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结对帮扶范文

时间:2022-05-27 20:2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研员结对帮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一、深刻认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科技特派员制度对科技人员服务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市自去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将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更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无论从服务理念,还是从服务方式方法等方面来说,它都与我们以往的做法有很大不同,第一,它不同于过去短期的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而是一种长期的科技服务行为;第二,科技特派员不同于过去的科技副职,不是基层的行政领导者,而是直接的生产实践者;第三,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是简单的培训、咨询行为,而是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向市场、共同创业的行为;第四,它不同于过去一次性的扶贫行为,而是把农村的脱困解难转变为带着他们干、做给他们看的示范带头行为;第五,它不是过去机关改革时的人员分流下派,而是把干部被动的锻炼转变为主动的创业发展;第六,它不是简单的、对个别项目的技术服务,而是依托农村经济大户和行业协会,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牌,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集成运作的全方位服务。由此可见,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是简单的下派人员,而是对现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的系统集成,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机制创新,是一种适合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讲,科技特派员更是新时期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队,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播种机,是现代农业的孵化器,是点燃中国农民进入小康社会的火种。我省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是在*年正式推行的。省领导孟建柱、黄智权、王君、胡振鹏等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对科技特派员工作都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确立上高县作为试点县之后,省科技厅李国强厅*副厅长都亲临上高指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也多次强调一定要把上高试点工作搞好,一定要把科技人员结对帮扶工作开展好。为此,各县(市、区)一定要深刻领会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人员结对帮扶活动的重大意义,要在积极学习借鉴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开拓创新、强力推进,努力形成更多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新的运作模式,努力为宜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准确把握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特点

推动工作的前提是熟悉了解工作,掌握工作的特点,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活动,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双向选择”。科技特派员改变了以往由组织统一安排或组成工作组的做法,坚持“双向选择”,使科技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场,农民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各自适合的人才与伙伴。同时,还可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出发,整合不同类型科技特派员共同攻坚,使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得到最佳结合,效益得到充分显现。这次上高县所展示的科技人员结对帮扶就是“双向选择”,许多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许多农村种养大户也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科技人员。

二是“项目带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往往通过一定的项目来体现和带动,但项目带动和以往科技推广不一样,它具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性特别强。比如要做某件事情,就可根据这个事情来设计项目组合,通过这个组合,把农民生产、技术和市场联系起来。同时,这里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成套的技术。也就是说,这里的项目带动是成套的科学技术的带动,在这个项目里面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可能是一个团队在共同工作,有的人负责这个技术,有的人负责那个技术,有的人是搞市场营销,有的人是搞管理,实行系统推进,整体带动。

三是“双赢机制”。这是科技派员制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以前的科技推广工作中,科技人员到农村去,推广的技术也挺好,但推广完了他就走了,跟他无关了,至于你应用这个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得出去卖不出去,那都跟科技人员没有关系。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双赢”机制,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入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样,就能使科技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不断地研究新的东西,不断地推广新技术、不断地产生新成果,而农民则在此过程中充分享用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好处,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增加。

三、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

第一,要因地制宜。科技特派员制度绝对不只是一个模式,比如宁夏称之为创业行动,重庆叫做科技CEO等等,但其本质都是一个性质。我们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产业特色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水平、基础条件、思想观念和农民的接受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各地在推行此项工作时,一定要因地制宜,认真分析,从实际出发。

第二,要提供良好环境。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一定要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全方位的配合。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的推动,各相关部门的联合支持,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特派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现在,市本级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已经构建了一个由组织部牵头,科技、人事、农业、林业等部门齐抓共促的工作局面,各县(市、区)也应参照执行。

第三,要坚持自愿原则。这项工作虽然名字叫特派员,但科技特派员绝对不是简单的派,而是一定要建立一种机制,一定要科技人员有这个积极性,农民有这个意愿,有这个需求,然后双向选择人、双向选择项目、双向选择机制,也就是说,只有双方自觉自愿地去做这件事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一定经加大宣传,动员科技人员去,但也不要强求,要允许大家用一段时间去思考、去研究,因为只有思想通了,认识到位了,才能使这项工作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95

我区从1993年秋季起在各中心校五、六年级开设小学英语课程。2003年新区成立后实行教育资源整合,响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提到的“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 全区68所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程。但由于师资配备比较薄弱教师,转岗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相对较低,给我区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发展能尽快赶上全市小学英语的发展水平,我们成立了小学英语学科指导小组。指导组在教科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片区教研活动,以促进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师徒结对,建立帮扶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全面优化。两年来,我区五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五位小学英语学科指导组成员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着重落实“一选拔、二辐射、三培训”工作。

“一选拔”是分别从每个镇区的完小中精心选拔一位责任心重上进心强的英语专职教师作为徒弟,并签订师徒协议,以确保在两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能有较大的长进。我区共有五所中心校和三所直属校,全区68所小学,158名英语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3名,而专职专业的教师只有16名。被选拔中的老师肩负着“二级导师”的责任。

“二带动”是指师徒结对要起到两个带动作用,一是带动徒弟所属片区的英语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带动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训”即抓好三项内容的培训,一是对农村校英语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语音基础知识、语法基础知识、课堂组织用语等。我区转岗英语教师有140多名,大部分教师虽然经过转岗培训,但其语音面貌仍然欠佳,更不用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的培训级别不能过高;二是针对新更换的小学英语PEP课本进行教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三是培训教师如何规范撰写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在市区两级的教学视导中,发现英语教师的教案存在众多版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尚不明确。因此,从规范入手,要求制定的目标要涵盖五个维度的内容: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每个目标的默认主语均为学生,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可评价,不出现诸如“掌握”等词的模糊目标描述。

2 片区联动,规范教研组建设

2.1 规范管理

从制度层面规范教研组活动,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英语教师每周三下午不排课,按时参加片区教研活动;确保每位教师每周研讨都有书面反思;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既定的主题。根据自身实际,要求各教研组切实抓好《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研究,苦练内功,提高业务素质。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决不走过场。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要重点研讨下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各备课组为单位各推出一节示范课,要求课前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授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体反思,交流得失。各教研组再根据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着眼共同进步。

2.2 创新机制

教研实践告诉我们,教研工作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依靠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予以落实的。在校长推动,教师主动、导师促动的前提下,健全教研网络是搞好教研活动的组织保证。我们搭建了“市学科指导组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中心组――片区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由市教科院教研员主管学科指导组的工作,区教研员负责指导组活动和区级研讨的开展,由结对教师协助片区教研组长组织片区教研工作。这种三级教研网络,保证了教研组的组织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主体的积极性,三级活动互递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研活动的作用。

2.3 共享资源

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创意不应是个人的资源,而应成为教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在活动中,我们或采取互动式教学研究,或采取开放式经验交流 ,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实践中最得意的做法展示出来,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大家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相互切磋、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个体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我们还申请了区小学英语教学公共邮箱,共享集体备课的教案和教学心得;建立了学科指导组成员QQ群,鼓励结对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并和知道老师切磋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科指导组的师徒联系更加密切,使片区内和片区间的教师交流研讨更加频繁。

篇3

一、创新教研思路,加快“三个转变”

(一)教研理念创新:从“应试教研”向“绿色教研”转变

“应试教研”目的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没有把教研工作真正转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上来。“绿色教研”改变只关注升学应试的倾向,实现重视全面育人、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及教研品质等研究。主要举措有三:一是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以“卓越课堂”和义务教育减负提质为核心,以大课间活动和课辅活动为载体,以阅读、科技、书法、美术、演讲等为项目,组织“1+5”行动现场展示活动;以同课异构为轴心,在2014年暑假用为期一周的时间组织全区25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主题研训活动;以城乡互动为特色,开展渝北区第九个教研月活动;以微课为主要成果型态,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精品课例大赛。二是大力推动教育科研。一抓各级课题的选题立项,二抓研究过程的规范管理,三抓科研培训。2014年对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成功申报市级课题15项,区级课题立项83项。三是开展“立德树人”全方位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开展“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编写“区域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组织开展学雷锋、我的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中小学“道德讲堂”视频评选活动,学生习惯教育案例得到中央文明办肯定,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教研形态创新: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 转变

基于经验的听课、评课,是教研员传统而经典的指导方式,但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教研员的经验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因此,“经验教研”必须向“实证教研”转型。实证教研倡导用“证据支持教研,项目组织教研”,运用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学诊断力,以证据支持教研。进修校投入23.28万元添制了网上阅卷系统,按照国家课程各学科全覆盖、城乡各类学校全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全覆盖原则,建构“学业质量抽测DD数据加工分析DD反馈评价报告DD学校改进措施DD梳理汇总上报DD行政部门督导DD业务部门指导DD提高教育质量”八个环节的闭合链条体系,开展质量检测,调控全区的教研方向。二是加强行为改进力,以项目组织教研。在“数据诊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强化日常工作中的个案积累、量化统计、问卷调查,重视通过对活动档案的研究,形成统计数据,增强教研针对性,并以市级重点课题《利用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增进区域教研实效性策略研究》等为龙头,带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的“三教合一”理论研究。三是加强现场学习力,以问题提升教研。教研员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上课的现场、听评课的现场、教研的现场、培训或讲座的现场等。从各种现场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教研员的现场学习力,引导教研员将现场中的各种学习资源转化为教研资源,是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三)教研机制创新:从“零散教研”向“主题教研”转变

为了改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散教研现象,我们采取“三个强化”策略推进主题教研:一是教研主题强化“顶层设计”。2014年结合“立足有效,构建卓越”的主题,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加强对课堂教学诊断。对区内镇街20余所中学,50余所小学、30余所幼儿园进行了全面教学视导。二是教研内容强化“攻坚谋划”。统筹谋划“卓越课堂”建设、减负提质 “1+5”行动计划等攻坚内容和项目,有效地提升区域教研科研品质。2014年在全区开展了“精品课例”大赛。三是教研活动强化“精细操作”。开展 “教研微创新”活动,改变以往运动式和浅层次活动型的做法,力图从主题、内涵、形式、参与、生成、价值等方面有所突破,让微课制作、优质课竞赛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场竞赛,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舞台,实现教研活动质量升华。

二、构建教研模式,打造“四个品牌”

(一)以“蹲点帮扶”为基点,打造“2+2+1”模式品牌

在研判教育新形势和区域现状的基础上,我区启动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2+2+1”新型教研模式。所谓“2+2+1”的教研模式,要求教研员每周有2天时间在帮扶学校蹲点,听课、评课,参与学校一切活动,2天时间参与区域内学校的集体视导,1天时间在校办公。让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成长,与帮扶学校共发展。

(二)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打造“订单式视导”品牌

教研室以“需求导向、快节奏、勤视导、求实效”为指导思想,推行订单式视导。把视导与名师送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相结合,帮扶弱校弱科。把“视”的着眼点落实在课堂,把“导”的着力点落实在精准的点评和研讨交流、反思整改这个平台上。本年度共接受有效视导订单近30个,城区中小学(幼儿园)送优质课下乡117节,受援学校教师参加听课2058人次,参加研讨交流1139人次,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别发挥了助推作用。

(三)以“卓越教师”为目标,打造“名师共同体”品牌

我区现有6个区级名师工作室、研究教师69名,年工作经费18万元,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四结构”模式:一是普教学科共同体、职教综合共同体、区域科研共同体构成的组织形态结构;二是课例共同体、课题共同体、课程共同构成的研修内容结构;三是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促进机制、资源保障机制构成的运行机制结构;四是个体研修的自喻文化、同伴合作的互喻文化、专家引领的前喻文化构成的研修文化结构。同时,城区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引领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点面网”状式的发展路线,带动渝北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以“五个工程”为抓手,打造“研训一体化”品牌

“研训一体化”是持续激发课程改革的动力系统,主抓了五个工程: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为主的“龙头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主的“提尖工程”;以全员培训为指向的“主体工程”;以优秀教师主题研训为主的“特色工程”;以国培市培为主的“示范工程”。近三年累计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851.5万元,高于教职工基本工资总额的2.5%;累计实施农村教师培训2.1万人次,其中北师大等高端培训近500人次。

三、推动教研转型,实现“五个作为”

(一)单一教研向综合教研转型,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作为

一是引领带动,将18所项目学校培养成为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领雁学校,整体提升了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以强补弱,城区学校结对指导30所农村学校,从资金、资源、师资等方面给予帮扶。三是共享资源,以全区联网的城乡教育信息平台为载体,建立教育信息化归口统一管理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散打”教研向“主题”教研转型,促进区域课程攻坚改革有作为

通过教研科研,帮助广大领导教师实现了从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的深度转变,指导广大教师运用科研智慧破解课改中的系列难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校园文化与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空港新城小学、龙山小学、渝北中学等在课程整合的路上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三)“经验”教研向“草根”转型,探索充满活力的教研范式有作为

经过几年来的区域教研创新实践,我们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区级教研机构发挥职能、规范运转、富有实效的途径、方法和经验,树立了一批校本教研创新实践的样本范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四)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推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有作为

研训一体化机制促进了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实现了学科教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教研教改的实力,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建设了一支名师骨干团队,培养了一批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研究员,教师参与国家、市级赛课,国家级、市级、区级教学成果评选等获奖人数逐年增加。

篇4

学习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源头活水。学校一定要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确定集体学习的时间,一周定一个主题,由校领导、教研员或教学骨干等主持学习。此外学校还要为教师订购了教学杂志,让教师在课余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和参考,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在物质、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要求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外出学习与校内汇报相结合。倡导向书本、向同组教师、向专家学习。派出参加各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都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给全校教师作汇报讲座。这样及时地将学习所得向全体教师辐射,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集体备课为校本教研搭建快捷桥梁

集体备课为同伴互助搭建了快捷的桥梁。根据各学期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每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由组长负责,邀集全年段教师共同参与。针对选定的课题,一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发表备课的方案和思路,然后由大家集体研究讨论、交流发言,使教师在观念上达成共识,不断地完善本周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并记录备课过程。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了课标与教材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新老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师徒结对是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

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有效策略。学员和师傅共同研究同一课题,互相之间听课每月不少于4节,共同参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改进、再上课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建立帮扶档案,记录被帮扶教师成长的过程。这样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作用,用他们的经验、能力和智慧来培养学校的青年教师,提高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及课堂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学校教育骨干和中坚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