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23:56: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中学语文难教又难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了解“相异构想”的形成和特点,充分认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作用,以找出清除这种干扰的有效方法,对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高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相异构想”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一些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学者,先后对学生的前科学知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正式学习科学课程以前,儿童就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和一些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专家们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形成的这类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或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s)。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相异构想”。这种“相异构想”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教学中清除一种“相异构想”要比传授一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困难得多。从认知心理学原理可以知道,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可以认为是信息输入,反应可以看作信号输出。有关语文教学中的现象或问题的刺激作用于中学生,由于中学生本身就已具有的“相异构想”的作用,便使输出的信号失真和畸变,并又以错误的“构想”形式表现出来,再继续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以,经常有教师责怪学生:“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上次错的,这次又错啦!”要知道,一个人先有的“相异构想”是不容易抛弃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的总和,它顽固而错误地影响着一个人学习行为的理性趋向。
二、“相异构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①来自生活的感受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②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以致“相异构想”相安无事的存在和“生长”。③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正确的概念不愿意接受。④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观点和概念的建立。
另一方面,①自幼以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比如一学生写议论文,每节开头都喜欢用诗词,原来该生家长在中曾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手笔”。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语文知识产生曲解。③广播、电视、录像和广告的错误宣传。④有少数教师对语文概念或知识讲解有误。⑤某些资料对概念和知识的不科学阐释。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相异构想”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1、 特异性由于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
2、肤浅性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隐蔽性当中学生对某一语文现象形成初始观念时,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只能朦胧地“意会”,还不能明晰地言传。但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
4、顽固性“相异构想”含有学生对事物认识先入为主的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认识新知识和新材料所凭借的工具。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学习新知识或新课文之前,中学生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错误地阻碍着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和新材料,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如何清除“相异构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
1、教师要充分了解严重干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相异构想”。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既是各自特异的,又是隐蔽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创造一种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善于帮助学生理清思想,使他们那些朦胧的意识变成明确的,可用语言表达的清楚观念,使隐蔽的“相异构想”昭然若揭,然后与所学的正确知识进行比较,再予以清除。从教的角度看,善于从学生含糊不清或语无伦次的表达中找出他们的思维脉络,发现其“相异构想”,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理清思维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2、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
上面提到的想法在艺体类学生中有很大市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看法是错误或者片面的。第一,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构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释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语言比作房子,语音是其外壳,词汇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语法则是房子的骨架;其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是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句子的;任何人学习和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规则。第二,母语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同的。母语学习以“自然习得”为主,儿童从毫无知识和先天经验的空白状态下起步,通过每天与身边的成年人及伙伴们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其话语素材与日俱增,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约在四到五岁,儿童即大体上能够理解周围的人的言语,而且自己也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他们说的话也大都是符合其母语的语法规则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母语的学习确实不用特意去学语法。但是外语的学习则不同,大多数人都没有外语环境,在课堂和课下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与真实语境很难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外语的规律,从而少走弯路,也弥补语言材料摄入的不足。第三,诚然,在中国大学生现在参加的英语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重有所减少;以CET-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SCET-3(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的选择题为例,前者从1987年9月份的18题变为15题后来又降为12题,直至完全“退出”,后者也从最初的12题减少到目前的8题。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语法对于英语考试来说就真的无足轻重。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固然离不开语法知识,即使是在听力理解、翻译等题型中,是否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正确解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
3.1进行语法基本知识的摸底测试
在艺体生进校之后,对其进行英语语法测试。鉴于实际情况,题目不宜太难。大体上,45%的题目相当于初中水平,35%的题目相当于高一水平,20%的题目相当于高二高三水平。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其总体水平和最为薄弱的语法项目。这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3.2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
每周可以抽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语法讲解。每次的讲解各有侧重,大致在第一学年侧重讲解词类、句子成分、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冠词、代词、数词、动词的种类和各种形式、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在第二学年侧重讲解虚拟语气、句子的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倒装、省略。讲解时可以讲练结合,并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让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3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平时的综合课、听说课上,特别是在对课文语言点的讲解中,也可以补充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语法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讲解。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可能对讲解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巩固已经讲过的知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积极探索学校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问题和诉求,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2.1教务在线教务处运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在线留言,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要求,系统管理员会及时报告教务处,对有建设性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和反馈。
2.2教学信息员从各班抽选品学兼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网络技能高的学生1~2名作为教学信息员,每学期召开会议,将学生反映的问题予以通报和反馈。教学信息员就是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内线”,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保障学生的隐私。
2.3辅导员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学生有关教学的问题由辅导员向所在院系反映;有关生活的问题,由辅导员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由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帮扶和治疗。
2.4校长信箱和党委信箱学校在校园网设立了校长信箱和党委信箱,学生可以直接反映对教学、生活、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意见,由校长或书记批示后,再由校办或党办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并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2.5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重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学生代表参加教学工作委员会,参与讨论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及教学改革方案等。
2.6学生网上评教根据制订的评教实施方案,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由质量监控部门进行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教学单位。
2.7学生座谈会教务处每学期初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检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在各教学单位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2.8学生社团与勤工助学学生参加相关社团,对食堂、公寓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奖学金评定、评优、综合测评、特困生补助评定等管理工作;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参与学校教室及图书馆管理等;作为教务助理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3建立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的现状与思考
(1)学生对“教务在线”利用率达到100%;通过“在线留言”反映有关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均及时答复。“教务在线”已成为学生反馈教学信息的常用渠道。但学生反映的问题种类繁杂,在今后工作中应提高服务水平,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分门别类,以便协调与解决。
(2)学校制订了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学生可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对于学生反映个别高职称临床教师教学不认真的情况,由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约谈,增强其教学责任感和荣誉感,并对临床教师加大奖励力度,激励临床教师积极参与教学。
(3)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管理者,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均提供帮助与支持,这成为学校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基本渠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交流越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辅导员应着重了解性格上有孤僻、自卑、自闭等倾向以及身体残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沟通中除了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还要辅以一定的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促进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4)截至目前,党委信箱和校长信箱已处理各类学生、教师意见和建议近200条,今后力争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处理,使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
(5)教学工作委员会将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予以讨论和审议。目前,学校有6名学生代表参加教学工作委员会。今后应对学生代表的选择制订相应的标准,建议定期轮换学生代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心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加民主化。
(6)学生网上评教覆盖校部和附属医院,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参评率在98%以上,保证了足够的数据量。对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与教学督导听课结果相对照,对确需提高的教师择期开展诊断性听课。在今后评教中,应使用网评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7)学校每学年末开展教学检查,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座谈。近3年,年均收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近200条,反馈率达到100%。对于反映突出、较为集中的问题,提交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
(8)学校设立大学生资助中心,专门负责学生援助工作。制订了相应办法,设立教务助理、科研助理、学工助理、图书馆助理等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200余个,近3年发放勤工助学岗位薪酬100余万元,年均17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今后,应对勤工助学人员的选用制订更加科学的标准,保证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二、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超级秘书网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一、高屋建瓴――破除思维定势,发起思维挑战。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为“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可顺势提出一个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这一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逐渐打破传统,走出了思维的定势。
二、虚实结合――扩大思维视角,提升思维平台。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个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学生有的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因此,他们真挚的爱情和叛逆精神正是夫妻重圆的有力保证。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兰芝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管束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这一堂课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拈精取要――突破重点难点,拓展思维深度。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i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界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萦绕于心。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有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曲径通幽――点燃思维火花,促进思维创新。
1.1早期旷课以轻度隐性旷课为主
大学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以公共课为主。由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和对环境陌生等原因,往往表现出轻度隐性旷课,如在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读物等。此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现显性旷课,如在宿舍打游戏、看小说等。
1.2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大二、大三的学生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为提升自身素质,有的开始趋向活跃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原因促使大学生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1.3晚期旷课多以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四,绝大多数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业和考研的严峻形势迫使其在上专业课时会有选择性,凡是有利于考研的课程就会积极上课,反之选择旷课。因此,晚期旷课多表现为重度显性旷课。
2旷课原因分析
2.1内部原因
2.1.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相关调查发现,只有约4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因缺乏认知和兴趣,导致其在学习本专业时积极性不高。另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课程。中学理科学习方法多偏重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然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则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3个步骤。学生因不适应该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此外,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认知不足,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诊断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和基础课程比较重要,其他课程不重要,导致学生对其他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2.1.2没有目标,感觉前途渺茫
第一,高考受挫,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有些学生高考前对自己预期较高,然而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取得预期成绩,不得不降低要求选择普通院校或专业,其内心不能接受现实,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第二,自控能力差,容易丧志。大学生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不能处理好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有些学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便选择旷课。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中更找不到乐趣,因此更沉溺于兴趣爱好,不愿意学习。第三,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和规划阶段。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目标,不重视专业课学习。
2.1.3学习急功近利
临床见习时,医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为适应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医学生大五期间需要实习,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迫使其在大四期间就开始准备考研,往往会采取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准备考研上。
2.2外部原因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医学生课程多,除周一到周五外,晚上或周末还安排一些课程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度疲劳,上课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在安排课程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关联性,有些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2.2.2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的主要参照依据是科研量。该政策导向本来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误将科研视为衡量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选择埋头钻研科研,将教学主要工作留给刚刚进校的年轻教师。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怨声载道,导致高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2.2.3考试制度不完善
期末考试本来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目的而给学生考前划考试重点、考试范围。另外,考试时会出现教师监考不严、学生作弊现象。此外,个别科目考试题目相对固定,学生只要收集近几年的试题就可顺利过关。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旷课行为屡禁不止。
2.2.4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学生管理部门查迟到、旷课仅仅是在开学初,不能真正遏制旷课行为。其次,即使对经常旷课的学生给予处分,也只是采取较轻的处分方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5家长监督意识不强
有的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一旦出现其他情况,家长就认为学校应负全部责任。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家长、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分不开。孩子进入高校后,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加强监督管理,要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3对策
3.1学生方面
第一,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高考志愿,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旷课问题。第二,入学后,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第三,主动向教师或者高年级学生请教专业课学习方法。第四,正确处理专业和兴趣的关系。第五,树立远大目标。
3.2高校方面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积极实行学分制。第二,修正教师评价体系,对那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和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待遇。第三,加强教务管理,严肃处理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正本清源。第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第五,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其尽早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第六,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
我国目前教育形式下,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尚显不足,对于这些知识储备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意志力是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面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尽管如此,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评价学生的好坏,完全是依赖分数的高低。而学校的优劣也完全依赖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判,这就造成了学校和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的培养,其中意志力的培养就是在现代中学生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2.教师对提高学习成绩认识的不足。
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在于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在语文的温习和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拉长了学生的背诵、默写时间,就能够提高成绩。虽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对问题更深入的研究,就能发现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利用剩余的时间发现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求最大程度的提高;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如果再加大学习的时间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但相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坚韧的、持久的意志品质就是关键所在。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与提高语文成绩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3.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在很多电视采访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人在提及影响或改变自己人生的关键人物时,都会非常感慨的想到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正是意志、情感形成的过渡时期,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语文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者是生活中的偶像,因此,中学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现在的中学教师,很多都缺乏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也缺乏教学的积极性,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些不良现象也常常会把自己的职业形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性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的。意志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意志力能够克服中学生的思维懒惰。
在语文教学中,每当教师要求学生用新的理论和知识结构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觉得无从着手,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去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只是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就能够很好地克服学生懒惰的行为,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就能够坚持不懈的去探索问题的本质,以求更多的发现。
2.意志力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对于一些明星的事迹,流行歌曲的记忆都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让他们无意识地记忆语文知识就难得很多。因此,无意识记忆就有着这样的局限性,因为在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当然也难以让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所以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意识的记忆才是关键,要做到有意识的记忆,就必须有意志力的参与,只要有意志力的强制,才能让中学生避免很多不良因素的干扰,也能增强识记效果。
3.意志力能够维持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学生听讲时会漏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在考试中漏洞百出也是在所难免的。据统计看来,中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是注意力最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男生,他们好动、好奇的天性,更容易被其它因素干扰。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通过意志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制学生不要被学习之外的事物干扰或分心。这样不仅能够使听课效果更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方法。
1.设定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目标。
对于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是自主性,一般来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也都要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一味的盲从他人的想法。只有自觉,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语文,提高成绩,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2.明确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原则。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志力要不是天生就有的,这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软弱到坚韧的,所以,在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上,一定要耐心,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人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意志的形成是缓慢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每位学生都想学好语文,但是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差强人意,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那么在初一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养成预习的习惯
教材中所选课文,篇篇都是精美的文章,要想在一两节课内摄取其精华,化为己有,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两步。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对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老师请教。第二步: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在于每天45分钟的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效率是极其重要的。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背诵。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要认真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及时做笔记,整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三、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是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每天坚持背诵一两首经典诗词,如《春》这一类的名家散文。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不死记硬背、不丢三落四。这样,平时说话时就能口吐莲花,写作文时就能妙笔生花。
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古人说:“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其实,要想学好语文,功夫也在课外。语文课本上能见到的文章毕竟数量有限,如果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坚持阅读《读者》《散文》之类的精美散文,或《水浒传》《简爱》等古今中外的名著。
五、养成随时写作的习惯
要把写作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写什么呢?怎样写?这是大多刚上初中学生的疑问。首先,要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并且每一次写作都要“用心”,不能为了应付老师随意两三句话就定稿。充分利用读书笔记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下手。平时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感触深刻的文章把它背一背,先模仿再塑造自己的风格。
六、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一、引言
意象是指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而瞬间产生的艺术表象。文学语言是对日常生活中常用语言的一种有意识的解构,在完成解构的过程中,辞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形式。诗歌意象的超凡脱俗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变形的产物,在营构意象的多种言语策略中,辞格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目前我们对辞格意象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还处于比较弱的环节,本研究试图探讨文学语言意象美中的言语生成策略,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文学语言意象生成的语言物质基础
文学语言意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具象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构造具象性的言语是营构意象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语言自身变得越发抽象,文学语言意象营构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与理性的对立。诗歌意象之所称为典型的审美信息,是因为它凝结了审美信息的全部特质,语汇与感觉功能联系的特点为意象的生成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营造文学语言意象需要在一般性与意象具象性、语汇的抽象性及个别性的矛盾中运作,借助具体的组合,来突出语汇个别的、具体的即可感的功能。
三、意象美的言语生成策略
我们对辞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过程,在完成文学语言对日常生活语言有意识的解构过程中,辞格是最先锋的形式,但是辞格与变异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文学语言的表达中并不是所有的变异现象皆是通过辞格所造成的。以辞格的形式来营构的审美意象主要有通感意象、列锦意象、对比意象以及比喻意象等。
1.通感意象
通感在心理学上叫做联觉,通常情况下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司其职,但是在兴奋“分化”情形下会引起“感觉的挪移”。通感一方面是许多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感艺术语言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感意象是指为了创造审美效应,而借助不同感官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文学语言中所呈现的策略而营造的意象。一般情况下,不同感觉之间短暂的联系在语言符号上有相应的呈现形式。通感一般是把分别属于不同感觉区域词组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结合在一起,使得核心意象的词义感染上其他感觉域区域所特有的色彩,从而形成通感意象。研究显示,一个语义场的各个义位既在意义上有关,同时在意义上也是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语言中,语义场很显然制约着词汇的选择。例如正常情况下,视、听、触、味具有相互区别意义的义位,语义搭配都是在语义场中进行,通感性意象的生成,则有意识地破坏这种正常的逻辑规范,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将不同感觉语义场的词组合到一起。这些词如果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则会相互感染、交融,将不同的语义场所具有的感觉色彩赋予核心意象,这样就有百合花的视觉意象赋予给了知了的鸣叫声现象。
2.列锦意象
列锦是指所要表达的语意中的关键词的连缀。列锦格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将名词性的词组组合在一起,通过没有起语法作用的虚词将它们联系起来,组成了名词意象间的并置,它是辞格的一种积极修辞手法。列锦意象是指通过列锦辞格相对稳定的言语形式,来营构的意象。列锦意象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列锦意象主要包括词列锦意象与词组列锦意象。例如秋千庭院小帘栊,中每个词都是硬朗、鲜明的名词,换句话来说就是不依赖任何修饰语,就可以独立唤起完整意象的名词。
3.对比意象
对比是指将两种互相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互相矛盾的方面加以比较,所受到的语义鲜明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诗歌语体中情感意象的营构很重视这一言语生成策略。对比意象是指以建构意象为美学宗旨,以对比辞格为言语呈现形式,将语义及感情上矛盾的词或者句子整合在一起,最终使两种意象产生相互对比及相互冲突的效果,来突显诗人的情感观念。对比意象主要包括语义相反的对比意象、空间对比意象、时间空间对比意象、意象色彩的对比以及意象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等。
4.比喻意象
比喻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人们的相似联想,通过一种事物来描摹一两种事物。比喻意象就是以被比喻物、相似性、比喻物以及喻词的四要素,为深层言语结构来营构意象。例如“物其胡越,合则肝胆”这个比喻给人的意象则十分新颖给人一种很高的境界。
四、结论
文学语言意象营构需要在语汇的抽象性及意象的具体性与可感性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作中通过特定的组合,凸显语汇的个别可感可视的功能。意象美的言语生成策略主要包括通感意象策略、列锦意象策略、对比意象策略以及比喻意象策略等。
参考文献:
二、“省得、免得、以免”的中介语偏误分析
我们再看看三词的中介语语料,中介语语料反映学习者使用该三词的事实情况,由其可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处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我们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列出三词使用偏误,并针对三词用法进行修改和分析。1.“省得”,共7例。错3例,占43%。a我是基本上不太喜欢抽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省得危害健康不要抽烟。修改:……,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不要抽烟,省得影响健康。b不过,假如我想象从今天食品突然没了,那我应该后悔。因此,我认为人人得省得浪费食品。修改:……,省得浪费食品。c这样不但使他们脱离他们的痛苦,而且这样做就省得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得很多钱。修改:……,而且这样做就能节省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出很多钱。a与b例中,学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省得”的位置一般在后分句句首,在句中仅限于某些特定副词后,“一直对我说”和“我认为人人得”之后不可直接加“省得”。二是,“省得”口语性强,后接词语不适宜用正式性的。将“危害”换为“影响”更好,当然,这一点也可从语义轻重角度诠释,前文对此已有交代。c例的错误与教学和语言现实有关,由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有“省、节省”,而且先学“省”,以至于学习者对于“省得”的语义常理解错误。虽然,“省得”在现代汉语中也确有表“省”或“省而得”的用例,如:孙金荣确实从内心里感激刘中正,省得了他许多唇舌。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但,这种意义的“省得”有时代局限性,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早期语料中,或具方言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提倡,因此,可做说明,避免此类错误。2.“免得”,共43例。错8例,占19%。a关于安乐死问题,由法律方面来看,关键是能不能免得乱用。修改:……,关键是能不能避免乱用/滥用。b我觉得如果中国法院认为这是个安乐死,以后不能免得麻烦了。修改:……,以后不能避免麻烦了。c我也支持本市政府的措施,为了免得吸烟。修改:……,免得市民吸烟。d同时也得考虑方法,免得最不好的情况。修改:……,免得发生最不好的情况。e所以有吃的,就可以免得死亡。……,就可以免于死亡/避免死亡。f-g属同一类问题:f很多人想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尽量免得饥饿。g用农药给人们可以免得饥饿。h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免得饥饿吃经过污染的食品。修改:……,免得挨饿/免得饿。从以上偏误可看出,学习者对于“免得”的位置及其前可加的副词等还是不够清楚,常随意将其用在句中,随意将其他词放置其前。如a、b例中“能”后应用“避免”。d、e例中,学习者在“免得”后使用了名词。现代汉语中“免得”后,也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除非此妇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终身之耻。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听雨杭的,干脆让他们成了亲,不是免得今日的伤心和奔波吗?但仅限于“……之(的)……”结构,不可直接接名词。f、g、h则反映出学习者对“免得”后接的形容词不够清楚,“免得”后可接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但其实语料中实例屈指可数,且都是性质形容词,不可后接状态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前文中虽然有参考书指出“省得、免得”可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其出现比率很低,而且这些动词、形容词是有选择性的,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如后悔、遗忘、寂寞等;或表负面结果的动宾式、联合式复合词,如受罚、惹祸、浪费、摔跌等。3.“以免”,共61例。错4例,占7%。a虽然累得站也站不住,但是以免我们受累,让我们好好休息,你们居然选择做家务或别的。……,省得/免得/以免我们受累。082b增加了长辈和晚辈的了解,以免发生了代沟问题。……,以免发生代沟问题。c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该过多,以免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免威胁人体健康。d要文件、证明等等,以免装安乐死的犯罪。……,以免有人伪装安乐死。a例还是错在位置方面,b是学习者不明白“以免”后事情的未然性,c、d还是涉及“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问题。“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与“免得”接名词性成分类似,只能固定的“……之(的)……”,“之(的)”后为谓词性成分,“之(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定。是其发展演变的遗留,语料实例很少。通过以上中介语语料中学习者的实际错误可看出我们想要用之前对于汉语母语语料分析总结的结果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前期的分析可以解决其位置错误和语义轻重或语体问题,但对其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问题都没有预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实际的错误中,最多见的错误并不是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的,即不是当用“省得”而用了“免得”或“以免”这一类型的错误,而是各词内部的错误。因为“省得、免得、以免”都历经了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三词都还有其历史用法的遗留,如“省得”就有动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省得费心/省得冷你早点回吧,省得你老婆又要唠叨。当然,现在多将“省得费心”中的“省得”也判为连词,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也可认为是副词,至少这里的“省得”不是典型的连词用法。“免得、以免”也有类似的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有主语小句的情况,学习者更多的时候犯的是弄不清各词内部用法的错误。此外,我们在分析错例时,发现常与“免得”混淆的是“避免”,但在我们所见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中却没有针对这两个词进行详细辨析。