降的行业有9个。剩余 8个中,有 4个在2000年与 1997年相比出现下降;3个在 2002年与 2000年相 比有下降;2002年与 1997年相比,劳动者报酬 占总投入比重上升幅度很小,只有 2个行业变化大于 1%。另外 ,劳动者报酬 占总投入比重 2000年与 1997年相比、2002年与2000年相比只有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从 5.37%上升到了9.46%。随着中国外贸和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报酬 占总投入比重不升反降,这至少说明了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竞争已成愈演愈烈之势。
二、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及其测量
(一)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
所谓相对贫困化增长,认为应该是指某出El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在其低端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的情况下,如果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那么,其贸易条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而其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甚至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相对其低端产品进口国(高端产品出VI国)的持续下降。相对贫困化增长虽然可以短期内换来国民福利水平的改善,但长期来说,却会导致与贸易对等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福利的差距逐步扩大;这样相对贫困化增长国家(发展中经济体)永远也追赶不上其贸易对等国(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
(二)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测量方法
环比贸易损失额表示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上一年的恶化,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所受的总损失,是由于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引起的损失,可以称之为贸易价格损失,其值为正时说明相对于基期贸易价格损失在加速;累积贸易损失额表示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基期的恶化,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所受的贸易价格总损失;环比贸易贫 困额是环比贸易损失额与净出 12I增长额的差,用来衡量某年相对于前一年是否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及其大小,正值说明相对于前一年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且相对于基期贸易贫困化在加速,负值则相反;累积贸易贫困额是累积贸易损失额与贸易差额(净出口额)的差,用来衡量某年相对于基期是否出现了相对贫困化增长及其大小 ,正值说明相对于基期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亦即由于参与国际贸易而出现了国民福利净流失,相当于用国内创造的国民财富补贴了其相关贸易伙伴国,负值则相反。计算公式如下:
环比贸易贫困额:
其中,Ix.等于第 n年出口价格指数,Pro.等于第 n年进口价格指数,xTI等于第 n年出口额, 等于第 n年进口额 ,Tn=XIl—M 等于第 f1年贸易差额(净出口);HRx.= .等于第 n年环比出口损失率,Imm.= .等于第 n年环 比进 口损失率,HQx.=)(n·nax,等于第 n年环比出口损失额,等于第 n年环比进口损失额 ,等于第 n年环比贸易贫困额.等于第 n年累积出口损失率,,等于第 n年累积进口损失率,等于第 n年累积出口损失额 ,等于第 n年累积进口损失额,.等于第 n年累积贸易损失额, 等于第n年累积贸易贫困额;px.为第 n年的出 口价格指数,em.为第 n年的进口价格指数,Px.为基期出口价格指数 , 为基期进 口价格指数, 。
三、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导致相对贫困化增长
中国劳动力价格竞争使相对贫困化增长具备了现实条件 ,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国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采取劳动力价格竞争方式 ,第一层次的竞争力即同级商品的竞争力较强,更具体地是价格竞争力较强,这使得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都会迅猛发展 ,尤以加工贸易为甚。加工贸易其实就是以进养出,导致进出口总额迅速增加,但进出口总额并不表现在 GDP上,只有占进出口总额比例很小的进出口净额才是 GDP的一部分;又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本来就不小的经济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的潜力巨大,这又为对外贸易规模的更快速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因而中国会迅速发展为贸易大国并使得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提高。因此,中国劳动力价格竞争使相对贫困化增长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一,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高。2O04年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 59.77%,远远高于美 国和 日本的19.99%和23.37%,甚至比印度这样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也高出近两倍。2005年外贸依存度更是高达 63.87%。
第二,中国偏向出口拉动的国民经济增长。这表现为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的 GDP增长率保持在 8%左右 ,而出口增长率除 1996年、1998年增长不明显外,其他年份的出口增长率均超过 CDP的增长率,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符合相对贫 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二 。
第三,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达 到创 纪录 的 17606.9亿 美元,比 2005年增长23-8%,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初步统计,2007年 1 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 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 23.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 6年保持在 20%以上。
第四,国外对 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现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 出口的现实状况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如食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且,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不会改变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竞争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小,且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供给过剩和无序竞争,从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符合
相对贫困化增长加速的条件之五。
至于中国相对贫困化增长的第三个条件,在第一部分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四、中国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定量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年相关数据,选取43种出口商品作为出口价格指数样本、26种进 口商品作为进 口价格指数样本,计算出了中国 1990~2005年价格贸易条件(1990~2005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除了 1991、1993和 1996年外都在恶化,已从 1990年的 100.0下降到2005年的 60.3)。以此数据为基础,以本文中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测量方法为依据,得出了 1990—2005年 中国贸易贫困化的相关数据。
从表 1可以看 出,环比贸易损失额除了 1991、1993、1996和2005年外都是正值,说明除了这 4年外其他年份都因为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上一年的恶化而遭受了贸易价格损失,从而相对于基期的贸易价格损失在加速;环比贸易贫困额除了 1991、1993、1995、1996、1997和 2005年外都是正值,说明除了这 6年外其余 9年中的每一年相对于上一年都出现了相对贫困化,也就是这 9年中贸易贫困化加速了;累积贸易损失额除了 1991、1992和 1993年外都是正值,说明其余 13年都从对外贸易中受到了贸易价格损失;累积贸易贫困额除了 1991、1992、1993、1994、1996、1997和1998年这 7年外都是正值,说明其余 8年中国都从对外贸易中流失了国民福利。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至 2005年,中国的累积贸易贫困额一直为正,且 1990~2004年快速递增,2004年的累积贸易贫困额几乎达到了当年净出口额的 10倍 。
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力价格竞争造成了相对贫困化增长,亦 即这种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国民福利的大量外流,表面的巨额贸易顺差并不能弥补国内经济对其贸易伙伴国的福利补贴损失。
五、关于我国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对策
(一)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资双方博弈地位时等化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这也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原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当工会独立化进而劳动力供求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之后,将藉由供求原理真实反映出较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价格 。
(二)快速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劳动力价格的配套措施
我国转变劳动力价格竞争模式,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原有产业部门必然要产生相当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如果我们积极发展服务业 ,将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服务业中,将会获取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能保证我国优化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且又是产业升级的必要环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第二,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第三,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
(三 )国民收入递增计划
我国可以学习日本 20世纪 60年代的做法 ,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采取最低工资制、社会保障计划、增加农业者收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等一系列措施。以此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形象,同时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和产业竞争方式。
[参考文献]
一、宏观角度分析技术扩散对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影响
(一)国际技术扩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指出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同种产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其比较优势就越大;反之,其比较优势就越小。决定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而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其最基本的因素。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其产品的价格才能相应制定的越低,产品的比较优势也越大。而技术扩散则是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是改善贸易条件,促使一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国际技术扩散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国际贸易中,产品按加工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一般而言,加工程度与技术含量成正比,要提升产品结构就必须依靠国际技术扩散。通过国际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可以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加出口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含量多的制成品的需求相对扩大,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缩小免费论文,因而国际技术扩散有助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通过有关国际贸易结构的数据可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均有所改善,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稳步增长。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加深,原先被计划经济时期所扭曲的贸易产品结构逐渐得到纠正,并向符合充分发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经济发展以及资本尤其是技术要素的积累,中国贸易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和改善。
(三)国际技术扩散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经济效益
国际技术扩散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往往具有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低、技术附加值高等特点,因而在生产成本方面有比较优势。技术水平还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技术水平越高,产品单价越高,需求弹性也越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会随之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往往还具有规模效益特征,以规模生产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使成本不断下降。因此,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获取利润的空间大,经济效益高。
(四)国际技术扩散提高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决定一国出口竞争能力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技术扩散相联系。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产品因新颖独特、质量优良与技术含量高所引起的垂直差异,还是产品因品牌不同所引起的水平差异,都必须凭借技术扩散才能实现。
(五)国际技术扩散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因此,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
技术扩散能够刺激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会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和市场容量,使得需求结构随之会发生改变,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免费论文,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在国际的扩散,特别是半导体材料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快速地降低了电视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电子计算机等家用电子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使得这些原来被视为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高档奢侈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同时,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扩散会不断一国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生产领域对劳动力的求,促使劳动力朝着其他产业部门移动(如从农业一加工业一服务业)。另一方面,产业对其他部门具有前向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等“扩散效应”,并能通过这种“扩散效应”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微观角度分析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影响
就产品角度而言,通过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改进和提高原有产品的性能、结构和质量,加速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创造出全新产品,而且能够有雄厚的实力创造名牌产品并确立和保持名牌品地位,使产品更具成本优势与别具一格优势。由此可见,国际技术扩散会对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技术扩散提升贸易产品竞争力
国际技术扩散是改进和更新原产品、设计和生产新产品,提升贸易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企业接触先进的产品和最新的技术,从而带动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产品更有竞争力。通过国际技术扩散的途径获得技术进步建立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使产品更具差异性。使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通过技术扩散获得的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融入产品之中,不仅可以加大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产品拥有差异型竞争优。
(二)国际技术扩散可使贸易产品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当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竞争时,它比竞争者更能有效率地设计、生产和营销产品,即若产品销售价格相差不多时,成本越低也就表示利润越高;而企业采取差异型竞争的目的则在于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经由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方式才能获得。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活动效率,实现规模生产,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根本途径,所以,生产厂商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利用国际技术扩散越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免费论文,其产品就越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
(三)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贸易产品获得品牌竞争优势
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贸易产品获得外贸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品牌竞争优势。在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学习先进的品牌理念。作为产品注册商标的品牌是一种产品的区分标志,可以将同类产品别开来,同时也是产品质量识别的重要媒介。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其产品的质就越值得消费者信赖。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品牌了解和获取产品质量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品牌特别是著名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特殊偏好,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拥有品牌竞争优势的产品,就能够占有和保持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获得强大贸易优势。
一、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实现商品以及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达到互通有无,取得绝对和相对利益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又对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供求总量平衡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总政策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挥本国优势: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和其他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国际收支,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具体政策主要有:一、贸易保护政策,二、自由贸易政策论文格式模板。
三、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贸易参与国之间进行分配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应当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它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关;二是如何确定进出口商品要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商品交换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国家国际贸易相对利益,经济结构以国内分工为基础,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通常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需要为主要目标。而经济开放型国家则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组织国内生产,国际交换突破了转换使用价值的局限,而注重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确定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确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流向,通过对外贸易求得利益的增长。
1、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
从对分工极大地有利于老公生产力率的提高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出现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以致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得益。不同国家在具体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所谓绝对成本差异是指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 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2、国际贸易的相对利益
通过对两个国家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某一个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而是居于绝对劣势,那么,国际贸易的结果,仍然可以使贸易双方取得贸易利益。只要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相对利益,在进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或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国家都高,然而,这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便具有比较优势,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它,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本国生产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取得相对利益论文格式模板。
四、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是在一定的供求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国际贸易的供求关系对国际贸易的价格有着重大影响,也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战略、策略和进出口格局及结构。
1、影响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因素
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贸易保护的影响、国际垄断的影响、国际或地区性经济事件或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的影响。
2、增强对国际贸易供求关系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际贸易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进出口业务、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际贸易相对利益,通常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和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
五、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终途径还是要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加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李明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