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0:5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企服务、社会宣传等这些中心工作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年鉴编纂不够重视,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规划和操作性较强的编纂计划,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年鉴编纂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年鉴编纂队伍不稳定
各高职院校的年鉴编纂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强,导致年鉴编纂任务不明确,完成质量不高。各基层单位常常是在接到年鉴编纂任务后才临时指定一位人员参与编纂工作,或由办公室某位成员担任,或由辅导员参与撰写,尤其是一些科室较多的大部门通常通过分条分块任意指定人员分别撰写,然后直接拼合,而不经过任何文字修饰与风格调整,有时还会遇到基层单位部门人员调整、竞聘等各种因素带来的人员流动性问题干扰。这些年鉴参与人员多数都是部门新人,缺乏经验、责任心不强,且不了解年鉴的体例格式和任务要求,常常无法做到根据部门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条目,只能在往年年鉴的基础上更改一些数据,体例格式常年一成不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增加了高职院校年鉴的编写难度,以至年鉴编纂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三)年鉴编纂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高职院校的年鉴编纂成为学校基本情况的全面汇总,格式套用工作总结的模版,甚至有的部门将年度总结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上交给年鉴编辑部,导致年鉴中空话套话多、宣传本部门成绩的内容多、年度资料收集不全、重要内容缺失多、条目年年老面孔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年鉴编纂者在编纂中不了解年鉴体例格式特点、不学习年鉴的相关要求,再加上自身文字能力有限,导致行文措辞不够规范、一些语句字词表达错误、段落层次内容混杂等问题,甚至出现前后行文措辞不一、上下段落语句自相矛盾等情况,甚至在时间表述、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称谓称呼等细节上也常有不规范的表现。
(四)年鉴校际横向交流少
目前,有很多地方年鉴与专业年鉴之间的横向交流,有些还成立了如研究会之类的沟通渠道,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研讨会或论坛,深入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理论研讨。与其相比,高职院校年鉴的横向交流就显得非常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年鉴编纂工作者处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3]的状况,这无疑极大影响了年鉴编纂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年鉴编写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门机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全国首批100所示范院校,年鉴编纂工作走在了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面,由于没有现成的编纂高职院校的年鉴的标准与范例,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编纂初始,学院就明确把年鉴目标定位在“创一流、办精品”上,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给予了充分重视与足够保证。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年鉴编审委员会,委员会由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主编,由学院各分管副书记和副院长任副主编,成员为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学院成立专门的采编、编务、审稿和编写小组,学院办公室负责具体采编和编务工作,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基础社科部语文组专家分别负责两次审稿工作,各部门、各系(院、部)及直属单位指定人选专门负责本部门的撰稿工作。稳定的组织机构的成立,各层级任务的明确,为学院年鉴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最基础的人员保障。
(二)明确思路,制定编纂计划
根据学院各项中心工作的特点,编审委员会在制定年鉴编纂计划和组稿大纲时多次外访调研、借鉴学习、明确思路、分层设计。外访调研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注意学习吸取地方年鉴和本科院校年鉴中切合本校特点的有效经验和方法。在编撰内容时,把握学院各项工作发展的线索脉络,以求突出重点、全面细致地反映学院各项重点工作及常规工作。学院的编纂计划和组稿大纲里详细设定了编纂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框架建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原则、编纂人员的构成、编纂力量的组成、编纂的起止时间、文本字体、图片格式、纸张大小和装订方法等各项细则,力争使学院年鉴从起步阶段就开始纳入正规,成为学习的示范。编纂计划和组稿大纲的制定,为学院年鉴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纲要性的指导保障。
(三)分层布置,明确编纂责任
在布置年鉴撰稿人员正式会议之前,学院会严格按照年鉴编撰计划和组稿大纲的要求,结合各级地方年鉴和专业年鉴的规范体例格式,编出学院年鉴纲目体例格式。在征求院领导、编审委员会及全院教职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学院年鉴纲目体例正式稿。再通过召开撰稿人员会议的形式,总结上一年年鉴编写情况及问题所在,布置下一年的工作任务。除了召开首次工作布置会议外,学院办公室会在年鉴编写的各个阶段,分别再召开二至三次不定期编辑人员会议,主要是针对部门提出的各类编写情况及可能遇及的条目变化进行集体讨论、集体商定,以求全体编辑人员能在编纂过程上统一认识、把握大局、协调工作。分层布置、责任明确,为学院年鉴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责任意识保障。
年鉴编纂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材料的审核和文字把关工作,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年鉴的整体质量。为确保年鉴的高质量,学院采取“四进四出”法,严格编辑审查。各单位(部门)负责人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对本单位(部门)的年鉴材料经过审查后报到学院办公室,此为一审,即“一进一出”。学院办公室专门人员对各单位(部门)所报材料从内容到文字进行审核把关,完成采编和编务,此为二审,即“二进二出”。经过采编和编务后的年鉴基本已大体成形,此将由基础社科部的语文组专家结合年鉴文字要求对年鉴进行三审,即“三进三出”。随后所有材料交由学院年鉴编审委员会和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第四次校查,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进行查缺补漏,即为“四进四出”。唯经过此四层严格把关的基础,学院年鉴才能最终成稿。严格的编辑审查,为学院年鉴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层层把关的保障。
(五)积极探索,规范编务工作
从2008年至今,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已正式形成了4本年鉴,目前第5本年鉴正在组稿过程中。得益于向诸多本科院校年鉴交流学习的经验,得益于学院年鉴工作者的大量付出与努力,学院年鉴的编纂、审校、出版质量逐年提升,并初步形成了一套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分发等整个编务工作的规范,形成了一套积极有效的编纂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形成,为学院上下所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年鉴编务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导向和目标,为学院年鉴编纂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