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4:2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文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