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0 21:2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篇2

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篇3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有学者预言,在这个世界上,登上最后领奖台的,不是经济大国、军事强国,而是有着先进思想体系的国家和民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其思想的内核。而今,商品社会、世界一体化的大潮,汹涌澎湃,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而来,甚至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失落的危险,或者被边缘化。经济等综合国力相对弱势的民族,其文化也相对低迷,有的已经被取代,世界文化单一、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研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

民族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是民族的“DNA”,是民族的精神皈依,很难一言以蔽之。近代的“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尝试,但国贫民弱,弘扬弱势民族文化,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腾飞的时期,国家地位持续上升,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了基础。有民族良知的学者都在尝试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融合,毕竟,在严重西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饱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作品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消极的,民族的美术作品常常被学生认为已过时,或者不能理解。对于传统,我们忘却的太多了,固本正源,还是要从青年人身上下工夫。1988年,在法国召开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七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以,社会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校园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课堂需要民族文化的回归。

“美术学科教育的本质,概括地说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播和继承美术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文化存在的形式。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创造的美术成果向受教育者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化。因此,美术教学具有传递美术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特质的功能。

大学美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一方面,美术课程的内容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美术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

一、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绘画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传统绘画本质上已经不单单是纯绘画,它是一种民族思想的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一点与西方绘画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绘画往往把精神寄寓融合到绘画中,或直抒胸臆,或隐晦表达,它的形象已不单是山川花草,而是生命的再现。传统绘画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民族的共性,是一种“绿色精神艺术”。因此在传统绘画的教学中,要围绕“文化”下功夫,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锤炼其品格。传统绘画中的诗情画意、禅意等精神品质是学生陶冶性灵、增长其社会责任心的教育素材。

传统绘画是传统民族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着诸多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体系是西方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绘画已经过时,甚至对其轻视,认为传统绘画与西画相比,是陈旧和落伍的,这当然是短视和片面的。实际上,历史怎样解读,依靠诠释者的眼光和知识结构,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在熟悉中国传统绘画史的基础上,再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美学去反观中国传统绘画,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诸多民族文化的因素。如李唐的《采薇图》即表现伯夷、叔齐二人不与人同流合污、宁死不屈,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近代罗中立的《父亲》,是皇天后土的真实写照,提醒人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孔子的“仁”是现实中人的觉醒,也是传统绘画理念的根基。仁者爱人,由人之孝外延至国、至天下,使人而生“良心”,并由此拓展到公共秩序中。“礼”是规范,可使社会发展有序,使人的行为规范,使人文质彬彬,是治国所需。孟子的“义”是道德的一种自我完善,与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不谋而合。“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画品即人品,画格的高下往往是由人品来衡量的,故欲作画先做人,绘画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意识修养的过程。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如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联合国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可见其外延之广。其中包括了传统手工技艺,如武强年画制作技艺、衡水内画制作技艺;民间美术,如苗族银饰、河北蔚县剪纸等;杂技与竞技,如吴桥杂技、太极武术、蹴鞠等;曲艺,如山东快书、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如昆曲、川剧、秦腔等;民间舞蹈,如弦子舞、苗族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民间音乐,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川江号子等;民俗,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祭孔大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生态的,是民族文化的土壤。我们从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来看,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智慧的结晶,与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物质文化可以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非物质文化可以超越这些障碍,影响人们价值认同,培养起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它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化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这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入教材和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遗产进行美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很丰富,这些作为自然美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也可为美术教学中写生、采风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而各地的自然材料,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民间美术主要的材料。如柔韧的柳条、质朴的芭茅、河滩的沙石等。

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途径是多维的、发散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它同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围绕传统文化这根主线,搜索民族文化意识的载体。其实,在生活中,有大量这样可以开发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发现生活中的美,开发利用这此资源,对于拓展美术课程空间,丰富美术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文化意识,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篇4

前言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学习美术,走艺术学校来谋求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送子女学习美术,可以减轻高考带来的压力,通过短周期的美术学习就可以通过较低的文化分数获得高校的录取。所以,对于很多美术生来说,他们只需要高考前几个月的技能培养就能很容易的进入大学,这也说明了,对于我国很多高校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大学美术的技能教育。近年来,随着艺术报考生的人数逐步增多,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也都在实行不同程度的扩招,也这样也愈发忽略了大学美术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如今的大学高校文化背景下,增强学校对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力,完善大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势在必行。

1.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美术来说,美术教育正飞速发展,但是美术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育却尝尝被忽视。基于此,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的现状我们做出了分析。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过于枯草无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他们对教学产生了厌烦情绪。而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只会愈发降低课堂的活跃气氛,甚至只是老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情况出现。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学习美术就是为了高考,为了减轻高考带来的压力,所以,在他们学习美术的期间,他们过于重视美术技能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概念,也没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大学美术理论教育中,对于大学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他们并不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快的在大脑中构成清晰的网络图。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理论知识,随着知识的枯草无味,他们只会愈发的对美术理论学习感受无趣和厌烦,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上的松懈也导致了学生上课会出现打盹、旷课、早退、玩手机等现象,这些给课堂营造了不好的氛围。对于大学美术来说,理应是理论与知识相结合,通过理论进行实践,但是,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来说,在大学美术教育中,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开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理论知识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造成学生愈发的不在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培养的美术素养。

2.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素质

美术技能是美术专业中重要的时间内容的结果,但是实践同样需要理论的基础,对于美术理论的教育实践同样不能缺少。在古代的很多名画中,我们之所以不能体会到古代画家的心境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通过理论学习体会到美术的内涵,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观摩学习古人的绘画技巧。另一方面,对于美术学习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对于同一件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区别,而如果想要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评价,就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更好的掌握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加强对美术的内涵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美术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没么美术就不能再称之为艺术。对于艺术来说,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即兴发挥。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美术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日后学生毕业的最有力的帮助,这个时代需要创新。也许美术的理论知识是枯草无味的,但是经过一定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所以,对于高校美术理论知识教育来说,理论知识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3.改进大学美术理论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3.1改革教学体制,优化课程设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美术专业的选择,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面临着巨大压力的状况下,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体制,优化课程设置。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一样应该重视起来。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

3.2改善师生关系,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

篇5

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的优良技艺也世代承传,不断地丰富,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艺术一直是通过师徒制的教育模式来传承,直到1906年,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这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始;随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陶瓷科,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到90年代,陶瓷艺术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陶瓷艺术课程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陶瓷艺术产业人才的需求。

陶瓷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最初精神的凝聚,是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贵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所产的牙舟陶曾享誉中外。但发展到现在,因为设计人员的缺乏、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导致牙舟陶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最基本的便是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定量的陶瓷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方能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市场的开发,方能谈得上弘扬贵州的民族民间手工陶瓷艺术。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从2003年起,在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教学中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填补了贵州陶瓷学术研究、教育、及市场研发的空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弱;专业面狭窄;专业能力单一;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了解陶瓷市场的趋势;了解现代社会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导致陶瓷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学生也处在盲目创作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理论与技能并重。由于陶瓷艺术制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以及工艺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只有工作室制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专业院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这个平台应该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工作过程。具体需要建立陶瓷工艺工作室、材料研究工作室、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陶瓷作品展示室,以及陶瓷教学实践基地。陶瓷工艺工作室需配置拉坯机、各式窑炉、模具车床等基本设备;材料研究工作室是对泥料、釉料等材料进行科研和开发,因为在陶瓷艺术中,任何材料、釉料上的突破,都会推动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需配置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等设施,配置平面、三维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陶瓷作品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示范作品及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观摩和学习;陶瓷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泥料、釉料、烧制等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对现成材料和工艺制作的心理依赖。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艺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为一体。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培养学生陶瓷工艺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特别是能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过程的实施能力。所以,工作室制的教学体制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有的陶瓷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六人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其中四人具有专业院校陶瓷艺术专业背景,有省内最集中而且最强的陶瓷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但陶瓷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在校教师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该邀请贵州当地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来校讲课,传授他们精湛的技术技艺,打造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和区域特点。并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促使教师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在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应对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上升为理论知识,记录保存下来。现在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都采用这种“双师型”进行教学,甚至还邀请国外或国内陶瓷产区的优秀陶艺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和示范,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国际现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再认识。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配置

目前在高等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都是依据几千年陶瓷制作的经验,以理性的方式予以总结和分析,然后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总的来说,是以技术理性为根基。因此,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欠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课程配置进行调整。首先,结合国际陶瓷艺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新学科,如装置陶瓷艺术、环境空间陶瓷艺术、陶瓷旅游产品开发、现代陶瓷艺术等,提高陶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立足贵州民族民间陶瓷艺术历史和现状,制定适合贵州陶瓷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点。例如开设贵州本土陶瓷(平塘牙舟陶、威宁白陶、织金沙陶等)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课程。这样,陶瓷教育才能推动和促进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再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同时在传统教育内容中加大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如新彩装饰等课程。也可以将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手法做新的引导,开拓其专业课程的表现力。并且,加强对部分薄弱环节,如釉的配置、胚体的烧成等方面的教学。最后,在课程的安排上,由于陶瓷艺术工艺上的特殊性,现有阶段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创作状态,因此,应该把相关课程设置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教学。这样,学生的基础才会扎实,工艺和制作经验也才能得到提高,创作也才能得心应手。

四、校企共建,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谈教育就该谈市场,了解教育或更好的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展有效的作用。而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和工艺,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学生由于对市场概念的缺乏,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比较盲目,要么一味模仿,要么追求自我,做出的作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一是学校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对本地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这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这种合作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确保特色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动当地陶瓷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组织学生到市场、到陶瓷产区、到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陶瓷文化的氛围,了解陶瓷的历史,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了解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这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助于消除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弊端。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文化,曾辉煌灿烂。目前,陶瓷产业的市场日趋衰落,陶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和普及工作做的却远远不够。特别是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困境。学校是培养陶瓷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将直接影响到贵州陶瓷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批真正具有专业素质的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迫在眉睫,所以陶瓷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院校还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贵州民族大学的陶瓷艺术课程教育应立足于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以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精神为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为贵州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和输送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瓷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