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2-07-10 03:4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出口商品营销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出口商品营销方案

篇1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一、引言

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将以大量的数据调研与分析作为特色与创新点,以中国出口商品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国内一些工厂的走访调查,对相应行业协会的专家人员的采访以及对历年的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来分析我国的出口商品会呈现低端化趋势的原因,并运用理论结合实证、国内企业横向对比、同类企业中外对比的方法,分析这种趋势对我国商品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能够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二、调研方案与实施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共走访了四家公司进行访问并发放了320份问卷,它们分别是上海荃察贸易有限公司、临安市南洋装饰纸公司、上海胜华气雾机械有限公司和上海六环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同时我们在网络上的问卷也收到了125份的回答。

在问题设计方面,阅读参考了《严防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①、《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②、《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③等核心期刊的文献并结合我们自身阅读理解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通过询问公司主要出口的国家、生产的产品类型以及对于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主观认识来大致推测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基本结构。其次,通过询问出口商品的主要优势、与外国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与其他方面的差距来了解到我国出口方面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询问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面临的挑战及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关键点,通过统计回答选项的比例来更好地得出我们调研报告最后的结论。

三、调研结果的分析

在国内企业横向比较下,通过对《2000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④的整理分析,不难发现电子技术类产品占进出口总量的41.6%,其中进口为绝大部分,而纺织服装鞋类则占24.2%,其中出口占绝大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出,进口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出口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通过纵向对比中外同类企业,如耐克与李宁,ZARA与森马,三星与小米,从中体现的问题均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国内产品技术欠缺,营销模式陈旧,品牌意识薄弱,我们认为,这些也是造成出口产品结构低端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确实存在不合理和缺陷,出口产品结构呈低端化即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我们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于此现象改善的建议。

1.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对于外资企业的技术过分依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缺乏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缺乏自有的知名品牌。据统计,只有不足20%的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依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商品还缺乏自有知名品牌,没有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名气,现在仍然主要是贴牌生产。这些都造成了出口产品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尴尬局面。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良、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以及低端劳动力过剩和高端劳动力短缺并存。

2.国际市场因素

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不断调整经贸政策,其中有些政策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内容,这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同时,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价格竞争,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问题都造成了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⑤

3.分析结果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启示和建议

在调研中,关于“您认为您公司的产品的主要优势是什么?”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来自不同公司的受访者均认为价格是公司的最大优势,而同时他们也表示受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成本上升影响,这一优势正在不断减小。面对这一形势,企业应该要做的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出口,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取得比较优势。

归结起来,在保持现有出口商品优势的前提条件下,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最好方法。我们的问卷也有涉及到关于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关键点的问题,38.6%的受访者认为“重视科研创新,提高企业出口商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认同,同时与其占有同样较大比例的还有“增强出口商品的品牌创造与效应”。由此可以得出,无论是从加大科技投入的比例与科学技术的改善上,还是自主品牌的创造上⑥都是需要我国的企业从自身来改进和完善的,只有重视了自主品牌的创造,重视科研创新,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⑦,并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增加高端人才的供给,同时政府能够出台政策,更好地扶持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出口行业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有所发展。

注释:

①牛文育.严防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J].发展,1995(09).

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竞选.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

③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④北方网http://.cn.

篇2

一、存在的问题

L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规模状况是影响其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被调查的42家企业看,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的占61.9%;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占57.2%;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占38.09%户从汕头市整个工业行业的规模看,也大都属于中小型工业企业,以2003年为统计年份,在全市7799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占0.05%,中型企业占0.73%,小型企业占99.22%,可见中小企业是汕头市工业企业的主体。如汕头市的潮南区,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小,但除了少数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其他多为小企业或者家庭作坊,效益不高;总户数不少,但有特色上规模的企业不多。出口方面,虽然国家不断下放外贸经营权,但大部分小企业因为实力弱,未能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影响了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2.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对此,笔者对4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见表1)。由于人才资源缺乏,在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的质量监控方面缺乏必要的人才,影响了企业经营方案的制定、产品质量和花色款式的更新,从而影响了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销路。

3.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在所调查的42家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档商品仅占14.29%,而中档商品占61.90%,低档商品也占14.29%,9%。明汕头市中小企业出口的大都是中、低档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从出口商品采用的商标(品牌)来看,采用自己商标生产的占52.38%,但采用定牌生产的尚有28.57%,说明中小企业逐步重视创立自己的品牌,注意利用自己的商标开发国外市场,但利用他人名牌商标生产的比例还比较大,这作为产品商标尚未出名、借用名牌商标打入国际市场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苦练内功,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扩大自己商标的知名度。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引进技术或模仿他人技术生产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且由于受经验、技术、人才的制约,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4.产品出口市场较单一,外销渠道较狭窄。分析企业的出口市场和销售渠道,对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被调查的42家企业中,其出口市场及营销渠道见表2。

如表2可知,汕头市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等地区,出口市场较狭窄,未能较好地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这使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直接制约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出口方式中,自营出口占47.62%,委托出口占25.87%,这是因为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中小企业自营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笔者在调查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尚有相当多的企业不重视出口市场的开拓,有的不敢自营出口,也没有在开拓国外市场上下功夫;销售渠道也比较狭窄,主要靠自己寻找客户(占42.85%),通过中间商或华商网络出口的只占38.1%,说明企业在出口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中间商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利用汕头地区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

5.企业的治理结构还不尽合理,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往往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汕头市的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仍倾向于集权式治理结构,在笔者调查的42家企业中,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占23.81%,而且大部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企业,总经理就是业主本人,尚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业主委托他人管理、合伙业主协商决策以及由业主管理的占33.33%,以上这些企业的治理结构都偏向于集权式管理。在笔者走访的12家企业中,60%以上的企业主承认他们的企业本质上是家族式企业。也就是说,虽然不少中小企业采用了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制的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

6.外贸宏观环境有待改善,出口的商务成本还比较高。外贸宏观环境包括外贸政策法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税收、通关、检验检疫以及外贸主管部门的信息等因素,表3是被调查企业的宏’观环境调查统计表。

如表3所示,外贸部门在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方面还缺位,因此,外贸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经常提品的供求信息以及咨询服务。汕头市中小企业出口的商务成本比较高。首先,土地价格高。调查发现,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能否获得便利和便宜的土地使用权,是制约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信息成本较高。由于汕头市的信息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代价较之广东其他地区更高,影响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再次,商务费用比较大。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强化中小企业集群,增强行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汕头市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在企业内部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活动必须向一定区域聚集以增强区域粘性,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汕头市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但目前,汕头市的多数集群组织还处于自发阶段,为了增强行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集群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发挥政府部门和私人服务机构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朝着分工协作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中小企业所在的行业集中,进入障碍比较低,各家企业的产品趋于同质,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中小企业必须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款式、外观等方面有突出优点的差异化产品,才能有效地适应和引导消费需求,这是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产品的“差异性”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产生。汕头市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大胆使用人才;除了在技术创新上要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之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于各种创新活动。要紧紧抓住消费者和国外市场的需求,确立技术创新的技术路线和重点领域。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深化中小企业制度变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开发人才资源。汕头市的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仍倾向于集权式治理结构,相当多的企业本质上是家族式企业。政府要从制度和政策供给上给予民营中小企业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要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产权的保护,研究并公布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指导中小企业正确选择和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模式和监督机制。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强调以人为本,创造平等轻松和人性化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增进企业内部领导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的沟通,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此外,汕头市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解决好聚才、选才和育才问题,构筑中小企业的人才工程。

篇3

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取消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是调节经济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重汇率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使人民币汇率自动保持在与其购买力水平相应的、比较合理的水平。但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也必然增加了汇率风险。几年来, 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汇改的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尤其关注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一、有关汇率影响外贸的经济学相关理论

1.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主要内容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效应的条件要满足其进、 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若用 Dx 表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Dm 表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则当 |Dx|+|Dm|>1 时,货币贬值可以改变贸易收支;当 |Dx|+|Dm|=1 时,货币贬值不起作用;当 |Dx|+|Dm|1。

2.J曲线效应

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一现象可以用“J曲线效应”来解释,即本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消费和生产行为有“粘性作用”,进出口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就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是顺差减少。一段时间后,这一状况会得到改变,出口商品逐渐增加,进口商品逐渐减少,这样经常项目收支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先抵消原先的不利影响,然后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的,呈现字母J的形状。货币升值情况下, 经常项目收支变动则恰好相反, 表现为反向“J曲线效应”。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致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急剧恶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诉讼,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与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之间的贸易摩擦,减少经贸纠纷,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2.降低了进口成本

我国的贸易顺差虽在年年增加,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使贸易条件正不断变差。我国靠出口大批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才能换回少量的国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人民币升值后,外国原料、能源、生产资料等价格变得相对便宜,无形中增强了我国的购买力。同时,人民币升值能降低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进而降低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所以,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成本,并会出现以进口带动出口的趋势。

3.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美元表示的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由供求定理知:价格降低,需求增加。所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增加进口量。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鼓励出口,抑制进口 ”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一战略发挥作用的十分巨大,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战略的实施导致了我国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使经济增长和就业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出口,产生单方面的贸易顺差,从而频繁引起其他国家反倾销诉讼。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而人民币的升值引起的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

1.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使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被迫削弱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人民币升值前,这些行业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和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些产品基本上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并且产品价格弹性较大。人民币升值后,企业为了维持利率,必须提高商品价格,这必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不利于提高甚至保持原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增加国内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中国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面对人民币升值将由微利走入无利甚至亏损的泥沼,进一步将传导至社会就业,使本就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首先,人民币升值降低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人民币升值抑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促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就业压力。其次,人民币升值增加外商投资成本进而减少外商投资,从而降低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就业压力。

3.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建立外资企业的成本相对增大,再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也在提高,这将提高外资在华投资的成本。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会使得外企生产产品的出口价格相对升高,从而影响到营销销量。这样一来,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外商投资产业本地化的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建议

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要求我们既要尽量减轻其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又要充分利用其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政府采购,适当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

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势必会伤害我国的外贸出口业,并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利用适量的财政支出,以国家为单位,像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一样,进行以政府为导向的大额商品采购,以应对出口减少给国内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政府应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转型

政府应该进一步促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强完善汇率市场机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型,充分发挥汇率对外外贸有利的一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贸易市场,并积极配合我国经济增长转变的战略,为由外向需求型逐步向内向需求型的转变提供条件,逐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政府应加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遏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积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进出口企业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扶持,颁布有利于出口企业的政策,建立和完善贸易出口体系,减轻出口企业在出口时遇到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刘源,石媛倩.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35)

[2]李石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J].世界经济研究,2010(02)

[3]张艳霞,李永红.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2011

[4]刘开云.论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升值[J].时代金融,2012(1)

篇4

中国外贸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全年中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同比上升2.4%。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问题的日渐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绿色包装来迎合市场的需要。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绿色包装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0 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革命”逐渐兴起,随着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同时也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需要,国际市场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的设置速度正在加快,设置力度也在加大,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环境管制措施进一步渗透和体现到贸易政策措施上,使得环境问题与贸易措施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贸易管制措施。“绿色壁垒”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最近,在江、浙等地接连出现德国的商家以LGA检测机构(Landesgewerbeanstalt Bayem,德国)的检测结果,认定中国出口的箱包产品镉含量超标,向中国出口商索赔的事件。对这一问题如应对不当,不仅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国际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机会丧失,还会对企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包装作为商品的外衣,包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符合环保标准的包装可以促进产品的出口,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包装在出口时就会受到进口国的阻止。因此包装也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使得产品包装忽视环保标准的国家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阻碍,企业利益遭受很大损失。

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包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国出口产品因包装问题在出口中受到的障碍越来越多。1998年9月中旬,美国农业部提出,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使用了未经处理的木料,将亚洲地区的长刺蜂带进美国。该部向中国发出90天的最后通牒,要求我国商品在此期限内改换包装,否则,同年12月17日以后将禁止使用上述包装材料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在1998年9月美国对离开我国港口运往美国的我国货物的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规定后,加拿大政府也于1998年11月决定对我国输出商品的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要求。1999年6月1日,对所有来自我国的货物木质包装规定不得带有树皮,不能有直径大于3mm 的虫蛀洞,必须对木质包装进行烘干处理,使木材含水量低于20%,这对我国输往欧洲的产品也提出严峻挑战。目前,在国际上绿色包装制度已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40亿美元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因包装问题每年减少外汇收入约10%。

绿色包装要求固然有保护环境的一面,但也不排除有些国家对进口商品的包装故意设计过高的环保标准,以环保为借口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从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有形成了一项新的非关税壁垒――“绿色包装壁垒”。绿色包装对贸易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绿色浪潮已经开始影响到国际贸易领域,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产品竞争除了价格、产品质量等传统因素外,环境指标正在变成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外贸发展。

二、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现状

我国商品包装材料包括金属(主要是薄钢板,镀锌的白铁皮,镀锡的马口铁),玻璃瓶,纸板箱和各种塑料瓶、盒、桶、袋等。每年的生产总量达1500万吨左右,其中塑料占600万吨左右。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特别低。在各种包装材料中,塑料仅次于纸和纸板占第二位。塑料包装用途甚广,但由于塑料难于降解造成了当今社会的白色污染。我国每年因包装管理不善造成大量的包装容器和包装物被废弃。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以上,其中70%是由运输包装造成的,如水泥的破包率为15%-20%,每年损失约300万吨,玻璃的破损率平均为20%,每年损失为4.5亿元。

在中国出口商品的包装物中有40%是木质材料,木质材料常常因为其中含有病虫害而一再受到进口国的责难和限制,甚至经常因通不过动植物检疫而影响有关产品的出口。而且,木质包装经过热处理或防腐处理,成本将增加20%,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会严重受挫。我国用于出口商品垫衬的发泡塑料,虽然没有被禁止使用,但因为其本身没有回收利用价值而不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另外,产品包装标签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欧盟一直通过产品包装、标签的立法对我国产品的出口设置障碍。生态标签是纺织品进入欧洲纺织品市场的通行证,CE标志是工业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我国的机电产品因欧盟实施CE标志,产品出口更加困难。对此,我国出口企业包装理念和意识都有必要进行更新。我国包装技术尚未完全同国际接轨,这对我国这个出口大国来说是个重要问题。例如,我国国内使用的塑料托盘不能与国际通用的集装箱相匹配,企业为了能适应相关的国际运输工具,不得不向塑料托盘生产企业订购与本企业周转使用规格不一致的托盘,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包装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局面。

三、发展绿色包装,促进进出口发展

绿色包装又称生态包装,环境之友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能循环和再生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产品的包装从原材料开发生产使用以及回收或废弃的整个过程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污染微小且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或再生。绿色包装制度就是要求包装材料要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或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和消费者健康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选择、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与使用、废弃物的回收再生,直到最终处理的整个运行过程均应不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发达国家就此提出了“4R+lD”原则,即:(1)实行减量化(Reduce):即在满足包装的保护、方便、销售等各项功能条件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2)可重复使用 (Reuse):包装在完成某项使用功能后,经过适当处理,能够重复使用。(3)能回收再生(Recycle):通过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4)能再装罐使用(Refil1):罐、瓶等包装物在回收之后,可以再装罐使用。(5)可降解(Degradable):包装废弃物可以分解,不产生环境污染,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一)从国外实施绿色包装的做法中吸取经验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制定了含有环保措施的关于包装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此同时,各国还纷纷通过立法手段对进口商品的包装提出环保要求,进口商品的包装必须达到进口国的绿色包装要求方可进口,否则,一律拒绝入境。

1.包装在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中都可能破坏环境,尤其是在失去包装功能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布了包装的法律法规。如德国1995年7月规定,包装回收法定定额为80%,并要求这个总量的80%~90%必须再循环处理。同时规定运输包装要l00%回收,销售包装按“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由生产者、销售者负责回收再利用。英国规定从2000年起,实现对60%的工业包装物和35%的家用包装物回收再利用。法国规定从2000年起,生产商、进口商必须完成75% 的回收定额。

2.为了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防止因包装物中的病虫、细菌、有害物等造成危害,许多国家对包装材料做出限制,严格检验和处理规定。如禁止使用木材、稻草、旧麻袋等传统天然包装材料,禁止使用含有铅、汞和镉等成分的包装材料等等。同时限制使用不能再生或不能降解的包装物。例如意大利从l991年1月开始禁止在其境内使用不能降解的某些塑料杂品袋。德国政府采取措施推动饮料行业将PVC瓶改为PET瓶,并要求将80%的PET瓶回收利用,并已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只准使用聚乙烯(PE)或聚酯(PET)类可回收使用的包装材料。据世界包装组织理事会宣布,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欧洲各国现已全面禁止使用PVC包装材料。

3.许多国家规定啤酒、矿泉水等饮料一律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消费者在购买时向商店交付一定保证金,返还容器时再由商店退还保证金。有些国家还将这种制度扩大到洗涤剂和油漆的生产和销售上,并制定再循环或再利用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欧洲各国的“包装废弃物令”。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我国应该借鉴这些做法,在本国的出口产品包装上严格要求,以达到环保目的。

(二)立足本国资源技术,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出口

我国要根据本国现有资源和技术发展绿色包装,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商品的出口,促进中国外贸的发展。

1.为绿色包装立法。如制定“再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等有关绿色包装法律法规。积极推行ISO14000国际标准,加强对出口包装产品从设计到生产过程直至回收再利用的绿色包装方案的实施,鼓励企业开发研制绿色包装。积极实施产品环境标志制度,使中国出口商品的包装标准符合进口国的环保要求,让更多的出口商品跨越“绿色包装壁垒”,提高出口质量。

2.包装设计突出环保内涵

包装设计直接影响到包装形式、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量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置等。因而绿色包装设计的整体要求,除强调包装保护功能外,更要强调环保功能,选择少公害、易回收的材料。出口包装设计充分考虑目标市场国的环保法规、消费者环保消费观念的深度、绿色组织活动、环保包装发展趋势等,如澳大利亚防疫局规定,凡进口货物用木箱包装,均需提供熏蒸证明。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否则出口必将受阻。另外,在包装装潢、图案和色彩等的设计上要突出环保气息,以适应国外消费者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现代消费心理,以达到扩大营销的目的。只有在包装设计上突显环保内涵才能更有效的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3.开发绿色包装材料,提高包装技术水平

生产企业需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积极研发绿色包装材料,提高包装技术水平:(1)研究开发新的绿色包装材料,贯彻执行绿色包装制度的“4R+1D”原则,结合我国资源情况,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包装废弃物。积极开发植物包装材料。植物基本上可以延续不息地重产繁殖,而且大量使用植物一般不会对环境、生态平衡和资源的维护造成危害,(2)加强研究包装物的降解技术、回收再生和复用技术、生产替代品技术等绿色包装技术。特别是塑料包装,因其不可分解性易形成白色污染,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和降解十分重要。目前普遍的做法主要有直接再生利用和改性再生利用,同时积极开发降解塑料。(3)加快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的研制,积极引进国外各种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绿色壁垒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加强中国的出口产品包装绿色化建设,建立绿色包装体系是破除绿色壁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绿色包装的发展,借鉴外国的技术和经验,发展本国的绿色包装技术,促进外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包装要求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商业研究,2001,(06).

[2]邢特.浅谈出口商品的绿色包装及我国的对策.中国对外贸易,2000,(2).

篇5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 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 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 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 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 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 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篇6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量的不断增长,贸易纠纷也成正比例上升,主要反映在知识产权方面,如技术壁垒、专利费索取、商标侵权、仿冒名牌等。不仅使一些守法经营的外贸企业深受其害,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形象。由于单个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应对贸易纠纷的能力极为有限,迫切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区域性的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广大出口企业提供一个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掌握知识产权贸易纠纷应对方法,寻求知识产权法律援助的渠道和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维权能力,增强出口后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本文拟结合广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知识产权建设情况,提出了通过构建保护、维权、应对三个机制,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企业提供务实、便捷、可操作的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构想。

一、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功能定位和架构

构想中的“广州市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和应对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在市知识产权局现有网站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出口中经常遇到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搭建起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保护、维权、应对等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的获取渠道,并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得到有效的帮助,以营造更好的出口贸易环境,促进广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保护机制、维权机制、应对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广州市出口商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把保护、维权、应对三个机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强有力的服务体系。其中,三大机制中的部分内容是对已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归纳和总结,也有一些是借鉴国内外开展知识产权建设成功做法,结合广州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新近整理和提炼出来的。而服务平台则是对广州市现有知识产权网站功能的补充和扩展。四个组成部分原来是独立运作的,实现连接后,三大机制在服务平台上可发挥出更大功效,服务平台依靠三大机制的支撑,其服务职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关于保护机制

建立保护机制的目的是综合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三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对出口贸易的多方位保护。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作用的发挥。因为行业协会与政府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有调动起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政府的行政保护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企业的自我保护

建立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最重要的是引导出口企业充分认识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而增强意识,注重投入,利用信息,反映情况,从各个层面形成企业的自我保护。

增强意识,是指企业要树立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如同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一样,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只有人人树立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事事按有关保护规则办理,才能构筑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铜墙铁壁,从容应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贸易纠纷。

注重投入,是指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要舍得投入。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运作、维护、扩展等方面都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因此企业要有长远眼光,在人员配置、办公设施、经费保障、市场拓展、企业规划等方面舍得投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

信息利用,是指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为对外贸易服务。要想争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主动,就需经常了解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查阅检索、追踪分析与本行业、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国内外专利、商标、技术使用及市场发展情况,依靠挖掘信息,摸索企业技术创新的捷径,建立预防“知识产权陷阱”的方法,提高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反映情况,是指企业要及时向政府和行业协会反映在进出口中遇到的各种知识产权纠纷和困惑,以便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知识产权纠纷形式的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政府和行业协会也迫切需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一线的最新动态,以谋求对策。

(二)行业协会的保护

行业协会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和发言人,在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各种贸易纠纷,迫切需要行业协会像桥梁和纽带一样,把分散的企业、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维护商业信誉,提供诉讼援助,开展指标体系评价,组织对外交流合作,以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企业利益方面的作用。

维护信誉,是指行业协会应教育企业坚决抵制假冒、仿冒、制假等违法侵权行为,增强企业的打假防范意识,不要因贪图一时利益毁掉企业的社会信誉,损害整个行业形象。同时,对行业内出现的制假、侵权行为,要主动协助工商、知识产权等政府部门进行查处和打击,以维护全行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信誉。

诉讼援助,是指行业协会要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国外诉讼、专利、法律援助、案件分析等。当企业遭遇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利用协会的影响力,组织协会会员,对企业遭遇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给予声援和帮助,为企业出谋划策,提供法律咨询和业务指导,帮助企业妥善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指标评价,是指借鉴国外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定期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知识产权指标评价。从项目的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经济效益、产业收益、环保考评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企业申请政府专项资助的条件之一,以调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培训交流,是指针对行业特点,组织知识产权专业培训和对外交流。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急需大量专门人才,企业家也急需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行业协会可通过与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国外专利组织的合作,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开办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三)政府的行政保护

在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地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努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大环境。为此,可从提供行政保护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结合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包括鼓励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加快专利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合作渠道,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营造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环境。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利用广州科技经费、科技兴贸、技术改造、专利奖励等政府专项资金,着重对企业在海外开展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实施国际标准、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参加国外专业展销、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等,给予扶持和鼓励,增强企业开展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根据广州市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的整体部署,工商、版权、知识产权局将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一年开展1-2次重点打击盗版、制假、仿冒、侵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联合行动,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当前应通过抓大型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集中打击进出口贸易领域的违法侵权行为,树立政府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形象。

构建区域执法协作机制。继续扩大“广州、深圳、佛山、香港(3+1)工作联动机制”,完善与上海及周边城市、中南地区7省3市等多城市知识产权执法协议,加大地区间专利案件移送、专利执法协作的工作力度。借助区域合作,为出口企业营造不断延伸的知识产权保护大环境。

三、关于维权机制

积极应对各种知识产权纠纷,需要政府利用自身优势搭建行政维权、司法维权、预警维权的工作机制,把政府大力宣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口号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和可实现的路径。建立这一机制的关键要靠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市知识产权局主动作好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促进部门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机制的运行效率。

(一)行政维权

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海关、工商、版权、外经贸等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的职权,维护知识产权法律秩序,鼓励公平竞争,及时调解纠纷,查处知识产权的侵权违法案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当企业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寻求行政维权。

1.当外地产品被本地出口企业侵权时,可采取:企业投诉—外经贸受理—会同知识产权部门实地调查—召集法律专家研究—确定侵权事实,提出维权措施—依法处理;

2.当本地产品被外地出口企业侵权时,可采取:企业投诉—本地外经贸受理—知会外地外经贸、知识产权部门督促处理—本地海关知会外地海关,并在全国口岸通知截堵—本地企业外地企业;

3.国外进口商品、技术被本地企业侵权时,可采取:国外企业投诉—外经贸受理—与知识产权部门共同到本地企业调查—知会国外企业知识产权调查情况—外经贸与知识产权部门提出处理措施—依法处理;

4.当本地商品在国外市场被侵权时,可采取:到当地执法部门投诉—请当地律师协助办理—向当地中国使馆经商处报告,寻求帮助—向本地外经贸和知识产权部门反映,争取更高层面协调解决。

(二)司法维权

指利用司法手段维护各项知识产权权利。主要通过人民法院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司法审判进行。分为行政纠纷案件、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三类。由于司法维权的专业性较强,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中,各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不尽相同,为避免走弯路、吃哑巴亏,企业应聘请专业律师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积极配合律师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当一审判决对企业不利时,应及时调整策略,提出上诉或和解,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预警维权

是对行政、司法维权的补充。如果说行政、司法维权是事件发生后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那么,预警维权就是在事件发生前,通过预警信息和预测分析提醒企业,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息预警。通过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对外国内外专利、商标、版权信息,国际技术标准更新变动信息等;

二是贸易动态评估预警。知识产权与外经贸部门随时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重要动态,包括国际市场供需行情变化、大宗进出口产品价格变动、重要事件的发展等,加以分析,评估其影响,提醒企业预防可能出现的危机;

三是在线服务预警。知识产权部门可定期邀请专家、律师、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线解答企业对贸易政策、贸易纠纷、重大贸易事件、相关法律等方面的提问,或以网上座谈的方式对某一事件、贸易动态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四是事件跟踪预警。外经贸和知识产权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出口特点,采取对重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事件(如广州虎头牌电池在非洲多个国家遭遇商标侵权的案件)进行连续跟踪报导的方式,提醒广大品牌出口企业注意商标保护和商标侵权的及时处理,谨防因侵权造成客户流失和企业信誉受损。

四、关于应对机制

应对机制主要是指企业为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便通过政府的应对通道寻求帮助。发挥这一机制作用的关键是保持应对通道的畅通,确保企业的咨询、投诉能回复及时、有效,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主动应对

是指企业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重视品牌、专利、商标在海外的注册,练好了内功,才有实力与竞争对手周旋,有底气应付知识产权纠纷。

实施品牌战略。扎实开展创品牌活动,促进出口商品向国际品牌迈进,苦练内功,真正形成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减少出口商品的知识产权纠纷。

开展海外注册。自觉做好出口商品执行国际标准,在海外市场的商标注册、专利登记等,依法寻求进口国对品牌产品的保护。对已在国内或区域内享有盛名的驰名商标更要做好海外市场保护,尽管有些产品目前还没有进军海外市场的计划,也应防患于未然,警惕被他人在国外抢注,扼杀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之路。

重视内外沟通。对内是指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及时获取信息,争取帮助;对外是指通过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贸易伙伴、贸易国行业机构的沟通,增强互信互认,及时了解进口国的贸易情况和政策变化,及早做好应对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二)案件应对

当企业遇到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时,一般会处于两种状况,成为被告或作为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作为原告,事前,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物证,请好律师,不打无准备之战;事中,要沉着应对,多设想可能出现的不测,并将案件审理情况及时向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通报,争取得到指导和帮助;事后,要认真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

成为被告,事前,要坦然面对,积极应诉,迅速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事中,要沉着应对调查,据理力争,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如一审判决不利于企业时,应及时提请上诉或庭外和解;事后,要认真总结教训,亡羊补牢。

(三)应对通道

是指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全天候通道,使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碰到疑难或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能快捷、简便地得到政府援助。应对通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网上通道。企业通过登陆《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即可查询有关知识产权信息,也可对所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进行投诉。网络管理部门可根据查询和投诉内容,迅速将需求转达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1-2天内给予回复;若涉及问题较复杂,应先给予受理回复;

电话通道。知识产权部门设立的24小时投诉电话,随时接听企业咨询或投诉,即时给予解答,或转给相关部门,并做好登记和事后跟踪;

信件投诉。企业可将查询或投诉的内容以信函方式邮寄给市知识产部门或外经贸部门,两部门应在收到信函的当日进行处理,并给予回复;如有需要,应在1-2个工作日内转送给相关部门,并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回复。

以上保护、维权、应对三大机制,既可独立运作,也可协同运作。关键在作为知识产权的主管部门—市知识产权局如何驾驭和操作它们。

五、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为维系上述三大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各机制连接起来,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保护、维权、应对解决方案。从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益考虑,可设想在现有的市知识产权局网站基础上,搭建起—广州市出口商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实现已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局作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召集人的作用,统一协调、整合全市相关部门的力量,搞好平台的运营和维护。

(一)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管理方式

广州市出口商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是:在市知识产权局原有网站基础上,以充分发挥三大机制的作用为重点,开发出预警信息、投诉受理、法律知识介绍、商务和投资指南、知识产权在线服务、专利检索、案例分析、专业培训等多项便民服务栏目。同时连接国家专利网、科技部TBT网、商务部国外技术标准指南网、广州市科技指南网、市外经贸局科技兴贸网,广州海关网,为企业提供多方面资讯和查询便利。

服务平台的管理以市知识产权局为主。为保证平台有效运转,市知识产权局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包括从事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检索各类数据、标准的渠道;在线回复企业咨询;受理企业投诉;负责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各项工作;与各部门知识产权联络员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相关部门业务受理途径等,为企业提供多方位、多层面的服务。

(二)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服务平台的最大特色是整合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建立起快速进入相关部门业务受理渠道的程序和途径,为企业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所以,如何使各部门自觉配合,把本部门的数据资源拿出来共享,以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是一项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受条块分割管理的影响,目前政府各部门都习惯把工作中收集、整理出的信息作为本部门的自有资产,不愿与其他单位分享,更别说无偿提供给企业。致使许多区域、行业内的信息动态、经济数据、运行分析等有价值的资料只为少数部门所有,其社会价值难以体现。“信息孤岛”的状况不仅各委办局之间存在,各单位内处室之间也存在。因此,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能否发挥出口商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资源整合,市知识产权局应借助广州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的影响力,在主管市领导的协调下,通过与有关单位签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议或有偿使用议定书等方式,将市属各部门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数据资料、动态分析、行业信息、检索途径和服务项目等,通过知识产权部门集中起来,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上,以方便企业的查询检索和寻求帮助。

市外经贸、工商、海关、版权等部门应打破门户之见,从方便企业、服务社会的大局出发,主动向知识产权部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与知识产权部门共同探索为出口企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本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市知识产权局作为服务平台的牵头单位,应与外经贸、工商、公安、商检、质监、版权等部门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资源共享、定期通报、经常交流、相互配合的格局;通过加强与海关、司法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构筑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

(三)明确平台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持续改进方向

由于我国正处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能推动这项工作的社会力量,因此,目前还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直接提供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产品,让众多企业从中受益。所以,广州市出口商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应坚持政府管理、政府维护的方针。建议以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的名义,报请市政府批准,由市财政每年拨专款,保证平台维护、设备更新和人员管理费用开支。

随着服务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接受,牵头单位应根据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争创国际名牌,逐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使平台在服务出口企业,促进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刘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南振兴中国书籍出版社

4.《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洪银兴著人民出版社

5.《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唐民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6.《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浩《国际贸易问题》2005/11期

7.《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式跨越》刘勇《国际技术贸易》2005/3期

8.《跨国集团在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吕文举《国际技术贸易》2005/4期

9.《知识产权保护的“西学中用”》《国际技术贸易》2006/1期

10.《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郑成思《新华文摘》2006/15期

篇7

(一)树立全方位、全覆盖营销意识

面对国际上经营战略创新加速的状况,中国企业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要在国内迎接国外企业和商品在国内"抢滩"和挑战;另一方面,又要让自己的企业突破狭隘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全方位战略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 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二)树立细致入微的营销意识

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三)树立区别对待的营销意识

产品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四)树立按需而定的意识

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为产品制定恰当的价格是最困难的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任务之一,所制定的价格既要反映出消费者所感知的产品质量或价值,又要避免被认定为倾销,还需要考虑产品成本。出口商品价格低于目标市场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诉讼的直接原因,单纯依靠低价打开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不可行。价格是传递差异化顾客价值的一个符号,我国出口企业应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进行定价决策,同时考虑成本和竞争的影响。需求导向定价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来制定产品售价,采用这种方法定价时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高对国外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同时要积极通过有关部门的价格监测系统密切关注国外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五)树立品牌为本的营销意识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与市场营销国际化相对应的必然是品牌的全球化。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网络化的宏观环境影响,市场 营销围绕品牌而组合的策略是21世纪营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篇8

关键词 江苏出口 反倾销 会计预警机制

江苏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些年来,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入世”以后,江苏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更是势不可挡,2001年江苏对外贸易总额为514亿美元,到2009年江苏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3390亿美元,增长了5.6倍;其中出口表现更为突出,从2001年的28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93亿美元,增长了5.9倍。目前,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中国第二大出口省份,2009年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6%,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

一、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形势分析

江苏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在与国外贸易摩擦的斗争中获得的,特别是国外对江苏出口的反倾销已成为江苏商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拦路虎”,虽然历史上江苏遭遇首起反倾销调查为1990年,比我国首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时间晚了近11年,但随着江苏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日剧增,来自江苏商务厅的统计报告,截止2009年底,江苏已经遭遇反倾销调查231起(如下表所示)。其中,1990年到1993年,江苏一共只遭遇了2起反倾销调查;1994年到2000年,江苏平均每年遭遇反倾销调查4.7起;从“入世”后的2001年开始,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后,江苏每年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始终保持在两位数,2005年以后,增长的速度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2009年,江苏省遭遇反倾销案件达到49起。

从涉案金额来看,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同样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到2003年底,江苏遭遇反倾销累计涉案金额为3.4亿美元,但仅2009年全年江苏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就达到15.9亿美元,1990年到2009年江苏遭遇反倾销的涉案金额从100万美元上升到15.9亿美元,增长了1589倍,远高于同期江苏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入世”前,江苏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反倾销大案几乎没有;但“入世”后,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大案,频频发生,截止2009年底,江苏被诉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反倾销大案达16起。

二、江苏遭遇反倾销的应诉情况

江苏学者对江苏遭遇过反倾销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从2005年开始江苏企业反倾销应诉率超过了60%,对欧美等国发起的反倾销大案的应诉率接近100%,说明江苏企业对反倾销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开始敢于应诉反倾销调查,但由于江苏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非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江苏企业的胜诉率一直不高,这些年来始终徘徊在50%左右。

因为江苏企业的胜诉率不高,这又促使了国外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调查,目前江苏遭遇反倾销的严峻形势也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全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有64%涉及江苏企业,涉案金额高达15.9亿美元,江苏涉案企业超过680家,给江苏出口造成严重的损失,也给江苏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发生已迫在眉睫。

三、江苏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现状

在预警机制方面,江苏现有的预警机制为2005年江苏省商务厅建立的“江苏省出口美国、欧盟主要产品监控预警平台”,主要对江苏出口欧美的20多种主要产品进行监控,同时向省内相关企业提供预警信息。该机制采取类似于海关的数量预警方法,即根据本期出口数量相对于上期不同程度的增长,提供不同程度的警报。但由于该机制在建立时没有抓住国外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本质特征,且只提供了数量预警,没有系统性,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江苏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和涉案金额逐年上升就是最好的证据。

而在企业应诉反倾销中,有近70%的信息是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的举证来完成的,因此,由企业会计部门来建立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在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的构建

根据 “反倾销协定”的规定,一国企业启动反倾销调查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款,其一,进口商品以低于其国内正常价值在该国销售,此为进口商品“倾销”;其二,进口商品给该国同类产业造成了损害或损害威胁等;其三,进口商品的进口与该国同类产业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构建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主要是规避上述三个条款的发生,从而规避反倾销调查。在实践中,该机制包括3个部分,江苏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江苏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

(一)江苏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

在江苏出口预警机制构建方面,为了规避本国产品的“低价倾销”给国外同类产业造成损害,相关出口企业自身要建立会计预警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两块,1.出口定价的会计预警机制,2.出口数量决策的会计预警机制。

1.出口定价的会计预警机制

由于一般企业在制定销售价格时是由销售部门来完成的,会计部门并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考虑到出口价格在裁定企业“倾销”中的作用,出口企业在公司章程中要赋予企业的会计部门参与出口定价的的权力,会计部门在出口定价中,要具有最低价格的控制权,基本策略是出口价格不能低于国内销售的正常价值,国内正常价值一般选择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但是根据“反倾销协定”中的相关规定,出口价格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要在出厂价的水平上,并在同一贸易基础上进行比较,这就涉及到出口价格和国内销售价格往回追溯调整。

会计部门可以根据会计信息系统中记录的各项费用数据,并根据反倾销的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对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追溯调整比较复杂,对因不同批次商品的销售环境差异,商品差异以及销售环节差异都要进行调整;而对于出口价格的追溯调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加上由出口商品承担的相关费用,减去由最终用户承担而非由出口商品承担的费用即可。会计部门要将每一批出口商品调整后的出口价格与调整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确保出口价格不低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

2.出口数量决策的会计预警机制

企业在公司章程中赋予会计部门的权力,不仅包括出口定价的控制权限,还包括出口数量控制的权限。近几年来,由于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引起的反倾销,占全球新立案反倾销调查数量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因此,会计部门在营销部门进行出口营销方案决策时对出口数量的增长,要有预警控制。

这些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相关企业至少要保持与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同样的增长速度开拓市场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将企业对同一目标市场相对于上期的出口数量增长10%作为预警线,对于企业成功打入的新的出口市场,在成功开拓市场后,也要采取类似的预警措施。会计部门通过严格的监控使出口数量保持在合理的增长范围之内。

(二)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

国外对华反倾销是针对中国整个出口行业发起的,因此,江苏出口行业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是整个国内出口行业反倾销会计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苏出口行业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是在江苏商务厅公平贸易局的领导下,行业内的出口企业、出口行业协会、江苏海关密切配合构建的“四位一体”的预警机制,并最终由江苏出口行业协会的会计部门完成江苏出口行业会计预警信息的统计工作,并向行业内的成员相关的预警信息。

首先,江苏出口行业协会内部要建立出口企业每月申报制度,出口企业向行业协会申报包括出口价格、数量在内的信息。江苏海关基于出口企业每月报关出口的数量、价格等信息向行业协会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此举可以对出口企业申报的信息起到校正的作用,确保行业协会统计出来的信息具有真实、可靠性。

在行业出口会计预警机制的指标构建方面,采用的指标与企业预警机制是一致的,即行业协会的会计部门要根据成员企业上报的出口价格与国内销售价格进行比较,若成员出口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立即向相关企业发出预警信息,敦促其修正出口定价,否则海关方面在报关出口不予以配合。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确保行业内的出口价格不低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在行业出口数量方面,会计部门要确保行业同期的出口数量相对于上期的出口数量的增长率要控制在10%以内,否则敦促相关企业校正出口数量。

(三)江苏出口市场同类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

建立江苏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会计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防止本国商品的倾销给相关出口市场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此机制同样在江苏商务厅公平贸易局的主持下,江苏驻外商务机构和江苏出口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建立起来的。工作流程方面,由江苏驻外商务机构根据行业会计部门的要求收集出口市场产业运营方面的数据,特别是要对于江苏主要的出口市场,一定要收集详细的数据。最终由行业协会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并与出口市场产业运营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综合判断出口市场同类产业的运营情况,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预警。

在出口同类产业运营预警指标选择方面,不仅要包括同类产业的运营指标,比如产能变化率、库存变化率、行业失业率等,还包括同类产业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至少包括销售收入、税后利润、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目标市场运营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方面,可以借鉴沃尔评分法的相关原理,对指标赋值权重以及出口市场标准值的确定,可以利用德尔菲法来完成。

笔者在上文中提出了建立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的三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江苏出口目标市场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所有方面的预警信息,笔者相信,在实践中由江苏出口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一定能极大地减少江苏出口被诉反倾销的数量,从而促进江苏出口贸易更好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工程课题(编号:CX095_018R),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编号:M0930) “江苏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商务厅网:jsdoftec.省略

篇9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27-04

一、引言

近30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商品贸易,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达30%左右。据估计,到2010年,服务贸易将与商品贸易平分秋色。近10年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正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且长期呈现逆差状态。广东省是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大省,过去30年虽被称为珠三角奇迹,但很大程度是用资源赚取低廉加工费发展起来的。附加值高的服务贸易一直滞后于广东经济的发展,且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服务贸易规模较小,甚至低于全国水平。在新一轮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中,广东省发展服务贸易将具有战略意义。

二、广东省产业及外贸产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2008年,广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形势稳中有升,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比上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工业增加值17254.04亿元,增长12.3%,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60.1%和38.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5.4:51.3:43.3调整为5.5:51.6:42.9。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业增速回落明显,房地产业处于深化调整阶段,金融业比重有所上升。

目前,广东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值结构滞后于GDP水平。2006年广东省产值结构为6.1∶51.7∶42.2。与标准结构中“3000美元”的水平较为接近,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水平,不仅与GDP所处的工业化后期存在差距,而且与发达国家的结构差高达44.6。即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有所增长,但第二产业对GDP贡献还是最大。第二,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显著偏差。2004年广东省就业结构为34.7∶36.9∶28.4,相当于标准结构中“500-800美元”的水平,与“1000美元”水平的结构差为27.8,与“3000美元”水平的结构差高达54.8。到2007年底,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高达1580万人,只比1980年减少93万人。可见,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不足。第三,产业层次低。与结构偏差相关联的是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的“三为主”(以轻型、偏轻型为主,以资源消耗型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问题突出。从第二产业内部看,产业轻型化依然明显,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工业结构有所优化,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增长、其在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但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其实并不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端位置。例如,某些软件、电子类其实很多是帮别人加工装备再出口的。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使其与外资结合,形成轻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是广东省工业化初期资本积累的主要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汽车、石化等重化型产业的兴起,广东省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开始上升,从出口加工为主逐步转向国内外市场兼顾。但是,以廉价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形成大规模生产和低价出口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低成本要素仍是支撑这一发展模式的支柱。

(二)外贸产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对一个地区来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被认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的一种映射。通常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是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扩大往往会促进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的积累,反过来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广东是一个外源性经济强省,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下图为广东省1987-200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品进出口情况。

可以看出,这两种产品的贸易额差距逐年扩大。1994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开始一直保持顺差,到2005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已达97.9%。

图2、图3是1995-2004年广东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将进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三大类。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额在不断下降,但比重还是相当高,2004年为30%左右。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一直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不断上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广东省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优化,从劳动密集到技术、资金密集的转变还未完成。因为广东省机电类产品向来是出口大类,而且所含的资本和技术水平较低,有些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可以过分乐观。但是,应该肯定的是广东省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是许多产品还存在附加值较低、资本技术含量较少的问题。例如,广东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典型的外向型行业,出口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较高,其中,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的出口比例分别达到54.4%、85.6%、77.1%、76.1%和65.2%。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附加值低。

(三)珠三角成本比较优势不再

过去30年,与其说是广东的经济奇迹,不如说是珠三角的奇迹。但是,从2007年开始由于土地问题,加之资源短缺、用工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珠三角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加工组装产业链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过去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的港商和外资企业,这是珠三角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今珠三角的成本比较优势不再。例如:过去数年广东各市的最低工资多次调高。至2009年4月最新一次最低工资上调为止,各市最低工资较2004年已上升25.7%-44.9%。2002年,东莞市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现在是780元,5年上涨了70%,实际上,现在珠三角工人的工资已经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在1000-1500元之间不等。显然,廉价的劳动力在珠三角已经不再容易找到。对企业来说,除了劳动力之外,压力还来自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等。加之,珠三角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环境成本和治理压力不断上升。

多年以来,珠三角依靠发展简单的组装、加工产业链,以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珠三角的资源状况已经使这些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势在必行。此次金融危机的袭来,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省是一个沉重打击。为此,广东省领导提出了加快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战略。虽然十年前就有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之说,一时间,“双转移”这个名词成为广东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广东依然有机会通过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来提升自己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而广东在引进加工制造业方面已经积累20多年的经验,延续这一发展模式,可谓驾轻就熟,见效较快。在拼经济规模、比经济增速的氛围下,它最受人们的推崇。问题在于,这样一种方式令广东永远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难以获得,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产生巨大利润的六大环节都在出口国实现,妄谈“产业升级、品牌战略”根本无法缓解制造业衰落的危机。土地、能源、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所带来的包袱,却留在了本地。劳动力和产业转移是必须要进行的,这就是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目前,“双转移”战略已实施了一年,期间争议不断:是“腾笼换鸟”还是“逼笼换鸟”?“筑巢引凤”――用什么来引?何为凤?“笼子空了怎么办?”等等。“双转移”战略不仅是珠三角的,更关系到未来广东省的整个产业布局。

三、发展服务贸易对广东省的重要意义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有4种交付形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近年来,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下降,通讯、保险、广告、租赁、管理等新型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使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国际服务贸易一直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约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3/4。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全球排名第八,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构成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从1994年起就一直是逆差。笔者认为,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外贸产品结构,保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增强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一,有利于实现“双转移”的跨越,促进新的产业布局,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最近有人提出一旦双转移成功,产业转移走了,引不进先进的,珠三角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就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一个地区,使物质生产在该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笔者认为,在此可以借鉴香港经验。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使香港的服务业进入了发达时期。目前,香港服务业总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90%,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服务贸易出口总值位居全球前10位。发展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前提,这已经是许多学者的实证结论。“筑巢引凤”关键是把巢筑好,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基地,发展与广东制造业相配套的金融、保险、会计、会展、物流等相关行业,加大服务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二,促进广东省传统产业的提升、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优化贸易商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广东省的传统制造业还停留在加工制造的产业链最低端,“微笑曲线”上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产生巨大利润的六大环节,却都在国外实现。现在这些环节很多都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成为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而服务贸易正朝着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会增加出口产品的知识含量,促使商品结构向高端发展。

第三,生产服务业成为制造业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是制造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用价值链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将“服务”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5种基本活动之一。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从世界范围看,生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服务化的产物。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起步较早,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从而得以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比如:美国制造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另一种说法)增加值占其GDP比重超过48%,美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第1。发展制造服务业和高端服务贸易,包括设计研发、检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等,可以推动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

第四,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反过来又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生产业跨国转移(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商业存在)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有调查显示,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尚未向低成本国际外包任何流程,迄今国际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这说明外包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有20多年接收制造业转移的经验,在新一轮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可以提高广东省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2] 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2,(03).

[4] 李江帆.广东第三产业发展有四大潜力[N].羊城晚报,2004-07-22.

[5] 罗明忠.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9,(02).

[6] 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N].南方日报,2007-06-14.

篇10

一、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主要依靠低价格竞争,大多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三高一低”即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依靠低成本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40左右,广大农民工的待遇更是低下。土地也是这样,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没有完全反应土地的真实成本,扭曲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高物耗和高能耗加剧了国内能源的紧张,甚至使得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且对多种战略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我国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

2、和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我国是一个商品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规模却并不突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额10%以下,且长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3、缺乏自主品牌。目前我国有700种产品的产量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几乎没有世界性的自主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培育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投入只有1%,比世界500强低一个百分点。二是一些企业尚未建立“搞开发,树品牌”的意识。我国50个最著名的商标有一半在境外没有注册,很多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三是政府扶持政策不配套,没有形成促进品牌树立与发展的体系。四是还没有想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建立起对民族品牌的消费认识。

二、外贸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原因

1、体制约束。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顺差,在评价地方政府业绩时,也就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和逆差与顺差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的促进出口,更多的关注出口创汇,从而导致很多不良影响。各地政府急于建功立业,只注重经济的短期发展,不考虑经济的长期发展,从而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技术含量低,再加上管理混乱,导致出口市场集中,为了争夺市场,很多地方企业甚至以低价竞销为手段,造成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等问题。

我国的煤、电、水、土地、天然气等资源产品的价格长期由国家管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且企业不需要支付环境污染成本。这就导致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仅客观上容易鼓励资源低效滥用和浪费,造成生态恶化,还无形中鼓励企业满足于依赖资源来获利,从而失去创新动力,长期依赖于价格竞争。

2、产业水平及产业结构的约束。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即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明显。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导致了我国农业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2%,仍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30%左右。

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据统计,中国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被外国产品或外企挤占,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值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达到50%左右。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服务业存在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3、企业营销渠道及技术创新的制约。我国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及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能力。另外,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存在着国内外企业待遇不平等、信息服务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我国大多数出口制造商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差,主要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主要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出口贸易,大部分企业的出口营销活动还停留在国内,在海外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主要依赖外贸公司海外商或合资中的外方销售渠道;企业促销方式单一、实力弱、没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出口的产品没有品牌,也仅仅依靠低价促销等营业推广手段来促进商品的销售,没有实力综合采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销售服务等促销手段。

三、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改变对外贸业绩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出口效益为主结合资源利用率、污染程度、职工福利、技术含量等的综合考核指标。在出口退税上,实行差别退税政策,对于出口效益好的企业,给予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对于那些出口效益差,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降低其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对其的出口退税。同时,主动调控过大的贸易顺差,改变顺差偏好,重视进口的积极作用,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2、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目前仍然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贸易方式,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应提升加工贸易的水平和档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应逐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增加就业和满足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应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逐步积累比较优势。要针对“中国制造”所存在的产品安全问题、质量问题、环境问题下功夫,朝高技术含量、高产品品质、高环保品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及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的方向发展。

3、加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企业首先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及时准确的调研,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手段广泛了解市场供求状况、价格动态、竞争情况以及有关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法规、措施和贸易习惯,以使企业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寻找并发现新的市场营销机会,择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出口计划和市场营销方案,扩大企业的产品出口。

同时,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争创优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政府也应给予优惠政策,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等,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府支持体系,推进品牌展会建设,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4、发展服务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许多服务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海外开拓市场,形成服务出口。但许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及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转变传统观念,把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应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倾斜,提供税收、设施、信贷等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应以专门人才培育为基础,提高国内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外国企业投资服务业,改变过去只重视投资制造业等一般产业的做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

还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1]杜玉平:从国际营销角度探讨中国外贸出口型企业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9)。

[2]耿协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篇11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12

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和新特点

(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无论是对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运作还是WTO框架中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基于维护本国投资、就业的贸易保护主义火苗目前已经非常清晰地在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其纷繁复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技术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技术性措施。其主要表现在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等方面。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欧美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如欧委会宣布从2009年5月1日起,所有输欧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每公斤,而该物质广泛应用于鞋类等轻纺产品杀菌及防霉处理。意大利卫生部部令,要求对使用该物质作为防霉剂的产品进行没收和检测,并特别指出要对中国产品进行严查。美国服装鞋类协会也公布了其全球限制物质名单RSL第四版修正稿。受限物质包括富马酸二甲酯、甲醛、杀虫剂、重金属、阻燃剂、石棉等。

2 出口补贴。据世行报告。出口补贴已成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如欧盟宣布对黄油、奶酪和奶粉实行新的出口补贴:美国对其三大全国性汽车企业给予174亿美元的直接补贴:此外,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阿根廷、巴西、瑞典和意大利也给本国汽车企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补贴。

3 反倾销。作为对中国进行贸易反倾销最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印度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向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等17种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5亿美元。几乎同一时间,阿根廷就纺织、制鞋等产品对巴西和中国提出了反倾销调查,而且阿根廷日前已经作出了对中国自行车车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征收3.02美元的惩罚性关税且长达5年的决定。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也对越南鞋采取了反倾销行动。

4 特保调查。与传统的反倾销措施“先调查。后保护”相比,“特保”不仅具有“先保护。后调查”的优点,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印度在过去1个月内向中国发起了七八起有关特保调查。其中近期对于进口中国的纯碱产品从发起调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余天时间,对进口中国的铝板及铝箔的特别保障措施从立案调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天时间,而且分别加征31%和35%的从价税。

5 特别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又称紧急措施)。是指一国(地区)在某种产品进口大量增长以至对其生产同类或者与之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遭受损害时,为补救或者便利产业调整而针对引起损害的进口产品采取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其特点只是针对产品数量的激增对进口国市场的影响,而不考虑进口增长的原因。与同属贸易救济措施的反倾销措施与反补贴措施制度不同,后两者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而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该制度的这一特点为各国所重视,都将保障措施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救济制度。特别是2002年初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实施使钢铁产业保障措施案件剧增。2009年4月22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消费轮胎提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消费轮胎(包括乘用胎、轻卡胎、小型货车轮胎和运动型多用途SUV轮胎等)限额为第1年2100万条,之后的配额为每年增加5%,期限3年。

6 灰色区域措施。所谓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总协定成员国采取的在总协定原则和规定边缘或之外的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措施。换言之,这些措施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出口节制”、“进出口价格调控机制”、“劳工标准”等。这些灰色区域措施现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所采用的有力武器,符合他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强烈需求,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伤害。迫于欧洲国家的压力。我国对一些输欧纺织品实行自动出口限制,并和欧方达成协议,实施双边监控,一旦出现出口量大增,将发出预警,适当减少出口。

7 禁止进口。在2009年初明令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之后,印度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其抬高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上升到了极致。虽然时隔不长印度政府对中国玩具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其残酷的“封杀”阴影却是有目共睹的。

8 提高关税。与日前阿根廷政府提高农产品出口税率的同时,埃及提高了砂糖进口关税,并且巴西与阿根廷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而在提高汽车与收割机进口关税之后,俄罗斯于日前又将牛奶、乳脂、黄油、炼乳的进口关税分别提高15%到20%。

9 货币贬值。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最近半年以来,一些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做法。如俄罗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卢布累计贬值55%,而哈萨克斯坦则创下了本币一次性贬值25%的记录,另外,亚洲国家中韩元兑美元在2009年来已经累计贬值20%,而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货币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贬值,

10 购买国货。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2009年2月13日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这项计划保留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1 与以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蘖生基础。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是长期病因积累的结果。经济学家熊彼特讲过,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冷水浴。这次冷水浴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过度超前消费的观念,对新自由主义的崇拜和金融监管的不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要重振美国的雄心壮志和随后出现的窘境,他低调和谨慎的表态,可知“救市”的困难和摆脱经济危机的难度。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深度和加大了波及的范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加重人们的悲观情绪。这些压力正在变成重大的政治压力,

2 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20世纪90

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体系、国际分工体系、贸易和服务的渠道,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波动的负传递机制加快。居于经济全球化“火车头”地位的美国,其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正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渠道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使危机带有世界性。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就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无一国家可以幸免。

3 各国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虚多实少,言不由衷。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后果。资本国际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理论推导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使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对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但有些虚多实少,言不由衷。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首脑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首脑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参会的许多国家就把承诺放在脑后,美国首先食言,奥巴马总统一上台,就率先采取“购买美国货”的保护市场的措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8年秋天以来。在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冲击下,有2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表示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在“为了公众利益”的口实下,印度政府2009年1月23日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长达6个月的禁令,

4 贸易保护领域、保护形式更趋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领域增多。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其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逆转为封闭和排他性。再次,贸易保护手段繁多。在货物贸易上,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再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服务行业。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出现排外劳工等;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非理性的维权和任意侵权现象频频出现。最后,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

5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趋复杂性和隐蔽性。首先,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其次,难以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贸易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确立的贸易保护措施难以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再次,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6 保护手段出现“南北差异”。外部需求下降、融资困难使不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把的补贴而言,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比如根据WTO的信息。印度提高了某些钢铁产品关税,厄瓜多尔将940种产品的关税提高5%-20%不等,俄罗斯亦提高部分汽车的进口关税等等。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具备更多的合法提高关税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相对缺乏融资能力和渠道,提高关税可筹集更多的资金以缓解财政压力,同时保护国内市场和就业。此外,世界银行的监测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反倾销调查的平均数量及裁定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件比2007年分别上升15%和22%,与前几年的缓和之势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大部分亦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上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五大危害

1 使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都要蒙受其害。

2 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争端加剧。

3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将久拖不决。

4 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拓宽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来归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

5 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滋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结构。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产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环保法规的影响和冲击。如我国大量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因为发达国家制订的严格的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标准及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而被退货、索赔甚至是禁止进口;发达国家为保护其市场及其相关产业,以保护环境和人身健康为名,不断设置各种绿色壁垒来限制我国纺织与服装出口。

2 我国出口市场受阻因素增多。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但由于拉美及非洲国家购买力不强,实际出口仍不多。目前我国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仍集中在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反倾销、环保和技术法规又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因此,受到新的非关税壁垒阻碍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则,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集团内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减少,贸易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排斥集团外产品。

3 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和纠纷增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充分利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口。贸易保护致使我国与一些国家经常引发边贸易摩擦和纠纷,严重的甚至引起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三、我国应对策略

(一)应把WTO规则作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

尽管WTO规则及实施机制远未臻完善,或者处于灰色地带,难以成为遏制保护主义的“速效药”。比如在关税领域,WTO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际适用的关税常常远低于其承诺,这意味着不少成员国可以随时提高其关税保护水平。非关税领域的灰色空间更大。以WTO体制为例,反补贴规则并不适用于服务贸易,因而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救助缺乏有效的国际法约束。即便一些国家违背国际条约,亦由于信息不完全性。或国际法救济的滞后性、软弱性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受到制止。

但毋庸置疑的是,WTO体制仍是各国默认的保护主义底线。至今尚没有哪个国家公开背弃半个多世纪形成的自由贸易规则,而是尽可能地寻求所谓“合法的保护主义”,或称“巧妙的保护主义”,恰恰说明了现有规则并未失效。美国府院最终达成的经济刺激方案明确。应以与美国所承担国际义务不

相违背的方式实施,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根本而言,全球化下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是确保WTO规则效力的真正基础,因为任何国家过度短视的保护主义行为均可能适得其反。“大萧条”时期各国“以邻为壑”的做法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二)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危机干预政策协调,联手遏制保护主义蔓延

1 财政政策的协调。2008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并且已经深切感受到危机影响之重,近几个月以来出口同比连续出现两位数下降。中国是世界上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以缓解外需下降的压力,因而对各国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利益。

2 货币政策的协调。相对而言,中国虚拟经济体系的开放较为审慎,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市场虽然亦会受到全球信贷紧缩的影响,但是国内银行体系相对安全。中国应密切关注各国汇率政策走势,尤其是美元发展与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呼吁相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做法,防止出现竞争性汇率贬值引发的贸易战。

(三)应鼓励企业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注意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转入到品牌、营销、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我国出口企业应跳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建立,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也应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高超的检测水平,通过严格把关和优良服务,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四)建立产业损害和国外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

1 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研究。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国外贸易保护的数据库,根据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及时预警信息,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2 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3 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对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品质和价格进行评估,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以大量输出自然和环境资源为特征的商品。

(五)改善对外贸易战略。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1 尽量分散出口市场。以往的外贸实践证明,出口商品的批量越大,地区越集中,受到保护主义的打击就越严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一个短期内向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产品。同时我们应拓展新的海外市场,改变以往集中同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的状况。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应特别注意开拓发展中国家这块重要的海外市场。

2 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支持中国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绕开贸易壁垒,建立本身的全球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开辟新市场。我们应制定措施,鼓励各地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特别到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到发达国家设厂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趋饱和的诸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以延续生机。

(六)加强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宏观和发展趋势研究,及时调整产品、贸易和竞争方式。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2]熊霞.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9(3).

[3]金泽虎.析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色与危害[j]对外经贸实务.200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