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3:28: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课堂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二、课堂中融入生活实际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又该如何做。如此一来,就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在课下把相关问题写成文章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可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可以拓宽地理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条件。众多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切的交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这对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一些错误之处,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该辩证地去看……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要给予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喜爱教师,并由喜欢这位教师升华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二、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十分的强,其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内容十分的全面,所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其中很多的知识如果仅以平面去想象立体的空间、以枯燥文字去想象外面的精彩的世界,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为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2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构成
2.1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活动的根本立足点是传授地理知识,其中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们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修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活动为媒介,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开始了解地球的组成,明白自转、公转等概念,逐步掌握经纬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不仅学识的扩充相对容易,更丰富的课堂活动也更容易开展,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2.2教与学的互动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是实现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看清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找到探索方向及时求助老师,一问一答实现轻松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主体,枯燥的学习过程会随着活动的生动而生动,使原本曲折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直接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3专题活动的设置专题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构成之一,目前诸多学校尝试开展专题活动,如清华附中在近两年实施的“自主开发”专题活动,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备选课题,学生自行选择,组成小组学习、讨论,最终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比如“为什么南方没有雪”、“东北的土地是黑色的”这些课题都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习,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也发现了问题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基于课堂活动的地理教学策略
3.1利用课堂活动,有效联系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对于地理课堂呈现的新世界,学生的陌生感还是强烈的。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如初一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央视或各省的城市天气预报,记录天气概况,通过生活切入教学,学生的理解会相对容易,又如在《中国河流》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在听歌词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对中国河流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分享去过黄河、长江等河流地域旅游同学的游记,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国河流。
3.2游戏课堂,手脑并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初一年级下册《法国》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法国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如电影《两小无猜》,以截取其中“敢不敢”游戏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法国建筑,法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学习一种游戏,并在课堂上尝试推广,教师准备一个万花筒,交给一个学生,从这个学生开始,随机传给下一个学生并提出一个有关法国的问题。如“敢不敢说出法国三个致命的建筑”、“敢不敢说出法国的气候”、“用一种动物形容法国”等,在一定的游戏时间里,完成游戏的学生基于奖励,出局的学生给予小小的惩罚,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对法国的地理产生兴趣,不断收集资料进行展示,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手脑并用,游戏可以持续到课下,由学生自行完成,以收获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二、当今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及教学策略不够合理。
教师在地理教学备课时比较注重教学设计,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略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相关教学媒体和地理教学教具,不易激发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讲课时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消极、无效的传统教学方式,压抑、挫伤了学生的智慧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预设教学活动,缺乏教学过程中对生成性问题的考虑及关注,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等。目前,许多教师对此也苦于无处借力,仅靠自己摸索实验、设计教学方法,劳心劳力,还吃力不讨好。
(2)学生对地理学习态度不积极、兴趣不浓。
初中阶段对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部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碰到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便觉得听课很吃力,有些同学甚至感觉如同听天书,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脱节,造成了地理教学现状低效甚至无效,加上缺少实践课,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态度不积极、不感兴趣。
(3)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地理实践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学校资紧金有限,实验室在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部分有实验室的学校以及相关的齐全的实验仪器,限制了实验课的开展,加上地理实验课不受重视,导致学生的课内动手能力差。此外,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了解很少,课外地理实践能力弱。
三、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过去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应该是:“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活的人才教育呢?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教学实际为例,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在开展有效教学中体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的共通和相融。
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并体现和贯穿于教学目标之中,使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和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指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对学生在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及获取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知识与技能” 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技能” 主要指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图表技能及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知识”则指概念、原理、规律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对国家、对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判断、态度、情感以及做事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具体的新课程内容标准为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规定了学生在具体的每一部分课程学习结束后,所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三个领域分目标,知识与能力层面设计为能应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与方法要求启发中观察、交流、总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途径即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就是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认知及能力发展水平,结合其自身的风格和特长,各教学方式灵活的运用,实现了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在《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可以通过启发,探究式的提问为主导,辅助案例教学和课件演示等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利用图标,让学生明白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源的结论,对于其中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常见的温室大棚原理、地球温室效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来激发兴趣,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最后在探究中得到结论,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生成有效的关键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法。在选用教学法时,教师要认真考虑教法的适用性,特别要注意:针对某个知识点,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即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法。作为地理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和知识反馈灵活选择教法,在课堂上不仅要注意知识的讲授,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按照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3、活化课堂流程、注重学习能力
3.1开展以问题教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活动
疑惑,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或起点,是思维与现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亦是探究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应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融入自己的思考、开展合作等激发其问题意识,并从中了解大气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就大气的热状况提出难易适度、新颖有趣、发人深省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教给学生思考线索和方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问题,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2.以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基础,创建起良好学习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均是有思维、有情感的教学统一体。对于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充盈、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氛围和教育情境。对学生而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意味着上课不但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尤其是应该努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
3. 3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以“活动”教学为主要方式
1.导
“导”是课堂的起点,是每一个课堂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是2~3分钟,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导入”要求教师将新课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或者运用校本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导学”主要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元情境,快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新知识。
2.思
自读深思,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教师要先提出学习任务以及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看导学提纲,自学深思,或勾画圈点,或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
3.议
小组合作学习,8~9分钟,合作学习时学生都站起来,由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议论互学。老师可以巡回检查,也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议论中去。
4.展
激情展示6~7分钟,小组讨论之后,进入展示环节,小组代表或口头表述,或到黑板上讲演,展示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同学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面向全体,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中;既要说清“是什么”,“有什么”,也要说清“为什么”。其他人(包括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和思考,不可中途打断,当一个问题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再提出疑问,或者进行补充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掌控全局,适时指导。
5.评
点评精讲,4~5分钟,评是精讲,是拓展,是点睛,是结论。教师在同学们充分展示后,开始精讲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归纳方法,补充学生未展示的内容,梳理本节知识后,形成知识网络。
6.检
检测反馈,4分钟,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学生先对本节所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进行回顾,反刍内化,继而接受老师的提问。
7.练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在课外进行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习题巩固训练,还有写随笔,小制作等,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它是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的最后环节。优势:这一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每节课都要做到环环相扣,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学生要不停地阅读、思考、质疑、辩论、动手练习等,让学生对当堂内容进行横七竖八地解剖,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最后能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学情,造成部分学生“掉队”
“6+1”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思考和展示环节,对学生预习,表达等能力要求极高。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等不尽相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理解速度不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跟不上课堂节奏,影响了学习效果。
2.需要学生提前预习,部分学生落实不下来
课堂时间四十五分钟,总共分为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时间都很紧凑,教师在设置“思”这一环节的时候,内容又不可能特别容易,不可能全部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要进行预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学习,而且对于教师布置的内容也不至于太陌生,使得自己对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是贪玩等,总是不能很好地预习,使得“6+1”课堂模式的效果大大折扣。
3.流程的具体步骤过于程序化
怀仁八中在集体教研活动中都严格按照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时间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势必造成教学活动的模式化。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差异,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是很难得出结论的,而有的教学内容又特别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在环节的顺序上和所用的时间上不能有过分的要求,需要一定的弹性化。
三、改进办法
1.课堂导学卡的应用
“6+1”课堂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上了一个高度,整个课堂的把握需要极好的控制,那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卡,会使得学生和教学对整个课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在导学卡上设置一些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写写填填,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思考这一环节可以适当勾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导学卡上的标记了解其掌握程度,更好了解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讲解。综上,导学卡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学步骤和时间可以适时调整
不管是哪一个科目,也不管是哪一个科目的哪一部分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各个步骤的时间或者顺序进行调整。如果教学内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内容,就可以根据需要把思这一环节放在相对后的位置,教师要先进行一些说明讲解,再来让学生自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可以缩短自己讲解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二、切实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课堂的所有积极因素才能被充分调动,才能使地理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反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进行知识和理论灌输,进行大量的板书和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来不及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于有些知识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教师已经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这样的话,学生就无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取营养,获取乐趣和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对地理教学失去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切实优化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巧妙地设置教学内容,不要从头到尾满堂灌,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吸取知识和营养的过程中活得快乐,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建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增强,信任的提高,进而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对还是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足,教师仍然具有极强的权威,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之后,也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批评,这就导致学习氛围枯燥、压抑、封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常常会有一种窒息感,没有一点的学习乐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让每名学生尝试当一节地理老师,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教师方面对于高中地理教师,很多并不是地理专业出身的,而是在高中学习了一定地理知识,但是在大学中并没有专门学习地理的教师担任的。这就造成了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由于教师对地理知识不熟悉,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偏差,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偏离正确方向。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新课程的熏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变革,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3.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机械的教授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基本不创设情景,也不是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也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不认真备课,课堂教学毫无趣味可言,难以引起学生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太过凸显,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有真正学到地理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不再愿意学习地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意义
虽然很多高中教师和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但是地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同样非常重要。首先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地理学习中,需要多方面的思维,包括空间想象、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其中空间想象指的是对宇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者视频、图片等,给学生展示这些天体的运行特点,相对于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这种方式更加具体,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理知识;逻辑思维,指在地理学习中的地球转动偏向力和时区运算的能力,这些知识比较困难,因为其中包含了一定的高中数学知识,还有逻辑思维知识。创建高效地理课堂,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而立体思维指的是“方向感”,通过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逐渐形成“方向感”,培养立体思维。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会不断的钻研学习,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实践能力等。
三、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在现今的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应首先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心情愉快,那么课堂氛围也会活泼愉快,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内接受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身份,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真正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地理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学习知识。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方式要跟随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转变,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能够扫除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建情境,例如我国很多谚语中都包含了地理知识,如“蜻蜓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这句谚语就描述了云贵高原的气候特点,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应该难易始终,保证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评价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该包括平时的作业情况、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习态度等,只有学习成绩方面的评价显然是片面的,恰当的评价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同样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创建。
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见下图) 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1.2 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克拉茨基指出:“研究记忆的认知途径有一个联想主义途径显然不同的着重点。它强调各种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 这一研究途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重视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把人视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这一特色体现在认知心理学的全部记忆理论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们从计算机科学家们那里借来的一个名词) 广泛地涉及人和他的信息世界的积极交互作用。在这种加工作用中,中心的要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
克拉茨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记忆时采用了三个基本概念:编码、储存和提取。他认为它们是记忆的三种不同过程。“这三种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过程在人的记忆过程中都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这就使记忆归于失败。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够记忆,所有这三种过程都必须是完整的。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它,直到需要时能提取它。”这三种过程就构成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克拉茨基的记忆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合时合地的对信息进行提取,从而提高信息被提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中。
2 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提问艺术
2.1 教师课堂提问方法的分类
本文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把教师的课堂提问方法分为两大类: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1)无效提问。
什么是无效提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无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是无效提问。如,一些泛问——“谁上来给这个单词标音?”、“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配合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此外,一些设问也是无效提问。如,“为什么美国人忌讳数字13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第三段。”这类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往往是教师自己作答,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推进教学的进程,起引导或接续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是无效提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在这里把这些提问方式归为无效提问并不是否定其价值,而只是对其是否有利于记忆来进行的分类。
(2)有效提问。
相对而言,有效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性提问,本文将有效提问分为识记、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将理解和分析进行合并,因为从记忆理论角度,理解和分析性提问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并为一体成为解析。进一步而言,笔者认为识记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而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属于高层次提问。
2.2 各种提问方法对学生记忆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经过模式识别和注意后,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得以储存,成为自己稳固的知识。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要讲究有效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地提问对学生记忆课堂知识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只侧重于有效提问)。
下面我们从提问方法的各个分类来详细阐述。
(1)识记性提问。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人要记住一个项目并不困难,常常是一学就会,但要回忆已经记住的项目,必须再练习,练习到完全记住这个项目的程度为止。所以英语教师课堂中的识记性提问对学生记忆本堂课以及以前学习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course?”、 “who can tell me three meanings of the word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 “ can you describe my expression using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复习,把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不断地“复诵”,这不仅会使信息变得新颖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且还能把信息送入长期记忆,而且长时记忆也有助于短时记忆的再次编码。
(2)解析性提问。
解析性提问是对所要提问的问题以解释、分析的疑问句形式进行引导式地提问。如,当记忆“family”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谁能根据‘家’这个概念把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拆分成不同的单词啊?想想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需要什么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理解、解析与猜想。然后老师揭晓答案: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才是家呢?有爸爸,有妈妈,还有爱才是家对不对?”
解析性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性和分析性的强化,比只让学生干巴巴地记单词要有效地多。再拿记忆单词来举个例子:“谁能把 “biodiversity” 这个单词拆分一下,大家想一下哪个是词根呢?” 接着学生便会对 “biodiversity” 进行分析与拆分。学生以前记忆中存储的旧信息便会被提取, “diversity” 是多样性的意思, “bio” 是biology 的前三个字母。旧信息通过这种解析型提问的引导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编码。这样从全新的角度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并让所教的新词在与头脑中旧知识的联系中得到理解和记忆。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因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有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span of memory)。过去一般认为汉语短时记忆的组块容量为7±2 ,新近的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的短时记忆广度随着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着,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 所以,解析性提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在短时记忆的广度。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应用性提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去实际运用知识,使学生把信息纳入一种所设情景的系统中,进行生动的“组块编码”。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性提问对学生记忆知识是很有效的。如,当学习了新单词“fake”后,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老师可以问“who can make a phrase using ‘fake’?”,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有关“假”的词组,假币、假发、假名等等。然后老师给出“fake money/fake hair/ fake name”这几个词组,还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接着老师问“if you are at the market, when you buy the shoes, the shoes seller give you a fake money, what will you do? ”或者“can you make a story using ‘fake’?”然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情景和故事表演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fake的意思了。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性的提问对信息进行了“想象编码”和“情景编码”。这样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而此时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欣慰地笑了,从此,他更加坚信:“爱心浇灌之下,总有奇迹发生”。类似的学生、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在教学中,杨老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探索出地理课堂“变式教学法”,使走出“题海”的困扰,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在全国许多地区、许多学校推广使用;教学中他勇于探索创新,立足新课改,悉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经验,他写成《减小课堂容量,构建思维缓坡》、《太阳 高度角理解“三步曲”》等一批文章,先后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多年来,他坚持笔耕不辍,在各类地理教育、教学刊物上共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试卷几十份,形成了自己的地理教学方法论,使他的地理教学走向理论化阶段,同时也推广了他的地理教学经验。
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杨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几年来,杨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案例有:“xx一中门前交通状况的调查”、“灵璧石成因探究”、“xx山芋粉丝加工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春港花园小区广告中‘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地理分析”、“火山喷发实验改进及效果分析”、“xx土壤调查”、“石龙湖湿地喷泉成因探究”、“关于红绿灯设置的调查分析”、“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地理知识”等等,这些专题的开展,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他所带的学生中鲜有不爱学习地理的。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研型”教师才是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课题研究是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也是教师走向更高层次的重要途径。杨xx老师是xx一中课题研究的“拓荒者”,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他先后主持了《新改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微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市、省级课题的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地理课堂变式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研究》的研究,独立开展《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带动、影响了一批年轻教师,很快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