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7-14 13:1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含集镇规划区内的x个小城镇,共辖x个行政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x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林地面积

亩。小城镇共有人口x人,其中,从事农业   人,工业   人,建筑业   人,交通运输业   人,商饮服务业   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   个,年使用秸杆   吨,煤气  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纺织、米面加工、建筑建材、摩擦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   家,职工总人数   人,年工业产值   万元,年利润   万元。企业占地面积  m2,建筑面积x平方米,年用电量    KW.H,年用水量    吨,每年排出废水   吨,废渣   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x条,总长x千米,总面积x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幼儿园  个,共有幼儿  人;小学  个,在校学生  人;初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高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  个,可容纳  位病人,共有床位x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 个;保险机构 个,参保人数    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   万元。20xx年财政收入  万元,财政支出   万元

㈡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x镇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概况如下:

x镇镇区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人。

xx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xx,土地肥沃,适合粮、棉、木耳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完成了xx路、xx路等镇区主要道路的维修刷黑工作;大力实施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改造完工后,可以使  个行政村  万人用上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x%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x%,排水管网覆盖率达x%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和贯彻实施有脱节情况:

1)x年市政府统一投入资金,由市x修订了各村的中心村规划,但由于制定的规划标准较高,,时与村民的考虑的方便、便捷不能统一,村干部擅自表态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规划执行困难。

 2)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没有跟上,落实不严格,村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农村不按规划建设无序建设的比较多,农村建设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建设品位较低。

2.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2008年1月实施以来,省、市一直没有关于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出台,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已退出了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服务中心没有执法权限,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得到长期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差。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停收,使可用的建设资金减少,配套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篇2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xx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 ,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xx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xx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xx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xx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篇3

一、规划与实际脱离,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一是规划欠长远。规划立足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地方发展都对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很快就呈现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约了地方发展。比如,乡镇的停车场问题,下水道。二是规划不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离,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卫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功能布局散乱,城市管理呈现出低效、无序和分散。三是规划难执行。由于乡镇的城建国土部门缺少正在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面对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只能下达书面停工通知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力,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规划编制无法落实、形同废纸。一旦遇到重大项目需要征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拆迁和补偿,既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是交通环境不佳。交通建设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交通对于城市就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交通不畅不仅使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导致城市对外资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遇到“血栓”;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集中处理处于初始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启动,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生活资源匮乏。商贸物流不够发达,产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四是投融机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多元化投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些关系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无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城镇化与产业化脱离,城市建设缺乏活力 。一是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带动。对小城镇建设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简单的通过“建房修路、圈地为城”来搞小城镇建设,忽视产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致使城市发展渐显乏力。二是产业化缺少基础支撑。在设施配套、功能布局、优化服务等方面对人居环境考虑多,为产业发展谋划少,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支撑,制约了地方支柱产业的形成。三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化未形成统一布局。产业区和生活区划分不合理,厂房与住宅散叉,生产受阻碍、生活受干扰,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亟需建成统一的产业园区。

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规划为先导,合理配置城市功能。一要立足长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二要科学统筹。加强城市规划与环保、交通、水利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统一县、乡、村三级规划,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小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整体协调的小城镇群落。三要强化执行。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进一步规范城建、国土等部门审批程序,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四要产城结合。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做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培育产业的孵化基地,着力构筑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宜产宜居”新型城镇。

二、以产业为龙头,推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大量农村人口选择背井离乡到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小城镇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创造足够的城市就业岗位来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小城镇建设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龙头,将引进、培育和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扩宽城镇居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抓好特色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矿产、竹木、旅游、“两茶一鱼”等重点特色产业,打响特色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二要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三要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三、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化的生长土壤,二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为农业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目标和任务,达到“引进产业留住人”的效果。

一要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发挥好城镇的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格局,提高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

篇4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篇5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三年决战工业300亿”的关键之年。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政务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紧扣“决战工业300亿”这条主线,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调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全局性、根本性、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政务调研的参谋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展政务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政务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赶超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把握重点

做好政务调研工作,必须把握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积极为服务发展建言献策,主动为破解难题寻求办法,努力形成一批有针对性、思想性的调研报告。结合当前我市工作实际,确定重点调研课题9个,具体是:

1、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围绕三年决战工业300亿的总体要求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的奋斗目标,分析我市产业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如何做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

2、如何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随着理文造纸、理文化工项目落户码头工业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迎来难得历史机遇,请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及项目建设情况,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的措施和办法。

3、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全面调查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扶持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4、如何做好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认真调查我市金融和小额提供贷款扶持全民创业开展情况,分析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研究提出做好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5、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全面掌握我市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展情况,客观总结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经验和成效,分析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6、如何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突破:结合“文化大市”建设情况,详细调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同时,结合志高集团方特主题公园模式,如何实现“无中生有”,在引进和培育文化旅游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7、关于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全面摸清我市安置房、廉租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认真总结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8、关于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工作情况:全面摸清我市年以来征地拆迁完成情况,认真总结征地拆迁工作经验和规律,分析征地拆迁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提出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9、如何做好迎接年县域经济现场巡查的准备工作: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周边县区做法,分析做好迎检工作对检查评比结果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三、相关要求

以上调研课题由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责任科室牵头完成,各参与单位要全力搞好配合,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确保以上各调研课题月底前全面完成。同时,此次未安排调研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也要结合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行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政务调研工作水平。

一要抽调精干力量。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抓好政务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政务调研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研究政务调研工作,安排理论素质高、决策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精干力量,专门从事政务调研工作,并积极为政务调研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篇6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7

(一)抓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有新突破。半年来,坚持大手笔运作,大气魄实施,高强度投入,强势推动协调发展。一是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市民需求优先、聚集人气优先、绿色环保优先的理念,高标准规划,高品味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城的承载力、聚集力和竞争力。为实施城建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的高位推动和科学调度,我县先后于2012年5月2日召开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暨推进新型镇化再动员大会;2012年6月19日又召开全市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专项现场推进会暨县2012年第一批城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两次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强势推动迅速掀起了我县第三轮城镇建设新,2012年至2014年全县城建重点项目154个,总投资238亿元,分三年逐步实施到位,其中2012年实施的城建重点项目53个,总投资66.35亿元,其中市政公用项目16个,总投资1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5个,总投资1.9亿元;建筑节能项目1个,总投资1800万元;社会事业项目20个,总投资5.38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1个,总投资43.89亿元。2012年6月中旬,第一批新开工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23亿元;具体项目有:昌万公路(县城段)拓宽项目、县城外环东路项目、久亿•国际都会项目、新都国际项目、迎宾广场、紫霞公园、干越壹号工程、民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信一司法大楼、建筑技术服务中心项目、房产交易中心项目、综合档案馆项目、金利源国际大酒店项目、消防指挥中心项目。2012年7月第二批开工项目即将进行。这些项目的启动实施,对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确保2012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容一平方公里,将县城建设成文化娱乐、都市休闲、商业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化新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在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土地运作、拓宽融资、产业发展要有新发展、新突破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今年二月中旬组织人员到有关乡镇展开了调研,并赴德兴市花桥镇,鄱阳县田畈街镇和丰城市梅林镇、曲江镇学习考察,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特色化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一批小城镇建设产业和项目,以加快省、市示范镇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乌泥镇、黄埠镇、瑞洪镇建设。加快乌泥镇区开发建设步伐,做精做美乌泥镇,重点实施乌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乌泥镇基础设施建设、乌泥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乌泥农业观光园项目、乌泥省级示范镇学校建设等一批项目。加强黄金埠镇区、工业园区和厂区的互动对接,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做大做强黄金埠镇,全力实施好黄金埠镇厂区、园区、镇区三区规划项目建设,黄金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黄金埠自来水厂建设,城市管道燃气工程项目、建设黄金埠接收门站、高中压、减压站一座。大力推进瑞洪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通过实施休闲度假区项目、瑞洪商贸城项目、水产品市场建设项目,全面带动瑞洪镇的土地经营和开发建设,做活做特瑞洪镇。建立“大发展大支持、小发展小支持、不发展不支持”的小城镇建设指导激励机制,尽快把古埠、梅港、社庚、九龙建成边贸特色集镇;尽快把杨埠、石口、三塘、大溪等乡镇建成区域中心集镇,形成各县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新格局。三是全力落实项目对接工作。狠抓省、市领导挂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机遇,切实围绕供排水、排污、供气、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主动对接相关优惠政策,主攻对接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对接项目的资金技术扶持。重点对接并落实好黄金埠镇区污水处理管网项目、农村区域性垃圾处理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垃圾填埋厂项目、城镇供水管网、水厂建设项目、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建设项目、省级示范镇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可再生能源示范县项目、绿色低碳重点示范镇建设项目等,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汇报与衔接,跟踪服务,促进更多项目在我县对接落户和投入扶持。

(二)抓标准化管理,规范建筑行业管理有新发展。一是改进施工许可审批程序。结合工作实际改进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和办理程序,进一步规范施工许可审批行为,缩短了办理时限,提高了办证效率,同时对开工的建筑工程全面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合同备案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施工图审查备案制、施工许可等各项制度。二是加强了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案》,从2012年始至2014年,力争利用三年时间(第一年整治年,第二年规范年,第三年品牌年),全面提升我县建筑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今年重点抓了神华爱心学校、紫阳府邸、久亿加洲阳光、县医院内科住院大楼、鼎鑫苑、达江中央城等六个在建工程的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建立样板工程,加以示范推广。今年二月二十日,召开了全县建筑管理工作大会,到会人员有公司经理、项目经理和五大员共计130余人参加,这在我县建筑行业十几年来未有过的,通过这次会议强势推进了建筑业标准化管理,整治了建筑市场秩序,营造了氛围。三是强化了安全质量监督。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对监理单位履行监理职责监督管理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监理职责,落实了工程监理制度,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个在建工程单位、项目部,从项目组织机构、队伍状况、五大员在岗出勤状况、施工合同履行情况、监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违规施工的工程,进行了通报和处罚,进一步增强了施工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上半年开展质量安全集中检查10余次,检查施工工程项目20个,共签发隐患整改通知书30余份,提出了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或隐患300余条,整改率达95%;进一步落实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严把主体和工程竣工验收关,认真执行竣工验收和备案制度。

(三)抓规范农民建房,落实服务效果,提高服务质量有新进步。今年为“规范农民建房服务年”,增强服务效果,我们坚持二手抓:一手抓加大“规范农民建房服务年”活动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注重现场宣传、图片宣传、示范点宣传;加强了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今年上半年共培训工匠人次3千人次,并从资质、质量监督、持证上岗等方面强化对农民工匠的管理,建立了登记造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县农民建房新户型”,力争今年农民新建房屋新户型推广率达到80%以上。第二手抓实施农民建房“穿衣戴帽”工程,引导农民对现有吊脚楼、“房”实施“穿衣戴帽”工程,我们与乌泥镇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加大对德昌高速乌泥连接线农民建房“穿衣戴帽”的服务力度,同时为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问题,筹集3万余元为乌泥镇铜鼓包村修建铺设下水管道,改善了道路设施和村容村貌。

(四)抓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工程有新办法。今年以来,为加强了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督查和管理,一是制定了《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单位和纪工委挂点督查制度》,八个纪工委参与全县各个乡镇农村危房改造检查验收工作,在自查自检的同时,并通过了省级验收。二是展开了农村危房改造调查摸底工作,县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范围,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对象,严把程序,确保人员名单“不多报、不瞒报、不漏报”。三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对乡(镇)上报的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进行实地调查摸底,鉴定危房等级、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推进建设事业发展有新成效。一是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当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先锋”主题活动,增强全局干职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意识,树立了建设人的新形象。二是开展了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制订了实施方案,查找出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逐一整改。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对建设项目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重要行政行为和服务项目的政策依据、办事程序、受理条件、办清时限进行了全面清理,进一步规范了建设行政行为,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上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1、工程建设管理力度还不够大,制度落实不够到位。

2、小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不高,从具体情况看,“项目牵着规划走”,小城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随意违法变更调整规划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致使特色城镇化水平不高,发展后劲和功能不足,制约城镇化进程。

3、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垃圾回收中转、公共绿地、垃圾填埋、休闲广场、公厕、停车场位等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城区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4、随着建设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极为匮乏,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5、部分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小农意识、小进即满、墨守陈规意识根深蒂固,在拆违拆迁和城中村改造中,不主动配合,不积极参与,甚至阻挠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到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下半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继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篇8

2、县委县政府南工北旅的政策机遇

新桥国际机场的兴建以及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审时度势,提出“南工北旅”发展战略,首批成立八公山风景管/!/委会和安丰塘旅游管委会,这为安丰塘的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掀开了安丰塘旅游开发新的一页。“南工北旅”战略的提出和安丰塘旅游管委会的成立,将为安丰塘的开发提供很好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及智力保障。

3、安丰塘护堤及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

投资1亿多元的安丰塘除险加固及配套工程顺利实施,提高了安丰塘的防洪防涝标准,新建了多处观景点,满足了游客观景需要,环塘路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正在筹建之中,工程完工可实现晴雨通车,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4、安丰塘镇土地平整工程的开展

继07年国投5千余万元的土地平整工程完成之后,09年又投资4千余万元资金,用于新一轮的土地平整工作,两项工程的完工,安丰塘镇将有80%的耕地得到平整,初步实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树成行”的现代农业景象。土地平整和“村村通”工程的先后完工,使得全镇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现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下一步将实现组组通砂石路。这为建立现代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休闲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镇村干部队伍

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使得镇村干部的形象大大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07年的土地平整项目,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大,超乎人的想像,但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安丰塘镇镇村干部,硬是把它给完成了,而且无一例案件发生。这样的一群干部队伍一定能协助投资者开发好安丰塘,管理好安丰塘。

6、有着一群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

这里的人民群众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听党话,跟党走,盼安丰塘早日开发的愿望十分迫切,定会为安丰塘的旅游开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为满足安丰塘旅游开发的需要,这些年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小集镇建设规模和品位,使之于创建旅游乡镇相协调。今年投资10万元的安丰塘街道亮化工程,已顺利完工,方便了人们夜晚出行;小商品琳琅满目,充分满足人们的购物需要;旅游接待舒适,价廉,给人以“家”的温馨。小城镇建设可为每位投资者、观光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食、住、行、娱、购的需要。随着安丰塘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8、便捷的交通条件

安丰塘镇毗邻新桥国际机场,十迎路(十字路至迎河)、双安路(双桥至安丰塘)、陶建路(陶店至建设)等省级公路纵贯全境,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0公里,距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55公里,加上“村村通”土地平整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得该镇的交通四通八达,极为快捷方便,实现晴雨天镇内外交通无阻。

9、开发成本低廉

安丰塘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者只需在景点建设上再锦上添花,这里可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

10、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环安丰塘景点外,这里还有驰名中外的席草、荷仁豆及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投资者可依托现有资源直接开发成旅游项目,如现代观光农业、各种休闲垂钓中心、农家乐中心、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等。

(二)不利因素

1、安丰塘管理体制未理顺

目前安丰塘水面由安丰塘分局管理,水面养殖由养殖场进行管理、承包,由于利益的关系,两者之间常产生矛盾。安丰塘旅游开发需要优质的水面,而为了养殖的需要,承包水面养殖的经营者又不断地向塘内抛洒一些物质,严重污染本文来源:文秘站 了水面,这两者矛盾常常 是不可调和,为了安丰塘旅游开发的需要,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2、景点破坏严重

安丰塘环塘景点,均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破坏严重,已找不到昔日的感觉,这需要我们一边保护,一边开发,两者要并举,开发工作未进行之时,对已有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保护的办法。

3、投资不足,建设力度不够,开发意识不强

也许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安丰塘旅游开发这些年也只是美好的设想,一直未付诸行动,地方 财政仅是吃饭型财政,安丰塘自主开发无能为力,因此等靠要思想严重,影响了安丰塘开发的进度。

4、规划定位不够

旅游开发是一项长线投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先制订好规划,然后分年分项实施。安丰塘开发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未制定出来,未给安丰塘开发一个准确的定位。

5、人才短缺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旅游事业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旅游业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是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目前我镇的旅游人才既无引进,也无自身培养,突显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6、宣传影响不够。

目前,安丰塘的旅游宣传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

二、思路与对策

透过安丰塘旅游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当前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行重组、变化和提升,才不会使安丰塘旅游“新瓶装旧酒”。

1、完善旅游开发相关规划,有序开发

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形成的“南工北旅”这一共识,深化“一业带百业”认识,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并积极 创造条件,有序开发,要不仅建设观光旅游,时机成熟还要发展成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

2、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目前,安丰塘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告一段落,但环塘路面的硬化、绿化、美化直至亮化工作还没有启动,希望政府继续争取项目资金,做好这一工作,为安丰塘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接待品位

目前,我镇的旅游接待小而全,不能上档次、上品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少,无法满足游 客的多种需求,今后要在提高接待规模和提升档次、品位上下功夫,做文章。

4、积极推进景区建设,开发旅游景点

目前安丰塘旅游老景点有不同程度破坏,且配套开发的力度不够,景点不精,新景点开发滞后,推出去的景点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可游性、可参与性、可感染性不强,农家乐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加快景点建设刻不容缓。建设需资金,光靠政府投入非常有限,需要多渠道融资,多途径参与开发:(1)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招商引资。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参与安丰塘开发。(3)吸引捐助资金。(4)金融信贷资金。

5、加大旅游区域协作,制定精品旅游线路

我县的旅游要形成一盘棋思想,淡化本位意识,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的态势,安丰塘的旅游开发要与瓦埠湖、八公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统一规划、管理,形成规模,打造寿州一日游,使分散的景点设施统一协调,有机组合,使资源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大小景区共享产业规模效益。

6、加大宣传推销力度

目前,很多人都只知道有天下第一塘------安丰塘,但安丰塘的具置、特产、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都不清楚,这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推销力度,多与记者接触,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安丰塘,既宣传景观,又宣传政策,可统一编制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载体和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营销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安丰塘,走进安丰塘,感受安丰塘。

7、理顺体制,建立天然无污染养殖

安丰塘的水面和养殖的管理体制必须理顺,不能两家单位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必须统一管理,服务于旅游开发的大局。我认为安丰塘的养殖要遵从自然生物链条,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好水质,涵养水质,把安丰塘变成一个天然养殖场。

8、加强旅游管理干部作风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旅游管理干部队伍作风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地方人的精神 面貌 和思想素质,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干部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形象,引导旅游业向健康方面蓬勃发展。

三、未来3--5年的思考与打算

1、申报创建旅游乡镇

我镇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旅游乡镇的申报工作,争取上级旅游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2、建立 安丰塘旅游专抓队伍 ,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问题

3、因地制宜,做好农家乐项目建设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农家乐有关项目建设,打造品牌,如利用席草、荷仁豆、甲鱼、各种水产品等,加工成精美工艺品和美食。

4、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在“食、住、行、游 、购、娱”上做文章

要继续加强小城镇规模建设和亮化、美化工作,提升接待档次和水平,着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旅游产品,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产品。

5、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旅游环境的治理

篇9

旅游小镇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或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小镇是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下,旅游小镇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推动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了47.69%,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小镇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川旅游业发展,四川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指导下,四川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成效

四川旅游小镇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俗与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彰显四川旅游新亮点,发挥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旅游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旅游小镇环境得到优化,四川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保护开发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旅游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二是旅游小镇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旅游官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旅游消费;四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明确了旅游小镇管理主体,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旅游小镇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旅游小镇商业氛围太浓,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所售旅游商品大多与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关联,所售商品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真正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二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再加上现行的节假日制度,导致旅游小镇的季节性特别明显。三是在建筑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复制照搬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不惜盲目开发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建筑风貌与地方文化、周边环境不协调。四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商业活动的冲击,导致部分以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特色闻名的小镇逐渐失去其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的保护而缺乏对城镇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时空格局的保护。这使得小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去历史感,导致其失去本身的魅力。五是旅游小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服务水平低下,直接影响游客对出游抉择和出游质量,进而影响旅游小镇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互动、宜游、宜业、宜居、宜闲为基本特征,城镇、当地社区、外来游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是未来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和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问题。而旅游小镇具有休闲产业聚集、促就业、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完善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旅游厕所、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脱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始终不谕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重点培育,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旅游从单一观光发展到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旅游小镇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完善旅游产品功能等方式使平凡的旅游资源变得有吸引力。

三、推动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小镇规划,以规划引领带动旅游小镇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小镇建设发展系列规划,用规划指导和引领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深入挖掘地脉和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小镇风貌和整体格局。规划要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充分对接游客需求,满足旅游功能。

(二)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好旅游小镇。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保护好旅游小镇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要积极保护和传承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要大力开发传统习俗,最大程度地体现旅游小镇发展历史、小镇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旅游小镇可通过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重现地方特色。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小镇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抓好小镇广场、公园绿地、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做到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要挖掘和开发既有观赏性、美观性,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既有纪念性、实用性,又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娱乐和民间工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划龙舟、年画、糖画、剪纸、木偶戏、曲艺等表演;或引导其从事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如制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导游解说、餐饮、住宿等。要重点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或销售企业。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培育成旅游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六)大力加强旅游小镇宣传营销,构建区域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旅游企业宣传费用等多元经费体系。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加强与有关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管理部门、开发商、文化、传媒等的合作,建立旅游小镇营销联盟;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调动媒体营销的积极性,促进旅游宣传品创新,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宣传效应,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根据客源地的不同需求,创新开发多语种、多载体、多形式和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旅游宣传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我省建设“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四川旅游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开展网络营销,使四川旅游小镇形成四川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促进四川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R].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J].云南政报,2005

[3]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林峰.休闲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EB/OL].http://,2015

[5] 云南省建设事业规划[R].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6]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J/OL]. http://,2016

[7] 方增福,罗辉,马谊妮,姜芹春,卞云龙.玉溪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高伟.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严音莉.旅游小镇: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突破口[J].今日海南,2011

[10]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7)

[11] 李晓阳.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现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8)

[12] 李向明.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N].中国旅游报,2010-05-I2

[13] 刘德云.参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 (9)

[14] 肖练练.城郊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和丽娟.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篇10

一、农村“宅基地换房”现象的出现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多个省市出现了“宅基地换房”现象。所谓的“宅基地换房”,通常是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一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房屋并迁入小城镇居住。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耕,节约下来的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土地储备以后再以招拍挂的形式出让,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来安置农民和弥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

基于《土地管理法》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的限制性规定和“宅基地换房”中涉及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对其中涉及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规范。

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法律与政策规定

(一)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于2005年开始,并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

国务院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10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并于2009年3月分别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农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含义作出了明确规定,所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3、《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中对城乡建设用地用地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管理和操作流程均作出了规定。

第一,关于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要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对挂钩试点的规模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下达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周转指标来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

第二,关于挂钩周转指标和项目区的管理。挂钩试点的规模按国家和省(区、市)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控制,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挂钩周转的指标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试点市、县及项目区情况提出申请,报国土资源部核定。挂钩周转指标下达试点省(区、市)后,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项目区分解下达到各试点市、县。

第三,关于挂钩试点的条件和操作程序。挂钩试点工作必须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开展试点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开展挂钩试点工作申请。国土资源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进行审查,并批准挂钩试点省份。经批准的试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试点工作总体方案,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并进行审查,建立项目区备选库;根据项目区入库情况,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周转指标申请。国土资源部在对项目区备选库进行核查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批准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挂钩试点工作要实行动态监管,每半年将试点进展情况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对本行政辖区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于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考核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项目区实施完成后,由试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正式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部备案。

(二)部分因“宅基地换房”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地区,如天津、四川、浙江等地也制定了当地的关于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操作细则。

1、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津国土房规[2009]2号),其中强调了:要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要以挂钩试点周转指标安排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确保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挂钩试点工作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2、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8]68号),其中强调了项目区实施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房建设规划相衔接。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原则上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各自管理办法的要求分别申报、实施、验收,组卷归档。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对全省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审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区验收。试点市(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挂钩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审查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组织项目区初验等工作。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自查。

3、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21号)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审查报批办法(试行)》(浙土资发〔2009〕37号),其中强调了组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先复垦、后置换”的原则,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该复垦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内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等面积挂钩置换。其中,置换占用耕地面积小于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新增耕地结余部分可用于其他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各市、县(市、区)年度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任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账册余额和申报使用数量,编制各市、县(市、区)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计划,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实施方案中拟安排的建设地块需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同时拟订土地征收方案,一并上报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和土地征收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土地征收,并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供应。

(三)2010年底,针对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行了规范。

国务院于2010年12月了《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2月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其中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亟需规范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强调不能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及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中,凡涉及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使用的,必须纳入增减挂钩试点;不能突破挂钩周转指标;不能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高楼和侵害农民权益。

三、总结

笔者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宅基地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商品化的属性,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将农民的宅基地纳入整个建设用地的流转也是未来建设用地市场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不宜在全国完全放开,但如果能通过试点来发现并处理好其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在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得到经济高效的利用同时又提升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和改善基本福利保障,那最终将实现社会各方的多赢。(作者单位:北京市天银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何缨:《“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法律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篇11

一、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当前,着眼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已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增强解放思想的针对性,切实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探索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当前要围绕推动仪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带头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活动,着力在破除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陈旧观念、传统习惯、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力求在思想观念上有新转变,改革创新上有新举措,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效,为民服务上有新行动,班子建设上有新面貌,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关键是领导干部。这是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是改革发展的决策者,是各项建设事业的组织者,思想解放与否、思想解放程度大小,都会对改革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来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并把解放思想最终落实到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来。

二、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现状

××共有×个行政村,×万人。党委下设×个党总支,×个基层党支部,×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人。以×书记为领导的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解放思想,按照“工业经济实力乡、城乡一体活力乡、林果旅游魅力乡”的发展定位,突出招商引资、林果生产、城镇建设、财源建设、对上争取、农村面貌改善六个重点,全面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改善民生条件,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努力实现建设富美和谐新××的奋斗目标。

(一)在发展经济上有新路子。

1、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计划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个,过5000万项目2个,投资500万元的项目10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家。在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一方面督促现有企业扩能。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内引外联,持续投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盘活填充现有资产;同时发动村级招商。引导各村特别是城区范围以及其它重要交通沿线的村借助良好的区位、交通和载体优势,着力引进培植二三产业,争取村村都有招商引资项目。在招商引资推进措施上,在加强党政主要负责人、专业队伍招商力度的基础上,加大网上招商、敲门招商力度,推动仪阳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2、科学构建农村产业支撑。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林果。以绿色有机为发展方向,以传统佛桃为培优重点,突出肥桃特色;东部山区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在巩固好××××等村新发展的核桃园的基础上,发动群众栽植和引进大户承包并举,迅速扩大核桃种植面积。二是统筹兼顾抓好种养调整。依托绿源等龙头企业引导××××等有条件的村发展有机菜种植、瓜菜和桑园;以引进大户为手段,以落实防疫措施为保障,督促在建的×××千头养牛场和××××两个千头养猪场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全乡畜牧业规模饲养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发挥优势推进生态旅游。搞好以××桃源世界风景区为基础的“十里长山”规划,以××历史文化、××核桃生态园为基础的东部山区旅游规划,以石坞洞、山寨旧址为基础的××山旅游规划等。

3、积极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乡驻地开发改造,尽快实现与城区融为一体的目标。一是搞好建设规划。争取上级支持,将“开发十里长山、突破城区南部”列入下一步城建规划的盘子,同时及时修订完善××路以南乡驻地的详细规划以及××××××等村的改造规划。二是精心组织建设。一级路北加大以×××为主的开发力度,一级路南尽快打通府前路至仪过路南北大道,实施好府前路的绿化工程,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好老市场街两侧的改造。三是搞活城镇经营。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产出效益,实现城镇建设与城镇经营的良性互动。特别是研究实施好乡政府原有土地等资产的盘活变现。四是加强城镇管理。规范和理顺小城镇建设中开发方案审批、土地收益、配套费收取等政策,按照城区的标准搞好城镇面貌

综合整治,促进乡驻地面貌明显改观。(二)在强化干部队伍上有新突破。

认真落实市委“抓班子、带队伍”的要求,切实抓住观念更新和制度建设两个关键,努力抓好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企业家队伍建设。

1、对机关干部队伍,立足激发内在活力,以开展落实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切实开展好“机关干部论坛”、“四个一活动”、“工作动态”、“民情日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形成凝智聚力、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2、对村“两委”干部队伍,以“范”为抓手,深入开展“村级班子建设强化年”活动,深化“递进培养工程”,使村级班子尽快达到“党性观念强、政策观念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四强”班。实行对村目标化管理,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落实“”、民主评议等党内工作制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培训。积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一事一议”、民主理财、和各项公开制度,提升村级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

3、对企业家队伍,定期不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企业家队伍的经常性教育管理,通过设置“投入发展先进单位、税收贡献先进单位、劳动保障先进单位、明星企业、桃乡功勋”等奖项,加强对企业的考核。

三、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还有许多存在问题需要分析和破解。

一是对工作的实效不注重“求真”。目前有部分的部门和党员干部对所做的工作不注重“求真”,存在调查研究不足,按主观臆想做事的情况;为了表现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不知群众能否接受是否欢迎轻率决策。这样做的结果是缺乏真实的可靠性和现实的针对性,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二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不注重“求深”,长期用“老一套”办法指导工作,单纯效仿行政手段指导群众工作。如靠流于形式的会议和听内容重复的汇报指导工作;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的基层工作不去进行分类指导,简单地用一把尺子衡量。

三是在思想观念上不注重“求新”。貌似经常学习思考,实际上没有任何独立见解,从陈旧的观念出发进行“单向”思维,不会调整思维走向;从既定的原则出发进行“平面”思维,对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束手无策。

四是在工作态度上有畏难、自满情绪。有少数人自满于已有的成绩,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够解放了,工作成绩也不错,工作能力也能应付,一般工作按部就班,自成体系,要创新既没有必要也很困难;而有的党员干部则怕犯错误、怕创新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显得缩手缩脚,由于“怕”而不敢闯,那么就有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制约和影响我乡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一经济因素,物质条件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离沿海发达城市还有一段距离,许多小农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二文化因素,诸如“枪打出头鸟”、“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许多传统思想在我们心里有一定影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仪阳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所需要破解的一些难题。

主观方面:思想上懒惰,不愿意解放,不善于学习,不勤于思考,许多机遇抓不住,许多该办成的事办不成;心态上顾及得失,不敢解放,怕挨批评,怕担责任,缺少主动性;工作方法上,不懂得解放,按着老套路、老方法,不与时俱进,工作效率不高。

四、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对策建议。

要消除这些制约和影响我们解放思想的主要因素,推动我乡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进程,当前,应该从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营造我乡解放思想的良好环境。

(一)树立重视科学、重视人才的理念。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更加重视科学知识,重视人的素质提高。解放思想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思想解放的相对超前的干部选拔制度和用人机制。对于那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思想解放、双带双创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干部要加以重用,而对于那些平庸无能、不思进取、思想保守的干部则应该采取“铁腕”手段,坚持“不换脑子就换人”,以便在全乡范围内形成支持探索创新的制度氛围,为“敢为人先者”提供舆论支持和制度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鼓励干部群众在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范围内大胆的试、大胆的闯,用制度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

篇12

海南的房地产究竟有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海南房地产是否又要重现20年前的泡沫?各种猜测有一些道理,慎重对待是很必要的,特别是有意来海南购房养老的普通人,更是要选对时间和地点。就近年来来海南房地产的走向来看,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大有前途的,而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会有调整,优质环境资源的住宅房产开发将会受限制,而以商业地产为主流的地产发展模式将会被推崇。看法有以下四点:

第一:小城镇热潮必然催促海南房地产业加速。小城镇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话题。拉动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是一张王牌。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百镇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00]24号)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出了申报2012年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提出为改善海南省小城镇人居环境,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建设品位,建设一批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目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起草《海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草案),拟定的实施纲要共分13大部分、67个小项,包括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以及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涉及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方面。海南的小城镇建设非常有特点,2013年,海南将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全省每年重点支持2~3个,每个市县集中力量抓1个,把特色风情小镇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名片。海南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至10月,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而2009年同期,这一比重约为31.5%。这意味着房地产比重仍在上升。这一切,对海南房地产的开发是绝对的利好。海南多数小城镇硬件不过关,特别是住房建设,基本以当地居民的临街商住两用房为主,成规模的开发,特别是居住型小区亟待布局,只要做好规划,引入投资商,开发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土地财政套牢政府行为,政绩约束必然再托房地产复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海南经济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国际旅游岛战略可以成为当地政府向中央要钱的理由,于此同时,一些大型的工业项目,特别是有污染争议的项目很难被引进海南。没有大项目大工业,海南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缓慢。从全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工业带来的财富增速是最大的,国际旅游岛的创立,堵死了工业立岛的路子。而旅游业和农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是非常微薄的,至少在目前来看,要满足政府发展的欲望和实现跨越式前进的步伐,是不现实的。土地财政在很多地区都是当地政府业绩的强力支撑。海南也不例外。没有工业,农业的税收几乎没有,旅游业是只挣吆喝不挣钱,其他第三产业上档次能挣钱的还不成熟。自从商品房经济兴起以来,各地方政府主要就依靠土地财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土地财政,一些市县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海南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需要通过土地财政来均衡,2010年海南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三亚房地产业上缴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8%,全省基本上也是这一水平。海口2012全年共征地10245亩,土地出让金上缴财政60.8亿元。海口财政收入完成197亿今年1-5月,海南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84亿元,同比增长17.3%,税收来源主要有房地产、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4大板块,4大板块共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57.1亿元,税收来源主要有房地产、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4大板块,4大板块共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57.1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82.12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271.76亿元,增加值占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3.6%增加到2011年的33.5%,连续多年成为海南第二产业中的骨干产业和税收大户。由此可见,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短期内还是无法摆脱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