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21:4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
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如下“线上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
比较扎实,基础知识、概念、定义掌握较好;但一些学生粗心大
意,灵活性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
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
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线上教学”时,要在端正他们学习态度的同时,加强各
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
1.时、分、秒o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8.分数的初步知识。9.数学广角。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
3.长方形正方形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六、教学措施
1.为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通过微信、钉钉群,及时下发
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教师通过自身
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
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认真备课,注重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合理的做好线上指导,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做好讲解,课后要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补充相关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的安排,要由
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
对优生、学困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指导。
3.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疑惑,耐
心的通过微信群、钉钉群逐人进行讲解,直到学生弄懂。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通过班级
群,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指导家长切实管理好孩子
的学习。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孩子及其家长,要通过微信视频的
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做好正面引导和激励。
5.抓好线上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
加强学生生命、心理健康、安全、爱国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
七、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时间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4.
7-4.
10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3.测量(-)
4.测量(二)
4
4.
13-4.
17
1.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长方形正方形
5
.分数的初步认识
5
4.
20-4.
24
1
.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一)
2.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
3
.易错习题讲解(一)
课时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演示讲解等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已有数学经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自主探学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6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2.反馈学生的分类
①3个角都是锐角的为一类,3个角中有1个角不是锐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4)为一类。
②有直角的为一类,没有直角的为一类。即(2)为一类,(1)(3)(4)(5)为一类。
③有钝角的为一类,没有钝角的为一类。即(4)为一类,(1)(2)(3)(5)为一类。
④全都是锐角的为一类,有直角的为一类,有钝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为一类,(4)为一类。
(如果学生4种分类方法都有)这4种分类方法都是正确的。在这4种分类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把三角形分得更细、更清楚?
(如果学生只有前面3种分法)请你再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角的大小,讨论:还可不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合作互学,优化展学、多元评学
3.整理分类结果
(1)这些三角形,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3类)也就是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为一类。
(2)边说边板书:
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3)看书,读一读第40页上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从三角形内角和方向去思考)
4.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着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几部分组成,哪几部分?(板书)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实破,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练学
1.课堂活动3
(1)第1和第2个图形为什么可以直接确定?(因为露出的部分是1个钝角和1个直角,根据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确定)
(2)第三个三角形露出部分为一个锐角,那么第三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吗?(不是一,有可能下面是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或者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必须有3个角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2.练习十一(1—3题)
二题直接画在书上
三题:(1)沿对角线减(2)沿高减
[设计意图]
是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几道练习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1.教材练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
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
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1.教材练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 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
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
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
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如左下图)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如右上图)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1.教材练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0次
2.取出的钱共有6种情况,它们是:
1角和5分 5角和5分 1元和5分 1角和5角 1元和1角 1元和5角
3.最多可搭配3组。
思维训练
1.(1)0.765、0.756、0.675、0.657、0.576、0.567 (2)7.650、7.605、7.560、7.506、7.065、7.056
2.共有6种选拔方法。 3.玲玲有10种选择方法。
4.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7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即
用一个砝码可称出:1克、2克、5克
3种
用两个砝码可称出:3克、6克、7克
3种
用三个砝码可称出:8克
1种
共3+3+1=7种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了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组合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第103页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四个国家的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及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
价格(元/m2)
白三叶
2
高羊茅
3
天堂草
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
时间
地点
A组:三(1)~三(2)
15:10~15:30
东草坪
B组:三(3)~三(4)
15:10~15:30
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
15~40~16:00
东草坪
颁奖
16:10~16:20
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参考设计:略
1.这个实践活动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但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室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检查每个小组是否分工明确,同时监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组的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活动完成之后,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活动。
1.调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收集本学校的草坪、操场等信息,为设计校园活动打下基础。
2.设计校园活动。这里涉及一些需要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草坪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教师提供或自己查询得到的草皮的不同价位,设计出经济、合理、美观的草坪。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材习题
练十三
1.1500 30 370 230 13 960 760
260 32 19 90 68 35 93 700
21
2.176 63 46 38 5248 4140 5846
2775
3.
665÷7=95(只)
4.
58×11=638(人) 638>620 能
5*.
31 81
6.略
7.15×15=225(平方米)
15×4=60(米)
8.(1)36 2 (2)31 3
(3)6 20
9.30+10=40(分)
17时-40分-5分=16时15分
10.
0.4 1.1 2.6 3.9 4.7
11.
0.6 8.3 1.9 6.6 3.6 7.3
12.(1)1.6-0.8=0.8(千米)
(2)3.2-1.6=1.6(千米)
(3)(答案不唯一)如:小马家和小鹿家相距多远?
7.8-3.2=4.6(千米)
13.略
14.
10×50×4=2000(千克)
15.
48÷(4×2)=6(天)
16.
288÷4÷6=12(名)
17.
375÷5×24=1800(千克)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在圈一圈、画一画、分一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打气球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1、打气球游戏:
5×7=
21÷3=
81÷9=
28÷7=
6×8=
14÷7=
54÷6=
56÷7=
追问:为什么21÷3=7?用的哪句口诀
2、小结,揭题:
看来同学们对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自主探索,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借助分乒乓球的情境,解决40÷2。
投影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进行乒乓球比赛,准备把4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2个班
(1)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每班分到几个?
(2)问:怎样列式计算?(板书:40÷2=)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除法?(把4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2个班,就是把40平均分成2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40÷2)
师:你们猜猜40÷2等于几?
预设生:20
(3)问:40÷2到底等于几呢?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试着具体分一分,画一画,圈一圈,一定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分的?也可以自己尝试着动笔算一算。
(4)集体交流:(巡视)
预设1:圈画。
在叙述后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师:我刚才看你画了一条线(画了一个圈),这是什么意思啊?谁看懂了?
【如果没有,师:我看到咱们班有一个组同学这画了一条线,谁看懂了?】
预设生:4盒一块分,每班2盒
一盒一盒的分,每盒10个,每班分到5个,一共4盒,每班分到20个
师小结:无论是一盒一盒分,还是4盒一块分,总之都是把40平均分成2份
预设2:算一算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特别聪明,他什么都没画上来直接写结果,他就说40÷2等于20,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设生:因为4÷2=2,所以40÷2=20
师:我怎么听不太懂,凭什么4÷2=2,
40÷2=20,你能说说其中你的道理吗?
4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就是2个一,那要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得到的就是2个十,由此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啊?(教师板书:4个十,2个十)
延伸:知道了40÷2=20
你想到了什么?
400÷2
4000÷2
师:原来只要4÷2你会,那40÷2
400÷2
4000÷2好像我们也可以马上也能得到答案
预设3:竖式
师: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动笔试一试
试一试:80÷2=
90÷3=
600÷2=
7000÷7=
师追问:为什么80÷2=40?
预设生:把8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是4个十,是40
小结: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位数就可以了。
2、继续借助分乒乓球的情境,解决120÷3。
师:你们刚才问题解决的很好,现在老师又遇到了一道难题,老师这有这么多乒乓球想把它平均分给3个班,怎么分啊?(出示图)
生不知所措,
师: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太乱了,不知道有多少个乒乓球?
师:你需要什么帮助?
老师帮你们整理了一下(10个放一盒)分出了12盒
(出示12盒乒乓球图)那怎么列式计算呢?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
(就是把12盒平均分成3份,就是把120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0÷3)
师:那120÷3等于几呢?
师:分层要求:如果你觉得算起来有困难,老师给你准备小棒图,请你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如果你直接就能写出结果,也可以,要把想法说出来。(4人一个小组讨论讨论你是怎么做的?)
预设1:通过圈画直观看出结果是40
预设2:直接口算: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是40
延伸:知道了120÷3=40
你想到了什么?
1200÷3=400
12000÷3=4000
试一试:320÷4
250÷5
3、借助对比练习,提升口算的算理(把被除数看成谁)
400÷2=
师追问:说说是怎么算的?
400÷8=
师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追问:为什么要40个十除以8,而不是4个百除以8呢
师补充:根据实际情况把400看成我们需要的样子。把它看成谁狠关键
预设生: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分层做书2
50÷5=
60÷2=
500÷5=
600÷2=
5000÷5=
6000÷2=
80÷4=
90÷3=
800÷4=
900÷3=
8000÷4=
9000÷3=
怎么这么快?这三道题都是在做一道题,就看6表示6个几?
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是3个十
2、解决实际问题:
有360块月饼,用不同的的盒子分别包装,各能装多少盒?
360÷4=90(盒)
360÷6=40(盒)
360÷9=40(盒)
1.正确熟练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2.提高发现规律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感悟猜想、验证、尝试等探究的方法;
3.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一段魔术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副扑克牌,想不想知道老师给大家表演什么魔术吗?
师:好,大家看好了。
师:我从中抽出3张牌,请看:1、7、9,这三张牌有什么魔力呢?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下去。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将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1
你会算吗?(请一位学生试着说说计算过程)
-
1
7
9
7
9
2
师继续边板书边说:现在又得到了一个三位数,请你用这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2
你会算吗?一起来。
-
2
7
9
6
9
3
师接下来你猜会干什么?生说师板书:9
6
3
请你猜一猜,这样一直算下去
-
3
6
9
结果会怎么样?
师:是这样吗?你自己试着算下去。
师:大家觉得有的同学没有算出495是老师的魔力失效了吗?
那是什么原因呢?
师:对呀,是你们的计算本领还没过关。所以要把我们的计算本领练练好以后,再来玩有趣的魔术。出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练习
二、专项练习
1、师:那同学们到底在计算时出现了哪些错误呢?出示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题进行纠错。
如:
师:老师的想法跟大家一样,我编了首儿歌,是不是说出了你们的心声,对你以后的计算有没有帮助呢?出示:
相同数位要对齐,
认真仔细排第一,
记住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
前一位上退一作10再去减。
2、方框里该填几?(请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7
8
6
2
9
4
5
6
4
6
-
2
3
4
-
4
5
-
1
4
3
-1
3
5
2
1
4
1
3
3
7
8
4
2
5
4
4
6
4
3
-
2
3
6
-
4
9
-
1
5
3
-1
6
5
8
1
6
9
3
9
7
3、师:现在你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几道题请学生竖式计算)
701-610=
500-155=
610-314=
944-242=
校对后师:现在大家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继续我们刚才的魔术好吗?
三、巩固升华
师:你们自己想不想试一试呢?组长那里有一副牌,你们试试自己的魔力吧。
师:大家都算出了495,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怎么样?
1.我能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培养并提高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是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一、知识链接
友情小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小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交流讨论并解答。组内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二、新知探究
例5:一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大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式并解答,算完后梳理一下自己整道题的解题思路?(注意解题格式)
(5)想一想,和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试一试:
李刚早上喝了一盒牛奶的,正好是升。这盒牛奶有多少升?(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在解答)组长检查核对,并可以提出质疑。
(
)×=(
)
达标检测
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1.一桶油用去,正好用去12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
)的千克数×=(
)的千克数
2.学校饲养组养黑兔12只,是白兔只数的。饲养组养白兔多少只?
(
)的只数×=(
)的只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整十数除两、三位数,且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用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用整十数除两、三位数且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2、在尝试练习中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理解用整十数去除的算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算理和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直接写得数
50×5=
6×30=
80×4=
70÷10=
280÷70=
450÷90=
2、(
)最大能填几?
20×(
4
)<81
50×( 3
)<180
3、竖式计算
265÷5=
反馈、小结
大家对于表内乘除法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都掌握的相当扎实了,那么在做除法竖式的时候,最关键就是确定商的位置,首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农场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场举重比赛。你们知道有关举重比赛的知识么?没错,举重比赛是根据体重分组进行比赛的。动物园里的小猪和小羊也要参加举重比赛,所以在赛前他们两个去称了体重,我们一起看下他们称出来的结果。
小猪
我的体重是82千克。
小羊
我的体重是30千克。
根据这两个条件,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
小胖也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小猪的体重比小羊体重的几倍还多几千克?
问:要求小猪的体重比小羊体重的几倍还多几千克?就是要求我们求什么?
(其实就是求82里有几个30)怎样列式?
82÷30=
2、这个算式你会解决么?小组交流讨论下
3、讨论交流:
①小胖:
几乘30最接近82
却又比82来的小呢?
如果
2×30<82
如果
3×30>82
所以82里最多只有2个30,商2
也就是说82是30的2倍,但是还多22
82÷30=
2……22
②小巧:
我是用推算的方法,
我先想8个十里有几个3个十
因为8÷3
,
商2
所以82÷30,也商2
82÷30=
2……22
③小兔:
我是用竖式计算,
2
3
8
2
6
……2×30
2
问:在竖式计算中,“2”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82里有2个30)
【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理解用整十数除的算理】
4、小结:你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列出的除法算式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除数是两位数)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用整十数除两位数
虽然除数变成了两位数,但是它的算理还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
1、尝试练习,请你试着用竖式来计算:
62÷20=
93÷40=
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你们会做了,那么如果把被除数换成三位数呢?请你们试着完成下面两题:
420÷60=
317÷40=
校对
小结: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3、综合应用
李老师带了428元钱去买单价为70元钢笔,请问他能买多少支呢?
四、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呢?
板书: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
30
1、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自觉估计的意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感,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辨一辨
1、(出示课件)来到数学王国后就看见了三只小狗正在争吵,于是就问:你们吵什么呢?”小狗狗们抢着说:“他说我做的是错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小朋友们,你来帮他们评评看,究竟
谁做的做呢?
2、黑板出示卡纸,学生逐题判断,对的打勾,错的写在下面。
3、学生独立判断。
4、找学生黑板展示
5、集体交流错在哪里,怎样改?
6、那你们知道要怎么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吗?(集体交流)
接着妈妈又出了一道题。
出示第一题,狗狗们已经做好了,你们会吗?
学生说出每道题得数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的错误,寻找错误原因,即使改正。
全班订正
二、算一算
谈话:看你们这么棒,国王都来看看你们了,他也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聪明的小孩?
1、国王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第一题:
你能看懂题意吗?学生交流图意。
要求一共有多少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
2、国王要提高难度了,出示第二题
全班交流,怎么知道40本够不够?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轴对称,重点教授的概念是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辨别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的对称性。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讲解对称轴和对称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分辨出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不同和关联之处。
2.能力目标。
通过在课堂上现场演示折叠和剪纸的教学方式,帮助同学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动手演示提高空间想象力,能在以后迅速判断出轴对称现象;通过讲解帮助同学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辨别方法。
3.情感目标。
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介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帮助同学准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和关联。
五、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概念。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事物外形、图标、大型建筑物等,让同学仔细观察课件上的每个图形,说出这些图形在数学课堂上分别叫什么名字,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之后我会继续播放课前制作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动图。看过课件后让同学们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进而引出图形的对称轴和图形成轴对称两个概念。
2.动手实践,讲解概念。
第一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提出轴对称这一概念之后,我会让同学们继续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比较规则的图片,和课件中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的共性。
[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得出这些规则图形对折后能重合的事实]
第二步:要求学生动手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从正方形的中间对折,之后把对折好的纸张撕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撕好之后把纸张展开,让学生观察思考折痕两边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撕好的形状折痕两侧是相同的]
第三步:引出数学概念。
由之前的思考和实践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对比分析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四步:对概念进行针对性练习。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对学习概念进行练习,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图中的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是哪几条?(课件演示)请同学们思考学过的图形都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3.做游戏,巩固概念。
刚刚学习过新知识之后,学生有可能掌握得不够牢固,容易记不清楚概念,所以讲解完本节课两个重要概念之后,要同学们一起做两个小游戏,巩固这节课新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具体小游戏设置过程如下:
(1)我会随机说出英文字母表中的任意字母,让同学们抢答,迅速说出我说的字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通过判断英文字母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快速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2)我会在课前准备一下轴对称的汉字,做游戏时把这些汉字的一半写在黑板上,找同学把剩下的一半汉字补齐。
[教学说明:通过补齐汉字的游戏帮助同学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规律]
4.教学效果反馈。
我会在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安排详细教学效果反馈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答疑阶段。
我会问同学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对我讲解的概念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没有同学不会判断轴对称图形等。对同学的疑问进行简单解答,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大的同学课后继续单独讲解。
第二步:当堂测试。
我会问同学们一些关于对称轴和轴对称的问题。比如:下面几个图形有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请选择?(课件显示)下面几个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课件显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第三步:布置课后作业。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技术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如何高效处理一系列数据、信息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需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
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习提问]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讲解新课]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