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案范文

时间:2022-04-30 12:36: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06-01

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把教案写成讲稿的现象严重存在,因而,职业院校教师明确如何编写教案是十分必要的。

1.教案与讲稿的区别

讲稿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归纳,而合格的教案,不仅要能从中看到教学内容,更要能从中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既要反映教什么,也要反映如何教。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备自己,周密设计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师生互动,如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等一系列要素[1]。

2.教案主体内容

一般而言,教案应包括两部分: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

2.1总体规划

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在合理而明确的总体规划基础之上。总体规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这几部分,内容要完善,文字要简练。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重点、难点应分别写出,不能混同。重点是相对的,写出重点,可使教者更好地分清主次。尤其是青年教师,更需要精选教学内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2]。写出难点可使教者设法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出教具,可避免遗忘,并能使教者认真思考如何使用,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3]。

2.2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即教学进程,不是书写教学内容(讲稿),而应包括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考虑三个基本要素:(1)两个遵循:遵循课堂教学基本规律。依据传统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学5环节实施教学。某些环节可适当延伸,灵活应用;遵循操作技能形成规律:由简到难。(2)一个体现: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普通教师教知识,优秀教师教方法。职业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的,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3)三个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双边活动都应安排具体。对于学生活动,更应预先考虑可能效果,适时评价。

2.2.1课题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出色的导入新课,起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常见的导入方法有: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热点导入;实例导入;多媒体演示导入等。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新课导入法是成功的关键,但无论设计哪类导入,导语的设计都应短小精悍,一般2―3分钟就要转入正题,以免喧宾夺主。

2.2.2过度艺术及提问技巧

每课时教师通常要讲述多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各部分之间衔接连贯,有经验的教师会提前把精心设计的过渡语写入教案。常见的过渡方法有归纳引导式、渲染激励式、穿针引线式及层递设问式等。

此外,提问的设计也很有学问,年轻教师若事先不把设计的问题写在教案中,上课时就容易随意发问,导致问题过难或过浅,阻碍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一种解决“怎样问”的艺术,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发问时机并注意“待答”和“助答”的适时应用。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有2个主要的停顿时间: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问题叙述完毕及学生回答结束时,等待30秒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以及补充的机会。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流畅时,教师应积极设法促使转机。这些因素提前体现在教案中,有助于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2.2.3结尾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结束前几分钟学生思维最为疲乏,对外界信息尤其是教学内容及其排斥。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结束语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总结法、情感激励法、画龙点睛法、学以致用法、解疑答问法等是常用的有效结尾方法。教学新理念认为应把“问号”逐渐融入教学,巧妙设问把课堂结束的“句号”变成“问号”,以刺激学生迫切要探索答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3.教案书写附件

3.1板书板画设计

调查表明,优秀教案通常附有板书设计。备课时即对板书有通盘考虑,认真安排这堂课板书哪些内容,先板书什么,后板书什么,哪些东西应该保留讲课终了,哪些东西可随写随擦。讲课结束时,应留下一个完整、美观的主体板书[4]。

3.2弹性预设及特殊标记

最后,还应考虑课时内容过多或有时间剩余,该怎样处理,做好弹性设计。教案写好后,为了醒目或有突发灵感,可以用彩笔标出各种符号以示提醒。

4.教学反思

无论多么精心设计的教案,在付诸实施后,都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为了扬长避短,教学反思就显得非常重要 [5]。教学反思应该记些什么内容呢,一般应该从两个层面去考虑。(1)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况、有益见解或者学习中的困惑等;(2)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不足之处与处理方法以及突发灵感等。突发灵感往往转瞬即逝,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5.职业院校教师书写教案的几个结合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及学生特点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三个结合:(1)传授理论知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传授理论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时要注意理论支持。(2)教师素质与学生基础相结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稍低,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贪多求深,否则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学内容与语言特色相结合。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韩广军.浅谈中专实习课教案的写作[J].科学教育研究,2007,(3):54.

[2]林正庆.谈谈教案的写作[J].邮电高教论坛,1996,(4):54-55.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74-01

有人说:"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已显而易见。经过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工厂或企事业单位中的佼佼者。也就说:"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有志者,事竟成!"那么,怎样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建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树什么样办学理念?已成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共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把德育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范畴,要求各级教育机构不予余力地贯彻和开展。教育部日前制定并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教材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的相关要求进行正确地剖析和阐述之外,适当的掺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健康、感恩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德育渗透"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这不仅能够体现教师个人广泛的知识领域,而且还能给学生正确的学习引导,可谓"一举两得"。怎样将"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表述出来?让学生在接受教学的同时又能体味社会的真实、生活的丰富和人生的意义;它又担负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就这一论点提出以下论证说明。

1.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辩证关系

由于现今的职业教育过程已由原本完整的三年教学期限逐渐缩短为两年,在这短短的两年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素养,还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思想灌输,在整个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把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乎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再加上学校管理出现漏洞、教师教学工作不够投入,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得过且过,终日混沌,长期处于等待分配工作的迷惘状态当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呢?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抛弃他们的过去,按照同一标准严格要求、悉心教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引导,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同时在他们当中树立标兵,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由此看来,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素质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教会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教会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常识和原则。同时,也可对症下药地进行一系列的"兴趣培养",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得到充实,投其所好,逐渐建立学习信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怎样实现"德育渗透"在备课教案中的有机结合和充分体现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学会在制作教学教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理念时刻地传输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美妙。要把"德育渗透"当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来研究,渗透得要恰当、得体。如:《电工基础》中的",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个问题看似和德育教育无任何内在联系,但只要我们深深体会就会发觉这个知识点包含了以下的"德育渗透内容":分析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理有据;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具体阐述过程:把导体的长度比作《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要行走的"十万八千里"路程和途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若只有"五万四千里"的路程,那么他们师徒四人所经历的磨难也就会减少一半左右。这不就正好印证了"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吗?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将复杂生硬不易理解的抽象化问题变为易于接受和想象的一种变通技巧,同时也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即起到很好的调节教学气氛,也起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两个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当然,这些"渗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解读本次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并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一点对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可能举步维艰、无从下笔。那么,可以采取多听课、多交流的方式来逐步加强和提高。所以就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多下功夫,虚心请教;做到课前认真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自我,将"德育渗透"在我们的备课教案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达出来。"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将"德育渗透"升华为教育服务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其本质的含义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要把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等技术人员)看作是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群体,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理解学生的思想定位,做到教学面前人人平等。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重新定位,那么,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育具有服务意识;教师角色将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由过去的信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界定,为教育的服务思想找到了方向,无论是指导者、导航者,还是协调者、参与者,都不应该是传统观念上的高高在上者,没有温和的询问与参与,没有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服务思想的支撑,是很难引起学生精神的共鸣的!其实教师在制作备课教案时设计的"德育渗透"就是一种思维和意识上的重新定位过程,将简单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述给学生,让他们明白、理解和接受,从中吸取对他们有用和有帮助的成分,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当然教师也可以以自身的切身经历教会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多角度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锻炼。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名"消费者"对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套餐式课程讲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空间)、新事物的接触和辨别能力培养、道德品行锻炼、安全意识强化、身心健康引导、就业质量跟踪、荣辱主义和感恩教育等,这些都是为充实枯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添加的必备业务技能。怎样将看似粗略的"德育渗透"升华为富有深刻含义的"教育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达到和谐课堂的理想状态。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备课教案中设计和添加"德育渗透"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较为偏激的社会认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和注重教育服务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应考虑到的根本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数量上地增量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质量上地提高,不仅没有体现教育的真正含义而且还会造成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降低学校的美誉度,使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事业处于每况愈下的窘态之中。所以,当学生选择了职业学习以后,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的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渗透",并把它提升到"教学服务"的高度来严格执行,为家庭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百问百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1-50

篇3

(一)从教师本身来说高校教师要做到:

1.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人们的每一项客观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主观意识或者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道德行为也不例外。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不仅要将其传授给学生,自己也要潜心的研究和修炼,明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教师在学习、研究职业道德理论时,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艰涩难懂的理论,而应该紧密联系实际,重现现实生活当中的道德情景,深入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伦理道德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关心帮助他人,去自我锤炼提高。

2.实践职业道德理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为人师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品质的陶冶,因为在其举手投足间,教育影响学生的活动就已经悄然开始了。一个高校教师处在多种关系网络和多个事务链条中,不同的角色和职责需要教师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知识内涵,掌握过硬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有关知识和技能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不谎报科研基金项目、唯利是图,要深入研究探索,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

(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本身也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实行岗位竞争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岗位竞争制,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设置岗位竞争制的规则。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彻底分离,根据具体情况,允许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学校和教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在聘任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聘用制管理。建立和完善顺应世道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实行岗位竞争达到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2.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道德评价就是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价,是否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消除师德失范现象,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

(1)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

(2)评价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具体说是教师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两方面。

(3)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者的结合明确了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道德激励机制是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的激励措施。可以按照道德评价的结果树立鼓励先进的导向,带动更多的人争取先进的;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来显示高校组织的特色与优势,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3.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

要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际效果。师德教育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有其不同的学习内容,高校教师要常学常新,不断学习,自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本职工作。每个教职工要把为人师表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检点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重大深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合格的大学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实施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广大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

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人才,关键在教师。而良好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为学校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为此,作为教师既要加强自身修养,又要追求自我完善,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相关文章: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2.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篇4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接收讯息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教学,是未来教学方式发展革新的重要方向。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具体任务,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体系结构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集专业展示、课程展示、资源管理、网络教学于一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图1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体系

(1)专业展示及管理平台。专业资源可分成专业信息资源、行业信息资源两部分。其中,专业信息资源是指本专业的公共信息部分,如:师资队伍、专业介绍、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行业信息资源是指与行业、就业相关的内容,如:行业信息、企业信息及链接、企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就业需求信息、学校就业工作动态、职业规划指导信息等。

(2)课程展示及管理平台。课程资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作业、试卷等。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出专业体系下的课程资源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3)资源库管理平台。资源库是整个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集散管理中心。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包含资源的上传、审核、分类、下载、访问统计、资源评价等功能。

(4)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学习者在线学习、作业提交、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答疑、课程评价等功能。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让学习者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

(5)系统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提供整个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用户设置、角色身份设置、权限访问设置、资源文件设置、各种字典设置,以及日志管理等内容。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要求

(1)教学资源库应符合专业教学要求,覆盖相关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并提供其所需的资源支持。

(2)教学资源库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适时对资源库内容进行调整,去除其中过期的、无效的、冗余的资源内容,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避免对学习者产生误导。

(3)教学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其中课程资源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用价值,以同时满足专业教学与岗位的需求。

(4)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是院系,专业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收集工作主要由院系分配给各个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实施。这种分散的资源收集模式,要求学校(院系)对各专业的内容整理和资源命名等,提出规范性要求。

(5)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存储格式可以多样化,如文本类型的资源可以是文本、doc、docx、ppt、pdf、rtx等格式,但为了保护作者知识产权,在点播时应转换成Flash Paper格式,防止非法拷贝。

(6)网络课程必循遵循SCORM 规范,题库遵循QTI规范进行存储。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合理的利用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环境,设计高效的网络平台体系架构,以保证学习者在任意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流畅的访问资源库平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的对资源内容进行更新、维护,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正确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联系方式:李晓光 13872651256

参 考 文 献

篇6

焊接是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采用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的方法,用或不用填料,使工件达到原子间结合,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焊接是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支撑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关键技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中,焊接技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核工业、造船、建筑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千米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达35万个以上,整组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 5万千米。国家大剧院一共用了6700吨钢材,焊缝长达100千米,如果不算已经焊好的预制件,就现场焊缝加起来也有35千米长,需要100多名优秀的焊工,耗用了87吨焊条。北京奥运会鸟巢用的钢材11万吨,焊缝长达320千米,所用的焊条20100吨,其长度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周。离开焊接,简直无法想象如何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

焊接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机械、电子、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我国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52年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改革发展,己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焊接专业比较复杂,相关教学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焊接人才不足。

一、中职焊接专业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焊接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少,但是经笔者调研发现目前中职焊接专业教学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归纳目前各职校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它们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然而,这些课程都存在要求高、课时紧,大部分知识点具有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并且实践性强等特点。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讲述、板书、模型、挂画、画图、练习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单调枯燥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职中学生原本就脆弱无比的“专业兴趣”,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开始厌学、逃学甚至弃学。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脱离实际

目前我国多数中职焊接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整体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有时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的设置于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时代潮流。

3、教师知识结构有待改进

我国中职焊接专业的授课教师在知识结构、观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不了解。年轻的教师虽然观念比较先进,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往往落后于理论知识。

4、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难教、难学

中职焊接专业的教材使用周期一般来说都比较长,由于一般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使得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工作需要。另外,课本内容繁琐,理论性强,再加上缺乏实际教学项目作为支撑,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怪现象。

二、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构建

1、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为中心

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根据社会要求量身培养相应的实用人才。对于焊接专业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最关键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应该确保实践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2、密切联系市场

中职焊接专业在培养焊接人才时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与相关企业联系在一起。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听取相关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人才。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教学任务结束都要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以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将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校要想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使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自己独特的开放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

三、焊接专业改革发展构想

1、教一练一做。焊接专业学习始终以体现工作环节过程为主题思想,以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和产品制造为主体,以钢结构、船舶、压力容器等为载体,以生产实例为实据,对教案进行改革。例如管管接头焊接实训任务,可以以北京鸟巢建造实例为依托,进行教学展开。通过PPT、视频等媒体介绍,以鸟巢的管管连接缝口工艺要求,进行教学任务安排,让每个学生自己动笔提出想法,规划施焊各个环节,以一到两周时间进行前期准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教师示范表演管管焊接技巧,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做。从下料、装配、清理吃溅、焊接、检验等环节逐条推进,穿插其他辅助课题,做到教学新颖、灵活,提高学生自主创造力。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是为社会生产输送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岗前培训基地,要大力发展强化与各个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欧盟15国中,有11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高达50%,例如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制造强国,其中职教育的比例为70%,大量的高级技师、技师是通过职校教育进行培养的。伯纳德?L?温士坦博士(美国)在观察、研究西方的工业发展普遍规律后指出,“西方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比高等教育还要关键的因素”。

国外的中职教育基本做到了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强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办学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将企业的需求、产业调整、经济政策充分考虑进去,并报请政府培训部门进行协调、资助开发,每三年做出调整,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如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日本产学结合等,都是工学结合的典范。在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典范如天津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3、建立高水准、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地。学校现有的焊接设备以SMAW, GTAW, GMAW为主,SAW, MAG应、无损检测、自动切割等都没有开展,设备单一。增加一些更先进的焊接设备、仪器等,初步达到焊工培训站的资质,为今后承接省、市、国家级焊接比赛、培训做铺垫。综合来讲,规范、整洁、通风、采光良好、规范的焊接实训场地能增加学生和用工单位的信任感。

4、提升质量办学与品牌服务。焊接专业的学生进入用工单位后,学校要不间断地与学生和单位进行沟通和信息采集,针对毕业生在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误区,对用工方提出的意见积极回应、妥善处理。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场地培训、技能指导、焊接工艺评定等,展现学校的品牌服务意识,扩大学校在职能机构的影响力。

5、建设“专一精一尖”的“双师型”焊接教师团队。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形成“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认定、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适应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到高等学府深造、学习,打造全面、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焊接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到企业参观新型产品的焊接生产及检验过程,增加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丰富教师的焊接知识,充实专业底了的内涵。

6、转变思想,做好现在,着眼远期规划。目前国际经济危机使国内制造业深受影响,从以前用工单位找上门来要人到现今焊接专业大幅萎缩,焊接班不能组班,都显示外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对招生分配的影响。学校要走出去,找市场,找门路。焊接是一门复杂的独立综合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和环境要求,学习训练成本较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命脉,而且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根源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无法离开焊接技术的使用。

7、很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分配关系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安全培训教学质量为宗旨,打造安全培训品牌为目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实际操作教学能力为考察重点,真正把理论素养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安全培训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为促进**持续稳步发展夯实基础。

二、招聘计划

根据**现有培训项目需再外聘兼职教师8名。其中:电工作业3名(含1名低压实作)、高处作业(实作)1名、安全管理(含法律法规)2名、安全管理(危化专业)1名、创伤急救1名、职业卫生健康1名。

三、招聘条件

1、具备良好政治素养,熟悉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政策及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安全管理类培训的教师基本条件:需具有与所申请教师培训合格证任教课程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或相关工作经历。

3、特种作业类教师具有与所申请教师培训合格证任教课程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助理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或相关工作经历;

4、实际操作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相应专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或本工种(专业)中级及以上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年龄35岁至55岁,个别条件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四、报名及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及方式

报名时间:2020年9月至11月

报名方式:**办公室现场报名或通过**邮箱网上报名。邮箱地址:

报名地址:

咨询电话:

2、资格审查

**办公室对报考人员资格进行初审,报考人员要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取消报名资格。

3、每一位应聘人员限报1个招聘岗位。

4、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报考:

(1)在其工作期间有过安全违章、违纪、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的;

(2)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处分,尚未解除的;

(3)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五、考核

1、考核由**招聘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考核对象按专业岗位1:3的比列确定对象。考核前,**招聘领导小组对参加面试的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参加面试人员需提供毕业证、身份证。递交《教师登记表》及近期免冠一寸正面照1张。

2、考核办法分为试讲和答辩。

试讲:试讲前参试教师需提交教案、课件及授课计划,由招聘小组成员审核。试讲时间15分钟。

答辩:根据试讲内容及安全培训相关要求随机提问,时间10分钟。面试计分办法:满分100分,其中讲课占80分,答辩占20分。

六、公示

根据面试情况,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并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间若发现有不符合条件或违法乱纪者,取消聘用资格。公示期为七个工作日。

七、聘用与待遇

1、公示期满,按流程报***审批后,**与被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2、所聘人员实行合同制,试用期一年。

3、所聘人员按照在**授课课时按次计发授课费,课时费标准80-100元/每课时。

八、组织机构

为保障此次教师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成立**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纪 检:

八、工作要求

篇8

1、教学工作记录手册、班主任(级组长)工作记录手册、工作纪实手册、课外活动记录册、后进生跟踪辅导手册等。这些记录手册是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它由教师本人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实事求是地填写。

2、教师论文、著作、教研经验、总结和教改方案等。凡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参加各种论文竞赛获奖或者在教学研讨会中交流,或者经有关部门认可的都应归档。它们是衡量教师教研、科研最有份量的见证。

3、教师公开课评价及其教案。公开课是教师每学期都要开展的活动,它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法及经验的重要措施。公开课可分为在全校开展和全区开展两类,在全区开展的公开课更有观摩和参考作用,因此公开课的评价及其教案应同时系统的收集,作为教研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调研资料,同时也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业绩。

4、听课记录。听课记录是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然后展开评议后所作的记录。这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指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改进的目标,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5、教师学历、职称以及参与各类型考试获得的成绩和证书。教师是终身学习制的,因此继续教育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学历、职称以及参加进修、培训的材料是教师业务水平的参考资料。

6、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卡片。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卡片是对教师一学期以来工作的一个总体概括和定性描述。从卡片信息中便可以对教师业绩一目了然,它包括了教师教学的班数、课时数、教学成绩、、教学获奖情况等等。

除上述内容外,教师的聘任协议、教师学法登记小册子以及教师的年度的专业技术考核表等也作为教师业务档案进行收集。

教师业务档案的价值

1、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提供了有用的依据

职称评审是一种专业技术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德、能、勤、绩进行总体评价。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个人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材料,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也反映了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成绩等教学环节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申报职称的教师来说,个人业务档案能提供大量有用资料作为他们业绩的凭证,让他们能顺利填写评审资格表。同时教师申报职称还要提供大量的辅助材料,如科研成果、教学成绩、获奖情况、年度考核结果等。职能部门便要通过业务档案来提供依据,保证送审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我们学校每年教师申报职称之时,教师都会到档案室查阅资料,所有送审材料均由档案室盖上“此件与原件相符”的盖印。由此可见,教师业务档案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教师成绩体现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学校一般实行“评聘分开”晋升原则,公平的职称评审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而合理的聘任则体现了优胜劣汰。学校聘任领导小组根据教师的过往业绩进行聘任,做到认真严谨、有理有据,这对于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师业务档案为新时期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与评定是一项复杂细致、政策性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业务档案由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情况等有着详尽的量化记录,因此一直以来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自从新课程标准改革后不仅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即为面向教师未来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性,为教师后续性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的一种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不是终结性的甄别,它关注的是上升的过程。评价过程更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评价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类型的交流获取全面真实的反馈信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调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下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业务档案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除了反映量化的第一手材料外,也开始注重质性评价资料的收集。例如师德的评价、综合技能评价、公开课(示范课)评价、教学反思、师徒结对、谈话记录、学生对教师评价等。如我校的教师业务记录卡片也相应地增加了这些栏目,通过查看教师业务记录卡片可以及时了解教师一学期来的动态发展及成长过程。学校领导在每年进行考核研究时根据教师业务档案对教师作出量化评估的同时对教师也作出发展性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反馈给教师,激发教师继续发展的积极性,防止了只凭个人的印象主观、武断评价,使评价更加透明、科学和民主。教师通过查阅个人业务档案也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教训,提炼经验,促使自己更加进步。

发展性评价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已有不少专家借鉴外国的经验,提出了这方面实施方案和操作方法。如今很多学校在尝试,我们学校也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档案室根据新时期的形势率先在教师业务档案进行变革,为学校进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3、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学术水平的体现,同时为学校教研、科研提供广泛的参考作用

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记录了教师既往的教研、科研的情况,是学校不同时期学术水平的总和,不仅为学校积累和保存了历史文化财富,也是学校实力的象征。在国际上,都把、专著的多少作为评估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学校的督导评估也同样重视这方面的硬件,作为评估学校整体实力的指标之一。

教研、科研成果及典型的教案是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财富,是知识原载体与教师智慧凝结的结晶,因此这些档案能给人们提供丰富、有价值的信息,对学校从事教研、科研及教学实践等活动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如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直接提供相关的资料,而某些典型公开课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把教师业务档案保存起来不仅是学校的历史财富,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通过业务档案,教师们能看到自己在从事教学与科研中的成绩,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激发教学热情。因此,档案工作人员也应该认识到教师业务档案的重要价值,更好地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春红:“浅谈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及应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3.6

篇9

1.项目背景

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项目是近几年来全国职业院校兴起的一项技能比赛项目,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项目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计算机硬检与数据恢复项目的比赛作为一个平台,来检验的参赛人员在模拟真实故障环境下对故障的检测以及维修、还有就是存储设备数据恢复的能力,来展现职业教育对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和培养高质量专业型人才。

这个比赛项目把目前社会所需要芯片维修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融合到比赛中,对进一步深入学校与企业合作,对计算机检测与数据恢复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来促进职业学校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率。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项基本课程,其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硬件与软件的维护、硬件设备维修等专业性知识,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更高层次(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这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硬件方向)开设的一门更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及主要硬件设备(主板,显卡、硬盘)的检测与维修知识,还有存储设备的数据恢复方面,学习课程后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是计算机台式机维修、笔记本维修、存储设备数据恢复。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根据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项目技能大赛的相关任务要求,基于计算机主板维修、计算机主板、显示器、硬盘的模拟功能板的维修、台式机硬盘、笔记本硬盘及U盘的数据恢复等操作过程重新进行整合、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组装、主板及主板仿真功能板的检测与维修、存储设备数据恢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得到培养。

2.方案实施

2.1课程内容

根据比赛规程所需和实际社会工作岗位在知识、技能和个人综合素养方面的需求,在以后工作持续发展,学习以下包含的内容:电子电路知识、电子元器件的拆卸与焊接、电脑主板电路及各功能板电路的分析与检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优化、硬盘故障分析与数据恢复、硬盘故障检测与维修、数据恢复技术基础等内容。

2.2教育目标

本项目培养目标为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数据恢复方面的技能应用方面人才。

基本要求:1)具有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

2)对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及设备的调试和应用能力;

3)熟练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拆卸与焊接;

4)计算机组装与测试能力;

5)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优化能力;

6)训练及比赛现场的6S管理能力等。

进阶要求:1)对计算机主板各大电路的分析与检测能力;

2)硬盘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

3)硬盘分区信息与数据的恢复能力。

2.3教学安排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根据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比赛项目的操作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任务重新整合教学的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电子电路知识

内容:电路模型及电路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线性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定理、一阶网络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基本知识、非正弦周期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负逻辑放大电路、计算机稳压电源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路分析基础分为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及正弦稳态分析三大部分。电阻电路分析部分包含:集总电路中电压、电流之间约束关系,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大规模电路分析方法概要,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等内容。动态电路分析包含:电容与电感元件,一阶电路,二阶电路,冲击函数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交流动态电路等。正弦稳态分析包含:阻抗与导纳,正弦稳态的能量和功率,三相电路,频率响应,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等。

2)电子元器件的拆/焊工艺

内容:焊接技能基础训练,安全用电及文明操,万用表的认识与使用,元器件的检――直插式元器件的焊接与拆焊,元器件引脚成形加工,印制电路板元器件的插装与焊接,拆焊技,贴片式元器件的焊接与拆,表面贴装技术(SMT)及贴片元器件的焊接。

3)电脑主板各功能电路的分析与检测

内容:主板开机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内存供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桥供电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CPU供电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时钟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复位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接口电路分析与检测,主板其它电路和分析与检测,各类功能板电路分析与检测。

4)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内容:识别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主板的安装,cpu及风扇的安装,内存条的安装,硬盘、光驱的安装,PCI,PCIE、AGP等接口设备的安装,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安装,上电测试计算机的方法,,诊断和排除常见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排除常见外设故障

5)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安装优化

内容:bios的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使用系统盘安装windows xp/7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装,熟悉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杀毒软件的查、杀病毒、软件更新的使用,常用系统软件,办公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6)硬P故障分析与数据恢复

内容:数据安全及数据恢复技术基础、逻辑类数据恢复技术、FAT及NTFS文件系统详细讲解、硬盘硬件故障检测、存储设备数据恢复技术与数据备份。

7)硬盘故障检测与维修

内容:硬盘工作原理,硬盘主要器件的检测与维修,硬盘常用维修工具的使用,硬盘初始化与引导过程分析,硬盘常见故障维修方法,硬盘软故障的处理,硬盘电路板故障维修,硬盘盘体故障维修,PC-3000工具使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方式,案例分析,行为引导型教学,反向教学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自觉的参与度。

3.2教学手段

本课程实物展示和视频展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计算机零部件的结构和组装过程,给讲解和理解相关内容带来了方便和很好的效果。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习题思考题及自测题等放到课程教学网站上,使学生能方便地获取和自学。此外,师生可通过网站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和答疑等教学活动,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使学习氛围得到提升主要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仿真实训教学等。向学生演示计算机检测与数据恢复过程。

篇10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教师是教育资源中重要的一环,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的素养和素质不但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一个国家里,教师的整体学养和素质不但会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而且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教育发展的要务之一,就是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殊途同归,职业技术教育也应如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来作支撑。

进入21世纪,随着与世界的接轨和满足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需求,我国的教育类型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要求也有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其中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不同教育形式脱颖而出,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技能化、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积极探讨,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今天而言职业教育已然占据了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要求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低、基础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要把这些素质较低的学生培养成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努力。诚如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言:普通高等教育是要把成功者培养成为成功者,而职业教育是要把不成功者培养成为成功者。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速率和质量。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因此教育环节更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的锻炼和培养,而且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性又要求教育最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各环节中也要充分考虑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鉴于“既注重实践,又顾及全面发展”的特点,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部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综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综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教师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职业教育师资中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增。年轻教师意识新、精力足、热情高,尤其最近几年进入中等职教系统的年轻教师都是经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充分、基础扎实,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生的活力。但整体上而言,年轻教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年轻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我们认为,年轻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的前5年左右的时间里,处在一个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抓住关键时期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年轻教师展开培养,这无论是对年轻教师本人的成长,还是对学校的健康发展,都是必需和重要的。

年轻教师的培养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我们应根据教师成长阶段理论,从学校的现实与发展战略出发,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质量培养,确保教师经过一定培养后专业知识更厚实,专业能力更扎实,教学方法更娴熟,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因此在对年轻教师开展培养时也应特别注重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共同培养,学历提升与能力提升相互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锻炼相互结合,通过多途径、多样式、动态化、实效化的培养方式,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尽快成长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最近几年来,随着形式的发展和要求,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分别结合各自学校的现状,结合各自学课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阶段的对年轻教师进行了相应培养和培训。经过分析和探究,我们认为其中比较符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年轻教师“导师”负责制培养方案

根据中职学校有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低、教风不良的实际问题,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教师,可由学校选聘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教风师德口碑良好的优秀教师对他们从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教风师德等各方面进行传授、帮扶和引领,促使熟悉教学各环节,并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规范的教学风格。这是经验和技能传承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传统师徒传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

在“导师”指导下,年轻教师通过听课、临摹、反思、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导师”负责制有助于年轻教师少走弯路,缩短适应期,顺利渡过困惑期。“导师”负责制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导师”负责制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开发“导师”资源,实现经验共享。“导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身长期、艰苦的努力,也蕴含着各级教育机构及同仁的关怀、帮助,因此“导师”的经验、成就不应是个人的财富。“导师”的价值也不应仅仅体现在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及科研任务上,培养年轻教师,实现经验传承、共享,这应该是每一个德艺双馨的“导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培养年轻教师,使学校的“导师”资源得以开发,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可以培养、强化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才华的核心,是教师挖掘自身潜质、不断超越自己的关键所在。诚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教师的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经验积累不够丰厚的年轻教师,其调节和修正常常不能准确到位。而此时熟悉情况的“导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可以对年轻教师的实践活动及时进行反馈,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及时反馈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根据心理学研究的遗忘曲线,学习者学习的知识,越早进行复习,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同样的道理,学习的内容,越早得到反馈信息,其学习的效率越高。就年轻教师而言,根据其教学实践过程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对他们的进步、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4.可以作成一种开放的培训模式,而与其它模式兼容并蓄。“应用教育模式应当是多种教育模式的综合,综合模式包容相关模式形成整体结构,从而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局限,优良的模式应强化与其它模式的整合以形成整体优势。“导师”负责制模式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在培训过程中,“导师”负责制模式常与研讨式、案例教学式、问题探究式、合作交流式、远程教育等模式相互交融,优化培训系统,形成一种开放的培训模式。

5.可以作成一种互动模式,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跃迁。“导师”负责制培养的对象既是学习者,又是具有良好个人素养的探究者,“导师”是诊断者、引导者,也是顾问。在指导学习者的过程中,“导师”可以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回顾与理性思考,还可以与学习者交流、探讨。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导师”负责制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通过互动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跃进。

(二)年轻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制培养方案

这是中职学校针对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而制定的一种培养方式。主要针对工作后2―3年,已经熟悉了教学环节流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专业领域内的实践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

具体内容是:年轻教师在参加工作2―3年内,必须在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上达到既定标准的要求。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案规范化的水平、课堂组织能力、语言与书写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年轻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课程的实践动手操作水平。职业能力经考核未达标者不能从事教师岗位工作,必须进行转岗培训,直到考核达标为止。学校需为年轻教师职业能力考核达标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向年轻教师免费开放实验室、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培训、适当减少其他工作量、建立激励措施等,促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这种以职业技能考核达标为压力和动力的培养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年轻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并且实施起来能够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

年轻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制,能快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

1.最大限度提高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制,使年轻教师存在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实践技能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对整个学校教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短时间内可提高年轻教师的能力。在职业技能考核达标过程中,对照各技能标准,年轻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同时,由于职业技能考核达标制度的对象是大部分的年轻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年轻教师项目带动制培养方案

所谓项目带动制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让年轻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的审报、确立、实施、监控和评定的全过程,或者让他们直接承担一个项目直至项目的最终完成。通过积极参与项目,以此达到对年轻教师理论和技能全面培养的目的。

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制培养方案,年轻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有一个尽情发挥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使许多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从而摆脱论资排辈的束缚,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并且通过项目的参与,年轻教师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提高科研能力的水平,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四)年轻教师内外联合制培养方案

所谓内外联合培养就是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部门、政府机构等单位联合来对教师加以培养。主要内外联合培养形式有:进修、深造、校企联合等。在各种联合培养形式中,最为现实和可行,也最容易实施的应该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对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综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校企联合培养制就是依据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学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进行一定时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挂职锻炼、承担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二是定期将企业第一线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请进学校,为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活力。通过联合培养,可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直接的挂钩。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提高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是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行之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许多中职学校通过多年校企联合培养制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通过联合培养,学课专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帮助,企业向专业提供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以及培训环境,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从这一点上来说,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惠共赢。

2.通过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一线活动,及时掌握相关专业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不但能增强生产实践和科研技能,而且能把生产实践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联。

3.通过联合培养,加深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可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4.通过联合培养,可以延伸至定向培养学生,从而探索应用型专业办学出路的问题,为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建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牛红玲.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赵延安.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7,5.

[4]谌启标.美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职业技术教育,2006,1.

[5]王正斌.探索“双师型”师资培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篇11

【中图分类号】C40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较长,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只有通过安技教育才能让同学们掌握规避风险的技能,安技教育工作在职业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占有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安全作保障所有的工作都将是空谈,所有的工作都将无法开展。

一、校本安技教材的必要性

安技教材有很多种,但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差别较大,实习环境也各不相同,校本安技教材是指导本校安技教育工作的最佳教材。校本教材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零散安全知识和同学们在接触各种实习环节中涉及到安全要求,以及常见的各种应急自救的知识加以汇总,便于本校师生集中学习和应用,使职业学校的安技教育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查。因此校本安技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是职业学校安技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志。

二、对教工的安技教育

1、组织教师进行安技学习与考核

只有教师懂得安全技术、重视安全技术,才能教会学生安全技术,让学生重视安全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所有教工学习《安全实习和安全生产知识》,根据分工不同又给老师分出不同的侧重点,专业课老师和班主任侧重所带专业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其他老师侧重常规安技知识。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要组织教师的安技考试,考试要分场,一场是常规安技知识考试,一场是专业安技知识考试,考试从出题到监考组织的一定要严谨,这会使所有的老师都很认真重视,学习的效果会非常好。

2、对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技教育要求要常态化

实训部门要每周对实习指导老师、班主任进行安技教育,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都要对上一周的安技工作进行总结,为下周的安技教育和监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出计划。

三、对学生的安技教育与监管

1、理论课的安技教育

安技教育不能只在实习时才开始,现用现学是来不及的,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要结合安技知识授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任课教师要把安技知识的教学内容写入教案,引入课堂。

2、校内实习的安技教育

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校内实习时间的长短不一,但无论实习多长时间,甚至一天两天,在实习前都要进行系统的安技教育。各班的实习指导老师还要进行专业操作规程教育,同时结合实习现场安全隐患进行安技教育。实习现场的学生监管是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现场具体情况,组织教师专门研讨,合理配备实习现场指导老师人数。经常进行实习现场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必要措施,主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实习厂检查指导安全工作,查出安全隐患,如砂轮机的位置不当、劳动保护用品穿戴不规范等等。

3、厂内生产实习的安技教育

生产实习现场监管是安技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有些职业学校把学生往实习工厂一送了之,现场监管工作跟不上,这是安技教育工作的失误。技工院校必须成立专门负责实训的部门,实训部门最好要实施 “现场六层管理制”。分别是实训部门带班领导、值班教师、指导教师、班主任、师傅、学生车间负责人六个层次的管理。学校必须制定《实习学生管理规定》, 《实习学生管理规定》在学生生产实习时会起到约束和震慑作用,劳动保护必须齐全、规范,现场实习时必须严肃认真,嬉笑打闹决不允许。实习监管人员要实行“首遇责任制”,这会使很多安全隐患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安全意识,深入到每名实习学生心中。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安技教育工作是实训部门的工作核心,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安技教育工作上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安全为了实习,实习必须安全。

四、完善措施

1、将安技教育更紧密的融于日常的课程之中

将安技教育紧密融于日常的相关课程中,不是单纯按章节条款让学生背,而是结合日常的授课,特别是实习课程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规章教育时,一般情况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进行集中教育,对安全操作规程所涉及的内容逐一讲解,有助于加强理解与掌握,如果仅仅让学生去背,对有些条款的记忆是记得快忘的也快,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会到,记忆不够深刻。若能在日常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强化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设备事故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的条款的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安全问题,有真对性的具体讲解,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安全操作规程是对某个专业(工种)易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原因的高度概括与总结,这只适用有经验的或多年从事本专业的人员,但这样不便于学生对本专业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与掌握,若将枯燥的安全规程条文,灵活地有针对性地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教师授课内容的生动性,使枯燥的专业知识更加生动丰富。

2、细化分解安全操作规程、使安全教育常规化

将安技课融入课堂后,其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及不同的专业,将安全操作规程按几个不同层次将其细化、分解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之中,也可在实训课题中对所涉及的安全隐患让同学自己归纳出来,教师在现场指导时或在对该课题总结时对其点评,同时强调消除安全隐患应注意的事项,确保实训课题的安全落实。让学生每日耳闻目睹的接受到安全的培训与教育,由浅入深,从而让学生在专业细节中掌握安全操作过程的内容,强化安全意识,学会规避安全风险。经过专业课程细致的设计与教育中的安全知识,不断反复强化教育,使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操规熟记在心,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能做出正确的本能反应,从而规避危险的发生

3、注重案例教育使安技教育具体化

一是对各专业内容中,极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可结合案例、多媒体、图片等手段进行宣讲教育,因学生的年龄偏小,过于血腥恐怖的画面,注意不可过多宣传,以免造成负面影响,,极易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二是也可以让高年级(或已经到过实习现场)的同学自己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教育其他同学。

4、创造良好环境使安技教育深入化

一是应将安全操作规程作为一项主要的授课内容,可以由浅到深,由简到繁,贯穿于专业课授课的始终,对有条件的学校可专门设为一门课程进行。二是人人重视,时时提醒、处处宣传、形成重视安全的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提高规避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安技教育天天讲,安全实习刻刻抓 ”安技教育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警钟长鸣,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职业学校里安技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时解决安技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安技教育工作水平,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篇12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喜欢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案例进行法律理论教学,实现法律课的教学目标,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案例的搜集。案例的搜集要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切合实际教学的图像资料,然后按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整理,与教学教案合二为一,有机结合。

展示案例。案例的展示方式必须按教案设计进行,在教学内容的需要时加以展示,教师可用简洁的、富有悬念的语言描述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细致地呈现案例,利用视频、音频资料全景展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案例。

课堂辩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脱离出来,对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纳,理清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想象遇到类似情况自己怎么做的情景假设,引导学生选择出最佳的处理方案。

总结点评。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符合法理进行总结。然后作出评价,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要重点强调,归纳总结出正确法律途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案例。从本地区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或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中选取,这些案例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从法律书籍中选取案例。各类法律典籍中的案例种类较多、涉及面广,且都是经典案例,加上法理分析全面,评论丰富多彩,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案例选择的主要方式。

从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综合频道等选取。如《今日说法》节目关注社会热点,很受大家喜爱,大多学生也爱看,可以多选取一些作为案例教学,既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引导学生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选择案例的注意事项。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所选案例绝对不是发生在本校学生家庭里的事。从法学书籍中选择案例时要选一些符合中职生年龄、身心发展需要的案例。从报纸、媒体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时效性,时效决定关注度。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与生活结合密切,学生容易接受,喜欢用案例中法理与身边发生的事逐一对比,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尊重。

2.学生通过对鲜活案例的分析,深刻地理解相关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在掌握抽象的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法律的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从案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符合法理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法制意识逐步形成。

四、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能使法律基础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案例场景生动直观,趣味性很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