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9 04:2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文素养论文

篇1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篇2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3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篇4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篇5

2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优势

2.1体育课程能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应变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此外,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机体得到锻炼,还能舒缓学习上的紧张压力,对生活充满信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爱人,以完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造就人格之美。

2.2体育课程能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生命,灌输学生生命意识,是尊重学生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3]。正因如此,体育课程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通过体育课堂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给学生提供认识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健康”。同时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决定了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担负起树立学生生命意识的职责,科学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3体育课程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公平、公正观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运动中的竞争与对抗,不仅体现竞技上的交锋,更是对手间情感与思想上的交融。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协调合作与公平竞争并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否则体育运动的规则与标准将变得毫无意义,竞技场上将会毫无秩序,竞技风气也会失去正义和诚信。因此体育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意蕴之构想

3.1“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追求“以人为本”为灵魂,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发展。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4]。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不仅只关乎学生“健康第一”,而且更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自身修养,最终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3.2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目标的融合,不要局限在科学教育层面,而更要重视精神层面,体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离不开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加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这就需要体育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彰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3呼吁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才具有意义,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然而我国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吸毒、自杀、自残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施暴于他人等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虐待动物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5]。这些不良行为都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当代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课程表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正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具体途径。因而要培养学生懂得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救护知识,提高生命认识,加强生命意识,增强生命活力,领悟生命之美,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3.4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促进全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核心思想,既要学会爱人、学会尊重人,又要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要树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所以学生要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中寻觅人生存在的价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升华自身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所带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篇6

(二)国学教育的人文塑造功能1、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在重技轻文的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缺少的不是技能,而是文化。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制约,急功近利,片面重视技术培养,轻视人文教育,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而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最佳资源宝库。高职院校开展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构架的国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徜徉其间,获取人文知识,得到人文教化,提升人文境界。2、有利于唤醒学生民族意识。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高职生如果缺失基础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滋养,就会失却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定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古人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唤醒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植爱国情操。3、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学生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这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国学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体现的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胸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把国学教育切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完善的品德。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权力都是生命所使用的工具,而非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也才是历史文化的真生命。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综合素质的比拼。国学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精神资源。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加强内涵修养,塑造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主题教学。即对一部国学著作不作泛泛空讲,而是选取一个主题深度解读。例如,教师讲解《论语》时可重点讲“君子之道”,讲解《道德经》时重点讲“自然之道”。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2、在教学方法上注入现代元素。即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现实事件作为典型案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讲授孔子生平时,可配合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鲁国三桓”等历史知识和事件。3、在成绩考核上强调知识素质并重。学生的国学课成绩可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自选项目成绩(演讲、背诵、课外人文知识三个项目任选一)占20%;期末考试占30%;学生养成素质表现占30%。这种考核结构,导向明确,知识和素质并重,引导学生既关注学习知识,更重视行业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二)加强课外实践体验,传承国学技艺国学教育路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须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只有课内和课外互补,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1、组建国学社团。社团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兴趣爱好、锻造能力技艺的主要阵地,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亮点。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国学社团,社团下面分类设置协会,指定专人负责,并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国学社团成员组成国学演讲团,在各班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回宣讲;指导书法协会成员开展书法大赛、绘画协会成员开展国画比赛等活动。2、确定“国学月”。把每年端午节所在的月份定为学校“国学月”,集中开展弘扬国学内容的诵读、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国学实践活动。例如,借鉴中央电视台热播、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技艺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学经典朗诵大赛、唐诗宋词背诵比赛等,推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3、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于净化学生心灵、规范人的品性、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名家的国学讲堂,如同精美的文化大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享受。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学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读书论坛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国学修身。4、开辟国学阅览室。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国学教育的受体变成自觉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人文修养。为了浓郁校园国学学习氛围,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图书馆内开辟专门阵地,成立国学阅览室,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汲取国学营养。阅览室陈列内容可按史学名著、考古发现、历史事件、地理典籍、文学名家、诗文总集、古典名著、古今楹联、书法名家、绘画流派、医学养生等内容分类。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阅览室图书管理员应选择具有一定国学水平的教工担任,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国学正能量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把我们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其覆盖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国学教育。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开辟国学专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四)注重反馈强化,提升国学素养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长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提升人文素养。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上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检测和强化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应。首先,要有激励举措。对在国学教育实施中组织落实好、主动创新多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国学技艺掌握好、国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其次,要有约束机制。对日常表现欠佳、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和行为,要作为反面教材,拿到国学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真反思,集中批判,触及思想,然后改之。第三,要持续强化提升。在推进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定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跟踪检测。这种动态检测,既要有横向比较数据(实施国学教育与没有实施国学教育的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更要有纵向比较数据(学校内部推进国学教育前后对比、学生个人接受国学教育前后素质变化对比)。通过对这些比较数据的分析,可以评判某个时期的国学教育质量,以积累经验,修正不足,推动学生人文素养持续提升。

三、实施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保障

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全校上下凝聚共识,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国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一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全校国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组长应有校长担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国学教育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教务处内,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协调部署全校的国学教育工作。

篇7

二在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山东自然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山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两大子系统,在山文化资源方面有泰山的多元文化(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崂山的道教文化以及蒙山文化、峄山文化、千佛山文化、云门山文化。在水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是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齐鲁文化》课程对山东的这些文化资源和其历史渊源进行系统地讲解和阐释,运用PPT课件辅之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示,并根据课程进度插入影像资料多角度欣赏,如山东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齐鲁青未了》、大型电视专题片《齐鲁民俗》等。而与齐鲁文化相关的讲座和展览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的认识和了解。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使有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即全球文化趋同的隐忧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由于传播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输入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热销全球、美剧《越狱》在中国几乎是同步的网上下载和收视等,麦当劳和肯德基成为妇孺皆知的洋快餐。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青年一代渗透和影响日益巨大,所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一时期更显意义重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们逐渐开始认同这一说法,也就是说有个性、有特色的东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这个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诚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言“参差多样是幸福之源”。而对于本土文化或地域文化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支和主体的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彩与多元状态给了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差异性生存的理由。那么以文化为创作土壤的艺术工作者对于各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态、表现内容的熟悉与掌握是必需的,这也是作为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学生们需要尽早接触与全面了解的。

二、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

篇8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9

1.1人文教育不够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为社会经济第一线培育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有序推进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高职教育过多地倾向于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相应地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都太少,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部分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具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人文基础学科却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这种偏重技术性和工具性倾向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情感和心灵方面的应有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想和情操方面的水平低下,以及文化素质的不足,都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创造力不足。

1.2学生人文素质不足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完成,包括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借助于优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关的人生历练的等锻炼。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要比业务素质更高,因此,作为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之一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效率、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础。高职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为:首先是日常读书不够,写作能力受到明显的制约,难以符合企业提出的就业要求;其次在文学欣赏方面存在明显的低俗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学生进入社会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偏弱,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难以适应和融入。

2.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为高职院校以往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思路是导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就一定要从过去旧有的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当前的实际状况,科学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合理路径。

2.1语文教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处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不过语文包含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这种基本属性赋予了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和发挥语文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凸显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内在的人文性,为学生增加阅历、实现文化积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推动学生能够利用优秀的文明气质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以及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实现自身品格的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拥有争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质。利用能够落实人文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首先能够引导学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断提升,帮助他们形成爱国思想,从而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成才;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认识拥有牢固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内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拥有和更加坚守民族立场,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合格主体,并且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接受和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

2.2深化语文人文精神传递功能,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中的内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魅力,能够提供特色审美感召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修养、健全心智,能够实现综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证大学生增进人文素质和全面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学活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对高尚人格的推崇、诚信、和谐等宝贵思想,尤其是对民本理念、爱国思想以及创新精神的弘扬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的中华文明中标志性的名家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优秀文学的基本属性,能够对阅读者和学习者产生非常重要的心灵影响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阐释人文思想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能够完成非常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督促学生利用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强化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人文基础,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统性概念和意义。在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传递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用合适的教学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从而将文学作品内在的强大感染力转化为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营养元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里获得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的可贵品质。

2.3发掘“文学作品”价值,培育学生的先进精神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语,是社会成员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性基础,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有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够有效反映时代特征。所以语文教育应当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和丰富民族精神,承担起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历史重任,进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基点和支撑。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所要传授的人文基础理论,是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传递。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积淀,在高职语文教学领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将人文基础理论更加准确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们,使得他们对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得到正面熏陶,从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上达到更高水平。此外,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选修以及深入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性缺陷方面的弥补和改善。

篇10

2.转变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理念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因此,《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挑选具有真实性、积极性、代表性的生活片段,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习如何正确分析文化现象,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得到体验和感悟,感受生活的意义,在情感体验和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通过这种方式切实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生活》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又要充分选择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例,分享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情感变化、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人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回顾暑假的生活经历。学生们畅所欲言,如有同学去杭州西湖,感受西湖的魅力;有同学去云南丽江,感受玉龙雪山的神奇。在笔者适时引导点拨之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发现自己在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原本抽象的文化传播含义和途径这些知识难点也在讨论声中被化解;同时在欢乐的氛围中,大家感受到各种文化的差异,增长了见识,升华了情感,也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3.深入钻研《文化生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篇11

文学作品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信仰、思维方式,了解其人生和创作特点,和作者的对话,这样能使个人得到成长。更能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多样性。英语学习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容易被文字描绘的意境所陶醉、被有张有弛的情节吸引、被丰富的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便沉浸到自觉体验的状态,这种自觉体验便是文学体验阅读所追求的状态。因为,在这种自觉体验状态下,读者身心放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学习将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近乎习得的理想的语言学习状态。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文学作品,每部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精粹,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阅读和学习西方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会学习如何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文学的特点和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各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多样性文明之间的交流。

2基于文学的英语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文化修养,包括了一个人精神和道德的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物质、他人和自我的关系,才能够凭借思辨能力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社会,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和精髓。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人文素养提高了,人的理想和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和高尚。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指其对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及美学知识的了解外,还包括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工作能力;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能力;对外国文化的批评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平台,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人文素养要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的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英语阅读课程应通过广泛的、多元化的阅读,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是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而且也为未来从事多种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利用文学进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将文学作品引入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语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体会英语的魅力,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与思想,感受西方国家的生活和认知方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文化多元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英语文学知识。

篇12

随着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和范围的扩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的输出成为设计艺术教育探讨的新课题。新时期的设计师应该逐渐摆脱“高技巧、低审美”的尴尬境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的品质。而其中,设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文素养观培养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