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德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2-03-28 06:3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美术德育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美术德育总结

篇1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最佳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庆六一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联欢、“庆国庆师生书画展”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2、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锻炼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欣赏能力。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组织开展好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近年来,美术教学组织开展了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本小组不仅集中学习个种美术知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锻炼美术能力的课外活动,如教授他们如何画墙体画,制作高品质的黑板报等。集中活动时,地点主要是学校三楼美术教室。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果。

其次,我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每个人制定了学习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又能从美术兴趣小组这里找到快乐,也能学到知识。

活动开展的得与失

美术小组的成立,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了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但由于学生家庭困难,小组的开展很难要求学生购买绘画用品,兴趣小组整体的效果受到影响,但学生能从中学到真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二、不足之处

1、学校艺术活动室数量达不到上级要求。现在美术活动室只有一口,缺少书法活动室。

2、艺术活动的开展还有待加强,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增加摄影、手工等各具特色的比赛项目。

3、各具美术学具不够齐全。

三、努力方向

篇2

印度哲人泰戈尔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点缀”,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美术教学是学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美术课堂当然也不例外

一、灵活运用新课中的导入,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抓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美术课本《请柬》的设计时,我先将事先准备的请柬作品张贴于美术教室的橱窗中,让学生一走入教室就被眼前的请柬作品所吸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上课开始我以生动形象的幻灯片,图文并茂地介绍请柬的作用以及各式各样的请柬设计,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请柬也称请帖,它是专门用来邀请客人的通知,在现代社会中请柬的使用相当频繁。

二、广泛的利用媒介宣传作用,生动而又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不能借助于空洞的说教,而应该借助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介诉诸学生感官,让其心灵得到陶冶。如我教学五年级美术《唱起来跳起来》一课时,我播放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学生看的是热血沸腾,而那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空前的高涨,好多孩子在那节课上都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平时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这时都能抢着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还听说有一位美术教师在绘画课上播放了一首歌:“广阔的天空是蓝的,飘动的云彩是白的,满山的树木是绿的,遍地的鲜花是红的。大自然的色彩多么美丽,这是太阳给的……”,结果学生画出的《美丽的家乡》空前成功,因为对家乡的爱,已经被具体化为生动的形象。

三、在欣赏课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美术课本自第一册起就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刺绣、脸谱、年画、泥塑、雕塑、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四、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小卡片送给老师、妈妈和爸爸,既深化了主题活动,使学生知道了老师、妈妈和爸爸的辛苦、辛劳,学会感恩,又使老师和父母们感到了孩子们的爱和成长,从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篇3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技能和德育放在美育之前是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大纲制定教学目来看2004年大纲更注重素质培养,重视创造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不再强调对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他倡导美术教师不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过程,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美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美术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强调用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他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生长规律,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发展儿童这种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这些发展的规律,建立创造的氛围,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儿童美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它既是儿童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只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最重要的内涵。

篇4

一、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必须性

如今,美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美术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能力。在小学阶段进行美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应用技能和在综合素养,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可以通过美术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还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素质教育为小学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小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每个小学生发展的空间,确保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不断发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二、开展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课不应该是绘画课,也不应该是美术课,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宜学生学习的教案,使得师生、教材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同时,教师需要多融入一些基础技能知识,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美术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具有趣味性,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意拉近学生与美术之间的距离,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后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二)科学应用教学手段,活跃美术课的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应用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探索活动与创新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小学生的视听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清晰化和简单化。

(三)因材施教,重视课堂评价

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美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提升。对于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引导他们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基础水平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着重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需要注重评价,从多元化教学中挖掘学生作品中存在的W光点,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进步方向。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顾虑,还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美术,真正优化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欣赏作品,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要注重欣赏教学,注重美术与生活之间的结合。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欣赏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会适当增加美术作品欣赏环节,在课前上网查找多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或者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播放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涉猎美术作品,近距离与鲜活、生动的作品接触,在宽广的领域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小学美术教师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唤起小学生的美术欲望,激发小学生绘画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课堂评价方式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还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在充分肯定小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个性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教育),2010,03:13.

篇5

美术教育通过对美的感受,进化为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悦和操作中得到升华,在学校教育中,它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而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涵盖的领域,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何把庞杂多样的教学内容、目标与任务贯注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强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经历了由注重美术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倾向到当前课程改革后重新强调美术教育。这个转变过程,提出了综合学科的理念,将美术学科纳入艺术领域的大环境中,与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相互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野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在较大的艺术磁场中感受到审美欣赏和创造的愉悦。

3.侧重培养学生素质

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A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落实不能忽视学校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和更强的视觉形象,而且也是因为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只按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有些课可以安排先画后讲、边讲边画、边画边讲,老师设问学生解答,学生自学老师总结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解问和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年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学生和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从写实性教学向表现性教学靠拢

篇6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一些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要素及与之相应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教育是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常常在探究新知环节中完成。让知识学习与育人之间产生密切联系,以育人引导技法、以技法表现育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与方法。如《娃娃的家》一课的教学,在引入新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妈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小明布置的书房图片,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布局整洁清晰、色彩鲜亮的小明书房的绘画图片,并让学生谈谈坐在这样的房间里学习的感受;尔后教师道:老师也带来了小明以前书房的图片。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凌乱模糊、色彩灰暗的书房绘画图片,再次让学生谈谈在这样的房间里学习的感受。然后设问:从绘画这个角度来看,哪一个书房更能体现妈妈的辛苦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画面和颜色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第一幅图片描绘的书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舒适与温馨,更让我们体会到为营造这个舒适而温馨的书房妈妈付出了不少汗水,体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

二、寓德育于作品创作之中,运用新知

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美术课堂中常常用“运用新知”这一环节来完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德育与创作相结合。就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创作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立意,然后再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的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技法学习为表达思想服务,让思想感情促进技法运用与提高。

三、寓德育于作品分享之中,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与校正。它不仅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过程。在交流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不仅对作品的创作构思、构图及制作中的独特之处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同学明白作品好在哪里,学到创作的方法,而且要对作品的立意、情感、思想及含义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深深的意和高尚的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誉、同学的夸奖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四、寓德育于提炼概括之中,总结提高

篇8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艺术的美与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新锐的创造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十分契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是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方式,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民间美术功能的运用。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分析

民间美术是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艺术,是底层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因此相比较宫廷美术以及文人士大夫美术,民间美术更加接地气,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功能。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第一,认识功能,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感知之中,是对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精神需要的一种体现,这种认识功能是在农耕时代流传至今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应用在不同的场合,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因此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民众对伦理道德的教化上,由于民间美术是一种底层文化艺术,因此在题材上主要以情感倾诉为主,如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圣贤是民间美术最主要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第三,审美功能,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民间美术艺术风格淳朴,注重对“善”与“真”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民间美术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魅力。第四,生活功能,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密切,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窗花、面具都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缩影,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的服务性。第五,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如婚礼的喜字、葬礼的纸扎、定情的荷包,即体现出了民俗心理也体现出了民俗观念。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接受功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学习兴趣,要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内的民间美术表象特征完全不同,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铜梁龙灯、剪纸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手工美术,而在西南地区刺绣、石刻、木雕也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代表着不同区域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与民族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地域,去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2.契合学生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本身就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注重民间美术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看,这样才能实现融会贯通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四个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评述、综合探索,而在这四个板块之中,都可以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在这里笔者以设计应用这个板块教学为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五彩绳是节日需要的一种的用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五彩绳的编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五彩绳,并作为端午节礼物互送家人朋友,这既是一种贴合生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统,实现了多种小学美术教育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

3.增强教师美术素养,注重民间美术资源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美术涵养对于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在最新推行的小学教师行业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实现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而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能否发挥出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教师的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主动的去学习与民间美术有关的知识,并掌握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同时能够灵活地结合教学方法,将民间美术应用在其中,发挥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可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课外教学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民间美术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范文艳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沈秀兰.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2]张成.泰安市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3]郭红亮.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现[J].渤海大学学报,2013,(01).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潜移默化,营造“美”的教育氛围

1.提供欣赏平台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篇9

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吸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三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和副班主任工作。因为已经接手第二学期,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经过上学期的摸索,对教材比较熟悉,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比较顺利。一学期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在制定教学目的同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我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是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这样,他们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4、我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为三年级3班的副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这学期班主任工作最使自己满意的是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这一学期,我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校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当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的时候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调换角色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绝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工作。因此所教的班级数学教学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县抽考我所带班级数学教学成绩是全县第一,及格率是100%。通过努力,我还获得以下荣誉:

1、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

2、在绵阳市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中荣获市级二等奖。

3、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新课程优秀课展评活动中荣获市级二等奖。

4、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选活动中荣获市级优秀辅导奖。

5、指导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剑南文学》上发表。

6、指导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省优秀刊物《青少年文学》上发表。

7、获得第三届“安县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8、在自治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现场数学赛课活动中荣获县级特等奖。

9、在安县小学数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0、在安县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1、在四川省第二届“西部阳光”少儿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2、多次在安县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案设计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3、在安县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荣获县级二等奖。

14、多次给县教研室、进修校办的培训班献课。

15、因我在地震中的积极表现,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16、多次评为县级、校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

在七一实验小学,我担任3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和副班主任的工作。我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同事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首先,让孩子喜欢上作为数学老师的我,进而喜欢上数学,让他们不惧怕数学,把数学学习当成游戏,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次县统考数学成绩从原来的最后一名上升为第二,及格率为100%,我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上升的空间。

其次,让家长信任我,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并积极支持我的工作。

在这一学年中,我积极与班主任配合,做好班集体的工作,卫生与纪律评比多次获得第一名,由于严格管理,我们班以班风好、学风好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我个人获得校级《优秀副班主任》称号。

篇10

一直以来,美术学科教学总处于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美术本来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生活美的诠释能力。但是,由于导向问题,美术课呈现令人担忧的现状: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缺乏美术课的新理念,学生则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一个样,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把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美术课堂教学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实施美育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将新课程改革理念灵活运用于课堂,应该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将会影响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向,将决定课程改革理念能否真正贯彻到美术教学之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做以探析。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要想在观念上转变传统美术教学,使之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需求,首先要有对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那么,美术课的现状如何呢?我认为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在整个中小学教学领域,美术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很多美术教师自身对美术课就不够重视,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产生思想的松懈,忽视了美术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再次,学生自身的认识也很关键,他们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学不学一个样,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美术学科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不无关系。

认清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惩前毖后,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抓住机会,扭转这种被动趋势,倡导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使整个中小学对美术课重视起来。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要从重新认识、理念更新、学生导航人几个方面做起。

二、认识: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集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当今时代快速飞奔的文化列车不能缺少美育教育。通过美育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通过我们的美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经济时展的人才。不仅学校要理解这一点,教师也要懂得其重要性,然后在学生中,进而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改变美术课传统的副课地位和劣势形象。

三、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美术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前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充实和提升人的“人格素质”,塑造出完整的灵魂。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新理念,也是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美术课这一新理念应该贯穿我们的教学之中:

首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有很多欣赏课,我们可以从欣赏教学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中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山画的意境》《中国画的形式美》《笔墨的情趣》等中国画课程,如果我们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意境、形式、情趣,而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出来,不把千年的文化精髓内涵讲出来,不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讲出来,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很失败的,通过这样的讲解,才能让学生认识并感受、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西画大潮冲击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遗忘了我们自己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其次,尊重、正视、珍视青少年儿童的独特见解,善于引导他们。

四、领航人:教师在中学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就决定了他怎样教学,无论是“智育、德育、美育”都离不开“育”这个字,所以,作为美术课,教师要做一个领航人,要体现教师在美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强化育人的同时,美术老师要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育人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思想上育人,老师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美术作品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并将这种理解渗透到课堂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要有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动向,只有在这个认识框架中,才能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还要学习其他学科,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

篇11

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救育等同于技艺较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城,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关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班里、一个学校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孩子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杜会上充斤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规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认识并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只有这样,现在农村芡术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索质教育的!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棋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脸,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泊。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触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现在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和生活靠的最近,学生了解的“审美的第一材料”比较丰富,他们虽然看不到美术图片、美术模本,但可直接观察到昆虫蝼蚁,牲畜禽兽,青山绿水,茂林群芳,残亘古建,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亲临名胜古迹。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脸美术的艘味,体脸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脸成功学习的喜悦。另外,在这里有许多自然材科,如:树根、麦秆、泥土等,可为工艺美术课的开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只要教师善于发动学生,激励学生,在那里可供美术创作的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许多民间艺人,他的才高不傲,朴实大方,有必要可请他们直接为学生进行艺术传授。各级人民政府还要抓住国家对西部甚础救育加大投资的机遇,着力解决美术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

2.进一步加强师资,改善教学的条件,释放美术救师的活力

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枚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枚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篇12

下面就学生漫画教学的点滴尝试作几点总结:

一、动物篇

课堂教学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使教学活动的活动方式适合他们的心理,与他们的爱好一致起来。动物是小孩子的好朋友,学生们喜欢小动物,平时喜欢观察它们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爱看它们的憨态,甚至愿意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叫声,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将动物的形象看成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基本形状的组合,而如果将漫画引入画动物的课堂,应做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用比较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再加上自己的发散思维,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去作画,塑造出逗人喜爱的有趣的动物形象。以刺猬为例,教师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引导,下面是学生们的一些作品:

二、课外活动篇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而日常课堂上要求画一个课外活动的场景,往往侧重于用画面表现吸引人的学校活动,能画出那种热烈、兴奋、令人难忘的场面,而采取漫画的方式则可以让学生把视野放开到校外,甚至不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去,更多地思考活动背后的意义,以及是否可能存在对于该活动的另一种解读。以钓鱼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水面下的场景,是否不仅仅只有一条鱼?有没有可能会争夺?或者小鱼们其实知道这是诱饵?还有,钓上来的鱼会遭遇什么事情?等等等等。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作品:

三、环境篇

美术课往往都有课外写生的安排,将孩子们带入大自然直接对景写生,发现自然界的生命特征,启迪艺术创造的灵感,让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情感。这种来源于自然的创作是有生命力的。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由老师布置好写生的内容,这种布置是简要和概括的,小草、昆虫、树木、花朵等等,学生们点到为止,画几个景物的形状、分布,然后上一下颜色,就差不多了。而如果采用漫画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漫画有其特有的讽刺性,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这点,避开常规的单纯画景描绘环境的做法,尝试讨论一下环境保护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边总结完环保的意义边向学生展示了很多漫画家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环保内容的图片,轻松幽默的画面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事实证明,他们不但自己分析了作者的表现意图还受其启发创造出一批优秀的漫画作品:

四、品德教育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