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11:52: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改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两天半的培训结束了,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很多,感触也很深,对课改的实施有了更新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意识到知识淘汰的加速,迫切地希望来充实自己知识的储备,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贫乏,上进之心催促着我工作之余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而培训无疑给我带来了希望,我渴求借此机会得以满足。在集中培训的这段时间内,我认真地聆听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以及具体案例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通过培训我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明确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该上什么和怎么上,有茅塞顿开之感,有解放的喜悦,有收获的快乐,真是不虚此行!
培训中,有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向于会的教师请教;在这里可以与所需相统一,这能很好地让教师驱走困惑,在头脑中注入真正的可以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新理念。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更要把这次培训的精髓贯彻到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陆华山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让我感受颇多,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课堂给我带来的最大思考是: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这节课中陆老师关注的是本篇课文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比如对文中对仗句和排比句的感受、学习,扎实有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读写能力。陆老师在整个课堂中没有使用华丽的课件,没有播放煽情的音乐,但却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课。陆老师通过让学生圈画、作批注、朗读感悟、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他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为关注是作者是如何写的,我们怎么学习这种写法。我想,这节课,看似随意,但透射出陆老师深厚的底蕴,折射出他对语文独特的理解,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方向性的引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
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一、了解新课改的内涵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有条不紊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新课改要实现“六个改变”。具体来说,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体验;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强调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方面:实现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
二、认清新课改面临的形势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不少问题浮出水面,亟待解决。对课改工作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感到压力较大和很大的占70.2%,而觉得压力较小或无压力的只占6.1%。
为什么课改的工作进程迟缓甚至止步不前呢?
在新课改培训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本次课程改革要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注意:(1)理论过深,引发教师的“恐高症”;(2)强度过大,引发教师的“消化不良症”;(3)形式过少,引发教师的“厌食症”;(4)名目过多,引发教师的“忧郁症”;(5)考核过松,引发教师的“麻痹症”。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第一,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这种理念并不认同,觉得新课改并不符合实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操控,对新课改理念产生怀疑和抱有不安全感。第二,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改目标的理解单一,只是模仿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具备有效实施新课改的要求。第三,课程资源不均衡,对资源充裕的城市而言,新课改的难处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知识和专家指导的需求上,即“软件支持”;而对资源稀缺的农村而言,他们基本很难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目标。第四,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平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
三、发挥新课改的主体作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当前,新课改已进入“胶着状态”,对其问题的研究往往会影响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及其进一步推进。新课改进程缓慢甚至停滞的现状,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本身。教师要发挥新课改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一更新、二反思。
一更新。
首先,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换。这种观念的更新至少涉及学生、教材、教室、教学、评价等五个层面。在新课改中,学生应是自主的学习者,而学习是经验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天赋等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发展,同时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材是多元的,是师生进行认知、分析、理解和批判的对象,是一种范例以及中介,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教室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探究真理的地方;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应该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在这五个方面进行更新,实现教师的自我角色转变,成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其次,更新教学方法及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在教学手段上,要逐渐掌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使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再次,更新知识。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检验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二反思。
反思不仅是在进行课改过程中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反思还是对整个课改过程的反思。首先,教师个人进行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设计的编写等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以及有哪些需要或能够改进的地方;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根据教学过程、学生课堂反应对当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课改的经验教训。其次,通过对他人新课改的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了解阻挠新课程改革的诸多因素。这些教研成果,都是一面面镜子,让教师看清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足以及缺陷,从而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师反思的具体内容:对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系统的反思、对知识系统的反思以及能力系统的反思。具体说来,对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的反思主要从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第一层面是关于教师理论认识的反思,第二层面是关于教师的教育经验,第三个层面是关于他人的经验。对知识系统的反思主要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进行反思。对能力的反思,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的反思、教学评价能力的反思、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有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改、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以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有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有利杠杆。教师通过对新课改的反思,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才能在新课改下完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郭怀中.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2005.4:479-480.
1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有许多联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教育观念与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以下一些做法:
1.1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新课改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甘肃省每年都有新课改培训,再加上我们是民族地区,还经常被派往广州,厦门,北京,陕西等地培训。发达地区的新课改进行的比较早,好多专家都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改的理念。尤其在广东暨南大学附中和陕师大,专家们对新课改的上课模式及方法使我们受益终生。省上给了我们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多思考,多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想法与问题,做到把培训到的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积极用于教学实践中。
1.2与同行们集体备课聚集精华: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备课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1.3从教学中获得充电机会:对于教师而言,自己到底专业过不过关,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老师价值体现的第一阵地,而学生是这个阵地的坚守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多研究学生,多发现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学生层次比较好,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使其在化学上更好的发展,激发兴趣。而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调整思路,让其对化学感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生活态度。老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才能总结出更多方法,才能不断促进我们专业知识的成长。从而使自己更快更好的站稳讲台。
1.4做好互相听课的好习惯: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实践为指导,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校化学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汇报课,过关课,老教师,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示范课,积极开展五课活动,然后评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探讨:今年我县又成立了一所高中,所选派的老师都是较为年轻的大学生,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在教学上有好多新颖的手段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教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毕竟他们对新课改的理解也许会更多些。同时我们也要把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理念传递给他们,使年轻同志能够尽快地成长,从而站稳讲台。
2如何使专业更好成长得思考
甘肃新课改实施后,在同行中通常会一起一些议论,大家都会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思考:
2.1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些主动,少一些抱怨,有利于专业成长。同事们坐在一起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爱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其实只有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 新课改;个性化教学
一、先进理念引领
1.极积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为了全面理解和实施好新课改实验,我们分科、分批参加多次国家、省、市级的课改培训会议。经过专家的讲解、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摒除了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教新教材就是适当改变教法,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大课堂教学空间的狭隘认识。
2.立足学校,引领学习。由于经济、地域、设备、资源、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全套照搬外地做法不一定有效。“在学校搞课改,立足学校实际搞课改”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学校通过翻印、下载、整理、编辑大量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精心取舍,把适合于我校教学实际的新信息、新理念及时传播给老师。并通过名师讲座、名师导学、教育案例,课改动态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为广大教师了解新课改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认识上的再提升。
3.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立足学校的各类学习后,通过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在提升教师视野的同时,最终达到活学活用,共同进步,将教师学到的新的东西和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质的飞跃。
二、互动学习引领
主要有三种学习形式
1.反思学习。老师反思的过程,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教学随笔。把教学心得,收获与反思进行认真总结后与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
2.研读“课程标准”。学校每人配发了课程标准,采取个人学习,集体学习,重点章节输导学习,分学科学习,交流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使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
3.同伴互助。开放自己,主动与教学同伴合作、切磋、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究问题,是提高的重要途径。主要的活动形式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组织型就是学校定期开展的业务学习交流会。分学校交流和学科组交流两种形式进行。学科组的交流一般以学科性质为主,就本学科课改前前沿成果、策略、方法、案例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思考,在交流中升华。学习交流以主题交流为主,就课改中出现的困惑,关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进行专题探讨交流,如“新课改老师该如何做”,“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成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研讨交流解疑释惑。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与教学同事进行研讨,这种不拘形式、地点、时间随时发生,随时结束的形式在新课改中解决问题及时,效果明显。
三、探究提高引领
为了使新课改的实验工作及时得到推广,发挥好典型示范功能。我校举办了“新课改教育论坛”。每年的五月和十月举行一次。自施行新课改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多次。为广大教师展示课改成果提供机会。为教师相互学习构建学习型教师集体营造氛围。主要形式是看,查,听,议。看就是深入教室看课堂教改实施情况。查,就是看教师资料积累,学生学习方式。听,就是听取成功做法,操作过程。议,就是评议得失,改进推广,再将交流材料装订成册,启迪更高层次的系统学习。连续两年,虽论坛主题不变,但老师参与热情不减,话题常讲常新,绝大多数通过议坛,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深刻的思考。为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创造了条件,使部分教师由新课程的旁观者,穿新鞋走老路者,变成了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
四、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的转化
引导教师克服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五、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七桥初中以校长为首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七桥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和学科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培育了“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新学习”课改理念,切实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实施教学、评价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我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七步法新课堂教学模式,后经不断实践和总结有将其改善为一体三环五步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而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三环指的是教学中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互动研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五步则主要指的是导学预习、讨论展示、探究点拨、练习巩固、评价反思。
4发展校本特色,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七桥初中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力度。一是根据我校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三绝”之一的《梁平木板年画》原创故乡—--屏锦镇,因此将继续传承和学习木版年画、传统造纸是我校教育的义务,为此,我校请来了《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老师开展指导工作,并不断开发和编写了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概述、基本内容、“二元纸”制作、年画纸改造、年画创作要素、手工雕刻技术、年画艺术价值、传承方式等;二是根据我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根据135课改模式的主体教育,结合养成教育,组织教师研发了校本课程———主体教育《立省》。请要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各位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中,在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后,我校丛目标自定、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品德自善、人格自尊”五个方面编制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上册),该课程共计5.5万字。后来又从“礼仪自范、生活自理、心理自信、素质自强、成果自创”五个方面编成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下册),目前均被用于教学中。三是在社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校本微课程。为了进一步丰富七桥初中的校本课程,我校有将每周星期二下午第八节课作为社团活动课,陆陆续续组建了文学社、数学社、英语社、书法社、绘画社、科技社、乒乓社、田径社、篮球社、音乐社、播音社等社团,并积极落实了各个社团的场地、所需器材、内容、主体,并指派专人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将学生优秀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以及社团活动收集起来,从而不断将其拓展成社团活动的校本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7
课改动员会在全市的召开如平地春雷,让与会者心湖泛起阵阵涟漪,观摩体验式的课堂后,我校课改工作也紧跟着拉开了序幕。
一、理清思路,布好课改全局
为了唱好新课改这出大戏,我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新课改实施规划》《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工作制度》等。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动员,形成“人人关心课改、人人支持课改、人人参与课改”的新局面。
二、研训并重,打造课改团队
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基于此,我校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平时则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研讨工作,加强集体备课。学校每位班子成员对接负责一个教研组的备课指导工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制定、组织听课、课后讨论、教学反馈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到计划明确、过程完整、监督到位。教师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带领学生创建班级文化,组建学习小组。此外,我校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并到课改的先进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三、推出“三课”,搭建展示平台
为了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练就教育教学的过硬本领,我校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改活动,加快了课改工作的进程,走上了课改的快车道。
(1) 实验伊始抓过关。过关课,由学校领导或年级组长担任评委(原则上6人左右),由评委评议打分,凡分数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视为过关;凡分数为75分以下者,由教研组长重新安排再上一节课;两次均不过关者,由本人申请再执教一次。
(2)实验中段抓提升。提升课,让教师自我对比,为营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提升课要求教师在课改实验中,不断实践、摸索、总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3)实验后段抓优质。优质课主要采用校内赛课的形式进行呈现。我校举办了教师的优秀导学案设计评比、学生的优质作业评比及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又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与展示才艺的平台。
四、追求品质,创造课改特色
回首拼搏路,花香满径来。在课改工作中,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特点、抓住优点、创出亮点。
(1)课前预习抓得细。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拟定不同的预习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解决问题。如语文,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为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查一查;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为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又如数学,五年级的预习要求为一读――读新课内容,二划――划概念或公式,三查――查资料或上网找答案,四做――做例题或做练习,五提――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要求层次分明,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
(2)学习小组编排好。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一个班分为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两个小组,三人一桌,前后两桌一个小组(每组两人坐在中间,另外四人在对角就座),面朝黑板,这样既方便做笔记又不影响视线,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课堂评价反馈快。在教师上展示课即将结束时,留出2~4分钟的时间,由学校领导或听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当堂的表现,如声音、站姿、板书及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学生入耳入脑,进步更快,师生交流的效果也更佳。
(4)师生阅读内容广。按不同学段,我校下达每个学期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师生做好摘录。学生版的摘录按不同年级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要求,如低年段的有“好词”“佳句”“自评等级”“教师评分”等版块。
(5)激励机制形式活。每学期,我校都针对课改工作进行专项评优,针对教师评选出“课改标兵”“课改优秀教研组”等;针对学生评选出“课改优秀班级”“课堂展示标兵”等,以榜样带动全体师生创新争优。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对小学老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培训,使老教师牢固树立“在岗尽职尽责”的思想;
2、克服老教师在新课改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克服认为新课改是中青年教师的事,因而消极等待退休的错误的思想,树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研讨:以“新课改与老教师的困惑”为题,共同研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二、培训对象:
在岗的小学高级教师。年龄范围:女教师50岁以上,男教师55岁以上。
三、培训时间:
每年举办一次,培训时间为五天,学时50。
四、培训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新课改的教学与实践;
3、老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4、电脑基础知识培训;
5、专题研讨:⑴“新课改实施中,我们的得与失”;⑵“新课改离我们有多远?”⑶“暮年壮志不已”,与我县优秀老教师作交流。
五、培训要求:
1、加强培训管理,认真制定培训课程计划。教师进修校要加强对学员学习的管理,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每天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公布,表杨学习认真的教师,批评敷衍塞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师。教师进修校要认真选派优秀教师制定出培训课程计划,组织教师针对老教师的特点写好教学讲稿,开展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2、安排好教学工作,选派老教师参培。各小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好学校的教学工作,选派老教师参加培训,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派老教师参加学习,否则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
3、端正态度,严格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加学习,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到早退。参培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岗一天就要牢固树立“在岗尽职尽责”的思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4、学习新课改,理解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进行反思,重新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看自己的新教材教学工作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多远,是否是:“穿新鞋走新路,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穿旧鞋走旧路,抑或穿旧鞋走新路。”从而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5、学习电脑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要学会电脑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并不难,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偏大就不学习电脑基础知识,就不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参培教师要学会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从网上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6、培训与教学相结合,认真组织考核。教师进修校要根据参培教师年龄偏大的特点,把培训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也可多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课堂教学,然后进行讨论。在学习结束时要认真组织考试和考核,考核的方法可实行多样性:说课、讲课、评课、教学设计等方法都可进行。结业成绩通报全县。
六、培训保障: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本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本次新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教育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局面。实现了权力下放,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能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和课程,达到教育收益最大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教材选择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1.教材选择多样化,地方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实验首先就是改变了过去全国使用同一版教材的局面,要求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高考也命题也不再依据某本教材,而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种版本的教材争相出炉。现在全国普通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下于十种。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不能只选择一种版本的教材,而是要选择多种版本的教材。广东省在教材选择上就遵循版本不少于三个的原则。而广东省的各个地区选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都是由各地区相应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教材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投票决定的。必修部分统一要求,选修部分各校参照《广东省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自行决定。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选用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粤教版。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某一学科上,虽然学校选定了某版的教材,但是他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参考指定的教材,而是采取“一本教材为主,多版教材为辅”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每位老师手里都有两三本,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参考。这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建议学校在进入新课程之前,应该让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前拿到多种版本的教材,提前熟悉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总结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和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程设置灵活化,学生拥有选择权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革后的高中课程由八个学习领域、十二门科目和若干个模块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按照国家的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开设多样化、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限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通,灵活的执行国家的要求。首先,选修课程必修化,由地方或学校代替学生选课,统一上课,采用的这种所谓“配餐制”。这也是现在我国新课程实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我省刚刚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选修Ⅰ的内容一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进行选择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必修的。我们考察的深圳、济南两地的学校基本上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只不过有的是省里规定的,有的是市里统一的,还有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几乎没有学校能达到让学生开放式的选课,上课实行“走班制”。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牵制,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限制,采取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实际的。要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学校活动课程化,为了达到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至少获得6学分的要求,很多学校都灵活的将学校活动课程化,例如将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等学校活动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管理,又完成了国家对开设校本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再次,研究性学习灵活化,国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15个学分,如果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可能效果不会太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所以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灵活话,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散研究;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个别指导。有的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用几个课时,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选择题目和导师,学生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期末再利用几个课时验收成果。或者是在放假前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假期里进行实践研究,开学来进行验收展示。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一些做法,对我校以后实施新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师拥有选择权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更加个性化。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的新的课堂教模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到深圳实验学校和山师大附中的课堂,分别听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十余节课。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任课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无论教材编排,还是课程设置怎么改革,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授课方式不变革,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空谈。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实验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我们进行新课程培训的最重要的任务。
4.学生评价多元化,学校拥有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进传统的校内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是大势所趋。在考察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采取了综合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学校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国家规定学分认定权在学校,所以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学分认定标准。以深圳实验学校为例,他们将学分认定分为考试和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考试成绩占60%,评价成绩占40%。考试成绩又分为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成绩又分为个人评价(10%)、同学评价(5%)、家长评价(5%)、和教师评价(20%)。最后他们规定只要学生的学分达到1.7分,就认为这个模块通过考核,给2学分。同时,他们还按照国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和成绩手册。因为虽然学生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理念很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虽然广东和山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阶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政府行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行动到位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是落实新课改的组织保证。我校已经成立了由符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委员会,并指定了具体分管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的副校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因为新课改不仅仅涉及到学校的问题,同时也直接涉及到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生家长能了解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最后达到支持新课改的目的,学校要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必须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学校的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动员,营造课改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课改新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制定我校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对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计划和方案,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置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方案,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有章可循,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将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项研究,以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建议学校选择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对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传统教学方法固然因为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法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但传统教学强调的以传道、授业、解惑等为标志的教师,在育人、求知方面的教师专业能力要求,还是极具现代启发意义的。可以说教师能力不够,课改就会走样;能力平平,课改就会止步;能力全无,课改无法进行。因此,湖南省溆浦县警予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或“警予学校”)的课改,是以提高教师能力为前提而展开的。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传统教学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好做法,不断提高教师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个性化理解和开发教材、灵活驾驭课堂、独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沟通合作和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所需而搭建“五育”(德智体美劳)平台等能力,为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赢得了先机。
一是规划引领能力提高。学校先后制订师资建设五年规划、个人专业成长三年规划,组织师德演讲比赛、教师成长故事交流,定位人生的目标,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二是培训推进能力提高。确立“校级、组级、个人”三级培训模式“请进来、围拢来、走出去”,每个星期都有教师外出培训,每个月都有校内集体培训,多渠道常态化培训满足了教师日益增长的提高能力的需求。三是活动促进能力提高。为教师量身赠书、组织教师读书会、搭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开设名家讲坛、开展师徒结对,确保老师“手中有书、眼中有学、心中有识,行动有指南,周围有榜样”。
二、配套改革,以开阔的视野设计新课改
新课改表面看是课堂教学改革,但作为整个教育改革体系中的一环,课堂教学改革是离不开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的。即便课堂教学改革,也不单是师生之间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变革,大到目标达成、流程设计,小到班内氛围营造、座位编排、人员搭配等都要合理兼顾。如果一讲新课改就只改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势必单打独挑,难以为继,甚至流于形式。所以,我觉得,就一所学校而言,开展新课改,应当以联系的眼光,系统思考,配套改革,以开阔的视野来系统设计。我校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才一步一步让新课改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为土壤,以教师能力提高为支撑,以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以家校合作改革为延伸,以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为促进。肥土壤,见深度;强支撑,显力度;活管理,出高度;家校延伸续长度。学校从师生容易忽视的校训教育入手,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主题化开展德育活动, 系统形成“自治心,公共心”的课改德育体系,形成自身德育品牌。在此基础上,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生成“课前小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拓展延伸―课后检测”的“警予学校生态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着眼学生“问”起来、“动”起来、“灵”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评价跟进,以完善的机制推动新课改
新课改已经在多个省市进行了实践,从中摸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新课改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无法完全适应新课改的实施,因此进展缓慢。然而少数民族的新课程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改教学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新课改的优势与不足
良好的教育能够为国家提供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性,在学习上也会缺少积极性,学习效率较低,而新课改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措施。
1.1 新课改的优势
中国传统性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灌输,在课堂上基本是以老师为主体,采取的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与学生互动,导致学生没有较大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放弃学习。新课改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课堂的互动,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友谊,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提高创新意识,从根本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1.1 新课改中,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辅导作用,采用的是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同一堂课中学生所学知识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
1.1.2 新课改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果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就会导致有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有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
1.1.3 新课改中,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利用校外或者实践模型对学生进行诱导,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还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相关经验,以及生活上的事情或者古今通外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在中国的传统式教育中,由于环境的限制,大部分仅仅局限在理论教育中,无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1.4 新课改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改采用案例教学,不完全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原有的枯燥变为现在的真实,学生会产生主动吸取知识的力量,而不是被迫的接受。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考察,学生死记硬背。
1.2 新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困难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一定的局限性也会产生一定的缺点,对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新课改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1.2.1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许多重点学校采取过相关的措施,如对教师进行培训,然而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较为粗略,教师也无法充分领悟新课改教育的本质,无法将其良好的应用在教学中。另外还有的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只是理论上的提出"新课改"这一概念,导致很多教师无法真正的理解新课改的含义,甚至有些教师都不知道新课改的根本是什么,只懂得按部就班的教书,这样一来,新课改也就形同虚设了。
1.2.2 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实行由传统教育向新课改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例如应对考试,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在许多地区依旧如前一样。尽管新课改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采用,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采取的还是死记硬背,机械性的训练,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导致的,新课改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取代。
1.2.3 对于少数民族的农牧地区来说,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相对城市来说还是较为落后的,教学水平无法提高,硬要将新课改的方案强加其中,只会适得其反。教师骨干的缺乏,加之教师对科学的认知不清,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技术上,掌握的知识都比较匮乏,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师资力量连传统的教学标准都无法达到,这样就导致了发达地区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1.2.4 新课改中学生起主导地位,一切都是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和主线。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还无法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在传统教育下的严格管理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导致教学改无法进行。
2.新课改在社会方面所受的影响
2.1 由于部分家长无法认清教育的形势,一味的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则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积极引导创新思维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新课改改革的积极性。
2.2 虽然学校已经对新课改的改革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多老师都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分数。虽然采取学分制的教育体系,但是在根本上依旧是用考试分数来说明一切,一味追求分数,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2.3 社会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在主观推动新课改的进行,然而却没有真正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老师和学校也只能继续进行着应试教育来满足家长的需求,尤其是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3.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加强新课改的应用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都是远离城市,处于较偏远的地区,导致了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低,在多个方面约束了新课改的发展,使得新课改无法发挥真正的优势,对此应采取一定的解决方式。
3.1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且师资力量也无法与城市的师资力量相提并论,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的储备,选择优秀的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同时,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俗话说的好,教育设施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无法解决技术上的能力,又怎么充分发展新课改的方式?教育的根本一定要从基础抓起。
3.2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经常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使其真正的喜爱学习。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局限于书本,教师要积极带动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优秀的地方。
3.3 新课改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切不可盲目求成,应该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注意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到知识的魅力,从根本上喜爱学习,热爱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4.结束语
新课改的全面实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不应急于求成,应从根本上努力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端。新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由于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更应加强重视,从各方面解决新课改实施的阻碍。随着时间的延长,新课改的优势一定会逐渐显现出来,从而提高中国的教育层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孙自敏(1972-),男,河南永城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河南郑州45000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95-02
一、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曾经的教育思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并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态度,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教师应该把劳累的体育训练变成趣味的运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硬性要求学生的成绩,关注培养学生的自身爱好,教会学生知识不难,难的是培养出学生的爱好。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淡化成绩至上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不光要指导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的锻炼,还要学会解决其生活学习上面临的问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引导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再者,教师下功夫研究学生,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运动计划,给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永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导学生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在教学中灌输团队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教学安排中,学科知识落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之间界定严格,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自然学科的教学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程时间,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在繁重的学习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造成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相对于外国同龄人的身体状况,中国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而新课标的实施,使原来形同鸡肋的体育课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学校也增加了体育课的教学学时,提高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升级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以适应体育和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应考虑到边缘学科知识的储备,如对于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问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自身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新课程改革实施时间不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全面理解,造成了一些和改革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例如,在教师角色转变上、新课程理解、自身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些教师不能彻底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的禁锢,依然认为教师和学生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教学中不能放下身段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依然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少参与学生中的合作;过多地强调自身的教学能力,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有些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依然遵循老套的授课方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对新课改认识不透彻,部分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改内容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已,充其量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对于新课改能够改变教育现状持有怀疑态度,不能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片面地改变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理论的缺乏。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出现认识偏差,在教学中过度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裹足不前,不能突破自我的授课模式,死板教学。同时又排斥新课改培训,满足于现有教学水平,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无法运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培训现状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培训方面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针对培训内容构建不同的培训体系,指定相关有效的培训课程。第二,加强师资力量投入,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选取国家教师、各高校骨干教师、学科精英教师作为培训队伍,使被培训教师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培养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专业性,针对被培训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思维方式设置多样的课程教学培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但是,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间接地影响了新课改教育的实施。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距离国家要求的课改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1.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体系质量也不容乐观,在培训中往往注重提高理论学习和提升理念转变,缺乏全面协调的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的调查分析,培养计划脱离实际情况,不能符合新课改要求,同时新课改培训的操作性不强,导致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时间常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冲突。培训方式的不合理和培训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采用较为传统的课堂听讲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缺少培训和学院之间的互动环节,教学氛围不活跃、交流少。体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运动性和自主活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训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的脱节。同时,体育教师培训的经费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创新性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3.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体育新课改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教育课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们往往既要上课,又要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还有抽时间参与培训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很难三方兼顾,培训的时间往往占用了工作和学习时间,甚至出现因工作而放弃培训的情况。
四、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及实施举措
(一)提高体育教师设计能力
提高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对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应该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深入了解分析的能力,使教师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如学生的机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等,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研究定位能力,培养体育教师分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结合教学任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通过资料和网络的查询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独立教学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做一名真正的反思性教师。
(三)体育教师评价能力培养
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培养教师的总结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质量评判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总结归纳经验;培养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剖析、分辨、思考能力,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独到的见解,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性处理,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评价能力和评价方法;再者,教师的评价运用能力,教师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学生,做到对课程题目、运动量、学生专业知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准确评价。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响应新课改政策的必要工作。在加强教师工作培训时,重点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大帮助。“少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综合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从业的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参与新教程改革,为教育新一代的有志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
[2]尹志琼.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