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师德范文

时间:2022-05-11 22:0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职工师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职工师德

篇1

三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教职员工要带着做研究的精神去做事,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努力成为本领域业务上的专家。特别是年轻人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四是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行政工作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需要提倡合作精神,把个体的能力与集体的智慧紧密结合起来,彼此尊重,团结一致,互相协作,互相学习,统一思想,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教师的思想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当前高校教职工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职业信仰动摇、价值取向“多元化”、示范作用降低等问题。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一种内在修养,属于道德范畴,仅仅依靠外在的规范、制度的硬性制约和教师评价体系的软性引导,仍然有欠缺。在当前,加强高校机关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责任意识。每个机关教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尽职尽责,热爱教育事业。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定期学习来激励和引导机关教职工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甘作“蜡烛”和“人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必须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来访的师生和校外人员。在工作中坚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耐心细致、主动周到,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复、有难必帮”。

篇2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Research

CHI Zhiheng

(Fengman Training center(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ician Institute)Jilin 132108)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Jilin Vocational school, the duty higher carries on visits, as well as through some literature consult, understood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thought politics present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s to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Establishes the school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this pattern constitution is: Three ways for the guidance, one systems make the safeguard and two actions make the consummation, strengthens the Jilin vocational school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tern

0 前言

根据笔者对吉林市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培训中心走访,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经纬等的《高校教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了解到职业学校的多数教职工具有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人生观;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但是受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部分教职工体现出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奉献与索取的矛盾。

当今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利益主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等。所有这些,必然给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许多多新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市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培训中心等。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了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及辅助逻辑分析法。

2 教职工思想政治行为影响力的主要特征

2.1 健康心理的影响力

教职工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教职工健康的心理要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的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与学生、同事、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和同事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以及具有健康的人格。

2.2 表率的影响力

表率的影响力体现在:教职工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冷静、清醒、明智,因势利导,权宜通达,机动灵活的领导能力;发扬团队精神以及自我约束的等因素在学生中产生的威信、凝聚力、感召力等。

3 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 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途径

3.1.1 用校风为先锋,用制度来规范

所谓以校风作先锋,就是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前辈的光荣传统,建设自己独具特色校园文化。在办学过程中,来形成“勤奋好学、创新务实”的厚重文化理念,“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等教育理念。这两个理念构成了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每一个有理性的教职员工,他们可以不接受以个体身份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愿,但一定不会违背学校的意志和意愿――校风,这也是任何单位组织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建立自己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的缘由。当然厚重的文化理念、优秀的教育理念导正着学校逐步走向未来。

运用制度来规范,就是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教职工遵守师德规范。

在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坚持强调以学生为本,同时关心教师的根本需求,从关心教职工的根本需求、关爱学生入手,换位思考问题,寻找做思想工作的最佳途径。坚持不懈的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学校校风为导正、以关心教职工根本需求为手段,来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形成了关心学生、敬岗爱业、讲求奉献,不为索取,为教书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发挥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首先是组织优势。学校工会具有严整的组织体系,学校从校工会委员会到各工会小组,形成至上而下完整的联系网络,通过工会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全面的进行政治思想建设。(2)宣传平台优势。校工会拥有各种媒介的传播渠道,通过校内广播、墙报、校内局网网络等,运用这些活动平台在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以及交流信息等方面,能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3)校工会活动多样化优势。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各种民主管理活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竞赛、争先创优活动、为学校发展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教职工群众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和职业技能教育。

3.1.3 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同类别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教职工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教职工不断提高自己觉悟,为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3.2 构建工作体系作保障

工作体系包括政治理论研究体系、思想教育内容体系、政治组织领导体系、政治制度保证体系及服务支持体系,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3.3 建立两个举措完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个举措是通过调研,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欠得以完善;另一个举措是宣传,使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得以顺利实施。

篇3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以及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面对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的大学生们,高校广大教职工是否具备人格魅力?如何去体现人格魅力?这是我们高等院校包括教师、行政管理者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必须具备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人格包含着个人的心情胸怀和德行修养;从实践上讲,就是人的“为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教职工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心理素质与道德人格的汇合,充分体现在教书、管理、服务等育人活动上。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人格魅力是任何其他东西包括制度、奖励、教科书等无法替代的。

1、教职工应当具备的人格魅力。高校教职工必须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良好的人格魅力:一是从言论行为方面要求。言论和行为是一个人思想、修养、品质的集中体现。高校教职工在言论上不仅要和谐优美,而且要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传的话不传,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发牢骚讲怪话。在行为上要时时刻刻高标准严要求,不该做的事不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二是要从爱护学生方面要求。教职工天天都在为学生服务,每个教职工的工作都离不开学生。大学生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正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自觉性能动性比较欠缺,更需要教职工去引导。教职工如果能做到及时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向广大学生倾注爱心,无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从生活上都细心去关照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就如同在家里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教职工真正爱护学生的体现。三是要从仪态形象方面要求。教职工的言谈举止、仪态形象在课堂上、在办公室、在校园的公共场所表现的优劣,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也就是说,教职工的仪表和形象如衣着打扮要得体大方,举止优雅、仪态和蔼,在学生面前要始终保持着一种文明、庄重的精神状态,时刻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印象。

2、教职工的人格魅力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催化剂。教职工如果在关爱学生、仪态形象和言论行为上体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就会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可敬可亲。教职工的人格魅力的表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营造优越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诱导,甚至胜过课堂教育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教师去调动,不少学生也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到大学后,有一种攀比心态或是自卑心态。他们正处于这学与不学的十字路口上,如果及时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有广大教职工的良好人格魅力的感化,这些徘徊不定的学生就完全有可能继续发挥自己在高中阶段的潜在能力,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继续朝着大学生应该奋斗的目标努力。

3、教职工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原动力。大学生年轻有为,模仿能力特别强,也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他们的目光往往总是盯着教职工:一是观察教职工整体素质高不高;二是观察教职工师德形象好不好;三是观察教职工知识水平多不多;四是观察教职工的人格魅力美不美。学生们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观察,就可以对教职工特别是教师言谈举止等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他们也就能够给自己向教职工学什么和怎么学进行定位。那么,教职工的人格魅力应从那些方面去推动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呢?一是教职工要用宽恕者的心态热情为学生服务。学生在学校不管有什么挫折或者是有什么不良行为,教职工一定要以宽恕之心包容之心来教育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职工对待学生一定要严中有度、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不听话或学习成绩不好,就存心对学生有偏见。而是要满怀信心期待学生的转变与进步,更应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照学生。二是教职工要用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知识去教育辅导学生。用优良的师德品行引导学生,用渊博知识感悟学生,这是教职工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和道德准则。现在的大学生最容易崇拜的人是老师,最容易接受的是老师的评价和指导,他们往往把老师看成是自己心目中追求知识和教养的坐标。这样,教职工的人格魅力这个教育力量就会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三是教职工要用鼓励、愉快、善待的方式对待学生。教职工不仅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多交谈,诚心诚意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教职工讲要热情对待学生,要用真心去爱护学生,这不是优美的词句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广大教职工的真情实感,靠教职工的具体行动才能产生出效果。 “是泥土,就能成砖瓦,是铁矿,就能成钢铁,是金子,就能放光彩”。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长处,要对学生多鼓励,帮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人格,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面对社会?因此,可以说,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都同样离不开教职工的人格魅力这个重要的教育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篇4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搞好师德建设,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广大干部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学校工会组织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进一步提高抓好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集中精力、广泛宣传、广泛发动、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向,恰当地进行宣传教育,推动师德建设快速有效发展。

二、创设活动载体,开展多种活动

强化师德建设,创设活动载体是关键。例如,我校工会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教师队伍在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恰当设计不同主题的活动载体,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如针对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开展了“以陶为师,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一些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开展“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少数教师变相体罚学生,开展“爱生敬业,乐于奉献”主题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工会的职能,提高了教师的师德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师德建设。

三、选树师德标兵,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中,我校工会十分注重发现、树立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例如在局教育工会的倡导下,我们始终把“三育人”活动作为抓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注重典型的选拔、培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年来,“三育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选拔、培养、树立了诸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德典型。每年的教师节都要进行师德标兵评选和表彰,并将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教师人手一册。同时还要举行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广泛宣传。通过这些途径和形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召、鼓舞和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四、开展多种教育,增强工作实效

师德建设重在实践。要使师德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学校工会就必须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学校工会在推进师德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并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以此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比如,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自觉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加强形势教育,使教师正确对待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使教师提高依法从教的水平;通过加强健康身心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多种师德教育活动,增强了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完善教育机制,提供制度保证

要使师德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就要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教育机制。学校工会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完善师德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完善师德建设保障制度,尤其是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首先要完善激励机制。我们要深入实际了解、分析教师的需要,针对其心理、个性特点,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作为衡量工作优劣,职务评聘,绩效工资等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师的人文关怀,做到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提高教师恪守高尚师德的自觉性。

其次要完善约束机制。工会组织要从增强爱生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德风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入手,修订和完善有关规定和纪律,进一步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等方面的素质。

篇5

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中开展的重点工作:

1.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党小组会议,认真传达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

2.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自查自纠。

3.依据上级有关要求就加强师德修养、规范从教行为与每位教师签订责任书,并要求将自存的一份张贴在办公室显要位置,随时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4.在花圃、走廊等显目的位置制作了宣传标牌,规范教职工的从教行为。

5.通过网络组织教职工向“最美教师”、“中国好校长”入选先进人物学习。

6.由德育副校长牵头,开展师德帅风专项整治巡查活动。

7.除正常使用外,学校所有功能室平时要上锁;学生宿舍、空闲房间等一律上锁。

8.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档案,一人一档。并将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

三、自查自纠、查摆问题主要从以下十五个方面进行:

1.查有无散布有损党和国家声誉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传播违反互联网规定的不良信息,参与等非法组织及反对党和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行为;

2.查有无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谩骂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或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利,将学生逐出教室,或以辅导、谈话为名,带异性学生单独到教师办公室、宿舍、功能室等行为;

3.查有无不备课、上课应付,批改作业不认真,辅导不用心等敷衍塞责、马虎从教、误人子弟的现象;

4.查有无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现象;

5.查有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现象;

6.查有无在插转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教研科研中虛作假、营私舞弊的现象;

7.查有无教育理念陈旧、教法死板,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方法、新课改等行为;

8.查有无教室内吸烟、上课时间接打电话、讲脏话粗话等行为;

9.查有无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等违反工作纪律的现象。

10.查有无接受家长的宴请或索要财物、向学生推销资料或学习用品、乱收费用、违规补课、有偿家教、调人情座位等行为;

11.查有无在校时间酗酒闹事、在职经商、行为不检点等违反职业道德和违法违纪的行为;

12.查有无不服从工作调配和管理,或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团结,或在校内外制造事端、打架斗殴等行为;

13.查有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早退、无故不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旷工的行为,上班期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篇6

一、提高女教工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是做好女教工工作的根本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的女教职工委员会,要充分考虑到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引导激励女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知识的储备。大力支持她们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历进修,鼓励她们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配合学校组织的读书报告会、教师基本功培训、优质课与教改课讲评、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及巾帼建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女教师的文化素养、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同时,鼓励女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改活动,组织她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实验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女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并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鼓励女教职工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通过继续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教育、岗位培训和考核评定等,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工作。

二、关心女教工身心健康,是做好女教工工作的基础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某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燥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学校女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工作压力过重带来的是她们精神上长期的高度紧张。在家庭里,其角色是妻子和母亲,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责任,她们与男教师同样承担着事业上的压力。学校相关组织应更多地关爱女教工,帮助她们适应事业、家庭中的双重角色,扮演好双重角色。为此,学校女教工委员会要经常了解女教职工的家庭情况,帮助她们逐渐适应学习生活,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女教工委员会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到郊外旅游,放松她们身心;请来知名专家为女教工做保健知识讲座,掌握及时调整心态的方法;定期的妇检,使她们第一时间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如三八节组织男教工为女教工送花,并送去了深深的祝福等等活动,处处让女教职工感受领导和组织的关心与爱护,时时沉浸在团结和谐的氛围里,愉快生活,努力工作。可以说,“生活上的体贴和情感上的关怀”找准了女教工工作的切入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是做好女教工工作的基础体现

篇7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 近年来,全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抓质量、促均衡、正行风,为夹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吟职中和夹江外校迁建项目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高考本科、重本上线人数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夹江外校学子再夺市中考状元、人均总分蝉联市六连冠,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取得新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既是你们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你们丰富才智的体现。在此,县委、县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篇8

一、12月29日,我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部署了具体工作,随后王胜利校长带领教师们认真学习文件通知精神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并对违反师德的8起实例进行解读;接着,王校长就近年来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乱买资料、有偿家教、不公正对待学生等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结合《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有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阐述,希望全体教师能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总结,提高自身修养。

二、会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自查自评,对照教体局师德师风自查表,要求每名教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反思。

三、组织全体教师网上认真自学《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所列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和处理办法。

四、12月30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讨论:对照反思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交流如何规范自身言行,为人师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践行师德,弘扬师风,加大自我约束力,防微杜渐,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9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师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工作成立了以徐顺涛校长为组长的教师教育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玉海中心小学教师发展规划》,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二、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全教会动员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发展

1、加强师德培训:为贯彻落实《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xx年暑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校深入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师德教育活动。在暑期师德培训期间,学校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重点》,深刻领会和宣传《条例》和《纲要》的精神实质,做到依法治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深入开展争优创先活动,通过对先进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事迹的学习,着力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学校服务学生和家长、教育服务社会工作。④开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为主题大讨论,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作用。此外,老师们积极通读师德培训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撰写学习体会。扎实有效的师德培训,取得了显着效果。

2、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1)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教师教育中,我校特别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而且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开展了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去年下半年,学校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老师命题比赛,大部分老师非常认真,命题的质量非常高,其中语文、数学、科学每组推选两位老师参加瑞安市现场协作命题比赛超记录地获取三个第一,五位老师代表瑞安市参加温州市命题比赛。同时,严格要求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如具体要求他们全程参与语数市级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案例,执教公开课等,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

(2)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重复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入学科领域内前沿的东西。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在开学初先后派出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培训,还有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培训、校长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等等,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高校函授学习。

3、注重有效校本培训

(1)加强团队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最基层的单位。为了更好的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我们从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着手,期初学校明确教研组、备课组任务,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注重过程活动,效果显着,为了激励先进,学校组织全体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到福州学习考察,期末评出三个先进备课组。娄朝兰老师还为瑞安市数学教研组长学习会上做题为“情系后进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报告。

(2)深化主题研究。继续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研究,各教研组结合自己学科特点,确立了研究主题,并结合平时的教研组活动,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实践研究,语文组侧重于“同课异构”、疑难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研讨,数学组围绕“同课异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效率”开展系列化研讨活动。此外,一年级五位语文老师,三位数学老师,一位美术老师,共开出10节家长汇报课,得到家长高度评价。

(3)参与区域活动。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六组15位教师参与了安阳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刘万勇、张周谊老师为联片活动上了研讨课,同时还举办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

篇10

创建高水平现代大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塑造高水平现代大学的基石与核心。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应切实履行职责,立足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通过设置“教育——修身——考评——激励”举校统一体制,努力创新师德建设工作。

一、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必须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在实处

1.师德修养历来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先决条件

教师之道,师德为本。教师只有在办学方向、教育理念、学术风范、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认识,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具体、最深刻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和先决条件。

2.加强师德建设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措施

现代大学的基本架构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而教师是行为主体,只有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在现代大学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师德建设是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

3.提升师德修养是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需要

教师和学校是相互依存、实现共赢的统一体。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发展需要同步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二、目前高校在师德建设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

1.师德建设工作卓见成效

党和国家历来关注和重视师德建设,高校党委和行政也一直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快速有序地发展,与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2.目前师德建设工作的不足

一是认识还不到位。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软指标,往往只满足于学校工作要点提到过,领导讲话强调过,工作机构设置过的表面状况;二是落实还不到位。由于学校在师德建设工作上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模式,各部门都说重视都说在抓,却都没有抓实,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至此,造成师德建设喊了多年,可问题仍不断出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不十分满意的状况。

3.师德建设工作的缺陷分析

师德建设工作之所以存在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任务不明确,责任不清晰。一些学校中多头都说抓,谁也没抓实,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领导——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了师德建设工作的落实。

三、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正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着力激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

1.关于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一种自律性秩序。它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职业习惯、社会舆论等手段,使教师形成内在化的标准,而教师的自律会对他律形成波及和感化效应。因此,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

2.启发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站在学校和教师共同利益的立场上,做教师的知心人、贴心人,绝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板着面孔训人,使教师发自内心把师德修养作为做人、育人的第一需要,自觉追求师德的自我完善。

四、设置师德建设工作“教育——修身——考评——激励”举校统一体制和运作机制

1.提高认识,切实把师德建设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中

师德建设是事关学校发展和教职工素质全面提升的战略问题和系统工程,应该引起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师德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共同推进,动员全校的力量整体参与,因此迫切需要设置举校统一的体制和运作机制。

2.建立师德建设举校统一的工作体制

(1)建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挂帅,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和工会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设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办公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学校党委和行政不妨把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因为工会抓师德建设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工会与教师联系密切,感情深,教师都是工会会员;二是工会具有从事师德建设工作的热情和精力;三是工会具有教育职工和维护职工发展权益的职责;四是工会积累了师德建设工作的丰富经验;五是利用工会的优势和特长可以将师德建设工作寓于教师喜欢参加的各种活动之中。学校应该把这种“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使其在师德建设方面做好得力助手,发挥重要作用。

(3)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师德建设工作涉及面宽、范围广,光靠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工会作为牵头人,工作中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缩手缩脚,要注意做好协调工作,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位,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4)各院系建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 ,指定专人负责

师德建设重在基层,各学院都要建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的领导下,不妨指定学院工会主席具体负责,构建学院师德建设工作框架,把工作落到实处。

(5)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各个工作机构的目标责任和规章制度

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校、院两级师德建设工作机构的目标责任,建立鉴定、评价、选报、使用、交流、激励、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给各位领导汇报工作,首先,我代表郏县科技中专的全体师生向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郏县科技中专的前身是郏县职业高级中学,2001年6月由郏县第一职业高中和郏县第二职业高中合并而成,2007年9月根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07]8号)精神:学校搬入县一高老校区。 2009年7月,经市教育局批准,郏县职业高级中学更名为郏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省教育厅备案,跨入了普通中专的行列,并更名为“郏县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近几年来,在县四大班子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教育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郏县科技中专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贴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树立“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专业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密切校企关系,拓宽产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县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近几年我校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目前,郏县科技中专是郏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88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25586.02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各项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标准化的教学楼、公寓楼、实训楼、餐厅以及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数控、机械加工、汽修等实训室。另有琴房、画室、舞蹈室等学前教育实习设备。

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电、电子电器、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养殖)、学前教育(幼师)、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个专业。目前有三级18班规模,在校生500余人,教职工86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进程,1996年9月国家依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我校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我们的培训教育对象,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并引导广大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就业观,逐步纠正,扭转职教学生“低人一等”的错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重视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丰富品德教育内容,拓展品德教育渠道,以“五元文化”作为教育载体,营造品德养成环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以能力教育为核心,提高教学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着力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结合郏县行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新农村建设及职业岗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4.以“服务郏县工业园区”为目标,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校企结合、校校联办为依托,依据行业、企业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展订单办学、定向培养,搞好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等措施,建成了一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人,高级职称22人,“双师素质”教师36人,兼职教师12人。

    6.校企合作取得新突破  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既有职教特色又符合我县实际的三大合作模式:一是与北大青鸟集团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淘宝定向委培班”,学生到校即签订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模式。二是把我县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引入学校后边,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校实习,即为“前校后厂”模式。三是与我县“贰仟家一站式服务恒通店”联合,共同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即为“校企共建”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成效,但专业发展不平衡、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强。

2、教学设备不足,有些比较落后。

3、学校配套设施(操场、餐厅、学生宿舍)需要改造和更新。

 四、今后的打算及努力方向

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同专业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对口升学为突破口、实行分层管理、分层教学”,适应多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切实推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品牌学生,打造精品专业,积极主动为郏县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3-5年跻身“全国重点建设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1、办学规模

到2017年,更新打造增加两个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达2000人。

2、专业建设

积极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开发新专业,调整改革老专业,继续办好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汽车维修、学前教育(幼师)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6个专业,稳定现有的招生规模。同时,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增设播音主持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力争2017年专业总数达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2-3个。

3、人才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力。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按照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学生应具备“职业道德良好,职业技能初显,职业潜力可控,创业精神尚可”的要求,形成“强内联外、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服务社会”的办学模式,通过企业冠名办专业,企业挂牌建基地,企业出人当教师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办学。

②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郏县产业升级的需求及岗位技术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

③课程建设与改革。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建设成果奖励制度,实施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特色课程为亮点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胜任力,引导学生学习力、创新力的形成,建设一批体现郏县文化特色的特色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为逻辑起点,以工作知识为参照点,按照“够基础、强技能、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校企、校校合作开发课程,每年开发出版教材2-3本。

④健全和完善各种教学制度。结合教学改革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需要,到2017年,力争全校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优秀率达到70%,一般专业达到40%以上,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均达到合格标准。

⑤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控制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的制度,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完善从企业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制度,提高兼职教师授课津贴,加强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建设一支以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行业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为辅助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实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和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30%的目标。

①教师总数:按在校生2000人的规模,配备专任教师117人。其中:专任基础课教师86人,专任专业课教师41人。

②职称结构:专任教师高级职称达30%以上。

③学历结构:本科学历100%;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10%。

④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

⑤兼职教师结构: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行业专家、行业名人、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专业课总学时的30%以上。

5、校园环境建设

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网络资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新建食堂、餐厅4500平方米,整修操场2000平方米。

6、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配齐配足相关实验实训设备,力争2017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教学密切型基地、2个以上技术合作型基地和4个以上就业型基地,加强基地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益和质量,力争四分之一的专业课到企业实施。

7、图书馆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图书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实现信息检索网络化、存储方式数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平均每年新增图书3万册,到2017年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量达28万册。

8、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依托地方政府,建立政、校、企合作联合会,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合作培养职责权限和义务,实施校、县订单合作培养和校企村联合培养,完善人才需求调研、校县企高层领导互访、教师与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教师联系等制度,采取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分类创建教学型、就业型和技术型合作基地,形成政府依法管理、部门企业共同参与、学校按章自主办学的校企人才共育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