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

时间:2022-03-28 21:2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篇1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汉字》《狼》《荷》等10个专题,这也成为本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和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专题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教学,但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专题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的专题怎么教?不少语文老师对专题教学的认知存在误区,只是把它等同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专题中强调的分析、理解、综合、搜索资料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上《长城》专题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文本,归纳一下有关长城的成语、谚语,而上《荷》时除了读一下古诗文,就是花大量的时间画荷花,俨然让语文课堂演变成了绘画课。如何提高语文专题教学的有效性,让专题课堂充满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求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二、专题教学的实践反思

下面,我就以《汉字》专题为例,浅谈有关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汉字是一个内容庞杂的范畴。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我选择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悦耳的音律、汉字诗意的表达、汉字的现状六个方面作为学习的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真正知道有关汉字起源的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汉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我们往往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汉字的演变。

(二)汉字的演变

这一环节,我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字的演变,让学生归纳出汉字“由繁到简,由图形到笔画,由不规则形状到方块字”的演变规律。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互相关注、互相倾听、有亲和力的氛围中,共同探讨出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愉悦中接受知识。这三个规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老师的点拨应当及时,顺势点拨对学生尤为重要。

(三)汉字的构造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六书中我重点介绍汉字的四则构造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我设计了甲骨文的大猜想,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学生在猜“像”字时能抓住它有长长的鼻子,在猜“虎”时能抓住它身上有纹路,这让我觉得学生有惊人的观察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会意构造法”讲解后,我以“明”字为例,让学生探讨更多的会意字的内涵,学生都有话可说,如“男”指有力气在田里干活的就是男性。“劣”指少花力气就比别人差,证明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兴趣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答题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在讲解“形声字”时,学生能从名字中找形声字,因为我是借班上课,学生用这种方式既介绍了自己,又掌握了名字中的形声字,课堂也掀起一个小小的。

(四)汉字悦耳的音律和诗意的表达

通过玩转舌头的游戏,让学生读四则顺口溜,要做到读得又快又准,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很努力地表现自己,在游戏中感受到了汉字悦耳的音律。

(五)汉字诗意的表达

我主要带学生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从而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和短短几句诗词所营造的广阔的抽象空间,从而感悟汉字独一无二的魅力。

(六)汉字的现状

通过新闻链接北京市教委的中高考征求意见稿和听歌曲《中国娃》明确我们对汉字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个民族对中国话和方块字特殊的感情,从而对学生发出倡议:正正整整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咱中国人,从而把汉字教学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喜爱我们的汉字,热爱我们的国家,不忘我们民族的根。

篇2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篇3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认识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游戏感受汉字的趣味性,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汉字的魅力。

3.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维护汉字纯洁性的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汉字起源传说,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造字法;书法作品(名家的或自己的毛笔或硬笔书法);关于汉字的故事、趣闻轶事,字谜、成语、古诗词若干;2008年奥运会徽的含义;调查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

2.资料分析: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分析汉字独特的发展规律;研究汉字与欧美表音文字的区别,分析汉字的奇特之处;研究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分析汉字的构造美;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汉字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汉字的未来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3.成果展示:通过PPT、实物展示、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4.总结报告: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组课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尚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等。

三、分组安排

全班学生按照五个选题分成五组,每一组成员8~10人,其中(1)资料收集员两三名,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调查、整理工作;(2)资料分析员2名,负责资料统计处理、结果分析工作;(3)成果展示员两三名,负责整个探究的组织安排和成果的展示工作;(4)总结汇报员2名,负责撰写总结报告。

四、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件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事情。那么奥运会徽也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对2008年的奥运会徽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否从这个会徽中看出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个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边看边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谈感受。教师从汉字美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奥运会徽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汉字”专题。

2.版块一:汉字之史。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么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呢?汉字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种说法,最常见的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称为“中华文字始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演变发展:教师将不同时间段的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指明朝代。

师:从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在没有语言或语言还不完善时,人们常用画画交流思想,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逐渐改为似画非画的符号,这些符号约定俗成就成为某个地域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多个区域的演变,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文字。)

3.版块二:汉字之奇。师: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字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这恐怕要从汉字的造字法中找原因。

(1)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师出示汉字,学生说出体现了哪种造字法,并阐述理由。

(2)汉字区别于欧美表音文字的特点。

①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说说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区别。

②教师出示英文单词(ram),再出示汉字(羝),让学生比较得出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特点,而英文单词只能表音。类似的字还有渔、雹、煲等。

教师出示两排汉语拼音,学生读出是两句唐诗;再出示汉字形式的唐诗,让学生与前相比,得出结论:汉字具有形象性特点,能引人联想。(从“日”字、“依”字、“山”字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在山头慢慢下沉的画面,从“河、入、海、流”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着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而从拼音文字很难看出诗中表达的意境。)

4.版块三:汉字之美。师:汉字同书法、诗文、绘画、音乐乃至舞蹈都有密切联系,巧夺天工,极富艺术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书法作品,欣赏一下汉字的美。希望上台的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赏析性评价。

(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并评价。教师最后展示“马”字书法作品。)

5.版块四:汉字之趣。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了,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汉字的趣味性,也许,你会更喜欢汉字。

(出示“藏头诗”。)

师:藏头诗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隐藏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中,也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个字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看出来了吗,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唐伯虎送给秋香的一首诗,意思是“我为秋香屈居童仆”。)

出示“析字联”。

师: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客人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意思是说,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有两点,西边有三点。它妙就妙在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的。在座客人冥思苦想,这时,仆人送上糕点来,有一个人即景生情,对出下联,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6.版块五:汉字的未来。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是如此富有魅力,所以如今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你知道汉语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热情学汉语的文字资料。)

篇4

中国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国家,在我国幅员辽阔疆土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了这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汉字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文字,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和革新的阶段。与某些古代文明国家的文字不同,诸如玛雅和古埃及的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们早已“死”去,有些文字的含义直到今天都无法释读。而中国的文字并没有“死”,它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无法确证,至于汉字的发展是否遵循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也不敢断言,但汉字的演变必定是自主发展和外界作用共同驱动下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影响因素的区别。如果文字的发展只存在必然性的因素,那么所有的文字都会趋向于一致,而世界上的文字种类繁多,有的是音素文字,如英语、法语,有的是音节文字,如日语的假名,汉字则是一种表意文字,正是由于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才使得文字的发展千差万别。下面就分别叙述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首先是结绳说,《周易》的《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记载。其实,结绳只是一种记事方式,基本上是用来记数。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数量的记录产生迫切的需要,收获的粮食、猎物,岁月时日和一些生活琐事都需要用数字来进行记录。于是,他们探索能够帮助记数的多种方式,结绳就是其中一种,可以说结绳与数量密不可分。其次是“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当然汉字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单独创造的,只能说史官在汉字起源过程担任了重要角色,起到收集规整的作用。《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也就是说,当时喜好文字的人很懂,唯有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正是因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将零散的文字规整为完备的符号系统。

无论是结绳说还是仓颉说,都只是传说而已,关于汉字真正的起源还需要用更丰富的材料去加以推测和证明。但是,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汉字起源的必然性因素。首先,汉字的产生标志文明的开始。不只是汉字,包括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都是自源文字,即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而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的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条件。文明一旦诞生,作为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与众多古老文字一样,汉字也就在中国文明的催化下产生了。其次,汉字应需要而被创造。人类记忆的持续时间和存储容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外部提示才能有所提高,从结绳说看,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增多,为了方便记忆和知识积累,才创造出结绳这样一种辅的手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简单的结绳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文字开始孕育而生。而仓颉造字说证明了文字产生于大范围社会交往的需求之中。当社会进入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时期,各联盟之间的外交、战争逐渐频繁,急需要能够共同使用的交际符号。于是,那些出于个人需要而刻画的某些符号就需要整理成共用的文字。总的来说,从文明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汉字的出现是必然的。

当然,关于汉字起源也存在偶然性的因素。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其发展就一直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既然汉字发展的历史从未中断,那我们向前追溯它的起源,理论上应当是可行的。但现存最早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已经是发展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就算是比甲骨文早一千两三百年的黄帝、仓颉,在当时也只是处于文字收集和整理、规范工作的阶段,证明在仓颉出现的时代之前,汉字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可以说,在此之前,汉字必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可以证明这段历史的文物与文献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依靠并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凭借可能的发展逻辑去推测和建立科学的假说。另外,汉字流传至今仍是表意文字,有人认为这是文字发展的初期阶段,是落后的表现,高级的文字应是表音文字。但是,在汉字产生之初确实有人或部落试图创造一种表音的文字符号,我国西部出土的青海柳湾陶文就是一种表音的符号。这些陶符基本是由圆点、横线、竖线、弧线等组合而成,尽管有学者将它与陶文相区别,以示其与汉字并无因袭关系,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一种没有表意性质的特殊符号。这种表音符号最终没有成为汉字的主体,可能是由于在部落战争中使用表意符号的部落获得了统治权,也可能是使用表音符号的部落人数太少、地域不够发达,影响力不足。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对于汉字的起源来说,也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

二、汉字的发展

汉字发展至今时今日,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反映历史文化内涵的汉字符号系统,从具体的字形到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在汉字发展史上比较公认的几种主流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研究汉字的发展方向,除了从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入手之外,社会文化等这些偶然性的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性的影响。

首先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说,文字必须以满际需要为目的而发展,这里的交际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是要书写便捷。汉字最初就是表意的,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方式,这也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但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缺点就是字形过于复杂。为了追求表意准确,往往书写笔画繁多,虽然字形与事物本身非常相似,但由于书写上的麻烦,这种力求肖似的字形注定无法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汉字的发展必定会趋向于简单化和符号化。第二是要书写规范。文字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必须拥有社会所公认的意义和字形,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甲骨文中的“牢”字,就有从“牛”、从“羊”、从“马”等不同的写法,这些字形变化,若是从欣赏的角度看很生动形象,但作为交际用的符号,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因此,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其构形和意义不断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就汉字整体的发展历程而言,是充满波折的直线前进。殷商甲骨文比较乱,而金文则趋向稳定;六国文字比较乱,而小篆则趋向统一;隶书字形多变,而楷书则趋向标准。同时,甲骨文和金文、秦系文字和小篆、隶书和楷书之间是存在相似性的,而这三个时期彼此之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汉字本身就是在这种一乱一治的交错状态中循环反复,在曲折中稳步前进,这是汉字从变革到稳定、从稳定再到变革的必然结果。

汉字的发展轨迹是否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敢轻易肯定,但政治、文化这些因素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就拿甲骨文来说,它实际上是占卜文化的直接产物,而甲骨文“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字体风格也与龟甲、兽骨这些坚硬的书写材料有关。如果当时没有用龟甲来进行占卜这种活动,那甲骨文也就不会产生,汉字的发展史也许要重新书写。金文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风格是圆润丰厚,庄重典雅,精致美观,排列整齐。一方面与它的使用场合有关,金文多运用在青铜器上以显示家族的荣耀和对后代的祝愿,另一方面与它的铸造技术有关,在砂模上写字比在龟甲上容易的多,可以对字形精雕细琢,以求更加美观。可以说,正是占卜文化和宗法文化对汉字字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周时期,政治安定,宗法制严格,金文也趋向于稳定。西周之后,春秋动荡,战国时期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当时诸侯国之间文字差异非常大,而秦系文字与西周金文一脉相承,端庄严谨。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如果从汉字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从西周金文到战国秦系文字,最后发展成为小篆,似乎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历史背景改头换面,秦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最终也不是秦国统一天下,那么汉字还会从金文发展到小篆吗?小篆能够成为一种代表性字体,并作为源头一直发展至今,究竟是汉字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还是依靠政治、文化等这些力量才使之成为可能呢?不得不说,这背后存在太多偶然性的因素。

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往往拘泥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如果从总体上去审视其整个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发展进程就像一条河流,有其本身流动的大致方向,而种种偶然性因素的介入,就如同对渠道进行改造工程,也许扩大了它的径流,也许改变了它应走的方向,但最终汉字得以绵延不断地延续下来,带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潮水一般涌向日新月异的今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